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版软交换关键技术和协议

合集下载

软交换介绍PPT课件

软交换介绍PPT课件
2020/3/23
第4章 软交换技术
1
本章内容
4.1 下一代网络NGN和软交换产生背景 4.2 NGN和软交换概念 4.3 软交换系统组成 4.4 软交换体系中的主要协议 4.5 中兴通讯软交换解决方案
2020/3/23
2
4.1 NGN和软交换产生背景
早期的新业务提供方式
业务结点(Sevice Node): 汇接局方案(特殊局集中提供业务) 1.交换机技术 2.CTI(Computer Telephony Interface)技术 问题:流量瓶颈,组网困难,业务生成笨重
与各个承载网捆绑 业务执行环境技术封闭 网络资源不能共享
2020/3/23
5
2020/3/23
网络结构需要改变
开放业务 统一传输 多种接入
6
❖“水平业务布署” 取代 “垂直应用布署”
▪ 屏蔽底层各种电信协议的细节,给业务开发 者提供一个统一的编程接口
▪ 应用程序可以在各个网络上移植
Service Service Service Service
jiangzq@
普通交换机
3
呼叫控制与业务处理物理分离产生智能网
业务生成环境SCE
业务管理系统SMS
LAN(TCP/IP)
业务控制点 SCP
数据网
LAN(TCP/IP)
信令网
独立智能 外设IP
业务管理接入点 SMAP
业务交换点SSP (特殊的交换机)
2020/3/23
4
智能网技术又面临新问题
12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示意模型
jiangzq@
End User
13
如何发展到NGN?
采用重叠网思想

下一代网络NGN的关键技术——软交换技术

下一代网络NGN的关键技术——软交换技术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 N2008N O .13SC I ENC E &TEC HN OLO GY I NFO RM ATI O NI T 技术是网络仿真脚本;输出是用于描述网络发送仿真结果的记录,该记录包括每个数据包发送和接受的时间,路径,状态,协议等内容。

性能算法分析器接口设计:性能算法分析器的输入是仿真结果记录。

性能算法分析器的输出是各项网络性能指标数据,包括网络模拟的动画显示,指定节点的吞吐率,指定链路的利用率,指定流量的吞吐率,丢包率,延迟和延迟抖动等指标。

4结语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绍了NAS 的基本模型,包括各个模块的功能。

NS2集成了大量的通讯协议,但暂时还没有选播协议模块,不能更为方便的对选播路由算法进行更为直观的扩展,例如直接添加++算法原码,对选播协议模块的独立将是下一步主要工作之一,这进一步提高NAS 的性能及扩展性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1]E .B as t ur k,R.E ngel ,R .H ea s,V.Pe r i s ,and D.Sa ha.U s i ng net wor k l a ye r anycast f or l oad di st r i but i on i n t he I nt er ne t.I B M R e s ea r c h Repor t .RC 20938,1997.[2] C.P a r t r i dge ,T.M e nde z ,a nd W .M i l l i ke n.Hos t anyc ast se r ve r.R FC 1546,I E TF,Nov.1993.[3]S.D eer i ng and R .H i nden.I nt er net pr o-t o col ver si on 6(I PV 6)specif i cat i on,R FC2460,Dec ,1998.[4]邹玲,石坚,等.网络设计与仿真方法的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6)[5]陈燕,宋玲,李陶深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时延约束的选播Q oS 路由算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4,21(12):46~49.[6]陈燕,宋玲,李陶深.基于遗传算法的网络负载均衡的选播路由算法[J ].计算机工程,2005,31(8):93~95.[7]宋玲,陈燕,李陶深.延时受限的选播Q oS 路由算法的设计与仿真.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29):81~83.[8]李陶深,陈松乔,陈燕,宋玲,陈建二.多Q oS参数约束的选播路由算法的研究.通讯和计算机,Apr .2005,Vol ume 2,No.4(Ser i al N o.5).[9]王建新.陈松乔等.QoS 路由算法性能评价模型的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22(7):805~807.1什么是下一代网络(N G N )下一代网络NGN(Ne x t Ge n e r a t i on Ne t wor k)是一种全新的电信网络体系架构,它融合了I P 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提出了分组、分层、开放的概念,从面向管理的传统电信网络转变成面向客户、面向业务的新一代网络。

软交换的常见协议以其作用

软交换的常见协议以其作用

软交换的常见协议以其作用北京邮电大学一.前言软交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

受到IP PBX成功的启发,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的服务于用户。

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

于是,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

由于软交换既能执行与基于硬件的传统电话交换机相同的功能,又能同时处理IP通信,软交换技术降低网络成本并且使得运营商能更快地获得收入。

二.软交换的概念软交换技术是NGN网络的核心技术,为下一代网络(NGN)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

软交换技术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

三. 软交换体系的结构软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核心技术。

它的主要设计思路是:业务/控制与传递/接入分离,各实体间通过标准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

因此广义上,软交换就是一种解决方案,是一系列采用标准协议的各网络设备的总称。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四.软交换的常见协议极其作用软交换所使用的协议非常多,包括H.248、SCTP、ISUP、TUP、INAP、H.323、RADIUS、SNMP、SIP、M3UA、MGCP、BICC、PRI、BRI等。

这些协议将规范整个软交换的研发工作,使产品从使用各厂家私有协议阶段进入使用业界共同标准协议阶段,各厂家之间产品互通成为可能,提供一个标准、开放的系统结构,各网络部件可独立发展。

