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学实验报告【VIP专享】
真菌实验报告

真菌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1.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
1.3掌握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1.4掌握真菌的鉴定方法。
二.前言:真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从高山、湖泊到田野、森林,从海洋、高空到赤道、两极,到处都有真菌。
真菌虽然不在空气中生长繁殖,但它的孢子却成群的漂浮在天空,只要稍微注意你会发现人类原来生活在真菌的汪洋大海中。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已迈入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真菌学在生物技术的大潮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真菌是原始的真核生物,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真菌生长我繁殖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比动物和植物多得多的后代,能够直接、快速地进行遗传性状分离的分析。
因此,真菌可以作为研究基础生物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真菌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真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植物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物种的年代越久远,其生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越丰富:抗病原性能越强的植物,其所含的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活性的可能行就越大;其所含的内生真菌有可能产生与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抗菌无知或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可能参与了药用植物的抗菌过程,本实验通过植物病原真菌和g+、g-细菌的抑制实验发现茎,根,花,种子或果实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并且对g+、g-有普片遍的抑菌作用。
研究和开发内生真菌的寻找新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材料与方法:3.1.1材料:在校园内采集银杏、喜树、桂花树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
3.1.2.药品与试剂:葡萄糖、蛋白胨、kh2p04·3h2o、mgso4·7h2o,马铃薯、琼脂。
孟加拉红,青霉素,链霉素,甲基蓝,蛋白胨,酵母膏,蔗糖,磷酸盐,葡萄糖,琼脂条,无菌水等。
消毒剂:75%的乙醇,0.1%升汞(hgcl2),次氯酸钠溶液(含活性氯10%),30%双氧水。
双蒸水、琼脂糖,tris饱和酚、巯基乙醇(β- mercaptoethanol),石英砂,tris饱和酚,氯仿,异戊醇,无水乙醇,硼酸,冰醋酸,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edta,ctab。
真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深入学习和掌握真菌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我于2023年在XX大学真菌学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真菌的分类、鉴定、培养和应用等方面的理解。
二、实习内容1. 真菌分类与鉴定在实习初期,我们首先学习了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类方法。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观察了多种真菌的显微镜切片,学习了不同真菌的微观特征。
随后,我们根据形态特征,对实验室提供的样本进行了分类和初步鉴定。
2. 真菌培养与繁殖在掌握了真菌分类与鉴定的基本技能后,我们开始了真菌的培养与繁殖实验。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配置培养基、接种真菌、观察菌落生长等操作。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真菌的生长周期、营养需求和环境适应性。
3. 真菌的生理与生化特性在实习的后期,我们深入研究了真菌的生理与生化特性。
通过一系列实验,我们掌握了真菌的代谢产物、酶活性、细胞壁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真菌的生态学特性,了解了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地位。
4. 真菌的应用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真菌在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验操作,我们了解了真菌在发酵、生物防治、药物制备等方面的作用。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升通过此次实习,我对真菌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掌握了真菌分类、鉴定、培养、繁殖等实践技能。
2. 实验室操作的规范与安全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实验室安全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
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与同学和导师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我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实习总结此次真菌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不仅掌握了真菌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真菌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真菌学、实习、分类、鉴定、培养、应用。
真菌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真菌形态观察与鉴定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2. 通过显微镜观察真菌的微观结构,了解其细胞壁、细胞核、菌丝等特征。
3. 学会根据真菌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原理: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相对复杂,具有独特的细胞壁、细胞核和菌丝等特征。
通过显微镜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构,可以初步判断其种类,为真菌的鉴定提供依据。
实验材料:1. 真菌样品:曲霉、青霉、酵母菌等。
2.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油镜。
3. 染色剂:乳酸酚棉蓝染色剂、革兰氏染色剂。
4. 其他试剂:蒸馏水、酒精、甘油等。
实验步骤:1. 取少量真菌样品,置于载玻片上,滴加乳酸酚棉蓝染色剂,盖上盖玻片,轻压使样品展开。
2.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真菌的宏观形态,如菌丝的粗细、颜色等。
3. 转换至高倍镜,观察真菌的微观结构,如细胞壁、细胞核、菌丝等。
4. 取少量真菌样品,滴加革兰氏染色剂,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真菌的革兰氏染色特性。
5. 根据真菌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结果:1. 曲霉:- 宏观形态:菌丝粗细不均,有的菌丝较粗,有的较细。
- 微观结构:细胞壁较厚,细胞核明显,菌丝分支较多。
-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阳性。
2. 青霉:- 宏观形态:菌丝较细,颜色较深。
- 微观结构:细胞壁较薄,细胞核不明显,菌丝分支较少。
-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阳性。
3. 酵母菌:- 宏观形态:菌丝较细,呈球形或椭圆形。
- 微观结构:细胞壁较薄,细胞核明显,菌丝分支较少。
-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阴性。
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了解了细胞壁、细胞核、菌丝等特征。
