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代画像石的构图方式

合集下载

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探析

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探析

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探析谭丹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汉代画像石是蕴含时代思想的视觉宝库,通过分析神仙思想、现实生活、儒家伦理思想的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解读汉代匠师们的设计意匠与技巧,对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形式汉代雄健、飞扬、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后世各种遗存之中,令后人崇敬。

汉代画像石当时用于装饰祠堂墓室等建筑,诚如20世纪初研究者劳弗所说“在解释汉代石像所表现的主题和题材的时候,总是有必要将它们与中国人的观念相联系,因为它们的灵感来自中国历史或神话传说。

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当地传统来理解它们,切不可将其从培养它们的文化土壤里分离出来。

”事实确实如此,汉代画像石脱离纯装饰美化作用,是根据墓室祠堂主人与其亲人的要求,以及汉代社会风尚进行的视觉化设计,主要表现现实生活场景、神话、历史等内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与主要思想。

一、神仙思想的图像意义汉代盛行神仙思想,希望人长生不死,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可羽化成仙。

对死者而言,神仙世界是最好的人生归宿。

汉代画像石西王母、仙境题材盛行。

西王母是万寿无疆,护佑人长生不死的神仙,管辖形形色色的神仙灵怪,她所居仙境坐落在高耸入云的昆仑山,人们视昆仑山为通天地的巨柱,只要登山达到山颠,即可上达仙境。

传说西王母掌管着不死药,凡人只要从她那里求得仙药,吃了就会长生不死。

神话故事中,后羿向西王母讨到不死药,被妻子嫦娥偷吃,嫦娥飞天后变成了蟾蜍。

因此,在西王母仙境的画像石中,捣药的兔子和蟾蜍常相伴,它们具有引领升仙的意义。

还有羽人、九尾狐等仙人异兽徜徉其间,让观者看到了异于现实的神仙世界模样。

另外,奇禽怪兽常出现在画像石的建筑屋顶上,这种景象有何意义?张光植认为灵魂由特定的禽兽陪伴向另一个世界飞升,是萨满教中“神游”的表现。

战国帛画中男性贵族驾驭龙,女性贵族由凤鸟引领,引魂升天,楚汉思想一脉相承。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_浅析徐州汉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_林征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_浅析徐州汉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_林征

面;墨线勾勒画面图像,图像外减地(少数减地后凿条纹或麻 代楚王、彭城王袭居于此,皇亲国戚,公子王孙则不可胜数,且
点);在突出的物象上以墨、彩描绘或阴线刻绘(少数凿麻点) 徐州有地处要塞,水路便利,盐铁发达,豪强挥金如土,“再加
。雕刻技法是反映汉画像石优劣的重要标尺之一,艺术工匠以 上楚地‘信鬼神,重淫祀’的传统结合,形成了徐州地区极富想
行分格,再把各类物象分别安置其中,内容紧凑,经常会把不
从想象力到到艺术概括能力,可见汉画像石中的形象造
同的故事画面结聚在一起。如邳州征集的“仙人、渔猎图”画像 型并不是随意为之,是工匠们苦心经营的结晶,是体现他们艺
石?,该石分为两格,上格是仙人等物象,下格是渔猎图像。上 术创造力的成果。
格的仙人图,下格为渔猎图,一仙境,一现实,一虚一实,相映
石为地,采用刀笔并举、刻绘结合的手法,在坚硬的石面上描 象力的高度浪漫主义思想”。加之轻生重死的宗教观的影响,
绘着几千年前他们生活的现实场景,想象中的渺茫仙境,幻梦 厚葬之风大涨。因此徐州汉画像石在剽悍豪放和幻想浪漫主
中的羽化登仙之路。正是这种刻绘并举的手法使汉画像石有 义的民风影响下,显然有别于其他几个地区的特色。
一副画表现了二重世界)。这一点不也正好反映了汉代的“天
[2]孙厚兴,郭海林.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M].文化艺术
人合一”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
出版社,2004.
造型风格
汉画像石中的各种仙神异兽,福瑞吉祥的图案,不禁会使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品读者为华夏祖先的丰富联想所折服。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一
艺术与设计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
—— —浅析徐州汉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构图特点研究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构图特点研究