下面对几个主要协议做简单介绍。

1. H.248协议H.248协议,也称为Megaco协议,是MGC与MG之间的一种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它是在早期的 MGCP协议基础上改进而成。

应用于媒体网关与软交换之间及软交换与 H.248/ Megaco 终端之间。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是一种用于电话通信系统的技术,它可以在数字网络中实现电话通信的传送和交换。

软交换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电话网络结构和通信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更多便利和高效的通信体验。

软交换技术采用软件定义的方式来实现电话交换功能,相对于传统的硬件交换机,软交换技术更具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传统的硬交换机需要大量的物理设备和复杂的线路连接,而软交换技术则可以将交换功能全部集中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上,通过软件控制实现电话的接续、转接、呼叫转移等功能。

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是软交换服务器,它负责处理电话通信中的各种功能和信号。

软交换服务器可以对电话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互联网协议(IP)将信号传送到目标用户。

而在传统的电话网络中,电话信号是通过模拟信号传输的,需要经过多次的模拟-数字转换和数字-模拟转换,信号质量容易受到传输距离和线路质量的影响。

软交换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可扩展性。

传统的硬交换机需要建设大量的交换中心和线路,成本较高且扩容困难。

而软交换技术则可以通过简单地增加或减少服务器的数量来实现扩容或缩容,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运维成本和维护难度。

此外,软交换技术还能方便地与其他通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电话与互联网、电视、视频会议等多媒体通信的无缝连接。

软交换技术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通过软交换技术,企业可以实现统一通信,将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即时通信等多种通信方式集成在一起,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沟通质量。

此外,软交换技术还支持虚拟专用网(VPN)功能,可以实现远程办公、呼叫中心等应用,提高了企业的业务灵活性和扩展能力。

然而,软交换技术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软交换技术对网络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带宽和网络延迟的要求较为敏感。

如果网络质量不好或者带宽不足,会导致语音质量下降、呼叫延迟增加等问题。

其次,软交换技术在规模化应用时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避免系统崩溃或故障导致的通信中断。

软交换技术原理

软交换技术原理
通话。
信令协议介绍及作用
01
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一种基于文本的协议,用 于建立、修改和终止多媒体会话。它支持语音、视频和数据等多 种业务,并具有灵活、可扩展和易于实现的特点。
02
H.323:一种ITU-T推荐的多媒体通信协议栈,包括H.225呼 叫信令协议、H.245控制协议和RTP/RTCP媒体传输协议等。 H.323协议栈支持在分组网络上提供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 服务。
软交换网络架构支持多种协议和接口 标准,可以与各种异构网络进行互联 互通。
模块化结构
软交换网络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各 功能模块相互独立,便于灵活配置和 扩展。
关键网元功能描述
软交换机(Softswitch)
负责呼叫控制、资源管理、协议转换等功能,是软交换网络的核心网 元。
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
开放接口与标准协议
采用开放接口和标准协议,便于与各种业务和应用 进行集成。
分布式架构
采用分布式架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处理能 力。
多业务支持
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满足了用户多样化 的通信需求。
应用领域与市场需求
应用领域
软交换技术广泛应用于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宽带接入 网等领域,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丰富的通信服务。
1 2
开放API接口的重要性
通过开放API接口,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软交 换平台开发丰富的业务应用,提升平台的业务提 供能力。
API接口设计原则
包括接口的统一性、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设 计原则。
3
典型API接口介绍
如呼叫控制API、媒体处理API、用户管理API等 典型API接口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面向NGN的IP软交换关键技术与协议分析

面向NGN的IP软交换关键技术与协议分析
成 哪 些 业 务 。 并 通知 控 制 层 做 出相 应 的处 理 。该 层有 多种 业 务 生 成 服 务 器 ,提 供 各 种业 务控 制逻 辑 ,完 成 增 值 业 务 处理 。 基 于软 交 换 技 术 的 混 合 网络 采 用 分 层 、 开 放 的 体 系结 构 。使 上 层 业 务 与底 层 的 异 构 网 络 无 关 。 体 现 了 业 务 驱动 的理 念 ,为 实现 多 网 融 合 和 灵 活 的 业 务 创 造 了条 件 。
关 功 能 分 解 为 两部 分 : 部 分 只 负责 不 同 一 网络 的 媒体 格式 的适 配 转 换 。 称之 为媒 体 M ; 1以 I 交换为基础 的N N P 软 G 的基本特征 网关( GW ) 另一 部分 是 网关的 所有 控制 在 向 NGN 演 进 的过 程 中。 网络发展 的 功 能 单 独 设 置 。 称 之 为 媒 体 网 关 控 制 器 趋 势是 统一 的 I 核心 网 、分 层结 构和开 放 ( G 。三 是智 能 网技 术 。智能 网将业 务 P M C) 控 制 和 呼 叫 控 制分 离 。提 出 了独 立 于 交 换 的接 口。
下一 代 网络 N G N 是三 网融 合的 产物 。 的是 实 现 了业 务 的融 合 。业 务 真 正 独 立 于 是 可 以 提 供 包括 话 音 、数 据 和 多 媒 体等 各 网络 ,能 够 灵 活 有效 地 实 现 业 务 的提 供 。 种业 务 的 综 合开 放 的 网络 。软 交 换 体 系是 种 NGN 有效 的演进方 案 。是面 向网络融 2I P 软交换的技术特点 软 交 换 技 术 的 产 生 主 要 基 于 以 下 三 方 合 的新 一 代 多媒 体业 务 整 体 解 决 方案 。 它
CH N0L00Y NFORM A 【0N l l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

