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散曲知识问答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图解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元代散曲的发展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蒙古族创建的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统治者是皇帝忽必烈。
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在文化领域中,元代散曲的发展亦有其独特之处。
元代的散曲是在宋元戏曲、元代音乐、元代绘画等文化成就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大熔炉之一,吸纳了包括中国汉族在内的多种民族、多种文化成果,形成了元代文化的多元性。
在元代,曲文学、曲剧文学和杂剧文学三大体裁并存,于其中又以曲文学最为盛行。
元代散曲与唐宋散曲比较,有明显的出处不同。
就形式而论,元代散曲由原来的“公案”改称“寸阴”,元代的散曲节奏放缓,风格多变,题材多样,使元代散曲风骚魅力更为突出;元代散曲在技巧上增加了对韵体的改编,作品唱和时有作识应、人称引和、意象唱和;元代散曲结构多变,有大曲、小曲之分,抒情、写实、咏史等各种形式的散曲。
二、元代散曲的特点1. 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离别、悲伤、忧郁、豪放、儒雅、社会、政治、历史等等。
元代散曲以新颖、大胆、新巧、自信的风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元代散曲有选取古诗词、流行诗文和自作词都有。
2. 结构多变,形式丰富元代乐曲的形式多变,有大曲、小曲之分。
大曲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叙事性强;小曲则格律宽松,性格亲切,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具有真情实感。
大曲和小曲的结构有时可以灵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曲式。
3. 语言生动,表现手法多样元代散曲的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元代散曲善于用对比手法来突出感情的矛盾和冲突,表达感情的复杂性。
元代曲文学以言词多关联、用典妙、靠近游戏、情词流畅、构思纵横、描绘清晰等特点。
4. 音乐配合,声调婉转元代散曲的音乐和声调都很有特点。
元代曲文学和元代音乐艺术密切相关,乐曲和词文的配合相得益彰。
元代散曲的声调婉转,旋律柔美,具有独特的韵味。
元代音乐与元代诗词的和词,多富于感情表达,如切AN书中的伤感风雅含在乐音之中。
散曲基础知识
散曲基础知识
散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以下是一些关于散曲的基础知识:
1.定义:散曲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主要包括评弹、牌弹、滑调、吹打等各种演唱方式。
与其他戏曲形式相比,散曲的表演更加自由,没有特定的剧本,可以根据演唱者的即兴创作来展开。
2.演唱方式:散曲的演唱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评弹、牌弹、滑调等。
评弹以弹拨乐器为伴奏,以自由歌唱为主,重在表达感情。
牌弹是指演员手持梅花扇、小拍子等,用击打的方式伴奏,演唱者则以歌唱为主。
滑调是散曲的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通过变调、变音等技巧表达情感。
3.音乐结构:散曲的音乐结构通常包括引子、赋、水调、竹枝词等部分。
引子是开场的音乐,赋是散曲的主体部分,水调则是尾声。
竹枝词则是以弹拨乐器伴奏的独唱部分,通常在赋的间隙进行演唱。
4.音律:散曲使用的音律主要包括宫、商、角、徵、羽五声,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
散曲的音乐风格受到了宫庭音乐、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旋律。
5.表演艺术:散曲不仅仅是音乐形式,还包括了一定的表演艺术。
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同时也需要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手段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6.传承与发展:散曲作为传统音乐形式,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在现代,虽然散曲受到了一些现代音乐形式的冲击,但仍然有一些艺术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散曲,使其在当代音乐中保持一定的地位。
姜佩军讲散曲
姜佩军讲散曲散曲知识(1)继唐诗、宋词之后,元曲成为一时盛行的独具魅力的一种文体。
它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又具有其自身泼辣、大胆、诙谐、通俗的特点,并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一、曲的概念1、什么是曲?元曲?北曲?南曲?散曲?杂曲?曲,是韵文学的一种,是由词演变而来的,与词一样,原本是配乐以歌的长短句。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起源于宋末,盛行于元代,由金末元初文坛泰斗元好问、曲状元马致远、元曲大家关汉卿、白朴等开创的一种诗歌文学新体裁,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三大高峰之一。
北曲、南曲,是相对而言的元曲。
宋元时期,流传盛行于我国北方的散曲、戏曲所用的各种曲调之统称,叫北曲。
流传盛行于南方的散曲、戏曲所用的各种曲调之统称叫南曲。
我们所学习、研究的就是北曲,包括散曲与杂曲,如一半儿、天净沙等。
散曲,相对杂曲而言,是元曲中北曲的一种,是供清唱或朗诵的口语化浓厚的新诗体。
是在唐宋大曲、宋词以及民歌的基础上,吸收金、元音乐而成。
杂曲,是供舞台表演故事的,以曲文(即唱词)为主,兼带道白、动作表情的歌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2、元曲的分类:元曲:包括北曲、南曲。
北曲:包括散曲、杂曲。
散曲:包括小令,含带过曲、套数。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的基本单位,体制短小,以一支曲子(即一个曲牌)为一个单位,有不同的乐句、不同的平仄和用韵格式。
如塞鸿秋、山坡羊、红绣鞋等。
带过曲:把二、三个同一宫调、音律恰能衔接的曲调连在一起的曲子。
最多可填三个曲调,组合有一定规律。
一般元曲中有27组合。
〔雁儿落过得胜令〕、〔脱布衫带小梁州〕等,还有不同宫调的带过曲,〔叨叨令过折桂令〕等。
套数:也叫散套、联套、套曲,是用若干同一宫调的曲子连缀起来的组曲,结构比较复杂,篇幅宏大,表现曲折、复杂的感情。
简明散曲知识问答
简明散曲知识问答一、什么是曲?答:曲,一般称作“散曲”。
散曲是继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诗歌新形式。
广义的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就是诗剧,他有人物、故事,它的唱词就是一首一首的散曲。
例如《董西厢》、《拜月记》、《桃花扇》等就是杂剧(诗剧)。
狭义的曲则专指散曲,也可以简称曲,它没有人物和故事,是一首一首的供清唱的歌。
也是诗的有一种形式。
以下只说散曲,不说杂剧。
二、散曲是怎样分类的?答:散曲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种。
小令还可以分为寻常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
散套还可以分为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三种。
散曲这个名称,是对戏曲说的。
戏曲有曲子(歌曲)、宾白(对话和旁白)、科介(动作),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故事的。