(下转第18页)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两汉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无论是绘画、建筑、雕刻还是工艺,艺术水平之高超,作品数量之繁多,题材内容之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汉代遗留下来的最为精美、数量最多的美术作品就是画像石。

两汉时期的画像石艺术既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美术华贵、粗犷、质朴的精神风貌,又融汇了中国南北文化的精髓,在汉代众多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它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群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石雕刻精美,是我国现已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画像石墓。

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画像面积44.2平方米。

该墓中的画像石作为汉画像艺术发展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其雕刻手法之细腻,技法之多样,气度之雄浑,内容之丰富,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有祭祀图、攻战图、出行图、丰收宴享图、乐舞百戏图等。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显著的艺术特征就是丰富多彩的构图形式。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对画面空间的表现方式和画面空白的处理方式丰富多变、灵活巧妙,体现了汉画像石艺术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

第一,散点透视的构图。

这种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特点,一经汉画像石的运用,再经中国历代绘画的发展、改良而逐渐走向成熟。

散点透视法虽然不及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精确、客观,但在表达主观意象、思想、精神及时空布局等方面更加灵活、自由。

散点透视是多视点的,在表现物象时,采用多个视点处理画面,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较大的场景。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包括平视、仰视、俯视和多角透视。

在安排物象的构图时,利用平面散点的方法布势,即视觉中心不会固定在一个角度,而是作各个角度和方向的迁移,把多个视点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

一幅画像石作品可以容纳多个场景、多个区域中的众多物象,也可以将咫尺千里的人物、景物、场景融汇在一件作品里,这样就使画面形成了奇幻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

浅析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整体性视觉设计造型艺术

浅析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整体性视觉设计造型艺术

浅析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整体性视觉设计造型艺术作者:***来源:《现代艺术》2023年第09期汉画像石画像砖是集建筑、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汉代人认为在石头上刻画是一种雕刻艺术,但它的制作过程又是先把图案绘在石材上,因此又是一种绘画艺术。

巴蜀地区是我国汉画像石画像砖之乡,出土了上千种汉画像石画像砖,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独立而完整的视觉构图,多点透视使图像结构甚为严谨。

汉画像石画像砖始于西汉后期,盛于東汉,一直延续到魏晋,它是以汉代历史层面图像造型艺术的视觉形象为基础的。

它那丰富的图像题材,独特的广阔视野,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和根深蒂固的民族审美的艺术追求,以及对其深层次历史根源的探索和挖掘,揭示了中国艺术在汉代这一重要时期的设计特征与艺术精神。

从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轨迹看,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保持着与原始艺术的联系,从远古的岩画,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到商周的青铜器和先秦楚地的漆器,再到汉画像石画像砖神秘飞动、博大精深的图像表现形式,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使整体灵动,极富浪漫、进取特点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在汉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汉代是民族文化的奠基期,它使汉画像石画像砖具有了丰富的图像设计形式,并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这个时期产生了文化的交融,最典型的如神话传说中的西方昆仑山西王母与东方蓬莱的结合,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中得以体现,它将天上与人间,仙界与冥间的生活景像结合在图像设计中展现出一个大千世界,汉画像石画像砖纵横驰骋,神游八荒,具有开阔的胸襟与磅礴的气势,反映了汉代艺术设计深沉雄大的风格。

从其逐步发展的特点中可看到民族文化和艺术设计在汉代已空前繁荣,首先是建筑、绘画、雕刻的整体综合性,其次是图像设计载体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最后是图像题材形式的丰富性。

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发展势态充分显现出汉代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凝聚着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精神。

一、图像设计的整体性思维是汉代人世界观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图像形式往往是整体性设计的,这种整体性思维表现为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图像设计形式带有一种综合性特征的系统性思维。

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研究

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研究

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研究作者:张阳阳来源:《神州》2012年第14期摘要:南阳汉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南阳汉文化艺术中的精华,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构图上,它通常采用平铺的艺术手法和填充组合的方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对南阳汉画像石构图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同时也为中国绘画构图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南阳汉画构图文化精华纵观我国古代美术史,追溯到原始社会,汉画像是真正形成比较完整,而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艺术。