2020/3/23
12
软交换网络可以克服现有电信网络
存在的以下问题
软交换网络是开放型的,可以在PSTN及分组网
中传送业务,克服了异构网络环境下进行业务 交换的难题;
软交换将网络的媒体传输部分、呼叫控制部分
及业务生成部分相分离,解决了上层服务交替 时难以平滑过渡的问题;
软交换网络在各层与各单元之间采用标准协议
和开放接口进行通信,有利于不同网络设备之 间的互通和集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软交换网络通过利用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进行
承载传送,克服了基于TDM的传统网络容量不
2020/3足/23 的缺点。
13
新的网络结构固然有其优势所在,但原 有网络近期不会消失,就产生了新、旧 网络融合、互通的问题。如何灵活、有 效地使现有的PSTN网络与分组网络实现 互通,将PSTN逐步地向IP网络演进,其 关键的技术就是软交换 。
2020/3/23
23
(3)业务提供功能 相对于传统网络中业务由设备水平决定,下一 代网络是以软交换设备和应用服务器为核心, 以业务驱动网络。网络运营为业务运营商提供 开放式接口,引入独立于网络运营商的业务运 营商。业务运营商将利用不同的技术为用户提 供个性化的服务。
(4)业务交换功能 识别智能网呼叫并把它上报给业务控制功能, 最终由SCF控制整个呼叫从而保证软交换网络 内的用户享用现有智能业务。
务的方式,在制订交换机规范时就已确定该交
换机应提供的功能,因此,在增加新的业务时,
必须要对交换机和相关的信令流程作相应的修
改。
2020/3/23
10
软交换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络的比较
为了满足快速修改和生成业务的需要,缩短提 供业务的时间,出现了公共的业务平台,即智 能网。智能网的设计思想是把呼叫控制和业务 提供分离开。交换机完成呼叫控制,智能网完 成业务提供。智能网的出现大大增强了传统电 信网络提供业务的能力,缩短了业务提供的时 间。但是这种分离仅仅是第一步,随着承载的 多样化还必须将呼叫和承载连接进一步分离, 这就是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思想。

软交换(3NGN协议)

软交换(3NGN协议)

第34页
现代通信网实验室
而TCP是无法做到部分有序传输的,这就使得 当一个数据包传输出错时,必须使用重传机制重 传出错的包,这个包后面的数据必须等待。SCTP 使用多流的概念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35页
现代通信网实验室
一个SCTP联结可以支持多个流。
SCTP联结(统一的拥塞控制机制)
流 间 独 立 排 序 Stream ID1 流 内 严 格 排 序
第21页
现代通信网实验室
u=*(描述的URI) e=*(email地址) p=*(电话号码) c=*(连接信息) b=*(带宽信息) 一个或多个时间描述: t=(会话活跃时间) r=*(零个或多个重复时间) z=*(时间调整) k=*(密钥)
第22页
现代通信网实验室
a=*(零个或多个会话属性行) 零个或多个媒体描述: m=(媒体名称和传输地址) i=*(媒体主题) c=*(连接信息) b=*(带宽信息) k=*(密钥) a=*(零个或多个会话属性行) 文本行的顺序是固定的,这样做有利于检错 和解析器的设计。“*”表示可选项。
第33页
现代通信网实验室
STCP继承了TCP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拥塞 控制和数据分段的机制,同时借鉴了UDP无序传输 的思路,以提供较高的信令传输速度。这样, SCTP在速度和可靠性方面满足信令传输的要求。 TCP提供的是可靠并且是严格有序的数据传输, 无法满足电信服务要求的实时性。实际上,在信 令传输上,只需做到部分有序即可。如同一个呼 叫中的信令必须严格排序,但对于多个呼叫,各 个呼叫信令不必排序。
第19页
现代通信网实验室
由于参与会话的资源是受限制的,因此经常 后包含以下附加信息: • 会话使用的带宽信息 • 会话负责人的联系信息 (2)媒体信息 • 媒体类型,例如视频和音频 • 传输协议,例如RTP/UDP/IP和H.320 • 媒体格式,例如H.261视频和MPEG视频 • 多播地址和媒体传输接口(IP多播会话)

NGN及其核心技术——软交换

NGN及其核心技术——软交换
( ) 输层使用分组 方式 , 2传 不仅 可以产生一个点到点的 OS o 保证, 而且可以产生一个具有较高可信度 的传送网络。 能够
网络路 由的I地 址; P 务功能独立于底层 传输技术 ; 融合 固定与 移动业务 ; 同一业务具有统一的业务特性 ; 适应所有管理要 业 求, 如安全性、 应急通信和私密性等要求 。
能力、 给予访问权限的能力等。 G 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一层是控 NN 制层, 而控制层的核心是软交换。
() 用 层可 以 向N N 供 业 务 应 用 , 4应 G提 通常 由一 些 服 务 器
同我们能够把N N G 分成多个模块 , 每各个模块之 间没有相互之
间的影响, 自发展 , 各 但能够组成有实际效应的整体: 目 的 并 它 开放性的特 性也使得我们不必担心不 同设备 间的互联 互通 , 因 而各运营商可根据 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市场上的优势产品。 () 3 用户类 型繁多: G 汇聚 了移动和 固定电话 网以及 I NN P 网络所占据 的优势, 它不仅能够使 数字用户、 S N ID 用户、 移动用
中; 又由于许多新老业务可以通过 网络融合 新的特点进一步获 得改进 。 从这个方面上说 , G 是根据I/ T 的分组网络和基于 NN P AM T M S N 音网络混合而成的, D 的P T -  ̄ 由于它 的存在, 我们可以在新

