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混模数字光纤直放站工程应用指南V1.0-
中国联通混模数字光纤直放站工程应用指南v1.0-
GSM1800+LTE
远端
600003-001826-0000
DFR-35D10R,F30P46S49A22DV
远端
600003-002333-0000
DFR-35D10R,Ⅰ2,F30P46S49A22DV
远端
600003-002334-0000
DFR-35D10R,Ⅰ2,F30P46S49A22RS
DFR-3135R,F40P46S88A22DV
WCDMA+LTE
远端
600003-002327-0000
DFR-3135R,Ⅰ2,F40P46S88A22DV
近端
600003-002235-0000 600003-002236-0000
DFR-3135A,F40P00S88A22M17 DFR-3135A,F40P00S88N48M17
9
产品介绍
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射频特性
指标/项目 工作频段 工作带宽(MHz) 标称功率 最大增益 增益调节范围 噪声系数
时延 输入驻波比 最大射频输入(非损坏)
参数/要求
上行:1735MHz~1765MHz 下行:1830MHz~1860MHz
上行:1940MHz~1980MHz 下行:2130MHz~2170MHz
备注 交流 带分集 直流 带分集 交流 带分集 交流 带分集 交流 不带分集 直流 不带分集 交流 不带分集
备注 交流 带分集
直流 带分集 交流 带分集TENT
1 产品介绍 2 安全事项 3 勘测事项 4 安装 5 连接 6 调试
3
4
产品介绍
系统组成:整机系统由数字接入单元,以下简称“近端机”和射频拉远单元,以下简称“远
中国电信集采数字光纤直放站工程应用指南-V 1.0 -2017.11-刘典辉
V1.0
公网事业部 2017年11月
1
编制:刘典辉 审核:梅宝林 批准:贺佳
欢迎大家提出建议,便于我们及时改善,谢谢!
2
版本说明
1)本次版本更新适应于电信集采版本数字光纤直放站产品,包括CRRU版 本Ⅵ5(适应C+L800)及LRRU版本Ⅲ2(适应2.1G和1.8G设备),本工 程指南应用版本都是室内型,无分集; 另有带分集设备还未加码。 2) CRRU Ⅵ5向上兼容到CRRU Ⅳ4,LRRU Ⅲ2向上兼容到LRRU Ⅱ2。其它 更早代次的产品不可混用。 2)适应产品名称及ERP编号如下表: 系列 编码 描述 600003-001829-0000 DFR-3210L,V4,F11P-5S26A22M17 L800(Ⅵ5) 600003-001830-0000 DFR-3210R,ⅤI5,F11P46S26A22RS 600003-001833-0000 DFR-3510L,III2,F20P-5S86A22M17 L2100(Ⅲ2) 600003-001831-0000 DFR-3510DR,III2,F20P46S86A22RS 600003-001834-0000 DFR-3510L,III2,F20P-5S87A22M17 L1800(Ⅲ2) 600003-001832-0000 DFR-3510DR,III2,F20P46S87A22RS
ADC 数字处理
射频滤波
调制器
近端机直接从基站设备耦合到下行信号,通过中继端下变频模块后,射频信号转变成模拟 中频信号,在下行数字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后,模拟中频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通过光纤把 数字信号传输到远端,远端一体化模块把数字信号恢复为模拟中频信号,通过上变频,把 模拟中频信号转变为射频信号,下行信号由功放放大,经双工器从RX/TX1端口输出,经由 天线发射给覆盖区域手机用户。 手机发射的上行信号,经天线接收后,送至设备中,经双工器分离后低噪放放大,然后是 下变频、数字处理、光纤传输、数字恢复、上变频,最后回到基站。
gsm数字无线直放站工程应用指导v10(最终
上行: 885 MHz~909MHz
下行: 930 MHz~954MHz
载频数
8个
最大增益
上行:90dB;下行:90dB
增益调节范围
上、下行0dB~30dB独立可调,1dB步进
带内波动
≤4dB(峰-峰值)
自激消除度
≥30dB
最大输出功率 (总功率)
上行 33dBm 下行 40dBm
带外抑制
上行 ±400kHz:≥40dB;±600kHz:≥60dB;±1MHz:≥65dB 下行 ±400kHz:≥40dB;±600kHz:≥60dB;±1MHz:≥65dB
DR-9122
(DR-1822) DR-9122具有噪声抑制功能, 能够降低直放站对信源基站的影 响
19
5 连接
DR-9122IC (X03)
DR-9122IC(X03)具有自激对消功 能,收发天线的隔离度(I)大于开 通最大增益(Gmax)-15dB以上
20
6 联机调试
调测步骤要完整 调测重点注意事项 与同类产品调测差异 OMT版本 与其它设备联调
电源尽可能要求 工程安装要求
14
4 安装
DR-9122(II2)采用20L型室外机箱;DR-9122(II1)采用40L型室外机箱; DR-9122、DR-9122IC(X03)采用9000室外机箱,均可抱杆或挂墙安装
首选室内、通风场所安装,设备安装位置无强电、强磁和强腐蚀性设备的 干扰;无室内安装条件,才选择室外架杆安装或挂墙安装,但应尽量避免 阳光直接照射设备,安装位置应方便线缆走线、连接且便于后期维护操作. 安装环境的温度、湿度不能超过主机正常工作温度、湿度的范围。
确定需覆盖的范围以及设备、天线的安装位置、避雷、 电源、接地情 况等要素;
光纤直放站使用说明书
光纤传输直放站使用说明书2008年11月-i-前言版本所有,侵权必究。
本公司公司对本手册保留一切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公司的书面许可,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手册(包括电子版本)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
本手册仅供参考,如有改动恕不另行通知。
本使用说明书介绍了光纤直放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在安装和使用该设备之前,请认真阅读本使用说明书。
设备安全使用要则1.天线与设备连接或断开电缆前必须切断设备电源。
射频信号接口严禁空载。
2.本设备的射频信号接口均盖上护罩,防止杂物、水落入。
3.不得随意拆开设备或更换部件,以免损坏设备。
4.不得用手触摸机盘上的元器件、走线及插头座中的金属导体。
因维护需要必须触及时,应采取静电防护措施。
5.通信设备必须注意对强电和雷击的防护,以免将强电或雷电引入设备。
6.光纤接口在暂时不用时要盖上防尘帽,特别是在移动、搬运等操作前确认防尘帽已盖好。
7.光纤注意不要过强弯曲和挤压等,光纤注意加贴可靠的路由标签以免出错。
