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铎大小行草书的风格

合集下载

王铎草书风格的形成及其艺术价值

王铎草书风格的形成及其艺术价值

王铎草书风格的形成及其艺术价值作者:李思敏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王铎是明末清初最具有代表性的草书大家,他吸收“二王”的优秀传统加上自己的革新创造性,开创了“连绵草”,王铎越过唐、宋、元、明,独辟蹊径,上溯张芝、二王及东晋诸贤,凭其深厚的临古功力和广搏的学识,走了一条前人和时人相对忽略的以完善笔法、拓变章法来取胜的道路.他的草书追求的是刚劲雄浑、霸悍苍老的风格,一种不甘失落、力求自我完善的积极入世的文人士大夫精神。

关键词:晚明;草书风格;王铎;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073-01晚明时期的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变迁,不同文化相互竞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为晚明文化增添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明代晚期处于帖学走入沉滞与萎靡,然而相互对立以及新的书法形式注入,使得晚明书风更富有推动力。

使得晚明书家群体对传统重新认知,大胆革新的精神值得重视,他们追求个性、表现自我、反映灵性,为自身的艺术创新营造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王铎,字觉斯,号禽樵,河南孟津人.生于明神宗万厉二十年壬辰(1592年),卒于清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享年61岁。

明末清初之际著名书法家。

他于书法,诸体皆工,尤以行草为精。

他的一生经厉了明王朝的动荡崩演和清王朝的满族统治,先后列两朝为仕,虽然也曾为官俱显、荣位一时,但其中亦几经沉浮,波及心灵深处,影响了仕途的前程和生活的安定。

而这种特殊的地位和心境,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创作。

一、王铎草书的特征王铎草书的主要风格特征用“苍郁雄奇”四字可以基本概括。

“苍”用以概括“笔性老辣”的用笔“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创作表现形式的丰富性,“郁”刚好可以表达王铎草书用笔、结构、章法、墨法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雄”表现了王铎草书“气度雄浑”的审美特征,“奇”字概括了王铎草书结构歌侧、字间连接奇特、“涨墨淋漓”等风格特征。

试谈书法的形式美法则——以王铎的行、草书作品为例

试谈书法的形式美法则——以王铎的行、草书作品为例

一、王铎简介王铎(1592—1652),字觉斯,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他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其书法无论笔法墨韵还是结构章法,都引人入胜,笔力惊绝。

尤其在行、草书法中,他极尽变化之能事,追求创新变化,师古但不泥古,别有一番气象。

二、书法的形式美法则形式美由多种形式组成,主要涵盖点、线、面、色彩、形体等元素。

形式美的这些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规律,被称作形式美法则。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多样化的,主要以文字作为载体、以线条作为媒介、以结构和章法作为形象,通过合乎书法审美观念的组合,产生一种蕴藏韵味的形式美。

1.笔画笔画,指书写汉字时一笔连贯写成的线条。

如果把一幅书法作品当作一个协调统一的生命体,那么笔画就是鲜活、动态的生命单位,是构成书法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

笔画由横、竖、撇、捺、点、折等组成,有长、短、粗、细、仰、俯等形式。

逆与顺、藏与露、疾与涩、中与侧、方与圆等,这些互为矛盾的元素在按规律运动时,可以形成千姿百态的笔法、绰约多姿的线条。

各个书体的笔画形态各具特点,在变幻、融合中蕴藏着形式美的不同法则。

2.结体结体,又称结构,指书法中的笔画安排与布置。

不同的笔画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形成了书法中的各种书体。

若要笔画搭配美观、得体,了解、掌握结体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至关重要。

疏与密、连与断、虚与实、大与小,这些都与书法的空间结构有很大关系。

疏与密注重线条之间的对比关系;连与断强调笔画与结构间节奏的转换,体现书法的气脉贯通;虚与实侧重虚的空间与实的线条的对比;大与小解决字的比例匀称问题,产生参差错落的形态差异。

发现书法结体和笔画中的形式美,有助于准确掌握汉字的字形特征,形成丰富变化的体势,表现出或奇宕峻扬、或空灵旷远、或庄重肃穆、或繁茂富饶的艺术风貌。

3.墨色墨色,指在书写创作时达到水墨淋漓的墨色变化。

在干湿得当、燥润适度的基础上,浓、淡、深、浅、枯、润、渴、饱的多样墨色形式,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意境。

不同的书体对于墨色的侧重点也不同。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王铎书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笔法:王铎书法注重笔墨之美,他善于运用大而豪放的笔势,笔调洒脱,挥洒自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字迹线条流畅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王铎书法作品多样化,他擅长篆、隶、楷、草各种字体,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书写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

他的作品既有庄重大气的楷书,又有激情四溢的行草,展现出他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能力。

3. 深厚的文化底蕴:王铎书法注重研究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他深入挖掘古人的笔法墨迹,吸取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4. 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王铎书法富有创造性,他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

