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转移技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 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
二十世纪生物科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事件,推动了 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并带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
微生物在基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起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1. 基因分离: a)分别提取供体DNA和载体DNA b)用专一性很强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供体和载体DNA
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 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 特称为F′因子。
F′×F-与F+×F-的不同:给体的
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
a)与染色体发生重组; b)继续存在于F′因子上,
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
二 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由噬菌体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一个细胞的D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能将一个细菌宿主的部分染色体或质粒DNA 带到另一个细菌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
细菌转导的二种类型: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1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细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
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1951年,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为了证实大肠杆菌以外 的其它菌种是否也存在接合作用,用二株具不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 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类似的实验:
抗生素筛选
G ene cloning and E xpression using Plasm id pB R 322
DNA聚合酶
能够把脱氧核糖核苷酸连续地加到双链DNA分子引物链的 3’-OH 末端,催化核苷酸的聚合作用,而不发生从引物模板上 解离的情况.
微生物在基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起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1. 基因分离: a)分别提取供体DNA和载体DNA b)用专一性很强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供体和载体DNA
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 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 特称为F′因子。
F′×F-与F+×F-的不同:给体的
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
a)与染色体发生重组; b)继续存在于F′因子上,
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
二 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由噬菌体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一个细胞的D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能将一个细菌宿主的部分染色体或质粒DNA 带到另一个细菌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
细菌转导的二种类型: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1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细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
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1951年,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为了证实大肠杆菌以外 的其它菌种是否也存在接合作用,用二株具不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 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类似的实验:
抗生素筛选
G ene cloning and E xpression using Plasm id pB R 322
DNA聚合酶
能够把脱氧核糖核苷酸连续地加到双链DNA分子引物链的 3’-OH 末端,催化核苷酸的聚合作用,而不发生从引物模板上 解离的情况.
《植物转基因技术》课件
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研究方向
未来应加强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作物抗逆性、 品质改良和功能食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以 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应关注新 兴技术的应用,如基因编辑技术,以推动转 基因技术的创新发展。
应用前景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 展,未来转基因作物有望在保障粮食安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 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人们对转基因技术 认识的深入和法规体系的完善,转基因技术 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鉴定
对筛选出的阳性细胞或植 株进行遗传和表达分析, 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 导入并稳定遗传。
鉴定方法
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免 疫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 等。
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与安全性
01
02
03
04
遗传稳定性
转基因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目 的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并表达的
能力。
安全性
转基因植物对人类健康、生态 环境和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
目的基因的验证
对获取的目的基因进行测序和功能验证,确保其正确性和可用性。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基因克隆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等技 术,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
载体的选择
根据目的基因的特点和需求,选 择适合的载体,如质粒、病毒载
体等。
载体构建
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进行重组,形 成重组质粒或重组病毒载体。
转化体的筛选与鉴定
转基因技术的法规和监管问题
法规制定
各国政府需制定完善的法规和监管体系 ,规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确保 其安全可靠。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制定国际统一的转基因技术标准 。
VS
监管执行
第8章 植物转基因技术1 PPT课件
程来实现。 • 转基因打破了物种的界限,使不同种的生物的遗 传物质在分子水平上重新组合在一起,并且完全 可以按照人的意志或目的,实现对生物体的改造。
目的基因克隆的基本步骤
• ①分离获得目的基因; • ②在体外进行DNA重组,将外源DNA连接到能 自我复制又带有选择标记的载体上; • ③将重组DNA转移入受体细胞; • ④筛选出含有目的DNA的受体细胞克隆;
基因枪法(gene gun)
又称高速微粒轰击法(High-velocity microprojectiles)
DNA
吸附
1.2m钨弹头
装入
特制手枪 射击植物
但进去的DNA片段整合效率极低,不
易获得再生植株,可能发生共抑制现象.