-ii-目录前言 (II)第一章系统概述......................................................................................................................................... 11.1概述................................................................................................................................................... 11.2系统功能和特点............................................................................................................................... 21.2.1功能简介................................................................................................................................... 21.2.2系统特点................................................................................................................................... 2第二章系统结构. (3)2.1系统框图 (3)2.2工作原理 (3)2.3主要技术指标 (4)2.4技术条件 (4)2.5设备特点 (5)第三章设备开通 (6)3.1概述 (6)3.2设备安装 (6)3.2.1基本安装条件 (6)3.2.2建议环境要求 (7)3.2.3安装流程 (7)3.3设备开通 (14)3.4关键指标 (14)第四章系统调测 (16)4.1光纤直放站系统的一般调测步骤 (16)4.2系统调试 (16)4.2.1天馈调整 (16)4.2.2测量天馈系统的驻波比 (17)4.2.3测量输入电压 (17)4.2.4光路测量 (17)4.2.5场强测试与电平调整 (17)4.2.6参数调试 (18)4.2.7远端机下行输出功率测试 (18)-i-4.2.8呼叫测试 (19)第五章日常维护 (20)5.1系统维护的基本要求 (20)5.2维护工具、仪表、材料 (20)5.3维护测试 (20)5.4本地调测软件调测 (20)5.4.1交流供电电压的测试 (21)5.4.2电源模块直流输出电压的测试 (21)5.4.3下行输出功率的测试 (21)5.4.4光纤通路检查 (21)5.4.5天馈系统的驻波比测试 (22)5.4.6呼叫测试 (22)5.4.7监管测试 (22)5.4.8接地系统的检查 (22)5.4.9馈线接头防水检查 (22)5.4.10设备内部检查 (23)5.5保养维护 (23)5.6故障和告警处理 (23)第六章包装、运输和贮存 (24)6.1设备包装 (24)6.2设备运输及搬运 (24)6.3设备存储 (24)第七章附则 (25)-ii-第一章系统概述1.1概述近年来,我国的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开设了移动电话业务。
中国移动混模数字光纤直放站工程应用指南V1.0-
产 品 应 用 框 架 图
200W负载
200W负载
40dB耦合器
10dB衰减器
3dB电桥 普通负载
TX2/RX2
TX1/RX1(43dBm)
LTE RRU
室内 型DRU
ANT1
近端 机
40dB耦合器
200W负载
10dB衰减器
TX1/RX1
3dB电桥 TX2/RX2
ANT2
2G RRU
7
1 产品介绍
理
中频信号,在下行数字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后,模拟中频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通过光纤把
图
数字信号传输到远端,远端一体化模块把数字信号恢复为模拟中频信号,通过上变频,把 模拟中频信号转变为射频信号,下行信号由功放放大,经双工器从RX/TX1端口输出,经由
天线发射给覆盖区域手机用户
➢ 手机发射的上行信号,经天线接收后,送至设备中,经双工器分离后低噪放放大,然后是
总功率:46±2 dBm
-12~-9 dBm
单流 ≤5dB ≤9μs ≥100μs ≤1.5
10
1 产品介绍
移动1800+LTE+NB混模RRU(Ⅰ2 )型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射频特性
分类
工作频段
最大增益 增益调节范围 带内波动 最大输出功率 输入功率范围 双流/单流 上行噪声系数(最大增益时) 时延 时延调整范围 输入/输出 驻波比
13
3 勘测事项
➢ 现场确定光纤资源和路由情况,并估算出直放站近端机到远端机光纤拉
远距离
➢ 对基站覆盖区进行测试,获得基站小区输出信号的PCI、ID、EARFCN、
勘
基站覆盖区上传下载吞吐量、单双流开通情况以及基站小区循环移位设
中移无线宽带室内干放(10w以上)操作手册v1.0.1
中移无线宽带室内干放(10w以上)代维手册2008-9深圳国人通信有限公司目录前言 (2)1.国人V1.0监控介绍 (1)1.1.基本原理框图 (1)1.2.常用接口定义 (2)1.3.板载指示灯说明 (3)1.4.板载拨码开关说明 (4)2.软件说明 (6)2.1.开始使用 (6)2.2.配置信息界面 (6)2.3.监控界面 (8)2.4.在线编程工具 (9)3.主要操作流程 (10)3.1.新站点设备开通 (10)3.2.现场设备性能参数维护 (11)4.常见问题 (11)4.1.设备编号说明 (11)4.2.联机不成功,无提示 (11)4.3.效验不通过 (11)4.4.监控无返回 (12)5.拨码设置及其定义(MON2) (12)5.1.设备相关运行状态拨码设置: (13)5.2.拨码低4位设置及其含义: (14)前言本手册主要适用于国人中移无线宽带室内干放(10w以上)的直放站设备,主要介绍了基本操作和常用的接口及指示灯显示含义,便于工程维护。
根据用户实际需要,本用户手册涵盖了如下内容:●国人中移无线宽带室内干放(10w以上)的外部接口(包括各模拟、数字量监控接口、通信接口及其他相关接口)。
●国人中移无线宽带室内干放(10w以上)提供的拨码开关的操作方式和意义,以及所实现的基本操作功能(I、在线编程II、主从设备地址码设置)。
●国人中移无线宽带室内干放(10w以上)提供的LED所显示的各种工作状态及如何正确判断每种状态所代表的含义。
1.国人V1.0监控介绍1.1. 基本原理框图图1-1(监控的基本原理框图)图1-2(V1.0监控模块接口)1.2. 常用接口定义1.2.1.MON(DB9)1.2.2.A/B(HEAD2)1.2.3.BAT(HEAD2)1.2.4.RS232(HEAD4)1.3. 板载指示灯说明图1 板载指示灯监控电源上电指示如图1,Led4(红色)为监控电源上电指示灯,当监控上电后,此灯常亮。
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1.0.0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文档编号: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文档版本:Version 1.0.0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05年05月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文档说明:本技术规范为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