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笔法技巧,还融入了当代的艺术元素,充满了现代感和个性。

总的来说,王铎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成为当代书法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精湛雅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王铎草书艺术成因及其特色

王铎草书艺术成因及其特色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8王铎草书艺术成因及其特色TEXT /桑秀娟明末清初,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文学和浪漫思潮的影响,使得审美意识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书法上就是豪放浪漫书法风格的出现,书家开始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精神。

王铎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摆脱魏晋的“温和雅致”,创造性的构筑出了雄强恣肆的个人风格,他把凄凉惨淡、寂寞空虚等等一切心灵上的创伤都倾泻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线条连绵起伏、奔腾跳跃、纵深盘绕、参差起伏,笔意狂放奇绝,结字左右挪移,偏旁易位,或高或低,或正或斜。

在对焦、润、枯、湿等诸般墨色探索之后运用“涨墨”形成了块面体积,延伸了作品的表现层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王铎这些草书艺术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呢?一、痛苦的人生经历王铎自幼在清贫中力学,以求能走上仕途之路光宗耀祖。

在他登三甲进士的那一年,已经是宦官专权,政治腐烂遍及全国各地。

王铎凶险莫测的宦海人生是场悲剧,做官屡经坎坷。

其秉性中直,处世幼稚,遭到贬斥。

无奈返乡后,又遇农民起义,流落江湖,饱受动乱疾苦。

王铎的仕清行为,违背了封建政治“忠臣不仕二主”的封建政治伦理纲常、背叛了“舍生取义”孔孟教义的要旨,把自己送上了封建政治的审判台。

王铎的好友黄道周、倪元璐宁死不仕清的悲壮从容反衬出他的渺小,其两位年兄“杀身以成仁”成为青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他却苟活下来,“为时人所鄙视”,王铎被打入“二臣”的行列,彻底身败名裂。

生存状态的无定和文化前途的迷惘,是当时多数士人的身心处境,易代之际的士人心态复杂并深感困惑,对现实感到绝望,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奈。

正是这种环境下,可以使他摆脱了官场的桎枯有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艺术思考与创作,仕途挫折,激起了他愤激不平之气,困厄潦倒的生活引发了情感的动荡起伏,书法成为他宣泄内心世界最为得手的方式,自然也就成了他最为倾心关注的艺事。

书学思想、书法审美心理、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追求,终究不是孤立的书法现象。

王铎唐人诗册的结构特点

王铎唐人诗册的结构特点

王铎唐人诗册的结构特点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帖学巨擘。

诗文,书画兼擅。

其主要成就是行草书,确切的说是大字行草书。

王铎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

后世评价王铎书法,有“神笔”之称。

一、王铎书法风格主要特征:笔连字连,一笔到底,夭矫翻腾,酣畅淋漓,大气磅礴。

粗看似乎点画狼籍,不计工拙,细审则精微处应规合矩,无懈可击。

字字攲侧不稳,但经过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却又显得协调自然。

点画浑厚,变化多端,但不刻露粗率,相当节制合度。

马宗霍《霎月楼笔谈》评论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其势而势若不尽。

”允为确评。

二、王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大突出贡献:一是用墨的独创性。

王铎的用墨,由湿渐干,由干渐枯,燥润相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

尤其是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王铎52岁草书,狂作大写意书风!

王铎52岁草书,狂作大写意书风!

王铎52岁草书,狂作大写意书风!
王铎坚持一日临帖,一日自由书写,终身不易。

其草书运笔有颤动的韵律,墨色变化多,从浓墨到墨将用尽的枯涩,笔法依靠臂部起伏摆动,受黄庭坚、祝允明的影响。

自作诗五律五首,谓「诗狂作数首」而书更狂,其作品表现出大写意书风。

王铎书诗,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作品原为长卷,现已改装成册。

第三首诗「围城」以下十字三行,在装裱时顺序颠倒,自署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寓孟庄山志园(在河南卫辉府苏门山南),年五十二岁。

第五首诗为是年于苏州附近与好友相聚的纪游之作。

本幅选自<元明书翰>第六十册。

王铎草书简析

王铎草书简析

王铎草书简析王志/文王铎作品轴线的奇异连接与二重轴线吻接的出现,首先,从单子轴线连缀来说,王铎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奇异连接的重新出现。

前轴线时期之后,奇异连接从绝大多数作品中消失,然而在少数作品,如秦诏版文字、汉简以及王羲之的某些作品中,都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构成手段而存在,这条线索未曾完全断绝。

王羲之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但人们只是模仿自己所能理解的王羲之,奇异连接无人关注。

黄庭坚行书作品某些地方类似此等连接,但位置不够准确,那只是他在精心穿插时的偶得;而王铎却是努力调整自己作品的构成方式,以至在潜意识中把前人的自然发生或偶尔得之变为自己的一个重要支点。

