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历史
旗袍婚装:海派风情 钟爱一生的味道
![旗袍婚装:海派风情 钟爱一生的味道](https://img.taocdn.com/s3/m/8b98eb0d6bd97f192279e9ad.png)
旗袍婚装:海派风情钟爱一生的味道婉约、清丽、内敛、优雅,是旗袍展现的女性柔美,亦是海派文化极佳的体现方式。
一、风格独具的海派旗袍海派旗袍,由满族旗装衍化而来,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以中西合璧的立体裁制而成,受到淑女名媛的青睐,逐渐成为中国的“国服”。
海派旗袍的最显着的特点,是在继承老式旗袍基础上的创新。
满族女装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叫做“旗装”。
旗袍即改良自这种原本满族女性的服装样式。
旗袍作为清朝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不仅仅用来御寒保暖,同时也是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当时,旗袍属于宫里的礼服,是上等人的专有之物,只有宫里的皇太后、妃子、格格及贴身丫鬟才能穿旗袍,而宫中普通丫鬟、佣人只能穿戴短袄长裤。
民间的普通百姓虽然没有等级之分,却有富贵贫贱的区隔,中上等人家旗袍款式简单,但面料上十分考究。
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最早受到欧美服饰文化的影响,改制旗袍的尝试最早便在上海进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俨然成为了新款旗袍的策源地。
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经过改良后,剪裁得体,合身服贴,能充分显示东方女性曼妙曲线而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当时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同时还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更加合体了,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妇女忽略人体曲线的着装风格,并大量运用各种镶边、滚边和嵌边等常用的特殊工艺手法来装饰旗袍,无一不显示女性的“曲线美”的特点。
二、海派旗袍制作工艺海派旗袍最核心的部分即是精细的手工,制作流程简介:第一步,量身,包括颈围、肩长、身长、臀围等,都要量仔细。
第二步,依照尺寸剪裁布料。
第三步,修剪硬模作为立领内侧。
第四步,缝合领子的布料与内衬,用熨斗烫过使二者密合。
第五步,领子外圈也要烫过使其定型。
第六步,先用针将裁好的布料粗缝固定。
第七步,车缝整件旗袍。
第八步,试穿,不合的地方修改一下就好。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海派旗袍的艺韵
![海派旗袍的艺韵](https://img.taocdn.com/s3/m/bb42ee5a69dc5022abea00a7.png)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开放创新、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浸染下,海派旗袍在上海发祥,从石库门到花园洋房,不受职业和身份的限制,处处可见穿着旗袍的女性身姿;电影银幕、戏剧舞台、杂志封面、月份牌上,到处留存着海派旗袍的印迹。
海派旗袍突破了中国妇女传统服装的保守拘谨和宽衣博袖,吸取欧美流行时装的元素,将旗袍缩短长度,装上领衬,收紧腰身,用合体适度的款式,第一次把东方女性细致动人的曲线展示出来。
中西合璧的款式、精良细致的装饰、流畅曼妙的曲线、高贵典雅的气韵,把海派旗袍的风姿永久地定格在中国近代史的记忆之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界流行,很快就扩大到全国,成为当时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服装之一。
当时的旗袍腰身宽大,下摆垂至脚面,袖口多为“倒大袖”,款式搭配都较为保守。
二十年代末,上海女性受社会风气及欧美流行短裙的影响,将旗袍的下摆提高至膝下,袖口也开始缩小,旗袍开始走上时尚的快车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旗袍最绚烂多姿的时期,旗袍袖口、下摆、衣衩变化令人眼花缭乱。
三十年代中期,下摆曳地的“扫地旗袍”流行,这种旗袍多为高领,装着三粒纽扣,领高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夏天也不改风尚。
随着旗袍的加长,旗袍开衩也越来越高。
时尚女郎穿着这种旗袍走起路来摇曳生姿,玉腿乍现。
三十年底中期后,旗袍又流行低衩,开衩仅到小腿,但袍身颀长,时髦女子穿着低衩旗袍走路时舒缓优雅,坐下时含蓄大方。
抗日战争时期,各界女性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缩短,开衩也逐渐升高,袖子也变得细长合体。
四十年代后,由于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旗袍总体未及三十年代变化多端,但仍然在时尚的风向下转动,直至五十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
海派旗袍的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精华之一,在中国服装工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精妙的制作技艺造就了灵动美妙的海派旗袍。
镶、嵌、滚、宕、盘、贴、绣、绘、钉等工艺为海派旗袍的主要工艺构成,它们继承与发扬了中国传统制衣工艺的精髓。
海派旗袍的概念
![海派旗袍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c399ca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10.png)
海派旗袍的概念海派旗袍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起源于上海地区,成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
海派旗袍在20世纪初兴起,并在上海风靡一时,成为上海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时尚选择。
它具有独特的设计和风格,体现了上海的繁华与优雅。
海派旗袍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海派旗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服装,起源于清朝晚期。
旗袍最初是中国汉族女性的日常服饰,由长袍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贴身剪裁,突出女性身材的曲线和优美之处。
与其他服装相比,旗袍更注重对身材的修饰和展现,强调女性的阴柔之美,让女性显得婀娜多姿。
其次,海派旗袍的设计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与传统旗袍相比,海派旗袍更加注重时尚感和流行趋势,采用了更多的细节和装饰,如花朵、蕾丝、刺绣等,使女性更加典雅和迷人。
同时,海派旗袍还吸收了西方服装的设计元素,增加了褶皱、裙摆、领口等设计,使旗袍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海派旗袍还代表了上海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外侨和知识分子。
这些人士带来了外国的文化和时尚潮流,推动了海派旗袍的兴起。
海派旗袍被视为上海社会精英的时尚代表,展示了上海的繁荣和国际化。
最后,海派旗袍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只有少数富有和高贵的女性才能穿上海派旗袍。
