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浓缩与稀释(讲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的浓缩与稀释

——小学数学教材阅读情况调查与建议

瑞安市实验小学单秀华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师阅读数学教材情况的调查及分析,提出教师应该如何阅读小学数学教材:通读小学阶段全部教材,了解结构;并读各知识块教材,把握要求;精读单元教材,确定目标;联读各版本教材,借鉴参考;扩读中学教材,注意中小衔接。

关键词:教材阅读建议通读并读精读联读扩读

一、缘起

瑞安市2007年度第一学期的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上有一道解决问题——加法逆叙题,主要是测查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运用及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此题在全市测试中,学生平均得分率极低;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得分率分化也极大。我不由得思考:为什么此题的得分率这么低,得分情况分化如此之大?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逆向思维)?平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唯教材为纲?教材(一年级上册)中为什么没有安排此项习题?我们到底应该怎样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处理教材?

之后我与几位教一年级的老师交谈,教师甲:教材中没有一道这样的题,所以在平时没有重点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教师乙:教学时并没注意教材中有无此类题,所以教学中无涉及;教师丙:并没注意教材中有无此类题,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念,认为就应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在平时教学中有涉及;教师丁:认真研读过教材,发现本册教材中无此类题安排后并翻阅以后的一册,发现均无此类题,则认为应在本册予以落实,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设计及落实。就教师的访谈情况看,得分率的高低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学生发展中还有一些内隐的方面是我们所不能目及的。

由此,我生发了了解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实验教材的阅读、理解、处理情况。

二、调查对象、内容、方法

(一)调查的内容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调查:⑴你是否已通读了小学阶段(人教版)全部教材?并对四大领域各内容的分布情况进行整理。⑵对于分不同阶段教学的知识块,你在教学时是否去了解、比较不同阶段的安排与要求?⑶你是否有去了解其它版本教材的编排并取其精华与本教材进行整合?⑷你是否在学期初做到粗读本册教材并作简要分析?(四大领域的知识怎样编排,有何要求?)⑸你是否有单元备课的习惯?⑹你是否尝试了解过初中的课?(阅读初中教材或听初中的课,特别是初一)⑺备课前是否认真研读本课时教材,理解本课时的主题图、例题,习题?

(二)调查对象

瑞安市各校的80名教师(中、青、老分别为30%、60%、10%)。

(三)调查时间

2008年4月~5月,随机随时调查

(四)调查方法

主要为问卷调查,个别进行简要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下面结合上表及访谈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由上表可知,教师阅读教材的情况不容乐观,80人中只有5%的人通读了小学阶段全部教材。分不同阶段教学的知识块,能去了解比较不同阶段的安排与要求的也只有1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2.5%,而且大多数是上公开课时。了解其它版本教材的知识编排,取其精华进行统整的也只有16.3%,也多数是在上公开

课、研讨课之时。学期精读本册教材并作简要分析的有5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有单元备课习惯的老师有48位,占调查总人数的60%。尝试着去了解初中的课的只有2位老师,占2.5%,教师对课时教材的研读到位,达100%。

四、调查结论

综合以上七个问题的调查情况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教师阅读教材的意识不强,尤其是系统地阅读了解小学阶段的教材,对众多教师来说是毫无意识的,更不用说对初中教材的了解。对于分不同阶段教学的知识块,在教学时也很少或无意识去了解比较不同阶段的安排与要求,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教师的备课理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备课时孤立地看待教材,不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这本是备课的一大忌,然而却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了教师发展,更重要的是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五、建议与对策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用教材中什么内容教?为什么用这些内容教?这些内容学习的基础是什么?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什么作用?为以后学习什么内容服务?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然后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地选择、加工与改造,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教师只有具备阅读教材的意识,才会有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行动和能力,才能真正把握教材,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教材的阅读,应该怎样做呢?

(一)通读小学阶段全部教材,了解结构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的延伸和发展,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由此而组成一个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结构。我们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从全面出发,注意把握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性。通过通读小学阶段的全部教材,对四大领域内容的分布情况做个整理,才能系统把握小学阶段的知识、方法安排,各个阶段的安排和要求了然于胸,才能做到对各知识点的处理游刃有余。同时,教材编写由于有时考虑教材版面问题,对某些知识点的编排,可以说是

进行高度的浓缩。如果我们能通读各册教材的话,就能明确哪些知识方法要在他册安排,哪些知识方法教材上确实没安排,而需要我们适时增加补充、延伸的。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加减法的意义及以此解决问题,可教材中却只安排了加法的顺叙题,而无一道逆叙题。那么是否就不需引导学生理解把握逆叙题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是否在第二册有安排呢?如果我们系统去了解,发现教材只在第二册P55T14、第八册P41T4安排了两道加法逆叙题,而其他册均无安排此内容,那我们自然会在第一册教学加法意义及运用加法解决问题之时安排逆叙题,即深化学生对加法意义理解,同时有助于逆向思维的培养。正因为我们一线教师平时不注意读教材、分析教材、理解教材,以至于出现因为教材上没有出现此类题所以我就没教或者我以为第二册会教的想法或说词。

无独有偶,在第一册多处出现求相差数的习题。为什么此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没有安排例题却安排了习题呢?是编者为了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散、降低学习的难度?还是要在本册通过习题进行相差问题的教学?对此问题也只有当你通读了教材,对教材的安排有了粗略的了解后才会正确决断。实际上,例题的教学是安排在第二册的,本册仅仅是做渗透、铺垫。是学期初学习的比一比的延伸,实现从动手操作比(实物比)→图象比→数量比的过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下册学习求相差问题解决的教学作铺垫。前3个习题借助一一对应方法解决,第4题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摆图片或画线段演示验证,第5题以文字叙述问题的形式呈现,则完全过渡到数量方面的比较。有了此了解,我们在教学时就能做到取舍得当,有的放矢:即适当增加加法逆叙题,对相差问题解决的方法则做到点到为止。但对不同时间出现的习题所要达成的目标应如上所述应从本质上有所区别。说到相差问题,我们自然会想到相差问题的反叙题。考虑到一、二年级的学生对相差问题的反叙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新教材删除了相差问题的反叙题的例题教学,那么在第五册P19出现了一道相差问题的反叙题,我们在教学中对这类题该怎样处理?是安排在第三册学生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之后就作为拓展题进行教学,还是就题论题,依照教材上安排的时间教学。只有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