2. 在观察真菌的微观结构时,应使用高倍镜,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3. 真菌的革兰氏染色特性有助于判断其属于革兰氏阳性还是革兰氏阴性。
4. 在鉴定真菌时,需结合真菌的宏观形态、微观结构和革兰氏染色特性进行综合判断。
真菌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2. 学习观察真菌菌落的特征;3. 掌握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4. 熟悉真菌的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真核、无叶绿体的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真菌菌落是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本实验通过观察真菌菌落,学习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并掌握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培养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真菌菌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铲刀、酒精灯、接种环、培养皿、显微镜、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炉、烧杯、玻璃棒、试管、锥形瓶、酒精灯、接种环、培养皿、显微镜、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观察真菌菌落(1)将不同种类的真菌菌种分别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上;(2)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定期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特征。
2. 分离纯化真菌(1)用无菌铲刀从菌落边缘取少量菌丝;(2)将菌丝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3)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待菌落长成后,重复上述分离纯化过程,直至获得纯菌。
3. 真菌培养(1)将纯化后的真菌菌种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2)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定期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特征。
4. 观察真菌细胞结构(1)取少量纯化后的真菌菌丝,制成临时玻片;(2)在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真菌菌落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真菌菌落具有不同的特征。
例如,酵母菌菌落呈乳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霉菌菌落呈绒毛状,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放线菌菌落呈放射状,表面呈粉状。
2. 分离纯化真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分离纯化方法,可以获得纯化的真菌菌种。
3. 真菌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真菌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要求不同。
面部真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真菌感染现象日益普遍。
面部真菌感染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研究面部真菌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本实验对面部真菌感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面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探讨面部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3. 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面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三、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与处理- 选取面部真菌感染患者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
- 采集患者面部感染部位的皮损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测。
2. 病原学检测- 采用涂片法、培养法对采集的皮损组织进行真菌检测。
- 使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形态,并进行菌落特征鉴定。
3. 发病机制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面部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
4. 治疗方法评估- 对患者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抗真菌霜剂、口服抗真菌药物等。
- 观察治疗效果,包括皮损愈合程度、症状改善情况等。
四、实验结果1. 病原学检测结果- 10例患者的皮损组织均检测出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感染5例,红色毛癣菌感染3例,其他真菌感染2例。
2. 发病机制研究- 面部真菌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免疫力低下、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环境因素等。
3. 治疗方法评估- 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10例患者中,7例皮损愈合良好,症状明显改善;3例治疗效果不佳,皮损愈合缓慢。
五、实验讨论1. 面部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原体多样,包括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等。
本实验通过病原学检测,成功鉴定出患者感染真菌的种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2. 面部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本实验通过文献查阅,对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3. 抗真菌药物治疗是面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
本实验结果显示,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可能与个体差异、病原体耐药性等因素有关。
真菌学实验报告

真菌学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是关于真菌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菌落培养及显微镜观察。
一、菌落培养a) 实验材料:1. 大豆胨蛋白琼脂(SDA)培养基2. 火炬显微镜3. 细菌交错匀胶器4. 无菌玻璃针5. 无菌移液枪6. 真菌菌丝体1. 将SDA培养基加热至可倒,倒入培养皿中并等待冷却至室温。
2. 取真菌菌丝体,用细菌交错匀胶器在SDA培养基上均匀涂抹,然后在培养皿上留出一些空间。
3. 覆盖培养皿盖子,放在恒温箱中,调节温度和湿度。
4. 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时间、颜色、菌落形状等信息。
在恒温箱中生长了4天后,观察到了2种真菌的菌落生长,分别为白色和灰色的菌落。
白色菌落的形状为不规则圆形,灰色菌落的形状为圆形。
两种菌落的直径分别为1.5cm和1cm。
两种菌落都呈现出平滑的表面,整体呈微凸的形状。
二、显微镜观察1. 十滴定盘(盛菌液60ul)2. 火炬显微镜3. 双孔双目显微镜4. 干式消毒柜5. 细菌交叉匀胶器6. 玻璃盖片7. 甲醇8. 静电纸1. 用细菌交错匀胶器将真菌菌丝体均匀涂抹到玻璃盖片上。
2. 用甲醇固定菌落,将甲醇迅速滴到菌落上,使之固定。
3. 将盖片拿起,晾干后放入干式消毒柜进行消毒处理。
4. 在静电纸上滴上一滴解剖液,然后将玻璃盖片反面朝下放置在解剖液上。
5. 用双孔双目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内部结构,并记录所见情况。
观察到两种真菌的菌落内部都有类似于小丝状结构的菌丝体,在这些菌丝体上可以看到类似于芽孢的结构。
这些芽孢形成在菌丝体上,会逐渐壮大,并最终破裂释放。
观察到的菌丝体大多数是透明或淡黄色,芽孢结构呈现出黑色或深紫色。
结论:通过菌落培养和显微镜观察,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2种真菌,并观察到了它们的生长和内部结构。