同时,海派旗袍也是妇女地位提升的象征,它允许女性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赋予了她们更多的主体性和自由。
总的来说,海派旗袍是一种独特的传统中国服装,代表了上海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它的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使其成为上海社会精英的时尚选择,展示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瑰宝,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带给我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诠释。
海派旗袍知识点
![海派旗袍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0fb655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2.png)
海派旗袍知识点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的一种,起源于上海地区。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髓,还承载了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海派旗袍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
一、海派旗袍的历史海派旗袍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上海是中国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旗袍作为上海女性的主要服饰,成为了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旗袍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和西方时尚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海派旗袍的特点 1. 简洁大方:海派旗袍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和谐感。
它的设计简洁大方,更加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2. 剪裁精细:海派旗袍采用修身剪裁,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身材优势。
同时,剪裁精细的特点也体现了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3. 细节考究:海派旗袍的设计注重细节的考究,如领口、袖口、腰部的装饰等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以精致高雅的感觉。
4. 材质讲究:海派旗袍常采用丝绸、缎子等质地优良的面料,这些材质不仅舒适,还能体现旗袍的光泽和质感。
三、海派旗袍的制作工艺 1. 设计:海派旗袍的制作首先需要进行设计,包括样式的确定、图案的选择等。
设计师会根据旗袍的特点和搭配要求进行设计,确保旗袍的整体效果和个性化。
2. 剪裁:剪裁是制作旗袍的重要环节,需要按照尺寸和样式要求进行剪裁。
精细的剪裁能够保证旗袍的版型和线条效果。
3. 缝制:海派旗袍的缝制过程非常讲究,需要用专业的技术进行。
从缝制接缝到装饰细节的处理,都需要经验丰富的缝纫师傅来完成。
4. 花样:海派旗袍常常会运用各种花样和图案进行装饰,如刺绣、织锦等。
这些花样的加入使得旗袍更加美观,也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海派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精髓。
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无论是作为一种时尚元素还是一种艺术形式,海派旗袍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海派服饰简史
![海派服饰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67afb2c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b.png)
海派服饰简史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海派服饰简史一、海派服饰的由来开埠百余年,上海由一个海隅城镇发展成繁华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其间,有腥风血雨的民族抗争,也有润物无声的文明进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上海吸引了国内外各方人士,形成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而服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姿彩斑斓,美不胜收.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清代中期,中国南方的消费中心在苏州、杭州及广州等处,上海尚未脱颖而出.自1860年清政府在上海派驻“南洋通商大臣”起,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商业中心.其后,随着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的蜂拥而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壮大和市政交通的迅速发展,上海成了百年间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服饰已形成奢华、繁杂、精致的特点,并成为国内公认的流行服饰的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衣装时髦是晚清上海服饰时尚的主要特征.“时髦”这一词汇本身在当时就很时髦,其含义几经引申,已成为一种消费格调的代名词.近代上海,五方杂居,华洋并处.上海人虽受礼教传统的束缚,却比内地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日趋开放的商业社会习俗使他们在服饰上首先放弃简朴同一而崇尚奢华时髦.近代上海人是以时髦为美的消费者,而商人们也以制造时髦为经营要旨,不断鼓动人们投入到流行时尚中.衣着时髦成了当时上海人追求体面消费的风范之一并不断攀比竞赛,这不但推动了上海时髦服饰的新陈代谢,也促使西方服饰体系渐为世人接受,从而在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西装革履、中装绣鞋并存的奇妙旖旎的服饰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商的晚清上海社会,象征封建传统的服饰制度正在瓦解,时髦的领袖不一定是绅宦名门,也可以是商人、学生、买办、通事.他们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对中国既有的服装消费模式冲击最大.在他们的带动下,时髦之风在上海猛烈地旋转起来,正如当时海上文化人所说“上海风气,时时变更,三数年间,往往有如隔代”.当时的上海无疑是“时髦”的代名词,上海时髦服饰时尚自然也成为全国模仿因袭的样板.二、与巴黎同步的流行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是海派服饰的一个辉煌时期.作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城市,海派服饰主要是受欧美时尚的引导.在此期间,巴黎当季的时新服饰仅三四个月后就会输入到上海来,加之上海人的巧手改良,上海时兴服装形成了既与巴黎同步又有独到风格的海派服饰流行时尚.作为全国的服饰中心,各地都以上海的流行趋向为楷模,一衣一扣,一鞋一袜,四方仿效.至于男子平常所穿的服饰,少数达官贵族及知识分子穿西装、中山装和学生装,也有如鲁讯、郁达夫等人士偏爱中装.