王铎作品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二重轴线吻接。

当我们的感觉顺着行轴线下行时,轴线突然在某一字中断,可是当我们在下一字中找到新的轴线时,却发现它与这个字衔接完好,不过它利用的是这个字另一条潜在的轴线。

一、字间联系字间联系与线条、字形结构息息相关。

王铎草书线条富有动感,字形正欹相间、疏密有秩,大大地提高了其字间联系的丰富性。

尤其是结体的中轴线,左右摆幅巨大,可左右摆幅可达六十多度,这就极大地扩大了上下字间的连接性,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字间联系的多样可能。

其字间呼应或左或右,或边或中,或实或虚,既连又断。

连则或数字或十几字连绵一起,在绢素数尺之间,连绵不绝,气度宽宏。

断则上下掩映,藕断丝连,意态隔空照应。

王铎有时也像黄庭坚那样,作上下字间的线条穿插。

穿插使字间空间的构形趋于丰富、多变。

但他的穿插没有象黄庭坚那样的频繁、深入,而又强烈,因而,在使字间空间的节奏多样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线条及空间运动的流畅性。

从行轴线的连缀情况看,王铎草书的吻合率很高。

即使单字轴线出现断裂,也往往是轴线连缀节律的句符,使新的节奏重现并加以照应。

它使连缀形式多变,而富有超强的节奏感。

王铎经常运用的方法是:其一,偏旁代替单字。

有时会以偏旁的轴线进行与下端字的连接。

其二,下字首画起端,位于上字的边线处。

王铎大草章法特点

王铎大草章法特点

王铎大草章法特点
嘿,你知道王铎大草章法有啥特点不?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
王铎的大草啊,就像是一场激情四溢的舞蹈!你看那线条,哎呀妈呀,那简直就是舞者灵动的身姿,时而上蹿,时而下跳,充满了活力
和动感!比如说“王铎草书诗卷”里的那些字,那线条的舞动,不就跟
舞台上的舞者尽情挥洒汗水一样嘛!
他的章法布局呢,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一会儿疏,一会儿密,让你在其中迷失又沉醉。

这就好比你走进了一个奇幻的森林,有
时候开阔得能让你尽情奔跑,有时候又紧凑得让你得小心翼翼地穿梭。

就像“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那布局的巧妙,不就是在引领你去探
索一个未知的奇妙世界嘛!
还有啊,他的字有时候大,有时候小,这多有趣啊!就好像一群小
伙伴在一起玩耍,有高个子,有矮个子,参差不齐却又无比和谐。


想想“王铎草书册”里的字,是不是这样的感觉呢?
王铎大草的墨色变化也是一绝啊!那浓淡干湿的转换,就跟我们的
心情一样多变。

有时候深沉,有时候明快,简直就是一场情感的盛宴。

这跟我们的生活不是很像吗?有开心的时候,有难过的时候,各种情
绪交织在一起。

王铎大草章法的这些特点,让他的作品充满了魅力和吸引力。

他的
大草不只是字,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艺术的升华。

我觉得啊,
王铎真的是书法史上的一位大师,他的大草章法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去学习,去感受那其中的美妙!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王铎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著名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在书法史上
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1. 风格特点:王铎的行书风格独特,以雄强、豪放、痛快著称。

他的
行书作品气势磅礴,线条粗犷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
他的行书作品中也不乏细腻之处,如笔画的起承转合、结构的疏密变
化等,都展现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

2. 创新精神:王铎在行书创作中具有创新精神。

他不仅继承了“二王”等前人的书法传统,还广泛汲取了米芾等人的书法精髓,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行书风格。

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对传统书法
的突破和自我表达的追求。

3. 笔法技巧:王铎的行书笔法技巧高超。

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如提按、顿挫、转折等,来表现行书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
墨色变化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这些笔法技巧的运用,使他的行书作
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4. 艺术成就:王铎的行书艺术成就极高。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行书风格被后人广泛传承和
发扬,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总之,王铎的行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创新精神、高超的笔法
技巧和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和欣赏的重要资源。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文◎沈海婷摘要:王铎是明朝后期行草书大写意一派的重要书家,其创作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米芾笔法影响,又以《淳化阁帖》中张芝、柳公权等书拓为基础,入古出新。

其用笔挥洒纵横、苍郁雄浑,将浑厚与爽利互相融合,用笔的涩与畅相辅相成,以折锋刚其势,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笔者认为王铎雄肆奇强的行草书风富有艺术魅力,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

文章以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作为研究对象,从笔法、字法、墨法三个方面对王铎行草书的风格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书法学习者了解王铎的作品提供帮助。

关键词书法、行草、风格、特点正文王铎艺术生平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字觉斯,号崇樵、晚号松樵。

明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在弘光政权建立期间任东阁大学士一职。

王铎的仕途道路坎坷且经历了改朝换代之巨变,但是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却从未间断。

与其仕途相比,王铎在书法上更加挥洒自如。

王铎极为重视对古代法帖的临帖学习,他坚持每日临帖并且认为:“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