8.2 植物生物反应器
植物生物反应器是指通过基因工程途径,以常见 的农作物作为“化学工厂”,通过大规模种植生 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 特殊碳水化合物、生物可降解塑料、脂类及其它 一些次生代谢产物等生物制剂的方法。
植物受伤后能分泌酚类化合物(如乙酰丁香 酮、羟基乙酰丁香酮),诱导Ti质粒上的 毒性基因表达。 第二步 感染植物 农杆菌吸附于植物的表面伤口部位(常在茎的 基部)。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步 毒性基因(vir)表达 virA、virG、virD、virB 第四步 T-DNA转移 T-DNA被vir基因产物切下来,并运送到植物细胞 核里,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第五步 诱导冠瘿瘤 T-DNA上的产物催化产生过量的生长素和 细胞分裂素,形成植物冠瘿瘤。 第六步 土壤农杆菌代谢冠瘿碱。
我国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虽 然在构建高效植物表达载体和培育转基因植物等主要技术 环节上与国外相差无几,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与发达 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差距。 幸运的是,在制订“九五”,“十五”“863”计划时,
目的基因克隆的基本步骤
• ①分离获得目的基因; • ②在体外进行DNA重组,将外源DNA连接到能 自我复制又带有选择标记的载体上; • ③将重组DNA转移入受体细胞; • ④筛选出含有目的DNA的受体细胞克隆;
基因枪法(gene gun)
又称高速微粒轰击法(High-velocity microprojectiles)
DNA
吸附
1.2m钨弹头
装入
特制手枪 射击植物
但进去的DNA片段整合效率极低,不
易获得再生植株,可能发生共抑制现象.
8.2 植物生物反应器
植物生物反应器是指通过基因工程途径,以常见 的农作物作为“化学工厂”,通过大规模种植生 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 特殊碳水化合物、生物可降解塑料、脂类及其它 一些次生代谢产物等生物制剂的方法。
植物受伤后能分泌酚类化合物(如乙酰丁香 酮、羟基乙酰丁香酮),诱导Ti质粒上的 毒性基因表达。 第二步 感染植物 农杆菌吸附于植物的表面伤口部位(常在茎的 基部)。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步 毒性基因(vir)表达 virA、virG、virD、virB 第四步 T-DNA转移 T-DNA被vir基因产物切下来,并运送到植物细胞 核里,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第五步 诱导冠瘿瘤 T-DNA上的产物催化产生过量的生长素和 细胞分裂素,形成植物冠瘿瘤。 第六步 土壤农杆菌代谢冠瘿碱。
我国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虽 然在构建高效植物表达载体和培育转基因植物等主要技术 环节上与国外相差无几,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与发达 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差距。 幸运的是,在制订“九五”,“十五”“863”计划时,
转基因PPT课件
色氨酸 乳铁蛋白 凝乳酶 疫苗食品
h
19
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增加产量 控制成熟期 增加营养 具有保健功能
h
20
第三节 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 食品可能造成的影响
h
21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事件
1、Pusztai事件: 1998年秋天, Pusztai声称大鼠 食用了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土豆后,体重和器官重 量减轻,免疫系统受到了破坏
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
➢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
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
➢2002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870万
公顷。
h
12
➢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从最初6个增加到21个。按种
植面积大小排序,前三名分别是美国、阿根廷、巴西
➢迄今,全世界已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转基因作物
抗菌抗虫基因
大面积种植含Bt基因的抗虫棉,降低了 Bt农药制剂的防虫效果
含有抗性基因的细菌、病毒可能将抗性 基因转移给人的致病微生物 ???