普通人更多的则是长袍马褂,或外加坎肩.北伐以后,很多男子改穿中山装,夏用白色,予人清爽洁净之感,其余三季则以黑色为主.女性时装越来越趋于刻意展示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和美妙的身材,当时的时髦女装主要有三类:旗袍,以西式外套为主的时装,西式裙装.二十年代中晚期,使用西式服饰的时髦女子越来越多,西式连衣裙成为一些时髦女性的夏季时装.西式晨服、跳舞服也常有所见.上衣下裙的传统服饰趋少.与此同时,旗袍开始流行,廓形较平直,装饰风格趋于华美精细.三十年代是上海女装最为华美繁盛的时期.旗袍作为主要流行女装已取代上衣下裙成为最常用的时装.其式样变化多,领、袖、襟随衣摆线变化呈现不同的外观风格,对细节刻画大为重视,质地做工考究.完全西式的服装穿用者多为欧化时髦女性,但这种形式并不是流行的主流.松沪抗战后,女装时尚趋于简朴.四十年代正值抗战时期,大多数市民的着装变得简朴,即使是富裕阶层也因战争的气氛而无心作奢侈的妆扮.抗战胜利后,女装流行再度繁盛,西式服装特别是美式时装在时髦女性中有一定的市场,完全采用西式结构的改良旗袍的穿着者日趋增多.自三十年代以后,也有上海时髦女性穿男装风格的西装、长裤,四十年代后期还有时髦女士穿男式茄克的.西式大衣、裘皮大衣一直很流行.在此期间,从欧美进口的纺织品,如英国的法兰绒、人字呢、女式呢、条格毛织物和美国的“花旗布”平布,深受欢迎并对国内面料起到样板和引导的作用.纺织印染机械的广泛使用,新型化学染料的传入,西方艺术流派对纹样的影响,使国产纺织品呈现出一派新面貌:古香缎、织锦缎等丝绸新品种常用于流行女装;软缎、纺绸、绉纱、绒类使用普遍;印花布色谱更广并广泛被用于时装;单色织物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如阴丹士林布用化学染料染成的一种蓝色棉布曾普遍用于旗袍;国产呢绒也是时髦女装的常用面料,其外观与欧洲进口的毛织物外观相差无几;针织品开始进入时装的行列;抗战初,在上海时髦女性中还一度流行过用国产本白或毛蓝棉布又称“爱国布”做成的旗袍;条格织物在三十年代尤为时髦;染织纹样有简化的趋势,除传统内容外还出现了西方艺术风格如“迪考艺术”的纹样;色彩流行时常翻新,配色以高雅和谐为时尚.三、旗袍:海派时尚的典型旗袍可视作中国近代女装的典型,而上海旗袍的变化则集中反映了海派时尚的演进. 旗袍本是满族人的民族服装,后几经溶化才成为“新型中装”而着名于世.当时,旗袍多以棉、丝、苎麻制成,棉府绸、丝绸、软缎、织锦、夏布都很常见,毛织物用得较少.旗袍的下摆高低是时尚的晴雨表,旗袍的领型、袖型、襟式、开衩高低、收腰程度、装饰等细节都随之变化.二十年代前期,穿旗袍的上海女性很少.1925年前后的上海女学生可算是旗袍流行的身体力行者.她们穿用的袍摆在踝关节之上,且袍身较为宽敞,因时髦女性纷纷仿效而流行.1926年,旗袍摆线提高,袍摆处多饰宽宽的荷叶边.1927年,旗袍成为新女性的象征之一,并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摆线提高至小腿中部,袖型宽短.1928年,受西方流行短裙的影响,旗袍摆线提高至膝下,袖口趋小.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在膝盖处,袖口装上了仿西式的克夫,领高中等,袍变得合身些,显得十分方便简洁,成为流行一时的风尚.三十年代可以说是旗袍的全盛期.旗袍的外廓型主要是腰部做得十分合身,以显现女性身体的曲线;旗袍的摆线由高至低,至三十年代中期,达到衣缘及地的极端,后又逐渐升高至膝;旗袍的领高变化经历了从低到高,再由高变低的过程,袖长也先从短到长再由长变短竟缩至无;旗袍的造型结构受西方服饰影响越来越大,并越来越讲究装饰.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趋向于简便.四十年代前期,受抗日战争的影响,旗袍以简单实用为尚,面料也不讲究.四十年代后期,旗袍造型注重强调人体曲线,暴露程度更大,旗袍摆线从小腿上部移至膝盖处,有变短的趋势.将上海的流行旗袍与西方同期时尚相比,我们能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旗袍的整体风格变化与西方女装的流行时尚几乎完全吻合,只是依旧保持了中式和传统的外形,这是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西服饰合壁的产物.旗袍虽深受西方女装流行时尚影响,却仍不脱传统俗套,并以制作方便、经济实惠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旗袍的流行形式和西方女装有很大不同.西式女装中,日装和晚装分得很清楚,而旗袍的适用场合较广;西式女装常采用衣裙分属的套裙形式,领、袖形式多样,采用立体结构,从而使服装具有多种变化的造型,而旗袍则为衣裳连属制,立领或无领.因受结构的约束,旗袍缺少丰富的立体构成变化,这使旗袍格外注意细节处理及装饰风格手段,更强调局部造型.当然,旗袍在结构上也进行了西式改革,先用肩缝,再用腰省,后发展到装袖,终于,上海时髦女士也能在时装店里买到西式结构的“改良旗袍”.四、海派服饰:时髦的样板1949年,解放的炮声打破了上海畸形的繁荣,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上海人谱写了理想主义的海派服饰新曲.五十年代,上海的服饰多少还带有缤纷多彩的格调,但时髦的主导已转向平民.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反映,是简朴和实用式的时髦.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上海是全国的纺织基地也是服饰中心,上海的服装代表了中国的最高水平.上海的纺织印染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成功的行业之一,这为上海服装领全国之先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上海的纺织印染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实力最强、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最先进、产品质量最好、花式品种最多,并开发出很多新面料、新花型,为全国服装业提供了最好最全的面料.上海服装业的组织化改变了1949年以前服装生产零碎混乱的现象.如果说,解放前上海量生产的成衣质量、时髦程度、成衣数量等都不那么出色的话,那么,五十年代后的上海成衣则完全堪称时髦的主体.1949年以前,上海的服装业多为前店后坊,大都停留在小规模作坊的水平.五十年代后,经合并及引进设备、开设新厂,上海服装业进入了大机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期.这不但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大批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服装,也为今天上海服装业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服装商业与服装工业的分家,切合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它使得上海服装的销售和生产进一步专业化.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和工业城市,依托最发达的商业和最雄厚的工业实力,上海的服装依然是上海人的骄傲.这一时期,上海的服饰是简洁、朴素、平实的.此时的男装以中山装、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春秋衫、工作服式茄克衫、军大衣、派克呢大衣为主.翻折领衬衫、中山装、西式长裤、平头短发,松紧口布鞋是六十年代最常见的男性服饰形式.女装主要有五十年代流行的布拉吉式连衣裙和列宁装、六十年代流行的军便服和工装背带裙、七十年代流行的三粒钮式西装领便服和百褶裙等.运动式短发、西便装、长裤、丁字襻平跟皮鞋是七十年代中期上海女性的时髦形象,到冬天,中西式驼绒织锦缎棉袄最为时兴.五十年代起至六十年代末,上海的服装面料以棉为主.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随着涤纶纤维的引入,涤棉的“的确良”及“涤卡”面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追求.丝、毛织物在当时被视为高档品,只有逢年过节及重大场合才穿用.服装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由于当时的物质水平较低,国家对纺织品实行限额消费,使得流行的变化速度大大放慢.虽然如此,上海人仍保持着一贯的衣饰传统,保持着精致、优雅、时髦、灵巧、讲究做工质量的海派服饰特征,注重服装的细节及服饰搭配.大至毛衣的编织、领型腰身的改良、领口部位内外衣饰的组合等,小到衣装整洁程度、裤缝处理、旧衣改新等,上海人无不细心装扮.这使得上海服饰的一衣一衫都成为全国时髦的样板,上海服装成了时髦漂亮、质优样新的代名词.。