”王铎虽然自称“独宗二王”,但他的书学造诣亦是博采众长,其书法作品涉猎各家,包括“二王”、米芾、颜真卿等书家,作品既有“二王”之秀逸,又有颜氏之厚重古朴和米芾的跌宕洒脱。

除去“二王”之外,王铎尤其肯定米芾的书法。

王铎的书风提倡取法高古,为当时所盛行秀美俊逸但缺乏雄浑阳刚之风的明末书法领域提供了新的活力。

王铎行草书的审美形式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曾言:“古人论书,以势为先。

”书法的审美实际上是一种以文字作为依托的造型艺术,古人认为形的造就离不开势。

上文中所提到的势主要是依靠笔和线条加以体现的,包括笔势、动势两种。

笔势每一幅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以及点画和点画之间的联系被称为笔势。

作为贯穿每一行里字和字之间的关联,笔势就如同书法中的血脉、经络一样,只有血脉经络的顺畅才能让书家用笔八面出风,从而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书法术语之中的行气便属于笔势的一个部分,王铎对于笔势的掌握是非常成功的。

学习王铎行草书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这几个特点,神韵排在最后一个

学习王铎行草书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这几个特点,神韵排在最后一个

学习王铎行草书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这几个特点,神韵排在最后一个原创太一智慧书画艺术2019-07-25 16:03:43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以行草书法著称,虽然王铎降于清,但他的书法艺术却开创了历史上的另一朵鲜艳之花,其用笔继承了魏晋及北宋之意,用墨更是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在帖学历史上可谓是涨墨之先,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艺术并举之路,为后世的书法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铎书法初学钟繇、王献之,得其神骨,笔力雄健,后又在米芾书法上深下功夫,对其侧欹之风在继承中有所创新,跌宕起伏,风骨烂漫,正如林散之所说:觉斯(王铎)书法出于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怀素后第一人,然尽变右军之书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

意思是说,王铎学习前人,但又自成一家。

从王铎的学书之路可以看出,他取法高古,用笔自如,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又不乏自我风格,其主要特点有:笔法老辣辣,本来指生活中的五味之一,是人的味觉系统的感官,在书法中是指熟练之后的成熟与老成,王铎在不断继承古人笔法的基础上,融合各体书法之特点,在他的草书书法中把老辣笔法发挥到了极致,使书法焕发出个性十分突出的特点。

给后世的启示是,书法在用笔原则的基础上,仍然要突出个性特点,要符合人的内心所想。

笔力雄健笔力是指用笔所产生的“力量”之感,但并非是使用的力气,笔力是源于对用笔经验积累,是书写中对笔法的熟练把握程度,王铎的草书艺术,笔笔精到,点画力求在生动的基础上,有关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一点正是符合古人所说的生命气象,这一切都是由于笔力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提按有佳对于书法来说,提按也是笔法的一种,但王铎有这个笔法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则更为明显,更加突出,在他的草书作品中,我们可以在细节的分析中看到,用笔时所产生的提按并不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目标,而是书写中的自然而然,这是习惯,更是能力的体现。

纵观王铎的所有作品,大致都是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提按有佳,秩序井然。

姿态有仪所谓姿态,就是指书法在字形支撑下的气势与气息,这也是由整体章法给人们带来的艺术性。

巨轴书法欣赏:二王小行草与明清巨轴大字

巨轴书法欣赏:二王小行草与明清巨轴大字

巨轴书法欣赏:二王小行草与明清巨轴大字巨轴书法欣赏:二王小行草与明清巨轴大字2010年4月17日书法欣赏-王铎草书魏晋、唐宋的小字行草书法,笔法飘逸飞动、抒情性强,若直接用此法写大字而不作技术处理,则势单力薄。

加强篆隶、北碑的研习,是解决良方。

晚明大家气势开张、刚烈沉郁的巨轴行草。

作品线条轻滑、笔法简单、气势不足。

写巨轴大字,舍晋唐、宋元之传统而独钟明清,或标榜“上追魏晋、唐宋”而漠视明清,都是有失偏颇的。

明末王铎、傅山、倪元璐、八大等人或多或少地有篆隶、北碑的临习和创作经验。

在他们的巨轴行草中,时常流露出篆隶、北碑书法的沉雄、博大、高古、苍茫、奇肆、浑厚之气。

晚明大家的作品,功力深厚,意境深邃,格调高远,自由超逸,极富创造性与想像力。

书法在魏晋以来,行草书的创作样式主要是信札与手卷,其幅式小、字亦小,笔法含蓄,用锋细腻凝练,追求清雅灵动的韵致。

元、明两朝,巨轴作品开始登堂入室。

其时书家在卷札作品上,用笔游刃有余,但对写大字的技法研究尚不够深刻,一写大字就力不从心。

到了晚明,随着巨轴行草作品数量的增加,对大字书写技法经验有了积累,写大字不善用笔的情况在徐渭、张瑞图、王铎、倪元璐等大家的手下,得以改观。

真正懂得珍视自己个性的书家,应时时对驳杂不纯的个性加以控制和锤炼,让小小的自我居于更高的经典价值之下才是正道。

中国书法进入了展览时代。

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巨轴行草成为“个性表现论者”凸显自我、表现个性的最佳创作样式。