本规范为直放站监控系统规范中的设备验收规范仅用于指导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建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本方案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以下同志参加了本规范初稿的编写和讨论工作,表示感谢!徐海东、王烨、张潮、方鹏、丁三弟、钟学森、张辰、彭旭辉、李胜利、王红、方道奎、吴玲琦、魏崴、李雪峰、李承胜、师鑫、胡国云等编号说明:(本文档编号依照以下原则进行:x.y.z x: 大版本更新,文档结构变化y: 具体方案的更改,部分内容的修正z: 文字修改,奇数为包含对上一版修改记录的稿子偶数为对上修改稿的定稿)文档修改历史目录1范围 (10)2规范性引用文件 (10)3参考文献 (10)4缩略语 (10)5验收总原则 (10)5.1实现直放站设备的有效监控 (11)5.2对第三方测试单位的要求 (11)5.3对设备制造商的要求 (11)5.4验收测试分类 (12)5.5测试中的注意点 (12)6前期准备 (12)6.1组建监控系统(或起相同作用的测试系统) (12)6.2验收所需设备及工具 (12)6.3实验室验收测试环境和条件 (13)7验收测试项目 (14)7.1通信时延要求 (14)7.2通信方式要求 (14)7.3开站上报 (14)7.3.1测试前提 (14)7.3.2测试方法 (14)7.3.3测试内容 (15)7.3.4测试结果 (15)7.4基本信息查询 (15)7.4.1测试前提 (15)7.4.2测试方法 (15)7.4.3测试内容 (15)7.4.4测试结果 (16)7.5基本信息设置 (16)7.5.1测试前提 (16)7.5.2测试方法 (16)7.5.3测试内容 (17)7.5.3.1设置上报号码 (17)7.5.3.2设置站点编号 (17)7.5.3.3设置设备编号 (17)7.5.3.4设置“查询设置电话号码1~5” (17)7.5.3.5设置短信服务中心号码 (18)7.5.3.6监控中心IP地址和端口号 (18)7.5.4测试结果 (18)7.6下行链路 (19)7.6.1测试前提 (19)7.6.2测试方法 (20)7.6.3测试内容 (20)7.6.3.1下行输入功率电平 (20)7.6.3.2下行输出功率电平 (21)7.6.3.3下行衰减 (21)7.6.3.4下行实际增益 (22)7.6.3.5下行输入功率告警门限与下行输出功率告警门限 (22)7.6.3.6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与下行输出功率告警 (22)7.6.4测试结果 (22)7.7上行链路 (23)7.7.1测试前提 (23)7.7.2测试方法 (23)7.7.3测试内容 (24)7.7.3.1上行输出功率电平(可选) (24)7.7.3.2上行衰减 (24)7.7.3.3上行理论增益 (24)7.7.3.4上行输出过功率告警门限(可选) (24)7.7.3.5上行输出过功率告警(可选) (25)7.7.4测试结果 (25)7.8光收功率/光发功率(可选) (25)7.8.1测试前提 (25)7.8.2测试方法 (26)7.8.3测试内容 (26)7.8.4测试结果 (26)7.9信道号 (26)7.9.1测试前提 (26)7.9.2测试方法 (26)7.9.3测试内容 (26)7.9.3.1选频设备信道号 (27)7.9.3.2移频选频直放站信道号 (27)7.9.4测试结果 (28)7.9.4.1工作信道号测试数据 (28)7.9.4.2移频信道号测试数据 (28)7.9.4.3测试结果 (29)7.10工作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0)7.10.1测试前提 (30)7.10.2测试方法 (30)7.10.3测试内容 (30)7.10.4测试结果 (30)7.11移频直放站工作频带/移频频带的上/下边带信道号 (30)7.11.2测试方法 (30)7.11.3测试内容 (31)7.11.3.1工作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1)7.11.3.2移频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1)7.11.4测试结果 (31)7.11.4.1测试数据 (31)7.11.4.2测试结果 (32)7.12下行驻波比 (33)7.12.1测试前提 (33)7.12.2测试方法 (33)7.12.3测试内容 (33)7.12.3.1下行驻波比值 (33)7.12.3.2下行驻波比门限 (33)7.12.3.3下行驻波比告警 (33)7.12.4测试结果 (33)7.13射频信号开关 (34)7.13.1测试前提 (34)7.13.2测试方法 (34)7.13.3测试内容 (34)7.13.4测试结果 (34)7.14功放开关(用于基站放大器,其它设备类型可选) (35)7.14.1测试前提 (35)7.14.2测试方法 (35)7.14.3测试内容 (35)7.14.4测试结果 (35)7.15上/下行信号旁路状态(用于塔放) (35)7.15.1测试前提 (35)7.15.2测试方法 (35)7.15.3测试内容 (36)7.15.3.1下行旁路状态检测 (36)7.15.3.2上行旁路状态检测 (36)7.15.4测试结果 (36)7.16信源信息 (37)7.16.1测试前提 (37)7.16.2测试方法 (37)7.16.3测试内容 (37)7.16.3.1信源信息七项 (37)7.16.3.2设置信源小区识别码参照值 (37)7.16.3.3信源变化告警 (38)7.16.4测试结果 (38)7.17功放过温 (38)7.17.1测试前提 (38)7.17.2测试方法 (38)7.17.3.1功放温度值 (38)7.17.3.2功放过温告警门限 (39)7.17.3.3功放过温告警 (39)7.17.4测试结果 (39)7.18电源掉电告警 (39)7.18.1测试前提 (39)7.18.2测试方法 (39)7.18.3测试内容 (39)7.18.4测试结果 (40)7.19电源故障告警 (40)7.19.1测试前提 (40)7.19.2测试方法 (40)7.19.3测试内容 (40)7.19.4测试结果 (40)7.20监控模块电池故障告警 (41)7.20.1测试前提 (41)7.20.2测试方法 (41)7.20.3测试内容 (41)7.20.4测试结果 (41)7.21位置告警 (41)7.21.1测试方法 (41)7.21.2测试内容 (41)7.21.3测试结果 (41)7.22门禁告警(可选) (42)7.22.1测试前提 (42)7.22.2测试方法 (42)7.22.3测试内容 (42)7.22.4测试结果 (42)7.23自激告警 (42)7.23.1测试前提 (42)7.23.2测试方法 (42)7.23.3测试内容(实验室) (43)7.23.4测试结果 (43)7.24本振失锁告警 (43)7.24.1测试前提 (43)7.24.2测试方法 (43)7.24.3测试内容 (44)7.24.4测试结果 (44)7.25光收发故障告警 (44)7.25.1测试前提 (44)7.25.2测试方法 (44)7.25.3测试内容 (44)7.25.4测试结果 (44)7.26.1测试前提 (44)7.26.2测试方法 (45)7.26.3测试内容 (45)7.26.4测试结果 (45)7.27低电压告警(仅对太阳能直放站) (45)7.27.1测试前提 (45)7.27.2测试方法 (45)7.27.3测试内容 (45)7.27.4测试结果 (45)7.28功放/低噪放故障告警 (46)7.28.1测试前提 (46)7.28.2测试方法 (46)7.28.3测试内容 (46)7.28.3.1上行功放/低噪放告警 (46)7.28.3.2下行功放/低噪放告警 (46)7.28.4测试结果 (46)7.29外部告警 (47)7.29.1测试前提 (47)7.29.2测试方法 (47)7.29.3测试内容 (47)7.29.4测试结果 (47)7.30其它模块告警 (47)7.30.1测试前提 (47)7.30.2测试方法 (48)7.30.3测试内容 (48)7.30.4测试结果 (48)7.31塔顶放大器告警 (48)7.31.1测试前提 (48)7.31.2测试方法 (48)7.31.3测试内容 (48)7.31.4测试结果 (48)7.32功放旁路告警(用于基站放大器) (49)7.32.1测试前提 (49)7.32.2测试方法 (49)7.32.3测试内容 (49)7.32.4测试结果 (49)7.33巡检上报 (49)7.33.1测试前提 (49)7.33.2测试方法 (49)7.33.3测试内容 (50)7.33.4测试结果 (50)7.34配置变更上报 (50)7.34.1测试前提 (50)7.34.3测试内容 (50)7.34.4测试结果 (50)7.35故障修复上报 (51)7.35.1测试前提 (51)7.35.2测试方法 (51)7.35.3测试内容 (51)7.35.4测试结果 (51)7.36验收告警机制 (51)7.36.1验收告警使能和告警发送功能 (51)7.36.1.1测试前提 (51)7.36.1.2测试方法 (51)7.36.1.3测试内容 (51)7.36.1.4测试结果 (52)7.36.2告警产生机制检测 (52)7.36.2.1告警产生检测 (52)7.36.2.2告警恢复产生检测 (53)7.36.2.3测试结果 (53)7.36.3告警重发机制检测 (53)7.36.3.1测试1 (53)7.36.3.2测试2 (54)7.36.3.3测试3 (54)7.36.3.4测试4 (54)7.36.3.5测试5 (54)7.36.3.6测试6 (54)7.36.3.7测试7 (54)7.36.3.8测试结果 (54)7.36.4告警特殊情况处理机制检测 (55)7.36.4.1测试1 (55)7.36.4.2测试2 (55)7.36.4.3测试3 (55)7.36.4.4测试4 (55)7.36.4.5测试结果 (56)7.36.5告警屏蔽处理机制检测 (56)7.36.5.1测试1 (56)7.36.5.2测试2 (58)7.36.5.3测试3 (58)7.36.5.4测试4 (59)7.36.5.5测试5 (59)7.36.5.6测试6 (59)7.36.5.7测试结果 (59)7.37通信压力测试(只对现网测试作要求) (59)7.37.1测试前提 (59)7.37.2测试方法 (59)附录1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入网验收测试结果总表 (61)附录2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工程验收表格 (64)1范围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规定了GSM网络中直放站覆盖设备(以下统称为“直放站”)的验收要求。
《中国移动GSM直放站监控系统系列规范1.0.0》增补文件之二:微型直放站数据集规范
《中国移动GSM直放站监控系统系列规范1.0.0》增补文件之二:微型直放站数据集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GSM微型直放站纳入到直放站监控系统的接口要求、数据需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监控管理系统。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微型直放站,对于此类直放站,可遵循本标准,也可继续沿用《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范v1.0.0》的宽带直放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范v1.0.0》2005-8-12《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范v1.0.0》2005-8-12《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v1.0.0》2005-8-123基本术语和定义微型直放站:小功率(小于等于0.05W)、小增益、小体积、覆盖范围小的选带室内直放机。
4微型直放站监控数据定义4.1实时采样数据4.1.1下行输入功率电平I003检测点:下行输入端口。
要求:单位:dBm;步进1dBm;误差:±3dB。
说明:查询直放站输入端下行实时输入功率电平,该值的检测不允许受输入端口之后各模块工作状态的影响(自激情况除外)。
该值允许通过内置的无线Modem直接读取BCCH 接收电平并推算得出(此时要求内置无线Modem的天线必须直接耦合到施主天线)。
对于输入信号是经过无线耦合的设备,要求检测范围在-30dBm至-70dBm。
4.1.2下行输出功率电平I005检测点:下行输出端口。
要求:单位:dBm;步进:1dBm;误差:±3dB。
说明:检测范围要求大于等于15dB(标称功率+2dB至标称功率-13dB)。
4.2告警数据4.2.1电源掉电告警F001定义:对微型直放站,当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异常,则产生此告警。
中移900数字光纤选频直放站(60W直流分集)V1.0用户手册V1.0
该手册适用范围
SAP编码 300113070081 名称 EGSM900M数字光纤选频接入端(60W/12选频 /中移协议/直流/分集) EGSM900M数字光纤选频覆盖端(60W/12选频 /中移协议/直流48V/分集) 型号 SGR-R311SHFF-60(12)/A3/DC/FJ/E/24M V1.0 SGR-R311SHFT-60(12)/A3/DC/FJ/E/24M V1.0
版
本:V1.0
版权:深圳国人通信有限公司 本文件之版权属深圳国人通信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书面批准不得随意复制外传。
目录
前言 .................................................................................................................................................1 1概述 ...............................................................................................................................................1 2设备应用 .......................................................................................................................................2 2.1道路信号覆盖 ....................................................................................................................... 2 2.2小区、城中村信号覆盖 ....................................................................................................... 