河南的画像石发现的早,但引起人们重视却是在山东武梁祠画像石被发现后。

东汉时,河南为帝城,南阳为帝乡,当这些皇亲、贵戚以及富商死后,在崇尚厚葬风气之下,画像石就成为墓室独特的建筑材料而被大量制作。

南阳汉画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艺术,它表现了西汉中期至东汉末近三个世纪的社会文化特征,上承先秦乃至商代的文化艺术信息,下启魏晋以后的艺术发展,是一种纯粹的汉民族的文化现象和美术现象。

它是一种思想解放的艺术,是借助一种假定的“君权神授”大胆的幻想,表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豪放的独特艺术风格,既挣脱了汉以前彩陶、青铜器的神秘图腾的牵制,又甩开了北魏以后佛教艺术统治的制约,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一次大总结和大进步。

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极大地影响着后来中国美术的发展。

它在构图上的表现虽然还不够成熟,但为中国绘画构图形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现代艺术的角度,简要归纳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形式。

一、平铺的艺术手法南阳汉画在构图上通常采用平铺的手法,所谓平铺就是形象横向水平排列,这种艺术手法使汉画更具装饰性。

如果我们将形象看作图形单元,那么此种排列就是一种带状的二方连续纹样。

这显然与中国汉以前装饰艺术长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关。

如穿瑗图案、交龙穿璧图。

可以说这种复合连续性的形式在我国绘画构图形式上出现的最早,具有初级构图的要求。

这些方线条和圆线条的完美组合,在艺术上产生一种节奏感、韵律感和连续性疏密关系等初级形式的美感。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一、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社会分工,在业余的工匠中产生了专业的画工。

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位走上美术舞台的是民间画工,之后是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

可以说画工画是宫廷画和文人画根植的沃土。

经过了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中国民间美术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可谓是中国时间最久、分布最广、作者众多、品种最丰、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汉代汉王朝建立之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黄老哲学。

汉初的各项政策,使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汉初经济和政治都有所发展和繁荣,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因此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上都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服务于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砖则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首先从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来讲,二者有比较清楚的区别。

画像石是汉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图画形成的。

画像砖则是用黏土为料,在烧制的前后进行印模压印、彩绘、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

画像砖和画像石使用于祠堂、碑阙、墓圹甚至是建筑。

从功能上来看,二者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视之为“汉代的百科全书”。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序》中,曾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是“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

同时,在这个历史上,也在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鲁迅先生也称赞它“气魄深沉雄大”,并且多次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价值。

浅析淮北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

浅析淮北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

浅析淮北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也随之繁荣。

在淮北地区,出土了许多汉代的画像石,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具有鸟图案的作品。

这些画像石既是汉代时期社会生活的见证,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

本文将对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进行浅析,探讨其中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第一章汉代画像石的发现与特点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中,画像石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

它既是石刻艺术品,又是绘画艺术品,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汉代画像石多用来装饰宫殿、庙宇、墓室等建筑,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

在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不乏具有鸟图案的作品。

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鸟类图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这些鸟类图案通常表现为单独的鸟或鸟群,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鸟类图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逼真: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鸟类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这些鸟类图案所表现的鸟的种类多样,有孔雀、凤凰、鸳鸯等,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栩栩如生。

二、线条流畅:汉代画像石的鸟类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精巧。

无论是单独的鸟或是鸟群,线条都非常流畅,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了鸟的飞翔姿态和自然景象。

三、生动活泼:鸟类图案的生动活泼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这些鸟类图案生动活泼地表现了鸟的飞翔、觅食、栖息等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鸟类图案,不仅形象逼真、线条流畅、生动活泼,还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首先是表现手法。

汉代画像石鸟类图案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多样,既有浮雕,又有线刻,还有水墨画的表现手法。

这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展现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其次是审美取向。

汉代画像石鸟类图案的审美取向十分明显,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描绘。

艺术家在创作鸟类图案时,往往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描绘,力求以最真实的表现方式来呈现自然界中鸟的姿态和神韵。