这些书家对“个性”的刻意追求及理性的缺失,丧失了对古代大家的虔敬之心和自我批评精神。

为了表现自我、表现个性,不注重功力、学养的积淀,作品脱离心性,苍白空虚,既没能彰显个性,又迷失了自我。

其实,个性是与生俱来的,3岁孩童的书写,都带有明显的个性。

进而言之,连最忠实的临书作品都具有作者的个性。

所以,个性不是评价书法水准高下最重要的标准。

巨轴行草与二王一路小行草相较,因其幅式、材料、创作状态、书家性情的不同,差异较大。

试论王铎行草书的两种形态

试论王铎行草书的两种形态

试论王铎行草书的两种形态试论王铎行草书的两种形态王焕新卢辅圣在《历史的象限》中对中国绘画研究后认为,绘画史的发展不是占领面的扩大,而是立足点的转移。

纵观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也是一样。

自从宋代“中和”美学理想开始统治书法历史,以王羲之为代表主流书法体系的确立,后代书法家的努力,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二王体系展开的,但是并没有限制住书法家的创造力。

每一个时代,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都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时代风格和千差万别的个人风格。

明末清初,书法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以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王铎为代表的大条幅创作的繁荣。

而以王铎影响为最大。

. H2 S; [# B$ |书艺公社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小樵、烟潭钓叟、云岩漫士等。

河南孟津人。

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592年,卒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

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

与黄道周、倪元璐在明天启朝同入翰林院,研究书学,时人称“三株树“和“三狂人”。

又因为其草书成就,与傅山合称“王傅”。

书艺公社 7 u3 c5 m+ R* [% A5 k! P: L" {王铎擅长诗文书画,尤工书法,诸体俱精。

小楷取法钟繇、王羲之,大楷主要取法颜真卿《麻姑仙坛纪》及《颜家庙碑》,浑厚清刚有篆籀之气。

隶书在《衡方》、《鲁峻》之间,而无后人抖擞之病,篆书未见,然可以想见必有不俗之貌。

书艺公社 ]. A1 X" T/ d$ R# U 王铎尤善行草书。

他的行草书,着眼全在魏晋,推崇二王。

王铎对王羲之推崇备至,甚至称王羲之为“吾家逸少。

”在临淳化阁帖与山水合卷的题跋中他说:“予书独尊羲献。

即唐宋诸家皆发源于羲献,人自不察耳。

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

寓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服。

”所以,以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为主要内容的《淳化阁帖》是王铎行草书取法的主要内容。

而现存的大量临《淳化阁帖》作品的存在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 b% Z9 U( U8 N" w4 t书艺公社在行书创作上,王铎体现出了更多的米芾的痕迹。

王铎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王铎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王铎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王铎是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王铎草书的特点的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王铎草书的特点王铎书法在吸收更多古典养分的同时,最终选择了米芾作为自己深入传统的切入点和树立个人风格的突破口,从而创造了自家面目,五十多岁走向成熟。

王铎草书在用笔上,早年受“二王”的影响,笔势较为平和,行笔温润,中年学习米芾后,笔势、笔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笔法变圆转为方折处增多。

起笔多为方折,这类用笔特征,是以近似90度的直角顿笔入纸,然后迅速弹起收笔,下笔果断,力度较大,极大表现了草书线条的钢性!王铎在米芾笔法的基础上,进而夸张运用,激荡跳跃,方折劲挺。

其次,王铎草书的笔画起笔处夸张其落笔形态,一反“二王”、米芾侧锋落笔,匀称铺毫的惯式,而发展成落笔成点,反毫平铺的运笔方法,或圆点、或方点、或侧点,与折角处突出的方折劲挺形态共同构成了王铎的笔法特征,加上笔画的挺拔劲直,形成了其刚健的线质和激荡起伏的用笔节奏。

王铎草书行笔速度很快,提按变化明显,提按变化体现在单个线条和线条之间的变化中。

线条在运行中动作比较简单明快,线条的粗细变化均呈渐变方式,没有多余的动作,表现了草书的明快爽利。

王铎草书很多收笔都是顺势送出,速度感强烈。

我们可以透过每根线条的组合,把笔画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线段来分析其线条组合构成的特点。

王铎对一些线条组合一般都是"顿笔起、轻收笔,再顿笔起、再轻收笔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王铎基本上是通过字型的大小和用墨的浓淡来调整节奏变化的。

主要特点是在单字中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

单字中线条粗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起笔的粗与收笔的细,以及下一笔画的起笔粗,收笔细这样一种变化造成节奏变化和粗细对比的。

