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20世纪20年代世界关系格局
20年代协约世界史上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格局(1)维也纳体系:是指由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由维也纳会议总协议而形成的19世纪前半期欧洲统治秩序和国际关系体系。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是维持维也纳体系的工具。
维也纳体系暂时构建了大国在欧洲的均势,在欧洲诸强国大体势均力敌的基础上,英国在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再次控制了欧洲。
该体系不仅恢复了被革命推翻的欧洲君主的封建统治,而且企图从政治、军事、外交上来防止和镇压新的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的历史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维也纳体系只顾大国利益,把从拿破仑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民族又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压制和扼杀民族解放运动。
维也纳体系强加给欧洲的反动政治局面是历史的逆流,是欧洲封建专制君主企图使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
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在于该体系下存在着三组矛盾: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欧洲大国之间矛盾。
其瓦解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神圣同盟”的破裂使该体系开始瓦解;第二阶段,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使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被打破,该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陆续被破坏,体系名存实亡;第三阶段,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尤其是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使该体系彻底瓦解。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初期协约国以实力为基础重新确立的瓜分世界的体系。
这一体系是在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来的,维护它的国际机构是国际联盟。
它最终使一战前英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让位于英美、美日激烈竞争的格局,该体系的确立,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西方的矛盾,但又充满着新的矛盾。
该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作出了局部调整,主要是针对当时国际关系的两个焦点:即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
道威斯计划的制定,使德国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经济束缚,成为其经济复兴的起点;洛迦诺公约的制定,使德国由被制裁转为被扶持,成为其政治复兴的起点。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凡尔赛体系中战胜国的要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 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凡尔赛条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和其盟国应当承 担战争责任,这实际上就使战胜国对战败国索取赔 款合法化,于是条约规定德国和其他战败国要向战 胜国赔款。
(2)对德国领土的安排和军事力量的严格限制, 以及对德国殖民地的瓜分,对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 权全部移交日本等,满足了法、英、日的一些要求。
(一)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和平、缓 和、稳定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合作不断加强。 3、地区性军事冲突和战争趋向缓和。 4、大国之间在国际安全上积极合作。
(二)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1、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 发展趋势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从19世纪初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 历了四个局面,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世界格局多 极化。
维也纳体系
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召开了 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由俄、普、奥、英四国操纵, 会议通过了恢复封建秩序、限制法国再起、分割法属 殖民地、重划欧洲版图、维护德意分裂等决议。从而 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815年的欧洲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欧洲共同体
★为什么说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第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严重迟 滞了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平衡需要一 个较长的过程。
第三、和平条件下新旧格局的转换会有 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二、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 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所谓国际关系体系,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划分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一战前的两极体系和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等几个阶段。
一、威斯伐利亚体系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纠纷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三十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威斯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准则。
这就奠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西欧国际的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形成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
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
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这一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实际上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洞悉当前全球形势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洞悉当前全球形势1. 引言1.1 概述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是当前全球形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治理全球事务已经成为全球政治舞台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当今国际体系的特点、主要国际矛盾和挑战等方面,并分析全球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探索中国崛起对全球体系的影响以及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观等方面。
1.2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个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以及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这导致了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并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
同时,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争也成为当前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热点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全球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1.3 研究意义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动态,还可帮助我们洞悉各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本质,并为我们制定未来应对全球挑战的策略提供指导。
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及其所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观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通过本文对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以促进国际社会各个主体间更加稳定、公正、高效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实现。
2. 国际关系的演变2.1 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西方欧洲为中心的殖民时代。
在这个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势力,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国家间的竞争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些战争对全球格局和政治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二战结束,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冷战开始时形成了一个双极世界,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
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
5、冷战的启示
抛弃冷战思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处理国别关系。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 全观,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 秩序。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1、政治:两大力量势不两立 2、军事: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3、经济:两个市场并行发展 4、结构:阵营内部一个中心 5、形态:两极格局相对稳定
(1)全球化空前增强了国标志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发展 全球问题的扩展蔓延
局部和整体的相互依存加深 国际社会运行的有序性加强 全球问题的发展呼唤全球治理
(2)单极倾向和多级趋势成为国际 体系的竞争焦点
--单极倾向
强行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强化美国主导的民主同盟体系 奉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
3、冷战时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柏林危机(1948、1958) 古巴导弹危机(1962)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5)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 两伊战争(1980-1988)
4、冷战的影响
(1)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并存 (2)经济代价巨大 (3)军备竞赛放大国际安全危机 (4)后遗症负面影响延续至今