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手法

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手法

汉画像⽯、画像砖的艺术⼿法汉画像⽯、画像砖的艺术⼿法画像⽯、画像砖:汉代美术遗物且留存数量最多、内容形式最丰富。

画像⽯、画像砖艺术反应的社会⽣活极为⼴泛:现实⽣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祥瑞迷信……画像⽯⽽其作为建筑材料的⽯头,都要被加⼯成⼀定的形状、⼀定长宽⽐例的构件才能创作艺术品。

⽽由于艺⼈所处地位不同、接受的传统不同以及修养⾼低不同,因此,画像⽯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不同。

画像⽯艺术⼿法主要有:1.平⾯阴线刻,即将⽯⾯磨平,在光⾯⽤⾦属⼯具凿刻阴线组成的图像(⼿法简便,效果⽋佳)。

2.凹陷平⾯阴线刻,即将正⾯铲成凹平⾯,在凹⾯内⽤阴线刻绘形象,形象四周留出加⼯⽯料时的粗疏线条,线条有规律地排列起来,组成⼀个斑驳粗犷的背景,与凹⾯的平整和流动的线条形成对⽐(形象犹如隐藏在粗犷⽯⾯之内,效果颇佳)。

3.减地凸起薄⾁雕,即将底⼦铲去⼀层,使形象部分凸出画⾯,隐隐隆起,犹如浮雕,再⽤阴线加⼯细部,将雕与刻、体⾯与线条结合起来,再配以⼏何纹的边框(效果华丽⽽庄重)。

4.减地平⾯加阴线刻,即将底⼦减去⼀层,形象部分凸出,凸出部分亦磨平,形成上下两个平⾯,所需形象刻在上⼀层平⾯上(远看似剪影,形象突出,整体感强)。

汉画像⽯⼤多在形象四周加刻⼀个⼏何纹或花枝纹边框,这对后世的卷轴画那种上下留出天地、左右空出边缘的构图式样,是⼀个可贵的启⽰。

边框对话来说起到⼀个限定和装饰作⽤。

这是汉代雕刻艺⼈的⼀⼤创造。

画像砖画像砖艺术始于战国,延续到宋⾦时期。

画像砖上的形象⼤多是印模压印的,也有⽤锐器刻画⽽成的。

砖便于加⼯,所以⼤多图像精致。

其艺术⼿法⼤体有浅浮雕式和阴线刻式两种。

表现内容与画像⽯相近。

画像砖的构图形式有长条形和⽅形两种。

流传⽽今的秦代空⼼画像砖,形象刻画很精致,⼈物服装线条繁复、细长⽽匀净,五官亦很具体,细如笔绘。

洛阳出⼟了⼀种长条形空⼼砖,阴刻狩猎场⾯,线条粗犷有⼒,四边为菱形⼏何纹装饰;另有⼀种长条形空⼼砖,全部由图案组成,显得华丽庄重,⼏何纹图案是单个模型压印上去。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汉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内容丰富的石刻艺术形式,它寄托了古人对升天的愿望,主题表现更是代表性极强的装饰图像。

通常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主题是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艺术加工,使其形态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原则,是实用与装饰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不仅仅在形象思维上解决了装饰造型上的基本问题,而且还能够全面遵循艺术形式美的规律。

前言汉画像石艺术是依托汉代的丧葬观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遗存之一,一种雕刻于石上的文字与图形,描绘了器物、制度等方面的历史真实,它反映了当时的人文背景、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出汉代人幻想中的不解世界,体现出很高的装饰艺术水准。

徐州汉画像石的源起徐州汉画像石发展始于西汉末、东汉初,兴盛于东汉中、晚期,结束于魏晋。

汉代的建立,使得徐州成为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和丰厚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为徐州“汉代三绝”。

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先秦看西安、两汉看徐州”。

徐州汉画像石从其发展的规律来看,其艺术风格有继承、有创新、稳定中有渐变、多样中又统一。

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从徐州地区现存汉画像石来看,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内容涉及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神话传说等方面。

