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及静脉输血的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
操作所致。 床上广泛应用。
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
,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血袋一并送输血科检 验,并上报记录。
③发热反应的护理
常见的输液反应 1.
刺部位大块瘀血斑或伤口渗血等。 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 发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小时即可缓解,缓解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 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 ,病人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
(一)发热反应 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
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甚至心跳骤停。
• ②严格无菌操作 ④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
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
2.处理: ②原因:大量或长期反复输入库存血液。
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 ,病人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在应用,放慢点滴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
(一) 输血的目的 ①补充血容量 :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该善心肌功能
和全身血液灌流,提升血压,增加心排出量,促 进循环。 ②纠正贫血 : 增加血红蛋白含量,促进携氧功能。 ③补充血浆蛋白 : 增加蛋白质,改善营养状态,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保 持有效循环血量。 ④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改善凝血功能,有 助于止血。 ⑤补充抗体、补体等血液成分 : 增强机体免疫力, 提高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⑥排出有害物质 : 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况用于一 氧化碳、苯酚等化学物质中毒。
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精品课件
(四)空气栓塞 1.原因 ① 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 气。 ② 拔出较粗的、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穿刺点 封闭不严密。 ③ 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 更换液体或拔针,均有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 2.临床表现 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想胸骨后疼痛,随即发 生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并伴有频死感。听诊心前区 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 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护理
呼吸科
精品课件
静脉输液与输血是临床用于纠正人体水、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恢复内外环境稳 定并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治疗措 施。通过静脉输液与输血,可以迅速有效 地补充体内丧失的体液和电解质,增加血 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此外,通 过静脉输入的药物,还可以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
精品课件
• ③循环负荷过重反应的护理
• 1.预防: •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控制输液
的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 能不全的患者更需慎重。 2.处理: • 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 进行紧急处理。如果病情允许,可协助患者取端 坐位,双腿垂下,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以减少 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安慰患者以 减轻其紧张心理。
一、静脉输血的目的及原则 (一) 输血的目的 ①补充血容量 :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该善心肌功
能和全身血液灌流,提升血压,增加心排出量, 促进循环。 ②纠正贫血 : 增加血红蛋白含量,促进携氧功能。 ③补充血浆蛋白 : 增加蛋白质,改善营养状态,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保 持有效循环血量。 ④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改善凝血功能,有 助于止血。 ⑤补充抗体、补体等血液成分 : 增强机体免疫力, 提高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⑥排出有害物质 : 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况用于 一氧化碳、苯酚等化学物质中毒。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重医大附一院输血科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输血治疗在抢救患者生命、治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输血可以补充血容量,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补充各类血细胞成分,改善贫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和解决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补充各种凝血因子,纠正某种凝血因子缺乏所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和紊乱。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但是输血疗法有其使用范围,如果不合理甚至滥用血液,不仅会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或传播疾病,引起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给患者带来危害。

充分了解输血副作用,对于输血工作者及临床医生正确运用输血疗法,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输血是十分重要的。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一、输血不良反应:(一)概念: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结束后出现某些新的症状和体征,并且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者。

(二)分类: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按时间可分为即发反应和迟发反应;按发生原因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

总结见表1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1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即发反应免疫反应溶血反应常见原因红细胞血型不合(常见ABO溶血) 迟发反应免疫反应溶血反应常见原因红细胞血型不合(常见Rh溶血)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荨麻疹血小板输注无效白细胞抗原-抗体反应血浆蛋白(IgA) 抗原-抗体反应血浆蛋白抗原-抗体反应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或白细胞抗体移植物抗宿主病异体淋巴细胞在受体内植活并繁殖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HPA-la)输血后紫癜常见输血不良反应非免疫反应常见原因非免疫反应铁超负荷常见原因发热反应细菌污染多次输血引起铁在脏器沉积充血性心力衰竭溶血反应循环血容量超负荷血小板输注无效高钾或低钙血症物理因素所致(如高温、冷冻、RBC 悬于非等渗液等) 出血、发热、脾大、各类传DIC等染病输入的血液中含有各种病毒肝肾功能异常常见输血不良反应(三)产生原因及防治:1、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性) ①原因:由于输注血型不相合的血液,受血者体内血清抗体与输入的红细胞抗原结合,进而引起红细胞破坏出现输血反应。

临床常见的输血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临床常见的输血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临床常见的输血,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一.静脉输血的目的、不良反应、原因、症状及护理措施:(一).什么是静脉输血静脉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是急救和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静脉输血的目的:正常成人的血容量应占体重的8%。

一般情况失血不超过人体血量的10%时,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机体可以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使血容量短期内得以恢复;失血20%时对人体不明显影响,可能出现各种缺氧表现;失血超过30%时可危及生命,导致血压下降,脏器供血不足,特别是脑细胞供血不足出现功能降低至昏迷,必须立即输血。

