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1
听老师讲课,并预习一下课本,看看洋流分布图上日本暖流的运动方向,找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给予学生新的理解,且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洋流上来。
讲授新课
【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洋流。那么什么叫洋流呢?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规律,与前面所学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
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让学生知道洋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转折提问
以上我们了解了洋流的性质和分类,那么世界上这么多洋流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又有什么联系呢?
积极听课,跟上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之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了海陆轮廓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季风、水循环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高一的学生缺乏系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分析的能力相对较差,加上于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在学习中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学生普遍觉得本节课较难学。
3高中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需要教师去维持并不断的增强,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地理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洋流的成因、性质和分布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和洋流 - 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背景本教案是根据湖南省新版高中必修一《地球与生命》课程的要求,为教师们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案例。

本次教学内容为水循环和洋流。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运动和转化,涵盖了水蒸发、凝结、降雨等各个环节。

而洋流则是利用地球自转带来的科氏力或重力作用,使海水形成的由表及深一层一层的向某一方向流动的水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各种自然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2.了解洋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掌握洋流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水循环和洋流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水循环1.1 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和转化过程,包括水蒸发、凝结、降雨、地表径流、蒸散、渗漏等各个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可以使用图片和实物模型来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看一下下面这张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水循环图水循环图1.图中代表什么?2.每个箭头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观看一下面的实物模型:水循环实物模型水循环实物模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操作这个实物模型,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1.2 水循环的自然因素让学生了解自然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比如地形、气候、土地利用等因素。

比如,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决定了地球上各地水循环的强度和周期,气温、湿度、风向、降雨量等都对水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2. 洋流2.1 洋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洋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洋流是因为地球自转带来的科氏力或重力作用,使海水形成的由表及深一层一层的向某一方向流动的水流。

而形成洋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地球自转、清污剂的作用、潮汐的影响等。

2.2 洋流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掌握洋流的分类和特点,比如根据海洋的位置可以将洋流分为赤道西向汇流和赤道东向反流;根据水温可以将洋流分为温带洋流和热带洋流等。

3. 水循环和洋流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最后,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和洋流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区系等方面。

湖南省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 教学设计

湖南省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 教学设计

湖南省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

2、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风海流的成因。

3、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4、能围绕实际事例解释,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解释简单的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理解和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3、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洋流的成因、性质和分布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五、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教学、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讨论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洋流,查找相关资料,便于交流讨论和探究。

课上准备好课本、草稿纸、笔和橡皮等学习用品。

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思路,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地图、实验器材等。

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及预测导入新课最近大家应该都关注着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件,那么核泄漏到底会不会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呢?请同学们基于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来简单分析一下。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回答:从气压带和风带上来看,我们国家处于盛行西风的上风方向,所以核泄漏应该不会随着大气运动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

2.4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4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作意识。
4.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生活中的水循环和洋流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开展地理知识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综合素质;
-结合时事热点,如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水循环和洋流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绘制水循环和洋流的过程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和主要分布区域,以直观地展示水循环和洋流的全貌。
"请同学们利用教材和课外资料,绘制一幅详细的水循环和洋流过程图,并标注出关键环节和主要洋流的分布区域,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循环现象,如雨水的形成、河流的流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水无处不在。你们有没有想过,水是如何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它对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2.提问学生关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了解学生的前认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和洋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水循环和洋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和洋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和洋流在地理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影响着气候、生态环境、水资源等方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高中地理 2.4 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4 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4 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水循环1.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①____________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②________和物理③________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在④____________及⑤____________的作用下,水在⑥________、海洋和⑦________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3.主要环节A⑧____________,B⑨____________,C⑩____________,D ⑪____________,E ⑫____________,F ⑬____________。

4.地理意义错误!5.人类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方式增加或减少⑰____________、人工增雨及⑱____________。

二、洋流1.概念:洋流又叫⑲________,是指大洋⑳________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21________的流动。

2.类型:洋流按性质可分为○22________和寒流两大类。

3.主要成因:盛行风作用。

南、北赤道暖流(信风作用),西风漂流(分布在北纬35°~45°和南纬30°~60°的宽阔地带),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

4.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以○23____________为中心。

北半球呈○24____________方向流动,南半球呈○25____________方向流动。

(2)中高纬度(北半球):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26____________方向流动。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27________、○28______作用;寒流起到○29________、○30________作用。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教案(1)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教案(1)湘教版必修1

水循环和洋流(1)一、教学内容水循环、洋流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1.小组式讨论法;2.多媒体教学法;3.读图分析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5.启发式讨论法;6.自主学习法。

用心爱心专心七、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播放录像】【教师提问】【教师点评】【引入新课】【板书】【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板书】【教师讲解】【放投影图】【板书】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章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章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I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霸州四中介卫卫一.课型:互动探究课课时:第二课时(第四节共两课时)二.教学目标:1.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通过探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案例、材料分析引起学生对海洋的关注,激发探索海洋的兴趣,逐渐养成保护地理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海洋水是水体的最大组成部分。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所以,洋流是本单元重点内容所在。

