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e5933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c.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体会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衷共济精神。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讨论、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体会他们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和衷共济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将相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和猜测。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梳理故事脉络。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品质。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和衷共济的精神。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课文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你们对他们的品质有什么看法?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衷共济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写作训练2.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谁能说说他们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e38a3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1.png)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理解“将相和”这个成语的含义,能够领会其中的道理;2. 能背诵整首《将相和》古诗,能朗读时表达出诗歌的意境;3. 培养学生对于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这首古诗的含义,背诵整篇诗歌,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2. 教学难点:介绍古代宰相的历史背景,学生如何理解成语“将相和”。
三、教学准备教具:课本,图片,视频四、教学活动1. 热身阶段通过放映一段历史片段,让学生了解古代宰相的重要性,以此为起点介绍《将相和》故事的背景。
教师说:“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叫做《将相和》。
这首诗里面,讲了两个宰相之间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的意义。
可是,在古代,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宰相呢?我们看一下这段历史片段。
”(播放相关视频)2. 学习阶段(1) 学生朗读原诗让学生朗读原诗,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请他们总结一下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时此景难再得,心境自由君须记。
”(2) 图片观察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辨认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帮助他们理解成语“将相和”的含义。
(3) 群体配合活动让学生进行团体活动,让他们选出一两个队长,发放许多装有不同颜色的气球。
队长先将颜色相同的气球举过头顶,其他队员将颜色相同的气球全部举起来。
同时,教师在讲台上宣布哪种颜色是胜利的。
比赛结束,最先完成的队伍胜利。
教师介绍“将相和”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3. 探究阶段1. 了解宰相的背景介绍古代宰相的各种特点、工作内容,讲一下成为宰相的必备条件。
2. 知道“将相和”的含义让学生复习文本,让他们自己回答“将相和”的含义是什么。
然后教师站在课堂前,让学生模仿他的模样,模仿他的声音,模仿他的动作,一起说出“将相和”的意思。
4. 实践阶段1. 练习背诵古诗在朗读古诗中,演奏轻柔的背景音乐,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和表达这首古诗的内容,鼓励他们背诵古诗。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将相和》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将相和》](https://img.taocdn.com/s3/m/d4090ed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e.png)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将相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将相和》;b.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c.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b.运用创意思维,设计角色扮演或绘画等展示活动;c.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b.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品质;c.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态度。
教学重点:1.故事《将相和》的朗读和理解;2.生字词的学习和应用;3.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概括。
教学难点:1.故事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2.故事寓意的深入解读。
教学准备:1.课文《将相和》;2.生字词卡片;3.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准确运用。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跟读并记忆。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字词进行讲解和举例。
四、故事理解与分析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五、创意展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或绘画展示。
2.各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寓意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进行阅读和分享。
2.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成语故事,并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了成语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9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a04c1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08.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9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关于教学目标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1、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
在学习中积累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必�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
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习中学读学写。
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习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习目标中设置了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关于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习本文也不能例外。
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关于教学策略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359e9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4.png)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
2. 通过朗读、解读、理解《将相和》这篇古文体文章
3. 能够正确朗读《将相和》这篇课文,并理解词义、句意
4.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文本中生僻词和词语的理解
2. 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情感
3. 能够准确读出古文体文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将相和》,教师纠正发音错误。
3.理解课文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确保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生僻词语,辅导学生理解。
4.讨论质疑
学生就文章中的词句进行讨论,澄清疑惑。
5.语文活动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其中情感。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理解文章情节。
6.课堂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课文的生动性。
针对较难理解的词句,及时进行解释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古文体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https://img.taocdn.com/s3/m/9a169fe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6.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篇一」《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37687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4.png)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生字词:“将相”、“和”、“相逢”。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故事梗概归纳。
2.能够独立完成课文中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
2.掌握生字词:将相、和、相逢的含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含义。
2.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行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谈论两个人相遇时的情景,引入将相和这个词语。
二、学习新课1.听课文朗读,感受故事情节。
2.导入生字词:将相、和、相逢,讲解词语含义。
3.分组讨论,在小组内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三、课文解析1.逐段解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台词及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四、课文扩展1.学生自主构思并书写一个“将相和”故事,培养学生创造力。
2.探讨“将相和”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课堂复习开展课文相关的问答活动,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四、板书设计生字词拼音释义将相jiāng xiàng古代将领、相国和hé结合、团结、融洽相逢xiāng féng相遇、碰见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增加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古代史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下一步可以适当增加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22c06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1.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
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1)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2)渑池之会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3)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e70ff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鹏博士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本文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66f03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7.png)
总结词:难点解析
04
详细描述:指出《将相和》的教学难点,如某些情节的深入理解、人 物关系的把握等,并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 将相和》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与结构
总结词:梳理情节 总结词:分析人物形象
详细描述:概括《将相和》的主要情节,包括故事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详细描述:分析《将相和》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他 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等。
重点与难点分析
01
总结词:重点解析
02
详细描述:指出《将相和》的教学重点,包括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并给出教学建议。
06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参与度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较高, 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的完 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 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如重点词
汇、人物关系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能够表达出对 课文中人物性格、品质的认同或 质疑,体现出一定的思考和判断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 其境地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讲授新课
讲解课文背景
介绍《将相和》的历史背景和 人物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课文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 性格特点、行为表现等,加深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16张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16张](https://img.taocdn.com/s3/m/25b6b31c5ef7ba0d4b733b1d.png)
课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 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 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 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 他们的爱国思想。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 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 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 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我廉颇攻无不破,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居功自傲)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 (很不服气)
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准备报复)
• 合作交流
•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 见面的?
