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
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常常通过形成生物膜来逃避机体免疫系统和常规抗生素的攻击,导致感染难以治愈和复发。
氨溴索
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蕈菌、抗细菌药物,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
成是否有干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究。
2.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体外培养模型,以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为对象,探究氨溴索对菌体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同时研究氨溴索是否能够调控粘液型铜绿假
单胞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从分子水平上探究其作用机制。
3. 研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培养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浓度梯度法确定氨溴索对菌体生长的影响,利用普通染色法以及荧光素标记技术观察生物膜形成的遗
传学特征,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氨溴索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4.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可以明确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和机制,为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式。
同时,本研究对氨溴索等类似类抗生素的抗菌特性和抗生素作用机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研究难点:本研究的难点主要在于建立可靠的体外培养模型,探究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机理,并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可选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也需
要在实验过程中避免一些方法学上的误差和实验结果的随机性。
6.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有望为防治此类感染提供有效的药物参考和临床指导。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及其致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及其致病机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产生的生物膜在其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以及致病机制的相关内容。
生物膜是由微生物聚集在生物界面上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结构。
它由多种微生物、水分、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组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生物膜的形成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完成的。
首先,菌体附着在生物界面上,形成团块。
接着,菌体在团块之间建立起一种可以将细胞聚集在一起的基质。
这种基质通常由多糖、DNA以及蛋白质等分泌物组成,在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菌体在这种环境中继续增殖,形成三维的生物膜结构。
生物膜的形成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了许多特殊的性质,这些性质有助于其在致病过程中的适应和存活。
首先,生物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保护罩,使得菌体免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这也是为什么铜绿假单胞菌常常引起慢性感染的原因之一。
其次,生物膜提供了菌体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的平台,从而增强了菌体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此外,生物膜还为菌体提供了营养物质,以支持其生长和繁殖。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致病机制主要与其产生的一些分泌物有关。
其中,腺嘌呤环化酶是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关键酶之一。
腺嘌呤环化酶能够将腺嘌呤转化为二鸟苷酸(c-di-GMP),从而促进生物膜的形成。
c-di-GMP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能够调控一系列与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
除了腺嘌呤环化酶,铜绿假单胞菌还能产生一些胞外信号分子,如N-3-氧代十二碳烯酰-L-丙氨酸(3O-C12-HSL)和N-但酰-L-丙氨酸(C4-HSL)。
这些信号分子能够介导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菌群行为,进一步促进生物膜的形成。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和致病机制还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
例如,菌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外基质的组成都会影响生物膜的形成和稳定性。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研究进展
[13] Furiga A, Lajoie B, et al.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J].Antimicrob Agent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e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
凝集素抑制剂
[2]A.V. Grishin, M.S.Krivozubov, et a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1e9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J].Acta Naturae, 2015,7 (25):28-41.
(quorum sensing system,QS system)
11
[5]饶敏,魏维,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与其致病及耐药机制[J].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6):337-341+351.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6]曾莉莉,史道华,等.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9):70112-705+714.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
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及耐药分析
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及耐药分析杨琴;林青青;曾白华【摘要】目的分析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6年本院分离的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分析.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三年临床标本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525株,其中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84株,占16%;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临床呼吸内科;标本类型以痰为主,分离50株占59.52%.其次为烧伤科分离的分泌物14株占16.67%.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为100%;对派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98%;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95%-97%;对庆大霉素、氨曲南的敏感率为90%.未发现多药耐药菌株.结论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10种抗生素虽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并考虑细菌生物膜影响因素而合理选择抗生素.【期刊名称】《西南军医》【年(卷),期】2018(020)005【总页数】3页(P520-522)【关键词】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生物膜【作者】杨琴;林青青;曾白华【作者单位】621000四川绵阳,绵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621000四川绵阳,绵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621000四川绵阳,绵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1铜绿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激素及各类侵入性操作的大量应用,已成为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同时是引起老年患者及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囊性纤维化等基础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