散曲只有曲子,没有宾白,没有科介,只用来清唱,所以又叫清曲。
㈠小令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大类。
小令的体制比较短小,一般以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为独立单位。
重头和带过曲虽然是两支以上的曲子,但也不是成套的曲子,所以称小令。
曲的小令,和词的小令不同,词的小令,是指体制短小的词;曲的小令是相对成套的曲子而言。
小令也称作“叶儿”。
“叶儿”是当时民间曲调的“时行小令”、“街市小令”、“时尚小令”。
还有,小令被称作“叶儿”,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小令体制短小,象一片叶子;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小令不属于套曲,是单支曲子,像树叶儿不附在枝干上。
⒈寻常小令。
寻常小令,就是通常的小令,是指单支的曲子,大都一韵到底。
它是小令中最简单的形式,其体制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
⒉重头。
词中上下两片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后一片重叠前一片的,叫重头。
曲中的重头,就是把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调,重复填写。
至于填写多少?没有规定。
有的只有两首,有的多至白首。
重头的用韵可以每首不同,题目也可以每首不同。
⒊带过曲。
带过曲或称带过头,也是小令中一种体式。
寻常小令是以一支曲子为单位;带过曲子是以二支或三支不同的曲子组成的一曲。
这两支或三支曲子,他们之间的音律必须衔接。
散曲杂剧知识点归纳总结
散曲杂剧知识点归纳总结散曲和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两个重要剧种,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散曲和杂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
一、散曲的特点和表演形式散曲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时期。
散曲以文字为基础,演唱方式自由灵动,歌曲旋律丰富多样。
以下是散曲的主要特点和表演形式的归纳:1.1 散曲的主题多样,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宴会、家庭、友情等。
1.2 散曲的歌词通常以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出现,表达简洁明了,富有感情。
1.3 散曲的旋律优美动人,采用自由的演唱方式,既可以快速激昂,也可以缓慢抒情。
1.4 散曲演唱时,在音乐伴奏的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和视觉效果,呈现出综合艺术的魅力。
二、杂剧的特点和表演形式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种闹剧形式,起源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时期。
杂剧以滑稽、活泼、夸张的表演风格为主要特点,其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以下是杂剧的主要特点和表演形式的归纳:2.1 杂剧的题材宽泛多样,既包括了历史传说,古代典籍,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琐事和喜剧情节。
2.2 杂剧的演员通常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丰富多样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特征和性格。
2.3 杂剧的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动作夸张有力,语言幽默诙谐,富有喜剧效果。
2.4 杂剧中常常融入歌舞场景,通过歌唱和舞蹈来丰富演出效果。
三、散曲和杂剧的联系和区别散曲和杂剧作为传统戏曲的两个重要剧种,它们在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上有一些联系和区别。
以下是散曲和杂剧的联系和区别的归纳:3.1 联系:散曲和杂剧在演出形式上都需要有歌唱和舞蹈的组成,都以音乐为基础,通过演唱和舞蹈来表达情节。
3.2 区别:散曲注重歌曲的演唱,以歌词为主要表现形式,旋律多样丰富;而杂剧则更强调表演的夸张和幽默,以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言幽默为主要特点。
3.3 个性:散曲注重情感表达和抒情,以柔美、优雅为主要特点;而杂剧则更注重滑稽搞笑,以夸张、活泼为主要特点。
p散曲小知识
<p>  散曲 小知识            &n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
我们通常所称的“元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散曲的兴起比杂剧要早,但其成就不如杂剧高。
散曲和词一样,来自民间,都是合乐歌唱的长短句。
单词发展到南宋时,在文化人手里典雅化因而走向了衰落,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得到了发展。
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和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形成了散曲这种形式,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散曲是在词的乐曲衰亡,文字僵化之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革新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民间情调和地方色彩的一种新体抒情诗。
散曲的体制: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起源于词中的小令,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套数:则起源于宋代的大曲、鼓子词和诸宫调。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小令和套曲的区别:小令是以一支曲子为单位的;套数则是由同一宫调之中至少两支以上,按照音乐上排列顺序的规律,联合成套。
小令每首一韵;套数则从头到尾的多支曲子都一韵到底。
散曲与词的异同同点:都是长短句样式,都是音乐文学。
异点: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关于散曲用韵相关知识梳理
关于散曲用韵相关知识梳理近体诗默认采用平水韵,词默认采用词林正韵,曲默认采用中原音韵,当然现在诗词曲的创作者如果嫌麻烦,都可以使用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只需标明即可。
元曲不是不能用入声字,而是中原音韵没有入声。
所有入声字都派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中去了(入派四声)。
所以元曲中入声字的平仄判断,不能机械地按平水韵来认定入声字为仄声,而是要根据《中原音韵》韵表来确定其平仄。
曲韵和词韵不同,也和诗韵有别。
词韵大致依照诗韵,而曲韵则另有韵部。
我们通常所说的散曲用韵,也就是曲韵。
元代文人周德清根据当时的北曲编制了一部《中原音韵》,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北方的实际语音系统。
《中原音韵》把“平水韵”的一百零六个韵部作了适当调整,归并为十九个韵部,它们是:1、东冬2、江阳3、支思4、齐微5、鱼模6、皆来7、真文8、寒山9、桓欢 10、先天 11、萧豪 12、歌戈 13、家麻 14、车遮 15、庚青 16、尤侯 17、侵寻 18、监咸 19、廉纤曲的用韵和词的用韵有所不同。
曲用韵较密,几乎是句句用韵,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平韵、仄韵可以互押。
因为北曲没有入声,原来的入声字已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