•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 的?
•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 (4) 最后廉颇又是怎么做的呢?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 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 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 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大勇
•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这句话暗示了在渑池之会中廉颇也是功不可没的。来自将师相
生
和
携
,
,
和
携
衷
手
共
并
济
进
,
,
文
教
武
学
双
相
全
长
,
,
一
两
片
颗
爱
进
国
取
魂
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
6. 将相和
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 事,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c1a2b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3.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59519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f.png)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将相和》的作者王勃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将相和》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将相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将相和》的作者王勃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将相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将相和》的优美意境。
(2)介绍《将相和》的作者王勃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将相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将相和》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将相和》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99fb2be45c3b3566ec8b52.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将相和》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2、俺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俺头上去了。
俺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⑴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⑵谁来读一读这句话?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
愿意承当这个重任吗?二、解析“完璧归赵”1、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⑴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4c6d5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d.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能够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3.能够通过诗词《将相和》表达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难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中蕴含的历史背景。
2.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诗词《将相和》原文
2.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4.学生准备的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或展示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英友好交往)
二、学习诗词《将相和》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将相和》
2.学生轮流朗读诗词,纠正发音错误
三、诗词鉴赏
1.分组讨论诗词《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
2.完成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四、情感表达
1.学生自由发挥,以诗词《将相和》为蓝本,创作相关内容,表达对友
谊的理解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分享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强调诗词《将相和》所传达的友谊精神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词《将相和》并朗读给家人听
2.以诗词《将相和》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将相和》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语言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友谊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43589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d.png)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6将相和》的基本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6将相和》的作文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6将相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6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注释2.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3.板书内容准备4.课堂活动设计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6将相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6将相和》,讲解课文的含义,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典故。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用意。
4.作文训练: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思维,自行撰写关于《6将相和》的作文。
5.展示作文: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文,老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课堂讨论:带领学生展开针对《6将相和》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学生对《6将相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作文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等。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6将相和》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未能对您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137d1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5.png)
《将相和》教案较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⑴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教案范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b0ee3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6.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教案范文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灵英勇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故事的缘由和结果。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三、讲读课文的第一局部:1.默读第一局部。
(出示“完璧归赵”挂图。
)2.思索争论:(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2)给这一局部加小标题。
(完璧归赵)3.指导朗读第一局部。
其次课时一、朗读课文第一局部,回忆这局部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其次局部:1.指名读其次局部。
2.思索、争论:(1)“渑池相见”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相见”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2)给其次局部加小标题。
(渑池相见)3.指导朗读其次局部。
三、讲读课文第三局部:1.指名读第三局部。
2.思索、争论:(1)第一、二局部和第三局部有什么联系?(2)第三局部主要内容是什么?3.指导给第三局部加小标题。
(负荆请罪)4.思索、争论:(1)蔺相如对廉颇的高傲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5.指导朗读第三局部。
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第三课时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复习总结: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1.指导书写生字需要留意的地方:2.指名说说“理亏”“能耐”示弱”“绝口不提”“完壁归赵”等同语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5b08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c.png)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三个故事,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故事的主要内容。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将”和“相”的关系,分析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难点: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互相交流。
教师再介绍“将”和“相”的概念和蔺相如、廉颇等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意义。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交流讨论:课文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深入研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学生分小组朗读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经过和结果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观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同时,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4.总结全文:回顾全文内容,总结作者通过讲述三个故事来展现蔺相如和廉颇的优秀品质和关系。
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同时,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统编版《将相和》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统编版《将相和》小学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40581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4.png)
统编版《将相和》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将相和》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
这篇课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1故事结构与人物形象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完璧归赵”展现了蔺相如的有勇有谋,他在面对秦王的强势时,能够巧妙周旋,既保护了和氏璧,又不损害赵国的利益;“渑池之会”则进一步体现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在外交场合上为赵国争得了尊严;“负荆请罪”体现出廉颇的知错能改以及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两人最终化解矛盾,共同为赵国的稳定和发展努力。
这些情节生动地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1.2语言特色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用词精准。
例如在描写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和交锋时,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写,将蔺相如的智慧和秦王的狡诈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文中的叙述部分也条理清晰,使得故事的发展脉络易于理解,这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3单元主题关联本课文所在单元可能围绕着历史故事或者人物品质等主题展开。
学习这篇课文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感受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璧、诺、怯、瑟、缶”等。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概括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2.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分析,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在聊天中,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璧”、“荆”生字。
)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4、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5、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出示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
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
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
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
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
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
(8)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
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
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
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
4、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5、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6、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7、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课件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
(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
板书:将相和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不和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爱
↓国
廉颇负荆请罪→和嘴!(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