3 2.3热点区域话务分担应用 ....................................................................................................... 4 2.4边远村落覆盖应用 ............................................................................................................... 4 3产品特点 ....................................................................................................................................... 5 4产品构成与工作原理 ................................................................................................................... 6 4.1主要组成描述 ....................................................................................................................... 6 5 系统组网方式 ............................................................................................................................. 7 6.主要技术指标 ............................................................................................................................. 8 6.1 EGSM900M 数字光纤宽带直放站技术指标 ..................................................................... 8
《中国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工程设计规范》(QB-J-017-2013)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J-017-2013中国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D e s i g n o f T e l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P o w e r S u p p l y S y s t e mE n g i n e e r i n g版本号:1.0.02013-7-2发布2013-7-2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目 录前言 ............................................................................................................................................ I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 总则 (4)5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5)5.1 通信局站分类 (5)5.2 数据中心分类 (5)5.3 负荷分级 (5)5.4 供电要求 (6)6 市电分类及要求 (6)6.1 市电分类 (6)6.2 市电要求 (7)7 电源系统组成及设备配置原则 (7)7.1 高低压变配电系统组成及设备配置原则 (7)7.2 自备发电机组供电系统组成及设备配置原则 (9)7.3 直流电源系统组成及设备配置原则 (11)7.4 UPS电源系统组成及设备配置原则 (13)7.5 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系统组成及设备配置原则 (15)7.6 蓄电池组配置及选择 (19)8 电源系统设备布置安装 (20)8.1 高低压变配电系统设备布置安装 (20)8.2 自备发电机供电系统设备布置安装 (21)8.3 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布置安装要求 (21)8.4 蓄电池组布置安装要求 (22)8.5 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系统设备布置安装 (23)9 导线选择及布放 (24)9.1 导线选择 (24)9.2 导线布放 (25)10 电源系统防雷与接地 (26)11 电力机房设置原则及要求 (26)11.1 电力机房设置原则 (26)11.2 电力机房土建要求 (27)11.3 走线架要求 (29)11.4 电缆井道要求 (29)12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及能源管理系统要求 (30)13 抗震要求 (30)13.1 电源设备抗震要求 (30)13.2 设备安装抗震要求 (30)14 防火要求 (30)14.1 电源设备选型防火要求 (30)14.2 其它防火要求 (30)15 电源系统环保要求 (31)16 编制历史 (32)17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33)18 附录B 电力机房土建要求表 (34)19 附录C 通信机楼通信设备用电负荷分级参考表 (35)20 附录D 太阳能电源系统光伏组件容量设计参考方法 (39)21 附录E 风光互补电源系统匹配设计的参考方法 (41)22 附录F 蓄电池后备时间计算方法 (43)23 附录G 铅酸蓄电池组容量计算方法 (44)24 附录H 全国主要城市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46)25 附录I 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 (47)26 附录J 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等级 (48)前 言为满足中国移动工程建设的需要,统一和规范工程建设中通信电源系统的设计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中国联通混模数字无线直放站工程应用指南
水平隔离度计算:Lh=22+20*lg(d/λ)-(Gd+Gr)+(Xd+Xr)+C
垂直隔离度计算:Lv=28+40*lg(d/λ)+C
(dB)
其中:
(dB)
当天线工作波长选择为1850MHz,天线增益为15db,天线前后比都为25db,没有阻挡损耗的情况下,下表为施
主天线与用户天线不同距离情况下的隔离度
15
安装方式
安装架 U型螺栓M10X85X110
机箱
,六角头螺栓、 平垫、弹垫
安装架 膨胀螺栓M10X110
机箱
,六角头螺栓、 平垫、弹垫
墙壁
桅杆
抱杆安装方式
挂墙安装方式
设备安装时要注意正装,底部馈线连接口及线缆都要做好防水处理,小盖板一定要拧紧 16
连接
设
3
备
底
4
5
部
面
1
2
