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第课时课题第7章第1节力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力的符号与单位;5、力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感情,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情中获得探索科学规律的乐趣,多动手,多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教具演示用:弹簧、皮泥、直尺等学法指导实验观察—交流讨论—概述总结—性质应用—指导小结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先从一首诗说起:林暗鸟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中讲了一个故事:汉朝武帝时期对战匈奴的百战名将飞将军李广一日带兵巡视边防回来晚了,天色朦胧,李将军看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遂弯弓怒射,箭头全部射进石头里去了。
李广将军对弓箭做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物理学原理呢?对,力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下面咱们就一起深入认识一下什么是力。
- 1 -二、新授1、力是什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学们来举一些力现象的例子好吗?(教师板书)人熊猫拖拉机地球……提攀拖吸引……木桶竹枝车苹果……↓↓↓物体作用物体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一个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吗?在这些例子中,总有两个物体存在,那我们将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那大家再分析图中,那些是受力物体,那些是施力物体?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先讨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力的描述》教学设计
3.应用题: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踢足球可以使球运动等。
4.分析题:分析实验中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等。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1.提问: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三要素、矢量性以及作用效果。
-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力的矢量性,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3.思考作业:
-思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力在科技、体育、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探讨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之间的关系,并以图表形式展示分析结果。
4.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本中提到的力的实例,分析每个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并制作成PPT,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2.归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认识到力的重要性,强调力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鼓励: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力的奥秘,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三要素、矢量性及作用效果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5.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推门需要用力、拉弓为什么要施加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力的示意图和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通过对力的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5.预习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力,感受力的魅力,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力是什么?”、“力有哪些类型?”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受力物体,解决实际问题。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给予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消除疑惑。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力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受力物体的能力,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使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力学计算和问题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到力的存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2.运用类比、模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分类和受力分析。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汽车刹车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纸飞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效果。
3.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拉力、压力等。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本质和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的力能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1N的定义。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力的作用。
4. 学会计算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质量计、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相互性。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计算: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力。
6.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1kg·m/s²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计算: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3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3N/2kg=1.5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4N的力,质量为3kg,求力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4N/3kg≈1.33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等基础知识。
本章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速度的概念。
但他们对力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他们逐渐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测量力的大小。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拓展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提东西、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提问:你们对力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力的各种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操练(15分钟)教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加深对力的理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第1节)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24节)3.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第5节)4. 相互作用力(第6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力平衡。
4. 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扯弹簧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
6.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1)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
(3)请简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请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牛顿,以及牛顿的生平事迹。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来看教学难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力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力的作用、分类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实验和问题解决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复习力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定义、计算公式等。
2. 力的分类,包括接触力、重力和弹力等。
3. 力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合成和分解计算。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不同力的作用场景,引发学生对力的认识和兴趣。
2. 概念复习(15分钟)复习力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定义、计算公式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实例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行讨论和整理力的分类,包括接触力、重力和弹力等。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并由教师引导和补充。
4. 实验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发现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加深对力的理解。
5.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小车,通过改变施加在小车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小车的运动变化。
6. 归纳总结(10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澄清学生的疑惑。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当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辅助手段(课件、实验器材等):1.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展示和示意图的呈现。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等。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1. 通过对学生的讨论、实验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观察,进行个别评价和反馈。
2. 学生的学习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可以用来评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章力(单元教案)
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5个环节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木块,一木块上放一铁块,另一木块上放一个条形磁铁。
把两木块放在水面上,让它们相距较近距离,再松开手。
【学生观察现象】两木块相互靠近。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木块会相互靠近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2页至第5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力的作用效果(1)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拿起一本书、打篮球、背书包等等)。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哪些效果呢?教师课堂演示图7.1-2的有关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手边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然后进行交流、评估。
学生探究活动:所用器材有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物体施加力时,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教师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一袋方便面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70kg的成年人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7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1)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是否不同。
(2)用方向不同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塑料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塑料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教师讲解】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练习】画出铁块受到的水平向左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课本图7.1-6,能得到什么启示?【教师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的时候,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定义力的概念,了解常见的力的种类;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力的问题。
2.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个案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力的本质和种类。