h
26
三、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生 态平衡
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可能扩散到亲缘野 生型,造成“基因污染”
“基因污染”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可能 造成个别物种的灭绝
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抗虫、抗病、抗旱、抗病
毒、生长激素、抗衰老基因
h
14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一、改造食品微生物,改善食品生产工艺 二、改善食品原料的品质,提高产量 三、改良果蔬采后品质,增加储藏保鲜性能 四、生产食品添加剂及功能性食品
h
15
一、改造食品微生物,改善食品 生产工艺
h
19
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增加产量 控制成熟期 增加营养 具有保健功能
h
20
第三节 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 食品可能造成的影响
h
21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事件
1、Pusztai事件: 1998年秋天, Pusztai声称大鼠 食用了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土豆后,体重和器官重 量减轻,免疫系统受到了破坏
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
➢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
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
➢2002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870万
公顷。
h
12
➢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从最初6个增加到21个。按种
植面积大小排序,前三名分别是美国、阿根廷、巴西
➢迄今,全世界已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转基因作物
抗菌抗虫基因
大面积种植含Bt基因的抗虫棉,降低了 Bt农药制剂的防虫效果
含有抗性基因的细菌、病毒可能将抗性 基因转移给人的致病微生物 ???
h
26
三、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生 态平衡
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可能扩散到亲缘野 生型,造成“基因污染”
“基因污染”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可能 造成个别物种的灭绝
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抗虫、抗病、抗旱、抗病
毒、生长激素、抗衰老基因
h
14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一、改造食品微生物,改善食品生产工艺 二、改善食品原料的品质,提高产量 三、改良果蔬采后品质,增加储藏保鲜性能 四、生产食品添加剂及功能性食品
h
15
一、改造食品微生物,改善食品 生产工艺
基因的转移 PPT课件
25
二、转化的方法
转化大肠杆菌的方法有2类: 1. 感受态细胞法 将宿主细胞制备成感受态,这种细胞容 易接受外源DNA。 2. 电击法(电转化法) 利用电击的方法,在宿主细胞上瞬间打 “洞”,让外源DNA进入细胞内。
26
三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一)基本概念 由于质粒载体缺失了mob 基因,不能 自行接合转移,必须改变E.coli 质膜的 通透性。 1. 感受态* Compenent 受体细胞经过诱导,产生一种短暂的吸 收外源DNA的生理状态。 2. 感受态细胞 Compenent cells 经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受体细胞膜的 通透性改变,允许外源DNA 进入。
6.符合重组DNA操作的安全标准。
17
三、 E.coli受体细胞
1. 特性 用于转化的E.coli 细胞的特点
(1)限制修饰系统缺陷的突变体,即不含限制性 内切酶和甲基化酶的突变株 (Rˉ,Mˉ),
(2)允许外源DNA 进入E.coli体内,并稳定地遗 传给后代 。
18
2. 受体菌的条件与选择 符合生物安全性的要求。 宿主菌的限制酶和重组酶应为缺陷型。 宿主菌处于感受态。 转化率。 3. 常用E.coli菌株 DH5α、DH10B JM101~JM109 其它
8
体外包装好的重组噬菌体感染受体菌, 使受体菌发生溶菌,形成噬菌斑。每 g DNA能形成106噬菌斑。 当病毒从被感染的(供体)细胞释放出 来、再次感染另一(受体)细胞时,发 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 转移及重组。
9
图 转导作用
10
(3)体外包装的噬菌体的转导
① 体外包装 in vitro ing 定义:将重组的噬菌体DNA或Cosmid 质粒包装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噬菌体颗 粒。
转基因技术及应用PPT课件
✓2001年5月23日,中国国务院第304号令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 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共分8章,分别是总则、研究与试验、生 产与加工、经营、进口与出口、监督检查、罚则、附则等。
