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生平传记研究的史料学考察
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
![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https://img.taocdn.com/s3/m/c7d100b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b.png)
62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4, 2023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马 小 菲青岛大学 历史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要:东汉学者王充在扬州会稽郡一带历任县掾功曹、都尉府掾功曹、郡五官掾、州从事等职务,位居地方属吏的上层,但王充一心希望经察举进入中央朝廷,实现由地方属吏到朝廷命官的迁跃。
东汉初,影响察举的内外因素,包括经学水平、道德品行、行政才能,以及家庭出身、长吏好恶、乡里口碑等,王充在这些方面优势并不明显,是以升任朝官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仕宦经历推动了王充“命论”等思想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王充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王充;《论衡》;东汉;仕宦中图分类号:K235;B2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23)04-0062-12东汉会稽郡学者王充(公元27—约97年)以其著作《论衡》知名,但现存关于王充生平的史料不多。
范晔《后汉书》王充本传记载非常简略,a魏晋时期会稽山阴人谢承与陈郡阳夏人袁山松的《后汉书》中亦各有王充传记,内容与范晔《后汉书》大致相同。
由于材料不足,目前关于王充的研究,对宦经历及其对王充思想的影响进行考察,以求教于方家。
一、王充历任职务考根据范晔、谢承、袁山松《后汉书》的记载,王充在进入官僚体系之前,先赴京师洛阳游学。
c王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论衡》与东汉士人的知识世界研究”(22CZS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马小菲,女,山东济南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秦汉思想文化、社会史研究。
a 参见《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29-1630页。
b 大多学者只是在讨论王充作品、思想时将王充生平作简要介绍。
崔适生平事迹述略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户网站
![崔适生平事迹述略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户网站](https://img.taocdn.com/s3/m/ae25433e453610661ed9f41d.png)
目录学家, 原籍吴兴南浔镇, 年轻时与崔适熟识。 王大曼当为王森然之笔名, 其所著崔适传收入
⑥ 下文以这两篇传记为基础 , 《新东方 》 “专著” 栏。 结合目前所见其他相关史料, 大体勾勒崔适的
人生轨迹, 希望对了解其生平事迹能够有所助益 。
二
⑦ 1868 年 ( 同治七 1852 年 6 月 27 日( 咸丰二年壬子五月十日) , 崔适出生于浙江吴兴菱湖镇。
② 遍查二氏的日记 : “现在学术界中, 函中他还特地强调 真知道怀瑾先生的, 除先生外再没有人了! ”
及往来书信, 未见钱玄同对顾氏的这一请求有何回复。1935 年 3 月 2 日, 钱玄同接受王森然的访 《近代二十家评传》 谈( 王氏拟作的 续集包括崔适和钱玄同 ) , 在谈完自身情况后, 简略讲述了崔适
[收稿日期] 20141220 [作者简介] 林辉锋,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① ② ③ ④ ⑤ 《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 《国学季刊》 1932 年第 3 卷第 2 期。 钱氏此文原作于 1931 年 11 月 16 日, 后以 为题收入 ) : 《崔觯甫先生评传 》 , 《新东方》 , 1942 年, 王大曼( 王森然 第 3 卷第 1 期。 : 《洪业教授及其 〈史记〉 》 , 《水流花静》 , 童元方 三讲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123 页。 : 《亡尤室文存》 , 赵光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516 页。 《近代经学与政治》 ( 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 、 《论崔适与晚清今文学 》 ( 台湾: 圣环图书公司 相关著作如汤志钧的 蔡长林的 2002 年版) 等, 《今文经学与史学的近代化— — —以康有为、 》 ( 《史 论文如汪高鑫、 邓锐的 崔适、 梁启超和夏曾佑为考察中心 2009 年第 4 期) , 《崔适对钱玄同经学思想的影响 》 ( 《贵州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10 期) 等。 学史研究》 李可亭的 ⑥ : 《近代经学与政治 》 , 汤志钧 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第 359 - 364 页。
明代佛教方志文献研究概述
![明代佛教方志文献研究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4d83961011ca300a6c390f6.png)
①当时研究《洛阳伽蓝记》的文章比较多,如怡生:《洛阳伽蓝记版本述略》,《北平晨报艺圃》1935年12月; 刘汝霖:《六朝伽蓝记叙目》。(师大月报》1934年第B期萼。 ②《海潮音)1931年13卷。 ③《佛教史学)1873年第1卷1l期。 ④《佛教史学)1911年第1卷4期。
万 方数据
中国地方志
中。明清时期对明代佛教方志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目录学分类与著录上。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是官方的,如《明史》、《文渊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明代佛教方志的著录与评价; 二是私家的,如明代高儒《百川书志》、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清代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
对明代佛教方志的著录与评价。
《文渊阁书目》是明代的官修书目,此书不分经史子集,以《千字文》编号,自天字至往字, 凡20号,佛书在寒字号,范围包括佛经、注疏、语录、文集、传记、笔记等,佛教方志也在此 中,著录《古清凉传》、《广清凉传》、《补陀传》等佛教方志,由于其成书较早,因此对明代佛教 方志文献基本没有关注。其后的《明史艺文志》对明代佛教方志的记录则较注意,著录汪可立 《九华山志》、周应宾《普陀山志》、僧传灯《天台山志》等10种。清代官方书目《四库全书总 目》是我国18世纪前学术的大总结,如果说它记载释氏类史书是一太退步①,而与前代相比, 它在记载佛教方志上则又是一大进步。其原因就在于在《四库全书总目》编撰者眼中,佛教方志
《寰宇访碑录》的校勘与补正
![《寰宇访碑录》的校勘与补正](https://img.taocdn.com/s3/m/8c83be4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7.png)
LiteratureAndHistoryAllusions 文史典故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7《寰宇访碑录》的校勘与补正文/马春凤摘要:《寰宇访碑录》是目前为止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金石学目录。
本文主要从对文献的整理为切入点,对《寰宇访碑录》进行阐述,其中包括编撰者、内容及版本。
在《寰宇访碑录》的基础上,后人对于《寰宇访碑录》进行整理研究,共分为两种形式,校勘和补正,分类阐述补作。
关键词:《寰宇访碑录》;金石学家;校勘和补正1 《寰宇访碑录》简介:《寰宇访碑录》共十二卷,是由清代孙星衍、邢澍共同合作完成。
孙星衍,字伯渊,号季仇、季逑、薇隐、苑如等,清阳湖(今江苏武进)人。
他最初以文学著称,后研究文字、经史、学习诸子百家。
邢澍,字雨民,号佺山。
生于乾隆二十四年,为人清正廉明,广善救失,被称为“邢青天”。
他善于书法,爱好金石,与孙星衍同辑《寰宇访碑录》,并著《金石文字辨异》、《关右经籍考》等。
《寰宇访碑录》一书记录作者所搜集的石刻碑目,最早是清嘉庆七年阳湖孙氏刻本。
书以半页形式记录,共22行字,左右留边。