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
![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https://img.taocdn.com/s3/m/e33b702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9.png)
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
佚名
【期刊名称】《花样盛年》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时间:2013.4.23~6.30每天10:00-18:00深圳博物馆在说到老上海闺阁里的小姐,王安忆曾经这样写道:贞女传和好莱坞情话并存,阴丹士林蓝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
要说她们的心是够野的,天下都要跑遍似的,可她们的胆却那么小,看晚场电影都要娘姨接和送,充满了自相矛盾。
而这种
【总页数】1页(P148-1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2
【相关文献】
1.“百年旗袍”展海派旗袍精髓 [J], Holly(译)
2.唤醒百年记忆,品味海派经典2008上海百年旗袍展 [J],
3.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 [J], 丁燕
4.《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展出 [J],
5.生命是一袭华美的旗袍 [J], 范爱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9cfd964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f.png)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海派旗袍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服饰,起源于上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当时上海是中国远东地区的商贸中心,各种文化交流使得旗袍逐渐形成。
早期的海派旗袍以宽松、长袍式的设计为主,多用于居家穿着。
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旗袍渐渐融合了西式服装的元素,变得更加修身合体。
尤其是到了民国时期,上海成为华东地区的时尚中心,海派旗袍开始在时尚界有了影响力。
1930年代到1940年代,民国上海成为旗袍的黄金发展时期。
上海的时尚设计师热衷于创作独特的旗袍款式,将旗袍与西式剪裁和花纹相结合,使得旗袍更加时尚、漂亮。
这一时期的旗袍多以高领、紧身、裙摆开叉等特点为主,体现了女性的曲线美和婀娜多姿。
然而,随着中国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旗袍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提倡简朴的服饰风格,旗袍被认为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不再被视为时尚的代表。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旗袍的销量大幅下降,市场逐渐萎缩。
然而,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旗袍再度焕发生机。
政府鼓励民间创业和文化发展,旗袍设计师开始尝试将旗袍与现代元素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新款。
在设计上,他们注重突出女性的优雅和自信,加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如剪裁、质地和配饰的改良等。
旗袍逐渐恢复了它的魅力,不仅在国内受到热爱古典文化的人群的追捧,还吸引了国际上的目光。
进入21世纪后,海派旗袍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海派旗袍的设计师们从传统中汲取灵感,结合了现代时尚的元素,创作出了更多样化、多功能的版本。
旗袍不仅限于正式场合,也逐渐进入了休闲、婚庆等领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表。
作为一种传统的服饰,海派旗袍经历了起伏,却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时尚潮流的一部分,展示了上海作为时尚之都的地位。
未来,海派旗袍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世人带来更多惊喜和感动。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https://img.taocdn.com/s3/m/4cc1ab2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1.png)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黄金时代,风靡街头巷尾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与京派旗袍相比,完全是“中西合璧”的新颖时装。
她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更加凸显东方女性的柔美曲线与含蓄优雅的古典美。
刘嘉玲京派旗袍与巩俐的海派旗袍| 可以看出,京派旗袍的旧式大襟和繁琐的装饰逐渐消失了。
海派旗袍形式丰富,更大胆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
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
当时,上海名媛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
设计者也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进行改良,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
岁月变迁,旗袍更趋西化。
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派旗袍。
它不单注重形式美,更注重人体的固有形体,体现了以为人本的衣着观念。
因此,海派旗袍蕴含着东西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
海派旗袍虽然还保留传统的滚边、镶边、盘扣等装饰,但绝不简单的重复和形式上的相像,而是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感。
注重形体塑造的海派旗袍与当今时尚潮流和着装趋势相结合,设计风格多变,大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 传统型以正统旗袍为基本型,保留了立领、盘扣、收腰和开衩的特点。
选料高档、装饰考究、用色艳丽、工艺精良。
适合热衷于旗袍工艺的女子,穿上传统型海派旗袍,便是书香气质的大家闺秀。
传统型突出的特点是:以精细的镶滚边表现做工的精良,以及结构上的层次分明。
采用仿古的如意形式或现代的抽象形式制作款款的边饰。
2. 青春型热衷于花型面料,式样简约,衣身缩短至膝盖以下脚踝以上,便于行走。
春夏季节色彩淡雅,秋冬季节色彩浓重,图案以中、小碎花花卉为主。