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生活及当时的宗教、哲学和审美意识,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

1.主体装饰题材徐州的汉画像石主体装饰题材分为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两类。

现实性主题以刻画人世间的现实生活,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

以及起到宣教、劝诫作用的历史故事,此类画像石画面较大,雕刻精美、造型生动、构图完整。

人物和故事树立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信等内容,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社会中起到以古鉴今、扬美惩恶的宣教和劝诫作用。

非现实性题材表现的是汉代人意向中的神仙世界和代表祥瑞的珍禽异兽。

墓葬形式代表着这一个时代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从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画像石论汉画像石的画面构图艺术

从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画像石论汉画像石的画面构图艺术

从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画像石论汉画像石的画面构图艺术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画像石在艺术创作和表现上具有着承继前代、启示后人的艺术风格与价值,特别是在画像石构图艺术上其画面构图配置的规律性和层次性、多种散点透视法相结合的构图方法、丰富而饱满的空间填白处理,表现出汉代画像石艺术的特色及风格流变。

标签:孝堂山;汉画像石;画面构图艺术。

汉代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语言和样式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艺术史上有承前继后的历史地位。

汉代的画像石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而且也展示了汉代装饰艺术的风格和水平,其浑厚、质朴的本土精神,艺术风格的包容、浪漫与沉雄代表了一个审美时代的高度,为后世的美术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正如鲁迅先生评价:”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位于山东长清孝里镇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据考证始建于东汉初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

其石祠内画像石是历代金石学家、学者和美术家重视的艺术珍品,这些技艺高巧的汉代风俗画,以流畅洒脱的阴刻线条,再现了两千年前山东地区的社会风貌和达官显贵的生活状况,是一部集文学艺术、古代史学、美术绘画和古代建筑于一体的考古专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珍品的陈列馆和宝库,在艺术创作和表现上也具有着承继前代、启示后人的艺术风格与价值,特别是在画像石构图艺术上表现出汉代画像石艺术的特色及风格流变。

汉代画像石的构图,已从先秦琐碎抽象的图案中解脱出来,不仅仅是对个别事物的孤立描述,而是集多人、多物等于一个画面之中表现。

例如在孝堂山石祠画像石中,出行图、战争图、狩猎图、宴饮图、乐舞百戏图及神灵祥瑞图等人物都姿态动作各具形态,生动的表现出与画面故事和内容主旨相互之间的关联,成为自然和谐的设计整体。

其在构图艺术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繁疏有序、主次分明的画面构图,呈现出配置的规律性和层次性。

孝堂山画像石构图上直观的特点是”满幅式”。

石祠后壁和东、西壁画像石画面饱满充实而繁复恢宏。

后壁两石相联,画面人物百余,各种车马动物也以百计,构图繁密而有序。

汉代画像石赏析

汉代画像石赏析

汉代画像石赏析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建筑斗拱牧羊人二牛抬杠东汉(25-220) 高114厘米,宽52厘米1962年绥县出土。

依据考古材料得知,汉代房屋一般系土木结构,当时一般的房屋,可能系用木板作壁,用夯土筑墙。

至少在东汉,屋顶已具备了后代所有几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悬山式”,只有一道屋脊;另一种是“四角攒顶式”,有四道屋脊,当时为了减少梁和柱的压力,在高级的建筑上已经相当普遍地使用了斗拱;它可以兼作装饰,也可以使房屋增加美观。

斗拱的形式,在当时以“一斗二升”为最流行。

屋柱子的形状除圆形之外,还有八角柱,但后者多系石墓和石祠中的石柱。

柱础多系以石质打磨。

此石刻画面中雕一圆柱上承双层宏伟的斗拱。

正是研究汉代建筑的实物资料之一。

在斗拱两侧还刻有羊群和一持戟门卒。

下刻一组耕牛图,前为二牛抬着一部起步的犁,后为耕者,一手撑犁一手扬鞭,缓步在前行,耕者后似为一宽衣长袖,手持物的播种者。

这种二牛抬扛的耕田图,再现了汉代陕北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一种方法,这种画面雕刻的出现,表明了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方法与我们现代已几近相同,这是当时民间艺术家在热爱和熟悉生活的情况下才创造出的写实作品。