在书本页面中央刻“访碑”二字,书的前半部分有孙星衍对于所录石刻资料来源的阐述,第二种1883年的清光绪九年江苏书局刻本,第三种1884年的清光绪十年吴县朱记荣刻本。
这三种版本被《丛书集成初编》、《国学基本丛书》和《艺苑丛钞》收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这本书的著录汇集多人的石刻收藏,除了本人所见石刻之外,其中包括邵晋涵编写的《四库全书》、郑樵《金石略》的副本、以及冯敏昌、阮元、黄易、武亿、王昶、钱大昕、翁方纲等人收藏的石刻拓片,以及邢澍所有的石刻拓本。
本书是以朝代为顺序,从周朝开始,到元末结束,共记录石刻七千多,除了石刻之外,同时还记录古砖和古瓦。
2 《寰宇访碑录》的校正:2.1 补作《寰宇访碑录》的金石学家《寰宇访碑录》之后,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寰宇访碑录》成为金石学家关注的重点。
近六十年来的辽金史学研究
![近六十年来的辽金史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e13a1910a6f524ccbf8509.png)
辽金史研究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时期,辽金政权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和女真为主建立的,因此反映这两个政权历史的辽金史学也颇具民族特色,是中国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试就1949年以来辽金时期史学的发展作简要综述。
一、关于辽金史学的综合研究1.中国史学史著作对辽金史学的研究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辽金史学作综合的研究,重要的成果主要有如下几部: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1957年商务印书馆修订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重印本)对辽金史学的研究包括在第六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和第七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之中。
金毓黻先生肯定了辽金两朝的史学成就,包括《辽实录》、《金实录》和金朝所修的《辽史》等。
刘节的《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出版)共分十九个专题,其中有“辽金元明史学概观”专题。
作者虽然认为辽金的史官制度与宋代大体相同,史学派别也没有什么特点,却也表列了辽金实录的修订情况,并简要介绍了辽金两朝官府所修史书。
宋衍申主编、汪受宽副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在其《封建史学的鼎盛》一章里讲了宋辽金元史学,其中作了这样的评述:“辽、金、元三朝史学,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到鼎盛期所体现的多民族史学吸收融合的一部分。
”该书有关辽金史学,不仅剖析了两朝修史制度的因革,而且在记述《辽史》、《金史》编修过程时,简述了辽金官修和私修史书以及野史笔记的情况,指出辽金与元朝史学承继唐宋史学的传统和丰富中国史学内容的民族特色。
瞿林东先生所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关辽金史学集中于第五章《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的深化———宋辽金史学》。
作者以《辽金史学的民族特色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为标题分六个方面(辽代史学的民族特色、辽代史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辽代史学与民族融合、金代史学与科举考试、纂修实录和编撰《辽史》、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辽金的史官制度、史学活动、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史学的成就,突出强调了辽金史学的时代特点,即民族特色和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
于汝波——历代《孙子兵法》研究的内容特点
![于汝波——历代《孙子兵法》研究的内容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bb224a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b.png)
于汝波——历代《孙子兵法》研究的内容特点于汝波——中国历代《孙子兵法》研究的内容和特点作者:于汝波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6年08月18日我国从古至今的《孙子兵法》研究,不断前进、拓宽和深化,逐步形成了一门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内容,丰硕的研究成果,多样的研究形式,在社会实践中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专门的学问。
探讨历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内容及特点,多有可供今人借鉴之处。
(一)中国历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内容分类中国历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内容相当广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目录类研究:即史书艺文志、经籍志、公私书目、引用书目等文献中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和记载。
其中又可分为纯目录性和解题性两类。
校勘类研究:即对《孙子兵法》文字进行校勘方面的研究。
此类内容多体现于《孙子兵法》不同版本中,但亦有专门论述。
注释类研究:即对《孙子兵法》加以训诂注解方面的研究。
民国以前的孙子书大量的属于此类。
其中又包括义注、考注、评注、断注、体注、集注、笺注、约注、详解、说注、句注、眉注、段注、页下注、篇末注等。
阐发类研究:即阐述发挥《孙子兵法》思想方面的研究,包括讲义、引类、参同、史证、概论、浅说、应用引伸等。
它们又可分为综合系统阐发和专题阐发、军事思想阐发和非军事思想阐发等不同类别。
应用类研究:将《孙子兵法》应用于军事、外交、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研究。
翻译类研究:即将《孙子兵法》等文献译成现代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
考证类研究:即对《孙子兵法》及其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考证、辨伪等方面的研究。
传记类研究:即关于孙子生平事迹方面的研究。
辑佚类研究:即关于《孙子兵法》佚文考辨、辑录、注解等方面的研究。
近代以来,《孙子兵法》的研究内容又有所拓展。
概而言之,孙子兵法研究包括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文献性研究、《孙子兵法》军事理论研究和《孙子兵法》非军事应用研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关于孙子其人其书文献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孙子兵法》作者及成书;《孙子兵法》版本流传;《孙子兵法》文字校勘;《孙子兵法》注释、通解及翻译;有关孙子文献的整理与编纂等。
传记文学的历史温度与生命精神——读贾飞《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王世贞》
![传记文学的历史温度与生命精神——读贾飞《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王世贞》](https://img.taocdn.com/s3/m/1168a77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5.png)
传记文学的历史温度与生命精神——读贾飞《江苏历代文化
名人传王世贞》
徐佳慧;魏宏远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5)1
【摘要】贾飞《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王世贞》博采学界既有成果,将史论例证与文本阐释密切融合,兼顾“评”的学术洞察力和严谨性,不仅是传主生平事迹的实录,也是其精神世界的写照,是一部王世贞研究的“信史”“心史”和“诗史”。
回归生活史、心灵史的传记书写,为王世贞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驰骋空间。
