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马原政治经济学考点: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政治经济学之剩余价值的分配
m'
100% 100% 100% 30 20 10
m
w
p'
30% 20% 10%
130 120 110
注:假设全部不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表2
部 门 预付 资本 剩余价 周转 年剩余 年利 年平均 年 平 均 年平均 值率 利润与 次数 价值 润率 利润率 利润 年剩余 M n P' m' 价值的 差额
(二)银行资本 银行资本是指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
从资本所有权来看,银行资本分为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
从资本的表现形态来看,银行资本分为现金和有价证券。
(三)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所得的利润称为银行利润。 1、 银行利润的来源: (1)存贷利差 (2)其它业务收入:手续费、投资于股票的红利、 证券交易收益
2.银行利润的实质: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四)银行利润率 银行利润总量与银行自有资本总量之比,就是银行 利润率。
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使银行利润率、商
业利润率和产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社会资本统一 的平均利润率。商业利润的均衡化
(五)资本主义信用及其作用
1、 资本主义信用:
C
P
P
甲 60c+40v 100%
乙 60c+40v 100% 丙 60c+40v 100%
4
2 1
160
80 40
160% 93.33% 93.33
80% 40% 93.33% 93.33 93.33% 93.33
-66.67
+13.33 +53.33
注:假设全部不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m 180 P 20 % C 900
【政治经济学考点笔记】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上)
【政治经济学考点笔记】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上)重点: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2、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新变化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生产成本劳动者视角:商品价值是W= c+v+m(劳动耗费)。
资本家视角:资本耗费是c+v(生产成本——K),因此W= K+m。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P):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此时商品价值W=c+v+m=K+m=K+P。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a.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价值的源泉归因到全部资本上,抹杀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劳动力的价值采用工资的形式,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得到了报酬,那么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的产物。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计算公式:p′= m/C=m/(c+v),其中,C = c + v。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计算公式:m′= m/v。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a.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b.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影响因素:剩余价值率(正向)、资本有机构成(反向)、资本周转速度(正向)、不变资本的节约(正向)。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背景: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使得各个部门的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获得不等量的利润,但资本家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矛盾: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
平均利润形成直接原因: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竞争原因:各部门利润率的不同与利润的性质之间的矛盾。
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内容:资本家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
手段: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直接结果:各部门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的变化。
最终结果: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之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之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生产成本资本主义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W=c+v+m。
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因而商品的价值构成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成本,k=c+v,则商品价值W=c+v+m,就变为W=k+m。
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
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
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生产成本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资本耗费的产物,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源泉的真相就被抹煞掉了,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价值的公式就表示为:W=k+p。
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数量也同样大小。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利润率的形成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p′=m/(c+v)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明显区别: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
二者数量不同。
第三,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是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不是指个别企业来说的。
政治经济学七章2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讲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考察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以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为前提的,而且,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所以,这一篇的中心是讲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的变化。
实际上考察的是转化形式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剩余价值转化的第二阶段,又分析了三个转化:第一,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第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这三个转化并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且进一步说明了三个决定:第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第二,剩余价值决定平均利润;第三,价值决定生产价格。
在这个阶段上价值规律的基础更隐蔽了,利润的来源进一步歪曲了。
在转化的第一阶段上,剩余价值转化的最初阶段,我们看到,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使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的关系脱离了;同时,商品的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加利润,使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关系脱离了。
但是,在转化后的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转化后的价格(成本价格加利润)和价值之间,只是存在形式差别,在数量上他们还是一致的,只是在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才存在量的差别。
但在这个转化的第二阶段上,剩余价值转化的第二阶段,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进一步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则不仅在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间,而且在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之间,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在数量上也不一致了,从而使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的关系,使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关系,脱离得更远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实质被进一步掩盖起来了。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各种因素时,是以个别资本为前提,研究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以及多种因素影响利润率的高低;这里也不是指那一种生产部门的资本,更没有涉及流通领域中的各种形式的独立资本。
这和第二卷关于研究个别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前两篇相衔接。
马原期末考试样题2
6.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 生产B 分配C 交换D 消费7.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 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B 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17.货币的本质是( )。
A 商品交换的媒介B 特殊等价物C 一般等价物D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8.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
A 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B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C 流动手段和世界货币D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19.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
A 价值尺度B 利润C 成本D价格33.资本主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 )。
A 超额剩余价值B 超额利润C 平均利润D 商业利润3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B 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C 出现资本家和工人D 劳动者一无所有3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D 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36.工资的本质是()。
A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D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37.利润率反映了()。