根据其菌落形态分为粘液型与非粘液型菌落两种,粘液型菌落是细菌为适应环境,有利于生存,在粘附于组织或其它物体表面时分泌的多糖基质---藻酸盐、纤维蛋白、脂蛋白等多糖蛋白复合物,使细菌相互粘连成膜状物,即细菌膜,又称生物膜[1]。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与抗菌药物耐受性相关性探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与抗菌药物耐受性相关性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导致各种感染,尤其在医疗机构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特别常见。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和抗菌药物耐受性是该菌引起感染并导致治疗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与抗菌药物耐受性之间的相关性。
生物膜是铜绿假单胞菌在环境中常见的生存形式,它是由菌落中的细菌通过分泌胞外多糖以及其他黏附因子形成的一层黏稠的聚集体。
生物膜在菌落内提供了保护和致病的优势。
在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形成了一种高度结构化的矩阵,其中包括细菌细胞本身、胞外多糖、蛋白质以及DNA等物质。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首先,一些遗传因素可以促进生物膜的形成。
例如,细菌生物膜有关的基因簇(pel和psl)会编码产生胞外多糖的酶以及其他黏附因子。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调节某些转录因子(例如vqsR和lasR)的表达来控制生物膜的形成。
其次,环境条件对生物膜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通常生长在潮湿和富含养分的环境中,例如人体上的生化硝化滤池、人体创口和医疗设备表面等。
在这些环境中,菌落周围的水分和营养素可以促进细菌的黏附并形成生物膜。
此外,一些物理和化学参数,例如温度、pH值和氧气浓度,也会影响生物膜的形成。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生物膜提供了一种物理屏障,使得抗菌药物难以通过,从而减少了其对菌落内细菌的杀菌效果。
另一方面,生物膜内的细菌通常处于生长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这使得它们对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更加耐受。
此外,生物膜中的细菌群体也通过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基因共享等方式共同抵抗抗菌药物的作用。
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与抗菌药物耐受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生物膜相关基因的突变和缺失会导致菌落内生物膜的形成受到抑制。
创伤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的治疗进展
创伤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的治疗进展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创伤后常见,且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不断研究,发现在其生物膜形成后,对药物有明显的抵抗作用,对于伤后感染来说治疗显得很棘手,因此如何消除生物膜在抗菌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定义、特性及目前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进而为创伤后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创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其特性;治疗进展Abstract:Pseudomons aeruginosa infection is common after trauma and hard for treatment.The study about Pseudomons aeruginosa,in recent years,found that it has obvious effect on drug resistence to injury and the treatment after infection is very difficult in the biological membrane.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liminate the biofilm in antimicrobial therap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finition,from Pseudomons aeruginosa biofilm characteristics andcurrent treatment progress,and provide new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infection.Key words:Trauma;Pseudomons aeruginosa;Biologicalmembrane and properties;Progress of treatment 1创伤后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性及其生物膜的临床意义铜绿假单胞菌原名绿脓杆菌,革兰阴性杆菌,是院内最严重的条件致病菌之一[1],致病因子包括:TypeⅢ分泌系统、鞭毛、菌毛、脂多糖等,其耐药性包括产生抗菌活性酶、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点、外通透性改变、主动泵出系统及生物膜形成等。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摘要: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最严重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之一,生物被膜(Biofilm,BF)多粘附在生物材料和植入的各种导管及人体组织表面,它的形成使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不断上升,致使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且难以控制,给治疗增加更大的难度。
临床上已有许多被证实可用于治疗PA生物被膜感染的药物,藻酸盐、密度感应系统对PA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也为治疗生物被膜病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藻酸盐感应密度系统生物被膜(Biofilm,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固体表面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式,是由多细菌组成的膜状结构,而并非单一细菌的膜成分。
细菌生物被膜的生存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其中的细菌抵抗临床抗生素和工业设施中杀菌剂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抗人体的免疫清除作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其生物被膜形成常给临床治疗带来许多困难。
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 生物被膜的形成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包括3个方面:①浮游细菌粘附到表面形成单细胞层;②细菌通过群落生长或聚集形成微菌落,进而形成蘑菇状结构;③细菌分泌细胞外多聚物,形成基质,细菌深埋于基质内,成为成熟的生物被膜。
细菌生物被膜结构坚实稳定,不易受到破坏,是细菌为了适应环境、维持自身发展所发生的形态变化。
2 藻酸盐对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据报道,铜绿假单胞菌会在活体内产生藻酸盐,而且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住院的病人的体内也检测到藻酸盐抗体的存在。
这些多糖藻酸盐结构主要成分是甘露糖醛酸和古洛糖醛酸。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分成粘液型及非黏液型两种表型,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可借助其表面分泌的藻酸盐,而粘附于异物表面。
Sauer K 等在流动的介质中建立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发现黏液型菌株的生物被膜为塔状或蘑菇状,非黏液型菌株的生物被膜为薄膜状[1]。
粘液型铜绿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整理课件
15
什么是生物被膜?