这种实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真菌的生态特征和繁殖方式,为研究真菌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真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描述真菌的形态特征。
2. 学习真菌的培养和分离方法。
3. 了解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土壤、水果(如苹果、香蕉)、面包等富含真菌的食物。
2. 试剂: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培养皿、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乳酸酚棉蓝染色液等。
三、实验方法1. 真菌的采集与分离(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将土壤样品稀释至一定浓度。
(2)用无菌棉签蘸取稀释后的土壤样品,均匀涂抹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
(3)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箱中培养。
(4)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典型菌落进行纯化。
2. 真菌的形态观察(1)将纯化后的真菌菌落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培养至适宜时期。
(2)用无菌水轻轻洗去菌落表面的培养基,制成临时玻片。
(3)用乳酸酚棉蓝染色液染色,镜检观察真菌的形态。
3. 真菌的培养与繁殖(1)将分离得到的真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培养至菌落丰满。
(2)用无菌水稀释菌液,制成一定浓度的孢子悬液。
(3)将孢子悬液接种于新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1. 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到的真菌菌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绒毛状、蜘蛛网状、絮状等,有的菌落呈现出红色、褐色、绿色等不同的颜色。
2. 真菌的培养与繁殖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真菌菌落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
通过稀释孢子悬液,可以观察到真菌的繁殖过程。
五、讨论与分析1.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本次实验观察到的真菌菌落形态各异,体现了真菌的多样性。
2. 通过培养真菌,可以了解真菌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
真菌的繁殖能力强,可以通过孢子进行繁殖,这也是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3. 真菌在食品、医药、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真菌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酶等生物制品。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观察到了真菌的形态特征,并学习了真菌的培养和分离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对真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真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人体真菌培育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目的:1. 掌握人体真菌的采样和培养方法。
2. 观察并记录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3. 了解人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材料:1. 采样工具:无菌棉签、无菌纱布、无菌试管2. 培养基:沙保弱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粉琼脂培养基3. 实验器材: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无菌水、接种环、培养皿等实验步骤:1. 采样:- 在实验前,将采样工具和操作台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 选择合适的人体部位进行采样,如手指、脚趾、口腔等。
- 使用无菌棉签或纱布蘸取采样部位表面的真菌孢子,放入无菌试管中。
- 将采样试管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观察是否有真菌生长。
2. 分离培养:- 将长有真菌的试管取出,用接种环将真菌孢子接种到沙保弱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
- 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48小时,观察不同培养基上的真菌生长情况。
3. 观察记录:- 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培养基上的真菌菌落,记录菌落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 拍照记录菌落特征,以便后续分析。
4. 数据分析:- 对采集到的真菌进行分类,统计不同种类的人体真菌在采样部位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分析人体真菌的生长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实验结果:1. 在手指、脚趾和口腔等采样部位,成功分离出多种真菌,如马拉色菌属、曲霉菌属、隐球菌属等。
2. 在沙保弱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观察到不同真菌的生长情况。
- 马拉色菌属:在沙保弱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落呈白色、绒毛状。
- 曲霉菌属: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落呈绿色、絮状。
- 隐球菌属: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落呈白色、粉末状。
3.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马拉色菌属的菌丝呈螺旋状,曲霉菌属的菌丝呈分支状,隐球菌属的菌丝呈球状。
实验讨论:1. 本实验成功分离出多种人体真菌,表明人体皮肤、口腔等部位存在丰富的真菌菌群。
培养真菌生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2. 掌握真菌的培养方法。
3. 学习显微镜观察真菌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等结构。
真菌的生物量巨大,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真菌的培养是研究真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本实验旨在通过培养真菌,观察其生长状况,学习显微镜观察真菌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1. 真菌菌种:香菇、木耳、金针菇等。
2. 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3. 实验器具:无菌培养皿、无菌镊子、无菌移液器、酒精灯、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实验方法1. 真菌菌种的活化(1)将菌种接种于PDA培养基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温度控制在25-28℃。
(2)待菌落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取出培养基,用无菌镊子将菌落挑取至新的PDA培养基上,重复操作2-3次,使菌种活化。
2. 真菌培养(1)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于PDA培养基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生长时间、生长速度等数据。
3. 显微镜观察(1)将生长良好的菌落挑取至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封口。
(2)将载玻片放入显微镜中,调整焦距,观察真菌的菌丝、子实体等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真菌菌落的生长情况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真菌菌种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如下:(1)香菇:菌落生长迅速,菌丝白色,呈放射状分布,菌落边缘整齐。
(2)木耳:菌落生长较快,菌丝白色,呈网状分布,菌落边缘较不规则。
