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吹泡泡》的活动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心、开口、开窍

---评小班语言活动《吹泡泡》儿歌是儿童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一种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内容浅近、节奏明朗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吹泡泡》就是一节小班的儿歌学习活动,教师在了解本班幼儿的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有趣的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逐步渗透活动的目标。在活动中教师以游戏贯穿始终,孩子在看泡泡,捉泡泡、说泡泡中玩耍着、学习着。他们在游戏中联想,在发现后表达,在表达后提升。整个活动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愉悦,不仅教师教的轻松,幼儿学的开心,就是听课的教师也感受到了幼儿的欢乐,同时这节课也促进幼儿语言技能的发展。对于活动我认为可以用开心、开口、开窍来评价:

一、开心----以情感做为铺垫,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投其所好,取材贴于幼儿兴趣点的内容

本次儿歌的内容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吹泡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呢?这样的题材一开始就抓住了幼儿的心,让幼儿的喜欢、好奇紧紧的跟随着。并且这首儿歌的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精巧(只有短短的7小句),且语言活泼,又特别的有趣,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幼儿在跟读的过程中没有感到拗口、生硬晦涩。由于儿歌中有“吹出一个大泡泡,吹出一个小泡泡”这样的排比句,又有“咦!泡泡不见了”这样的感叹句,幼儿在朗读中琅琅上口,且儿歌又适合配上各种动作表演,让儿歌能深深得切入孩子的心灵,使孩子乐意与儿歌进行互动,快乐学习,体现生活化、游戏化的特点。

2、放开手脚,在边学边玩中体验作品

(1)、宽松自由的氛围

小班幼儿的自制力和注意力较差,常常不能长时间的关注某个内容。他们容易激动、又好动。在玩泡泡这样一个有趣的内容面前,如何让幼儿即能学的认真,又能玩的开心呢?在本课堂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桌椅,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在一个宽敞自由的空间内进行,师幼之间在追逐泡泡中不设防的近距离接触拉近了师幼之间的亲密,少了拘谨。幼儿一会儿站着看、一会儿跳着捉、一伙儿坐着说。即使在坐的听和回答中我们仍看到有的幼儿趴着、有的蹲着、有的抱着小脚半躺着。活动的氛围非常的轻松,黄老师让孩子们的小手小脚在学习中“松绑”,在无拘无束的学习中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让活动的形式更为人性化、儿童化、游戏化。

(2)、快乐轻松的游戏

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游戏化是目前积极提倡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本节课中教师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在每个环节中都以游戏的形式来与幼儿互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达到了自我享受的境界。

活动一开始,教师用神秘的口吻“猜猜,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什么了”来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在飞满泡泡的教室里幼儿开心的捕捉泡泡。在第二环节中师生边小结边学儿歌,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肢体语言来表现泡泡。如张开手臂就变成“大泡泡”,用两个小手一靠,就又变成“小泡泡”了,配合上夸张的语言,幼儿表演的不亦乐乎。而在创编活动之前更是鼓励幼儿去捕捉泡泡,调动幼儿对飘舞中的泡泡的兴趣。最后当全体幼儿一起用小手牵起一个“大泡泡”时,在幼儿的边念儿歌边把“泡泡”变小时,活动达到快乐的高潮。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充分的挖掘了儿歌本身具有的趣味性,以各种游戏的方式通过幼儿自己的“玩”、“动”、“学”,自然学会了儿歌歌词“吹泡泡”,并学会了初步的创编,淡化了“课”的呆板,带来了“玩”的快乐。

当然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个环节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讨:

(如在活动中一直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吹泡泡,幼儿只能是看、摸、捉。整个课幼儿都没有机会自己去吹泡泡,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我想正是因为怕在活动中如果给每个幼儿吹泡泡的机会,作为新手,老师可能担心到时会无法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可能照成场面的混乱。当然作为一节公开课,教师这样的安排和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有个“好纪律”,活动的主体是那些参与的孩子。他们的参与是活动的关键,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公开课、或不是因为年轻老师,那么做为常态课中,我们是否可以让幼儿在第一环节中在教师引出神秘的东西“就是泡泡”后,让幼儿自由的自己去吹泡泡,而教师则可以穿梭在其中在个别提问,最后当幼儿有一定的感受后再提醒幼儿将泡泡吹具放一边,然后在集中活动。这样幼儿就既能亲身体验吹泡泡的快乐,又能获得充分感受,自行探索,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开口----倾听与表达是小班语言活动的重点

《纲要》中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说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日趋整合的幼儿园教学中,儿歌教学活动不仅要引导幼儿学习儿歌,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等。学会念一首儿歌并不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让幼儿通过学儿歌获得语言的技能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本次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在目标的制定上,设定了符合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的目的。如1、理解内容、喜欢朗读、表达想法。(重点)2、创编儿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很注重以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自由的表达。在活动中多次给幼儿表达的机会,让幼儿大胆的说、积极的讲。

如师:“泡泡是什么样的”幼:“圆圆的”“很大很大”“也有小小的”

师:“有什么颜色”幼:“我看了红色”“还有绿色的”“像白色一样”“五颜六色的”

师:“泡泡到哪儿了”幼:“飞到我头上了”“老师,飞到你的肩膀了”等等在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非常积极的回答着教师的每个问题,争先恐后的回答着各自的所见所感。教师鼓励幼儿用各种词语来描述看到的泡泡。同时教师也注意到培养幼儿语言的连贯性、和语句的完整性。当幼儿的回答过于简练时,教师就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同时遗憾的是我们也发现作为一名新手,黄老师在等待幼儿的回答中稍显着急,没给幼儿更多更充分的表达机会,每次在有4-5位幼儿回答后,教师就急着把幼儿的话进行总结,不能使更多的幼儿说的尽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幼儿表达的积极性。)

三、开窍----集玩、学、编为一体的儿歌活动

1、观察、体验、感受是学习的前奏

根据“纲要”的精神,现在的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次的儿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在儿歌内容的掌握上,而是充分拓展并挖掘儿歌内容对幼儿发展的多元价值。

活动中教师多次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观察。教师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并自行探索。用眼睛来看看,小手摸摸、用身体来表演、用嘴巴来说说。教师的提问都蕴含着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有数学的“是什么形状”、艺术的“是什么颜色”技能的“动作来表现泡泡”等等。教师在活动中不停的更替交换着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再观察、再体验。这样也使得幼儿的注意力能长时间的集中,并能随着教师的预设环节进行认真学习和探究,为幼儿更好的理解和创编儿歌打下基础。

2、逐句分解推进的新儿歌学习方式。

在以往的儿歌教学中,儿歌中的详细内容只有在教师的完整朗读后才知道。但是在这次教学里教师将提问与儿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并在活动每个环节中都提及并巩固,这是本次教学的一个特点。在活动中教师每次让幼儿观察泡泡的样子或颜色时,教师看似有意无意的一句小结都是儿歌中的句子。如提问“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在鼓励幼儿用各种语言描述后教师小结: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吹出一个小泡泡。这就是儿歌原文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