日本当代陶艺家鲤江良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当代陶艺家鲤江良二作者:正村美里覃继刚

来源:《雕塑》2016年第03期

“嗯……是啊,累是累。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鲤江了……”

鲤江良二不停地奔忙着,步履轻盈。深夜飞车在上矢作的工作室和常滑的家之间,往返于关东、关西的展览会现场,为筹备材料而奔波之时,还得到大学授课。他完全忽视常人的生物钟规律,豪饮、豪睡、时而忽然醒来就开始创作……接二连三。说过“那小子就像马一样”的画家也同是他的启蒙老师的稻叶实先生这样评价说:“他总是这样不停地奔忙着,如果停下,也许他会倒下。”

鲤江良二——这个像马儿一样不可思议的人,在不停地奔忙。

“四儿一女、妻子都健康,我,外表健康。”和人闲聊时,他总喜欢这样说。其实并非如此,他结实的身体和力量一般人难以效仿。到底是什么燃料使他如此精力充沛?仅凭创作欲望一词难以解释。想要活得有意义,他就不可能和他人一样。他质疑既存的制度和规范,对令人窒息的空气和异味持敏感的嗅觉体验。在陶艺界,他对以天皇制为首的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里隐藏的阶级制等形形色色清规戒律提出质疑,对时下一切隐藏在人们心里的歧视意识(小到家长制大到种族观)表示出强烈的愤慨。

1938年7月28日,鲤江良二出生于日本常滑市的保示镇,镇里渔业和制陶业发达。家里经营渔具,父亲是个军人,幼年丧母,由叔母抚养大。拥有六大古窑的常滑市出产红色的山土和陶土,产品基本上包括砖、瓷砖、陶管等,可谓是自降生之日到他下半生全浸染在陶器文化环境中。生长在与陶艺无缘的家庭,鲤江良二最初接触陶土是在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地的学生们一般都会在假期间到制陶工场打临工。鲤江良二15岁时考入县立常滑高校窑业科学习,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体验到了陶土带来的快乐,并掌握了烧陶的技术。

1960年代,东边的风·西边的风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在以制陶业为主的常滑市培育出来的鲤江良二,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外面的世界。他曾回忆道:“本来是想制作一个杯子,一个像样的杯子。这是最初的想法,我创作的杯子和石黑宗磨先生作的杯子为什么那样的不同?他做的杯子很有魅力,而我做的杯子却没一点劲道,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1961年,鲤江良二通过考试进入刚成立的常滑市立陶艺研究所。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东京的抽象派旋风中,新的一群被称“反艺术”的艺术家们正在崛起,在1960年举办了“第12回读卖(Independents)独立派沙龙美术展”,荒川修作、工藤哲已,篠原有司男等都有作品参展。开幕式当天,以吉村益信为中心,赤濑川原平、荒川、筱原等成员成立了新达达主义联盟(neo-dadaism·Eorganizer)。1963年,由高松次郎、赤濑川、中西夏之等人发起了《第五次Mixer计划》。

鲤江良二最初去东京是在1963年左右,也就是读卖独立派沙龙美术展的最后一年,到那时为止,在只晓得临摹古典陶艺的鲤江良二眼前,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与同龄的高松、中西的非常规的交往活动以及美术界的自由气氛的感染。也是从那时开始,在他的谈吐里出现了现代舞蹈、现代音乐、爵士乐等话题。对于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无异于干土逢水,于是他拼命地吸收着养分。另一方面,在京都,以八木一夫为代表的陶艺家们结成了“走泥社”,1954年,八木一夫发表了他的作品《散步的samuza氏》,这一被喻为前卫陶的先驱作品将陶从过去只注重实用功能的日用品陶的单一形式中分离出来。提出了作为独立造型形式陶艺新观念,开创了陶艺新领域。对于鲤江良二来说,由于八木的存在,这个新与旧共存的城市——京都,就是传统与革新的象征。它不仅是“走泥社”的中心,很早就成为选送到海外展览的重点选拔城市。其中堀内正和、适晋堂等雕塑家的作品和他们才华横溢的言行,给周围文化发展带来很大的>中击。从鲤江良二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里,不难看出八木一夫对他的影响。1964年他的无釉素烧作品《熔》,启发就来自八木的《碑,妃》(1962年作)。从1964年到1967年的系列作品《熔),就明显地借鉴了八木的《作品》(1963年作)和《北回归线》(1964年作)的创作手法。八木一夫在1964年的“现代国际陶艺展”展示了《黑陶》,鲤江从1965年开始发表黑陶作品。

“那时我认为彻底地模仿之后会得出自己的语言,但是之后再回头看,仍然还只是模仿。”这是鲤江良二在回想当时的情形时所说。做那样的尝试,是基于当时1962年“第十回现代日本

陶艺展”展出了最初的作品——《洋酒瓶》开始的。当时该作品获得了朝日新闻社奖三等奖。鲤江良二曾经说过:“临摹啤酒瓶时临摹失败即变成了洋酒瓶这样的作品,居然入选了,而且还获了奖。现在想来有意思是有意思,然而当时却觉得不可思议。那样的事怎样想来都很滑稽呀!”

上世纪60年代,鲤江近乎贪婪地吸收着各种信息。然后公然地模仿。鲤江刚开始所进行的创作活动,可以说是在受到了他人作品艺术性的触动后直接照搬而来,事实上,通常对于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抓住不放,然后再去体会、理解,这也许就是他所谓的学习时代吧。

因为模仿,他所作作品入选。认为很滑稽,于是被吸引,误认为万一这样也许能行,然而仍然不行。首先尝试着创作,然后再思考是否可行。这样几经反复,可以说这种迎面而上的实验与实践行为,构筑了作为现代陶艺家鲤江良二的创作基石。

19世纪70年代,集团和个人

1971年3月28日,鲤江良二在名古屋市的荣公园展出了用砂土将自己的脸脱模的作品《回归尘土》,说到那次展示也很特别,当初预定的“零次元户外雕塑展”被终止了。完全不知情的他当天来到展示会场后,还是一意孤行地做完了他的户外展示,并将整个过程用照片记录下来,组合成宣传卡,并在当年7月的碰头会发给大家。

可以说,就是从这件作品开始,属于作者自己个人风格的作品才出现,完全没有别人作品的影子在内。鲤江良二带着他自己的面貌的创作,不是回归尘土,而是回归他的本身。继荣公园的装置作品之后,他于1971年6月的“第一回日本陶艺展”上,展出他创作的方形基座的单件作品《回归尘土—’68》;同年10月的《现代陶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展》上,展出了圆形的6件组雕《回归尘土》,包括《新纪会团体展》上展出的长方形3件组雕,都是用砂土脱模烧制而成。一年的时间里,鲤江采用各种形式方法来创作了《回归尘土》,在这个主题上,可以说他已竭尽全力。之后,这件作品还应国内外许多展览会的邀请复制过多次。期间还同时展出了他在1973年创作的关于申援反战的作品——《正言——时钟》《正言——缝纫机》。

1974年至76年间,他的前妻病故,他虽没有停下创作,但基本上没留下什么作品,主要作品多为生活的器皿。在《土/新造形展》上,仅展出了一件用双手捏握过的土块——《魂》。

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艺术创作

1977年鲤江良二再婚,重新建立了家庭的他再一次振作起精神,恢复了往日的创作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