不刻意强调曲线的表露,表现含蓄中的女性美。
突出一种秀外慧中的气质,总体效果达到柔美中显现生机勃勃。
3. 华贵型旗袍以长款为主,经常设计鱼尾下摆或长摆,十分修身,气场十足。
做工方面也非常精细,多有繁重的装饰。
多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突显隆重,适合出席酒会宴会等场合。
海派旗袍的发展历史与传承
![海派旗袍的发展历史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1990b402866fb84ae45c8dff.png)
( 厦 门大学音乐 系艺术管理 专业 福建 厦 f l 3 6 1 0 0 0 )
摘 要:在繁华的上海到处流露着时尚的元素,不论是现在还是那个花红灯绿的大上海时代。上海人的身上,无处不存在着一道 躲 不开 的风景 ,仰望 、 俯视 、对瞧、 自 照 ,熙熙攘攘 ,芸芸众生都能一览无余。其中海派袍 最能代表上海人 当时最靓丽的风景 。 原 本 是满洲旗人妇女生活中所穿的一种服装, 辛亥革命爆发后, 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 从此中国 自 上而下地开始接受西式服装与穿着. - - j 惯, 当然,繁华的上海似乎也一夜之 间爱上 了满人 的袍服 。上海人是 崇尚经典 、 讲 究高雅的,大多低调奢华,旗袍在上海人身上也悄悄发
参考文献:
( 二 )海派旗袍的形成 在上海,我们在这里议论他人的格调,也许人家也在别处议 论我们的格调。旗袍代表上海的特有腔调,上海人是不能没有上 海人的腔调的,而旗袍也是上海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那是上海人 在那个时间段里流行的形象和做派 的特征 。在上海 ,身为一个女 性没有一件拿得 出手的旗袍确 实是一件可悲 的事 。 三 、海派旗袍的现状 ( 一 )中国旗袍 品牌的发展 通过对所北京品牌 占 1 9 %,上海 品牌 占 1 7 %,深圳、广州 品牌各 占 9 " / O o ,杭州 、苏州品牌各占 8 %,其他城市品牌 占 1 5 %。 由此可见 ,目前旗袍品牌发展较好的是北京、 上海 、 深圳 、 广州 、 杭州 、苏州等城市 ,旗袍的热度 更是居高不下 。这些城市经济发 展较快 ,且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 。 此可见 目前在 中国市 场上 , 旗袍 品牌 以中高端产 品为主 , 而纯粹 的高端产品因其工艺、 质量 、设计等 的高要求及客户群体 。 ( 二)海派旗袍成为一种 艺术 位 于环球港 四楼 的 “ 海派旗袍艺术馆”面积 约 8 0 0平 方米 ,
上海旗袍文化简介
![上海旗袍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7e1104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8.png)
上海旗袍文化简介
上海旗袍,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服饰,承载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上海旗袍起源于清朝,但真正融入上海社会并形成独特风格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
上海旗袍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以及西方时尚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时装风格。
上海旗袍的设计注重简约、流畅和优雅,以修身的剪裁和高领为特点。
旗袍的主要特色是修长的线条,能够展现女性的身姿和魅力。
旗袍的颜色多样,常见的有明亮鲜艳的红、粉、绿等色彩,也有比较低调的黑、白、蓝等颜色。
除了设计上的特点,上海旗袍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旗袍在民国时期成为上海妇女的主要时装,其流行也象征着上海在当时的繁荣和现代化。
上海旗袍也成为上海女性独立自主、追求时尚的象征之一。
如今,尽管时装风潮变迁,上海旗袍依然在上海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上海旗袍的设计师们继续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更多新颖时尚的旗袍款式,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上海旗袍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时尚魅力,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时尚气息。
海派旗袍调研报告
![海派旗袍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607c1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4.png)
海派旗袍调研报告海派旗袍调研报告引言:旗袍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服装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女性的优美身姿,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派旗袍作为上海特色的民族服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海派旗袍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揭示其历史渊源、设计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状况。
一、历史渊源:海派旗袍起源于上海近代妇女时尚的变迁过程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女性开始逐渐改变传统的穿着方式,开始穿起了西式服装。
不过,由于外国服装并不适合中国传统审美,中国女性开始通过改良和创新,将传统服饰与外来元素相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派旗袍应运而生,融合了传统汉族服饰的设计元素和西方服装的剪裁工艺,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旗袍风格。
二、设计特点:1. 剪裁工艺独特:海派旗袍注重对女性曲线的优美展示,剪裁具有紧致并凸显女性身段的特点。
狭窄高领,短袖袖扣,收腰设计以及裙身修身剪裁,使旗袍能够展现女性优雅的身姿。
2. 细节雕琢精致:海派旗袍注重细节设计,常常使用人字纹、凤凰纹、蝴蝶结、花朵等传统图案和元素进行装饰。
同时,还会使用刺绣、流苏、丝绸、亮片等工艺进行装点,使旗袍更加华丽精致。
3. 简洁大方的色彩搭配:海派旗袍的色彩搭配以简洁大方为主,常用的色彩有红、粉、蓝、绿等鲜艳的色彩,给人以明快、活力的感觉。
同时,也会使用金、银等金属色彩进行点缀,增加了服装的质感和豪华感。
三、发展状况:海派旗袍在诞生之初就备受关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当代社会,海派旗袍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服饰,更被赋予了时尚和创新的内涵,成为时尚界的新宠。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传统的海派旗袍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使其具有更好的时尚性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海派旗袍也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和购买。
结论:海派旗袍作为上海特色的民族服装,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和创新。
国服与时尚之间:海派旗袍的记忆建构