2、执慧人拾粪图东汉(25-220)高118厘米,宽36厘米1957年绥德县贺家沟出土。

此石右部上两格各刻一宽袍长袖的站立者,两人身后均刻有象征性的谷物一类的植物,下部刻执慧门卒,再下部横格刻一人曲腰双手持清扫之物,在马后作清扫拾粪的姿态,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民间艺术家深爱谷物,懂得积肥夺得丰收的道理,这种以真实生活为题材的画面难见。

浅析汉画像石“大小构图法”与“尊卑有序”的关系

浅析汉画像石“大小构图法”与“尊卑有序”的关系

浅析汉画像石“大小构图法”与“尊卑有序”的关系张唯佳(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陕西 西安 710065)摘要:从周代开始统治者就把人做了等级、贵贱之分。

汉代统治阶级更加主张等级分明的制度,使得“尊卑有序”的观念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画像石作为我们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

本文尝试运用体量大小对比、重复与特异的对比和位置高低对比等手法,从画像石入手,对对比构图法则如何体现汉代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小高低;附属形象;尊卑有序一、绘画中的对比构图法与传统文化中的尊卑观念(一)绘画中的对比构图法构图是绘画创作的基础,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六法”中“经营位置”就是构图。

所谓“经营”就是创作者需要研究核心形象安排在哪里,附属形象应该怎样与之搭配,要反复思考与推敲才能使自己的意图传达给观众。

无论是东、西方绘画,还是传统与现代绘画,我们都可以发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构图是直接影响人的感官与视觉的基本因素。

它可以使人的心理反应从对绘画作品直观的感受、感觉到产生复杂的(或抽象)联想与想象,起到认识、理解绘画作品的作用[1]。

构图中的对比法则,就是在同一画面里运用互为相反因素的两种形象,以小衬大、以低衬高,或以重复统一衬托特异。

在这种在高低、大小和重复与特异之间的对比中,使他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强化视觉感受,形成心理认知。

(二)传统文化中的尊卑观念从辞书中检索相关词条:“尊”指地位或辈分高,与“卑”相对;“序”指次第;尊卑之间有严格的顺序。

相传汉文帝对慎夫人十分宠爱,以至可以让她经常与窦皇后同席而坐。

有次游玩就座时,袁盎安排慎夫人做下席致使慎夫人和文帝恼怒。

于是袁盎上前规劝文帝说:“我听说‘尊卑次序严明,于是上下和睦’。

妾怎么能与皇后同席而坐呢,想一想‘人彘’的悲剧,陛下现在宠爱慎夫人的做法,反而会给她带来祸端。

简析徐州汉代画像石艺术风格

简析徐州汉代画像石艺术风格

简析徐州汉代画像石艺术风格作者:李广锁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7期摘要:汉代时的徐州在地理位置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处中原枢纽,对周边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受周边地区文化的辐射。

据徐州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石的研究发现,其风格受宋,楚之俗影响,和鲁南画像石风格较为接近。

其风格既具有继承性又有独创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早期“粗而简”,晚期“细而密”。

徐州汉画像石具有题材丰富,构图饱满、层次分明、雕刻精湛、纹饰精美的豪放古朴装饰风格。

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

关键词:汉画像石;徐州;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57-01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儒家的传统孝道思想也趋于政治化,统治者也利用这种孝道思想来安抚人民,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统治目的,所以统治者对孝道思想也是极力提倡,在这种政治化的思想影响下,汉代的丧葬风俗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汉期间,数位帝王都居于此地,当时的徐州不仅文化繁荣、经济富足,而且还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枢纽位置,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了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汉代画像石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从已出土的汉画像石的题铭和雕刻技法、风格来研究分析,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始于西汉末、东汉初,兴盛于东汉中,晚期。

结束于魏晋时期。

其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

从发展的时间来看,其风格具有继承性和独创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早期“粗而简”晚期“精而细”。

综合徐州汉代画像石来看,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饱满均衡的构图根据中国古代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六法”理论,经营位置在艺术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艺术创作的前提。