板
编号 1 2 2
3
DT端一体化双工器
RX
TX
MT端一体化双工器
MODEM ANT EXT_ALM
RS-485
AC OUT
AC 100V-240V 50/60Hz
DT
MT
内部结构示意图
➢ 数字无线直放站由DT端一体化双工器、MT一体化端双工器、数字射频监控一体 化模块、上行功放模块,下行功放模块、电源模块、避雷器、MODEM板和锂电 池等组成
备注 无自激对消(ICS)功能
2
目录|CONTENT
1 产品介绍 2 安全事项 3 勘测事项 4 安装 5 连接 6 调试 7 设备维护
3
产品介绍
系统组成:数字无线直放站由DT端一体化双工器、MT一体化端双工器、数字射频监控一
数字光纤直放站使用
数字光纤直放站系统原理
覆盖端原理
工作原理:在覆盖端,BRIC对光电转换后得到的CPRI数据 帧进行解包处理,然后发送给FPGA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再 输出给DAC,DAC将数字信号转换为中频模拟信号输出 。 经过上变频为射频信号进入功放,最后经双工器以及天线 发射至覆盖区域。 来自移动终端的上行信号经远端机,通过上述远端机的下 行逆过程,将上行串行数据信号通过光纤回送接入端,将 上行射频信号馈送给基站,完成信号的覆盖。
具备载波调度功能----通过对每载波话务量统计,对话务 量比较大地方增加载波数。
数字光纤直放站技术特点
支持数字预失真功放---数字预失真(DPD)功放是目前国际先进 的功放设计技术,利用此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功耗,提高功放效率 (可由目前的约10%提高到20%以上),改善线性(可由目前的30~-36dBC提升到-50~-60dBC)。
数字光纤直放站技术特点
数字板技术特点
数字光纤直放站技术特点
高速大动态ADC和DAC---信号采样的最终目标是要能够准确地确定原 信号并且不会给ADC带来过大的噪声。根据采样定理,对于频率带限 信号,当采样频率大于等于两倍的信号带宽 fS = 2 fH ,原信号将被 采样值完全地确定。
ADC和DAC的大动态范围保证了在输入功率变动范围大的情况下仍能 够正常工作。
支持环形光路和旁路保护,光口之间无主次之分。 支持光纤时延自动调整,最大时延调整大于100us。
具有话务量统计功能,支持基于话务量或定时的自动载频 调度与切换功能。
具有上行噪声抑制功能。
射频和光信号分开,光信号传输距离长短与射频指标没有 直接关系。
数字光纤直放站
数字光纤直放站系统原理 数字光纤直放站系统组成 数字光纤直放站技术特点 数字光纤直放站应用和组网方式 数字光纤直放站主要射频指标
中移900M干放类(500m-20W V1.0)用户手册
5.1.1 测试需要的仪器和工具.......................................................................................7 现场调测的主要指标及调整........................................................................................... 8
500mW:27(2/-2)dBm 500mW:0(2/-2)dBm
1W:30(2/-2)dBm
1W:0(2/-2)dBm
最大输出功率
2W:33(2/-2)dBm 5W:37(2/-2)dBm
2W:0(2/-2)dBm 5W:0(2/-2)dBm
10W:40(2/-2)dBm
10W:0(2/-2)dBm
指示灯 指示灯 金属接地柱
备注 交流 220V 外接施主天线 外接重发天线 红灯亮电源工作正常 监控正常时指示灯闪烁 设备接地用
ANT
SMA-KKF
MODEM 外接天线口
MON
DB9
设备参数查询、设置
A/B
接线柱
监控组网接口
表 1 干放设备指标
项目
前向
技术指标
反向
频率范围
930~954MHz
885~909MHz
5.6 板载拨码开关说明..........................................................................................................12
5.6.1 主从系统设置......................................................................................................12 5.6.2 设备上报操作步骤..............................................................................................13
中国联通混模数字光纤直放站工程应用指南v1.0-
7
产品介绍
近端机
远端机
室内型设备,耦合基站射频信号,把 射频信号处理成数字信号传送到远端 或把远端上行数字信号处理成射频信 号传送给基站。
室外型设备,把近端机传送过来的数 字信号处理成射频信号放大,通过天 线或室分系统对目标区域覆盖或把覆 盖区UE上传的射频信号处理成数字信 号传送到近端机。
备注 交流 带分集 直流 带分集 交流 带分集 交流 带分集 交流 不带分集 直流 不带分集 交流 不带分集
备注 交流 带分集
直流 带分集 交流 带分集 交流 带分集
交流 不带分集
2
目录|CONTENT
1 产品介绍 2 安全事项 3 勘测事项 4 安装 5 连接 6 调试
3
4
产品介绍
系统组成:整机系统由数字接入单元,以下简称“近端机”和射频拉远单元,以下简称“远
程
监控系统参数设置
上行增益调节与通话效果测试
接收场强测试与施主天线调整 功率检测
覆盖区域场强测试与覆盖天线调整
26
调试
联 ➢ 先将电脑IP地址设为“195.60.16.***”。“***”可任选(1~253);
。设备最大上行输出功率0dBm.
供电方式:供电电源: 近端机AC100V-AC240V,50Hz/60Hz或DC-48V 可选;远端机
AC100V-AC240V,50Hz/60Hz。
监控功能:具有本地监控功能(OMT),远程监控功能;支持监控主机软件的远程下载功
能,方便远程软件升级;内置监控备用锂电池,保障设备一旦停电,故障信息可自动上报,便 于及时维护
数光纤直放站CRRU工程应用指导v2.0
电源开关
电源复位开关
本机光接口单元插槽
级联光接口插槽
RS232调试口
5.
连接
光接口单元
如果有光输出的话,在接入光纤时切忌不要把光纤头对着眼睛,以防灼伤眼睛。 如果光纤头有尘的时候最好用酒精棉进行擦拭,如果在工程现场没有酒精棉,也可用香烟的过 滤嘴进行擦拭。擦拭时切忌不要来回擦拭,以防损伤光纤接头,要用一个方向的方式进行擦拭 光接口单元必须要配对使用,如本端使用L03模块,连接下一级设备就使用L05模块。
设置量
设置量
6.
联机调试
远端机开关量设置
开关量设臵其他选项(远端机)
参数
参数性质
参数说明 当光发开关为“ON”时,连接下一级菊花链的光口(光口2)打开;
光发开关
设臵量
当光发开关为“OFF”时,此光口关闭。出厂默认值是“ON”,当 开站时需要关断光口功率以区分光纤时可暂时设臵为“OFF”。
保护功能开关
设臵量
启用自愈功能,默认值是“ON”,重启或复位后也自动打开 当此量被设臵为“ON”时,可手动设臵“TA调整控制值”;当此
6.
联机调试
近端机开关量设置
开关量设臵联机界面
载波自动跟踪触发开关
6.
联机调试
近端机开关量设置
当“载波跟踪手动触发开关”状态为“已触发”时,系统将自动跟踪基站信源
载波,近端机的载波开关和工作信道号将自动调整到与信源载波一致。调整为 “无触发”时需根据信源情况手动设臵近端机的工作信道号和载波开关。
5.
连接
DFR-3210备份切换单元设备的连接 (实际连接)
5.