【总页数】5页(P136-140)
【作者】徐佳慧;魏宏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汉风吴韵人杰地灵——读《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符号江苏》系列读本
2.稽古振今:重构古典传记文学的文本意义——读张新科教授新著《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
3.让生命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闪光——评贾合甫·米尔扎汗对中国哈萨克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描述
4.宏扬江西先贤启迪后人奋发 --读《江西历
代名人传》5.品味历史人物的多重际遇与旷达情怀—贾飞随笔集《历史大咖的另一张脸》赏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3c1303b5a8102d276a22faa.png)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一、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1、历史认识活动的三极结构:历史认识主体、史料、历史认识客体。
2、三极的各自特点:历史认识主体: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意识结构的构成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史料:不完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历史认识客体:客观性、不可重复。
3、两种争论和治学取向:客观主义:将史料等同于历史认识客体,否认历史认识主体主动参与的可能,强调建立纯客观的史学。
相对主义: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视为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史料的客观性,怀疑人类重建客观历史的能力。
共同特点:没有将三极视为一个能动统一的结构。
二、历史认识的过程和类型1、过程:从感性、知性到理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认识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有时非理性也会发挥影响)重构历史的过程。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合理性的、合逻辑的,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常常成为历史认识的限度。
2、类型:事实性认识: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性工作。
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以史料为对象,考证史料的真伪错谬,力争恢复其原貌(有人称之为外考证);第二,以历史认识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求得历史之真(有人称之为内考证)。
抽象性认识:在弄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这些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价值性认识:在事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现实性价值需要而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
这种认识更多地牵涉到历史认识和史学的社会功能问题。
三、史料的搜集与鉴别1、史料的种类:按照其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文献史料,主要包括经部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类书、档案、方志、金石铭文、石刻铭文、报刊杂志、外国人著述、口述史料,等等。
第二类:实物史料,主要包括人类化石、石器(石斧、石砧、石针、石农具等)、陶器(鼎、豆、皿、鬲等)、金属器(清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自序》说“古器自周秦至今(清),凡有六厄”——秦、后汉、隋、后周、宋、金。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总目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总目](https://img.taocdn.com/s3/m/4b55cee74afe04a1b071de20.png)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总目第一卷第一号民国12年1月出版发刊宣言 01 石鼓为秦刻石考马衡 20 火祆教入中国考陈垣 30 音译梵书与中国古音钢和泰 50 国语问题之厯史的研究沈兼士 60 萧梁旧史考朱希祖 83 郑樵著述考顾颉刚 99 五代监本考王国维 142 近日东方古言语学及史学上之发明与其结论伯希和著王国维译 149 附录:伦敦博物馆敦煌书目罗福苌 163 记新发现的石器时代的文化袁复礼 191 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 195●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民国12年4月出版清太宗天丛四年(1630)伐明以七大罪誓师谕摩尼教入中国考陈垣 4哥戈鱼虞模古读考汪荣宝 42 科学的古史家崔述胡适 66 郑樵传顾颉刚 110 萧梁旧史考(完) 朱希祖 134 郑樵著述考(完) 顾颉刚 154 释“皇”汪荣宝 188 附录: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民国12年7月出版图像:汉熹平石经论语(尧曰)残石魏正始石经尚书(无逸,君)残石魏正始石经春秋(僖公,文公)残石魏正始石经尚书(多士)残石魏正始石经春秋(文公)残石论文:十八世纪喇嘛文告译释钢和泰 01 原始中国语试探潘尊行 20实验四声变化之一例刘复 40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刘复 58读汪荣宝“歌戈鱼模古读考”书後林玉堂 72答马斯贝罗论切韵之音珂罗倔伦林玉堂译 82对于‘死’‘时’‘主’‘书’诸字内韵母之研究珂罗倔伦徐炳昶译 106汉熹平石经论语尧曰篇残字跋马衡 112魏正始石经残字跋罗振玉 116高邮王怀祖先生训诂音韵书稿序录王国维 128跋补抄文澜阁书六种单不庵 134附录:摩尼教残经一、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启事二则●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民国12年12月出版图像:宴台金源国书碑华夷译语中女真语音义论文:元西域人华化考上编陈垣 22 第一绪论 22第二儒学编 28第三佛老编 55第四文学编 73甲骨文字之发见及其考释容庚 102 西夏国书说伊凤阁 122 宴台金源国书碑考罗福成 134 韦庄的秦妇吟王国维 140 书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韵後王国维 148 附录:金文编序容庚巴黎图书馆敦煌书目罗福苌译国学季刊第一卷索引●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一号民国14年12月出版图像:戴东原先生手抄春酒堂诗集戴东原先生篆书楹联论文:戴东原的哲学胡适 5 戴东原年谱魏建功 129 戴震说的理及求理的方法容肇祖 159 附录: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报告(民国13年1月1日至13年5月31日)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会启事国学周刊第一期至第八期目录索引●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二号民国18年12月出版戴东原对於古音学的贡献马裕藻 3 永历大狱十八先生史料评朱希祖 35 明季杭州读书社考朱倓 59 中国上古铜兵考(上篇) 陆懋德 85 古阴阳入三声考魏建功 97 魏书源流考李正奋 161 清内阁所收明天启崇祯档案清摺跋朱希祖 181 汉敦煌太守裴岑破北匈奴纪功碑跋尾吴其昌 187●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三号民国19年9月出版汉十二世著纪考朱希祖 3 明沈宠绥在语音学上的贡献刘复 17 欧洲学者对於匈奴的研究姚从吾 43 明季南应社考朱倓 147 关於研究古音的一个商榷敖士英 195 蒙新旅行之经过及发现黄文弼 229●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四号民国19年12月出版汉唐宋起居注考朱希祖 3 阴阳入三声考魏建功 15 