2. 给学生讲解、演示、实验: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些力的作用。
3. 教师以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时,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认识,然后利用实验和例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做题方法。
4.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力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5. 总结:
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总结,既可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互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采用互动
式教学,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力的本质和种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9.8N/kg,表示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能用重锤线判断重力方向。
4.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线、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尺子、重锤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重力箭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作用点: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重心到物体底部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重心位置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用重锤线验证重力方向,让学生观察重锤线总是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弹簧秤测量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课题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力的三要素;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教学环节集体备课个性备课引入课题新课讲授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
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 F 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
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力的示意图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对规律的应用。
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重难点突破设计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练习设计1.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____,受力物体是_____,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
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5、熟练画出力的示意图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讲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
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
1。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7.1力【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
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八年级 物理 第七章 力 教案
力学知识相关一、力的基础知识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在弹性限度之内,物体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这也是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4、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G=mg ,二、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受力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则是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两个力的受力物体不同,分别为发生相互作用的两个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五、力的示意图为了形象、直观的表示力,物理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并配有表示力的大小的标度,这种定量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如果只需大致表明某个力,沿力的方向所画的有向线段就不需按标度的长短成倍数截取,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六、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基本功,常用的受力分析方法是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与它周围的物体隔离开来,分析周围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是什么性质的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并把它们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
在作受力分析时应注意:1、力是离不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不仅施力,同时也受力;受力物体不仅受力,同时也施力,施力和受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3、受力示意图应当有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者缺一不可。
另外,受力分析的方法还有整体法,即可以把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作为物体内部的力可以不考虑。
热身例题:1、一物体放在水平面上静止,分析物体受到了哪些力?解析:物体受到重力和水平面的支持力两个力。
这两个力都是物体受到的,此时不能再分析一个压力,因为压力是物体施加给地面的,不是物体受到的。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七章《力》整体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章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教材中本章的课后习题,重点加强对力的概念、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础知识的巩固。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力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例如,计算某种常见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及作用效果,或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6.掌握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分析物体运动中的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推理法等,进行物理现象研究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的理解;
2.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的掌握与应用;
3.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4.常见力的产生原因、大小计算及其作用效果;
5.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计算;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请学生结合本章学习内容,思考力学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重视作业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Leabharlann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1)力的合成与分解: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例如,通过实际例题和图示,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非共点力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方法。
(2)摩擦力的计算: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分。例如,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力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力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他们对于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在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上,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图示和实际操作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3)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深入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例如,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让学生领悟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4)平衡力的判断:识别和判断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特别是在复杂情况下的平衡力问题。例如,通过实际例题和图示,让学生学会分析复杂情况下的平衡力问题。
(5)力的单位及换算:掌握力的单位及换算关系,特别是牛顿与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例如,通过练习题和实例,让学生熟练进行力的单位换算。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摩擦力的计算和非共点力的合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 00 ~ : 00
姓名年级8 性别教学课题第七章力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教学
目标
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
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和方向。
重点
难点
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5 次课
第 5 讲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定义:
观察下图理解力的定义。
2.对力的认识
(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推、拉、提、压等作用时,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叫,受到这种作用的物体叫。
(2)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力至少跟两个物体有关(一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小铁钉),因此“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发生力的作用的依据”。
【例题一】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没有物体,既没有施力物体,也没有受力物体
B.只要有受力物体就行,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C.只要存在施力物体就行,有没有受力物体是没有关系的
D.一定既有受力物体,又有施力物体,离开物体谈不上作用,就没有力了
3.力的单位
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后来人们为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
下图展示了一些力的大小,从图中能看出: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例题二】托起下列哪一个物体所用的力最接近1N()
A.一袋方便面B.一张学生用板凳C.一枚大头针D.一块砖
(二)力的作用效果
在物理学中,人们通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
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的两个方面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变化,则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例题三】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自行车匀速转弯B.水平路面上加速运动的小轿车
C.人造卫星绕着地球运动D.小车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题四】跳板跳水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水平居世界前列。
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改变了跳板的,后者主要改变了运动员的。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结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和。
在物理学中,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在物理学中,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现力的三要素,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作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在受力物体上找出所画力的作用点;
(3)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4)在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
(5)在箭头的旁边标上力的符号,有时还可以标明力的大小。
【例题五】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它三个不同类,它是()
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
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
D.用力把铅球推出
【例题六】如图所示,洒水瓶有两个把手。
当用洒水瓶提水时,应该用把
手;当用洒水瓶洒水时,应该用把手。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力的有关。
【例题七】小车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方,大小为50N的拉力F。
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思考:一个力会涉及几个物体?