(1)补充血容量,提升血压。

(2)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

(3)补充抗体,增加机体抵抗力。

(4)增加蛋白质,纠正低蛋白血症。

(5)补充各种凝血因子,改善凝血作用。

(6)促进骨髓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三).输血的适应症(1)、急性失血:主要适应症;一次失血低于总量的10%(500ml)时,可不输血;,低于总血容量的20%时,首选晶体液、胶体液或少量血浆增量剂;当超过20%时,可输入适量全血。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浓缩红细胞;血浆及白蛋白(3)、重症感染抗体及补体(4)、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血液成分输血是急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我们都要进行严格的三查八对,即三查: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及血液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八对: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瓶)号(储血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血液的型号种类、血量。

但输血也可引起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带来了一定危险性。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四)不良反应一、过敏性反应和荨麻疹输血后可发生轻重不一的过敏反应,轻者只出现单纯的荨麻疹;中型为过敏性反应;重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静脉输液是一种将药物、营养液等溶液通过静脉注入体内的常见治疗方式。

尽管静脉输液极大地方便了许多病患,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一、感染静脉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感染。

感染可能发生在穿刺点附近的皮肤或静脉内。

感染的迹象包括局部红肿、疼痛、温度升高,以及全身发热等症状。

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注意穿刺点的消毒和手部卫生以及使用无菌器材。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及时发现并处理有感染迹象的情况。

二、淤血和血栓输液时,若静脉通路不畅通,药液无法顺利流动,就会导致淤血。

淤血区域会出现疼痛、肿胀和静脉扩张等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淤血,还可能引发血栓,严重时可能导致血管堵塞。

为了预防淤血和血栓,护士应该检查输液管路通畅情况,并定期更换输液点。

三、过敏反应有些人对输液所使用的药物或溶液中的某些成分过敏。

过敏反应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以及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为了预防过敏反应,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并进行相应的过敏试验。

如果患者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应避免使用含有该成分的输液。

四、电解质紊乱输液中的药物或溶液可能会改变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血症、高钠血症等。

这些紊乱可能引发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

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体格特征和病情合理选择输液剂量和速度,并定期监测血液电解质水平。

五、渗漏和浸润如果输液管或静脉穿刺点未正确固定,就会导致输液液体漏出至周围组织,称为渗漏。

渗漏的迹象包括局部红肿、疼痛,以及输液速度变慢等。

此外,如果过多的液体进入周围组织,就会造成组织浸润,引起浸润性疼痛和肿胀。

为了预防渗漏和浸润,操作人员应正确固定输液管,并定时观察和检查穿刺点周围的状况。

六、其他并发症除了上述常见的并发症外,静脉输液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例如,静脉穿刺时可能损伤到周围神经,导致局部麻木和感觉异常;过快输液会增加心脏负荷,引发心衰;孕妇输液时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等。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虽然输血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输血涉及人体内部的复杂反应机制,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良反应。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应急措施。

1.过敏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占所有不良反应的70%以上。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急促、眩晕、头痛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低血压甚至休克。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2.发热反应:输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

轻度发热并不罕见,但如果体温超过38℃或持续时间较长,则应考虑血液库存超过期限或输血相关感染的可能。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及时采集血液和尿液标本以进行细菌培养,并给予降温药物和抗感染治疗。

3.过量输血:过量输血可以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影响心脏和肺脏功能。

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疼痛、高血压等。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终止输血、争取患者平卧休息,并联合麻醉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输白蛋白或利尿剂等药物。

5.感染:输血过程中可能将病原体引入患者体内,导致输血相关感染。

症状包括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等。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进行血液和尿液培养,并进行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学检测。

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在应急措施之外,预防是更为重要的一环。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首先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问诊,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存在的风险因素。

此外,选择符合患者血型和体质的血液制品,尽量使用新鲜的血制品,避免使用过期的血制品,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和处理的并发症。

通过合理的临床操作和准确的判断,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静脉输液与输血的不良反应及预防PPT课件

静脉输液与输血的不良反应及预防PPT课件

一。
18
静脉输血法
(一)补充血容量
常用于血容量减少或休克病人
一、 静脉 输血 目的
(二)补充血红蛋白
常用于严重贫血病人
(三)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常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
(四)补充血浆蛋白
常用于低蛋白血症的病人
(五)补充抗体、补体
常用于严重感染、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19
静脉输血法
全血
二、 血液制品 的种类
输液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
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称为输液微粒污染
14
知识拓展
输液微粒污染的防护
输液微粒的来源 药液生产过程中混入的异物和微粒 盛装药液的容器不洁净 输液器和注射器不洁净 配液环境不洁净 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反复穿刺 溶液瓶橡胶塞等
15
知识拓展
输液微粒污染的防护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主要取决于 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 以及堵塞血管的部位 血流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 最易受微粒损害的脏器有肺、脑、肝和肾等部位 输液微粒进入人体可引起的危害 血管栓塞、静脉炎 肺内肉芽肿 血小板减少和过敏反应等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对心肺功能不良、老年人、儿童 输液时更要慎重
(二)急性肺水肿
8
护 理 措 施
预 防
静脉输液法
(三)
静 脉 炎
原 因
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输液导管时间过长 输液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等
症 状
沿静脉走行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2
静脉输液法
一、静脉输液目的
(一)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一)发生原因1、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源:如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2、免疫反应: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L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

