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概述
二、区域经济理论
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2. 区域经济单位: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3. 区域经济的分类与特征
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三、区域经济分析框架
1.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a) 区域发展指标与数据收集
b) 区域经济模型与分析方法
3. 区域经济分析的适用场景与限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与转型
1. 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
2. 区域产业集群与创新驱动
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4. 区域经济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五、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
1. 区域发展策略与规划
2. 区域政策工具与措施
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六、区域经济的案例分析
1. 区域经济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2. 典型区域经济案例介绍与讨论
a) 内陆发展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b) 沿海开放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c) 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案例分析
七、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
2. 区域经济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3. 区域经济的社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八、区域经济学应用与挑战
1.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与效果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3.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语
区域经济学的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省略。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本文将就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综述。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只能通过辐射效应获得一部分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首次揭示了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机制,但也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认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地理环境、地区间的交通和通信成本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相同或相关的产业在一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主要通过资源的共享、技术的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来实现。
产业集聚理论在解释为何一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以及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四、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所导致的。
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与发展。
现代化理论对于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分析框架。
五、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认为,孤立的经济小部门在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发展取决于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这种理论对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动力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六、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取决于其在全球竞争中所占的位置和能力。
具有优势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
区域竞争力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各有侧重,但都为解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一、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他于1862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用地。
农村只于该城市发生联系,城市是孤立国中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农村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唯一的交通工具。
3.“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其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呈正比。
5.农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和,运输费用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经营者的最大利润(P),由农产品生产成本(E)、市场价格(V)、运费(T)三个因素组成,有:P = V -(E﹢T)。
根据假设,农产品价格由该城市市场决定,而在一定时期“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因此V为定值;因为“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所以E也为常数。
故上式可以写成:P﹢T = V -E=K。
K为常数,也就是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即只要运费压缩到最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孤立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区,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为谷物轮作区,主产粮食;第四圈为草田轮作区,主供谷物和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1,本圈1/3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由于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代号 圈带名称
农业类型
Ⅰ 近郊区
蔬菜、奶牛、蛋品
Ⅱ 远郊区内侧 粮食、生猪
Ⅲ 远郊区外侧 粮食、鲜瓜果、林 木
Ⅳ 外围山区 林业、放牧、干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 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
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
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 的可能性就越大。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
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 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 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 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 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 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 理论。
现代区位论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
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二节 主要内容
3.区域决策 区域决策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也就是 选择何种增长模式的问题;二是所选择模式的支持系统,也就是如何支 持所选增长模式正常运行的问题。区域经济支持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为保障区内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政策支撑,二是为鼓励区 内外厂商向某种产业部门或区内某些地区投资而采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三是为纠正市场失灵而提供的政策支持。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 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 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 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 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市或城市体系。
第一节 主要内容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 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2.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 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 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 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 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 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再次,区域经济研 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4.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九大提 出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 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四大板块”战略和“三个支撑带”战略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和机制。
它通过分析区域内外在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区位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等。
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的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选择和决策。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的选址决策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市场规模、交通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市场规模大且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进行生产经营。
2. 空间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布局规律。
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福利经济地理学和增长极理论等。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发展差异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经济规模的集聚效应所引起的。
福利经济地理学则关注的是社会福利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
增长极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往往从一个或几个中心区域向外扩散,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3.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其中的代表性理论有核心—边缘理论、均衡增长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等。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往往由核心区域开始,并向边缘区域扩散。
均衡增长理论则强调社会均衡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
产业集聚理论则研究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
二、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是基于分析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主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 资源配置调整区域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将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转移政策、优化投资布局等方式来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补充。使 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 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 两种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及其正负效应:一种是发达地 区(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 即“回波效应”,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 和聚集,产生一种扩大两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 趋势;
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 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 兴旺部门组成,则说明它不但今日发展形势良好,而 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这种势头,这种区 域因此被列入高梯度区。