(3)金针菇:菌落生长较快,菌丝白色,呈束状分布,菌落边缘整齐。
2. 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以下真菌结构:(1)香菇:菌丝细长,无色,有横隔,呈链状排列;子实体呈伞状,菌柄短,菌盖宽,表面光滑。
(2)木耳:菌丝细长,无色,有横隔,呈网状排列;子实体呈耳状,菌柄短,菌盖宽,表面不平。
(3)金针菇:菌丝细长,无色,有横隔,呈束状排列;子实体呈针状,菌柄长,菌盖小,表面光滑。
真菌的实验报告

真菌的实验报告真菌的实验报告一、引言真菌是一类生物体,它们与植物和动物有着相似的特征,但却被归类为独立的生物界。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空气、水域等。
它们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对环境的调节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真菌的生长条件和对环境的响应。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我们选择了两种常见的真菌——酵母菌和黑曲霉菌作为研究对象。
2. 实验设备:培养皿、琼脂、显微镜、恒温箱等。
3. 实验步骤:a. 准备培养基:将琼脂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加热至溶解后,装入培养皿中。
b. 接种真菌:用无菌的吸管将真菌悬浮液均匀地滴在培养基表面上。
c. 培养条件: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d. 观察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三、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的生长:我们发现酵母菌在温度为25℃、湿度为80%的条件下生长最为迅速。
在此条件下,酵母菌的菌丝生长茂密,呈现出白色且光滑的表面。
而在较高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菌丝也变得稀疏。
2. 黑曲霉菌的生长:与酵母菌不同,黑曲霉菌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相对较高。
我们观察到在温度为30℃、湿度为90%的条件下,黑曲霉菌的生长最为旺盛。
此时,黑曲霉菌的菌丝呈现出黑色且密集的形态,整个培养皿表面被菌丝覆盖。
而在较低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黑曲霉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菌丝生长较为疏松。
四、讨论1. 温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真菌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
酵母菌在较低温度下生长较为迅速,而黑曲霉菌则对较高温度更为适应。
这可能与它们的生态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关。
2. 湿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湿度对真菌的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
酵母菌对湿度的要求较低,而黑曲霉菌则对湿度较高的环境更为适应。
这可能与它们的菌丝结构和营养需求有关。
3. 真菌的生态功能:真菌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如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肥力等。
真菌的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2. 掌握观察真菌的方法;3. 认识常见的真菌种类。
二、实验原理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的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真菌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真菌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酵母菌、曲霉、青霉、毛霉等;2.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针、无菌水、无菌棉签、酒精灯、酒精杯等。
四、实验步骤1. 酵母菌观察(1)取一小块酵母菌菌落,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体;(2)将菌体涂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3)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4)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大小、细胞核等。
2. 曲霉观察(1)取一小块曲霉菌落,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体;(2)将菌体涂在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液;(3)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4)在显微镜下观察曲霉的形态、大小、孢子囊等。
3. 青霉观察(1)取一小块青霉菌落,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体;(2)将菌体涂在载玻片上,滴一滴0.1%美蓝液;(3)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4)在显微镜下观察青霉的形态、大小、分生孢子梗等。
4. 毛霉观察(1)取一小块毛霉菌落,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体;(2)将菌体涂在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液;(3)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4)在显微镜下观察毛霉的形态、大小、菌丝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明显,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小液泡。
2. 曲霉:曲霉为多细胞真菌,菌丝呈放射状排列,分生孢子梗顶端生有分生孢子。
3. 青霉:青霉为多细胞真菌,菌丝呈螺旋状排列,分生孢子梗顶端生有分生孢子。
4. 毛霉:毛霉为多细胞真菌,菌丝呈网状排列,菌丝顶端生有孢子囊。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了酵母菌、曲霉、青霉、毛霉等真菌的形态结构,了解了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繁殖方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观察真菌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真菌奠定了基础。
药用真菌医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药用真菌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理活性测试二、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三、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药用真菌的提取方法。
2. 探究不同药用真菌中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活性。
3. 分析和评估药用真菌在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四、实验原理:药用真菌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三萜类、蛋白质等,这些成分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病毒、护肝、降血糖等药理活性。
本实验采用溶剂提取法从药用真菌中提取活性成分,并通过体外实验检测其药理活性。
五、主要仪器与试剂:1. 仪器:超声波提取器、旋转蒸发仪、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等。
2. 试剂:甲醇、乙醇、蒸馏水、硫酸铜、亚铁氰化钾、邻苯二甲酸氢钾、葡萄糖标准溶液、香菇、灵芝、冬虫夏草等药用真菌样品。
六、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将药用真菌样品干燥、粉碎,过筛后备用。
2. 活性成分提取:分别采用甲醇、乙醇溶剂提取药用真菌样品中的活性成分,提取液经旋转蒸发仪浓缩、干燥,得到提取物。
3. 药理活性测试:a. 抗肿瘤活性测试:采用MTT法检测香菇、灵芝、冬虫夏草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b. 免疫调节活性测试:采用ConA诱导小鼠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香菇、灵芝、冬虫夏草提取物对免疫调节的影响。