![国服与时尚之间:海派旗袍的记忆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922cef5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5.png)
1644 年满族建立清朝后,沿袭了中国历史上将 服饰制度纳入国家法度的做法。统治之初,即以严 苛法律对国民服饰做出规定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 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官吏不从,儒从僧道不从, 娼从而优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汉族男子必 须遵从满族服饰习俗,剃发留辫,穿满人长袍。而 汉族女子可保留原本服饰装扮。
近代以来对服饰文化与社会政治关系有重大改 变意义的,当属民国政府于 1912 年颁布的《新服制 草案》。其中对男女礼服、便服在款式与质地做出详 细规定,女服为上衣下裙的“套裙”,上衣“长与膝 齐,对襟,五纽,领高一寸五分,用暗扣,袖与手 脉齐,口广六寸,后下开端”;下裙“前后不开,上 端左右开”。辛亥革命推翻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 统治,将民主共和引入国民意识中,开启了社会秩 序和意识的重建,《新服制草案》的出现将现代意义 上的“礼服”引入了国民公共生活中。
在旗袍现代发展史上,《服制条例》的颁布,是 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旗袍获得“国服”之称 的官方背书。
在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向来为政治制度的组 成部分,每临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都要重新厘定 本朝的服饰制度。古代服饰制度往往是针对统治集 团的成员而定,为其昭示身份、明辨等级,对普通 百姓的服饰规定更多在禁令之列,避免其穿着服饰 时发生僭越之举。民国时期的《服制条例》则有所 不同,非关乎对权力的不敬和等级的僭越,而是源
旗袍与女界的出现,引发了不少保守主义者的 激烈反对。1925 年的《上海竹枝词》中,记录了这 样的诗句 :“当年革命竞操刀,多少胡儿戟尾逃。海 上不闻宗社党,谁教女界着旗袍”,7 诗后还加注说 近来见到大半上海妇女穿着旗袍招摇过市,遥望俨 如旗女,言语中对女性穿着旗袍大为不满。1926 年 的《紫罗兰》杂志记载了一段男女关于旗袍之争的
海派旗袍历史与特色
![海派旗袍历史与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8b31695a26925c52cc5bff0.png)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
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
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
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
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
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
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
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
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
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
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
现在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旗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
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
海派文化和海派旗袍
![海派文化和海派旗袍](https://img.taocdn.com/s3/m/59f4a40e5f0e7cd1842536fa.png)
海派文化和海派旗袍作者:陌姬来源:《小资CHIC!ELEGANCE》2014年第08期陌姬:性别女,爱好男。
澳洲籍双子座小女人,原产地中国上海,现居伦敦。
坐着写文,躺着睡觉,文风细腻多姿,直击人性中最柔软的部位。
医科出身,却又对爱情有着敏锐的触觉。
网络骨灰级写手,著名美女作家,曾任榕树下签约作者,红袖、晋江等诸多文学网站驻站作家。
微博:http:///mojidare1843—1949年期间,上海“八面来风”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海派文化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化现象。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以及之后的青岛、烟台、天津、大连、哈尔滨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些地方的文化中看到西方文化的遗迹,可为什么只有上海孕育出了世界性的海派文化呢?当西方文化来到上海的时候,在上海最早的中心——外滩,西方文化几乎完全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上海在开埠之前就是一个小渔村,真正的上海本地人人口的密集度并不高,当时的上海文化也很弱势。
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地当地人口的数量、密集度远比上海要来得高,本地文化也会显得非常强势,从而导致对新文化有着很强的抵抗力。
随着上海经济逐步发展了起来,上海周边江浙一带的中国人逐步进入上海就业、谋生,他们带来了其他区域的文化,但是,这些文化的到来并不是主人回家,而是客人到访,都属于上海的移民。
他们到来后,接受了已经在上海扎根了的西方文化,并以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世界性基础文化”作为“上海人”的文化基础。
在这个文化基础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又以这个“世界性基础文化”为基准,重新解读了自己的区域文化,抛弃了一些愚昧、落后的东西,把符合世界性基础文化的内涵一起融入了上海文化,这样最终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派文化。
上个世纪中,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曾经沦为殖民地,但是,只在上海凭借着它的包容和消化的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从今天上海人的行为分析中,我们依然可以分离出“世界性基础文化”的精髓:美学思维、自由与权力、民主与法制、尊重女性、专业精神、契约精神,这些由西方文化发展出来的“世界性基础文化”成为了从全世界移民而来的“上海人”的生存意识、行为标准。
民国时期旗袍演变所见海派文化
![民国时期旗袍演变所见海派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e0230765acfa1c7aa00cc53.png)
谓 美 , 这 乃 至腰 部 , 已呈 合身 之 趋 势 。 具 有 严冷 方正 的 特 点 。第 ~ 次 使 用较 软的垫 肩 , 之 “ 人 肩 ” 如 下 图所 示 , 反 映 了审 美 观 念 则 ¨ 世 界大 战后 , 女性 服 装 从 束腰 低 胸 繁 复 装饰 转 向 自然 简 洁 修 的变化 和海 派文化 中西结 合的 特点 。 欧洲
裁 方法 , 肩 , 链 , 袖等 。从 2 年 代末 开始突 破直 线 裁剪 技术 , 垫 拉 装 O 海派旗 袍 的演变 0年代 末则 大 胆 采用 胸 省 和 腰省 , 旗 袍 更 使 2 世 纪初 期 , 0 旗袍 还是 “ 大 半 直 , 当 时流 行 的倒 大 袖 相 呼 开 始注重 腰身 设计 。3 宽 与 同时 使 应 , 的下 摆 比较 大 , 个袍 身 也 是 呈 ‘ 大 ’ 形 状 。但肩 、 旗袍 整 倒 的 胸 加 合身 , 出现 了肩 缝和 装 袖 , 肩部 和 腋下 也 合体 了。有 人 还