第20页/共100页
转基因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
•
转基因生物的“基因污染”造成生态问题,引起杂草化。
1998年,加拿大Alberta省发现一种Canola油菜,它由于基因污染而含 有抗草甘膦、抗固沙草、抗咪唑啉类除草剂等三掌转基因堆积而成的 “光谱抗除草剂基因”(HT基因)。这种多抗性怪异油菜的种子爆荚、 休眠期长、种子很小、圆而光滑,可随风传播到相当远的距离,更易造 成基因污染和扩散,而一般除草剂对它无可奈何,成为多抗性的“超级 杂草”。 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J. E. Losey 1996年在《Nature》杂志发表的一 篇报导:他们用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来饲喂大斑蝴蝶幼虫, 对照组是加普通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及不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 结果转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饲喂幼虫后,第二天死亡10%以上,4天后 死亡44%。而对照组全部存活。这就表明,Bt转基因玉米花粉可能威胁 大斑蝴蝶的生存,引起生态种群的破坏。
第22页/共100页
•
转基因生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侵入到新的栖息地。通过昆虫、鸟类、风力等媒介使转基因花粉四处扩散,造成基 因污染,威胁生物多样性安全。
丧失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生物通过生存竞争、环境胁迫或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 影响(基因、种群或物种),使生物多样性受损害或者丧失。
对非目标本土物种的伤害。由于改变互惠共生关系导致。 营养循环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改变。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改变
重组质粒
合
农杆菌筛选标记
转
第20页/共100页
转基因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
•
转基因生物的“基因污染”造成生态问题,引起杂草化。
1998年,加拿大Alberta省发现一种Canola油菜,它由于基因污染而含 有抗草甘膦、抗固沙草、抗咪唑啉类除草剂等三掌转基因堆积而成的 “光谱抗除草剂基因”(HT基因)。这种多抗性怪异油菜的种子爆荚、 休眠期长、种子很小、圆而光滑,可随风传播到相当远的距离,更易造 成基因污染和扩散,而一般除草剂对它无可奈何,成为多抗性的“超级 杂草”。 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J. E. Losey 1996年在《Nature》杂志发表的一 篇报导:他们用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来饲喂大斑蝴蝶幼虫, 对照组是加普通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及不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 结果转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饲喂幼虫后,第二天死亡10%以上,4天后 死亡44%。而对照组全部存活。这就表明,Bt转基因玉米花粉可能威胁 大斑蝴蝶的生存,引起生态种群的破坏。
第22页/共100页
•
转基因生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侵入到新的栖息地。通过昆虫、鸟类、风力等媒介使转基因花粉四处扩散,造成基 因污染,威胁生物多样性安全。
丧失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生物通过生存竞争、环境胁迫或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 影响(基因、种群或物种),使生物多样性受损害或者丧失。
对非目标本土物种的伤害。由于改变互惠共生关系导致。 营养循环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改变。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改变
重组质粒
合
农杆菌筛选标记
转
《动物转基因技术》课件
生物制药与生物反应器
生物制药
利用动物转基因技术,可以生产出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蛋白质、酶等生物制品 ,用于治疗、诊断和预防疾病。
生物反应器
动物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构建生物反应器,通过转基因动物的器官或组织作 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出大量的生物制品,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动物育种与改良
动物育种
利用动物转基因技术,可以对动物的 遗传物质进行改造和优化,培育出具 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例如,转基因 猪、转基因牛等。
