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个别化学习经验汇总与困惑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个别化学习经验汇总与困惑解答(普陀区中心组)
2013-05-22 08:44:53| 分类:动力加油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困惑一:个别化学习中生活区、数活动和科常活动内容单一,怎样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体现内容安排均
衡性和序列性,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个别化学习内容要重视平衡性,这是我们每位老师都非常清楚的,这里的平衡包含二层含义,第一,是各领域之间内容的平衡,第二,是主题与非主题内容的平衡。
1、领域之间内容的平衡
大多数老师对于三大版块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清楚的,如表达表现区中要有美工、音乐、语言三方面内容;探索世界区域中要有计算、科常、益智的内容。
但是真正看实际现场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三大版块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是表达表现中“美工”方面的内容,教师能根据主题活动的要求,设计形式多样的内容,如折纸、绘画、剪纸、印染等。
但是表达表现中“音乐”和“语言”方面的内容比较单一。
有些幼儿园的音乐区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节奏的练习,对于音乐表现
的其他方面内容如舞蹈、演唱等涉及较少。
领域中的内容不平衡还集中表现在共同生活板块和探索世界板块中的计算、科常方面的内容。
很多教师都反映生活区内容少,大班练习系鞋带、中班练习使用筷子、小班练习扣纽扣、折叠衣服等,能想到的其他内容很少。
计算和科常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在某些方面经验的缺失。
为什么这么多老师都会觉得生活、音乐、科常和数的内容少且单一呢?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于各活动区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同时单一的区域定位局限了教师的思维。
有教师困惑“音乐区和角色游戏中的小舞台有什么区别?”角色游戏定位是游戏,它是具娱乐性的,个别化学习是带有一定学习目的的。
个别化区角中兼于游戏和学习之间,既有熟悉的内容继续复习、练习的
内容,同时也有新的音乐内容的探索和学习。
很多教师对于个别化学习内容及所属区域的定位比较狭隘和绝对。
如教师们普遍将生活区定位于生活技能的练习,因此只能局限练习系鞋带、扣纽扣、使用筷子等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
其实幼儿园的生活教育中自理生活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如果学习过生活教参书就会发现,还包括了适应集体生活、文明生活、安全生活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个别化学习中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我们通过一些案
例来解释一下。
例1:中班《我在马路边》之“交通安全”
中班《我在马路边》主题中有个交通安全棋的个别化学习内容,一想到下棋,绝大多数老师会把它归于益智游戏,也就是把它归到探索世界版块中。
其实在这副棋中所有的规则是围绕交通规则设计的,如看好红绿灯过马路前进一格、在马路上玩滑板车停玩一次等。
老师设计交通安全棋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下棋的过程中,巩固了解一些出行安全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这就属于安全生活的内容。
黄鸣乐设计的“找对错”活动,利用主题墙面的内容,请幼儿寻找其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活动目的也是帮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
同样的例子在科常探索中也有,教师们都说“科常内容少”,实际上老师所说到的科常内容少主要是指“幼儿可操作的小实验内容少”,大家都把科学教育定位于科学小实验了。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主要有自然科学内容(包括动植物、自然现象、自然环境保护等)、社会科学内容(包括周围生活环境、日常用品、现代化技术等)。
科学小实验是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的科学教育的方法,它决不
是科学教育的全部。
如果教师能这样思考科常活动的内容,再来看我们主题活动,各年龄段中科常方面的
内容还是很多的。
例3:中班《好吃的食物》主题中“蔬菜哪些部位可以吃”的活动
活动中孩子根据蔬菜食用的不同部位,将蔬菜进行分类。
一说到分类很多老师就会把这个活动定位于数活动。
但是孩子在进行分类时首先要掌握和了解的知识是“什么是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在此基础上再判断不同蔬菜的食用部位,通过这个活动孩子积累的是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像这类活动就是科常活动,分类的目的是用数学的方法帮助幼儿获得具体科学知识和经验。