连接
DFR-3210光传输旁路单元设备的连接
11A024_中国移动GSM数字直放站测试规范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G S M 数字直放站测试规范 T e s t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G S M R a d i o D i g i t a l S i g n a l R e p e a t e r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2011-10-31发布 2011-10-31实施QB-A-024-2011目录前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测量条件及判决依据 (2)4.1 常规测试条件 (2)4.2 极限测试条件 (2)4.3 测试设备要求 (3)4.4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3)5. 无线射频性能测量方法 (3)5.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3)5.1.1 测试判定标准 (3)5.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5.1.3 现场测量方法 (4)5.2 自动电平控制(ALC) (5)5.2.1测试判定标准 (5)5.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5)5.2.3 现场测量方法 (5)5.3 最大增益及误差 (6)5.3.1 测试判定标准 (6)5.3.2 实验室测量方法 (6)5.3.3 现场测量方法 (6)5.4 增益调节范围 (6)5.4.1 测试判定标准 (6)5.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7)5.4.3 现场测量方法 (7)5.5 增益调节步长 (8)5.5.1 测试判定标准 (8)5.5.2 实验室测量方法 (8)5.5.3 现场测量方法 (8)5.6 频率误差 (9)5.6.1 测试判定标准 (9)5.6.2 实验室测量方法 (9)5.6.3 现场测量方法 (9)5.7 矢量幅度误差 (9)5.7.1 测试判定标准 (9)5.7.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0)5.7.3 现场测量方法 (10)5.8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10)5.8.1 测试判定标准 (10)5.8.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0)5.8.3 现场测量方法 (11)5.9 带内波动 (11)5.9.1 测试判定标准 (11)5.9.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1)5.9.3 现场测量方法 (12)5.10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12)5.10.1 测试判定标准 (12)5.10.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2)5.10.3 现场测量方法 (13)5.11 带外抑制 (13)5.11.1 测试判定标准 (13)5.1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4)5.11.3 现场测量方法 (14)5.12 互调 (14)5.12.1 输入互调 (14)5.12.1.1 测试判定标准 (14)5.12.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4)5.12.1.3 现场测量方法 (15)5.12.2 下行反射互调 (15)5.12.2.1 测试判定标准 (15)5.12.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6)5.12.2.3 现场测量方法 (17)5.13 杂散发射 (17)5.13.1 测试判定标准 (17)5.13.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9)5.13.3 现场测量方法 (20)5.14 噪声系数 (21)5.14.1 测试判定标准 (21)5.1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1)5.14.3 现场测量方法 (22)5.15 收发隔离抑制比(仅适用于具有ICS功能数字无线直放站) (23)5.15.1 测试判定标准 (23)5.15.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3)5.15.3 现场测量方法 (23)5.16 传输时延 (24)5.16.1 单机及系统时延 (24)5.16.1.2 测试判定标准 (24)5.16.1.3 实验室测量方法 (25)5.16.1.3.1 单机时延 (25)5.16.1.3.2 系统时延 (25)5.16.1.4 现场测量方法 (26)5.16.1.4.1 单机时延 (26)5.16.1.4.2 系统时延 (26)5.16.2 时延校正补偿精度 (26)5.16.2.2 测试判定标准 (26)5.16.2.4 现场测量方法 (27)5.16.3 时延调节范围 (27)5.16.3.2 测试判定标准 (27)5.16.3.3 实验室测量方法 (27)5.16.3.4 现场测量方法 (27)5.17 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27)5.17.1 测试判定标准 (27)5.17.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8)5.17.3 现场测量方法 (28)5.18 阻塞 (28)5.18.1 测试判定标准 (28)5.18.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0)5.18.3 现场测量方法 (30)5.19 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 (31)5.19.1 测试判定标准 (31)5.19.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1)5.19.2.1 上行噪声抑制功能 (31)5.19.2.2 底噪抑制门限调整范围及调整步长 (32)5.19.2.3 具备不同载波不同时隙分别控制功能 (32)5.19.3 现场测量方法 (32)5.20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33)5.20.1 测试判定标准 (33)5.20.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3)5.20.3 现场测量方法 (33)5.21 整机效率 (33)5.21.1 测试判定标准 (33)5.21.2 实验室测试方法 (33)5.21.3 现场测试方法 (34)5.22 载波跟踪功能 (34)5.22.1 测试判断标准 (34)5.22.2 实验室测试方法 (34)6 光纤中继性能指标测量方法(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 (35)6.1 光输出功率 (35)6.1.1 测试判定标准 (35)6.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5)6.1.3 现场测量方法 (35)6.2 光路动态范围 (36)6.2.1 测试判定标准 (36)6.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6)6.2.3 现场测量方法 (36)7 网络性能指标测量方法(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37)7.1 组网及承载能力 (37)7.1.1 测试判定标准 (37)7.1.3 现场测量方法 (39)7.2 光旁路及光环路功能(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39)7.2.1 测试判定标准 (39)7.