归纳结论: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2.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方式有两种:直接(接触)和间接(不接触);(4)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
【例题八】两只小船在湖面上,小明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两只小船都运动起来。
此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是的。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例题九】站在滑板上的甲、乙两位同学相对而立,如图所示。
甲同学用60N的力推乙同学。
(1)画出甲对乙推力的示意图。
(2)你认为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练习1】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练习2】游泳运动员用手和脚向后推水,于是运动员就前进。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是施力物体,不是受力物体
B.手和脚对水有一个推力,方向向后,则水对手和脚就有一个方向向前的推力
C.水只是受力物体,不是施力物体
D.手和脚对水的推力和水对手和脚的力相互抵消
【练习3】一高速列车从甲站到乙站,下列所列举的过程中,列车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A.列车从甲站发车离开甲站
B.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
C.列车匀速驶过弯道
D.列车减速驶进乙站
【练习4】“以卵击石”,石头没有损伤而鸡蛋破了,其中的道理是()
A.鸡蛋主动碰的石头
B.鸡蛋受到的力比石头受到的力大
C.鸡蛋受到力的作用,石头没受到力的作用
D.两者受到的力大小相等只是鸡蛋易碎
【练习5】“跳橡皮筋”和“打陀螺”是小朋友经常玩的游戏,
其中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
【练习6】用手拍桌面,手会感觉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用力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练习7】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你
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只填序号)
正方
(1)两个物体相接处,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3)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5)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
(7)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9)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反方
(2)两个物体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4)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6)力可以脱离物体单独存在;
(8)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1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练习8】如图所示,有一铅球放在水平桌面上。
请画出铅球对桌面的压力示意图。
【练习9】水平冰面上有一重为300N的雪橇,受到的拉力为35N,方向与水平面成30°角。
请在图中画出雪橇受到的拉力的示意图。
二、弹力和重力
(一)弹力
1.上节回顾: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和。
2.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1)现象探究:
物体受力后的形状撤去力后的形状
D.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4.弹簧测力计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
(2)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测力计叫。
力拉动弹簧测力计,你能说出它的测力原理吗?
(3)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练习1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是因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所以感到费力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力
D.物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
【练习12】对弹簧测力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是弹簧的长度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值就是它的最大测量值
C.弹簧测力计的准确程度可以从刻度盘上所标的最小数值看出来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练习13】仔细观察每个弹簧测力计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都是均匀的。
自制弹簧测力计时,量得弹簧原长5cm,当弹簧受到5N的拉力时,弹簧伸长0.5cm,则弹簧受力后长度变为7cm时,所受外力的大小应是()A.70N B.10N C.35N D.20N
【练习14】如图所示,不计摩擦,小球静止于一侧壁和水平地面之间,那么小
球与水平地面弹力,与侧壁弹力。
(填“有”或“没有”)
【练习15】用握力计进行握力锻炼时,握力计对手施加的力叫力;握力越大,握力计的越大。
(3)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