王铎草书结字上主要体现在:一是正欹变化,整体字做倾斜,或左倾或右倾。

二是字内倾斜。

左部分左倾,右部分右倾,形成上开下合的结体形式。

王铎《行草五言诗》,字形大小错落,犹如醉仙舞剑

王铎《行草五言诗》,字形大小错落,犹如醉仙舞剑

王铎《行草五言诗》,字形大小错落,犹如醉仙舞剑
王铎好古博学,与董其昌齐名。

明末清初书坛有两股艺术潮流:一股以董其昌为代表,沿明人尚态之路发展,树正统书风,强化书法的怡情养性和赏心悦目;一股以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王铎为代表,以雄强纵逸的笔势,创奇崛怪异的书风,直抒激荡的胸襟和直率的性情。

尤其是他的行草书,用笔方面沉着而富有变化,粗犷豪放,不失法度,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点击加载图片
在结构方面,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创造出不少新的构成方式。

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

”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

”并不为过。

点击加载图片
《行草五言诗》轴,是王铎大字行草书的典型风格。

此作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

字形大小错落,缀连成行,在跳跃的节奏中,左右起伏,犹如醉仙舞剑。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行款的疏密排列,虽不垂直,但仍纵势流贯,通篇行、草参半,其行、草相杂的体式,略有变异。

整幅章法安排随心所欲,在相当随意的布白中,表现出奇特的艺术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作品尺幅和笔墨上的创新,他创作了大幅的中堂和条幅,有的高度超过三米,彻底改变了以近距离把玩为主的书法欣赏形式。

墨法上,时而以浓,时而以浓,甚至枯墨、宿墨,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

为书法形式夸张对比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行之路,深深影响了后来的黄宾虹、林散之。

王铎草书教学

王铎草书教学

王铎的草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了解王铎的草书风格和特点:王铎的草书风格独特,具有高古、朴拙、大气、豪放等特点,其用笔多变,线条粗细、干湿、浓淡、疾徐等都有独特的韵味。

在草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王铎的草书风格和特点,掌握其基本笔法、结构和章法等要素。

2. 学习基本笔法:草书的笔法是学习草书的基础,王铎的草书笔法多变,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笔法,如起笔、行笔、收笔等,以及掌握王铎常用的草书笔划,如横转竖、竖转横、提转横等。

3. 临摹经典作品:学习草书需要多加练习,临摹是学习草书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选择王铎的经典草书作品进行临摹,如《千字文》、《杜甫诗卷》等,通过不断地临摹,让学生逐渐掌握王铎草书的风格和特点。

4. 注重结构与章法:结构与章法是草书的精髓之一,王铎的草书结构多变,章法布局巧妙。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注重结构与章法的学习,通过分析王铎的草书作品,让学生了解其结构与章法的特点和应用。

5. 培养创作能力:学习草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草书作品。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王铎的草书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草书作品。

总之,王铎的草书教学需要注重基础笔法的教学、经典作品的临摹、结构与章法的学习以及创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王铎的草书风格和特点,并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草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铎大小行草书的风格作者:贺先余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明末清初的王铎,在书法史上无疑是一朵绚丽的奇葩。

他五体皆能、风格多样,除了有极高的天赋,王铎在书法史上也是一个极其用功之人,他的书法学习秉着“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原则不间断的学习书法,因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墨迹。

从留传下来的大多数作品来看,王铎的大字与小字书法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众所周知,书法的大字和小字笔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大字与小字的风格还是大同小异的,而王铎的大字“正大气象”,小字却“精致典雅”。

本文把王铎的行草书大字与小字建立在统一的比较范围内,去探索王铎大字与小字的不同风格,以及他能给我们后世学书者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王铎;大字;小字;风格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24-03一、王铎所处的时代背景明代初期的书风在元代全面复古主义的影响下,整个书坛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复古主义沦为台阁体。

明代中期,面对这种危机,有远见的书家开始對台阁体以及整个复古运动进行了批评,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李应桢批评赵孟頫的字一味学习二王,称其书法为“奴书”。

不少书家开始把取法的眼光从魏晋转移到了宋代。

这时,文林、吴宽取法苏东坡,沈周取法黄山谷等。

到了明代后期,书法家认识到一味的取法宋,也不是出路,从艺术的发展规律米看,一种风格走向穷途末路时,又孕育着新风格的产生。

这时,有远见的书法家开始上追魏晋,远法唐代,近师宋元,走大融合的路子。

另外,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局势多变,内忧外患,内有“严嵩专权,魏忠贤结党营私,清议党争,李白成发起农民起义”。

外有“清兵南下”。

各种矛盾导致民不聊生。

朝廷士大夫与文入学士命途多舛,情节严重者直接处死,轻者贬谪。

到清初,外族入主中原,有不少人准备“反清复明”,他们先是抗争,失败之后归隐山林,采取不归顺的态度。

有些人即使身仕两朝,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便转向书法,他们借此宣泄情绪,抚慰痛苦与矛盾的心灵,王铎便是其中的一员,身在明末清初,处于动乱政局中的王铎,选择了归顺清朝,沦为“贰臣“身份,可想而知,其身心所受的折磨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