因此,曲韵的平、仄互押实际上是平、上、去三声通押。
如: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鸦、家、马、下、涯押韵(属中原音韵十三部“家麻韵部”)。
其中“鸦、家、涯”是平声字,“马”是上声字,“下”是去声字。
这种平、仄通押的情况,在词中是颇为罕见的(个别情况除外),在近体律诗中是不允许的;而在曲中却是普遍的现象。
不过,这种平韵仄韵通押并不是可以随意安排的,而必须按照曲律的规定:哪句该用平韵,哪句该用仄韵,甚至哪句该用上声韵,哪句该用去声韵,都得受曲律的约束,不能错乱。
总的来说,曲的用韵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曲韵以平、仄通押为常规,平仄不通押的反而颇为罕见。
第二,不论小令还是套数,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即使是篇幅较长的杂剧,一折也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
各位散曲爱好者 -回复
各位散曲爱好者-回复散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旋律美妙动听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愉和享受。
各位散曲爱好者,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地回答你关于散曲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散曲的起源和发展。
散曲起源于唐代,当时的曲艺形式多为杂剧和笔者创作的喜剧小品。
慢慢地,人们开始将曲调和曲词相结合,形成了后来的散曲。
到了宋代,散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形成了以南曲、北曲和词曲为主的三大流派,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美学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散曲的演唱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散曲以其情感真挚、音调婉转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演唱者。
这些演唱者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创新,探索出了各自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著名的曲艺家叶盛,他的演唱风格独特,音域宽广,深受观众的喜爱。
他不仅能够清晰地演唱出每一个字音,更重要的是他对曲调和情感的把握,使得每一首散曲都成为了一种艺术的享受。
散曲的旋律也是其魅力所在。
散曲的旋律多为七字、乐旦和双调,其中七字调是最为流行的一种。
它的特点是音符丰富,旋律起伏跌宕,给人一种既舒服又令人沉醉的感觉。
而乐旦则显得更加悠扬婉转,给人一种温暖和优雅的感觉。
双调则带有一种豪放和激情的气息,多用于武戏和豪杰人物的表演,给人一种热烈和劲爽的感觉。
除了演唱艺术和旋律,散曲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词和表演形式。
曲词是散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散曲的曲词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既有描述爱情的情歌,也有揭示社会现状的讽刺曲。
而表演形式则以宫庭舞台为主,加上精彩的舞蹈和舞台道具,使得散曲的演出更加生动和具有观赏性。
最后,我们来谈谈散曲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
散曲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情感体验,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通过欣赏和学习散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又有“词余”、“乐府”、“今乐府”、“北乐府”等名,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带过曲。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酒令。
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小令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结尾部分有〔尾声〕。
3.带过曲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特殊体式,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是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1.采用“衬字”,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a.通过在曲中句子本格以外增字,使曲调的字数随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b.衬字具有使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2.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a.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比比皆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
3.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通过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运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一、书会才人作家: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等。
关汉卿散曲创作多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尤其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
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塑造了“浪子”形象,展现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
在艺术上:1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
散曲杂剧知识点
散曲杂剧知识点散曲和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两个重要的剧种,它们都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本文将介绍散曲和杂剧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以及其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特点。
一、散曲的概念和起源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
它是由唐代流行的曲乐演变而来的,融合了南北音乐风格,以及当时的各种民间音乐元素。
散曲的特点是音乐优美、曲调婉转,并且旋律多变,节奏明快。
它以婉转动听的曲调和优美的歌词来表达情感,往往用于叙事、抒情和娱乐。
二、散曲的发展历程在宋代,散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当时的散曲多以词为载体,以描写爱情、山水、节日和社会生活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明清时期,散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演唱形式,成为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散曲的表演形式散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既可以独立演唱,也可以与其他戏曲形式相结合。