民国时期旗袍演变所见海派文化
文史 纵 横
民 国时 期 旗 袍 演 变 所 见 海派 文 化
李 劲 竹 ( 北 大 学历 史 学院 陕 西 西 安 西 70 6 ) 10 9
【 摘
要 】 服饰是 文化的透视镜 , 民国时期 的海派旗袍是 中国 饰的经典款 。文章概述 了海派旗袍的造型、 服 结构 、 艺的发展历程 , 工 展现
所示 。
2 O世 纪 旗 袍 的 结 构 变 迁 与 比较
四十年代 是旗 袍 巅 峰期 的 延续 。旗 袍 的 “ 型 结构 已由 平 面 造 结构 向立体 结构过 渡 , 通过 胸腰 省 、 下省 、 省 的处 理 , 腋 肩 采塑 造 女 性 三维 曲线 的特 征 和三 位 ~ 体 的曲 线 美 ’ ’ 。 三十 年 代 出现 的 垫 肩 被更广 泛地 使用 , 同时面 料的 使用也 不拘 一格 , 空花边 、 片等 很 镂 珠 流行 。由旗 袍衍 生的新 样式 也很多 , 如旗 袍裙 之类 。被视 为旗袍 要 素的立 领 、 偏襟或 大襟 、 , - ● 开衩 、 纽等 也 不 一 定 同 时 存在 于 一 件 旗 _ P● ~ 盘 【 袍 。时装化 的旗袍 内被 加入 了很多 西式服 装的 元素 , 而中 式的 元素 常被 部分地 删去 , 旗袍 的概 念至 此 变得 更 为宽 泛 , 以我 们 可 以看 所 到无襟 、 领或不 开衩 的旗 袍 。款 式上 逐 渐去 掉 袖 子 , 仅 腰身 的 无 不 线 条曲柔奇 美 , 且 衣 领 和 袖 子等 均 有 变 化 , 夏 季无 袖 , 洁 流 而 如 简 畅 ; 季紧 袖 , 当缩短 袍长 , 得体 。 秋 适 轻便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dd89f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7.png)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海派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兴起,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成为了流行的时尚标志,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海派旗袍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旗袍最初是清朝的宫廷服饰,用于展示皇室的尊贵和地位。
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随着西方文化和时尚的引入,旗袍开始受到欧美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和创新。
上世纪20年代,旗袍在上海得以广泛流行。
这个时期,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和繁华的城市,吸引了众多的外国侨民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海派旗袍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这种新式的旗袍以紧身剪裁和对称的线条为特点,强调女性的曲线和体态美。
它曾一度被称为“大都会旗袍”,并成为上海时尚界的主流。
在上世纪30年代,海派旗袍进一步发展,独具特色的设计和工艺逐渐形成。
以金门路为代表的上海著名旗袍店铺相继成立,设计师纷纷推陈出新,为旗袍赋予了更多元化的风格。
一些上海的时尚名媛,如宋美龄和汪精卫的夫人宋庆龄等,开始穿着海派旗袍在国际社交场合展现自己的高雅与品位,使得海派旗袍名声远播。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中国社会的动荡,海派旗袍的发展进程中断了一段时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旅行袋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象征,传统服饰也不再流行。
海派旗袍这一曾经的时尚代表,被封存于历史的角落。
然而,在改革与开放的大潮中,海派旗袍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海派旗袍因其优雅的设计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再次成为时尚人士追捧的对象。
如今的海派旗袍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传统样式,设计师开始加入各种现代元素,丰富了旗袍的形式和风格。
在上海,许多成衣厂和旗袍店铺都开始重新生产和销售传统旗袍。
不仅如此,海派旗袍也经常在时装周和各种展览中亮相,成为中国时尚的代表之一。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44bea5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b.png)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美服饰之一,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中国女性的风华与韵味。
而海派旗袍则是中国旗袍的一个特殊流派,源于上海地区的流行风格和独特文化背景。
下面将简述海派旗袍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上海是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
这个时期,旗袍作为上海女性的主要服饰之一开始流行起来。
最初的海派旗袍是由传统的汉服演变而来,采用了独特的剪裁和面料材质,使得穿着者更加修长美丽。
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海派旗袍逐渐融入了西方时装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
例如,旗袍的领口和袖口开始采用西式的剪裁,使得旗袍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中式美感,还有了更多时尚的元素。
1949年后,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旗袍作为一种"封建"的服饰,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
但是,海派旗袍在上海一直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传承至今。
19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海派旗袍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中,海派旗袍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设计师们开始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独具海派风格的旗袍作品。
时至今日,海派旗袍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无论是在时装秀上还是在各种正式场合,都可以看到身着海派旗袍
的迷人女性。
海派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传统的优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和关注。
总的来说,海派旗袍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良,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又与时俱进。
海派旗袍以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文化背景,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个瑰宝。