匈奴语言考方壮猷 67 纳兰性德年谱张任政 115汉初正朔考敖士英 165 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谢国桢 171●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三卷第一号民国21年3月出版图像:敦煌石室存残刻本韵书影片八页论文:竺道生与湼槃学汤用彤 3(1)大乘湼槃经之翻译 4(2)湼槃大本之傅译 5(3)湼槃大本之修改 8(4)竺道生事蹟 11(5)竺道生之著作 21(6)晋末宋初之研究湼槃者 23(7)顿悟渐悟之争 23(8)谢灵运事蹟年表 26(9)存神之论 29(10)佛性常住之说 31(11)竺道生佛性当有论 33(12)法身无义与应有缘义 41(13)佛无净土义及善不受报义 43(14)一阐提皆得成佛义 45(15)顿渐分别之由来 48(16)三乘与顿悟 49(17)十地与顿悟 50(18)竺道生顿悟与三乘十地 52(19)竺道生之顿悟义 54(20)谢灵运述道生顿悟义 58(21)慧观唽悟义 61(22)宗炳主渐悟 65(23)竺道生之门下 66(25)刘虬述渐悟义 67记汉“居延笔”(西北科学考察团短篇论文之一)马衡 69 高昌疆域郡城考(西北科学考察团短篇论文之一)黄文弼 75 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朱希祖 89释“一”刘复 115 唐宋雨系韵书體制之演变(敦煌石室存残五代刻本韵书跋)魏建功 135 王石臞先竽韵谱合谱合韵谱遗稿跋陆宗达 173附录:燕下都发掘报告傅振伦 185 国学季刊第二卷索引●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三卷第二号民国21年6月出版图像:汉熹平石经(书序)残字刘端临先生遗像论文:天坛所藏编钟编磬音律之鉴定刘复 6 鞑靼起源考方壮猷 8 陆法言切韵以前的几种韵书(敦煌本王仁[日旬]切韵韵目小注吕静夏侯咏阳休之李季节杜台卿五家韵目分合考释) 魏建功 24 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重印新学伪经考序方国瑜标点本) 钱玄同 60 刘端临先生年谱刘文兴 138●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三卷第三号民国21年9月出版图像:辽碑九种(跋尾附)新疆雅尔崖出土陶器兽形足盆论文:辽碑九种跋尾(附印图後) 孟森 6 中原音韵研究(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成绩) 赵荫棠 30 (附)审查书钱玄同 32 “兽形足”盆形像考释(西北科学考查图短篇论文之一) 黄文弼 132 北平方音析数表刘复 144●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三卷第四号民国21年12月出版论文:建州卫地址变迁考孟森 3 热河契丹国书碑考厉鼎煃 25 西汉时代的日晷刘复 35 中国古音研究上些个先决问题魏建功 73 清史稿应否禁锢之商榷孟森 153 附录: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胡适巴黎图书馆敦煌书目罗福苌国学季刊第三卷索引●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四卷第一号民国23年出版图像:寿县所出铜器论文:寿县所出铜器考略唐兰 27 晋公??考释唐兰 37令矢彝马叙伦 41 作册令尊及作册令彝铭考释唐兰 47 王稻上书太平天国事考谢兴尧 57明北族列女传张鸿翔 77●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四卷第二号民国23年出版论文:老子化胡说考证(本校研究生成绩)王维诚 2 上太平军书的黄畹考罗尔纲 128宋许州长史孙君墓志铭跋尾孟森 157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四卷第三号民国23年出版论文:明列皇殉国后记孟森 2 徐夢莘攷陈乐素 58 校勘学方翠¤胡适 98读故宫本王仁昫《刊缪补阙切韵》书后厉鼎煃 112敦煌本王仁煦《刊缪补缺切韵》跋蒋经邦 118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四卷第四号(刘白林纪念号)民国23年出版传记:(随遗著编次)中华民国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刘先生行状魏建功 20 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刘君墓志周作人 36白涤洲传魏建功 125林成章先生遗著编後记魏建功 275林君成章事略张秀民 280论文:中小字典序刘复遗著 2 黟县方音调查录 38 记事魏建功方言同音字辑录舒耀宗方言同音字发音胡?方言同音字记音刘复白涤洲魏建功方音音素之整理魏建功汉字标音方法之演进白涤洲遗著 90 诗同文比义林成章遗著 129●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一号民国24年出版论文:时节日晷说明书常福元 4 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 10 清代堂子所祀邓将军考孟森 42 说阿保机时代的汉城姚从吾 56 陈常匋[“父”下为“缶”]考唐兰 84 读金器刻识马叙伦 88 高本汉方音字典序 B.Karlgren著赵元任译 104说文解字之传本周祖谟 116附录:孙星衍平津馆重刊宋本说文解字校勘记周祖谟陶刻孙本说文解字正误周祖谟●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二号民国24年出版论文:明末清初耶苏会士的儒教观及其反应陈受颐 2 释居卢訾仓黄文弼 68新嘉量五量铭释厉乃骥 76 陈子昂年谱罗庸 90齐民要术的田器及主要用法陶希圣 124王石臞先生韵谱合韵谱稿后记陆宗达 134附录:十韵汇编叙例罗常培皮鹿门先生传略皮名举●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三号民国24年出版论文:颜李学派的程廷祚胡适 2 ‘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沈兼士 48论切韵系的韵书魏建功 66记徐松遣戍事陈垣 146 龚定庵思想之分析钱穆 156 补明儒东莞学案容肇祖 178杨万里的生卒年月储皖峰 204关於“尾右甲”卜辞唐兰 210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五卷第四号民国24年出版论文: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郑天挺 2 释法瑶汤用彤 110“商鞅量”与“商鞅量尺”唐兰 120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朱光潜 128书清世祖赐建言词臣牛黄丸令引疾事孟森 156 宋人使辽语录行程考傅乐焕 166论篆隶万象名义周祖谟 196附录:国学季刊第五卷索引●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六卷第一号民国25年出版论文: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郑天挺 2 清太祖由明封龙虎将军考孟森 16关中入声变读的原因和程序白涤洲遗箸 26大徐本说文反切的音系严学宭 46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讹误举例罗尔纲 146附录: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刘君碑铭蔡元培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跋陆宗达编辑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工作经过一戴明扬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凡例戴明扬编辑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工作经过二陆宗达●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六卷第二号民国25年出版论文:唐代俗讲之科范与体裁孙楷第 2 昆仑所在考唐兰 54戴本水经注所举脱文衍文孟森 72 记姚立方礼记通论钱穆 90净影八识义述韩镜清 108 整理张居正传记材料的杂论两篇陶元珍 142 王若虚申锴 154●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七卷第一号 1950年7月出版论文:西征小记向达 3 释蚯蚓名义兼辩朐忍二字形声俞敏 29 柏梁台诗考证游国恩 49 千顷堂书目考王重民 69 群书会元截江网与续资治通鉴长编金毓黻 93 汉代丁中、廪给、米粟、大小石之制杨联升 101 沈阳故宫新发现的明代史料金毓黻 107 河西考古简报(上) 阎文儒 117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纪事 143●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七卷第二号 1951年7月出版论文:中国奴隶社会郭沫若 3藏汉系语言研究法李方桂 15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五种跋罗常培 27 故宫完整本王仁朐刊缪补缺切韵续论之甲魏建功 61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藏朝鲜金石拓片目录 123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工作总结(一九五零年七月至十二月) 135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展览说。