例4:大班《春夏秋冬》主题中“制作风车”
制作风车、装饰风车是美工的内容,但是制作当中探索如何让风车转起来,引导幼儿发现风的大小与
风车转动的关系,这就是科常的内容。
例5:自然角中的科学探索
自然角里的观察和探索也是个别化学习的一个内容。
因为很多动、植物生长的变化不是即时显现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变化的过程。
如《动物大世界》中动物的不同本领,蚯蚓能松土、蚕宝宝能吐丝等,都可以利用自然角,孩子自己饲养、观察、发现变化,直观形象的了解动物的本领。
这几个例子说明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的区域定位很多时候是相对的,有些活动可能蕴含着多方面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关键是教师通过这个活动想要帮助孩子积累的是哪方面的经验,根据活动主要目的确定其
所属领域。
教师要清楚各活动区的主要功能:
共同生活:让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中,形成基本的自理能力、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并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认识、体验并理解基
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探索世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探索的对象,从生活或媒体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表达表现:为幼儿提供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的机会,使其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用不同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清楚了活动区的功能,打破教师原有的思维定式,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避免了钻牛角尖的现象。
老师在确定和设计个别化学习内容时就会更关注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对活动有更清晰和准确的定位。
2、主题与非主题内容的平衡
教师非常纠结于如何保证“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的均衡性”,就越来越多的出现教师忙于根据主题制作、变换操作材料,动物主题操作的内容都是动物,到了植物主题就把动物改为植物,但实际上幼儿操作的方法和活动目的是完全不变的,我们觉得像这样的做法是无意义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
老师的工作负担。
我们要帮助老师明确一个观点:开展个别化学习时应遵循二条线索来确定内容,第一条是主题活动的线索,第二条是幼儿发展目标的线索,二者能自然结合的尽量结合,不能结合的也不需要生搬硬套。
我们的建议:加强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增加“个别化学习活动计划”。
原先的主题活动预设表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只有活动名称及简单材料的呈现,对老师来说操作性不强。
而且在这个表里反映的仅是与
主题经验相关的个别化学习内容,缺少幼儿当前发展需要的且不能与主题结合的内容。
新的“个别化学习活
动计划”中就要能体现这二方面内容。
具体说说如何制定“个别化学习活动计划表”。
在主题开展时,我们很多教师往往会凭主观经验确定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缺少对教参书的解读和分析,缺少对主题活动下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整体思考和设计。
因此,教师首先要将教参书中该主题下适合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全部梳理出来,并根据这些内容的价值将它们分到“共同生活”、“探索世界”和“表达表现”三个板块中,这些是个别化学习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保底内容。
其次,根据幼儿各领域发展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将这一阶段幼儿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经验,把这些内容增加到个别化学习的计划中,以丰富、平衡幼儿的各种经验。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于各领域幼儿发展的目标和内容要心中有数。
现在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于语言、计算、音乐、美术等领域中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是非常模糊的,经常会看到不同年龄段孩子在进行内容和要求相似的活动。