• 生物被膜( Biofilm,BF)是由众多细菌分 泌多聚复合物基质将自身包绕,粘附于管 状物体内壁或被寄生生物的生理腔道壁, 形成的具有膜状结构的细菌群落
整理课件
16
生物被膜的形成
整理课件
1.附着 2.粘附 3.早期BF 4.成熟BF 5.播散
17
生物被膜结构示意图
(32-64μg/ml)
透明硅胶片粘附法
整理课件
32
对群体感应系统(QS)的影响
群体感应系统(QS):细菌的“内分泌系统”产生 的信号因子不仅作用于自身,还作用于群体中其 他个体,使整个群体保持统一步调:
• 铜绿QS系统调控着细菌各种毒力因子的产生和表 达——尤其是对III型分泌系统的调控
– rhl系统信号因子——C4-HSL(丁酰高丝氨酸内酯)
• 感染的临床特点
– 呼吸困难,喘憋,咳吐脓痰,反复发作,反复 入院
整理课件
9
微生物学诊断要点
• 痰涂片 • 痰培养 • 药敏试验
整理课件
10
粘液型铜绿痰涂片
整理课件
11
粘液型铜绿痰培养
整理课件
12
粘性铜绿药敏要点:不Fra bibliotek用MIC法,只能用扩散法;
必须是48小时读取结果
整理课件
13
我院上半年粘液型铜绿耐药统计
• 主要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某些慢 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粘性性铜绿的肺部 感染)
整理课件
21
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
• 炎症反应不太强烈,感染反复发作 • 抗生素治疗起始有效,以后常常失败 • 能形成被膜的主要微生物:
– 粘液型铜绿 – 表皮葡萄球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老年社区感染的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药敏结果分析
老年社区感染的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药敏结果分析赵群莉1,杨彩虹2(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1.检验科;2.耳鼻喉科,天津300140)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主要分为粘液型和非粘液型两种类型。
非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不形成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粘液化有关,非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渗透压较高、氯化钠较多、磷酸盐较少等环境条件下容易转化为粘液型。
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是铜绿假单胞菌自然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在黏膜表面产生大量粘液———多糖藻酸盐等,从而持续定植、形成生物膜。
在慢性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症中,容易培养分离出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1,2]。
我们在临床检验中发现,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标本中检出率高。
现对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分离的83株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分析,探讨其临床致病特点及其耐药性。
1 资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初住院用药前分离的83株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其中82株来自痰标本,1株来自血液(排除同一1.3 方法与结果判读 菌株鉴定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初代培养中,35℃,18-24h在血平板及中国蓝培养基上生长为无色透明,水滴样、边缘光滑、不溶血之菌落,有时不易发现。
48h长成大而融合、粘稠、胶胨样菌落,溶血性不典型,用接种环不易挑起,氧化酶试验有时为阴性,镜下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有类荚膜样物质,非粘液性无此现象。
与典型铜绿假单胞菌相比,粘液型菌落无金属光泽、无特殊的芳香气味。
但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实验室反复传代后可恢复典型株的特征,具备铜绿假单胞菌的基本生理生化特征。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通过对十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对得到结果进行分析。
因该菌生长缓慢,常规24h判读会造成假阴性,所以采用培养48h的结果[3],判读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9年标准进行。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生物膜形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生物膜形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摘要:铜绿假单胞菌与多种人类感染有关,主要与医疗保健服务有关。
在医院里,它与对几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有关,这对治疗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最大挑战是与生物膜相关的感染,其引起的感染是危及生命的,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与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抗生素耐药性。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染色呈阴性的微生物,是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之后的第三大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原因。
此外,患恶性肿瘤、血液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术后或接受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易感染本菌,特别是在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烧伤或免疫缺陷患者和那些接受人工通气的患者中[1]。
一、研究背景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它促进了传染病在社区中的传播。
烧伤伤口患者对微生物感染的敏感性较高,导致免疫系统减弱,烧伤损伤能力较强。
近年来广泛使用抗生素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抵抗广谱抗生素,使其形成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现有研究表明,这些菌株的抗性模式是由获得其他遗传因子产生的,如转座子、噬菌体和含有抗性基因的可移动基因盒,这些可移动的遗传元件具有转移耐药基因的很高的潜力[2]。