孙氏祠堂书目
![孙氏祠堂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a524f071a45177232f60a22d.png)
《孙氏祠堂书目》提要《孙氏祠堂书目》,清孙星衍撰。
星衍字伯渊,一字渊如,号季述、薇隐、芳茂山人,室名岱南阁、平津馆、五松园、廉石居等,江苏阳湖人。
乾隆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再升刑部郎中,后任道台、署理按察使等职,为官清廉有政声。
先生一生博及群书、乐于育人、勤于著述,于目录、版本、校勘卓有建树。
《孙氏祠堂书目》内编4卷,外编3卷,共收书2300多种、46000余卷,所收图书分成12大类,各大类之下设若干小类,计44小类。
每书先列书名、卷数,下或记撰、著者,或录版本,均无解题,颇为简单,是账簿式私家藏书目录之代表。
收录多为《天禄琳琅书目》和《四库全书总目》未收之书籍以及包括孙氏本人著作在内的大量清人当代作品。
是书约成于嘉庆五年,此即金陵孙忠愍祠堂刊本,十年后收入孙氏《岱南阁丛书》。
因刻本不多,少见流传,直到光绪九年,藏书家李盛铎得见初刻本,请陶浚宣详校并作跋后,刻于李氏《木樨园丛书》,是书得以广泛流布。
书前有序,自言其编写目的:“教课宗族子弟,俾循序诵习。
”此盖其简明有序之故也。
十二分法乃是书最大特色,亦其学术价值之所在。
其时四部分类法已成圭臬,官私书目皆奉行之,且《四库全书总目》业已问世,当此风行草偃之际,孙氏不囿传统,不惧权威,独创十二分法,此举正是陈寅恪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孙氏自言“分部十二,以应岁周之数”,此乃古人天人合一思维之反映。
然合于十二,实属巧合,绝非为合而合。
先生从藏书数量及当时学术情况出发,以便于检索和实用为原则,以学术分类为指导思想,将藏书分为此十二大类:经学第一,小学第二,诸子第三,天文第四,地理第五,医律第六,史学第七,金石第八,类书第九,词赋第十,书画第十一,小说第十二。
此分法,上与乾嘉学术体系相契,下与孙氏所授估经精舍内容相合,乃孙氏个人学术思想及有清一代学术风貌之反映。
孙氏主张“人才出于经术,通经由于训诂”,清代乾嘉朴学亦以经学为中坚,经学又以小学为根基,所谓“学必以通经为要”“通经必以识字为要”是也。
以现代地理学改造传统方志——张其昀“新方志”理论述评
![以现代地理学改造传统方志——张其昀“新方志”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b69895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a.png)
张其昀与方志结缘始于在国立东南大学读书期间。民国时期曾两次主持编修方志。一次是 1934 年,张其
[1]张其昀.近二十年来中国地理学之进步(四)[J].地理学报,1936,3(2). [2]张其昀.研究本国地理之新途径[M].人地学论丛:南京:钟山书局,1932. [3]参阅王永太.张其昀与《遵义新志》.中国地方志,2005(2);何沛东.试论张其昀主编《遵义新志》之性质.中国地方志,2016(3). [4]张其昀.中国地理修学法[M].张其昀先生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
方志为地乎?为史乎?千百年来不少人各执一词,争持不下。中国古代修志流派有历史(或称撰著、文 献)、地理(或称纂辑、考据)之分。前者以章学诚、鲁一同为代表,肯定方志如古诸侯国史,本非地理专门,强 调以正史写法修志,重视当代文献和地方档案,重视志书的实用价值,缺点是长于史裁而短于考据(内容), 不以征引见长,无形中削弱了志书的资料性;后者以戴震、孙星衍、洪亮吉为代表,把方志看作地理书[1],首重
[1《] 甘肃省夏河县志略》刊行在《方志月刊》第 9 卷第 3、4 期合期上,后收入何光谟主编、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方志丛 书》(收录时命名为《甘肃省夏河县志》,省去了“略”字),1992 年又被编入王俊英主编的《甘南史料丛编(拉卜楞部分)》。
再论《后汉书·赵壹传》--兼及《后汉书》的史料来源问题
![再论《后汉书·赵壹传》--兼及《后汉书》的史料来源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27c926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d.png)
再论《后汉书•赵壹传》—兼及《后汉书》的史料来源问题’◊刘子立内容摘要:对于赵壹在光和元年(178)上计的经历,《后汉书•赵壹传》进行 了生动而细致的描写。
然而,这一记载所涉及的人物、官职、时间,以及所牵涉的制 度、所描述的细节,均存在大量的抵牾之处。
这种情形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 史实的错讹,而是缘于《赵壹传》特殊的史料来源与性质。
由于《东观汉记》修撰 的中断,后人在撰写《赵壹传》等汉末人物的传记时,缺少国史资料的依凭,只能转而依靠别传、类传、郡书等“杂传”类的史料。
史料来源与性质的变化,使得 《赵壹传》中“附益增张”,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小说家言的记载。
而考察这一个案,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后汉书》的史料构成与历史书写模式。
关键词:赵壹后汉书杂传赵壹,字元叔,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其生平事迹,主要保存 在《后汉书》卷八十$中。
《后汉书》是一篇颇费思量又颇为精彩的传记:一方面,《后汉书•赵壹传》(以下或简称《赵壹传》)将赵壹的立身行事、言谈风采记叙得气韵生动,是《后汉书》中首屈一指的佳构;另一方面,《赵壹传》对传主生平的记载又存在大量难以自圆其说的龃龉之处。
关于此,学者们已经做过一些考订工作,但依然存在不少未发之覆。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汉书》史料构成与历史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BZW099。
**刘子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唐文学文献。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赵壹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28—2635页。
302再论《后汉书•赵壹传》2020. N o.2 -《后汉书•赵壹传》中的神神讹误关于赵壹的生平,《赵壹传》并没有进行逐年逐月的描写,而是浓 墨重彩地记载了赵壹在汉灵帝光和元年(178)的经历。
这一段记载,又可以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
为了讨论方便,现援引如下。
其一,《赵壹传》载: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
是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6602d02a16fc700abb68fc64.png)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讲义提纲)笫一讲绪论第一节艺术的基本概念1 艺术的传统语义2 艺术与美术3 艺术与图像第一节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的对象1 史实、史料、史法史学与史学史2 中国艺术史学史的历史性质和理论性质第二节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的准备1语言学 (字学、音韵、训诂) 和文献学 (目录、校雠、版本)2 金石学、考古学和书画鉴定学3 史学及史学理论4 西方艺术史学第二讲史学第一节古代中国艺术史学的状况与特征1.上古及中古时代以礼制和宗教文化为中心的艺术观念a.礼制艺术礼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豊”部:“豊,行礼之器也。
”郑玄注《仪礼·士冠礼》:“今文禮作醴”。
《汉书·地理志》:“酒禮之会”。
今人王国维《释禮》据甲骨文豊字:“此诸字皆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
以礼治为核心,由礼制、礼学、礼书、礼典、礼教、礼仪、礼乐、礼器构成的文化秩序聚合体。
礼学与儒学:“周公制礼”与孔子删述礼书和以仁入礼。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为礼学核心。