c. 抗氧化活性测试: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检测香菇、灵芝、冬虫夏草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d. 抗病毒活性测试:采用细胞病变抑制实验检测香菇、灵芝、冬虫夏草提取物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e. 护肝活性测试:采用肝细胞损伤模型检测香菇、灵芝、冬虫夏草提取物对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f. 降血糖活性测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香菇、灵芝、冬虫夏草提取物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使用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时,注意通风,避免中毒。
3. 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提取条件,以保证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真菌的实验报告

真菌的实验报告真菌的实验报告一、引言真菌是一类生物体,属于真核生物界中的一个大类群。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土壤、空气、水体和植物体内等各种环境中。
真菌不仅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真菌的特性和功能,本实验旨在研究真菌的生长条件、代谢活性以及与植物的互动关系。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真菌为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培养基包括琼脂、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等。
2. 实验方法(1)真菌培养:将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分别接种在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设定为28摄氏度。
(2)生长条件研究:通过改变培养基的pH值、温度和光照强度等条件,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3)代谢活性测定:采用酶活性测定法和色谱法等方法,测定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代谢产物和酶活性。
(4)与植物的互动关系:将真菌培养基中的培养皿与植物种子一同培养,观察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记录下来。
三、结果与讨论1. 生长条件研究通过实验发现,白色念珠菌在pH值为7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为迅速,而黑曲霉则对较酸性的环境更为适应。
温度方面,白色念珠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8摄氏度,而黑曲霉则对较高的温度更为适应。
光照强度对两种真菌的生长影响较小。
2. 代谢活性测定实验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在酸性环境下产生了较多的乳酸和酒精,而在碱性环境下则产生了较多的乙酸和丙酸。
黑曲霉则在酸性环境下产生了较多的柠檬酸和葡萄糖酸。
酶活性方面,两种真菌在不同环境下的酶活性有所差异,但总体表现出较高的代谢活性。
3. 与植物的互动关系实验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而黑曲霉则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这可能是由于真菌与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真菌代谢产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致。
四、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对真菌的生长条件、代谢活性以及与植物的互动关系有了初步了解。
真菌实验报告

真菌实验报告真菌实验报告引言:真菌是一类生物体,它们通常以吸收有机物为生,具有细胞壁和丝状体的特点。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土壤、空气、水体等环境中。
本实验旨在研究真菌的生长条件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材料与方法:我们选择了两种常见的真菌,分别是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
实验中使用的培养基为琼脂培养基,其中添加了不同的营养物质。
我们将培养基分为三组,分别是对照组、低营养组和高营养组。
每组培养基均分装于培养皿中,并在每个培养皿中接种一定量的真菌孢子。
结果与讨论:在对照组中,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都能够生长良好。
黑曲霉的菌丝呈现出黑色,而白色念珠菌的菌落呈现出白色。
这表明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对于基本的营养物质并不敏感,可以在较为贫瘠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在低营养组中,黑曲霉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菌丝的长度较短,菌落的颜色也较浅。
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菌落的颜色和形态与对照组相似。
这表明黑曲霉对于营养的需求较高,而白色念珠菌对于营养的依赖性较低。
在高营养组中,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都非常旺盛。
黑曲霉的菌丝长而密集,菌落呈现出深黑色。
白色念珠菌的菌落呈现出浓密的白色。
这表明在富含营养物质的环境中,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都可以迅速繁殖,并形成较大的菌落。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对于基本的营养物质并不敏感,可以在贫瘠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2. 黑曲霉对于营养的需求较高,而白色念珠菌对于营养的依赖性较低。
3. 在富含营养物质的环境中,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都可以迅速繁殖,并形成较大的菌落。
这些结论对于理解真菌的生态适应能力和对环境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真菌的营养需求和适应能力,为真菌的应用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真菌的生长条件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
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功能。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真菌,为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真菌学实验报告平菇金针菇

真菌学实验报告平菇金针菇实验报告10生物技术(1)班夏2实验一平菇栽培实验一实验目的与原理1目的:通过实验,使同学们掌握平菇塑料袋栽培技术。
2原理:选择适宜的培养料配方,准确称取培养料厚加水搅拌均匀,层播法装袋接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菌袋。
待菌丝长满培养料后,给予适宜的温、光、湿、气等条件,进行出菇管理。
二实验用品材料:棉籽壳,水,石膏器材:锅,塑料袋,酒精灯,镊子,剪刀三实验内容1.培养料配制:按照需要量准确称取棉籽壳,倒在地面,将石灰加入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倒入棉籽壳中翻拌均匀。
注意含水量要适宜。
含水量判断方法为用手握少量培养料用力握有水渗出而不下滴为宜。
2.装袋接种:采用层播法装袋播种。
先撒上一层菌种,装入培养料,待装料至料袋的四分之一时,撒上一层菌种,待装料至料袋的一半时,撒上一层菌种,封口。
4.菌袋培养:袋装好后搬回宿舍进行培养观察,控制温度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保持空气新鲜,暗光培养。
30天左右菌丝可以发满菌袋。
6.采收和后茬管理待平菇菌盖平展、连柄处下凹、边缘平伸时,就可以采收。
采收后清理料面,停水养菌5天左右,再进行后茬菇的管理。
四注意事项所压的料应内松外紧,便于菌生长,防止水分过度蒸发,并且上下松紧一致决不允许培养料中出现分层或有大量缝隙;每袋装料不超过2/3袋长。
建议每袋料装3~5cm压一次料,每次压到边缘时,手扶袋,一手用大拇指侧向内压,切记不宜压得太紧,用手握装好的料有松散感,但不散开为宜。
接种:将装好的料用筷子打一个孔直到底部,在底部上一点也可以(孔是为了通气,增加氧气含量),然后将菌种均匀的洒在培养料上,接种量不可过多,只要大致覆盖住培养料即可做个标记。
五实验结果实验二金针菇栽培实验一实验目的与原理1目的:通过实验,使同学们掌握金针菇栽培技术2原理:金针菇的菌种及制备方法。