位于转座子上的整合子有好几类,其中第1、2、3类,特别是第1类在抗生素耐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β-内酰胺酶(MBL)由可移动的遗传元件编码,包括第1类和第2类整合子[3]。
二、研究意义了解这些菌株是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生物膜来抵抗药物,对于寻找疾病的来源和治疗手段具有特殊的流行病学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的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抗生素耐药性模式。
三、采集标本与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获得439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病房收治医院(尿路感染、伤口感染、软组织和皮肤感染、菌血症)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尿液、血液、伤口、脑脊液)。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 P s e u d o m 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 , P a ) 具有在 自然环 系的作用及抗生 素的扩散 ;② 藻酸盐多糖可作 为免疫调节剂 : 淬灭氧化活性 物; 抑制淋巴细胞 等; ③ 藻酸盐多 境 中广泛生 长的能力 , 是 院 内最 常见的病原 体之一l 1 I , 也是 目 降解 次氯酸盐 ; 前最严重 的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之一 。其耐药性有 逐 糖能够增加铜绿假单胞菌 的黏附力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藻酸 年增加 的趋势 。临床上许多医学 材料 、 器械的相互感染和某 些 盐 的生成对铜绿假单胞菌 黏液 型菌株的生物膜没有决定性 的 但却极 大地 改变了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 所 以黏液 型铜 顽 固性感染 性疾病 的发生与其 生物膜 的形成有 密切的关 系 。 作用 , 生物膜形成后特 殊基因的表达也是生物膜对抗 菌药物耐药 的 绿假单胞菌较非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更多 的藻酸盐 , 个重要原 因。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的结构 、致病机 黏附能力更强 , 更易形成生物膜。 在囊性纤维化患者 中, 铜绿假 制、 耐药机制及 防治策略展开综述 。 单 胞菌生物膜 的形成和持续存在和藻酸盐有很大关系 I 。 1铜绿假 单胞 菌生物膜 结构 2 . 2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群体感应系统( Q u o r u m— s e n s i n g , Q s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极其复杂 , 生长周期一般分为 5 个 系统 ) : 群体感应是细菌根据细胞密度变 化进行基因表达调控 是细菌间进行信 息传递 的一种机制 。细菌在 阶段 : 最初 的定植 阶段 、 不可逆 的黏 附阶段 、 结构分化 阶段 、 发 的一种群体行 为 , 展成熟阶段和解聚再定植 阶段¨ j I 。成熟 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生长过程 中, 不断向胞 外分泌分子信号 , 检测周 围浓度感知群 主要 由蘑菇样或柱样 的亚单位组成 , 亚单位分为头部 、 茎部 和 体密度 的变化 , 当群体密度达到 阈值 , 就会启动特异性基 因进 根部三部分 。生物膜亚单位之 间形成茎部一 茎部 、 头部一 头部 、 茎 行 表达 , 保证 生物膜 中营养物质和废物的处理 , 这个过程被称 铜 绿假 单胞菌很多毒力 因子( 弹性蛋 部一 头部水 通路 , 水以对流 的方式通过通路输送营养物质 , 满 足 作 群体感应 。研究发现 , 细菌 的生存需要 , 同时带 走细菌代谢的废物 , 其功能与原始 的 白酶 、 外毒素 A、 绿脓菌素 等 ) 的分泌 和生物 被膜 的形 成都是 循环系统非常相似f 4 1 。而且铜绿假单胞菌更易形成生物膜1 5 1 。 受0 s系统调控 的 。 刘晓岚等1 ] 0 1 的研究表 明: l a s R、 r h l R基因缺 陷可影响铜绿假单胞菌体 外形成生物膜 的能力 , 而且认 为 Q s 2铜 绿假 单胞 菌 生 物膜 致病 机 制 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 的建立及 慢性化发展过程 中发 2 . 1 细菌 自身的毒性 作用 2 . 1 . 1 铜 绿假单胞 菌胞 内的毒力 因子 :铜绿假单胞 菌的毒力 因 挥着重要作 用。 子 主要有菌毛 、 鞭毛 、 脂多糖 、 _ r v p e Ⅲ分泌系统等。菌毛主要 帮 3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生 物 膜 的 防 治 策 略 助细菌吸附在机体表面。鞭 毛是 强烈 的抗原 , 可诱 导人体 天然 铜绿假单胞 菌感染的难治性与其多种 耐药机制相互 配合 性和获得性 免疫 反应 。T v p e Ⅲ分泌系统在铜绿假 单胞菌致病 协调密不可分 , 所 以破 坏其各个 机制的结构 、 协调性是清 除生 过程 中发挥 了巨大作用 , 目前其 四个效应分子 已经被确定 l 6 I : 物膜的主要方式之一 。 . 1 破 坏 藻 酸 盐 :藻酸 盐 在 细 菌 生 物 膜 感 染 中扮 演 重要 角 色 , E x o U, E x o S , E x o T和 E x o Y 。E x o U和 E x o S是 可 变 编 码 基 因 ; 其 3 中E x o S诱 导 细 胞 凋 亡 , 抑制细胞迁移 , 破坏紧密连接 , 破 坏 上 是细菌生物膜形成和发展 的重要因素 。据研究… 1 : 大环 内酯类 皮细胞 , 可 能 也 在抑 制水 的转 运 ; E x o T抑 制 细 胞 分 裂 和 细胞 迁 药物阿奇霉素应用于肺囊性纤维化小 鼠模型可减轻肺部铜绿 移, 破 坏 黏 着 斑 并 能 诱 导 细胞 死 亡 ; E x o U具 有 磷 脂 酶 A 2的 活 假单胞菌感染 ,其作用机制是 阿奇霉 素可抑制铜绿假单胞 菌 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 物的敏感性 。 性, 可 以 加 速 各 种形 态 细 胞 的 死 亡 ; 而E x o Y的腺苷酸环化酶 , 形成藻酸盐生物膜 , 可 能 会 破 坏 肌 动 蛋 白细 胞 骨 架 。总 之 , T y p e l H 分 泌 系统 的这 些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藻酸盐可创造水合 微环境 ,增加细 菌对 效应可 以有效抑 制宿主创面的恢复和其免疫反应 ,延续组织 缺水环境 的耐受力 , 从而利于形成 生物膜结 构_ 】 2 1 。通 过减少铜 的损伤 , 造成宿主难 以康 复 , 反复易感 。脂多糖是 铜绿假单胞 绿 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 中的藻酸盐成分 ,抗菌药物可 以有效
DNase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1 p rme to I f ciu sa e ,To g i s tl a t n f n eto sDie ss De n j pi ,To g i dia le e Ho a n J Me c lColg , Hu z o g Un v ri f ce c n c n lgy,Wu a 3 0 0 a h n ie st o S in ea d Teh oo y h n4 0 3 De a t n f Pa h ge i o o p rme to to n cBilgy,S h o f B scMe ia in e ,T n J dia c o l a i d c lSce cs o g i o Me c l C le e o lg ,Hu z o g Unv r i f S in ea d Teh oo a h n i est o ce c n c n lgy,Wu a 3 0 0 y h n4 0 3
