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剂 学总论(1)
第一章 方剂学总论
回答错正误确, 再你想真一棒想!!
(二)B1型题(请单击题干,可提示正确答案)
A.《五十二病方》
B.《肘后备急方》
C.《刘娟子鬼遗方》 D.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伤寒明理论》
1.以简、便、廉、效为显著特点的方书是: 2.开方论之先河的方书是 :
EB
上一题 下一题
A.《普济方》 C.《刘娟子鬼遗方》 E.《医方考》
20. 下列何法不属于“十剂”的内容 :
A.宣可去壅 B.通可去滞 C.滑可去著 D.重可去怯 E. 攻可去实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正错确误, 你再真想棒一!想!
21.“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治法 归纳出自 :
A.《医学心悟》 B.《景岳全书》 C.《圣济经》 D.《伤寒明理论》
E. 《医家全书》
B.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C.固方之制,固而泄之。 D.上之下之,摩之浴之,开之发之。
E. 甚者从之。
上一题 下一题
ABDE
2. 下列哪些方书由汪昂所著 :
A.《成方切用》 B.《成方便读》 C.《医方集解》 D.《医方考》 E. 《汤头歌诀》
CE 上一题 下一题
3. 下列哪些方剂出自《金匮要略》 :
上一题 下一题
回回答答错正错误确误,, 再你再想真想一棒一想!想!!
14.《医方集解》的作者是 :
A.汪昂 B.吴仪洛 C.张秉成 D.喻昌 E. 吴谦
上一题 下一题
回回答答错错正误误确,, 再再你想想真一一棒想想!!!
15.《汤头歌诀》的作者是 :
A.张秉成 B.陈修园 C.吴仪洛 D.汪昂 E. 柯运伯
8.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外科专科方书是 :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总论)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总论)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下列哪一位不是“金元四大家”A.刘守真B.张戴人C.李明之D.张洁古正确答案:D解析: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字洁古,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
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2.首先阐明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正确答案:B解析:吴有性字又可着《温疫论》,创“戾气”说。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着《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着《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着《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3.创“戾气”说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5.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的著作是A.《千金方》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正确答案:A解析: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方剂学总论部分习题
方剂学总论部分习题一、单选题(共IOO题,每题1分,共100分)1、具有敛阴止汗.益气固表功用的方剂是:A、玉屏风散B、知柏地黄丸C、当归六黄汤D、牡蛎散E、补中益气汤正确答案:D2、茵陈蒿汤中用大黄的作用是:A、泻热攻积,导积滞下行B、清热泻火,导火热下行C、泻下攻积,清热解毒D、活血祛瘀,导蓄血下行E、泻热逐瘀,导瘀热下行正确答案:E3、橘皮竹茹汤的功用是A、降气化痰,益气清热B、降逆止呕,益气健脾C、降逆止呕,益气和胃D、降逆止呕,益气清热E、降气止咳,益气清热正确答案:D4、生脉散的药组为A、人参.白术.甘草B、人参.麦门冬.五味子C、人参.天门冬.五味子D、五味子.麦门冬・甘草E、知母.人参.甘草正确答案:B5、补中益气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B、升麻C、白术D、人参E、甘草正确答案:A6、君药指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C、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D、消除或缓解方中其它药物烈性与毒性的药物E、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正确答案:A7、参苓白术散的君药是A、人参.炙甘草.白术B、人参.陈皮.白术C、人参.干姜.茯苓D、丹参.白术.甘草E、人参.白术.茯苓正确答案:E8、大定风珠的组成中的君药是:A、阿胶.鸡子黄B、鸡子黄.白芍C、地黄.白芍D、麦冬.鸡子黄E、鸡子黄.地黄正确答案:A9、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的方剂是A、地黄饮子B、右归丸C、左归丸E、一贯煎正确答案:A10、患者产后三日,不慎受寒,次日恶露停止,小腹冷痛,治宜选用:A、失笑散B、少腹逐瘀汤C、生化汤D、温经汤E、四物汤正确答案:CIK再造散的功用是A、散寒祛湿,益气解表B、益气解表,理气和胃C、助阳益气,解表散寒D、滋阴解表E、助阳解表,理气化痰正确答案:C12、寒热虚实错杂的久泻久痢,宜选用A、白头翁汤B、芍药汤C、乌梅丸D、四神丸E、真人养脏汤正确答案:C13、苓桂术甘汤的功用是:A、益气祛风,健脾利水B、温阳利水C、温阳化饮,健脾利湿D、利水渗湿,温阳化气E、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正确答案:C14、桃核承气汤含有下列哪首方剂:A、大承气汤B、复方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增液承气汤E、调胃承气汤正确答案:E15、逍遥散中健脾的药物是A、黄芭、白术B、山药、人参C、白术、茯苓D、人参、茯苓E、人参、白术正确答案:C16、朱砂安神丸的功用是A、重镇安神,清心泻火B、重镇安神,清肝泻火C、重镇安神,清胃凉血D、重镇安神,清肺泻火E、清心安神,平肝潜阳正确答案:A17、除哪项以外均为丸剂的特点A、节省药材B、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C、药力持久D、便于服用与携带E、吸收较慢正确答案:B18、凉膈散的君药是A、滑石B、金银花C、桑白皮D、连翘E、黄连.黄苓正确答案:D19、四物汤与补中益气汤共有的药物是A、地黄B、白术C、黄茂D、白芍E、当归正确答案:E20、十灰散中配伍大黄的意义是:A、清热解毒B、泻热通便C、活血祛瘀D、导热下行,折其火气上逆E、清热凉血正确答案:D21、温胆汤之功用是:A、荡涤实热,攻逐顽痰B、清热化痰,理气止咳C、理气化痰,清胆和胃D、清热化痰,宽胸散结E、润肺清热,理气化痰正确答案:C22、柴胡在逍遥散中的作用为A、发表退热B、和解少阳C、升阳举陷D、疏肝理气E、引药上行正确答案:D23、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中医中药方剂学总论试题