徐州汉画像石构图法的出现使中国美术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其构图、布局排列有序,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构图,这在汉以前还没有形成。

它的构图特点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分层分格、饱满均衡、对称呼应等方面,有些构图根据内容已经形成程式化和规律化。

东汉画像石《家宴图》艺术形式浅析

东汉画像石《家宴图》艺术形式浅析

东汉画像石《家宴图》艺术形式浅析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是一种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石椁、石祠堂或石阙的建筑石材,也被称为墓葬艺术。

题材既有歌舞娱乐、讲经论经、迎宾拜谒、车马出行的地主官僚阶级生活场景,也有狩猎庖厨、采桑舂米、酿酒牛耕等各种社会农牧活动情景,且不同地区有不同区域特色,东汉时期画像石到达了繁荣时期。

《家宴图》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表达,通过对《家宴图》构图布局、雕刻技法、题材内容、雕刻技法、装饰纹样四个方面来分析它的风格特点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汉画像石;家宴图;艺术形式汉代时中国古代历史已由诸侯分封制度进入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在这一时期汉王朝除继承了秦统一的各项成果外,还吸取秦亡的教训,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势日趋强盛。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墓室由土圹木椁转向砖石结构,葬仪制度的变化、“视死如生”丧葬观念和“举孝廉”官吏选拔制度则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墓室装饰艺术的发展。

画像石——一种石头上的绘画,以刀为笔石为材,服务于墓葬的雕刻装饰日增丰富。

1 构图、风格与内容布局《家宴图》刻于东汉时期(图左为完整拓片,右上为原石局部,右下为拓片第三格局部),安徽泗县出土,江苏省徐州市民间藏(长方体89cm×52cm),图中共分为四格,长方形独立画面,采用了竖平视分层构图法,其构图空间饱满,运用写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两重手法,分别进行描绘不同的物象,构图上,根据故事的发展,由上而下,表达来客、入席、宴饮之顺序,大面积场景来表述家中宴饮的场景,使家宴的场面得以突出,表现出主人毫不寂寞,拥有着人间的社会交往和闲情逸志,也彰示了其身份地位。

图上四周皆有纹样装饰(图上和右侧饰有十字穿环纹,下方和左侧饰水波幔纹),《家宴图》上格六人皆是头上戴着进贤冠的男子,手中执笏,站立进见,六人的面貌神态各有细小差异,宛若生人一般,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图中人物的面部刻画,居然大多采用的是视觉空间的立体手法,人物面部既正又侧,视觉上看上去既像侧面又像正面,好似兼顾了两个方向,这样既表达出人物的动作不是一成不变,又用抽象的手法表达出人物面部的立体展示,使画面上的人物具有运动性,而并非静止的空间,同时也表达出了汉代先人对审美形式的不断追求。

浅析建筑画的构图法——以汉代画像石为例

浅析建筑画的构图法——以汉代画像石为例

浅析建筑画的构图法——以汉代画像石为例
万文星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还应包括墓葬封土中的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

它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

”不少汉画像石中有描绘建筑形象,有学者将这种包含建筑形象的汉代画像石命名为汉代建筑题材画像石。

因为汉代地面木构建筑无存,而汉代建筑题材画像石,却包含有较为直观的汉代建筑形象,所以这种汉代画像石不仅在汉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汉代建筑历史研究,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因此,众多文物考古学家、建筑学家,都对此做过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万文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对一幅"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之三)--从"抽象画"的角度
2.汉代黄老自然观与汉代画像石墓研究——以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为例
3.浅析汉代画像石图案对
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以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为例4.汉代画像石“人首龙身交尾”考释——以贵州省金沙县汉代画像石墓为例5.汉代画像石的图像人文释译——以山东省滕州汉代画像石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构图方式
010212139 朱琳汉代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从西汉初年的文、景或武帝时期画像石产生到东汉末年消失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尽管政治不断更迭,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但直到黄巾军大起义之前国家还是统一的,尚未出现封建军阀割据、势力纷争的局面,这有利于当时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在哲学思想等意识形态领域里,汉初至汉武帝统治之前崇尚老庄哲学,实行无为而治。