动物改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善动物的生 长性能、繁殖性能、抗病性能等性状 ,提高动物的产量和品质,为畜牧业 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05
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问题
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评估
01
02
03
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评估是确保 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需 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包 括遗传稳定性、生物学特性、生 态影响等方面。
详细描述
转基因猪的实验研究主要通过胚胎移植、体 细胞核移植等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猪 的受精卵或胚胎细胞中,从而获得携带外源 基因的转基因猪。这些转基因猪可用于研究 外源基因的表达、功能以及对生长发育、生 产性能等方面的影响。
转基因牛的实验研究
总结词
转基因牛是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又一重要动物 模型,具有繁殖周期长、生产性能高、经济 价值大等优点,可用于提高牛的抗病能力和 生产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安全性、毒理学等方面的评估。
评估过程中需要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原料 来源、生产工艺、成分含量等方面的变
化,以及可能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评估结果需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审查 ,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转基因技术.ppt
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
转基因作物因为是人工制造的品种,我们可以把这 些品种看作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种。一般说 来,外来种对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或危险会 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需10年的时间,或更长 的时间。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种植至今最长也就是 5~6年的时间,一些潜在风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不一定能表现出来。可是有些风险在实验室水平上 已经证实。如Mikkelsen等证实抗除草剂转基因 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可以通过基因流在一次杂交、 一次回交的过程已转到其野生近缘种中 (Mikkelsen et al., 1996) 。
转基因香瓜与普通香瓜的比较
左图为存放了5天的普通香瓜;右图为存放了15 天后的香瓜
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方法
花粉管通道法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基因枪介导转化法 细胞融合法等
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是 指染色体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并能遗传 给后代的一类动物。
目前,针对动物和植物,越来越多 的转基因技术被发明出来,大大加 快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步伐
1987年,Klein等人发明了基因枪转 基因方法 1985年Fromm等人建立了电击转化原生质体 方法,并于1986年利用该方法获得了转基因玉 米植株
1983年,比利时、德国、美国同时出现了烟草
标志着动 物转基因 技术的建 立
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000年3月,克隆小猪“横空出世”。随之而来, 欧美之间也为转基因食品吃与不吃的问题争论不休。 茄,这项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国研究成功的, 转基因食品一发不可收。据统计,美国食品和药物管 理局确定的转基因品种已有43种。美国是转基因食品 最多的国家,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90%以上的大豆、50%以上的玉米、小麦是转基因 的。转基因食品有转基因植物,如:西红柿、土豆、 玉米等,还有转基因动物,如:鱼、牛、羊等。虽然 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在口感上没有多大差别,但转 基因的植物、动物有明显的优势:优质高产、抗虫、 抗病毒、抗除草剂、改良品质、抗逆境生存等。
分子生物学原理--基因工程ppt课件
分子生物学原理
整合
• 整合: 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第一步
噬菌体粘附于细胞壁上,将自身的 DNA注入菌体中。 此 DNA可与细菌染色 体重组,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