绪论一、填空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及其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之后,遵循,选择合适的,明确,酌定、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A型题1、我国古代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A.《普济方》B.《外台秘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千金翼方》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伤寒杂病论》3、初步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小品方》D.《伤寒明理论》E.《医方考》4、具有简、便、廉、效特点的方书为A.《小品方》B.《五十二病方》C.《刘涓子鬼遗方》D.《肘后备急方》E.《医方考》5、《医方集解》的作者为A.张秉成B.孙思邈C.吴崑D.吴仪洛E.汪昂二、填空题1、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最早的外科方书是。
2、东汉著《伤寒杂病论》,全书收载方剂共。
3、《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
4、《景岳全书》的作者是。
5、金元时期,著《》,开方论之先河。
三、改错题1、《千金翼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2、《外台秘要》是唐代的方书。
3、《五十二病方》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4、《黄帝内经》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
四、问答题1.《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反映在哪些方面?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选择题A型题1、归纳总结出“八法”的医家是A.吴鞠通B.程钟龄C.吴崑D.吴仪洛E.汪昂2、下列何法不属于“八法”的内容A.汗法B.吐法C.和法D.消法E.固法3、下列哪项提法不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A.其在皮者,汗而发之B.其高者,因而越之C.其下者,引而竭之D.中满者,泻之于内E.在卫汗之可也4、下列称为和法的内容哪项不属于治法讨论范围()A.和解少阳B.调和肝脾C.分消上下D.调和肠胃E.峻剂小量分服二、填空题1、吐法对于、、等类人应当慎用。
2、下法包括、、、、等法。
方剂学习题1总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总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复习思考题【研究生考试样题】A ABC A B C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是(2005 年)A.《伤寒论》B.《圣济总录》C.《医方集解》D. 《医方考》E.《古今名医方论》2.“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一语出自(2006 年)A.《黄帝内经》B. 《伤寒论》C.《伤寒明理论》D. 《医学心悟》E. 《医学源流论》3.下列关于“八阵”内容的叙述,不确切的是(2006 年)A.寒方之制,为除热也B.攻方之制,攻其不通者也C. 固方之制,固其泄也D.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E.用散者,散表证也4.《普济方》的作者是(2007 年)A.吴又可B.朱橚C.李东恒D.成无己5.“七方”之说源于(2009 年)A.《神农本草经》B.《内经》C.《伤寒论》D.《圣济经》6.汤剂的优点是(2009 年)A.药效持久B.药效发挥迅速C.服用量小D.节省药材7.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关联性最大的一组方剂是(2011 年)A.桂枝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当归四逆汤B.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泻白散C.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新加黄龙汤D.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8.黄连配吴茱萸属于药物七情中的(2013 年)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恶9.最早系统论述“八法”的医籍是(2013 年)A.《黄帝内经》B. 《医学心悟》C. 《伤寒杂病论》D.《伤寒明理论》10.最早记载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的医籍是(2014 年)A.《汤液经法》B. 《黄帝内经》C. 《伤寒杂病论》D.《肘后备急方》B BC DB.药量增减的变化C.剂量更换的变化D.药味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E.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1.枳术汤与枳术丸的关系属于(2006 年)2.生姜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关系属于(2006 年)X A B C D1.下列关于“十剂”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有(2007 年)A.通可去闭B.宣可解表C.泄可去实D.涩可固脱2.下列药物中入汤剂需要先煎的是(2007 年)A.龟甲B.滑石粉C.石决明D.生石膏3.下列选项中属于糊丸特点的有(2008 年)A.性质柔润,兼有补益作用B.作用缓和,药力持久C.对胃肠刺激性小D.不易变质,便于贮存4.“消法”的理论依据是(2009 年)A.甚者从之B.结者散之C.逸者行之D.坚者削之5.方剂配伍中佐制药的作用(2014 年)A. 防止病势拒药B.协调诸药之用C. 降低君臣药之毒性D.减缓君臣药之烈性6.下列各项中属于《景岳全书•新八方略引》原文的有(2016 年)A.补方之制,补其虚也B.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C. 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D.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执业医师考试样题】A1A B C E1.由逍遥散变化为黑逍遥散,属于(2008 年)A.药物加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D.药物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E.药量增加和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2.下列剂型中没有固定剂型的是(2009 年)A.酒剂B.锭剂C.茶剂D.丹剂E.散剂B1B C D EA.相使B.相杀C.相畏D.相反E.相恶1.两药合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关系,称作(2007 年)2.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的配伍关系,称作(2007 年)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C.针对次要兼证起直接治疗作用D.消减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之性E. 防止病重邪甚时药病格拒3.上述佐助药涵义的表述,正确的是(2007 年)4.上述反佐药涵义的表述,正确的是(2007 年)【练习题】A1.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A.《千金要方》B. 《外台秘要》C. 《伤寒杂病论》D. 《五十二病方》E. 《黄帝内经》2.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之著作是A.《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伤寒明理药方论》D. 