《周礼》又名《周官》,上古官制汇编,战国时成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冬官”佚,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以“考工记”补入。
《仪礼》又名《士礼》,传为周公所制,为“六经”中“礼经”,应为孔子及弟子所编,共十七篇,分“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孔弟子“七十子后学者”著作,西汉戴圣辑四十九篇,分“曲礼”、“王制”、“礼器”、“中庸”、“大学”、“明堂位”、“乐记”等,涉及后儒对“礼”的义理、制度及制图、制器观念。
因其叔父戴德辑有“礼记”,所以分称为《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
传记类
![传记类](https://img.taocdn.com/s3/m/ddaf20692e3f5727a5e962bb.png)
传记类传记类史书是以人物为主的历史记载。
根据中国史学的发展来看,这一类记载到司马迁撰《史记》时已成熟,后世纪传体史籍也以“列传”一门分量为最多,大致不出《史记》范围,惟生卒年及历官次序较详而已。
传记大都隐恶扬善,尤其是唐宋以来文集所载的墓志(始于东汉蔡邕)大多为谀墓之文。
但生卒年、历官次序、亲友关系的记载较为可靠。
再从保存历史资料的角度看,这一类史籍的重要性也是要充分估计的。
传记类史料大体可分为四类:一、分类专书按历史人物的不同类型分类编篡。
如《列女传》、《高僧传》、《唐才子传》、《畴人传》、《高士传》、《文士传》等。
二、以朝代为主的传记按同一朝代编篡。
如《宋名臣言行录》、《元名臣事略》,宋明等朝《琬琰集》、《耆献类征》、《碑传集》等。
三、地方性传记按同一地区编撰。
如《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传》、《百越先贤志》、《浦阳人物记》,及各地方志中的人物传。
四、个人专传编篡形式有家传、年谱、别传等。
如《郑玄别传》、《华佗别传》、《赵云别传》、《王朗家传》、《邺侯家传》、《孔子年谱》等。
分类专书《列女传》八卷,汉刘向撰。
成书正当西汉成帝间赵飞燕姊妹嬖宠之时,意在讽谏。
北宋曾巩序云:“列古女善恶所以致兴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
”《列女传》将列女分为七类叙述: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孽嬖除第七类外,大都有褒无贬,载述妇女事迹多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准则。
但一般史籍于妇女事迹或疏于记载或肆意诬蔑,此书能搜集百余著名妇女之事,加以比较详尽的叙述,在传记史籍中应有一定的地位。
《高僧传》,十四卷,梁释慧皎撰。
编撰缘由,慧皎《序录》云:“自汉之梁,经历弥远,世涉六代,年将五百。
此土桑门含章秀起,群英间出,迭有其人,众家记录,叙载各异。
”诸家僧传、僧史,“各竞举一方,不通今古,务存一,不及余行。
或褒赞之下,过相揄扬;或叙事之中,空列词费,求之实理,无的可称;或复嫌以繁广,删减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遗失削。
古籍分类史书体例
![古籍分类史书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b23fda588e9951e79b89277e.png)
古籍分类纪传体(正史)“正史”一名,到唐修《隋书·经籍志》时才正式设立。
是历朝历代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的立场出发,依据规定而著的史书。
包括24种纪传体史书,诸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
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
〈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
《史记》既是不朽的史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https://img.taocdn.com/s3/m/93c8f5bc804d2b160a4ec0c1.png)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作者:管琴来源:《云梦学刊》 2014年第2期管琴(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871)摘要:章学诚《校雠通义》一书的重点在于论校雠、目录之学,其中申述的关于义例学的观念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整体的关系。
《校雠通义》的义例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在于《校雠通义》的相关评说体现的关于史著的义例观,第二层在于这种义例观投射在本书的写作上,以其书的自成一体体现出来。
章学诚的义例观始终围绕着史书编撰的宗旨与体例展开,《校雠通义》一书充分体现了他“辨章源流”的思想,在论史学、史传、史述、史意的各个环节中,他都强调对源流的清晰把握,并采取了会通贯穿、由博返约的学术方法。
作为一部旨在于接续古代校雠学经典的专著,《校雠通义》寓含着“本末兼该,部次相从”的义例观,力图在“洞析幽渺”的基础上摧陷廓清,充分体现了史家的眼光与识断。
关键词:《校雠通义》;章学诚;义例观;《文史通义》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2-0018-05《校雠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1738-1801)的一部关于书籍校雠、目录学方面的著作。
现行《校雠通义》虽然多附在《文史通义》书后,但它是章学诚单独写成,也曾经与《文史通义》分开刊行,足见其是自成一体的著作。
章学诚本人也十分看重这部书,他曾说:“生平著有《校雠通义》《文史通义》,尚未卒业,然颇有文理,可备采择。
”①虽然该书重点在于论校勘之学,但章学诚在这部书中申述的诸多史学方面的观点,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接续的、潜在的关系②,可以与之对照、参考,因此,在研究章学诚的史学观念时,应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所谓“义例”,一般认为其意旨起源于《春秋》中的“义例法”,强调史书中寓含的褒贬大义与相应的笔法,实际上指涉了从宗旨到体式方面的多重含义。
《文史通义·传记》中说:“文章宗旨,著述体裁,称为例义。
”③其中“义”重在论其宗旨,而“例”则关系到著述体裁。
岑仲勉
![岑仲勉](https://img.taocdn.com/s3/m/67f5e6e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7.png)
主要作品
著作
论文
著作
1934年,岑仲勉发表了第一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专著《法显传考释》(即《佛游天竺记考释》),这 部作品的发表代表了率仲勉在中国史学界的影响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937年,岑仲勉在陈垣的推荐下,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史语所给岑仲勉的史学研究 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由于时代原因,他跟着史语所一起长期颠沛流离,辦转南京、长沙、云南等地。
1913年至1937年岑仲勉先后在上海江海海关、两广都司令部财政科工作,闲暇之余,岑仲勉开始了科学和 史学的研究工作,期间曾研究植物学,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精力主要集中在西北史地和中外交通史。
1921年始,岑仲勉在史学界薪露头角,发表了四五十篇颇具水平的隋唐史和中外交通史文章于中山大学《史 学专刊》《辅仁学志》等国内知名学术刊物,较为代表性的如《新唐书突厥传疑注》《汉书西域传康居传校释》 《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上》《隋书州郡牧守编年表》等。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执教的 陈寅恪评价说:“專君文读讫,极佩。此君想是粤人,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无足言,更不论黄河流域 矣。’’
岑仲勉著《隋唐史》反映了作者在隋唐史通论中的创见。如其中对李德裕﹑陈子昂、四镇的研究,新意迭出。 著有《元和姓撰四校记》《西周社会制度问题》《隋唐史》《突厥集史》《黄河变迁史》《岑仲勉学术论文集》 等。
概述图来源: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国学书集》共1631部
![《国学书集》共1631部](https://img.taocdn.com/s3/m/d84a9ae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9.png)