• 溶原菌:整合了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 裂解: 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第二步
DNA利用菌体的酶系统,复制自身及 外壳蛋白,组装成大量新 噬菌体,并将 细菌涨破。
第十四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10/28/2024
分子生物学原理
基因重组:genomic recombination 重组DNA:recombinant DNA
10/28/2024
分子生物学原理
第一节、自然界的基因重组
• 转化:transformation • 整合:integration • 转导:transduction • 转位:transposition
10/28/2024
分子生物学原理
转位
• 转位:一个或一组基因从一处转到基因 组的另一个位置。
• 这些游动的基因称为转位子(transposon)。
10/28/2024
分子生物学原理
转 位
10/28/2024
分子生物学原理
第二节、基因工程
• 基因工程:是用分离纯化或人工合成的 DNA在体外与载体DNA结合,成为重组 DNA,用以转化宿主,筛选出能表达重 组DNA的活细胞,加以纯化、传代、扩 增,成为克隆。也叫基因克隆或重组 DNA技术。
切割后与原来载体比较。
• 利用核酸杂交和放射自显影进行鉴定:用目 的基因作探针监测宿主DNA是否重组体。
10/28/2024
分子生物学原理
DNA重组体的筛选与鉴定
•灭 活法筛 选重组 体。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
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
自发性转导是细菌基因水平 转移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 于细菌适应环境变化和进化 。
诱导性转导
诱导性转导是指通过人为诱导的方式,使细菌基因 组DNA发生断裂,并转导给其他细菌的现象。
诱导性转导通常使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如紫外线、X 射线、诱变剂等,使细菌DNA发生断裂,并利用转 导病毒或噬菌体将断裂的基因片段传递给其他细菌 。
常情况下较低。
提高基因转移效率的方法包括优化实验条件、使用高效的基因
03
转移媒介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细菌基因 转移的方式
目
CONTENCT
录
• 细菌基因转移的概述 • 转化 • 转导 • 接合 • 基因转移的宿主范围和限制
01
细菌基因转移的概述
基因转移的定义
基因转移是指遗传物质在生物体之间或生物体内部各细胞之间的 传递和流动。
它包括DNA片段、染色体或整个细胞从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生物体的过程。
人工转化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 基因组测序、基因功能研究等领 域,为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提供 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转化的机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受态细胞的形成
感受态细胞是细菌处于特定生 理状态下,能够摄取和整合外 源DNA的一种状态。感受态细 胞的形成与细胞壁和细胞膜的 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
外源DNA的摄取
外源DNA通过细菌的细胞膜进 入感受态细胞内部,这一过程 需要能量消耗,如ATP水解等 。
05
基因转移的宿主范围和限制
宿主范围
02
01
03
细菌基因转移的宿主范围较窄,通常只限于同种或亲 缘关系较近的细菌之间。
自发性转导是细菌基因水平 转移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 于细菌适应环境变化和进化 。
诱导性转导
诱导性转导是指通过人为诱导的方式,使细菌基因 组DNA发生断裂,并转导给其他细菌的现象。
诱导性转导通常使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如紫外线、X 射线、诱变剂等,使细菌DNA发生断裂,并利用转 导病毒或噬菌体将断裂的基因片段传递给其他细菌 。
常情况下较低。
提高基因转移效率的方法包括优化实验条件、使用高效的基因
03
转移媒介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细菌基因 转移的方式
目
CONTENCT
录
• 细菌基因转移的概述 • 转化 • 转导 • 接合 • 基因转移的宿主范围和限制
01
细菌基因转移的概述
基因转移的定义
基因转移是指遗传物质在生物体之间或生物体内部各细胞之间的 传递和流动。
它包括DNA片段、染色体或整个细胞从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生物体的过程。
人工转化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 基因组测序、基因功能研究等领 域,为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提供 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转化的机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受态细胞的形成