侬好上海——老上海的旗袍记忆
![侬好上海——老上海的旗袍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aef1eada89eb172ded63b7fd.png)
女 工考究 ,让它成 为无数女 性的挚 爱 。这其 中 ,上 海滩的名 媛太太们 可谓
『 没。
慢 演断 变化 ,以玲 珑突 兀 的 女 性美 为荣 。此 时女 性 的 典型 装 扮 是 烫发 、长 袜 、高 跟 鞋 和 修长 的
从 容优 雅 的神 态 、冷艳 高贵 的气 质 、凹 凸有
致 的 身材 、忧 郁孤 独a 9 , b情 ,她 在影 片 中完 美地呈现了一个那个时代上 海女人的魅力 。
海 派旗 袍 ,呈 现 出女 性 精致 玲 珑 、
开放 活泼的形 象 。
> > 年代秀
说 到那个 时代 的上海旗 袍 ,李 安的 《 色・
戒》 和王 家卫 的 《 花样年华 》 不得不 提 。
有 心人仔 细计 算过 ,汤唯在 《 色・ 戒 》里
前前 后后 共换 了2 7 件 旗 袍 ,让 人 看 得 叹 为 观
线 。不管当 时的满人 如何 荒蛮 ,毕竟那还是个封建的年代 得女人如此表现身体的婀娜多姿 ,否则就是 非礼 。 旗袍脱胎于北方 ,但让旗袍成 为一 大标 志的 ,却是上 果一张招贴画上画一个浓妆长发的美女 ,一般人都会 毫不 认出 ,这就是老上海的明星 、舞女 、交际花 。这也反 映出 当时处 于思想解放的前沿 。
注入 了 “ 上 海灵魂 ”。本期 《 年代 秀 》带你一起 回顾老上 海的旗袍记忆 。
旗袍 ,顾名 思义是 旗人发 明的 ,也 就是原 先满 洲女
统 服装 。不过 ,当时满洲女人不会穿得如此招摇开放 ,那
洲女服与 中原女 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都是长袍大袖而且
式 ,即胸 、肩 、腰 、臀完全平直 ,绝不会刻意表现身材 ,
> 年 代 秀
: 世 纪3 0 年代 是上海女 装最为华 美 、繁盛 的时期 , 海 派旗袍作 为主 要的流
海派旗袍文档
![海派旗袍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d311d4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e.png)
海派旗袍1. 简介海派旗袍是上海地区的一种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时尚元素相结合的产物。
它承载了上海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深受欢迎并享有盛誉。
海派旗袍以其简约、优雅的设计风格和精工细作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国内外时尚界和服装界的经典。
2. 起源海派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
当时,上海作为中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旅行者。
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促使了传统旗袍的演变和创新。
海派旗袍在裁剪、面料选择和样式设计上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呈现出新的风貌。
3. 设计特点海派旗袍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剪裁和线条海派旗袍凭借其独特的剪裁和线条设计,展现出女性的曲线美和气质。
它紧身贴身的上半身设计突出了胸部和腰部的线条,下半身则展示了女性的翘臀和修长的双腿。
整体呈现出典雅婉约的身姿。
3.2. 面料选择海派旗袍的面料选择较为注重,常用的面料有丝绸、缎子和绸缎等。
这些面料具有光泽度高、柔软光滑等特点,能够凸显女性的高贵和优雅。
3.3. 色彩和图案海派旗袍的色彩和图案也是其设计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旗袍多采用鲜艳的色彩,如红色、粉色、绿色等,以彰显女性的亮丽和魅力。
同时,还常常在旗袍上绣上花鸟、蝴蝶、云雾等图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4. 制作工艺海派旗袍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4.1. 裁剪首先,根据顾客的身形和要求,进行旗袍的裁剪。
裁剪师傅需要根据个体的尺寸,将面料进行剪裁,确保旗袍合身。
4.2. 缝制接下来,裁剪好的面料会被缝制成旗袍的身体。
缝制过程需要用到各种缝纫设备,如缝纫机、缝纫针等。
缝制时需要注意线迹的密度和平整度,以保证旗袍的整体效果。
4.3. 装饰制作好旗袍的身体后,还需要进行一些装饰工艺。
例如,在旗袍的领口、袖口和下摆等地方加入绣花、镶珠或其他装饰物,以增加旗袍的美观和独特性。
4.4. 定型最后,制作好的旗袍需要进行定型处理,使其保持流线型的形状和美观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旗袍历史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和现代中国女性最辉煌的时期。
本相一致的旗袍造型纤细,流行的欧洲妇女的轮廓。
旗袍已经完全的旗女长袍的局限性,完全新的服务是“西方”的风格。
首先,“不要削减学校”的说法。
旗袍的地方西化的衣领,袖子,如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兰的袖子,等等,或左右开襟双排扣的西式加工之外。
这些改革中的应用,虽然不丰富,但说,这是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计划已不再是一个必须遵循。
旗袍和西式夹克“不要削减学校”是一个特点,这使得与各种现代服装组合的大家庭成为国际服装旗袍的话,现在,它具有国际和现代化。
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剪裁方法和结构更加西化,半身镖和腰部镖使用的旗袍更加合身肩缝和装袖,肩和腋下也适合,有些人还软垫肩,“美人肩这表明,妇女开始抛弃旧形角范小建特点的理想。
这些切割和结构的变化是在上海完成。
上海鸿翔公司的金先生太君这个疑问的后裔。
我还没有经历这个过程,但他在鸿翔20世纪40年代的工作,而且在很多关于此新闻的老师傅。
旗袍已经敲定,这个时候的旗袍已经成熟,不再是能够在未来跳舞的基本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不仅使长度,大理石和装饰中的一些变化。
世界各地的爱旗袍的女性,是典型的20世纪30年代,旗袍。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旗袍,旗袍的模型。
在上海,亚洲的时尚中心,社会名媛的天堂。
更广泛的事实,基本形状是更明确的定义。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变化,旗袍面料更多的选择和装饰,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
裙子的位置是一个重要功能的时尚女装,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
在欧洲,在20世纪30年代的摆线妇女一直很低,而更高的腰部。
这件衣服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特点,是区分的妇女在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
20世纪30年代,旗袍也很长。
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世纪20年代的影响是没有除了下摆很高的位置。
从1932年到1938年,旗袍已经很长。
尤其是在1934年,在上海,地面旗袍下摆几乎是非常受欢迎。
这表明,上海风格的旗袍和国际妇女的流行几乎同步。
中国味道(或面料或细节或装饰在显示屏上)一个的礼服(以适应更多),可以被称为旗袍。
因此,我们可以带或不带襟,领或不开衩的旗袍
文章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