馆友“izimin”:您好!您的馆藏文章“《国学书集》共1631部”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3年4月16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历史/文化”下“古文/国学”类别的精华区。
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360doc个人图书馆一、经部(62种)1、十三经(15种)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谷梁传谷梁赤春秋左传左丘明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尔雅台湾教育部国语辞典版礼记论语孔子论语孔子英译本论语孔子定州汉墓竹简本孟子孟子尚书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孝经仪礼周礼周易群经之首2、十三经注疏(16种)春秋公羊传注疏公羊寿何休徐彦春秋谷梁传注疏范甯杨士勋春秋左传正义杜预孔颖达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尔雅注疏郭璞邢昺礼记正义郑玄孔颖达论语笔解韩愈李翱论语集注朱熹论语全解陈祥道论语注疏何晏邢昺孟子集注朱熹孟子注疏赵岐孙奭尚书正义孔颖达孝经注疏李隆基邢昺仪礼注疏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郑玄贾公彦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周易正义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3、经学史及小学类(31种)大戴礼记戴德大学问王阳明大学章句孔子大学章句集注朱熹东坡易传苏轼全书以《四库全书》中的《东坡易传》为底本,参照韩诗外传韩婴这部《韩诗外传》既是关于《诗经》的重要著作,同陆氏易解姚士粦论语拾遗苏辙毛詩孟子私淑录戴震照旷阁钞本孟子字义疏证戴震深衣考误江永释名刘熙《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说文解字许慎泰泉乡礼黄佐是书乃其以广西提学佥事乞休家居时所著,凡六卷。
新本郑氏周易恵棟易传易童子问欧阳修此书设童子与师问对之语,以说《易脂。
卷一、卷二易纬辨终备易纬坤灵图易纬乾元序制记永乐大典本易纬是类谋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今传《方言》一书,据刘歆与扬雄书信往来及应劭所中庸章句子思中庸章句集注朱熹周易参同契魏伯阳周易集解李鼎祚周易略例王弼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周易郑康成注王应麟周易注王弼以玄理统易理,反映出贵无的本体论思想,使《周易子夏易传卜子夏二、史部(156种)1、正史(26种)北齐书李百药北齐书五十卷,作者唐李百药,内容记载了公元五三北史李延寿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
古琴家尹尔韬史料稽考
![古琴家尹尔韬史料稽考](https://img.taocdn.com/s3/m/e5137bc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4.png)
古琴家尹尔韬史料稽考严晓星【摘要】明末清初古琴家尹尔韬在古琴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后人对他生平的了解却极其有限,尤其是他在明亡后的隐居阶段.在这一阶段,他总结一生琴学,新创作了一系列新曲,直接或促成出版了三种琴谱,与著名学者孙奇逢祖孙三代有密切的交往,对清初琴坛有着较大的影响,历来受到较高的评价.本文不满足于现有的常见史料,重点勾稽出尹尔韬在苏门隐居期间的生活环境与古琴活动,填补了这一段空白,有助于加深学者与琴人对尹尔韬及其古琴艺术的认识与理解.【期刊名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8页(P133-140)【关键词】古琴;尹尔韬;徽言秘旨;徽言秘旨订【作者】严晓星【作者单位】南通江海晚报社,南通,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9明清之际的古琴家尹尔韬,无论在当时的琴坛,还是现代的琴史,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在明末,喜欢古琴的崇祯帝对他的知遇成为一时佳话;在清初,他的琴声凝聚了众多遗民无处寄托的故国之情;在现代,他的两部琴谱《徽言秘旨》、《徽言秘旨订》[1]依然在琴人手边,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尹尔韬这个名字,对琴人来说是不陌生的。
关于尹尔韬生平的介绍,主要可见于《徽言秘旨》、《徽言秘旨订》里的多篇序跋、传记,此外业已挖掘出来的史料却相当少,张岱在《陶庵梦忆》[2]卷二中的《绍兴琴派》一文是常被提及、引用的一则。
张岱说,戊午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他与范与兰、尹尔韬、何紫翔、王士美以及两个弟弟燕客、平子学琴于王本吾,“紫翔得本吾之八九而微嫩,尔韬得本吾之八九而微迂”[3],加上他自己,仅三人学成。
这当然不是说,其余人就弹不了琴。
范与兰固然“但和弦而已”[4],燕客却能“援琴而和之”[5]。
但相比而言,张岱、尹尔韬、何紫翔在王本吾的弟子中成绩最为突出,为余人所不能及;而其中对古琴艺术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无疑就是尹尔韬。
本文立足于《徽言秘旨》、《徽言秘旨订》中序跋、传记已有的材料基础,考察重点却在其外——也就是说,力图从旧籍中采录未曾为研究者重视的新史料,对谱中的现成史料则无意系统梳理,而只是将它们作为采录、考订新史料的基础,并对已产生的误读予以辨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星衍生平传记研究的史料学考察——以阮元《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为核心马振君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又字伯渊,号季逑①、薇隐、芳茂山人,小名喜。
江苏常州阳湖县人(今江苏常州市)。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举人,翌年连捷成一甲二名进士,由翰林院编修,仕至山东督粮道。
②著有《尚书今古文注疏》、《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孙渊如先生全集》等。
③孙星衍少以诗名,乾隆年间与洪亮吉、黄景仁、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以诗才争胜,并称“毗陵七子”。
袁枚目其为“奇才”,并与结交。
后因自身志趣并受卢文弨、钱大昕等人影响,始将主要精力转移至学术研究方面,从此浸淫于目录、版本、校勘、辑佚、典藏、经学、小学、方志等众多领域,孜孜矻矻,终成一代大师。
对于这样一位造诣精深、交游广泛的人物,若欲做更深入的研究,编制更翔实的年谱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就需要对前人所作的有关生平传记史料有全局把握。
那么,到目前为止,这样的资料有哪些?史料之间是否有传承因袭的关系?分别有什么价值与不足?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谈一谈。
一、现存孙星衍生平史料概观搜索现存孙星衍的生平史料,最方便的工具是李灵年的《清人别集总目》,其中列出三十条传记资料(其中有两条为图像史料),基本囊括了现在能看到的资料。
现以表格形式列出主要的几部,以便更直观地考察史料产生的先后和可信度。
①王昶《湖海诗传》卷四十《孙星衍传》:“字渊如,号季逑,阳湖人。
乾隆五十二年殿试第二人及第,官山东粮道。
有《雨粟楼诗集》。
”②阮元《研经室集二集》卷三《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和张绍南撰、王德福续《孙渊如先生年谱》。
③江庆柏等纂《江苏艺文志·常州卷》,第507~532页。
④人物字号、生卒年皆引自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⑤孙星渊《孙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诂经精舍题名碑记》。
①来新夏《近三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梁廷灿:《年谱考略》著录。
并按称:‘著者清张绍南,常州人。
王德福,江宁人。
嘉庆十六年渊如五十九岁以前为张撰,六十岁以后则王续成之’。
”上表未列那些二、三手资料③,因为这些资料皆各取所需转相传抄而来,且如断烂朝报,对研究传主生平毫无价值可言(书画类书中所收之书札和画作却有重要价值),故未予列入。
从表格统计情况可知,最早的生平传记文献出自传主的老师辈王昶、举人同年阮元、学生钱林、同里张绍南。
王昶的《湖海诗传》寥寥数语,虽信息准确,但实在不关痛痒。
钱林的《文献征存录》则大段引用孙星衍各时期之文,漫衍铺排,大概效仿《史记》以传传文之意,而叙生平之文字反淹没其中,难理头绪。
并且其文也不够准确,如云:“孙星衍,字渊如,又字季仇,阳湖人。