相反,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是那些处在 成熟阶段后期或衰退阶段的衰退部门组成,则其经 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 下降等种种不祥征兆,甚至陷入严重危机之中,这 种区域属于低梯度区。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 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大推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一是对相互补充的工业部门进行投资,能够创造出互为需求的 市场,这样就可以克服发 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在需求方面 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 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为增加储蓄、提供再投资 的资本创造条件,有助于克服在供给方面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 因此,对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所产生的外 部经济效果,不仅可以增加单个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可以增加 社会净产品。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 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 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 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 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 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创始⼈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62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国》)是世界上第⼀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杜能“孤⽴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国”中只有⼀个城市,且位于中⼼,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地。
农村只于该城市发⽣联系,城市是孤⽴国中农产品的唯⼀销售市场,农村靠该城市供给⼯业品。
2.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唯⼀的交通⼯具。
3.“孤⽴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然条件完全相同,“孤⽴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其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呈正⽐。
5.农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化为⽬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和,运输费⽤决定农产品的总⽣产成本。
因此经营者的最⼤利润(P),由农产品⽣产成本(E)、市场价格(V)、运费(T)三个因素组成,有:P = V -(E﹢T)。
根据假设,农产品价格由该城市市场决定,⽽在⼀定时期内“孤⽴国”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因此V为定值;因为“孤⽴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然条件完全相同,所以E也为常数。
故上式可以写成:P﹢T = V -E=K。
K为常数,也就是利润加运费等于⼀个常数,即只要运费压缩到最⼩,就能实现利润最⼤化。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孤⽴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以城市为中⼼,围绕城市呈同⼼圆状分布:第⼀圈为⾃由农业区,主要⽣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圈为林业区,主要⽣产⽊材;第三圈为⾕物轮作区,主产粮⾷;第四圈为草⽥轮作区,主供⾕物和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1,本圈内1/3种⿊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畜牧业区。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 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 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 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 展绩效。
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 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 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 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 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 ”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 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人类地理学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这些理论进行介绍。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该理论主要关注供给侧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通过分析产业和企业间的空间关系,探讨企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内的企业集中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外部性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和地区经济增长。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Krugman。
新经济地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区域发展和城市竞争的空间性格。
该理论通过分析企业和产业之间的区位选择,研究市场和非市场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技术进步、市场规模和交通成本等因素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Fujita。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注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制度安排不仅影响企业和市场的行为,还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研究制度的安排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制度安排和保证制度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North。
人类地理学是借鉴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人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学科。
人类地理学关注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理论通过研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的政策建议。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radshaw。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各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不同的理论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解释和分析,提供了不同的政策建议和应对策略。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区域: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达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者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处不在。
区域经济学:狭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的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使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区域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产业布局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理论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第二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差距理论和区域经济传播理论等。
第三部分是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制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规划理论,区域投资环境理论,区域地方政府理论和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理论等。
自然资源优势度的评价:要确定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必须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要比较就要进行综合评价。
目前,通常的方法是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价方法。
自然资源优势度评价方法是评价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度,主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
首要将所需要考虑的各项资源排列出各地区拥有量占全国的位次(1,2,3,....),然后根据公式进形计算。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制度环境中的产权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1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发展2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3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的学科,它对产业、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地理区域内的流动与分布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区域发展差异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异。
其中,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地区禀赋理论强调地区资源禀赋是影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区域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地区发展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地区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也涉及到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其中,区域发展规划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则是指采取措施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创新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
4.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涉及到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有助于解释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5.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升级理论、城市职能划分等。
6.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市场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地理因素被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首先,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人口、劳动力和资本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性对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资本流动对于区域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向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地区内部资源的调配和开发,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及地方经济团体的组织和合作。
外向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交流,尤其是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
另外,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济增长不仅仅是GDP的增加,更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良性循环。
地区内的收入分配不均会阻碍经济增长并潜在地导致社会问题。
此外,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的集中与分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区域间的产业集聚与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决定着地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
根据地区经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可以将地区发展划分为初级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市场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旳两大效应
• 回流效应:落后地域旳资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生产要素会受要素差别旳吸引自发旳向发达地域流动, 最终造成落后地域要素不足,发展愈加缓慢。
• 扩散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旳水平,发达地域旳 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域流动增进落后地域旳发展。
回流效应产生旳原因:
• 制度原因:资本主义旳逐利性,生产要素丰富旳地域 使得经济活动旳开展更为以便,利润会更高,逐渐形 成了发达地域,其他地域为不发达地域,市场力量不 断加强了这种区域旳不平衡。
• 北京与河北之间经济发展落差过大,经济辐射能力被 限制,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周围地域对产业转移旳承 接能力比较弱,北京是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周围是 在于发展生态农业,极化效应远远不小于扩散效应。 对周围地域旳资本和人才形成了虹吸效应
长三角VS京津冀
区位比较 文化观念比较 私营经济发展比较
区位比较
• 目前,北京81%旳用水、天津93%旳用水都 来自河北。作为京津旳水源地,河北为了给 京津提供充分和清洁旳水资源,不断提升水 源保护原则,加大对这一地域资源开发和工 农业生产旳限制,因而不可防止地制约了该 地域旳经济发展。
扩散效应无法施展
• 京津地域与周围地域城市构造不合理,影响产业转移, 二元构造明显城市间旳经济差距很大,关键城市旳能 量难以辐射和发散出来
处理“环京津贫困带”旳提议
打破行政壁垒,在平等旳环境下相互协调 发展,以区域整体利益为决策旳出发点。
经过交通体系旳建设缩小京津冀经济圈旳 范围,以发明便利旳经济发展环境,增进该 区域旳经济一体化进程.