菌种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菌种一般分三级,即母种、原种、栽培种。
母种又叫一级种或试管种,多是由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纯菌丝。
真菌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观察实验报告真菌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它们以吸收有机物质为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了解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机制,我们进行了一项真菌观察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真菌的生长情况,探究温度、湿度和光照对真菌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真菌的生理特性。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三种常见的真菌进行观察,分别是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和青霉菌。
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培养皿、琼脂培养基、无菌棉签、标签等。
2. 实验步骤:(1)准备培养基: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制备琼脂培养基,并将其倒入培养皿中。
(2)接种真菌:用无菌棉签沾取真菌菌丝,轻轻划过琼脂培养基表面,然后盖上培养皿盖。
(3)设置不同环境条件:将培养皿放置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分别为常温、高温、低温、高湿度、低湿度、强光照和弱光照。
(4)观察记录:每天观察培养皿中真菌的生长情况,记录菌丝的长度、颜色和形态等。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周的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温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在常温条件下,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生长速度较快,菌丝长度明显增加;而青霉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菌丝长度较短。
在高温条件下,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生长受到抑制,菌丝长度较短;而青霉菌的生长速度加快,菌丝长度明显增加。
在低温条件下,三种真菌的生长速度都较慢,菌丝长度相对较短。
2. 湿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在高湿度条件下,白色念珠菌和青霉菌的生长速度加快,菌丝长度明显增加;而黑曲霉的生长受到抑制,菌丝长度较短。
在低湿度条件下,三种真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菌丝长度相对较短。
3. 光照对真菌生长的影响:在强光照条件下,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生长受到抑制,菌丝长度较短;而青霉菌的生长速度加快,菌丝长度明显增加。
在弱光照条件下,三种真菌的生长速度都较慢,菌丝长度相对较短。
真菌_环境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真菌的生长环境,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真菌的生长情况,掌握真菌生长的基本条件,并了解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真菌样品(如霉菌、酵母菌等)- 不同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植物等)- 无菌培养皿、无菌棉签、无菌水- 移液器、显微镜、培养箱2. 实验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器- 灭菌锅- 电子天平- 紫外线消毒灯三、实验方法1. 真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真菌样品,如土壤、水、植物等。
- 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无菌处理,如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消毒。
- 将无菌处理的样品进行稀释,以获得适宜的浓度。
2. 真菌生长实验:- 将稀释后的样品分别接种到不同环境条件下,如土壤、水、植物等。
- 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设定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 观察并记录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3. 真菌形态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菌丝、孢子等形态特征。
- 记录不同环境条件下真菌的形态特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真菌生长情况:表1:不同环境条件下真菌的生长情况| 环境条件 | 真菌种类 | 生长情况 || :------: | :------: | :------: || 土壤 | 霉菌 | 生长良好 || 水 | 酵母菌 | 生长良好 || 植物 | 霉菌 | 生长良好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均能生长,且生长情况良好。
2. 真菌形态特征:表2:不同环境条件下真菌的形态特征| 环境条件 | 真菌种类 | 形态特征 || :------: | :------: | :------: || 土壤 | 霉菌 | 菌丝发达,呈绒毛状 || 水 | 酵母菌 | 菌丝短,呈球形 || 植物 | 霉菌 | 菌丝发达,呈绒毛状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环境条件下真菌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
在土壤和植物中,霉菌的菌丝发达,呈绒毛状;而在水中,酵母菌的菌丝短,呈球形。
真菌的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的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的观察实验报告》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对真菌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以了解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生
长和发展情况。
真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系统的
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首先收集了来自不同环境的真菌样本,包括土壤、树木和腐烂的植物残渣。
然后将这些样本分别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包括富含糖分和蛋白质的培养基,以及缺乏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我们还对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真菌生长情况
进行了观察。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真菌对不同培养基和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
生长反应。
一些真菌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而在缺乏营养物质
的培养基上生长缓慢甚至停止。
同时,一些真菌对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表现
出不同的适应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真菌的生长和发展受到环境条件
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真菌对不同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
其次,真菌在富含
营养物质的环境中生长迅速,而在贫瘠环境中生长缓慢。
最后,温度和湿度对
真菌的生长也有着重要影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总的来说,这次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真菌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观
察结果。
通过对真菌的观察实验,我们不仅对真菌的生态学和生理学特性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希望我们
的实验结果能够为真菌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