母梦星堕怀而生。
”而阮元《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云:“君生时,大母许大夫人梦星坠于怀,举以授母金夫人,比旦而君生。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张《谱》)亦云:“生前夕,大母许太夫人梦星堕于怀,举以授金夫人,比旦生君,因以命名。
”言之凿凿。
可见即便如钱氏为孙诂经精舍时弟子,也会因听闻而误。
当然此处之误也可能是“大”字脱文造成的。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错误,都应引起使用者的警惕:即使是一手资料(或同时代较为亲近之人所撰史料)也要慎重使用,多方比勘,方可使用。
统计结果表明,最有价值的是阮元的《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和张绍南的《孙渊如先生年谱》两种文献史料,所以,欲深研孙星衍的传记,须先深入研究阮文与张《谱》。
本文将对阮文作史料学考察。
二、阮元《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的初步探究。
(一)写作时间和性质。
这篇传记收在阮元的《研经室集二集》卷三中,此文写作时间,自然应该在《研经室集》刻成之前。
据《雷塘盦主弟子记》卷五:“(道光三年癸未六十岁,正月)是月,《研经室集》刻成。
”今传世《研经室集》共四集,乃同于此时刻成,故可定《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写作时间在道光三年(1823)之前。
而孙星衍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于是可定此文写于1818年到1823年之间。
通过上文表格考察,可见《清史列传》及《清史稿列传》都受到阮文影响,那么就有这样一个问题:阮元此文是否与国史馆有关系呢?换句话说,此文是否收入国史馆的《大臣列传》了呢?否则,为什么馆臣所写的传记那么多处与阮文相似呢。
如果是阮元为国史馆所撰,那么必然要收入《儒林传稿》中,检此书稿并未收此文,这说明此传不是为国史馆所撰。
下面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①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凡例一》:“《清史·儒林传》创始于阮文达公,当时总裁即以私憾有所去取。
道光末年,复位,又非嘉庆时进呈原本。
光绪庚辰奏请派员续修,缪荃孙拟稿,仅存目录,全书则秘藏于家。
今《清史》虽成,尚未刊布,乃私撰此编,非敢云备征献,聊资检索而已。
”②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点校序言》。
③如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窦震《国朝画家笔录》、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姚永朴《旧闻随笔》、朱汝珍《词林辑略》、易宗夔《新世说》、马宗霍《书林藻鉴》、李放《皇清书史》、阎蕙湘《国朝鼎甲征信录》、李玉棻《欧钵罗书画过目考》、周俊富《清代畴人传》等。
首先要提出几个问题:阮元是否任职国史馆?是否曾为国史馆撰稿?检《雷塘盦主弟子记》卷一:“(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前)充《万寿盛典》纂修官,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
”由此可知他确实曾任职国史馆,然不久散馆,故未暇修史。
卷四有云:“(嘉庆十五年庚午四十七岁)十月,大人自愿兼国史馆总辑,辑《儒林传》。
”又同卷:“(嘉庆十七年壬申四十九岁,九月)二十日,将纂办粗毕之《儒林传》稿本交付国史馆。
其《文苑传》创稿未就。
”这两则材料非常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即他在嘉庆十五年至十七年间主动承担了《儒林列传》的撰写工作。
这里要注意到他交稿的时间是嘉庆十七年(1812),此时距孙星衍去世尚有六年,这就弄清了此文为什么不在《儒林传稿》中的问题。
再看一则材料:“福谨案,家大人撰《儒林正传》、《附传》共百数十人,持汉学、宋学之平。
群书采集甚博,全是裁缀集句而成,不自加撰一字。
因馆中修史,例必有据,儒林无案据,故百余年来,人不能措手。
家大人谓群书即案据也,故史馆赖以进呈。
闻家大人出京后,馆中无所增改,惟有所删。
原稿抄存家笥,不应入集,人无由见。
然《二集》中有《蒋士铨传》一篇,集句之式,观之可想也。
”①由此段案语可知,阮元为国史馆所撰稿皆直录原书,以求信而有征,观其《研经室集二集》中的《蒋士铨传》可明其例,此文首云:“蒋士铨,字心余,一字苕生,号清容。
王昶《蒋君墓志》。
其先为钱氏,自浙江长兴迁江西铅山,始姓蒋。
翁方纲《蒋君墓志》。
”一一标注,可谓无一字无来处。
然而孙星衍传则与此截然不同,没有一处标明出处,这说明什么呢?答案只能是,此文不是为国史馆写的传稿,而是阮元给故去友人写的“墓志铭”。
现初步查孙星衍众交游之文集,未见有关的墓志铭、行状、哀诔之类,故可初步判断阮文乃纪念孙星衍的最早传记和“墓志铭”。
这样也就能解释表中所显示的后世的小传终不能超越阮文的原因了,就是它们多是直录或抄撮删改阮文而成。
虽然阮元此文没有呈入国史馆,但后来的馆臣大概也不会无视其存在而不加参考。
上面说到此文不是集句而成,那么,它的史料来源是什么呢?(二)史料来源。
首先,因为阮元与孙星衍乃多年挚友,且曾聘请孙作绍兴蕺山书院和诂经精舍主讲,故于传主所知必详,亲见亲闻,这是最为直接的材料来源之一。
二人同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考中举人,是为同年②。
后孙于第二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而阮元于五十四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两人同在京城,同任翰苑,故得常相交往。
阮元《研经室集四集》诗卷一有诗题为《(壬子)初秋,同孙渊如星衍、言皋云朝标同年游万泉寺、凉水河。
后数日,招同沈云椒少宰、那东甫彦成同年再游》,壬子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
时孙星衍居琉璃厂,官刑部直隶司员外郎,而阮元时任詹事府少詹事,充文渊阁直学士。
孙曾助阮修《经籍纂诂》③。
公事之余,二人交往是很频繁的。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孙星衍奉旨简放山东兖沂曹济、兼管黄河兵备道,而此时阮元为山东学政。
八月,孙赴职而先取道济南历下,人还在途,阮元先有《柬孙渊如同年,时初任兖沂曹道,尚未至山东》诗寄赠,孙也有《次韵荅阮芸台学使同年元柬招卽往厯下之什》诗答谢,此事张《谱》也记载颇详。
这样的唱和作品很多,不遑列举,这些都说明二人关系之密切不同寻常。
所以阮元于传主生平事迹所知必丰,故其采摘史料,不乏细节。
如叙孙星衍生之前夕大母梦星堕于怀一节,事涉神异,颇类小说家之谈资,此类大概即得之于平时之宴谈,非交情不深者能得之。
再如叙孙因治河务而欠坝工银四万五千两,他本可辩白,但①阮元《研经室集》一集卷二《拟国史儒林传序》后阮福按语。
②阮元《研经室集》二集卷三《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元与君丙午同出朱文正公之门,学问相长,交最密。
”又张《谱》:“(乾隆五十五年)阮公元时以考廉馆内城,与君尤密。
”③张鉴《雷塘盦主弟子记》卷一“(嘉庆三年八月)撰《经籍纂诂》一百十六卷成。
”下引张鉴按语云:“钱宫詹大昕序云:‘……公在馆阁,日与阳湖孙渊如、大兴朱少白、桐城马鲁陈相约分纂,抄撮群经,未及半而中辍。
”序见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二十四《经籍纂诂序》。
最终承担下来,并说:“吾无寸椽尺土,然既兼河务,不能不为人受过也。
”揣此口吻,当是与如阮元等朋友谈论时语。
再如,对于孙星衍何时受聘主讲诂经精舍,阮传与张《谱》出现矛盾。
阮传云:“(嘉庆)六年四月,元抚浙,建诂经精舍于西湖之滨。
选督学时所知文行兼长之士读书其中,与君及王少司寇昶迭主讲。
”而张《谱》则将之隶于嘉庆五年,到底孰是孰非呢?检张鉴等人所撰《雷塘盦主弟子记》嘉庆六年下载明精舍此时建成,先后聘请王昶和孙星衍讲学其中。
又检清严荣撰《述庵先生年谱》卷二载,嘉庆四年,阮元抚浙,邀王昶主杭州敷文书院。
五年年底王辞职归里。
六年再受阮元之约至杭州,此年谱中言:“杭州书院有三:自敷文外,崇文则冯玉圃给事培,紫阳则御史孙君志祖。
又蕺山则孙渊如观察,诸暨则礼部郎中孙君嘉乐,皆先生门下士,浙人以为美谈。
夏初适课诸生《西湖柳枝词》……”由此段记载知王昶也是在嘉庆六年才主讲诂经精舍的。
再检孙星渊集《冶城挈养集》卷下《湖楼诂经》诗序云:“阮中丞元既延予主讲浙东,复建诂经精舍于孤山之北,集诸生之高才者讲学其中,属王少宼昶偕予迭主授经之席。
”这里的“主讲浙东”,乃指主讲绍兴蕺山书院而言,而主讲精舍,则在“复建诂经精舍”之后,即嘉庆六年。
如此则说明张《谱》之记述有误,盖其资料非亲见亲闻之故。
可以断言,亲见亲闻,乃此传资料重要来源之一。
其次,资料还来源于当时的公文与档案。
在传中叙孙星衍由刑部直隶司主事升任至刑部广东司郎中过程中所承办的一系列案件,叙述简约详明,可以断定其资料来源必为当时刑部分藏相关档案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