A 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B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C 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D 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51.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A 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B 价值增殖中作用的不同C 物质存在形式不同D 运动速度不同52.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 设备B 燃料C 原料D 辅助材料74.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分配关系B 消费关系C 生产关系D 交换关系75.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A 价值规律B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C 剩余价值规律D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76.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1 2 3 4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
反方向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 同方向变化
同方向变化 不变资本的节省: 不变资本的节省:
相关公式推理: 相关公式推理: c∶ v
m’ m 40 20 P’ 40% 20%
60∶40 100% 80∶20
生产部门 食品 纺织 机械
资本 70c+30v 70c+30v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 价值率 100%
100%
100%
剩余 价值 30
平均利 润率
20%
平均 利润 20
与剩余 价值差
-10
20 20% 20
0
10 20% 20 +10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三)平均利润率影响因素
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
★平均利润率是一般趋势,短期内仍有差距 ★掩盖了利润本质和来源
上边描述的情况,不是黑社会,也不是赌场。在整个80年 代与90年代中,这类的场所在温州每个村庄都发生过。这 种民间的资本拍卖会或叫“呈会”,或叫“千千滚会”, 名称不一,急需用钱做生意的人带数万就可以入会,如果 喊出的利息足够高,他就可以拍得十倍的资金,然后每月 还一个人的本息。
温州真正大规模的民间资本市场诞生在苍南。苍南同时有 大面积的平原与渔村,从80年代开始,庄稼收割卖掉后, 农村大量现金从平原涌向渔村,供渔民们造船修船;而一 到播种季节,渔村的大量资金又从沿海涌向平原,供农民 急用。这种农民与渔村的资金联合,使得民间大规模资金 流动形成了一种机制,大批经纪人出现了。
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第二节 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第三节 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新变化
本章重点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
引例:民间资本
在温州苍南县一个村庄里,河边有个小屋,窗子用被子堵 个严实。10个男人陆陆续续进了小屋。一位瘦小的老人庄 重地连击两掌,用低哑的嗓音说“上一回收会了”。
资本有机构成,反相关
c∶v
m’ m P’
资本周转速度,正相关
M ' m' n
政治马原知识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的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始终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相结合的。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感觉、精神、心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道、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实践也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人工智能只是延伸和扩展人脑的意识活动。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客观性是自然规律的根本特点,人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造自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意味矛盾的绝对同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可以说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解决矛盾的形式有: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不是调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第五章
26.04.2021
《政治经济学》第五章
6
第一节 平均利润与竞争
——资本周转的时间。 在资本有机构成以及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利润率 和周转时间成反比。这可以从可变资本所推动的剩余劳动 来理解。如果两个相等的可变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它们 在一年内推动的剩余劳动也不同,生产的年剩余价值量也 不等,从而利润率自然也会就不等。
21
第一节 平均利润与竞争
生产价格同商品价值的关系: 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个别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发生 了偏离,进而使生产要素的价值和成本价格发生了偏离。 但是,只要从全社会总和的角度来考察,就可以看到:剩 余价值总量和平均利润总量相等,成本价格总和和生产要 素价值总和相等。因而,价值总和等于生产价格总和,可 见,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成为纯粹的经济形式,即能够取得一定货币收入的形式。 ——土地的经营同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离。土
地所有者具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农业资本家则雇佣工人经营 和使用土地。
26.04.2021
《政治经济学》第五章
34
第三节 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所体现的阶级关系: ——雇佣工人 ——产业资本家 ——土地所有者 农业资本家从雇佣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土地所
26.04.2021
《政治经济学》第五章
4
第一节 平均利润与竞争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原因
利润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是因为: ——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采取了成 本价格形式,因此剩余价值好像不是由可变资本、而是由 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 到了报酬,因此,生于价值也好像是由资本产生的。
政治经济学课件-8利润与平均利润
成本价格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平均利润则是部门间竞争导致的平均化利润。
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市场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可能会高于或低于生产价格。但在长期内,市场价格会 趋近于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 的价格,从而影响利润的 多少。
利润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 形式,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者剩 余劳动的一部分。
资本增值的体现
经济关系的反映
利润体现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经 济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 。
利润是资本增值的体现,是资本在运 动过程中带来的价值增值额。
02
平均利润的形成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减去其劳动报酬后的剩余部 分。
剩余价值率
衡量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看作是其所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将剩余价值资 本化,形成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间竞争
利润率水平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利润率水平下降;反之,则 上升。
利润率水平受企业竞争状况影响
竞争激烈时,企业为保持市场份额可能采取降价 策略,导致利润率下降。
3
利润率水平受行业周期性影响
行业周期性波动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率水平波动。
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上升会导致企业 利润空间压缩,进而影响 利润率。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价值不再直接表现为货币,而是表现为生产价格,即成本价 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六章 剩余价值分配
决定利息率的因素
1,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如果分割比例不 变,平均利润率和利息率成正方向变化 2,影响分割比例的因素:货币市场供求 状况.经济高涨时,货币资本供大于求, 分割有利于职能资本家;经济萧条时, 货币资本供不应求,分割有利于借贷资 本家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
地租
地租:土地的使用者为租用土地二向土地所有 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再经济上的 实现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大土地所有者占 有大量的土地但不直接经营,而是把土地出租 给农业资本家,直接生产者是一无所有的雇佣 劳动者 资本主义农业的三个阶段就是:大土地所有者, 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
第六章 剩余价值分割
(平均利润理论) 平均利润理论)
本章提要
前及章分析了单个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 以及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至此, 清楚看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本章研究剩余价值按照平均利润率的规 律在职能资本之间的分配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职能资本家(集团) 共同参与对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 分配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产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发挥职能 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发挥职能 借贷资本: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都不发 挥职能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属于职能资本,借 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依然参与剩余价 值的的分配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
1,生产过程结束后, 再生产过程开始以前, 部分资本处于闲置状态 固定资本的闲置 流动资本的闲置 积累资本的闲置
生产 资本 部门 (c+v) ) Ⅰ Ⅱ Ⅲ 70c+30v 80c+20v 90c+10v 资本有机 构成不同 m' (m/v ) 100% 100% 100% m W (m'v) (c+v+m) ) ) 30 20 10 130 120 110 P' m/(c+v ( ) 30% 20% 10% 利润率 不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六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也并非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而只是一种一般
趋势。现实中,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仍然存
在差别。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竞争和社会生
产的无政府状态会使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的转
移快慢不等,参差不齐。 不过,从一个较长的 时期看,各个部门的利润率确实存在着平均化
的趋势。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P160 思考: 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按成本价格加平
均利润出售,那么还有没有超额利润呢?