感受态细胞是细菌处于特定生 理状态下,能够摄取和整合外 源DNA的一种状态。感受态细 胞的形成与细胞壁和细胞膜的 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
外源DNA的摄取
外源DNA通过细菌的细胞膜进 入感受态细胞内部,这一过程 需要能量消耗,如ATP水解等 。
05
基因转移的宿主范围和限制
宿主范围
02
01
03
细菌基因转移的宿主范围较窄,通常只限于同种或亲 缘关系较近的细菌之间。
基因水平转移 ppt课件
例:从胞内细菌到多细胞真核生物的广泛水平基因转 移➢ HGT在细菌与细菌之间很常见,而在细菌与其相关的有机体内的移动
非常罕见 ➢ 一些内共生体的存在,如沃巴赫氏菌,存在于真核种系中,可能帮助
细菌基因转移到细菌宿主基因组 ➢ 本研究提供了从沃巴赫氏菌到它们宿主的水平基因转移证据 ➢ 研究发现有4条基因组插入,大小从500bp左右到一个巨碱基左右
两端是短(30-40bp)的末端反 向复杂序列(IR)或同向重复序 列(DR),中央是转座酶基因和 抗药性基因
接合型转座子 (conjugative transposon)
通过接合作用转移的转座子,末端没 有重复序列,但含有整合酶基因、切 离酶基因、接合型转移基因及抗生素 基因
接合型转座子综合转座子、质粒、噬菌体的特征,是真正的基因转 移因子,能引起抗性基因在许多重要细菌中的扩散
病毒基因以及形成新代谢路径的代谢基因 ➢ 取决于基因模块的组成,同一种GEIs可促进不同类型微生物的进化,例
如致病菌和环境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
基因组岛(例:细菌水平基因转移与进化的工具)
GEI总体特性图 GEIs是一段大的DNA片 段,核酸特性不同于其 他染色体。GEI通常插 入于tRNA基因,靠近 DR酶 GEIs有与基因迁移相关 的编码子,例如整合酶, 转座酶和插入序列。根 据基因含量,GEIs被称 为致病性岛、共生岛、 代谢岛、抗性岛、适应 岛等
➢ 差异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 遗传物质的交流
➢ 水平基因转移不仅发生在细菌之间,而且也发生在细菌与 高等动物之间,甚至高等动物之间
意义
➢ 水平基因转移打破了亲缘关系的界限,使基因流动的可 能变得更为复杂
➢ 微生物水平转移增加了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了微生物 适应新环境能力
非常罕见 ➢ 一些内共生体的存在,如沃巴赫氏菌,存在于真核种系中,可能帮助
细菌基因转移到细菌宿主基因组 ➢ 本研究提供了从沃巴赫氏菌到它们宿主的水平基因转移证据 ➢ 研究发现有4条基因组插入,大小从500bp左右到一个巨碱基左右
两端是短(30-40bp)的末端反 向复杂序列(IR)或同向重复序 列(DR),中央是转座酶基因和 抗药性基因
接合型转座子 (conjugative transposon)
通过接合作用转移的转座子,末端没 有重复序列,但含有整合酶基因、切 离酶基因、接合型转移基因及抗生素 基因
接合型转座子综合转座子、质粒、噬菌体的特征,是真正的基因转 移因子,能引起抗性基因在许多重要细菌中的扩散
病毒基因以及形成新代谢路径的代谢基因 ➢ 取决于基因模块的组成,同一种GEIs可促进不同类型微生物的进化,例
如致病菌和环境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
基因组岛(例:细菌水平基因转移与进化的工具)
GEI总体特性图 GEIs是一段大的DNA片 段,核酸特性不同于其 他染色体。GEI通常插 入于tRNA基因,靠近 DR酶 GEIs有与基因迁移相关 的编码子,例如整合酶, 转座酶和插入序列。根 据基因含量,GEIs被称 为致病性岛、共生岛、 代谢岛、抗性岛、适应 岛等
➢ 差异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 遗传物质的交流
➢ 水平基因转移不仅发生在细菌之间,而且也发生在细菌与 高等动物之间,甚至高等动物之间
意义
➢ 水平基因转移打破了亲缘关系的界限,使基因流动的可 能变得更为复杂
➢ 微生物水平转移增加了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了微生物 适应新环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基因枪法(gene gun)
该法又称粒子轰击(particle bombardment), 高速粒子喷射技术(High-velocity particle microprojection)或基因枪轰击技术(gene gun bombardment),是由美国Comel大学生物化 学系John.C.Santord等于1983年研究成功。
在1987年,Vlein首先报道了应用此技术将 TMV(烟草花叶病毒)RNA吸附到钨粒表面, 轰击洋葱表皮细胞,经检测发现病毒RNA能进 行复制,并以同样技术将CAT(Chloraphericol acetyltransferase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基因 导入洋葱表皮细胞。现在,该技术已在烟草、 水稻、小麦、黑麦草、甘蔗、棉花、大豆、菜 豆、洋葱、番木瓜、甜橙、葡萄等多种作物上 成功。
第二类是将已克隆的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并 将导入基因后的受精卵植入子宫,发育成胚胎 和个体,胚胎期和出生后均可观察目的基因在 整体内的表达,此项技术称转基因技术 (transgenic technique),转基因技术所产 生的动物称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
1.基因转移的物理学方法 2.基因转移的化学方法 3.基因转移的生物学方法
它是目前基因转移效率较好的一种基因转移方 法, 1.可直接用不含有原核载体DNA片段的外 源基因进行转移; 2.外源基因的长度不受限制, 可达100kb ; 3.实验周期相对比较短。
二、电穿孔法(Electroporation)