真菌的实验报告

真菌的实验报告引言真菌是一类生物体,包括多种不同的物种,如霉菌、酵母菌和蘑菇等。
真菌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分解有机物质、循环养分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真菌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真菌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1.真菌菌种(例如:毛霉菌属、曲霉菌属等)2.培养基(例如:琼脂、麦芽琼脂等)3.培养皿4.培养环境(例如:恒温箱、无菌操作台等)5.显微镜实验步骤1.准备培养基: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真菌生长的培养基,并按照供应商的说明进行配制。
2.预处理培养皿:将培养皿放入高温高压灭菌器中进行无菌处理,以确保实验环境无菌。
3.种植真菌:使用消毒的针头将真菌菌种划取一小块,均匀地涂抹在培养皿的表面上。
4.培养真菌: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真菌。
5.观察生长特征:每天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记录菌丝的形态、颜色和密度等特征,并拍摄照片以便后续分析。
6.测量生长速度:根据菌丝的延长情况,测量真菌菌丝的生长速度,并记录下来。
7.进行显微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形态,进一步了解真菌的生物特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生长条件对真菌生长的影响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真菌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和培养基成分等。
不同种类的真菌对这些因素的要求有所不同。
•温度:不同真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存在差异。
高温或低温会抑制真菌的生长,而适宜的温度则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
•湿度:真菌对湿度的需求较高,湿度过低会导致真菌生长缓慢或停止。
同时,高湿度环境对部分真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培养基成分:不同真菌对培养基成分的需求有所不同,例如一些真菌对蔗糖的利用能力较强,而对果糖较弱。
真菌的生长特征在观察真菌的生长特征方面,我们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菌丝的形态:真菌的菌丝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例如直线状、曲线状、分枝状等。
菌丝的形态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描述,并可用于真菌鉴定和分类。
真菌实训报告总结

真菌实训报告总结1. 引言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真菌不仅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生物循环,还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价值,如食用、药物和工业用途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真菌的特性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一次真菌实训活动。
2. 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真菌培养的基本方法,了解真菌的特性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 实训内容3.1 真菌培养基的配制真菌培养基是指用于培养和繁殖真菌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我们根据不同真菌的特性和需求,配制了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成分包括葡萄糖、琼脂、酵母提取物等。
在实训中,我们按照配方准确称量,并参照操作规程进行混合。
3.2 真菌的采样与分离在真菌实训中,我们首先需要进行采样工作。
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环境样品,如土壤、植物表面等,对真菌进行采样。
采集的样品经过处理后,我们使用传统的分离方法如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定植法,将真菌分离出来。
3.3 真菌的培养和观察在成功分离出真菌后,我们将其进行培养。
我们在培养基上定点接种真菌孢子,并提供适合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和记录了真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色素变化等。
3.4 真菌的鉴定通过培养和观察,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真菌的类型。
为了进一步准确鉴定真菌的种类和属类,我们使用了一些鉴定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孢子形态、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4. 实训收获通过这次真菌实训,我们获得了以下收获:•掌握了真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熟悉了真菌的采样和分离技术;•学会了观察和记录真菌的生长情况;•了解了真菌的鉴定方法;•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5. 实训反思与改进在这次实训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真菌的培养条件较为特殊,需要更加详细和精准的操作;同时,真菌的鉴定也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实训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学习、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1.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
1.3掌握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1.4掌握真菌的鉴定方法。
二.前言:真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从高山、湖泊到田野、森林,从海洋、高空到赤道、两极,到处都有真菌。
真菌虽然不在空气中生长繁殖,但它的孢子却成群的漂浮在天空,只要稍微注意你会发现人类原来生活在真菌的汪洋大海中。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已迈入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真菌学在生物技术的大潮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真菌是原始的真核生物,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真菌生长我繁殖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比动物和植物多得多的后代,能够直接、快速地进行遗传性状分离的分析。
因此,真菌可以作为研究基础生物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真菌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真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植物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物种的年代越久远,其生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越丰富:抗病原性能越强的植物,其所含的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活性的可能行就越大;其所含的内生真菌有可能产生与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抗菌无知或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可能参与了药用植物的抗菌过程,本实验通过植物病原真菌和G+、G-细菌的抑制实验发现茎,根,花,种子或果实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并且对G+、G-有普片遍的抑菌作用。
研究和开发内生真菌的寻找新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材料与方法:3.1.1材料:在校园内采集银杏、喜树、桂花树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
3.1.2.药品与试剂:葡萄糖、蛋白胨、KH2P04·3H2O、MgSO4·7H2O,马铃薯、琼脂。