之后,直到到东汉末年作为统治阶级巩固国家政权的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特别是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把“忠”、“孝”等作为人们加官进爵、跻身政治舞台的重要手段和作为人生礼制、道德等重要的品评准绳。

加之经学昌盛,图谶流行,鬼神迷信,升仙信仰等风行到三江两地、五湖四海之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厚葬风气①,促进了汉代画像石题材内容在全国各地的流行,正所谓“东至乐浪,西达敦煌,费力伤农于万里之地”。

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地理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有四大区域:(1)山东的西部、南部以及苏北、皖北地区。

(2)豫南、鄂北地区。

(3)陕北以及晋西北地区。

(4)四川、重庆地区,基于各地区不同的文化,画像石的题材风格甚至构图方式都各有差别,但是总体来说,不管以何种方式的分类,题材上还是大同小异的,无外乎社会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祥瑞及装饰图案几个大的方面。

下面以上述四大区域各取一例加以说明。

山东汉画像石画像砖的代表性祠墓主要是孝堂山郭氏祠、嘉祥武氏祠和沂南汉墓。

嘉祥武氏祠题材内容以描绘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宣传儒家教义为主。

代表作品有叙事性的东汉的《荆轲刺秦王》、《王陵母》等。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寓意阴阳形态的“异质同构”和生生不息。

技法上采用剔地凸像的“薄肉雕”,以阴线表示面部或衣纹,人物形象多为正侧面角度,只见大略外形,具有剪纸般的装饰效果,简约、厚重、整体、大气。

人物故事场景以穿插排列其间的边饰纹样作为空间分割和装饰陪衬。

构图以“满”为胜,大量采用平行式构图。

南阳画像石画像砖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历史故事之外,多取材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场面和神话传说,另有对天文星座的表现如《阳乌负日》,南阳画像石的技法除阴刻线和平底浅浮雕之外,最具特点的是斜横纹衬底浅浮雕剔地并施以横斜衬纹,使主题凸出,再用简练的阴线条,刻画细部。

造型简洁,神态生动,构思大胆奇巧,刀法粗犷有力、泼辣豪放,构成了南阳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西的汉代石刻画像,多集中在绥德、米脂一带,习惯称“陕北画像”。

绥、米地区在汉代是我国汉族与匈奴等族的接壤地,也是通往“西域”的要道。

狩猎、放牧题材较多,风格淳朴,圆润、明快、自然。

陕北画像石的构图常采用直线分层分格的手法。

竖形构图往往将画面分成数个方形或长方形,每个格子里常安排一个到二、三个形象。

喜爱表现动物,且多温顺善良。

造型以曲线为主,边饰显著,面积大到差不多占去画面的一半。

以规划的二方连续组合,主线迥屈不断,两侧以云头状的枝叶配置,中间杂有一些动物鸟类,十分有趣,体现出一种均衡的美,宛如一首首田园牧歌的吟唱诗。

四川代表画像石画像砖大都是东汉后期和蜀汉时期作品。

在内容上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们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从农桑狩猎到渔田盐井、从车马居室至宴饮博弈、从歌舞杂技到山林田泽无所不有。

显示出清新、明朗、爽快的艺术风格。

四川的画像砖,构图更趋绘画性和多样化,开后世“经营位置”之先河。

直线分层、几何形分格已不多见,一块砖面一个画面一个描绘中心。

并有意识地突破单层排列式形象安排,向画面的纵深性去追求。

汉代画像石有些看似粗犷,但其构图方式之复杂,没有美术方面知识基础远不能够理解,这足以窥见汉代民间画师等一批艺术家甚至民众的智慧。

而他们大多取材于社会生活,这体现了劳动民众的生产创造,而画像石题材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也少不了民众对他们的喜爱。

“融于血液”的民族艺术无法被替代。

注:①郑立君《剔图刻像——汉代画像石的雕刻工艺与成像方式》重庆大学出版社第104页
参考资料:
董旭汉代画像特色论海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李淑芳汉代画像砖(石)艺术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