《医方考》E. 《医方集解》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 《普济方》E.《肘后备急方》4.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A.《五十二病方》B.《伤寒杂病论》C. 《千金要方》D. 《普济方》E.《医方集解》5.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是A.《医方集解》B. 《伤寒明理论》C.《医方考》D. 《景岳全书》E. 《和剂局方》6.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是A.《五十二病方》B.《伤寒杂病论》C. 《黄帝内经》D. 《千金要方》E.《肘后备急方》7.载有方剂13 首的医著是A.《伤寒明理论》B.《医方考》C. 《黄帝内经》D. 《医学心悟》E. 以上都不是8.古医籍中系统论述“八法”的是A.《伤寒明理论》B.《黄帝内经》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 《伤寒杂病论》E.《医学心悟》9.系统论述“八法”的医家是A.成无己B.张仲景C.程钟龄D.吴崑E.张景岳10.下列不属于“八法”的是A.消B.下C.吐D.涩E.和11.下列不属于“十剂”内容的是A.清下B.宣通C.燥湿D.补轻E.重滑12. 《五十二病方》对方剂的分类方法是A.治法分类B.笔画分类C.病证分类D.组成分类E. 以上都不是13.属于组成分类的著作是A.《医方集解》B. 《黄帝内经》C. 《成方切用》D. 《成方便读》E. 《备急千金要方》14.下列属于汤剂特点的是A.携带贮存方便B.随证加减C.吸收慢D. 口感佳E. 以上都不是15.下列不属于丸剂特点的是A.吸收缓慢B.切合个体病证之需C.药效持久D.便于服用E.方便携带16.下列不属于散剂特点的是A.吸收较快D.制作简便B.节约药材C.补益和矫味作用E.便于服用携带17.煎药用具哪种不适宜A.瓦罐B.砂锅C.铝制用具D.搪瓷器具E.铁制用具18.对肠胃有刺激性的方药,其服药时间宜选择A.饭前服B.饭后服C.空腹服D. 临睡服E.不拘时服19.滋补方药服药时间宜选择A.空腹服B.睡前服C.饭后服D.不拘时服E. 以上都不是20.赤石脂煎药时宜A.先煎B.后下C.包煎D.溶化E.单煎21.贝壳和矿石类药物煎药时宜A.先煎B.后下C.包煎D.单煎E.冲服22.中医临床运用最古老、最广泛、最能体现中医药独特优势的剂型是A.汤剂B.丸剂C.散剂D.丹剂E.膏剂23.引经药属于方剂组方原则中的A.君药B. 臣药C.佐药D.使药E. 以上都不是24.君药的含义是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治疗主病和兼证的药物C.治疗主证和次要症状的药物D.针对病因和兼证的药物E.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25.臣药的含义,哪一项是更正确的A.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B.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及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C.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D.治疗兼病、兼证和次要症状E.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并治疗次要症状26.佐药含义错误的是A.针对兼病和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B.消减君臣药物的毒烈之性C.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D.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E.起反佐作用27.桂枝汤变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属于A.药量的加减B.佐使药的加减C.剂型的更换D. 臣药的加减E.药量的加减与臣药的加减28.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属于A.药量的加减B.佐使药的加减C.剂型的更换D. 臣药的加减E. 以上都不是29.理中丸变为人参汤属于A. 臣药的加减D.药量的加减B.佐使药的加减E. 以上都不是C.剂型的更换BA.《五十二病方》D.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伤寒杂病论》E.《千金要方》C. 《黄帝内经》1.最早记载方剂的方书是2.方剂理论的奠基书是A.《伤寒杂病论》D. 《普济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医方集解》C. 《外台秘要》3.载有788 首方的医书是4.载有61739 首方的医书是A.《外台秘要》D. 《医方考》B.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 《医方集解》C. 《伤寒明理药方论》5.属于吴崑所著的方书是6.属于成无己所著的方书是A.《黄帝内经》D. 《医方考》7.最早提出七方的是8.明确提出十剂的是B. 《伤寒杂病论》E. 《备急千金要方》C.《伤寒明理药方论》A.病证分类法B.脏腑分类法C.病因分类法D.七方分类法E.十剂分类法9.《五十二病方》对方剂的分类方法是10. 《备急千金要方》对方剂的分类方法是A.消风散B.血府逐瘀汤C.杏苏散D.痛泻要方E.大承气汤11.体现消法的方剂是12.体现和法的方剂是A.一贯煎B.川芎茶调散C.清燥救肺汤D.大承气汤E.二陈汤13.体现补法的方剂是14.体现消法的方剂是A.壅B.滞C.著D. 闭E.实15.十剂中宣可去16.十剂中轻可去A.弱B.湿C.怯D.枯E. 闭17.十剂中湿可去18.十剂中燥可去A.补、和、攻、散、寒、热、固、因B.补、和、攻、散、寒、热、固、涩C.宣、通、补、泻、散、重、涩、滑、燥、湿D.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E.宣、降、补、泻、轻、重、涩、滑、燥、湿20.十剂指A.水丸B.浓缩丸C.糊丸D.蜡丸E.蜜丸21.具有补益和矫味作用的丸剂是指22.具有崩解、溶散、吸收、作用均快的丸剂是指A.食前服B.食后服C.空腹服D.定时服E.不定时服23.急性病服药宜24.对肠胃有刺激性的方药宜A.君药B. 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反佐药25.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是26.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是A.君药B. 臣药C.佐药D.使药E. 以上都不是27.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是28.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是A.佐使药的加减B. 臣药的加减C.药量增减变化D.剂型更换变化E. 以上都不是29.麻黄汤与三拗汤的变化属于方剂变化中的30.人参汤与理中丸的变化属于方剂变化中的X1.下列属于清代的著作是A.《成方便读》B. 《医方集解》C. 《古今名医方论》D. 《温病条辨》2.下列属于明代的著作是A.《黄帝素问宣明方论》B. 《景岳全书》C. 《普济方》D.《医方考》3.下列属于宋代的著作是A.《圣济总录》B.《太平圣惠方》C.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小品方》4.下列属于《五十二病方》的是A.载方数量283 方B.按照病证分类方剂C.被誉为方书之祖D.成书时间早于《黄帝内经》5.下列属于《黄帝内经》的是A.成书于东汉时期B.最早提出方剂的七方分类法C.载方数量13 首D.被称之为方剂理论的奠基书6.下列属于《伤寒杂病论》的是A.成书于春秋战国B.载方数量61739 方C.作者张仲景D.被称之为“方书之祖”7.下列属于《普济方》的是A.成书于明代B.载方数量16834 首C.作者李时珍D.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8.