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教学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毒理学教学思考题
一、概念
⑴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 可逆
或不可逆的 造成机体功能容量 如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涉及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的指标的改变 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 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以及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使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 寿命缩短。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所致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暂时和可逆的 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 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的改变 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的能力 不影响机体的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 也不引起机体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2)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 称为毒效应谱。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化学物质的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
⑶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target organ)。
⑷毒物在一定条件下 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 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 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⑸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DNA发生的可遗传的改变。从分子水平上看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⑹毒性指化学物质造成机体损害的固有能力。
⑺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 MEL)。
⑻毒作用毒作用又称毒性作用 是指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化学物质进入机体之后与靶部位或者关键性的大分子作用 引起各种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当超出机体的解毒 修复功能和适应能力时 就出现毒作用。
⑼毒作用带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 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包括急性毒作用带(acuto-toxic effect zone, Zac)、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Zch)。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半数致死量急性毒作用带 量慢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慢性毒作用带
⑽靶器官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 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 往往有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target organ)。
⑾每日允许摄入量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在此剂量下 终生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的健康危害 单位用mg (kg bw)表示。
⑿变异在亲子之间或子代个体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种差异称为变异。
⒀Ⅰ相反应I相反应包括水解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 这些反应涉及暴露或引入一个功能基团 如-OH、-NH、-SH或-COOH 通常仅导致水溶性少量的增加。
⒁II相反应Ⅱ相反应称为结合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 与谷胱甘肽结合以及与氨基酸结合。
⒂突变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胞、病毒或微生物的基因型发生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的过程。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
⒃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 死亡所需的剂量
也称致死中量 表示LD50的单位为mg/kg体重。引起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化学物质的剂量。
⒄危险性危险性(risk)即危险度 指在特定条件下 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预期概率。
⒅安全性安全性指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⒆吸收 absorption 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 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 如皮肤 消化道粘膜和肺泡 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⒇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二、简答题
1、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哪几个方面? 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disposition)可简单地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个过程(ADME过程)。外源化学毒物经与机体接触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为吸收 然后由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中为分布 在组织细胞内经酶类催化发生化学结构与性质变化的过程称为转化(biotransformation)或代谢转化 在代谢过程中可能形成新的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 即代谢产物 最后外源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过程离开机体。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biotranspotation)。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2、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 1 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血浆中各种蛋白均有结合其它化学物质的功能 尤其是白蛋白的结合量最高。结合型化学毒物由于分子质量增大 不能跨膜转运 暂无生物效应 不被代谢排泄 可延缓消除过程和延长化学毒物的毒作用。 2 肝和肾作为贮存库肝和肾具有与许多化学毒物结合的能力。肝、肾既是一些外来化学毒物贮存的场所 又是体内有毒物质转化和排泄的重要器官。 3 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脂溶性有机物易于分布和蓄积在体脂内。化学毒物在脂肪中的贮存可降低其在靶器官中的浓度。 4 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由于骨骼组织中某些成分与某些化学毒物有特殊亲和力 因此这些物质在骨骼中的浓度很高。如铅对骨并无毒性 但骨氟增加可引起氟骨症 放射性锶可致骨肉瘤及其它肿瘤 故骨骼也是氟和锶的靶组织。
3、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排泄(excretion)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 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挥发性物质还可经呼吸道排出。
4、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什么? 外源性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多种酶的催化形成其衍生物和分解产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或称为代谢转化。生物转化包括Ⅰ相和Ⅱ相反应。经过生物转化 多数可以降低毒性。相反为代谢活化。使大部分难以排泄的亲脂性物转变为水溶性、极性较强的物质 从而使其易于排出体外。
5、经过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几类? ①生成亲电子剂 ②生成自由基 ③生成亲核剂 ④生成氧化还原剂
6、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哪几个反应? I相反应包括水解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
7、生物转化的IⅠ相反应主要包括哪几个反应? Ⅱ相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 与谷胱甘肽结合以及与氨基酸结合。
8、外来化合物对生物膜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生物膜 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 统称糖蛋白 的磷脂双分子层 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 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 同时 生物膜上还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细胞、细胞器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