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知识点,其一是洋流的分布规律,学生通过读洋流模式图探讨各海区的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其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通过活动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对人类航海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

这些内容综合体现了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在第三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些知识,基本上掌握了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为学习洋流打下了基础。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读图、探究活动的训练,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实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本节内容。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水资源的内容,但是没有涉及洋流内容的学习,通过其它的途径可能对洋流有所了解,但不多。

为此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在教学中补充了洋流按性质的分类知识,来帮助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另外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可能也存在问题,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才能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播放案例: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案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案设计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标准解读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

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

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

高中地理 第二章 2.4 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2.4 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考试标准】一、水循环1.水循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①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成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②太阳能及地球重力作用构成水循环的能量和动力条件,是水循环的外因。

3.意义(1)水循环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并塑造了多种③地表形态;(2)水循环伴随着④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3)水循环使水成为洁净的⑤可再生资源。

4.人类的影响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⑥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1.概念: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⑦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分布(1)图中A 为⑧副热带环流⎩⎪⎨⎪⎧中心:南北纬25°~30°的海区方向:北半球⑨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洋流性质: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⑩暖流(2)图中B 为⑪副极地环流⎩⎪⎨⎪⎧中心:以60°N为中心方向:⑫逆时针洋流性质: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⑬寒流(3)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

一、水循环(必考a 、b)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提示: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降水(人工降水);下渗(破坏植被等);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

[探究归纳] 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列图表所示:[学以致用]读“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的箭头是( ) A .a 、b 、c 、d B .b 、c 、h 、e C .d、e 、f 、gD .e 、f 、g 、h(2)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人工降雨,促成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B .改造沙漠,增加蒸发量,加速水循环 C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 .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水径流的循环解析 第(1)题,海陆间循环包括海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从图中看出,a 、b 、c 、d 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第(2)题,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径流输送来实现的。

高中地理湘教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2.3.1.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1.2.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

以情景问题的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推进新课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图239“大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

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1.2.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生2生3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请大家再阅读图239生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师生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播放视频:师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60地表环境的塑造)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的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1。

下面四幅图中,属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环流的是( )
A B C D
2.有关右图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半球暖流 B。

南半球寒流
C。

北半球暖流 D。

南半球寒流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3~5题.
3.若AB线是3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 (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

西半球
4.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 ( )
A。

北半球 B.南半球 C。

印度洋 D.南太平洋5。

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①风海流②暖流③寒流④补偿流以下选项组合正确的是 ( )
A。

①④ B。

②③ C.①② D.③④
题目涉及了洋流的南北半球分布规律、寒暖流性质的知识要点,通过做题结果的反馈,反映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
洋流
一、概念及分类性质:寒流、暖流
二、规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
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
夏季:顺时针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15℃17℃19℃。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水循环、洋流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1.小组式讨论法;2.多媒体教学法;3.读图分析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5.启发式讨论法;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教师提问】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教师点评】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潮灾害,(4)带来大量降水,可使干旱缓解。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4 水循环和洋流 ——洋流 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4 水循环和洋流  ——洋流  教案

水循环和洋流-----洋流【课程标准解读】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2.4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二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在运用地图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会归纳世界海洋表层的洋流分布规律,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预备工作。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地理的空间感、读图的能力相对较差,本节内容是对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探究和总结,而课本的图像是静态图,对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常感到无从下手,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沉闷。

三.设计思想本堂课的设计意图是:深化新课程理念与模式,应用导学案形式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采用问题导图,学生读图,多媒体版图,学生画图,学生用图等环节,通过图文转化,图图转化,多方面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读图用图潜力。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培养则是希望完成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用原理来解释现象,实现原理指导实践的思想飞跃。

授课时先让学生阅读“全球风带与洋流的关系图”,自主归纳得出“洋流模式图”,通过将“洋流分布模式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对应,观察不同大洋不同海区洋流运动的特点,通过对比和分析,寻找共性和差异,归纳其分布的一般规律,并落实在洋流分布图中记忆各洋流名称,然后建构洋流分布的理想模式图,接着再探讨成因,最后再次引导学生运用风向、地转偏向力等知识对洋流模式图进行印证。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

2.运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建构洋流分布的模式。

3.学会在等温线图上判别寒、暖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

4.学会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来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1.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以“漂流瓶的故事”导入新课,以问题形式将学生引入预设情境之中。

在导学案中通过有目的、分层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读图和信息提取,分析与归纳,让学生在已设定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成洋流的概念、暖流和寒流的概念、洋流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成因的学习探究过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4公开课教案-《水循环和洋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4公开课教案-《水循环和洋流》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西安高新一中罗凯如【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分享课前优秀小作文“一滴水的旅行”,学生边朗读,教师边画图导出本节课。

高中地理 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2.4 水循环和洋流一、学习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4.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会考要求1.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a——了解)。

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b——理解)。

3.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b——理解)。

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c——应用)。

三、知识体系三、巩固练习1.A.海洋水的蒸发2AC.造成了全球上水资源地区分配不均读大洋环流示意图3.该大洋环流位于(A.北半球副热带海区C.40°—60°S4.洋流AA.增温增湿C.降温增湿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2)图中C它位于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