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是A.方从法出B.治法是组方的依据C.方即是法D.方剂体现治法A.辛温解表B.温经散寒C.温中散寒D. 回阳救逆10.消法消散下列哪些邪结成的有形之邪A.气血B.痰食C.水虫D.燥屎11.和法包括A.和解少阳B.表里双解C.调和肝脾D.调和寒热12.七方包括A.大方B.急方C.复方D.补方13.十剂包括A.补、泄B.滑、涩C.温、清D.燥、湿14.八阵包括A.寒、热B.攻、散C.补、和D.燥、湿15.汤剂的特点是A.吸收快B. 易于发挥疗效C.贮存方便D.便于加减应用16.丸剂的特点是A.便于服用B.便于贮存携带C.节省药材D.吸收缓慢17.散剂的特点是A.制作简便B.便于服用携带C.吸收较快D.节省药材18.具有固定剂型的常用中药剂型是A.丸剂B.散剂C.丹剂D.膏剂19.方剂配伍的目的是A.增强或改变药物自身功用B.发挥药物间相辅相成作用C.调其偏性,制其毒性D.发挥药物相反相成作用20.佐药的作用包括A.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B.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C.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和毒性D.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21.方剂的变化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年龄的大小B.体质的强弱C.季节与气候的变化D.地域的差异复习思考题答案【研究生考试样题】1.D2.C3.B4.B5.B6.B7.B8.B9.B 10.B1.E2.DX1.ABC2.ACD3.BC4.BCD5.CD6.ABCD【执业医师考试样题】A11.D2.DB11.A2.C3.C4.E【练习题】A1.D2.C3.C4.D5.C6.B7.C8.E9.C 10.D 11.A 12.C 13.B 14.B 15.B 16.C 17.E 18.B 19.A 20.C 21.A 22.A 23.D 24.A 25.B 26.A 27.B 28.A 29.CB1.A2.C3.B4.D5.D6.C7.A8.C9.A 10.B 11.B 12.D 13.A 14.E 15.A 16.E 17.D 18.B 19.A 20.D 21.E 22.A 23.E 24.B 25.E 26.C 27.B 28.B 29.B 30.DX1.ABCD2.BCD3.ABC4.ABD5.BCD6.CD7.AD8.ABCD9.BCD 10.ABC 11.ABCD 12.ABC 13.ABD 14.ABC 15.ABD 16.ABCD 17.ABCD 18.ABD 19.ABCD 20.ABCD 21.ABCD。
光中大中医方剂讲义01总论-1方剂与临床应用
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与临床应用一、方剂与理法药的关系二、治疗大法第二章方剂的配伍组合第三章剂型的种类第四章方剂的用法一、煎法二、服法〔附〕古方药量考证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桂枝汤《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小青龙汤《伤寒论》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银翘散《温病条辨》桑菊饮《温病条辨》升降散《寒瘟条辨》第二章和解剂小柴胡汤《伤寒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三章攻里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陷胸汤《伤寒论》第四章清热剂白虎汤《伤寒论》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小儿药证直决》清胃散《兰室秘藏》玉女煎《景岳全书》龙胆泻肝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芍药汤《医学六书》滋肾通关丸《兰室秘藏》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六一散《河间六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第五章温阳剂理中丸《伤寒论》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四逆汤《伤寒论》第六章消导剂保和丸《丹溪心法》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第七章补益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四物汤《和剂局方》归脾汤《济生方》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小儿药证真诀》一贯煎《柳州医话》补肺阿胶汤(原名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小儿药证直诀》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生脉散又名生脉饮。
《内外伤辨惑论》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第八章理气剂越鞠丸《丹溪心法》四磨汤《济生方》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橘核丸《济生方》第九章理血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小蓟饮子《济生方》黄土汤《金匮要略》第十章祛湿剂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茵陈蒿汤《伤寒论》三仁汤《温病条辨》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消毒丹。
录自《温热经纬》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苓散《伤寒论》猪苓汤《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一章润燥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杏苏散《温病条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麦门冬汤《金匮要略》第十二章除痰剂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止嗽散《医学心悟》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第十三章固涩剂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神丸《证治准绳》桑螵蛸散《本草衍义》第十四章杀虫剂乌梅丸《伤寒论》肥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十五章涌吐剂瓜蒂散《伤寒论》第十六章治风剂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玉真散《外科正宗》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七章疮疡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第十八章经产剂温经汤《金匮要略》固经丸《医学入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生化汤《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第十九章开窍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与临床应用第一章方剂与临床应用〔自学时数〕1学时〔面授时数〕〔目的要求〕1.熟悉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总论1.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2.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 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3.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4.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第二章泻下剂5. 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