代 的网络上提供文字、 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多媒体业务。
3NG N的分层 结构
() 1 用户所产 生的数据 、 语音、 多媒体等信息在接入层通 过各种接 入手段将其变化成可 以在分组 网中传送 的数 据的样
式, 再把它转交到分组网络。 业务接入 问题一般 是通 过接入层 解决 的, 这种接入可以是一些无 线或有线的接 入网络如局域 网 等, 也一个完 整的业务网络, S 、 S N 。 如G M P T 等 接入技 术取得飞 速 的进步, 但是它在传输宽度的使用上还是有很大的局限。

软交换IP—PBX关键技术研究

软交换IP—PBX关键技术研究
控 制层 与业 务/ 用层 . 应 。
议和信令 , 使得 I P网络能够承载和传送各种多媒 体数据 .
软交 换具 有 开放 、高 效 、灵 活 、多 用户 和强 大业 务功 能 等重要 特 点 .
13 软 交换 网络结 构【 . l
国内通常将 N N与软交换等同. N N内 G 但 G 容广 泛 ,是 以 软交换 为 核心 、采 用开 放 的标 准体 系结构 、能提供丰富的多媒体综合业务的下一代
NG 指 下一 代 网络 .NGN 已成 为 当前 全球 N
通信产业发展的焦点 ,它关乎未来整个信息通信
网的架 构 .N GN 是 基于 T DM 的 S NP T 语 C /S N
音网络和基于 I P的数据网络融合的产物 , 功能角 度可划分为 4 个开放层次 : 接人传输层 、 媒体层 、
制功能的软件系统 . 国际上软交换 的基本定义是 : “ 软交换是支持开放标准的软件 ,能够基于开放 的计算平台完成分布式 的通信控制 ,并具备传统 的 T M 电路交换业务功能 . D ”
19 9年成 立 的 IC ( nen t n l ot wi h 9 S Itra o a S f s t i — c
(Na u a S i n e) tr l ce c
软 交换I—B PP X关键技术研 究
昌 力平
( 中广核工程设计有 限公 司 ,广东 深圳 582 1 14)

要 :软 交换技 术研 究正成为 当前信息通信领域的 热门课题 ,将对软 交换I.B P P X的关键 技术和各类协
议 进 行 了较 深 入 的 分 析 、 比较 . 关 键 词 :软 交 换 ;I .BX;V I ;媒 体 网 关控 制 PP oP

软交换技术所涉及的几个重要协议的分析与比较

软交换技术所涉及的几个重要协议的分析与比较

Vl . O No 4 0 3 . 1 Au . 2 0 g ,0 7
软 交换技 术所 涉 及 的几 个重 要 协议 的分析 与 比较
韩 鸿莺 夏慧权 ,
(. 1中国建设银行 吉林总审计室, 吉林 长春 10 6 ; . 3 0 12 中国建设银行 通化分行 , 吉林 通化 140 ) 30 1
关键词 : 软交换; SP协议 BC ; H 28协议 M -P 协议 I; I 2协议 .4 ; / C C
中图分类号 :P9.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62 4020)4 45 4 T 330 4 A 17 1(070. 4. 4 0 0
随着新技术的推进和用户需求 日 趋个性化的发展, 运营商和开发商都在尝试开展下一代 网络的实 验。如果说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控制中枢 , 那么信令协议就是整个网络的各个神经。软交换系统通

46・ 4
鞍 山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 卷 0
载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信息 , 用电路表示码 C C标识物理承载电路 , I I CC是指时分复用 T M 的电路, D 而 BC IC可以与任何承载互操作 , 例如 A M、 T I P以及 T M。B C D IC把呼叫控制和承载连接控制分离 , BC IC信令的传送独立于承载控制信令的传送 , 实际使用的承载传送透明于 BC IC信令协议 , BC 即 IC并 不知道具体的承 载技术。 目前 , U T提 出了不同版本 的与承载无关 的呼叫控制协议 : S 、S I . T C IC 2和
完全兼容。BC IC支持独立于承载和信令消息的传送 技术从而支持窄带 ID S N业务 , U 同时携 I P{ S
收 稿 日期 :0 70 .6 2 0 .32 。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和SIP协议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和SIP协议

Ab t c : ewo kac i c u ea di s r t N t r r h t tr n t a e s c n rlp oo osa et e mo ti o t n o t rt c l r a o h mp r t a n t o k n e h o o i s n l p i r e w r i g tc n lg e . e rmay fa u e o otw th n t o k a c i c etr fsf i ew r rht . s c e t r a e e u cin . T e l y rd u e i ly r d f n t s s o h a ee sr cu eo s f wi hn t r si frd t t r f ot t u s c ewo k s s y i p e e td i h s p p r wi lt e b e r s n e n t i a e t h r f l i d s r t n o hefn t n ndf r n e c p o ft u c o s o i e e t i i i l y r n e sr cu e o otwi h aes a d t t tr fsf t h u s c s se y t m. I - e t ic s i na o t e n d p d s u so b u h h t c r r tc l f s f wi h e w r , o e p o o o s o o t t n t o k s c n mey S P a d S P- s p e e td a l I n I T i r s ne . h nt s r tc l r o a e t T e h e e p o o o sa ec mp rd wi l l H.2 n I r t c l. 3 3a d B CC p oo os