在戏曲表演中,散曲往往作为插曲出现,用于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散曲的表演形式可以是独唱,也可以是多人合唱。
演唱时,演员需要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技巧来演绎散曲的音乐和情感。
四、杂剧的概念和特点杂剧是中国戏曲中的另一种重要剧种,起源于元代。
杂剧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名。
杂剧的特点是剧情曲折离奇、角色众多并且多扮演多个角色,服装华丽、舞台布景繁复。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五、杂剧的历史渊源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杂剧以《窦娥冤》、《汉宫秋》等剧目最为著名。
明清时期,杂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明代的《西华山》、清代的《长生殿》等都是优秀的杂剧剧目。
杂剧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戏曲艺术的内涵,也为后来的京剧、豫剧等剧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散曲和杂剧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散曲和杂剧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散曲以其优美的音乐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戏曲表演中的独特亮点。
它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散曲庆元贞格律 -回复
散曲庆元贞格律-回复题目:散曲庆元贞格律导语:散曲庆元贞格律,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既融合了散曲的快速和活泼,又在曲调上遵循了元贞格律的规范。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散曲庆元贞格律相关问题,带您了解这一文化艺术的精髓。
第一步:了解散曲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散曲,又称骚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曲艺形式。
它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
散曲以豪放轻快的曲调和凄凉深沉的词章而闻名,歌词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爱情悲凉。
第二步:探索元贞格律的含义和规范元贞格律是明代音乐家谭崇义创作的一种乐律。
它要求在音乐创作中注意节奏和音高的规范,使得音乐更加和谐。
元贞格律的规范包括音域、音程、节奏、音符时值等要素,旨在提高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第三步:认识散曲庆元贞格律散曲庆元贞格律是将散曲与元贞格律相结合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保留了散曲的快速活泼和元贞格律的规范,创造出独特的韵律和旋律。
散曲庆元贞格律的演唱方式多样,既可以由现场歌手演唱,也可以由音乐团队演奏。
第四步:解析散曲庆元贞格律的表现形式散曲庆元贞格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旋律:散曲庆元贞格律的旋律曲调快速而活泼,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律。
它在元贞格律的规范下,注重音高和音程的准确性,使得音乐更加动人心弦。
2. 歌词:散曲庆元贞格律的歌词以散曲的爱情主题为主,其中往往包含了人生的哲理和思考。
歌词表达深沉凄凉的情感,给人以震撼和共鸣。
3. 节奏:散曲庆元贞格律的节奏明快有力,力求音乐的韵律感。
它注重时值的平衡和强弱的变化,以体现音乐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4. 演唱方式:散曲庆元贞格律的演唱方式多样,可以单独由歌手演唱,也可以伴以乐器演奏。
歌声的鲜明和音乐的和谐相辅相成,为听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第五步:欣赏散曲庆元贞格律的代表作品《青春舞曲庆元贞格律》是一部融合了散曲和元贞格律的音乐作品。
它以轻快愉悦的曲调和深情绵长的歌词展现了青春的韵律和爱情的忧伤。
该作品在音乐和词章上都符合了散曲庆元贞格律的规范,被广大听众所喜爱。
什么是散曲
之前,我写了一首歌词《灞桥柳》,采用了散曲的形式,叫<阳春三叠>,所以,想探讨一下散曲方面的知识,以期对散曲有更多地了解。什么是散曲?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在宋词的长短句音韵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更加通俗化,口语化,更适宜民间传唱的的诗词新形式。
<我对散曲的认识很肤浅,片面,也可能有误解的地方。>
散曲与诗、词相比,在诗歌形式上有以下特点:① 它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散曲能在正字之外加衬 字,所以,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 中,不能加在句尾。胡祗遹的<双调。沉醉东风>第三句加了衬字“一个”,第六句,加了衬字“加加”等,这样,读起来更加口语化。②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 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多数不换韵,如,关汉卿的《双调。碧玉箫》,其韵脚为“横,情,生,声,明,清,轻,听,静”。但是, 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③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了 诗、词的偶句作对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名目,使散曲在字句参差变化中,具有端 饬严谨的气度。此外,散曲还有“务头”、“俳体”等 形式特点。所谓“务头”,就是曲词每一句的开头都用同一个词,或用一组彼此相关联的词。像元好问的《中吕。喜春来》<春宴>,每一句第一个词是春字。“俳体”,是指在小令中多次重复使用某个重要字词,形成俳仗形式。如,吴国富的曲作,“竹冠顶按,更竹作水瓶,至今常将手盥。竹杖竹篮,竹笠竹车竹钻。竹林中,竹笛鸣,声自唤。木鞋衬脚真热暖。木作盘儿,镜磨明圆满。木箸木匙,木勺木盔木碗。木阴间,木牛耕,田三段。”描绘了一个逍遥物外,清贫自乐的道人形象,生动有趣,而嵌字“竹”“木”反复使用,则增强了这种艺术效果,因此俳体与艺术主旨也是统一的。总之,散曲是有严格格律的倚声填词的诗歌 形式,比起诗、词来,它比较自由,但也有些方面更为复杂了。
散曲杂剧知识点梳理总结
散曲杂剧知识点梳理总结一、散曲的特点1. 民间色彩浓厚:散曲的创作对象主要是广大民众,它抒发的是普通人的真实感情和生活,因此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2. 歌谣形式:散曲是一种以歌谣形式写成的诗歌,它的节奏感强,音乐性强,适合演唱和传唱。
3. 表达感情直接:散曲的语言直白,富有感染力,能够直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4. 多样化:散曲的题材多样,既有表达爱情的,也有描绘风景的,还有抒发壮志豪情的等等。
5. 流传广泛:散曲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亮点,至今仍有很多人喜爱并传唱。
二、散曲的发展散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形成时期:散曲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的散曲以七言绝句为主,辅之以五言绝句和律诗。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塞下曲》等。