单 胞 菌 , 可 有 效 抑 制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生 物 膜 形 成 并 分 解 成 熟 生 物 膜 , 非 黏液 型 和 黏 液 型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生 物 膜 的 影 响 无 但 对
明显 差 异 , 用 效 果 呈 浓 度 依 赖 性 。 作 关 键词 DN s I;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 生 物 膜 ae
维普资讯
第3 6卷 第 6期 第 7 6页 7 20 0 7年 1 2月
华 中科 技 大学 学 报 ( 医学 版 )
Ac a M e t d Un v S iTe h o u z o i c e n lH a h ng
Vo . 6 NO 6 P.7 6 13 . 7
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藻酸盐作用的体外研究
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藻酸盐作用的体外研究李芳;余加林;邓兵【期刊名称】《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年(卷),期】2008(20)5【摘要】目的探讨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形成的生物膜(biofilm,BF)主要成分藻酸盐的干预作用,研究其对藻酸盐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表达和合成过程中限速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其对藻酸盐降解的影响。
方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BF体外模型,培养7d后得到成熟BF。
将BF内的细菌振荡下来后,用硫酸-苯酚法检测氨溴索对藻酸盐含量的影响;RT-PCR检测藻酸盐合成过程中重要基因algD、algU、algR和mucA的mRNA表达;分光光度计检测合成过程中限速酶——GDP-甘露糖脱氢酶(guanosine diphospho-D-mannosedehydrogenase,GMD)的活性,并检测藻酸盐的降解情况。
结果在氨溴索3.75mg/ml作用下,藻酸盐含量(mg/g)由86.4024±0.8588下降到59.9199±0.5803(F=66.2,P<0.01);其合成重要基因algD、algU、algR和mucA 的mRNA的表达分别由1.2994±0.0173、1.0488±0.0457、0.9888±0.0267和0.8731±0.0336变化为1.0253±0.0265、0.9594±0.0106、0.8536±0.0179和1.0770±0.0503(F=91.9,41.1,88.4和56.9,P均<0.05);其合成限速酶GMD活性由0.0989±0.0055下降到0.0558±0.0016(F=121.2,P<0.01);藻酸盐的降解量(△mg/g)由1.4122±0.0073变化为1.4175±0.0019(F=21.81,P>0.05)。
依地酸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
依地酸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林雅茵;余加林;林丽华;刘官信【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09(034)006【摘要】目的研究金属离子螯合剂依地酸(EDTA)联合3种抗菌药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方法平板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单独及与EDTA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荧光探针FITC-ConA染生物膜细菌胞外多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DTA作用前后生物膜多糖差别,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生物膜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膜的结构变化.生物膜中单独或联合加入抗菌药与EDTA后,超声清洗,琼脂板计数生物膜内菌量.结果 0.5mg/ml EDTA与抗菌药联合可使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的MIC降低至原值的1/30、庆大霉素的MIC 降低至原值的1/2.30mg/ml EDTA作用后生物膜多糖减少、生物膜厚度降低、死菌比例增加、菌落稀疏,且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有显著的协同杀菌效应,使其中菌落数约由107降至103 CFu/ml,P<0.05.结论 EDTA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浮游状态下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有协同杀菌效应.EDTA可以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生物膜均有显著的清除作用.【总页数】4页(P363-366)【作者】林雅茵;余加林;林丽华;刘官信【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40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1【相关文献】1.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J], 高巧营2.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J], 倪明;余冰;田德英;陈红云;李霞;宋佩辉3.替加环素联合亚胺培南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生物膜抑制作用分析 [J], 钟峰;冯艺;张晶晶;许岩;方咏梅;陶秀彬;吴竞4.EDTA-2Na联合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及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 [J], 廖文丽;孙瑶;陈涛;喻凯航;徐雯雅;林婕;周铁丽5.抗生物膜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J], 李莎;杜晶辉;商希鹏;刘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现象。然而游离的单个细胞却是实验室 的主要研究 对象[ 。早 在 14 93年 ,oe 就提 出生 物 被 膜 并 对 Zbl l
其 进 行 过 描 述 , 物 被 膜 相 关 理 论 是 17 生 98年 由
tiael edmana heCO en s-i o i tt k OH tn iu fSoq ̄  ̄cli -ciae e nt 8o l, l acu a t td m v