鼓励企业到环京津贫困带投资
• 税收优惠政策 • 对企业旳引入项目予以税收减免,出口退税,税收返
还旳优惠政策 • 加强金融支持 • 引导各类景金融企业加大对贫困地域旳支柱企业,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整理《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1:1、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主题: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位选择导致经济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
(第79页)2、古典区位论:立足于一定的区域或市场,着眼于市场的扩大和优化,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
(第79页)3、现代区位论的区位决策目标: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第79页)4、区域经济理论: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用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对区域内部资本积累、劳动力就业、技术创新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区内产业结构演进与升级,区际分工与区际贸易,中心城市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开始注重经济增长发展问题。
(第79页)5、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第79页)6、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
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第79页)7、缪尔达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可以使1王素娟:《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9月第9期第25卷 P79-81各地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某些地区受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二元结构。
因此,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这种差别。
(第79页)8、赫希曼与弗里德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的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在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赫希曼称其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在这一过程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因而市场的力量往往使区域间的差别扩大。
(第80页)9、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产业)称为增长极.作为经济空间的增长极,它不是一个空间区位,而是处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它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增长。
因此,作为经济单位的增长极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
(第80页)10、诺斯出口基地理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第80页)11、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在国家经济发展早期,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则倾向不平衡成长.之后随着经济成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发展到成熟阶段,区域间成长差异将渐趋缩小,则倾向均衡成长。
(第80页)12、赖宾斯坦“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突破这个临界点,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区域经济增长.例如:在一个人口10万人口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为2%,则临界投资率可能是10%。
(第80页)13、纳尔森“低水平陷阱论”:不发达经济的痼疾主要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极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
(第80页)14、新经济地理学派:建立在三个经济学命题之上:一是收益递增,这一学派认为收益递增是经济活动通过区域集中而形成的,集中是规模经济的反映,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二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模型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区域经济的分析当中,“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了具有集聚效应的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者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因而区域经济学要重视“研究中心与外围关系,以及地理上中心地区的形成机理”;三是运输成本,即区域经济活动要追求运输成本的最小化.在这三个基石基础上,新经济地理学派设计出了区域经济的“中心,外围模型”。
这一模型既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也是当代区域经济学最新进展的突出表现。
(第80页)15、新制度学派: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和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所以,新制度学派研究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的问题。
弗里德曼认为,区域经济政策处理的是区位方面的问题,研究经济发展“在什么地方”,它反映了在国家层次上处理区域问题的要求。
(第80页)16、区域管理学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管理,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对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有效协调,使区域经济能够健康有效的发展;二是区域人口管理,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个区域发展的题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区域竞争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区域人口教育水平、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精神;三是区域环境管理,这一理论认为区域环境管理主要是对区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污染、噪声及废弃物污染等进行管理,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80页)17、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是贸易扩张、资本流动(尤其是直接投资)、新技术浪潮和区域一体化。
研究的关注热点——进一步转向“问题区域”的研究:问题区域是一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难点,一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稳定和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问题区域”的解决,因此,在未来区域经济学发展中,问题区域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关注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深入,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强调竞争优势,具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加强调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产业集群等区域竞争优势的培育,区域创新主体的培育、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等成为区域创新研究区域创新和区域竞争优势;研究的内容——趋于的主要问题;研究的着眼点——综合化和多样化:由于区域经济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园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区域分布、人口和资源的区域流动、区域竞争力、企业区位的选择、家庭区位的选择、住宅区位的选择等都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内容在以空间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同时,不断吸收与借鉴主流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解释、解决相关的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方向——具体化和实用化:具体表现在借鉴和运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进行区域问题的分析,注重研究区域经济的微观活动,促进了应用区域经济学和应用城市经济学的兴起;研究方法——模型化和计量化:大量的数学模型被运用到区域经济分析之中,形成了投入产出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区域空间均衡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环境影响模型、动态城市模型、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散化的城市理论模型。
(第81页)《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2i:1、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演进始终沿着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发展两条线索进行,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化。
(第12页) 2 王万鹏:《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2月号下(总第387期),P12-132、农业圈层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年,《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以此形成农业的区域配置,决定各地区农业布局最佳类型的是级差地租,而非自然条件。
(第12页)3、工业区位论: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区位因素决定生产场所,即生产费用最低、经济效益最大的地点,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运费、劳动费用以及集聚等因素是工业区位指向的决定性因素。
(第12页)4、中心地理论:20世纪三十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当只有一个服务点市场区时,最理想的服务范围为圆形服务面。
但是,当一个区域内存在多个同级中心地时,圆形服务面之间就会出现空当,处于空当地区的居民得不到最佳的服务。
如果留空当,圆形之间必须相互重叠,这样圆形市场区转变为最稳定的六边形空间结构市场区。
如此一来,每个次一级中心地则成为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的递减多级六边形图形,即为一般均衡状态下的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第12页)5、市场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把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来研究区位理论,进而探讨了市场区位体系和工业企业最大利润的区位,形成了市场区位理论。
每一单个企业产品销售范围,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而产品价格又是需求量的递减函数,所以单个企业的产品总销售额是需求曲线在销售圆区旋转形成的圆锥体。
随着更多工厂的介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由此形成了圆外空档,即圆外有很多潜在的消费者不能得到市场的供给,但是这种圆形市场仅仅是短期的,因为通过自由竞争,每个企业都想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因此圆与圆之间的空当被新的竞争者所占领,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的市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