2. 繁华时期:宋代是散曲的繁华时期,宋代以词为代表的散曲成为了当时的主流。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3. 衰落时期:元代以后,散曲逐渐式微,逐渐被元杂剧和明清词曲所取代。
三、杂剧的特点1. 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表演形式,它包括了武戏、文戏、歌舞和杂耍等多种表演形式,因此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魅力。
2.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杂剧通常在剧情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历史、传说等元素,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3. 舞台效果丰富:杂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能够使观众在观赏时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4. 人物形象鲜明:杂剧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极为鲜明,有着丰富的个性和感情,因此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剧情跌宕起伏:杂剧的剧情通常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四、杂剧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杂剧主要包括元杂剧、明杂剧和清杂剧等,其中元杂剧是杂剧的最早形式,后来的明清杂剧贯穿了元杂剧的传统,并根据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丁萤说散曲
丁萤说散曲现在,让我们重新理清思路,进入散曲的写作。
喜欢散曲的诗词君们,请跟我来!!首先,总结一下散曲的概念:1、什么是散曲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科,动作;白,道白),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
2、散曲的产生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
他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注意格律,口语特点。
二是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可衬字。
3、散曲的分类散曲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1)小令:小令即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2)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杂剧中只有套数,没有小令。
散曲里有小令,也有套数。
4、散曲的特点:(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2)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3)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好了,接下来来看小令小令1、什么是小令?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2、小令的形式小令分为寻常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和集曲四种形式。
(1)寻常小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
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2)重头小令: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
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张可久有四首《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分咏春夏秋冬四时景色。
(3)带过曲:见于北曲,即连用两首或三首(一般不超过三首)宫调相同旋律恰能衔接的曲调,合成一首。
【诗词滋养心灵】散曲相关知识漫谈
【诗词滋养心灵】散曲相关知识漫谈散曲相关知识漫谈张军元曲以其特殊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把元曲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将它们视为古代艺术宝库中三颗璀璨的明珠。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韵文的三个高峰,留下了三份丰厚的遗产。
唐代是相当繁荣富强的皇朝,疆土辽阔,历史绵长,达278年之久,文学昌盛,帝王和公卿百官都以吟咏诗歌为风尚,出现了到佳作。
宋代文风仍盛,士大夫不仅写诗还填词,豪放、婉约,流派纷呈。
南渡以后,仍勉强支持残局,北宋南宋也有337年。
元代马上得天下,用武力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军,未能在文治巩固政权之前就被朱元璋推翻,为时仅89年,兼以推行科举不力,文学艺术也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元曲的的数量少于唐诗、宋词,略显单薄。
五四以来,人们忽略了元曲具有唐诗、宋词所缺少的特点和优点,有人对元曲采取不屑一顾的漠视态度。
建国以后,元曲比较受到关注,但是主要向关汉卿倾斜,向《窦娥冤》倾斜。
改革开放使人们思想大解放,这就给元曲研究带来全新的局面。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两者的艺术形式不一,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戏曲。
现如今,国家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研究散曲,还要身体力行创作散曲,这也是我们诗词学会的一项任务。
元朝的建立,所有中原人都是亡国之人,所以,散曲多伤时文字,散曲之中,多流露出世思想。
因为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大多对蒙古统治者从气节观念出发不愿从政,而且多年不开科举,使得少数想做官的人萌生消极思想。
下面,我就来说说与散曲相关的一些知识。
一、散曲的概述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
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
在元代,它是一种新兴诗体。
包括套曲与小令两种。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散曲是要配合音乐来歌唱,是属于口头文学,故对声韵、平仄的要求,是从歌唱的需要出发的。
一般来讲,曲的每句末一字,尤其是用为韵脚的时候,其声调常是固定的,同时,散曲的末句对声韵、平仄的要求也是较严格的。
散曲杂剧知识点总结简短
散曲杂剧知识点总结简短一、散曲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以歌词为主要形式的短诗歌,它既包括了形式上的变化,也包括了内容上的变化。
散曲的形式有相当丰富的种类,主要包括词、歌谣、童谣等,其中以词最为重要。
1. 散曲的起源和发展散曲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明清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
散曲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隋唐以前,散曲还只是一种歌谣,形式古拙,内容平淡,后来逐渐演变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到了宋代,散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形式。