It s anl J . e y o 1 6 186 : 3 me i c ne []G n h ̄ l 9 ,0 ()4 . s u h s m P ,9 7
[2& et A Goe JA t ac J M Cl uhJ T ecripo 2] n , r  ̄G , no ci M , c u og R. h ad r— C v n o l o
t t  ̄ vsrlx n n crp yilgclp0 l fte1 c d e c v oi ,aoeaa ta ddet h soo ia P ̄ ̄o h a o n o u—
E pT e,93 26 3 :4 2 x hr19 ,6 ( ) 12 .
N- 4j .h mcl s o[]Pa a 0 r o
b k ts anlJ .oc , 9 , ()45 l a i c ne[]Tx o 1 53 4 : . c o o p su h s m in 9 3 2 [1M s G M r a , oz l s . yo esf en r 2 ] o W, ahlJ Mc d wk E Hpt i o as i p - s sl yo i h r s re o
Mat uli r nEacar MF. t cue ̄tvt tde n sopo o ista i e Sr tr- ̄l y su i o c rin txn h t u i s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分析摘要】目的:基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粘液形成生物保护膜的原因,研究其临床药敏谱,给临床提供可靠地实验结果,以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016年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67株作为研究对象,上机鉴定,鉴定出是铜绿假单胞菌后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试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活性,记录分析结果。
结果:67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舒普深的敏感率为100%,亚胺培南的敏感率97.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的敏感率为86.9%,多粘素E的敏感率为80.6%,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为48.6%,氨曲南的敏感率为22.2%。
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舒普深效果最好。
结论:本文研究发现,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因其分泌粘液,形成无色清亮透明菌落,上机无法完成药敏实验,因此可以选择敏感性高的美罗培南、舒普深等药敏纸片进行药敏实验。
【关键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耐药;生物膜【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047-02Analysis of drug sensitivity spectrum of the 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Abstract】Objective Based o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tective biomenbrane of mucus from Pseudempnas aeruginosa,to study it's clinical drug sensitivity spectrum,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antibiotics in clinical practice.Methods We collected 67 strains of mucoid Pseudempnas aeruginosa from clinical sample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4 to 2016 as the researchobject,identification on the machine,afte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identified,the activity of 14 antimicrobial agents was tested by K-B disk diffusion method,then record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Results All of the 41 strains of 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the sensitivity of meropenem,Sulperazon was 100%,the sensitivity of imipenem was 97.2%,the sensitivity of ticarcillin/potassium clavulanate was86.9%,the sensitivity of multi-cadherinn E was 80.6%,while the sensitivity of piperacillin was48.6%,aztreonam was 22.2%.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antibiotics were meropene and Sulperazon.Conclus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because of the mucoid Pseudomonasaerug inosa secretes mucus,forming a colorless and transparent colonies,drugsusceptibility testing can not be completed on the machine,so we can choose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drug paper such as meropenem,Sulperazon to complete the antibiotics susceptibility testing.【Key words】Mucoid Pseudempnas aeruginosa; Antibiotics susceptibility test; Resistance;Biomenbrane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
抗生物膜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8689(2021)46-0384-04抗生物膜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进展李莎 杜晶辉 商希鹏 刘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天津 300380)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常引起慢性囊性肺纤维化患者、慢性创伤患者及滞留导尿管患者感染,当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时,菌体形成生物膜,包裹于外周,转化成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极不敏感,疗效不佳,感染难以治愈。