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的病人或经产妇中。

(二)临床表现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到39-40摄氏度,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三)预防及处理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

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

3、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

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4、遵医嘱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1g,然后每小时一次,共3次;伴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或杜冷丁50mg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

二、过敏反应(一)发生原因1、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献血员在献血前4小时之内曾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

2、患者呈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同过敏机体组织细胞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所致。

3、多次输血的病员,可产生过敏性抗体,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

(二)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

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静脉输液和输血已成为常见的治疗手段。

然而,静脉输液输血也可能引发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1. 静脉注射位疼痛静脉注射位疼痛是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之一。

患者可能会感到针刺疼痛或者局部瘙痒。

若疼痛不严重,可以继续观察,若疼痛较明显,则需要停止输液,换其他输液位置。

可以在注射部位按摩或者热敷,缓解疼痛。

2. 类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是由于输液液体的药物成分或体内细胞的灰尘、过敏原等物质在患者体内引发的不良反应。

患者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等症状。

如果发生类过敏反应,需要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适当的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苯海拉明等。

严重的反应需要立即送往医院。

3. 感染静脉输液是打开体内的一扇门,使细菌得以进入体内,因此输液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输液前,护理人员需进行严格的消毒操作,并确保使用无菌器材。

如果出现发热、畏寒、乏力等症状,可能是输液感染,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4. 液体负荷过多在治疗大量出血、创伤、感染等疾病时,需要给患者进行大量的输液,如果输液过多,会导致液体负荷过多,引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静脉压力升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症状,需减缓输液速度并在必要时应用利尿剂。

静脉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1. 血病毒感染静脉输血时,使用未经筛选的血液可能携带有乙肝、丙肝等血液病毒,如果输血患者未进行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会感染病毒。

所以,临床工作者应使用经过严格筛选的安全血液进行输血。

如果患者感觉到轻微的发热、全身不适等不适症状,需要随时观察和注意。

2. 过敏反应在进行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

轻微的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瘙痒等,严重的反应则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热等。

如发生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适当的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苯海拉明等。

3. 贫血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贫血,原因是输血量不足或输血后造血不足。

(输血)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输血不良反应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危害:
由于抗原抗体反映引起的微血管痉挛和溶血导致的局部微 血管痉挛和微血栓形成,引起肾皮质缺血、缺氧,导致肾小管 缺血坏死及上皮细胞脱落堵塞肾小管,发生急性肾衰竭。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症状: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机制
(2)迅速补充血容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贫血严重者,应输O型洗涤红细胞;
(4)严重溶血反应,应尽早实行换血疗法;
(5)尽早利用利尿药物; (6)应用碱性药物;
(7)预防DIC发生;
(8)肾上腺皮质激素; (9)其他治疗:为预防肾功能衰竭可用扩张肾血管药物,如静滴多巴胺或苄胺唑啉。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原因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机制:
急性溶血发生后,大量的红细胞碎片和红细胞机制经机体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可引起该系统的阻滞和功能下降,使受 血者易于合并各种感染。
溶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红细胞基质具有凝血活酶样作用,可 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使体内形成高凝状态,并可出现静脉血栓 和微小血管血栓,严重者可激发弥散性血管内溶血(DIC)。
临床症状
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30分钟至2小 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出现畏 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不能用原发疾 病解释; 部分受血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 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
治 疗
①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给予 对症治疗; ②严重者进行物理降温,伴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 苯巴比妥、地西泮等; ③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 血压、脉搏、呼吸频率1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液及静脉输血
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的处理方法
1. 发热:a)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等,防止致热原进入体内;b)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c)对症处理,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温,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d)按医嘱给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e)保留余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时作细菌培养
2. 循环负荷过重:a)严格控制输液滴注速度和输液量,对心、肺
疾患以及老年、儿童尤应慎重;b)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

为病人安置端坐位,两腿下
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c)加压给氧,可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因乙醇能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是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减轻缺氧症状;d)按医嘱给涌镇经济、扩血管药物和强心剂如洋地黄等;e)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作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流仍通畅。

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的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待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外,对无贫血者可通过静脉放血200~300ml,以减少回心静脉血量。

3. 静脉炎:a)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的药物应充分
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

同时,要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b)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c)超短波理疗d)如合并感染,根据遗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4. 空气栓塞:a)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空气,输液过程中密切观
察,加压输液或输血时应专人守护,以防治空气栓塞发生;b)人出现症状,应立即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有心事,气泡则向上飘移到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口。

由于心脏搏动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c)气吸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