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

阅读,是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吸收前人智慧的过程,取百花之粉,酿自家之蜜,由眼及心。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穿越时空的神交。一本好书,像一份值得慢慢咀嚼品味的美食,读之令人颊齿留香。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欢迎阅读。

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第一篇】:漫谈美文的赏析与写作

许是性格使然,我总自惭文笔缺乏应有的内蕴和深度,少有过后再读仍怦动己心者。有导师说我可以多读读文史哲类的书籍,但单看那大部头的模样就顿生怯意。硬着头皮翻了翻,晦涩难懂的文字还是迅即将我打回原形。次数一多,也就只陶陶然于读之有感,却也转之即忘的快餐文学中了,随由笔底稚气依然。

读完这段不伦不类的文字,你也许会笑话我在卖酸菜。说到底还是《古文观止》惹的祸。我正在研读的这本书已严重影响了我的正常思维和写作,总不由自主地带几分“之乎者也”的味道。这应该是阅读影响写作的一个明证。

“读书是最精致最恣纵的聊天。”相比其他古今圣贤名家对读书精辟却稍显沉重的论述,我更为张晓风这举重若轻的睿智与言辞的隽永所倾倒。不是吗?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穿越时空的神交。一本好书,像一份值得慢慢咀嚼品味的美食,读之令人颊齿留香,记旷神怡;更像一位挚友,始终不渝、宠辱不惊地对待每一次捧读,引导读者与最优秀的人为伍,使我们置身于历代伟

人巨匠之间,如闻其声,如观其行,如见其人。天马行空中早已登上他们的舞台,甚至溶入他们的内心,情感交融、悲喜与共,而每一次暂别,行囊里总会多了些健全心智、强壮灵魂的营养。这是何等幸福的心灵之旅啊!

但这种感受,自然只有好文章才能馈赠给读者。总结众多名家的理论,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作者有没有一种内在的兴发感应的冲动,就是说是不是做到了“情动于中形于言”,而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无病呻吟。二是作者的这种内在的情感变化是否得到了适意的传达,让读者也能如临其境,如入其心,感同身受,引发共鸣。三是作者所传达的这一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每一个作者囿于他所处的环境、知识境界、思想层次,及文字表达的技巧、方式,哪怕面对相同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并作出不同意境的文章。就如朱自清与郁平伯同游秦淮河后各自做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台湾叶嘉莹老先生在谈到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时,提出应“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并举。“兴于微言”的大意是指用内涵各异的语言来引发读者丰富而多层次的联想,读者在读时就该把这些意内言外的内容读出来。而“知人论世”是《孟子*九章》里的话,说读一个人写的诗与书,就首先应了解这个人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更要了解他为何要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一件作品。这与钱钟书的读书母鸡鸡蛋论有些不同,但与西方的意识批评理论恰是一致的。我觉得引申到重要作品的赏析中也是

恰到好处。

其实,我们在赏析美文时,无形中是参与了再创造的。一篇美文就象一个生命,作者把它孕育出来,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就如构成这一生命的细胞,都应对作品起着作用。它们不一定唯美,但一定要是适当的,精炼而不充许有赘言存在。而光这些还不够,只有再加上读者的感悟,才构成一件作品完整的生命。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我们不仅要在读书中寻求到与作者的共鸣,更要找到与作者的差距。共鸣的感觉固然畅快,但阅读主要是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向作者学习。或者,在阅读的同时,也不妨一边揣摸作者的心思,一边假若自己则该会如何行文;为什么他的表达张力会让我读后仍意犹未尽,欲罢不能,两相对照,优劣何处。这样一来,哪怕我们一时理解不了的美文,也终会在思想深处的挖掘中,露出它的真正内涵。毕竟,黄金总是藏在山体中央而非顶端。

说到写作,这位阅读的孪生兄弟,我是绝无此资格和底蕴在此班门弄斧,大言不惭的。且容忍我野人献曝地做一摆渡舟人罢。

对于想提高写作水平的人而言,有什么能比敢写的勇气和执着的毅力更重要呢?只有付诸行动,一切才有意义。坚持不懈,终归会有所收获的。卡夫卡生前只是个体弱多病、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尽管无人赏识,甚至绝望到临死前要求朋友将他所有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可他在有生的日子里仍是笔耕不辍。正是这种对文学的痴迷执着,才写出了《变形记》这样的杰作,以及由此

奠定的现代主义大师的文学地位。而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易经》“修辞立其诚”及王国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当可奉为圭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为一名文学麦加的朝圣者,美文的三个标准则正是写作的三个基本要求。

首先,敏锐的观察力、敏感的心灵以及丰富的想像力,是缺一不可的。写作时内心必须有一种真正感发的活动。人心受外界事物的感动,不外乎两大因素:大自然的与人世间的。于前者,古人早有精彩论述。钏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有晋代陆机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当我们看到大自然山青水秀、草长莺飞或疾风狂雨、天地萧瑟时,心中油然会升起一股感悟,或强或弱、或隐或明。而世相于我们内心引起的感动,那是非生活积淀不可的。“艺术是生活的高度升华”,只有“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屈原,才写得出《离骚》、《九问》的绝唱,同样只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杜子美,才写得出“三吏”、“三别”的悲歌,无病呻吟又怎能打动读者的心呢?有道是“国之不幸,诗家之大幸。”说的正是这层意思。而这两方面的影响,恰巧是赏析美文时,“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相结合对真正理解美文的意义所在。它们是两相呼应的。

其次,有了这种兴发感动,还需达意表述。这需从两个方面同时着手:作品所营造的形象和意境,以及叙写的句法和章法。正如前文所言,一篇美文少不了丰富的词藻,但绝不是华丽词藻

的堆砌,不唯美,但唯合适达意,毫无赘言。由此而达到文章形象与情意即外物与内心的交融和统一。否则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只会是一幅空泛化的形象,没有意境,没有感发的作用,即便有再漂亮的句子,也不会是篇有生命力的好文章。诗有诗眼,文在文眼,作者把形象组织起来的适当的动词、形容词、句法章法的结构,都可以产生一种直觉的感动。辅之以相应的叙写口吻,也就不难将自身的兴发感动成功传递给读者了。

但是,这种传递的效果会受限于作者的见识、素养和境界而体现出层次、意识上的差别。要想自己的文笔能有所提高,加强学习、广泛阅读,当是不二法门。通过了解他人的见识丰富自身的阅历,学习他人成熟的思想及成功的写作表述方式,增加脑海词汇量储备,并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些都能有效逐步提高写作技巧,并取得文章内涵及外延的拓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好地诠释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写作就不会有阅读,而没有阅读,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两者是辩证统一地相对应存在的。阅读,是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吸收前人智慧的过程,取百花之粉,酿自家之蜜,由眼及心,在模仿、学习与再创造后,通过思想的锤炼和笔的表述,最终收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果实。不难想像,在写作《平凡的世界》前特地为自己单列了百部小说名著阅读计划的路遥,当他写完这一百万鸿篇的最后一个字后,将手中握瘦了的笔奋力甩出窗外时,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地充实和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