三、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一)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1、雅尔塔体制----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雅尔塔体制: 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1943、11)、 雅尔塔会议(1945、2)和波茨坦会议(1945、7) 上对如何处理和安排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对日战争 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这些协议、协 定及其实施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5)世界格局,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世界格局 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考点1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经过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袭击波兰扩大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作战 扩大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使二战扩大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转折 凡尔登战役转折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影响 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战争 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与国应该加强合作,维护和平,谋求共同的发展。
考点2 世界格局的演变 阶段 格局 具体内容 一战后到二战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两次世界大战及 战后世界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 世界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重要国际组织 多极化趋势北约与华约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轴心国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体系瓦解两次会议对中国影响 (1)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继承。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特点: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 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Biblioteka 过渡时期。1、维也纳体系
⑴含义: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以欧洲 为中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世界格局多极化
变因:实力对比的变化,包括经济、军事
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 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 利益分配体系。
⑵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 力量中心。 •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 • 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 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 约和限制,有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⑶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 格局变动不同:
苏联:加紧对华进行军事威胁,中苏 边境武装冲突不断,中苏关系 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苏联放弃争夺军事优势,从对外扩张 转向全面收缩,美国重新取得战略 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美国:对华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 苏联: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三、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史实: A、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 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B、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 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C、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 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D、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 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一、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
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美国;1、门罗主义: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内容:美国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实质:独霸美洲2、门户开放政策:时间:1899年内容: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实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列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3、大棒政策:时间: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表现:获得巴拿马运河地区4、中立政策:时间:一战前期实质:大发战争横财5、金元外交:时间:一战结束后实质:利用经济实力,力图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支配作用6、领导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时间:二战期间7、冷战政策:时间:1947年——1991年内容: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实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8、单边主义政策:时间:今天实质:依靠其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企图达到支配世界的目的英国:1、打败欧洲列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16世纪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2、组织和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实质: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3、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19世纪中后期表现:发动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4、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光荣孤立)时间:一战前5、参加协约国:时间:一战期间实质:阻止德国实现灾民欧洲大陆以及世界霸权6、重新回到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反对肢解德国7、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8、追随美国;时间:二战以后实质:因为自身实力下降,所以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达到自己的目标法国:1、称霸欧洲:时间:19世纪初期表现: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的对外战争2、阻止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时间: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期间表现:发动普法战争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3、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主张严厉制裁德国,甚至肢解德国4、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5、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德国:1、推行大陆政策:时间:19世纪中后期2、推行世界政策: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建立同盟国发动一战3、建立统治世界的法西斯帝国: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建立法西斯轴心同盟发动二战4、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二、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1、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存在时间:17世纪——一战前夕主要特征:欧洲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超群欧洲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心欧洲列强围绕欧洲霸权和世界海上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争夺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时间:一战结束后到二战爆发前主要特征: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固性欧洲列强仍然主宰世界美、日、苏等国国际地位大大增强3、美苏两极体制下的雅尔塔格局:存在时间:1945年——1991年主要特征:二战后德意惨败,英法削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格局不复存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4、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时间:40年代——70年代战后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关贸总协定5、新旧世界格局的过渡时期:存在时间:1991年——今天主要特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三、大国外交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18世纪在法国、荷兰、西班牙的支持下,美国打败了英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2、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发动连年对外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3、19世纪初欧洲反法联盟多次干涉法国大革命,并最终打败了拿破仑4、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最终导致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爆发了一战6、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就是英、法、美、日外交斗争的结果7、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德、意、日建立法西斯联盟,并最终发动了二战8、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并加速了二战的爆发9、20世纪四十年代:美、英、苏、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0、1943年苏、美、英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灭亡11、1945年,苏、美、英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12、1945年,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3、1945年,在各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建立14、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了两极体制出现和长期的冷战15、20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出现了美、苏、中大三角格局四、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大国外交政策:美国:1、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门罗主义2、1899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20世纪初期的美国的大棒政策:4、一战以后美国的金元外交:5、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军备竞赛:6、今天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英国:1、19世纪中后期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2、二战以后追随美国;法国:1、19世纪初期称霸欧洲的政策2、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德国:1、19世纪后期推行大陆政策: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行世界政策:3、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在实际中,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就是指世界各国家之间的政治力量在不断的被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分析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有初期的维也纳体系,还有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后期的雅尔塔体系,一共包含三大体系。