软交换培训H323协议

软交换培训H323协议
•Page 31
•内容介绍
•第1章 概述 •第2章 RAS协议 •第3章 H.225.0呼叫信令协议 •第4章 H.245协议 •第5章 H.323呼叫流程
•Page 32
信令配合
H.323呼叫流程分为正常启动方式和快启方式,一个完整的H.323呼 叫需要RAS、Q.931和H.245协议相配合共同完成。
H.323定义了介于电路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之间的H.323网关( Gateway)、用于地址翻译和访问控制的网守(GateKeeper)、提供 多点控制的多点会议控制器(MC)、提供多点会议媒体流混合的多 点处理器(MP),以及多点会议控制单元(MCU)等实体 。
•Page 5
术语
AAA 认证、授权和计费 H.323实体 H.323终端 Gatekeeper 网守(GK) Gateway 网关(GW) MC、MP及MCU RADIUS 拨入用户的远程认证服务
•Call proceeding•5 •6•Call proceeding
•10 •Alerting
•ARQ •7 •ACF •8 •Alerting •9
•12 •Connect
•Connect •11
•Page 22
•RAS消息 •呼叫信令消息
呼叫断开流程
•Page 23
•内容介绍
•第1章 概述 •第2章 RAS协议 •第3章 H.225.0呼叫信令协议 •第4章 H.245协议 •第5章 H.323呼叫流程
•Page 33
典型呼叫流程(正常启动)
•Page 34
典型呼叫流程(正常启动)续
•Page 35
典型呼叫流程(快启)
•Page 36
响应Setup消息,表示被叫号码已全,呼叫建立 过程已启动

第十讲软交换协议一

第十讲软交换协议一
15
MGCP协议模型
MGCP协议模型基于端点和连接两个构件进 行建模。端点用来发送或接收数据流,可以 是物理端点或虚拟端点;连接则由软交换控 制网关或终端在呼叫所涉及的端点间进行建 立,可以时点到点、点到多点连接。 MGCP协议两个重要概念实体:endpoint和 connect。 endpoint分为物理endpoint和虚拟endpoint connect描述endpoint之间的关联关系
〈--CREATECONNECTION(CALLID, ENDPOINTID,[NOTIFIDEENTITY,] [LOCALCONNECTIONOPTIONS,] MODE,
[{REMOTECONNECTIONDESCRIPTOR/SECO NDENDPOINTID},][ENCAPSULATED NOTIFICATIONREQUEST,][ENCAPSULATE D ENDPOINTCONFIGURATION])
SUA
媒体网关控制
MGCP
H.248 MEGACO
媒体
编码协议
音频 视频 编解码 编解码
RTC P
R T
P
R T S P
数据
T.126/T.127
T T.124 . T.122/ 1 T.125 2 0 T.123
TCP
UDP
SCTP
UDP
UDP
TCP
IP
5
非对等和对等两类协议
非对等协议主要指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H.248/MEGACO 。 对等协议包括SIP、H.323、BICC等, SIGTRAN为信令传送协议。
32
6. DELETECONNECTION
删除连接命令,此命令可由软交换发出, 也可由网关发出。

软交换各协议体系比较

软交换各协议体系比较
3、业务支持能力:可以通过扩展来支持丰富的业务
4、业务种类:支持多媒体会话
5、网络体系:支持网络连接的分段建立,能够适应大规模网络的建设规划和多运营商的运营趋势;可选的外接LOCATION SERVER
缺点:
1、标准化:没有完备的规范,仍在发展和制定之中
2、协议自身:为支持VOIP而进行扩展后增加了协议复杂度
优点:
1、协议自身:基于文本的协议,非常简单,建立连接的速度快;采用文本编码,能够提高编解码效率和协议的可阅读性;支持E.164和URL等,适应IP网络的多种应用;协议扩展能力强
2、信令传送:在IP网络上实现,但是在IP之上可以采用多种传输协议(UDP、TCP等)、可以依靠自身的可靠性机制来保证消息的可靠传送
同”软交换与中继网关之间(H.248)”
优点:
同”软交换与中继网关之间(H.248)”
缺点:
1、业界商用的用户网关/IAD基本不支持H248协议
2、其余同”软交换与中继网关之间(H.248)”
次选
5.软交换与分组用户及智能终端之间
MGCP
同”软交换与用户网关/IAD之间(MGCP)”
优点:
1.业界成熟产品,价格相对较低
7、维护管理:有可能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无法统筹管理
仅在与已有的H.323网络互通时选用
2.软交换与信令网关之间
SIGTRAN(SCTP,M3UA,M2UA)
SIGTRAN是IETF制定的在IP网络中传递电路交换网(SCN)中信令协议的协议栈。它支持的标准原语接口不需要对现有的SCN信令应用进行任何修改,从而保证已有的SCN信令应用可以不必修改而直接使用。信令传送利用标准的IP传送协议作为低层传送,并通过增加自身的功能来满足SCN信令传送的要求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
1)软交换控制设备(Softswitch Control Device)这是网络中的核心控制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软交换)。它完成呼叫处理控制功能、接入协议适配功能、业务接口提供功能、互连互通功能、应用支持系统功 能等。
2)业务平台(Service Platform)完成新业务生成和提供功能,主要包括SCP和应用服务器。
背景介绍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宽带及业务的要求也在迅速增长,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 的现有业务和新增业务,提供给用户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提出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且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已开 始着手进行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实验。软交换技术又是下一代通信网络解决方案中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近年来业界 讨论的热点话题。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已经完成了有关软交换体系的总体技术要求框架,863计划也对有 关软交换系统在多媒体和移动通信和有线通信系统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立项。
(1)独立于协议和设备的呼叫,设备的呼叫处理和同步会晤管理应用的开发。 (2)在其软交换网络中能够安全地执行多个第三方应用而不存在由恶意或错误行为的应用所引起的任何有害 影响。 (3)第三方硬件销售商能增加支持新设备和协议的能力。 (4)业务和应用提供者能增加支持全系统范围的策略能力而不会危害其性能和安全。 (5)有能力进行同步通信控制,以支持包括帐单、网络管理和其他运行支持系统的各种各样的后营业室系统。 (6)支持运行时间捆绑或有助于结构改善的同步通信控制网络的动态拓扑。 (7)从小到大的网络可伸缩性和支持彻底的故障恢复能力。详细解释1 Nhomakorabea思想基本要素
2
架构组成
3
技术定义
4
与NGN关系
5
驱动优势
软交换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其核心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软交换网组网技术