因此,防止生物膜的形成、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膜成为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关键。
本文就抗生物膜治疗相关的研究进行汇总概述,为临床有效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
关键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物膜治疗中图分类号:R978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anti-biofilm treatment of the infection of mucoidPseudomonas aeruginosaLi Sha, Du Jing-hui, Shang Xi-peng, and Liu Xu(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the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380)Abstra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common species of opportunistic pathogen, causing chronic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lungs of cyctic fibrosis, chronic wounds, and indwelling catheters. When the infections have not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usually form biofilms and turn to be 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Bacteria in biofilms exhibit greater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resulting in ineffective treatment, and the infection is difficult to heal. Therefore, the prevention of biofilm 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biofilm are the key steps in eradicating persistent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this review, we mainly introduce the latest researches about the anti-biofilm therapy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effective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Anti-biofilm treatment 收稿日期:2020-03-15作者简介:李莎,女,生于1987年,硕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相关研究,E-mail:******************通讯作者,E-mail:********************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 , PA)为革兰阴性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临床中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外科手术、皮肤黏膜损伤等感染。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形成介导的耐药性为黏液型PA较为特别的机制如下:
(1)弥散屏障:
独特的三维结构→不同的渗透活性→阻挡抗菌药物渗透→药物浓 度降低→作为保护屏障表现出耐药性;
(2)微环境梯度:
生物膜中的营养成分、代谢产物浓度、渗透压和氧浓度等,由外 向内呈梯度下降;生物膜内部的细菌处于“饥饿状态”,生长缓慢 或停止,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下降。
生物膜细菌致病的机制
(一)抗生素抗性: 与浮游细菌相比,BF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可提高10~ 1000倍。BF细菌抗药性主要取决于其多细胞结构。
(二)对抗机体免疫防御:
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或酶解细胞因子 抵抗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F 产生的粘液多糖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 BF 细菌可刺激机体产生损伤周围的机体组织抗体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引起菌血症、泌尿系 感染及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医 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黏液型和非黏液型菌株 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和抗菌药物耐药性,是目前细 菌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根据菌落形态及是否产生大量藻酸盐,可将PA
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2个型别。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形成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PA) 黏液型PA生物膜的耐药机制
细பைடு நூலகம்生物膜
1、定义:细菌生物膜(BF) ,即生物被膜,是指附着于有生命 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 菌群体。
2、组成:水份含量可高达97%
细菌分泌的大分子多聚物 吸附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细菌裂解产物 3、动态过程:包括细菌起始粘附、BF 发展和成熟等阶段 ,BF 细菌在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生化特性。
粘液性铜绿相关课件PPT课件
2020/7/25
.
12
肺心病 呼吸衰竭
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 心悸、发绀、肝肿大、下 肢浮肿等,由于肺组织的 严重损伤导致缺氧和二氧 化碳潴留
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会 出现严重的缺氧和CO2潴 留
.
13
检出粘液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这几例病人均 为呼吸内科病人,其中2例诊断患有支气管 扩张、2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病程 都较长(40年左右),病变都已发展到肺 心病、呼吸衰竭、心衰、心功能不全等严
.