电穿孔(electroporation)是指在高压电脉冲的作用下 使细胞膜上出现微小的孔洞。从而导致不同细胞之间 的原生质膜发生融合作用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几乎所 有类型的细胞,包括植物的原生质体、动物的初生细 胞,以及不能用其它方法(诸如磷酸钙或DEAE-葡聚糖 法)转染的细胞,都可以成功地使用电穿孔技术进行基 因转移。此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基因转移效率高等 优点。
第二节、化学转染法
利用化学物质对细胞或DNA分子进行处理和 修饰,以使外源性DNA顺利进入细胞内的方 法。 包括: 1.氯化钙转移法 2.DNA-磷酸钙共沉淀法 3.DEAE-葡聚糖转染技术 4. 脂质体转染法(liposome)
1.氯化钙转移法
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理化方法诱 导细胞,使其处于最适摄取和容纳外来DNA的 生理状态。 目前常见的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有 CaCl2 ,RbCl2法, RbCl2发制备的感受态细 胞转化效率较高,但CaCl2 法简便易行。
基本原理:通过动力系统将带有基因的金属颗 粒(金粒或钨粒),将DNA吸附在表面,以一 定的速度射进植物细胞,由于小颗粒穿透力强, 故不需除去细胞壁和细胞膜而进入基因组,从 而实现稳定转化的目的。 优点:具有应用面广,方法简单,转化时间短, 转化频率高,实验费用低等优点。对于农杆菌 不能感染的植物,采用该方法可打破载体法的 局限。
(2)操作程序
将盛有细胞和 DNA混合液的特制小容器置于 电泳冲仪的正负电极之间,在 0 ℃下加高压 (2.0~4.0kV)电脉冲 10分钟后,将处理的细胞 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中生长 2天,再行筛选。电 穿孔之前若用秋水仙酞胺(colcemid)预处理细 胞10小时,可提高转化效率3~10倍。
(3)影响因素
基因转移技术
概述
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将外源 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菌或者细胞内,并使之在细 菌或细胞内实现转入基因的扩增好表达称为基 因转移技术。它是重组DNA技术和基因治疗 的关键步骤之一。
两个概念
转化:质粒DNA或其他载体与目的基因DNA 构建的重组载体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转染:噬菌体,病毒或以其他作为载体构建的 重组载体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1)基本原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细胞膜因发生临时性破裂所形 成的微孔,足以使大分子以及像ATP这样的小分子从 外界进入细胞内部,或是反向流出细胞。细胞膜上微 孔的关闭是一种天然衰减的过程,在0℃下,这种过 程会被延缓进行。 在微孔开启期间,细胞外环境中的核酸分子便会 穿孔而入,并最终进到细胞核内部。具有游离末端的 线性DNA分子,易于发生重组,因而更容易整合到寄 主染色体,形成永久性的转化子。超盘旋的DNA比较 容易被包装进染色质,因此一般说来它对于瞬时基因 表达的实验更为有效。
基因转移技术的应用
外源基因与载体在体外重组形成重组DNA分子 后,为了分析基因的表达,测定表达对细胞生 长的影响,研究该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得到高 表达的基因产物,通常需要将重组DNA分子通 过特定的方法导入宿主细菌(细胞)。
基因转移技术的分类:
第一类是将目的基因转导入体外培养的细胞或导入从 体内取出的细胞,观察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这 项技术称基因转染(gene transfection )技术。通常情 况下,该技术转入的目的基因不与细胞染色体发生整 合,而是在细胞质呈现暂时性表达,随时间推移而逐 渐减弱或消失。为了使目的基因进入细胞后能与细胞 基因组DNA发生整合、产生永久性的表达,需用病毒 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并发生整合;
脉冲的最大电压和脉冲持续的时间,是影响电 穿孔转染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而与DNA浓度 则无多大关系。 电穿孔转染效率主要取决于所用的细胞类型。 对于不适合用传统方法转染的细胞,用电穿孔 法得到的永久转化的频率约为10-4~10-5之间。
可用于真核、原核细胞的转染 优点:简单、重复性好、转移效率高 缺点:对细胞有损伤
第一节、基因转移的物理学方法
主要有: 1.显微注射法 2.电穿孔法 3.基因枪法
一、显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
受体细胞主要是卵细胞, 现在也用于贴壁细胞 成功率与操作者的熟练 程度有关 主要用于转基因动物
显微注射技术是利用显微操作系统和显微注射 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直接注入到受精卵的原核 中,使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内, 再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将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受精 卵移植到受体动物的子宫内发育,从而获得转 基因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