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第三章和解剂第四章清热剂2.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可用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治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第五章祛暑剂第六章温里剂第七章补益剂2.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2021方剂学-总论-单元测试(带答案) (1)
2021方剂学-总论-单元测试(带答案)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不属于浓缩丸的特点的是()A 口味甜美B 体积小C 有效成分高D 服用剂量小E 吸收较缓慢答案:A2、下列不属于“清”法范畴的是()A 清气分热B 清营凉血C 清热解毒D 清脏腑热E 分消上下答案: E3、下列哪项不属于组方原则()A 君B 臣C 复D 佐E 使答案:C4、理中丸与理中汤的变化属于方剂组成变化的哪种形式()A 配伍形式的变化B 药量加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 E药味加减的变化答案:C5、下列药物配伍能产生协同作用的是()A 桃仁、红花B 生姜、半夏C 砂仁、熟地D 附子、干姜E 甘遂、大枣答案:D6、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属于哪种剂型()A 汤剂B 丸剂C 膏剂D 散剂E 酒剂答案:D7、首次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成无己C 吴昆 D徐之才 E陈藏器答案: B8、桂枝汤变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属于方剂的哪种变化形式()A 药味加减的变化B 剂型更换的变化C 药量加减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 E 配伍形式的变化答案:A9、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书是()A 《本草拾遗》B 《圣济经》C 《伤寒明理论》D 《本草衍义》E 《医家全书》答案: C10、将治法概括为“八法”的医家是()A孙思邈 B程钟龄 C张景岳 D朱橚 E徐之才答案:B11、“八阵”的分类法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 张仲景B 徐思鹤C 赵佶D 成无己E 张景岳答案:E12、“七方说”始于哪部医学著作()A 《五十二病方》B 《伤寒杂病论》C 《黄帝内经》D 《伤寒明理论》E 《千金要方》答案: C13、按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A 《黄帝内经》B 《五十二病方》C 《伤寒杂病论》D 《兰台轨范》E 《张氏医通》答案:B14、下列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A 汗B 下C 攻D 和E 温答案: C15、提出“八法”的医学著作是()A 《景岳全书》B 《医学心悟》C 《医方集解》D 《医方考》E 《瘟病条辨》答案: B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呕吐者的服药方法宜( )( )( )( )( )A先服少许姜汁 B冷服 C热服 D小量频服 E多量顿服答案:ABD2、“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包括( )( )( )( )( )A以法组方 B以法遣方 C以法释方 D以法类方 E以法煎方答案:ABCD3、丸剂的特点有( )( )( )( )( )A吸收较快 B药效持久 C节省药材 D便于携带 E体积小答案:BCD4、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 A)( B )(C )( D )( )A方从法立 B以法统方 C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D治法是方剂的依据 E以上都不是答案:ABCD5、下列属于药量加减变化的是( )( )( )( )( )A 麻黄汤与三拗汤B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C 理中丸与人参汤D 抵当汤与抵当丸E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答案:BE 答案分析: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均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物组成,但两方中药量不同,小承气汤中枳实三枚、厚朴二两,而厚朴三物汤中枳实五枚、厚朴八两;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均由干姜、附子、甘草组成,四逆汤中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而通脉四逆汤中干姜三两、附子大者一枚。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期末方剂备考录一.总论知识点1.方剂起源与发展:·《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4.方剂所应八法(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1.麻黄汤(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剂学(总论、解表剂、和解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方剂学(总论、解表剂、和解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关联性最大的一组方剂是( )(2011年第49题)A.白虎汤一白虎加人参汤一竹叶石膏汤一生脉散B.四逆散一当归四逆汤一四逆汤一回阳救急汤C.导赤散一泻白散一龙胆泻肝汤一清胃散D.桂枝汤一玉屏风散一补中益气汤一牡蛎散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病机及临床灵活运用能力,属于理解、运用型考题。
此题要审清题干,证随症立,法随证出,方随法成,疾病的进展及病机演变,病机的演变,证型则发生变化,随之方剂就发生变化。
白虎汤主治气分热盛;白虎加人参汤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主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生脉散主治湿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也治久咳伤肺,气阴两虚。
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四方关联性最大。
2.最早提出“方剂”分类法的本草著作是( )(2010年第30题)A.《本草经集注》B.《本草纲目》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拾遗》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分类,属于识记型考题。
最早提出“方剂”的分类法是唐朝陈藏器的《本草拾遗》。
故选D。
本题属于医史知识的考查,比较生僻,提示考生这方面的考题亦应该注意。