2. 散曲的特点散曲以歌谣、词曲为主要形式,语言生动、形象、清丽,感情真挚、深沉,描写细腻,表达发自内心的心情,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散曲的创作技巧散曲的创作技巧主要包括对音韵的追求,对意境的表达,对词藻的选择等。
散曲的语言多用口语化的语言,便于传唱。
此外,散曲的写作技巧还包括了对音律的追求,即要求歌词具有较好的音乐性,方便流传和传唱。
4. 散曲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散曲的代表作品有《将进酒》、《青玉案·元夕》、《浪淘沙》等。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王安石等。
二、杂剧杂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形式,是由宋代的话本发展而来,兴起于元代,是戏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杂剧的特点是剧情跌宕起伏、节奏明快、表演技巧多样,广泛吸取社会大众的生活世界,有较强的话剧性和通俗性。
1. 杂剧的起源和发展杂剧起源于元代,源于戏曲表演的需要。
元代民间戏剧的发展使得话本形成,并将其影响和渗透到其他元代以及明代的戏曲剧种中。
杂剧在元代成熟后,便进入明代,经历了一段较为繁荣的时期。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学艺术的变迁,杂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杂剧的特点杂剧具有混杂性、通俗性和戏剧性等特点,剧情曲折离奇,场面热烈,表演技巧多样,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对社会生活的描绘生动。
此外,杂剧还有一些特有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如变脸、绕口令等。
3. 杂剧的创作技巧杂剧的创作技巧主要包括对剧情的处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唱腔的运用等。
周履靖散曲 -回复
周履靖散曲-回复周履靖是中国当代音乐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新民歌之父”。
他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散曲作品。
本文将以“周履靖散曲”为主题,逐步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散曲?散曲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
它是中国古代诗词和音乐的结合体,通常由乐曲和词曲构成。
散曲以其独特的曲调和深情的词句而闻名,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又展示了音乐的美。
二、周履靖是如何对散曲进行创作的?周履靖在创作散曲时,首先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提取元素,如中华民族音乐特色和民歌的旋律,然后结合现代音乐的创新和表现技巧,使得散曲既有传统音乐的韵味,又能够迎合现代人们的音乐口味。
他通常使用钢琴、吉他、二胡等乐器进行编曲,增加散曲的现代感。
三、周履靖散曲的主题是什么?周履靖的散曲主题多样,涵盖了充满爱、和平、生活的世俗主题和传统主题。
他通过音乐向人们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表达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让人们感受到诗意与美好。
四、周履靖散曲的代表作有哪些?周履靖的散曲作品中,最著名的包括《飘》、《沉默是金》、《贝加尔湖畔》等。
这些曲目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旋律,引人入胜。
同时,这些作品也得到了广大听众和乐评家的高度赞誉和认可。
五、周履靖散曲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是什么?周履靖的散曲作品在中国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和出色的演奏技巧,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从而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和形式。
他的作品也为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中国音乐。
六、周履靖散曲的艺术价值在哪里?周履靖的散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形式和深情的词曲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音乐的美。
他的作品既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又能够让人们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使得散曲具有了深远的艺术价值。
总体而言,周履靖是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散曲作品独具一格,既继承了传统音乐的精髓,又适应了现代音乐的需要。
散曲的基础知识散曲有哪些来源
散曲的基础知识散曲有哪些来源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流⾏的⾳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乐⽂学,接下来,⼩编为⼤家介绍散曲基础知识,希望对⼤家会有⽤! 散曲基础知识 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献,是明初朱有敦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令,尚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系列论著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令和套数的完整的⽂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散曲的产⽣与词产⽣的情形⼗分相似,它产⽣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乎是同时的。
⾦元时期,起源于北⽅,故⽽散曲⼜称北曲。
它包括⼩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种主要形式。
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令,中调,长调。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的。
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情节⽆关的话,就是“散”。
他是⼀种可以独⽴存在的⽂体。
其特性有三点:⼀是他在语⾔⽅⾯,即需要注意⼀定格律,⼜吸收了⼝语⾃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语化以及曲体某⼀部分⾳节散漫化的状态。
⼆是在艺术表现⽅⾯,它⽐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了“赋”的⽅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衬字,明显的具有⼝语化,俚语化,起到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曲概》中,把散曲分为三品,⼀⽈深情,⼀⽈豪旷,⼀⽈婉丽。
散曲的兴起 1.散曲的地位: 元代除了诗词依然处于“正宗”的位置外,诗坛上⼜涌现出⼀种新样式,这就是散曲。
它与传统的诗词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成就。