软交换网组网技术
① 软交换控制设备(Softswitch Control Device) ② 业务平台(Service Platform) ③ 信令网关(Signaling Gateway) ④ 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 ⑤ IP终端(IP Terminal) ⑥ 其他支撑设备
软交换位于网络的控制层,提供各种业务的呼叫控制、 连接以及部分业务提供。
Ih接口:软交换和接入网关之间的接口,主要完成媒体网 关控制、资源控制和管理功能。该接口协议为H.248或MGCP。
Ii接口: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和媒体服务器之间的接口, 具体可采用的协议为SIP、H.248或MGCP。 Ij接口: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和信令网关之间的接口,具 体采用INAP,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通过信令网关与现有的智能 网的SSP/IP等设备互通,通过INAP分别向软交换用户提供智能 网业务。 Ik接口:其他运营商基于NGN的网络和NBP之间的接口,和 此部分NBP相关的功能以及采用的协议待定。 Il接口:软交换和IAD 之间的接口,具体可采用的协议为 H.248和MGCP。
软交换的技术定义可以进一步描述为: 它是一种提供了呼叫控制功能的软件实体; 它支持所有现有的电话功能及新型会话式多媒体 业务; 它采用标准协议(如SIP、H.323、MGCP、 MEGACO/H.248、Sigtran等协议); 它提供了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能力。
10.1.2 软交换网层次结构
Im接口:软交换和位置服务器/转接软交换之间的接口, 当软交换网络采用分级方式进行组网时,可以有两种选择,即 位置服务器方式和转接软交换方式,当采用位置服务器分级方 式时,Im接口指软交换和位置服务器之间的接口和位置服务器 之间的接口,此时Im的接口协议待定。当采用转接软交换的分 级方式时,Im接口指软交换和转接软交换之间的接口和转接软 交换之间的接口,软交换和转接软交换之间的接口协议以及转 接软交换之间的接口协议要求同Id接口要求。

NGN的关键技术--软交换

NGN的关键技术--软交换

NGN的关键技术--软交换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简单地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则是与业务无关的。

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软交换作为一个开放的实体,与外部的接口必须采用开放的协议。

●媒体网关与软交换间的接口——用于软交换对媒体网关的承载控制、资源控制及管理。

此接口可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或H.248(MeGaCo)协议。

●信令网关与软交换间的接口——用于传递软交换和信令网关间的信令信息。

此接口可使用信令控制传输协议(SCTP)或其它类似协议。

●软交换间的接口——实现不同软交换间的交互。

此接口可以使用SIP-T或BICC协议。

●软交换与应用/业务层之间的接口——提供访问各种数据库、三方应用平台、各种功能服务器等的接口,实现对各种增值业务,管理业务和三方应用的支持。

如: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间的接口——此接口可使用SIP协议或API如Parlay,提供对三方应用和各种增值业务的支持功能。

软交换与策略服务器间的接口——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工作进行动态干预,此接口可使用COPS协议。

软交换与网关中心间的接口——实现网络管理,此接口可使用SNMP协议。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SCP之间的接口——实现对现有智能网业务的支持,此接口可使用INAP协议。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有:(1)媒体网关接入功能该功能可以认为是一种适配功能,它可以连接各种媒体网关,如PSTN/ISDN、IP中继媒体网关、ATM媒体网关、用户媒体网关、无线媒体网关、数据媒体网关等,完成H.248协议功能。

同时还可以直接与H.323终端和SIP客户端终端进行连接,提供相应业务。

(2)呼叫控制功能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完成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可以说是整个网络的灵魂。

2020年版软交换关键技术和协议

2020年版软交换关键技术和协议

2020年版软交换关键技术和协议众望所归—于基于IP软交换的关键技术与协议北京邮电大学战晓苏/03/26软交换技术结合了传统的语音网络的可靠性和新兴的IP 技术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优点,能使现有公共交换电话网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使公共交换电话网稳步地实现向IP数据网的转移。

基于IP软交换的技术特点软交换技术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技术的发展:一是IP技术应用于通信领域,成功地研究出基于VoIP 技术的IP电话。