P161
2、 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并没有否 定价值规律
第一,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 和剩余价值总量相等 第二,整个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 和价值总额相等 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根本上取决 于商品价值的变动。
三、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
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发生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第六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 间的分配)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
1.认识三个转化,掌握平均利润和生 产价格理论
2.认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 用
第一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1成本价格(生产成本)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的转化形式
W=c+v+m
c+v =k
商品的价值和成本价格是两个不同的量
把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笼而统 之地看成是生产成本,剩余价值的来源就 模糊了。
成本价格对资本家有重要意义:P154 1、盈亏的界线 2、降价的底线
2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在观念上作为全部预付资 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转为利润。P155156
3利润率及其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最新文档资料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研究的顺序是:第八章,考察资本的有机构成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怎样影响着不同部门利润率的高低。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这种利润率上的差别,是同利润的本质规定相矛盾的。
这一矛盾必须解决。
第九章,揭示解决第八章所描述的矛盾的根本途径,即把按价值交换改变为按生产价格交换,形成一般的利润率。
第十章,研究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般利润率规律实现的机制。
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主要是对全篇前三章的补充说明。
《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是第一篇的必然发展,既然利润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所产生的,就决定了资本的每个部分,不管是用在生产资料上还是劳动上,都要提供相同的平均利润。
马克思把这两个方面看作是剩余价值到利润转化的两个阶段。
一、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第八章研究的问题。
在第八章中,马克思作了如下两个假定:在一个国家内的各个生产部门中,劳动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和工作目的长度是一定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来出售的。
在此前提下,能够影响利润率形成的因素就会简化为:(1)资本有机构成上的差别;(2)资本的周转速度上的差别。
在前一篇是以个别资本或同一个资本的时间上的上述差别导致的利润率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本篇则是以社会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的空间上并存的上述差别导致的利润率的差别为研究对象;能够影响利润率的上述两个因素不是指某个部门的各个资本的偶然差别,而是指投在某个生产部门的资本的平均状况。
投在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预付资本,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的不同,会形成各不相同的利润率。
在剩余价值率均为100%的前提下,不同生产部门产生利润率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占有大小不等的比例,一定数额的总资本推动了不等量的活劳动,生产了不同量的剩余价值。
在商品按照其价值出售的前提下,等量的预付资本在有机构成不同的各生产部门中,会生产不等量的利润。
政经经济学经典 (13)
平均 利润 减剩 余价 值
食品 70 30 100 30 130 30 纺织 80 20 100 20 120 20 机械 90 10 100 10 110 10
20 20 -10 20 20 0 20 20 10
合计 240 60
60 360
60
(三)生产价格与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条件:
生产价格与平均利润率都是由于资本在部门间的转 移与竞争中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形成要有以下两个 条件:
二、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一)剥削程度的提高(m′) (二)生产资料价值降低 (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 (四)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 1.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2.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3.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 4.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③成本价格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的
基础
二、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P)
(一)利润:是预付总资本“观念上的产物”的剩余价 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P=W-K
(二)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1、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相等
2、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 形式
3、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表明了资本家对工人 的剥削关系,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它表明预付 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 马克思 区分部门内部的竞争与部门之间的竞争,是理解生产 价格理论的前提。
部门内部竞争的目的: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超额剩余价值 手段:通过改进技术等方法降低成本
结果:形成商品新的社会价值和新的部门利润率
部门之间的竞争的目的: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
手段:资本转移
结果:形成部门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考研马原政治经济学考点:利润转化为
平均利润
2019考研马原政治经济学考点: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三)
(1)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3)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
(4)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各部门利润率水平。
②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