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9)7.2.3 现场测量方法 (40)7.3 网络信源调度能力(可选) (40)7.3.1 测试判定标准 (40)7.3.2 实验室测量方法 (40)7.3.2.1 预设置载波信源调度功能 (40)7.3.2.2 预设置远端载波区域调度功能 (41)7.3.3 现场测量方法 (42)7.4 时隙占用时长业务量统计功能(可选) (42)7.4.1 测试判定标准 (42)7.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42)7.4.3 现场测量方法 (42)8电源适应性测量方法 (43)8.1测试判定标准 (43)8.2 电源电压变高试验测量方法 (43)8.3 电源电压变低试验测量方法 (43)9 环境测试测量方法 (43)9.1 低温试验测试方法 (43)9.2 高温试验测试方法 (43)9.3 恒定湿热试验测试方法 (44)10 GSM数字直放站射频及组网测试判定标准 (44)11 编制历史 (46)附录A(实验室测试设备要求) (47)附录B(现场测试设备要求) (48)A.1 信号发生器 (48)A.3 矢量网络分析仪 (48)A.5 功率衰减器 (49)A.7 功分器/合路器 (49)A.9 光功率计 (49)前言为确保中国移动通信建网工程建设质量,本测试规范作为测试验证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质量依据,为该类设备选型提供技术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09月
1
版本说明
1)本次版本更新适应于移动版本40W数字光纤直放站产品,包括移动混模 RRU版本I2产品,适应900+LTE+NB和1800+LTE+NB,本工程指南应 用版本都是单通道室内型,无分集。
2)移动混模(I2)型RRU属于宽带设备,不需要进行信道号相关设置;与原 宽带GRRU在OMT参数设置基本一致,仅新增了光模块信息及误码查询。
3)适应产品名称及ERP编号如下表:
产品名称
设备类型
GSM900+LTE+NB GSM1800+LTE+NB
近端 远端 近端 远端
ERP编码
物料描述
600003-002186-0000 DFR-35G10A,Ⅰ2,F20P00S30A22M17 600003-002187-0000 DFR-35G10A,Ⅰ2,F20P00S30N48M17 600003-002188-0000 DFR-35G10R,Ⅰ2,F20P46S30A22RS 600003-002239-0000 DFR-35D10A,Ⅰ2,F25P00S46A22M17 600003-002240-0000 DFR-35D10A,Ⅰ2,F25P00S46N48M17 600003-002241-0000 DFR-35D10R,Ⅰ2,F25P46S46A22RS
4
1 产品介绍
信源为混模RRU
产 品 应 用 框 架 图
200W 负载
40dB耦合器
10dB衰减器
TX1/RX1(43dBm)
TX2/RX2(43dBm)
近端 机
200W 负载
RRU BBU
eNodeB LTE信源
ANT1 ANT2
室内 型 室内 型
5
1 产品介绍
2G和LTE RRU+NB为独立信源
分类
工作电源
电源功耗
外形尺寸(高×宽×深) 重量
工作温度 相对湿度 防护等级 监控备用电池供电时间 开机等待时间
特性
近端机:AC: (155V~285V)/50Hz±5Hz 、DC:-72V~-36V(-48V) 远端机:AC: (155 V~285V)/50Hz±5Hz 、DC;-72 V~-36V(-48V) 近端机:约30W 远端机:约240W 近端机: 1U机箱,44mm×446 mm×160mm 远端机:75 mm×327 mm×500mm 近端机:约3kg;远端机:约15kg
备注
室内,不带分集 室内,不带分集 室内,不带分集 室内,不带分集 室内,不带分集 室内,不带分集
2
目录
1
产品介绍
2
安全事项
3
勘测事项
4
工程安装
5
设备连接
6
联机调试
3
1 产品介绍
➢ 数字射频拉远系统是一种直接耦合基站信号,采用数字传输方式,将信 号传输至射频拉远单元进行无线网络覆盖
➢ 该产品是基于采用数字中频技术的光纤传输,克服模拟光纤传输时信号
9
1 产品介绍
移动900+LTE+NB混模RRU(Ⅰ2 )型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射频特性
分类
工作频段
最大增益 增益调节范围 带内波动 最大输出功率 输入功率范围 双流/单流 上行噪声系数(最大增益时) 时延 时延调整范围 输入/输出 驻波比
特性 上行: 889MHz~909MHz 下行: 934MHz~954MHz 55dB±2dB 0~30dB连续可调,1dB步进 ≤3dB
产 品 应 用 框 架 图
200W负载
200W负载
40dB耦合器
10dB衰减器
3dB电桥 普通负载
TX2/RX2
TX1/RX1(43dBm)
LTE RRU
室内 型DRU
ANT1
近端 机
40dB耦合器
200W负载
10dB衰减器
TX1/RX1
3dB电桥 TX2/RX2
ANT2
2G RRU
7
1 产品介绍
产
的信噪比恶化的缺点,具有大动态、低噪声的优点;并实现远端机动态
品
时延校准功能
说
明 ➢ 本系列产品包括数字接入单元(DAU、简称“近端机”)和射频拉远单
元(DRU、简称“远端机”)组成
1) GSM900+LTE_FDD+NB频段889~909MHz/934~954MHz
2) DCS1800+LTE_FDD+NB频段1710~1735MHz/1805~1830MHz
下变频、数字处理、光纤传输、数字恢复、上变频,最后回到基站
8
1 产品介绍
移动混模RRU(Ⅰ2 )型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光特性
分类 波长 光输出功率 光接收灵敏度 连接器类型 光纤类型 光传输速率
特性 1310nm或1550nm -5dBm~0dBm(10km典型值,根据需要可选) ≤ -18dBm LC/UPC 单模 1.25Gb/s
理
中频信号,在下行数字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后,模拟中频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通过光纤把
图
数字信号传输到远端,远端一体化模块把数字信号恢复为模拟中频信号,通过上变频,把 模拟中频信号转变为射频信号,下行信号由功放放大,经双工器从RX/TX1端口输出,经由
天线发射给覆盖区域手机用户
➢ 手机发射的上行信号,经天线接收后,送至设备中,经双工器分离后低噪放放大,然后是
总功率:46±2 dBm
-12~-9 dBm
单流 ≤5dB ≤9μs ≥100μs ≤1.5
10
1 产品介绍
移动1800+LTE+NB混模RRU(Ⅰ2 )型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射频特性
分类
工作频段
最大增益 增益调节范围 带内波动 最大输出功率 输入功率范围 双流/单流 上行噪声系数(最大增益时) 时延 时延调整范围 输入/输出 驻波比
特性 上行: 1710MHz~1735MHz 下行: 1805MHz~1830MHz 55dB±2dB 0~30dB连续可调,1dB步进 ≤3dB 总功率:46±2 dBm -12~-9 dBm 单流 ≤5dB ≤9μs ≥100μs ≤1.4
11
1 产品介绍
移动混模RRU(Ⅰ2 )型设备主要性能指标—机械特性
移动混模RRU(Ⅰ2 )型设备
产
近端机外观图
品
外
观
图
远端机外观图
7
1 产品介绍
移动混模RRU(Ⅰ2 )型设备
产 品 工
中继端一体化数字模块
下变频 TX1/RX1
射频滤波
ADC 数字处理 调制器
远端机一体化数字模块
功放模块(CH1)
数字处理 变频
一体化双工器
远端 TX/RX1
光纤
作
原
➢ 近端机直接从基站设备耦合到下行信号,通过中继端下变频模块后,射频信号转变成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