孟加拉红,青霉素,链霉素,甲基蓝,蛋白胨,酵母膏,蔗糖,磷酸盐,葡萄糖,琼脂条,无菌水等。
消毒剂:75%的乙醇,0.1%升汞(HgCl2),次氯酸钠溶液(含活性氯10%),30%双氧水。
双蒸水、琼脂糖,Tris饱和酚、巯基乙醇(β- Mercaptoethanol),石英砂,Tris饱和酚,氯仿,异戊醇,无水乙醇,硼酸,冰醋酸,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EDTA,CTAB。
3.1.3.培养基:3.1.3.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汁 1000ml,葡萄糖20g,琼脂20g(注:取去皮马铃薯200克,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30分钟,滤去马铃薯块,将滤液补足至1000毫升,加葡萄糖20克,琼脂15克,溶化后分装,15磅灭菌30分钟3.1.3.2察氏琼脂培养基蔗糖30g,NaNO3 3g,MgSO4.7H2O 0.5g,KCl0.5g,FeSO4.7H2O 0.01g,K2HPO4 1g,琼脂13g,蒸馏水1000ml,自然pH3.1.3.3沙氏培养基蛋白胨 1g,葡萄糖或麦芽糖 4 g,琼脂 1.5克,水 100 ml。
制法:1将上述物质称好,放入水中煮沸溶解(不必调PH 即有5左右)分中号试管(约4毫升)包扎,高压115℃20分钟。
趁热斜好,凝固备用。
3.1.3.4马丁氏培养基葡萄糖10g,蛋白胨5g,KH2PO4 1g,MgSO4·7H2O 0.5g,1%孟加拉红3.3mL,琼脂20g,水 1000mL,pH值自然。
抗生素用法与用量:培养基灭菌之后分装前按链霉素40U/mL,青霉素30U/mL用量加入,冷却到45℃左右未凝固时加入抗生素,混匀倒平板。
四.方法:4.1.1采样方法:在校园内找到银杏、喜树、桂花树并用刀采集叶、茎、根、皮、种子。
4.1.2样品前处理:分别取根、茎、叶、果实,用洗涤剂在自来水下洗净。
老树皮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用镊子取出,于酒精灯上烧灼15秒至表面焦糊,切成1×1cm2大小置于PDA固体培养基上。
对于根、茎、叶、果实按下列程序进行表面消毒:75%的酒精漂(浸)洗2-3min→无菌水冲洗4-6次→0.1%升汞不同的消毒时间(见表2-2,共设置7个梯度)→无菌水冲洗4-6次→用灭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无菌刀片将材料切成小块将根、茎的表皮、韧皮部、木质部大致分开,并切成0.5×0.5cm2大小。
将果实的外种皮去掉,消毒之后将内种皮去掉。
灭菌时,沥干的植物材料转放到烧杯中,记好时间,倒入消毒溶液,不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以促进材料各部分与消毒溶液充分接触,驱除气泡,使消毒彻底。
在快到时间之前1-2分钟,开始把消毒液倾入一备好的大烧杯内,要注意勿使材料倒出,倾净后立即倒入无菌水,轻搅漂洗。
灭菌时间是从倒入消毒液开始,至倒入无菌水时为止。
灭菌液要充分浸没材料。
宁可多用些灭菌液,切勿勉强在一个体积偏小的容器中使用很多材料灭菌。
4.1.3 内生菌的分离方法:将上述组织块置于分离培养基上(每一平皿培养5块组织块)于27℃恒温培养,同时将上述消毒过程中最后一次冲洗组织块后的无菌水滴在培养基上平行培养,用以检测消毒是否彻底。
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及污染情况。
4.1.4纯化方法:培养3-4天后及时采用尖端菌丝挑取法,挑取形态不同的菌丝或菌落移种到新鲜PDA培养基上。
纯化3-4次以保证所得菌落为纯培养。
4.2形态鉴定方法:4.2.1培养方法:4.2.1.1培养基:查氏培养基、沙氏培养基和PDA培养基。
4.2.1.2将4℃保存菌种活化2次;4.2.1.3将活化菌种分别点种PDA、沙氏、察氏平板,每重复4.2.1.425℃恒温培养箱培养7天;4.2.1.5然后进行菌落特征描述,取一个平行进行制片(胶带子粘片法),观察个体形态;4.2.1.6另两个平行继续培养至14天,取出;4.2.1.7重复步骤4,作为最终描述结果;4.2.1.8根据真菌分类鉴定手册和相关资料分析确该菌的归属。
4.2.2制片方法:胶带粘贴法:选用在显微镜油镜下观察细致不粗糙且粘性好的胶带。
取一小段胶带从菌落表面的中心向边缘粘,75%乙醇固定,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染色,将粘有菌丝的一面向上,盖上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产孢结构等特征。
4.2.3鉴定标准:观察的要点:4.2.4菌落宏观形态:大小:以菌落的直径(mm)表示。
颜色:包括菌落表面和背面的颜色,及色素是否渗入培养基。
菌落表面的纹饰:如皱纹、辐射沟纹、同心环、整个菌落致密或疏松等。
菌落的质地:毡状、毯状、绒毛状、棉絮状、粉粒状、革质状、有无成束状或绳状的气生菌丝。
菌落的高度:扁平、凸起或隆起,及菌落中心部分状况等。
菌落边缘:全缘、锯齿状、树枝状等。
渗出物:菌落表面有无液滴及液滴的颜色等。
4.2.5个体形态:菌丝的特征:表面性状(粗糙或光滑),宽度等分生孢子梗:分支情况--简单或复杂,轮生或单生等;长短;基部粗糙或光滑等。
产孢结构的形态特征:形状,大小,着生状况(位置,单生、互生或成轮生体)分生孢子的形态:形状,大小,表面状况,聚集方式(直链、斜链或聚集成头)4.3分子生物学鉴定:4.3.1培养方法:培养基成分与不加琼脂的PDA固体培养基成分相同。
将液体培养基以100mL每瓶分装至250mL三角瓶中,用8层纱布封口。
121℃,蒸汽灭菌20min。
将菌丝致密的真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于恒温振荡培养箱中27℃、120rpm培养5-7天。
用两层灭菌纱布过滤菌丝球,用无菌蒸馏水冲洗菌丝球5次,避免培养基中的糖类和蛋白对DNA提取的影响。
40℃下烘干菌丝,但是不要过于干燥,然后进行DNA的提取。
4.3.2基因组DNA的提取DNA提取采用CTAB法。
CTAB(cetyltriethylammonium bromide,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是一种去污剂,可溶解细胞膜,它能与核酸形成复合物,在高盐溶液中是可溶的,当降低溶液盐浓度到一定程度时,从溶液中沉淀,通过离心可将CTAB与核酸的复合物同蛋白质、多糖类物质分开,然后将CTAB与核酸的复合物沉淀溶解于高盐溶液,再加乙醇使核酸沉淀,CTAB能溶解于乙醇。
CTAB法的好处是能很好地去掉糖类杂质,提取前期可得到高含量的DNA。
4.3.2.1用CTAB法提取材料DNA的具体步骤如下:将CTAB buffer在65℃水浴锅中预热,研钵用液氮预冷;4.3.2.2 取0.1g左右菌丝体,在液氮中迅速研磨成粉末后,迅速加入5mL预热的提取液及10μLβ-巯基乙醇,混合均匀后把混合液转入1.5mL离心管中700μL/管;4.3.2.3 于65℃水浴保温0.5-1h,时间不能超过1.5h。
保温期间要轻轻振摇几次;4.3.2.4 冷却至室温后,加入等体积(700μL)的饱和酚:氯仿:异戊醇(25:24:1),充分混匀后静置10min。
4.3.2.5离心(12000rpm,10min,室温),去沉淀,将上清液转入干净离心管中。
4.3.2.6 根据杂质的去除情况重复步骤4、5数次,直至无杂质;4.3.2.7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抽提一次以去除饱和酚,离心(12000rpm,10min,室温);4.3.2.8将上清液逐滴加入两倍体积的-20℃预冷无水乙醇,以沉淀出DNA。
室温放置10-20min,可以过夜;4.3.2.9 挑取或离心去上清液(10000 rpm,5min)的方法取出DNA;五.结果及分析:结果:试验分离到两种真菌5.1八爪金盘分离到菌种查氏正反照5.1.1菌落宏观形态:大小:菌落的直径3.2(mm)。
颜色:包括菌落表面棕黑色背面灰色,色素渗入培养基。
菌落表面的纹饰:如皱纹、整个菌落致密。
菌落的质地:毡状菌落的高度:凸起或隆起。
菌落边缘:锯齿状。
渗出物:菌落表面无液滴。
5.1.2个体形态:菌丝的特征:表面粗糙。
分生孢子梗:分支复杂,轮生。
5.1.3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送公司检测得到的序列为:TGAAGTTAAAAAGCGTAACAAGGTCTCCGTAGGTGAACCTGCGGAGGGATCATTACAAGTGACCCC GGTCTAACCACCGGGATGTTCATAACCCTTTGTTGTCCGACTCTGTTGCCTCCGGGGCGACCCTGC CTTCGGGCGGGGGCTCCGGGTGGACACTTCAAACTCTTGCGTAACTTTGCAGTCTGAGTAAACTTA ATTAATAAATTAAAACTTTTAACAACGGATCTCTTGGTTCTGGCATCGATGAAGAACGCAGCGAAA TGCGATAAGTAATGTGAATTGCAGAATTCAGTGAATCATCGAATCTTTGAACGCACATTGCGCCCC CTGGTATTCCGGGGGGCATGCCTGTTCGAGCGTCATTTCACCACTCAAGCCTCGCTTGGTATTGGG CATCGCGGTCCGCCGCGTGCCTCAAATCGACCGGCTGGGTCTTCTGTCCCCTAAGCGTTGTGGAAA CTATTCGCTAAAGGGTGTTCGGGAGGCTACGCCGTAAAACAACCCCATTTCTAAGGTTGACCTCGG ATCAGGTAGGGATACCCGCTGAACTTAAGCATATCAAAATCGGAGGAA通过blast序列分析得到的结果为:Distribution of 100 Blast Hits on the Query SequenceSequences producing significant alignments:5.2桂花树茎分离到PDA正反照镜检:5.2.1菌落形态:大小:菌落的直径2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