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1、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1.1维也纳体系在18世纪末期,法国的大革命带给法国封建主义一记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就曾经开展六次反法的同盟活动,从而击破拿破仑帝国,扼杀法国革命,为在战后更好的惩罚法国,从而确立了一个维也纳体系,该体系的确立,体现出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起了新秩序。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18世纪及19世纪时期,由于世界上正在开展工业革命,世界中欧洲各国之间开始掀一股以列强国家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狂潮,从而使世界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产生变化,导致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发展重大变化。
此时的美国、日本也纷纷加入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中,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战争中的战胜国,为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确立出新的战后秩序,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的是孤立苏俄政权,该体系体现出战胜国对欧洲霸权提出的挑战。
1.3雅尔塔体系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还包括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产生的雅尔塔体系。
该体系的开始阶段是战争盟国从二战开始就为能够确立雅尔塔体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进行合作。
同时,在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苏为中心来争夺世界霸权,体现出全球霸权的政治分裂状况。
2、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2.1维也纳体系第一,从国际关系原则中分析,该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首先该体系中通过会议确立“正统原则”,主要为的是能够恢复正统,从而使欧洲当时的封建主义秩序可以得到恢复;其次演变过程中,也就是渐渐恢复“补偿原则”,主要目的就是补偿在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君主们失去的领土及势力损失。
学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心得体会在这学期中,我们集中学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涉猎,我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新的感悟。
国际关系是史包含着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元素不断成长和变换的巨大网络,各种政治力量在一个日益一体的网络空间里相互发生联系。
国际关系史以世界体系的发展为主线,既有国际关系史围绕世界体系机制而运行的轨迹描述,又有关于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的分析以及推行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影响的思考。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回顾五百年的国际关系史,我们发现,国际关系体系从欧洲走向了世界形成了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从大陆同盟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路径可供我们借鉴:从国际体系的极数分析,国际关系体系经历了两极体系—英法奥三极体系—英法俄普奥五极体系—英法俄德奥五极体系(美日具备极的实力,但没有参与国际体系)—美苏体系—中美苏战略三角,直到冷战结束后的美欧俄中日五大力量中心,多极体系初具雏形,美国军事实力超强,但建立单级霸权体系,困难重重。
从极的产生过程来看,法兰西与神圣罗马帝国之争,法国的战略在于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其重点在于与神圣罗马帝国争夺西班牙,同时支持德意志内部的新教诸侯反对奥地利。
其战略是成功的。
三十年战争后,法国成为欧陆的霸主。
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略则联合欧陆之外的英国,反对法国。
两强争夺的最终结果是英国成为战略平衡手,普鲁士也在两强的争夺中崛起起来。
同时,俄罗斯向西扩张,也成为欧陆的主要角色。
法德世仇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动力,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是无论亨利四世还是拿破仑,在其实力鼎盛时期也未能达到与欧洲所有强国为敌的地步。
两强相争的后果是两强都衰落下去,只是衰落的快慢不同,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实力再也没有达到欧陆霸主的地位。
最新1(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1(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一战34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5在欧洲,欧洲列强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斗争,6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71、17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8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时期,也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
西班牙、9荷兰、英国和法国向外扩张,抢占殖民地。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10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之后英荷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1112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1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多次组织反法同盟。
1885年打败拿破仑之后,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格局——维也纳体系,重新1415划分了欧洲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这个体系中,英16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法国受到削弱,俄国实力增强。
17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和海外商品的市场,欧洲列强18极力向外扩张,冲突不断。
19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德国崛起,欧洲大陆崛起的新的强20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12、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2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各国实力普遍增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23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国加紧对外侵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形成。
24由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的矛盾25日益激化,围绕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同26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并最终导致一战,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
27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28一战后,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因为战争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但综合实力仍29很强大。
专题七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知识重组
(4)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 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5)实质:国家垄断资本的联合。
(6)影响:①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②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 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 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二、一些国家重要的外交政策 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史实:①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 仑称霸欧洲的局面。②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 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③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 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④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容德国侵略扩 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
知识重组
(2)活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 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 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 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 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 与此同时,德意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 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5.世界大国在维系国际关系的稳定中具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应该承担起大国责任。
解题点悟
【例1】(2010〃全国卷2)下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 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 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 信息时
知识重组