(3)历史上欧洲奴隶贩子从事贩卖奴隶活动的“三角贸易”,多半采取三角航程,图中①为出程、②为中程、③为归程。

三角航线的选择合理地利用了风向和洋流的知识。

试分析②、③航线上借助的风向和洋流名称。

6.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数码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①、②⑥、⑦(2)(3)四、课外探究以安全为重点”水洁净和水库安全。

探究:请同学们成立课外研究性学习小组,查找资料、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库区群众保护(或破坏)植被的现状,宣传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的意义。

撰写地理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水循环和洋流1 / 1。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变化过程;3.掌握水循环的整个过程;4.了解洋流的形成和影响;5.能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读洋流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水循环的组成部分:蒸发、凝结、降水、渗透和地下水•水循环的影响因素2. 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变化过程•地球上水的分布•地球上水的循环变化3. 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蒸发和凝结的过程•降水的形式及分类•渗透和地下水的形成•地表水的形成和循环4. 洋流的形成和影响•洋流的定义和分类•洋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洋流的影响:气候、生物、海洋资源等方面的影响5. 洋流的图表分析和解读•常见洋流的分布图解析•洋流数据的图表分析三、教学重点•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水循环的整个过程;•了解洋流的形成和影响;•能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读洋流的相关信息。

四、学习方法1.技能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实际情况来理解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

2.自主思考:学生可以自主思考水循环的重要性,同时了解洋流对气候、生物和其他方面的影响。

3.技术手段: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它渠道了解一些图表分析技术,使用それらを分析洋流的相关数据。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和洋流的重要性。

2. 深入探讨第一部分: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用教师的话和例子来解释水循环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变化过程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并探讨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水循环的整个过程1.掌握水循环的整个过程,并了解蒸发和凝结、降水、渗透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形成和循环过程。

第四部分:洋流的形成和影响及其图表分析和解读1.了解洋流的定义和分类2.探讨洋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了解洋流对气候、生物和其他方面的影响3. 课堂小结1.总结课堂上所学内容,巩固重点和难点的知识。

2024学年高中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

2024学年高中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水循环和洋流的基本概念上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需要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方法和素材,如通过演示实验、视频动画等方式来展示水循环和洋流的过程。同时,我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知识层面,学生对于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可能已有所耳闻,但对于其具体过程、意义以及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熟悉。他们对水循环和洋流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和洋流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意义。
在能力层面,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与课堂活动来获取知识,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讨论。然而,对于复杂的地理问题,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一些合适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5. 情感态度:学生将能够培养对地理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增强对水循环和洋流问题的关注度。他们能够理解水循环和洋流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保意识。
6. 价值观培养: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水循环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对科学探究的尊重。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水循环和洋流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水循环和洋流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

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推进新课课件显示:水循环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

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思考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发言)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

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奔腾不息的长江”(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师 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纠偏持正。

师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

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续利用。

师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请大家通过看以下的影像材料,来进一步讨论总结。

课件显示:“干旱的撒哈拉”“印度的水灾”生 (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师 (总结)水循环在地球表面各个区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水循环比较旺盛,则水资源比较丰富,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有些地区水循环过弱,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如干旱的沙漠地区。

师 不同地区水循环往往不平衡,那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水循环有差异吗?请以我国为例说明。

生 是有差异的,例如我国夏秋季节,水循环强度大;冬春季节,水循环强度就小。

师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各地的水灾或旱灾。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呢?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等。

师 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

(承转)大家来看我们刚才列举的这些措施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生 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环节。

师 可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课件显示:⎩⎨⎧环的个别环节人类活动也可影响水循大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巨系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 (承转)人类可以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请看下一案例。

课件显示:“济南泉水断流”的有关图文聚焦趵突泉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

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

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1/5,冬春两季降水很少。

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

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

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

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

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

所以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

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连续3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断流,干涸达半年以上。

(问题)1.请分析济南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

2.请提出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

(学生阅读图文,分组展开充分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第一组代表上台发言)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第二小组上台发言)生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出现、泉水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

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必然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必须认识水循环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其永续利用,不断更新。

投影: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探究内容:(1)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状况。

(2)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

(3)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

(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探究过程、方法: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

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注意事项:(1)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探究结果: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将其中有价值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回顾)1.你能描述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吗?水循环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2.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3.画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学生回答:问题1:海洋的水蒸发变成大气水,海洋上空的水汽被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并在一定条件下冷却凝结成降水,到达地面的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流回海洋,水的这一循环运动过程被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循环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从而塑造了各种地表形态;(2)太阳能在推动水循环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的转化和交换;(3)水循环可使地球上获得洁净的可再生的水资源;(4)水循环对人类活动影响巨大,而人类只能够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问题2:全球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布图如下: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师(承转)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呈现有规律的运动,那么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海洋水,其运动是否也有“章”可循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二、洋流1.概念2.洋流的影响推进新课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洋流。

那么什么叫洋流呢?生是指大洋圈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师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划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生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