2.散曲兴起的渊源: 散曲兴于何时已难以确考,但它产⽣于民间的俚俗歌谣是⽆疑的。
3.散曲兴起的原因: 散曲盛⾏于元代,这和语⾔以及⾳乐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元代民族交融,语⾳词汇与唐宋时代相⽐,已有许多变化;北⽅少数民族⾳乐传⼊中原,也使与⾳乐结合的诗歌创作在格律上有所改变;此外,城市经济的发展,通俗⽂学兴起,也需要产⽣更能表达时代情趣的诗歌体裁。
新编元代散曲专业知识
3.精心选择旳时空
天涯、日落傍晚
一幅伴随抒情主人公旳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 旳秋景图—秋思图。意境苍凉萧瑟,蕴含着无 故旳悲凉和无尽旳思绪。
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隽永含蕴。
有关链接:
吴文英[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 。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富人)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 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巢鸠计拙 ,葫芦提历来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 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哪堪竹 篱茅舍。
第五章 元代诗文(散曲)选讲
第一节 [天净沙]《秋思》(背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情景交融,意境悲凉
秋思:萧条、寂寞、悲凉旳情思。
1. 精心选择旳景
“枯藤”、“老树”、“西风”等最有季节性 特征旳秋景。
2.精心选择旳人 秋思满腹旳主人公——流落“天涯”旳“断肠
第三句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西都泛指关中 旳古都城,秦汉借代在关中建都旳全部王朝。 “望西都”之时心情沉重,“意犹豫”体现了心潮 起伏澎湃,思想上找不到出路旳苦闷
一、主题
元散曲中旳怀古之作较多感叹世运兴隆无定, 祸福变化莫测。张养浩进一步想到百姓在兴亡 之际所付出旳沉重代价。由封建王朝旳兴衰一 针见血地指出其背面旳历史真谛:“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 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二、名词组合,意象繁复
意象迭加,意象密集。前三句九个名词,九种 景物。名词之前旳定语,则体现出“断肠人” 对景物旳独特感受。不是客观旳景,而是情与 景旳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散曲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曲?
答:曲,一般称作“散曲”。
散曲是继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诗歌新形式。
广义的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就是诗剧,他有人物、故事,它的唱词就是一首一首的散曲。
例如《董西厢》、《拜月记》、《桃花扇》等就是杂剧(诗剧)。
狭义的曲则专指散曲,也可以简称曲,它没有人物和故事,是一首一首的供清唱的歌。
也是诗的有一种形式。
以下只说散曲,不说杂剧。
二、散曲是怎样分类的?
答:散曲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种。
小令还可以分为寻常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
散套还可以分为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三种。
散曲这个名称,是对戏曲说的。
戏曲有曲子(歌曲)、宾白(对话和旁白)、科介(动作),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故事的。
散曲只有曲子,没有宾白,没有科介,只用来清唱,所以又叫清曲。
㈠小令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大类。
小令的体制比较短小,一般以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为独立单位。
重头和带过
曲虽然是两支以上的曲子,但也不是成套的曲子,所以称小令。
曲的小令,和词的小令不同,词的小令,是指体制短小的词;曲的小令是相对成套的曲子而言。
小令也称作“叶儿”。
“叶儿”是当时民间曲调的“时行小令”、“街市小令”、“时尚小令”。
还有,小令被称作“叶儿”,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小令体制短小,象一片叶子;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小令不属于套曲,是单支曲子,像树叶儿不附在枝干上。
⒈寻常小令。
寻常小令,就是通常的小令,是指单支的曲子,大都一韵到底。
它是小令中最简单的形式,其体制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
⒉重头。
词中上下两片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后一片重叠前一片的,叫重头。
曲中的重头,就是把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调,重复填写。
至于填写多少?没有规定。
有的只有两首,有的多至白首。
重头的用韵可以每首不同,题目也可以每首不同。
⒊带过曲。
带过曲或称带过头,也是小令中一种体式。
寻常小令是以一支曲子为单位;带过曲子是以二支或三支不同的曲子组成的一曲。
这两支或三支曲子,他们之间的音律必须衔接。
带过曲一般填写到三支为止。
如果还要填写,就不如改作套曲。
带过曲可以用“带过”两字,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还可以用一个“带”字或者“过”字或者“兼”字,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雁儿落过得胜令〕、〔雁儿落兼得胜令〕;但也有的带过曲不用“带过”、“兼带”、“带”、“过”、“兼”等字。
⒋集曲。
集曲就是将几支甚至几十支不同的曲调,在每一个曲词中截取一句或数句,组成一支新的曲调,另外取一新曲调名。
集曲也叫“犯调”,就像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
集曲集词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
由于集曲也叫“犯调”,就像词中有“犯”和“摊破”一样,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㈡散套
曲中的套曲,又叫套数。
是指散曲中的套曲和戏曲中的套曲而言。
套曲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相联,如果宫调不同但笛色(即笛子的调高,如正宫调、小宫调之类)相同,一般也可以互借入套。
套曲必须首尾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不能以支计算,只能以套计算,所以称为套曲或套数。
散套是散曲中套曲的别称。
有人称它为“套数”或“杂套”,还有人称它为“大令”或“乐府”。
⒈北曲散套。
北曲散套由支曲和尾声两个部分组成,用
两支或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或宫调不同而笛色相同的曲子相联,末尾加上尾声,就成为一套北曲散套。
北曲散套的尾声又称为“煞”、“尾”、“结音”、“余音”等,它常和别的曲调混合在一起。
⒉南曲散套。
南曲散套由引子、正曲(过曲)和尾声三个部分组成。
散套除引子和尾声外,统称过曲。
用两支或两支以上的同一宫调或宫调不同而笛色相同的南曲曲子相联,前面加引子,后面加尾声,就成为一套南曲散套。
南曲散套也有不用引子,由正曲和尾声组成的。
还有不用引子,由重头和尾声组成的。
⒊南北合套。
本来,北曲散套是由北曲组成,南曲散套是由南曲组成,在曲牌连套的形式上各成体系。
但是,有了南北合套以后,这种界限就打破了,南北曲牌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联成一套。
三、什么是宫调?