3.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 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知识文库 第21期179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史 杰在实际中,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就是指世界各国家之间的政治力量在不断的被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分析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有初期的维也纳体系,还有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后期的雅尔塔体系,一共包含三大体系。
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1、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 1.1维也纳体系在18世纪末期,法国的大革命带给法国封建主义一记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就曾经开展六次反法的同盟活动,从而击破拿破仑帝国,扼杀法国革命,为在战后更好的惩罚法国,从而确立了一个维也纳体系,该体系的确立,体现出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起了新秩序。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18世纪及19世纪时期,由于世界上正在开展工业革命,世界中欧洲各国之间开始掀一股以列强国家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狂潮,从而使世界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产生变化,导致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发展重大变化。
此时的美国、日本也纷纷加入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中,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战争中的战胜国,为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 确立出新的战后秩序,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的是孤立苏俄政权,该体系体现出战胜国对欧洲霸权提出的挑战。
1.3雅尔塔体系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还包括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产生的雅尔塔体系。
该体系的开始阶段是战争盟国从二战开始就为能够确立雅尔塔体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进行合作。
同时,在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苏为中心来争夺世界霸权,体现出全球霸权的政治分裂状况。
2、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2.1维也纳体系第一,从国际关系原则中分析,该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首先该体系中通过会议确立 “正统原则”,主要为的是能够恢复正统,从而使欧洲当时的封建主义秩序可以得到恢复;其次演变过程中,也就是渐渐恢复“补偿原则”,主要目的就是补偿在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君主们失去的领土及势力损失。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学习资料
朝鲜战争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于中国和美国又分别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打破神话,鼓舞信心;提高了国际地位; 赢得和平环境; 丰富作战经验; 激发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 美国对中国的长期封锁,两国处于敌对状态
美国:战略企图失败、中美处于敌对
朝鲜战争的影响
2、对东亚局势:
日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 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④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消 极 ①两强相争,冷热交织,国际局势紧张。(两 影 强相争 长期不宁 ) 响 ②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了世界
和平(在亚洲发展成为局部热战)
理解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雅 尔
形成基础、奠定框架
两 极
对抗表现(手段)
冷
塔 体 组成部分、集中体现
二、二战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几种类型:
1.冷战中的热战: 2.世界长期热点: 3.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局部战争: 4.高科技下的局部 战争:
代表性战争: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印巴战争和
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和 伊拉克战争
局部战争的国际背景
1、局部战争的国际背景可以分为两个时段,海湾战 争是分界线。 2、海湾战争以前的局部战争,无论朝鲜战争、越南 战争、中东战争都可以看到美苏两极对峙的影响,即 “冷战”中的“热战”。 3、局部战争与“冷战”的关系有隐有显。朝鲜战争 和越南战争显,中东战争隐。因此,中东战争要注意 分析问题的复杂性。 4、海湾战争时,虽两极格局尚存,但苏联已无力与 美国争雄,退出争锋。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美国 在国际格局中扮演了主角。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
08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知识链接】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四、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2、法德关系 3、英德关系 4、英美关系 5、美日关系 6、美苏关系
1、英法关系
⑴1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法间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发生多次战争。 ⑵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 败俄国。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 协约”对付共同敌人德国 。 ⑷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 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⑸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 务。
(三)、二战后至今: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
阶段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 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雅尔 塔体系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雅尔 塔体系最终解体。 3.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 过渡时期;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阶段特征】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一、从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霸权,而矛盾重重,英国因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因此先后打败了殖民强国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从英国开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方面有三个方面矛盾也在发展,第一,欧洲列强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加紧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是处在被支配,被掠夺的地位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洲革命风暴就是例子。
第二,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产生了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的大较量,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法国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与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反动势力在当时占有优势。
第三,这一阶段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先后爆发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法俄势力受到削弱,德国开始崛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
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
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
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
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
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
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
纵向比较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国际关系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代国际关系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主导的。
实力强劲的国家或者联盟拥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
实力至上的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里都有体现,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法国和瑞典,还是维也纳体系中的神圣同盟,亦或是凡尔赛体系中的英法美,以及冷战中的超级强国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压倒其他国家的实力,所以它们围绕自身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关系,以此来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
第二,近代国际关系体现出均势的外交思想,并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英国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和分化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均势外交的典型代表。
均势外交要求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暂时的静止的均衡状态。
为此欧洲各大国之间通过各种手段壮大自身,削弱他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松散,脆弱,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三,近代国际关系与战争的关系非常紧密。
往往一次剧烈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都伴随着战争对交战双方实力的重新洗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破坏以及和平的重构是国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步骤。
第四,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并且正在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前进。
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崩瓦解,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在冷战格局下完成,进入多极化世界之后,国际关系的广泛程度和复杂性都将超过之前的国际格局形态。
如今的多极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通过综合国力,尤其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而非战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关系演变的基础。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关系更加复杂,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态度逐渐分化,都代表了国际关系的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