二是将电信网络中的互联设备——网关功能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只负责不同网络的媒体格式的适配转换,称之为媒体网关(MGW);另一部分是网关的所有控制功能单独设置,称之为媒体网关控制器(MGC)。

三是智能网技术。

智能网将业务控制和呼叫控制分离,提出了独立于交换网络的业务控制架构。

上述三方面技术为软交换技术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特点如下:·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

软交换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使得呼叫控制功能与承载网络之间无过多的依存关系,这在目前多网并存的情况下,为实现承载层网络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软交换实现的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等。

·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

它使业务真正地从网络中独立出来,为缩短新业务开发周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使软交换具备了灵活的业务提供方式,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不必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以及终端类型,真正实现“业务由用户编程实现”的设想。

·采用开放式业务接口(API)及标准协议。

软交换把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与业务应用层相连。

各功能实体(控制层设备和传输层设备)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与通信,使业务提供者自由地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相结合,实现业务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版软交换关键技术和协议众望所归—于基于IP软交换的关键技术与协议北京邮电大学战晓苏软交换技术结合了传统的语音网络的可靠性和新兴的IP技术的灵敏性与有效性优点,能使现有公共交换电话网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使公共交换电话网稳步地实现向IP数据网的转移。

基于IP软交换的技术特点软交换技术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技术的发展:一是IP技术应用于通信领域,胜利地研究出基于VoIP技术的IP电话。

二是将电信网络中的互联设备——网关功能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只负责例外网络的媒体格式的适配转换,称之为媒体网关(MGW);另一部分是网关的所有控制功能单独设置,称之为媒体网关控制器(MGC)。

三是智能网技术。

智能网将业务控制和呼叫控制分离,提出了独立于交换网络的业务控制架构。

上述三方面技术为软交换技术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特点如下:·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

软交换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使得呼叫控制功能与承载网络之间无过多的依存关系,这在目前多网并存的情况下,为实现承载层网络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软交换实现的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等。

·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

它使业务真正地从网络中独立出来,为缩短新业务开发周期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使软交换具备了灵敏的业务提供方式,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不必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以及终端类型,真正实现“业务由用户编程实现”的设想。

·采用开放式业务接口(API)及标准协议。

软交换把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与业务应用层相连。

各功能实体(控制层设备和传输层设备)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与通信,使业务提供者解放地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相结合,实现业务转移。

这样,下一代网络中的功能部件就可以独立发展、扩容和升级,也使各运营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全部或部分地利用软交换体系的产品,采用适合自己的网络解决方案。

软交换技术参考模型图1为ISC(国际软交换协会)推荐的软交换技术参考模型,这一参考模型涉及到传输平面、控制平面、应用平面、数据平面和管理平面等五个平面。

传输平面处于最底层,负责语音视频等详尽承载数据的传送,包括交换功能、逻辑端口功能、适配功能和物理信令功能等,与传输平面相关的参考点有A、B、C。

其中:A为信令信道,采用IETF IPS7协议;B参考点处于逻辑端口功能和设备控制功能之间,采用MGCP、MeGaCo、IPDC、;C参考点采用VSI、GSMP等协议。

传输平面与外部的接口1采用TDM话路或分组链路,包括带内信令。

控制平面处于第二层,提供控制功能,如信令处理、承载连接控制、设备控制、呼叫腿(Leg)控制、网守(Gatekeeper)和代理信令等功能。

其中:参考点D位于信令处理功能和数据库功能之间,采用TCAP信令;参考点E在信令处理功能和会话控制功能之间,采用TCAP信令,用于IN请求等传送,业务逻辑对呼叫的控制等消息传送;参考点F1、F2分别采用呼叫控制API和承载连接控制API,如TAPI、JTAPI等。

()、SIP、TCAP(TCAP/SCCP/M3UA/SCTP/IP)等协议和信令。

第三层应用平面提供业务和应用控制功能,包括会话控制、业务逻辑、翻译、路由及策略等功能。

其中:H参考点介于会话控制功能和业务逻辑功能之间,采用JAIN、Parlay等公共API;G参考点和I参考点采用TCAP、LDAP等协议;J参考点尚未定义。

()、SIP、JCAT等协议。

数据平面提供数据库功能,如计费服务,其详尽功能、参考点和接口另文讨论。

管理平面提供管理功能,包括对网络操作/控制、网络鉴权、网络维护和网络实体等管理,管理接口采用SNMP v2、CMIP等协议。

基于软交换技术网络的体系结构基于软交换的网络体系结构分成媒体接入层、传输服务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软交换的核心位于控制层。

·媒体接入层:设有各种网关,用于实现异构网络到核心传输网以及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

媒体网关负责管理PSTN与分组数据网络之间的互通,以及例外媒体、信令的相互转换(协议分析、语音编解码、回声消除、数字检测和传真转发等)。

信令网关负责提供SS7信令网络(SS7链路)和分组数据网络之间的交换(包括协议ISUP、TCAP等的转换)。

无线网关负责移动通信网到分组数据网络的交换。

软交换通过提供基本的呼叫控制和信令处理功能,对网络中的传输和交换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在这些网关之间建立呼叫或进行已定义的其它繁复处理,并生成本次处理的详细记录。

·传输服务层:提供各种信令和媒体流传输的通道。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混合网络的传输网可以是IP、ATM或其它任何类型的分组网络,但是更倾向使用IP分组网。