此题亦可属于中药范畴,属于跨科目考查。
3.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关联性最大的一组方剂是( )(2010年第49题)A.桂枝汤年第年第小建中汤年第年第大建中汤年第年第当归四逆汤B.麻黄汤年第年第大青龙汤年第年第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年第年第泻白散C.小承气汤年第年第大承气汤年第年第大柴胡汤年第年第新加黄龙汤D.九味羌活汤年第年第柴葛解肌汤年第年第普济消毒饮年第年第清瘟败毒饮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病机要点及临床灵活运用能力,属于理解、运用型考题。
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大青龙汤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里热的作用,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方剂学(总论、解表剂、和解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方剂学(总论、解表剂、和解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10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2型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人汤剂宜煎汤代水的药物是( )(2007年第31题)A.海浮石B.炉甘石C.灶心土√D.禹余粮此题考查灶心土的使用注意,属于识记型考题。
灶心土为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为防止灶心土与其他药物同煎使麒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布包先煎或煎汤代水。
海浮石宜打碎先煎,炉甘石一般不内服,禹余粮煎服。
故C。
2.下列关于药物用法用量的叙述,错误的足( )(2005年第42题)A.麝香入丸散,每次0.06年第0.1 gB.芦荟入丸散,每次1~2gC.京大戟入丸散,每次1gD.牵牛子入丸散,每次4~6g √E.硫黄入丸散,每次1~3g此题考查药物的用法用量,属于识记型考题。
牵牛子:煎服,3~9g。
入丸散服,每次1.5年第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故选D。
3.E列药物用法哪项是错误的( )(1996年第29题)A.石斛入汤剂宜先煎B.钩藤入汤剂不宜久煎C.雷丸入汤剂宜先煎√D.砂仁入汤剂宜后下E.附子入汤剂宜久煎此题考查药物的用法,属于识记型考题。
砂仁入汤剂不用后下。
故选C。
4.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是错误的( )(1992年第28题)A.旋覆花包煎B.生大黄后下C.鹤草芽入煎服√D.阿胶烊化兑服E.附子先煎此题考查中药的使用方法,属于识记型考题。
鹤草芽不入煎剂。
故选C。
5.桂枝具有而麻黄不具有的功效是( )(2010年第32题)A.行气宽中B.化湿和中C.助阳化气√D.利水消肿此题考查桂枝、麻黄的功效,属干识记型考题。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故选C,6.桂枝的性味归经是( )(2009年第42题)A.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B.性味辛苦温,归肺膀胱经C.性味辛温,归肺胃肝经D.性味甘苦温,归心肝肾经此题考查桂枝的性味归经,属于识记型考题。
七版教材方剂学总论
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 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 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 的药物
使药
①引经药 ②调和药
1.引经药 引经药
引导它药达于病所 某些药物对某脏某 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调和药 调和药
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 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大 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 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往 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 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 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教材:新世纪《方剂学》 教材:新世纪《方剂学》 对象:2005级 对象:2005级中药学本科 主讲: 主讲:袁立霞
方剂学
方
医方、药方、处方 代表一定的规律和法度 “齐”,整合,整 齐 调和,调配
剂
方剂——按照一定规律将药物调配,
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
立法
组成原则
选药、定量、配伍
剂型、用法
方剂
《金匮要略》 载方262首 合计载方314首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著 约2000余首
四.隋唐时期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著 载方5000余首 《千金翼方》 载方2900余首 《外台秘要》 唐•王焘著 载方6000余首
五.宋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 宋代 载方16834首 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方书 《圣济总录》 赵佶 载方近20000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载方788首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上篇
总论
第一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 01 邓中甲
方剂学01 邓中甲方剂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集中反映在它在临床上体现出整体动态的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思想,动态的思想,在《方剂学》中反映得非常突出。
因此,它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学科的重视上很大差别的一个方面。
现代医学重药轻方,它是以药物为基本单元,即使有方,也把它还原为药。
中医学有轻药重方的特点,有些人说,重药更重方。
第一部分:绪言讨论三个问题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方剂、《方剂学》?有些人误解为处方签上写上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就说“这个方剂怎么样”。
把任何一个处方和方剂等同。
这是不恰当的。
因方剂有很严格的规定性的。
“方”有规定,规矩的意思。
“以规成圆,以矩成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剂”字在战国以前与“齐”是相通的。
工具书中解释“剂”为“排比而整齐谓之齐”,“参差而无杂谓之齐”“排比而整齐”指事物排列当中,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整齐度。
有一定的规矩,这叫“剂”。
既使是高高低低的,参差不齐了,但是它符合一定的规定性,也叫“剂”。