所以,王铎把心中的负面情绪积极投入书法创作中来,借助书法米尽情宣泄,导致了其在书法风格上的重大改变。

二、王铎的大字行草(一)巨轴大字的主流中国书法尺幅的大小发展与建筑媒介息息相关,从中国建筑史可以了解到,晚明期间,富贵人家的房屋高大了起米,其厅堂高而大,有的高达五米左右。

徐建融在其文章《谈巨幅书法现象》中提到:“古代的书法作品一种是置于崇山峻岭的石刻上的碑,这种碑刻威武壮观,高达三四米。

另一种是建筑物内部的书法条幅,但由于室内空间有限,明中期之前的书法作品尺幅大都在六尺以内。

虽然皇家的建筑物较大,但皇家厅堂的装饰物主要是绘画,基本上不用书法。

”①因而,晚明建筑房屋的增大,也会使得书法作品的尺幅随之增大,书法作品的形式大变,由以前的横式为主的书法转变为以中堂、条幅为主,并流行大作品八尺、丈二、丈六,甚至更大的作品。

从明中后期的有创新力的书家,如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一些流传下来的作品来看,多数以大条幅大字为主,处在这个时代王铎,自然也受时代影响,所创作的书法也大都以大尺幅,大字作品为主。

(二)改造临摹王铎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在动荡的政局、新的书法风格嬗变的潮流中,他审时度势,选择了上溯魏晋,下及宋元的大融合的康庄大道。

因为建筑物的增大,原来的手绢、尺度、册页书法形式已不能适应高大的厅堂清赏雅玩之物。

而书法的学习,临帖是每个书家的必经之路,这时书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古代经典的小尺幅转化为新的大尺幅作品样式。

小字变大字,横式变竖式,笔法和章法都要做出改变。

从王铎的书法作品米看,小楷主要取法钟繇,大楷主要师法颜真卿和柳公权,行草以张芝、二王以及米芾为主。

白唐楷成熟以米,书法对楷书的钻研也是微乎其微,王铎把眼光放在了行草的学习上,对行草书的临摹也是用功极深,王铎的临帖方法“拓而为大”、师古不泥古,王铎在《拟山园选集>中提到自己对古帖的临摹:书仿古,不尽拟其形也。

”②可见,他的临帖方法不是与古人亦步亦趋的,不全是对古人形的追求,更多的追求形神兼备。

出于尺幅增大视觉冲击的需要,王铎在临摹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图1所示,王铎临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王铎把王献之的小尺牍作品临成大幅竖条作品,从临摹中可以看出,王铎的临作也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将临摹作品临写成“一笔书”特性。

他不仅对章法作了一定的改变,就连字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攲侧不稳,但是经过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协调,最后又复归平正,有的甚至把行书字直接改成了草书,如“黄”、食”等。

为撑满章法的需要,王铎在临摹的过程中大胆的创新思路,使用“涨墨法”,丰富了书法的用墨,如图2所示,王铎临的《月半念足下帖》,字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连接都合理自然,充分显示了王铎对临摹古帖的创造性学习。

(三)大字行草的主要特征王铎以其深厚的临古功夫,过人的胆识,吸取着由魏晋到唐宋大家的法乳,博采众长,将自己的胸中丘壑化于笔端,冲出古法的束缚,矫正时代流弊,对改变妩媚清新、流俗萎靡的书风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给明末书坛带来了活力。

王铎善行草书,所留传下米的作品也以行草书居多,王铎的大字行草书主要特征如下:第一,王铎书法作品整体上注重“势”。

王铎以精湛的功力驾驭笔墨,作品的气势上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之感。

在王铎的笔下,笔与笔,字与字或侧或欹,或断或连,一切都合情合理。

其点画浑厚舒展,变化多端,能收能放,一点也不显得刻露粗率。

其次,字的正斜、浓淡、枯实、虚实、方圆处理得十分到位。

最后,王铎在章法上的处理很有节奏感,他一般以数字甚至一行字为单位,将字左右摇曳,形成参差错落的变化,单看某处犹如危峰孤立,整体上却又复归平正。

因此,王铎对章法的处理是见势造势,又能巧妙的用势化势。

吴昌硕曾评论王铎:“眼前突兀山险巇,文安健笔蟠蛟螭。

”③国可见,王铎在书法上是一个极其重“势”之人。

第二,王铎的书法作品还体现着尚“奇”的特点。

白谦慎在《傅山的世界》中认为:“晚明生机勃勃的多元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巨变造成的。