·控制层:提供呼叫控制、连接控制和协议处理能力,并为业务应用层提供访问底层各种网络资源的开放式接口。

IP网络用于传统数据业务时没有呼叫连接的概念,但是用于电信业务时,通信双方还是需要先建立某种联系(如确定对方端口地址)。

这种联系控制机制在IP网络中被称为会话控制,类似于电信中的呼叫控制。

控制层组成主要是软交换设备。

软交换通过与各种媒体网关的交互作用,实现例外网络之间的业务层融合。

·业务应用层:决定提供和生成哪些业务,并通知控制层做出相应的处理。

该层有多种业务生成服务器,提供各种业务控制逻辑,完成增值业务处理。

应用服务器提供执行、管理、生成业务的平台,负责处理与控制层中软交换的信令接口;驻留在应用服务器内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为下面的业务和交换功能提供接入和生成的手段;应用服务器也可单独生成和提供各种各样增强的业务。

媒体服务器用于提供专用媒体资源(IVR、会议、传真)的平台,并负责处理与媒体网关的承载接口。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混合网络采用分层、开放的体系结构,使上层业务与底层的异构网络无关,体现了业务驱动的理念,为实现多网融合和灵敏的业务提供创造了条件。

与软交换技术密切相关的协议软件交换技术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可以提供话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集通信、信息、电子商务、娱乐于一体,满足解放通信的分组融合网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IETF、ITU-T、ISC、IPCC制定并不断完善系列标准协议,、SIP、BICC、SIGTRAN、。

1.主要协议(1)SIP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会话初始协议)IETF制定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框架协议之一,它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独立于底层协议,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IP网上的双方或多方多媒体通信,即多媒体业务域间采用SIP协议。

SIP是在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和(超文本传送协议)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SIP用来生成、修改和终结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的会话。

这些会话包括因特网多媒体会议,因特网(或任何IP网络)电话呼叫和多媒体发布。

为了提供电话业务,SIP还需要例外标准和协议的配合,例如,实时传输协议(RTP)、可以确保语音质量的RSVP、可以提供目录服务的LDAP、可以鉴权用户的RADIUS,并实现与目前电话网络的信令互联等。

SIP协议借鉴了、SMTP等协议,还与RTCP、SDP、RTSP、DNS等协议配合,支持代理、重定向、登记定位用户等功能,支持用户移动。

(2)BICC协议(Bearer IndependentCall Controlprotocol,BICC协议)解决了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分离的问题,使呼叫控制信令在各种网络上承载,包括MTP SS7网络、ATM网络、IP网络。

BICC协议由ISUP演变而来,是传统电信网络向综合多业务网络演进的严重支撑工具,即电话业务域和多媒体业务域间采用BICC协议。

BICC协议由CS1(能力集1)逐步向CS2、CS3发展。

CS1支持呼叫控制信令在MTP SS7、ATM上的承载,CS2增加了在IP网上的承载,CS3则关注MPLS、IP QoS 等承载应用质量以及与SIP的互通问题。

(3)(Media GatawayControl Protocal)IETF、ITU-T制定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用于媒体网关控制器和媒体网关之间的通信。

网关分离的核心是业务和控制分离,控制和承载分离。

这样使业务、控制和承载可独立发展,运营商在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同时,还可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通过不断创新的业务提升网络价值。

(RFC2705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特点发展而成的一种协议,它提供控制媒体的建立、修改和释放机制,同时也可携带某些随路呼叫信令,支持传统网络终端的呼叫。

该协议在构建开放和多网融合的NGN中,发挥留意要作用。

(4)SIGTRAN IETF的一个工作组,其任务是建立一套在IP网络上传送PSTN/ISDN信令的协议,SIGTRAN协议包括SCTP、M2UA、M3UA,提供了和SS7MTP同样的功能,SIGTRAN协议栈如图2所示。

·SCTP:流控制传送协议,用于在IP网络上可靠地传输PSTN信令,可替代TCP、UDP协议;SCTP在实时性和信息传输方面更可靠、更安全;TCP为单向流,且不提供多个IP连接,安全方面也受到限制;UDP不可靠,不提供顺序控制和连接确认。

·M2UA:MTP2用户适配,支持MTP3互通和链路状态维护,提供与MTP2同样的功能。

·M3UA:MTP3用户适配,支持MTP3用户部分互通,提供信令间编码和IP 地址的转换。

·SUA:信令用户适配,支持SCCP用户互通,相当于TCAP OverIP。

·M2PA:MTP2用户对等适配层协议,支持MTP3互通,支持本地MTP3功能,支持M2PA SG(信令网关),可以作为STP。

(5)一套在分组网上提供实时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的标准,提供VoIP和多媒体应用,是具有电信网可管理性的IP电话体系。

总之,基于IP软交换的网络是一个融合网络,包括PSTN/ISDN、、ATM/IP 等各种网络。

SIP协议是NGN多媒体通信协议,用于软交换、SIP服务器和SIP终端之间的通信控制和信息交互,扩展的SIP-T可使SIP消息携带ISUP信令;在需要媒体转换的地方可设置媒体网关,(MGC),用于控制媒体网关,完成媒体转换功能,它并不负责呼叫控制功能;,它比SIP、,是一项繁复的协议,升级和扩展性不是很好,SIP+,,NGN必须支持该项协议;SIGTRAN用于解决IP网络承载七号信令的问题,它允许七号信令穿过IP网络到达目的地;BICC可使ISUP协议在例外承载网络(ATM、IP、PSTN)上传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