19
高浓度(亚致死剂量)的氧自由基可诱导MUCA基因突变
MucA基因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粘液型的转换以及藻酸盐的产 生。alg(Μ)-MucA-MucB-(algN)基因簇是调控铜绿假 单胞菌由非粘液型向粘液型的转变的关键之一 , algΜ基 因编码σ因子促进粘液型转变,而MucA基因主要编码MucA 蛋白(抗σ因子),MucA蛋白能阻遏非粘液型向粘液型的 转换。MucA因突变后,抗σ因子缺失,失去对algΜ基因的 负调控作用从而实现铜绿假单胞菌粘液型转换、藻酸盐大 量产生。
能产生藻酸盐的黏液性菌株很容易产生生物膜
生物膜:细菌为适应环境、有利于生存,在粘附 于组织或其他物质表面时分泌多糖基质-藻酸盐、 纤维蛋白、脂蛋白等多糖蛋白复合物,使细菌相 互粘连呈膜状
生物膜结构:成熟的生物膜结构从外向内包括生 物膜表层、连接层、条件层、基质层
.
8
生物膜的耐药机制
①胞外多糖被膜能阻止和妨碍抗生素渗入生物被膜底层 菌细胞,此外胞外多糖被膜中含有高浓度的抗生素降解 酶,也使抗生素无法作用于菌体
.
23
.
5
可见大部分 菌体周围有 一圈不易着 色的区域, 菌体明显呈 多形性
藻酸盐裂解酶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藻酸盐裂解酶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柴栋;王睿【期刊名称】《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年(卷),期】2001(022)004【摘要】细菌生物被膜可导致被膜下细菌不易与抗菌药直接接触,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另外,被膜也阻碍了机体免疫细胞或抗体与细菌的接触,导致细菌不易被清除,从而引起感染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称为生物被膜相关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某些慢性感染,如慢性肺囊性纤维化,常迁延不愈,目前认为与生物被膜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的藻酸盐是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主要成分.细菌所产生的藻酸盐是一种线性粘多糖,由6-磷酸甘露糖为底物,依次经过磷酸甘露糖异构酶、磷酸甘露糖变位酶、甘露糖焦磷酸化酶、甘露糖脱氢酶的作用,最后聚合、乙酰化而成.藻酸盐裂解酶可通过分解藻酸盐,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趋化和吞噬,从而解除生物被膜所致免疫逃逸;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阻碍生物被膜的形成;清除生物被膜,促进抗菌药渗透.因此,藻酸盐裂解酶与抗菌药联合应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总页数】4页(P172-175)【作者】柴栋;王睿【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学药学研究室,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学药学研究室,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5【相关文献】1.抗藻酸盐血清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 [J], 裴斐;王睿;柴栋;方翼;张梅2.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学的影响 [J], 王睿;裴斐;柴栋;陈迁;李新华3.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粘附性和生物被膜渗透性的影响 [J], 裴斐;王睿;柴栋;方翼;刘皈阳;朱曼;李存福;邸敏4.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 [J], 裴斐;王睿;柴栋;方翼;张梅5.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藻酸盐作用的体外研究 [J], 李芳;余加林;邓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介导的耐药性为黏液型PA较为特别的机制如下:
(1)弥散屏障:
独特的三维结构→不同的渗透活性→阻挡抗菌药物渗透→药物浓 度降低→作为保护屏障表现出耐药性;
(2)微环境梯度:
生物膜中的营养成分、代谢产物浓度、渗透压和氧浓度等,由外 向内呈梯度下降;生物膜内部的细菌处于“饥饿状态”,生长缓慢 或停止,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下降。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形成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PA) 黏液型PA生物膜的耐药机制
细菌生物膜
1、定义:细菌生物膜(BF) ,即生物被膜,是指附着于有生命 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 菌群体。
2、组成:水份含量可高达97%
细菌分泌的大分子多聚物 吸附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细菌裂解产物 3、动态过程:包括细菌起始粘附、BF 发展和成熟等阶段 ,BF 细菌在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生化特性。
生物膜细菌致病的机制
(一)抗生素抗性: 与浮游细菌相比,BF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可提高10~ 1000倍。BF细菌抗药性主要取决于其多细胞结构。
(二)对抗机体免疫防御:
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或酶解细胞因子 抵抗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F 产生的粘液多糖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 BF 细菌可刺激机体产生损伤周围的机体组织抗体
(3)抵抗表型:生物膜产生后,细菌可表达一些特殊的、具有保护性 的生物表型,从而导致耐药;有研究发现,成熟生物膜中PA的抗菌 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比悬浮菌高1000~2000倍。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引起菌血症、泌尿系 感染及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医 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黏液型和非黏液型菌株 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和抗菌药物耐药性,是目前细 菌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根据菌落形态及是否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