经济上,商品经济比以往更加繁荣发达。

思想上,思想与宗教生活是一个开放的趋势。

文化上,城市文化繁荣,社会阶层界线浮动消融。

另外,在心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探索内在的真实世界,在这一环境影响下的书法家追求“奇”的特质,从而,晚明的一些书法作品富有表现性、戏剧性以及娱乐性。

随着石材的引进,文人篆刻在这一时期蔚然成风,篆刻繁荣又影响书法家对异体字书写的风尚。

受当时通俗文化的影响,书法家对古代经典碑帖的调侃,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帖学的严肃性。

”④王铎书法表现出米的尚“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喜欢用古字、别字对现有文字进行替换,这样,文字增加了笔画,满足了大尺幅作品撑满章法的需要,丰富了作品的结构形式,压紧了大幅作品的空间感。

另一方面是独创“涨墨法”,大胆的用墨法,使大字的空间显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形成了鲜明的点线面,强化了大字的视觉效果,使得大幅作品恢宏壮观、大气磅礴。

三、王铎的小字行草(一)小字行草的取法尽管王铎以写大字尺幅作品为主,但小字在实用性领域也是无法取代的。

王铎在书法学习上的眼光无疑是长远的,他曾言:“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白不察耳。

”⑤他发现唐、宋的大家皆源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以“独宗羲献”是他学术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历代大家学习行草书,二王行草书是必经之路。

据记载,王铎十三岁开始学习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临习三年,字字惟妙惟肖。

作为一代行草书大家,仅仅只学二王是仅仅不够的,从王铎的小行草书作品来看,王铎的小字作品取法主要是以“二王”为底,加上米襄阳的跌宕以及颜鲁公的雄浑形成其独特的小行草特点。

(二)小行草的主要特征相对于王铎的大字行草书的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书风而言,王铎小字书风继续保留着传统文人雅士小幅面的“案头书法”特点。

这种小作品既适应文房书斋的文人雅玩,也可以满足一般家居的装饰布置。

王铎的小行草书风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字形古拙。

王铎的小字行草书呈现出古拙的风貌,这得意他一生吃透“二王”法帖,他的小字的风貌可以看到有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的影响,至于对米芾跌宕的吸收那也是摆脱字字“状如算子”的呆板。

正所谓“取法乎上”,字形自然古意盎然。

第二,道劲浑厚。

“二王”行草书作为绝大多数人学习的范本,但王羲之的字在秀美的外表下又有着道劲的骨力,但后世的学者多数难免只徒有其表的学到了其秀美的一面,丢失了其“内核”道劲,所以写得媚俗软弱,甚至连大家赵孟頫、董其昌也难逃讥评。

而王铎的小行草在取其道劲浑厚的同时,也有着王羲之书风的灵动秀美。

第三,化繁为简。

小字的特性还是以实用方便为主,王铎的大字行草书犹如连绵不绝的山峰,而其小行书却又是展现出“化繁为简”的一面。

其小行草没了大字的缠绵,也没了大字作品中的爱用“古字、异体字”的习惯,字里行间,温润典雅,自然大方,有着不激不厉而又风规自远的文人风貌。

四、王铎大小行草书的对比书法中的大字与小字的书写,不是简单的写小一点写大一点的问题,也不是把小字放大写成大字,他们之间在笔法、结体、章法均有不同的地方。

而王铎对大字与小字的书写能够很好的区分开米,大字磅礴壮观,小字温润典雅。

图3与图4均是王铎1650年的大字和小字,王铎的风格已经形成,图3的大字《书画虽遣怀文语轴》作品已然出神入化,张弛有度,沉着痛快。

图4《蛾眉山诗》小字行草书,笔力沉稳厚实,结字茂密,在整体气势上跌宕超逸、纯朴天真,同时又有大小、快慢的显著节奏变化。

既有险峻之姿,又能复归平正,法度从容,不失规矩,得“二王”书风神韵。

此作恰恰弥补了其“少蕴藉”的不足,写得不温不火、含蓄典雅,是王铎小字行草书中的佳作。

下面我们对这一同一时期的两件作品为代表作语言形式的分析:1.笔法。

王铎的大字笔法多为逆入藏锋,运笔速度节奏感强烈,时快时慢,运笔提按自然,通常时一笔墨写一个节奏,以狂肆酣畅的运笔而显得整幅作品汪洋恣肆。

而王铎笔下的小字却又安静了许多,他的小字笔笔精到,行笔中侧锋兼用,方圆互参,字字精神十足,小字没有了过多的牵丝映带,更像是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

2.结构。

王铎的行草书以其深厚的功力营造了险绝奇逸的结构,其字的结构于米襄阳有过之而不及之势,整体的空间感虚实相生,神采飞扬。

小字的结构没有了大字的娇柔做作,不急不躁,整体上有平正古淡之感。

3.章法,王铎的大字在章法上强调“似欹反正”,把单字成为一组一组的字,有时甚至半行字为一个变化单位,每个变化单位的左倾右斜体势推向每行字的轴线变化,最后又回归平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