答: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调式的名称。
分七声:宫、商、角、徵(zhǐ)、羽、变宫、变徵。
相当于现在的1、2、3、4、5、6、7七个音符。
凡是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
统称“宫调”。
上述的“双调”、“南吕(宫)”就是宫调名。
填制散曲,必须将宫调名称写在曲牌的前面。
至今唯有《董解元西厢记》这个本子,保存下来的宫调
最为齐全。
四、散曲与词有哪些异同?
答:散曲是词发展至鼎盛时期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它深受词的影响。
和词有不少相同之处。
但它和词是两种诗体,因此,有同有异。
㈠名称相同。
单首散曲名叫“小令”,和词名“小令”相同。
散曲也称“乐府”,这点也和词相同。
散曲又称“词余”,也和词名“诗余”同理而设,实际上是从“诗余”演化而来的。
㈡句式相同。
散曲和词都是长短句,散曲一句短到一字,长至十一字的都有。
㈢同是歌词。
散曲和词都是配乐的歌词,都入宫调。
例如散曲《人月圆》和词《人月圆》都入“黄钟宫”。
不过,词的宫调不须标明,慢慢的人们也就忘记了。
散曲的宫调必须在曲牌前面标出来。
㈣词有词牌,散曲有曲牌,这点相同。
曲牌还有个特点,就是引入词牌作为曲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词牌及其字数、句数、平仄、宫调全部照搬过来,于是一首词同时又是散曲,如《人月圆》、《秦楼月》、《太常引》等。
另一种情况是词牌和曲牌名称相同,但字数、句数、平仄、宫调不完全相同,或者完全不同。
㈤词和曲雅俗共赏。
词从民间进入文人创作圈子以后,
变成高雅的艺术;脱离乐曲而独立后,便成了高雅的文学品种,是“阳春白雪”。
散曲虽然也进入文人创作的范围,但多民间性,因此,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赏。
㈥押韵不同。
词押韵依据是《词林正韵》,实际上还是“平水韵”,只是根据词的邻韵通押的原则将平水韵相邻的韵部加以合并而已。
散曲则按《中原音韵》押韵。
《中原音韵》是以北方普通话语音为标准的。
接近今天现代汉语普通话。
㈦散曲常常加衬字。
有时一首散曲中加许多衬字,如《〔双调〕风入松》、《〔正宫〕醉太平》就是。
因此,散曲的字数不顾定,往往突破规定的平仄格式,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格律诗体。
词一般是不能加衬字,字数固定,不能变动。
加衬字可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加在句首的,可以是实字,也可以是虚字;加在句中的,以虚字最为常见,但不限于虚字。
衬字不拘平仄,不拘多少。
五、散曲有哪些特点?
答:将散曲与诗词做一比较,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㈠从体式上。
散曲树新体格律诗,有其格律定式,即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要求,均有定格范式,但又允许在定式中加衬字。
部份曲牌还可增添句子。
从而使散曲在体式上具有“格律与自由”相统一的特点。
㈡从语言上。
散曲打破格律诗词主要以文言词语为基础来遣词构句的规范。
以当时的北方方言为准,押韵可以用“阴平、阳平、上升、去声”四声混押。
同时大量口语入曲,因而将传统诗词质素、民歌风韵以及俚词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体的语言风格。
㈢从修辞语法上。
散曲最突出的是使用叠词、重句,以及象声、摹形、拟态等形容词语,增强了语言效果。
㈣从对仗形式上。
诗词通常仅用“偶对”,即二句一对。
而散曲除偶对外,还可以三句成对的“鼎足对”;四句对仗的“连对”;多句相对的“连珠对”。
六、各种宫调的曲牌写何内容有无规定?
答:一般来说,什么曲牌写什么内容,例如:《正宫·黑漆弩》宜表达惆怅雄壮情感。
《中吕·喜春来》宜于表达欢快情绪,多用于对景抒怀的短篇《南吕·四块玉》宜于抒发感叹情怀。
《仙侣·一半儿》宜于表达清新绵邈之情感。
《黄钟·昼夜乐》宜于表达缠绵情感。
《双调·折桂令》宜于表达健捷激昂之情感。
《越调·小桃红》宜于表达宣泄忧郁心情。
七、南北曲有何区别?
答:曲有南曲、北曲之分。
南曲是宋元时期南方散曲、戏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统称。
北曲是宋元时期北方散曲、戏曲所咏各种曲调的统称。
因为南北地区的音乐存在着显著差别,各有其不同特色,就是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南曲和北曲有什么区别呢?简而言之,南北曲在腔调、板眼、衬字和伴奏乐器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