由此可见,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
《汉书艺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方”的规定性,它涉及到组织方剂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寒温,也就是药性了,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经过一些炮制加工调配,水火之剂,达到“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达到治病目的。
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使),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
方剂学是一个学科的名称,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它强调两个问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
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
理是理论,包括生理[脏像学说为代表]、病理[病因病机学说为代表],以及治法、方剂、中药。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方剂学总论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一 方剂的组成原则
以证候为依据 即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
以立法为准则 在辨清证候,明确诊断之后,应根据治则进行综 合考虑,提出切合于病情的治疗方针,即立法。
确保安全有效
二 方剂的组成结构
方剂中以“君臣佐使”来表述方剂的组成结构。 这种理论首见于《内经》:
运用:
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二 散剂
含义:将药物研成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制成的
固体剂型。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
特点:
1. 内服散剂: 制作简便,节省药材,不易变质。 较汤剂吸收慢,较丸剂吸收快。 2. 外用散剂 用量少;可直接用于体表、官窍等。
三 丸剂
含义:将药物研成粉末或提取物,以水、蜜或米
理论依据:
“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
注意:消法与下法的区别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
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
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 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理论依据:“其高者,因而越之” 注意:
1 此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损胃气,凡体虚气弱, 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
2 “吐法之中,汗法存焉”
3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
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
水饮等有形实邪从下二窍而解的一种治法。
理论依据:“其下者,引而竭之”;
6 温法
温法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使寒邪去,
《方剂学》习题及答案解析
《方剂学》习题及解析第一单元总论一、A11、最早归纳并系统论述“八法”的是A、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明·张介宾《景岳全书》C、清·汪昂《医方集解》D、唐·王焘《外台秘要》E、清·程钟龄《医学心悟》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A、汗法、吐法B、下法、清法C、和法、温法D、清法、补法E、宣法、通法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消法范畴的是A、消导食积B、消痞化积C、通导大便D、消痰利水E、消疮散痈4、下列病证中不宜使用下法治疗的是A、宿食B、结痰C、积水D、蓄血E、痞块5、下列方剂中不属于汗法范畴的是A、再造散B、杏苏散C、败毒散D、普济消毒饮E、升麻葛根汤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和法范畴的是A、透达膜原B、消食和胃C、分消上下D、调和营卫E、舒肝和胃7、下列哪一项不是丸剂的特点A、不易变质B、服用方便C、吸收缓慢D、药力持久E、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病证8、下列各项中属于“反佐”范畴的是A、寒药热服B、热因热用C、以泻代清D、火郁发之E、壮水制火9、下列各项中,属于使药功用范畴的是A、缓和君、臣药之峻烈B、消除或减低君、臣药之毒性C、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D、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E、引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10、决定方剂功用、主治的主要因素是A、药物B、配伍C、剂量D、剂型E、用法11、“君药分量最多”的正确理解是A、君药药量在全方药物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B、方中君药用量最大、作用最强C、君药必是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D、方中君药比其作为臣佐使药的用量相应较大E、各君药用量之和在全方总药量中所占比例最大12、下述各类药物中不属于佐药范畴的是A、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B、引导诸药至病所的药物C、用以消除或减低君臣药毒性的药物D、用以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E、针对次要兼证、兼病或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1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方剂组成原则要求的是A、辨证审因,随证立法,依法制方B、方中诸药,主次有序,分工合作C、君药的药量在全方总药量中所占比例最大D、君药的数量不宜过多,药量相应较大E、不一定君臣佐使俱全,但君药不可缺少14、下列各项中符合方剂组成原则要求的是A、每方必须君、臣、佐、使俱全B、方中诸药均须有相应的针对症状C、方中必有一药专作引经之用D、君药的用量必须在全方总药量中所占比例最大E、方中诸药既须主次有序,各司其职,又须密切配合,相与宣摄二、B1、A.药味加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D.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E.药味加减与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1> 、由大承气汤化裁为小承气汤属于<2> 、由半夏泻心汤化裁为生姜泻心汤属于2、A.药味加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D.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E.药味加减与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1> 、由四逆汤化裁为通脉四逆汤属于<2> 、由逍遥散化裁为黑逍遥散属于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概括总结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 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283首 (能够辨认的 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 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 医 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 方 法、用药宜忌等理论,精为品课方件 剂学的形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综合学科。
第四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科的特点 *方剂学的内容 — 纲目联系 *掌握重点内容与基本功的训练 *举一反三
精品课件
第五节 方剂学的研究范围
1.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 2.制方原理(方解,揭示组方的要素与功效的关系。)
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精品课件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 化
一、配伍的概念: * 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药 物与药物配伍在一起使用。 二、组成方剂的目的: * 增强原药效:指将功效相同的药物配合应用,起到 协同作用,使作用增强,收效更快。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 著;载方314首。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 的经典著作;又首创融理、法、方、药 于一体; 誉称之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 编著,载方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 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著。旨 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 剖析方剂论理的著作,开创“方论”研究的方法。
精品课件
条叶龙胆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精品课件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
·证机分析 ·药物配伍关系的分析(君、臣、佐、使药) 3.现代研究
花番 红
精品课件Biblioteka 第六节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以中医学术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方剂为方 剂为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的规律;
2.研究方法: · 以临床观察为基础的临床试验方法 · 以实验为主的实验研究方法 · 以文献为主的文献整理方法 · 以理论探索为目标的逻辑思维方法
21世纪课程教材教学课件
方剂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精品课程课件
精品课件
上篇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课件
总论
方剂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精品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通可去滞 -- 指以通利的药物组合成方,功能利水渗湿, 化浊通淋,以治疗水湿痰癖等邪气壅滞机体之证。如湿 热下注,方用八正散。 ……
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景岳全 书》,其将方剂“类为八阵,曰补、 和、攻、散、寒、热、固、因”。
薄 荷
精品课件
4.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
* “八法”的内容:
汗法
吐法
下法
法
清法
温法
精品课件
补法
和 消法
第三节 方剂与中 药
* 中药的发现是方剂产生的基础; * “方以药成”;
· 方剂的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 功用的进一步确定和新的发展。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一、方剂分类的依据— 治法
二、代表性的方剂分类法:古有“七方”说、病证分类、 主方分类、治法分类等。
1.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 奇、偶、复七方是也。”
2.十剂:源于北齐徐之才之《药对》,始见于成无己 《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体,宣、 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精品课件
·轻可去实 -- 即以轻扬、升浮的解表药组成方剂,功能 发散外邪,用治表证的一种治法。如:麻黄汤。
* 综合多药效:指将功效不同(或作用相反)的药物配 • 合应用,起到综合作用,增加方剂的多种功效,扩大 • 治疗范围。
精品课件
* 产生新药效:指将功效不同的药物配合运用,起到 特殊作用,产生新的药效,以适应病情的需要。
* 制约烈毒性:通过药物的不同配伍,使某药能消除或 减缓另一药物的毒性或烈性,以免伤耗机体正气或 导致中毒。
白 扁 豆
精品课件
* 药物配伍的形式:
· 同类相须; · 异类相使; · 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
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从医学发展上看,治法来源与方剂; * 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 * 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花 红
精品课件
三、“八法”:
* “八法”的概念:“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 中所归纳出来的八种治疗大法。其谓:“论治病之方,则 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精品课件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续
*《普济方》:明代,朱木肃等编著,共载方61739 首。是方剂学史上载方
最多的著作。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 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精品课件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精品课件
二、方剂的概念:
* 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 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
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 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 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 为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