我们还是要将以前幼儿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内容重新拾起来,如数活动,教师要先理清各年龄段不同时期幼儿计算发展的目标和内容,有了这根主线以后,一步步与主题结合。
最后,结合节日、社会热点等设计相关个别化学习内容。
例:大班下学期3月份个别化学习计划表
这张计划中主要有当月开展的主题活动以及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内容(主要是活动名称)。
如3月份大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是《春夏和秋冬》,在这张表中红色和蓝色的内容的都是主题背景下的个别化学习,其中红色是教参书中的内容,因此后面附有该内容在教参书的第几页。
蓝色是教师在主题背景下拓展丰富的一些内容。
黑色的是根据大班下学期幼儿发展目标补充的内容。
从第一张表格中就能体现出内容的均衡性。
后面就是具体的个别化学习内容的设计,包括活动名称、活动材料、玩法和观察要点。
活动材料最好能配相应的图片,更清楚明了。
在写玩法时教师要注意区分层次和玩法的不同,以免混淆。
观察要点要将体现领域特质和主题经验的内容放在前面,然后再是社会性、学习习惯、卫生要求等其他方面的观察要点。
这样的个别化学习计划便于老师在主题开展中有序的设置内容和投放材料,同时增加了教师观察幼儿活动的目的性,便于老师操作。
加强计划是保证个别化学习活动质量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目的是让幼儿经历的课程尽可能地规避缺失,满足幼儿在各个年龄段、各个发展时期成长的需要。
困惑二:个别化学习中教师投放的材料如何体现丰富性、层次性和挑战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层次性是老师非常纠结的又一个主要问题,上次教研组长活动有老师问我:“生活区怎么体现层次性,比如说大班练习系鞋带,它的层次性怎么体现?”这个的问题在和园长沟通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时候我也问过她们,园长说:“提供不同的鞋带,有扁的、有圆的,难度不一样了。
”我觉得提供不同的鞋带只是材料丰富了,但是孩子在系鞋带的难度上并没有不同,因此不能说是材料的层次性。
如果一定要体现层次性,那么第一层次是在老师提供的模板上练习,第二层次是孩子到自己的鞋子或是衣服上练习,也就是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已经开始钻牛角尖,她们觉得所有的个别化学习材料都必须体现层次性,然后就开始挖空心思要弄出不同层次的材料,而不去推敲这些所谓的层次性材料究竟是不是孩子所需要、所喜欢的,是不是真正有价值的。
所以,教师在设计个别化学习内容、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材料的层次性,但不要过于纠结在层次性上,还有二个原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1、注重材料的丰富性
我们很多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会采用“任务”的方式呈现。
即老师提出具体的任务,让幼儿选择一定范围内的材料尝试着解决问题。
这时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就要注意丰富、多样。
丰富多样的材料,能促进幼儿在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积累各种经验。
例1:丰富的美工区
因为美工区表现形式是多样性,所以教师们觉得美工区活动最简单、困惑也最少。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情景是:在一个桌子上,3、4个孩子用同样的材料在制作同样的作品,如照片中的,因为内容比较简单,孩子一会就能做好。
我们很多个别化活动又有“不能调换活动区域的规则”,所以孩子只能在这里反复制作同样的作品,或是东张西望的情况就来了。
如果在区域中老师提供的材料很丰富,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用不同的方法和表现形式来制作,既提高了幼儿美术表现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例2:不同材料的测量
如为了让幼儿感知长短,我们老师在数活动区里投放:地图、各种大小长短不同的尺子、绳子、各种线,吸管、回形针等材料,让幼儿通过各种观察、比较来获得知识。
这里构成问题的材料是桌椅、盒子,完成任务的材料是尺子、绳子、各种线,吸管、回形针等材料,这些材料会引发出幼儿尝试用多种方式测量。
如用各种尺子测量,用回形针测量,用绳子测量等方式,在不同尝试中逐渐积累利用自然物测量的经验。
当孩子积累了测量的方法和经验以后,教师提出任务让孩子尝试利用尺进行较精确的测量。
从材料丰富自然物测量到利用尺的精确测量,材料提供的时机不同也是层次性的一种体现。
在同一区域活动中,需要投放或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不仅有利幼儿的探索、发现与提高,使幼儿的活动内容更趋丰富,同时也能促进幼儿活动主题纵向,横向发展,帮助幼儿进行操作。
2、注重材料投放的开放性
我听一位老师说:“我们园长说个别化的材料要经得起专家看。
”我觉得真正好的个别化学习材料应该是经得起孩子玩,这一方面是指材料本身的牢固程度,更重要的指材料不同能力的孩子拿到这些材料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己的想法玩,而且每次玩都有不同的结果,不断吸引孩子继续操作和尝试,这样的的
材料更有价值的。
以开放的方式投放材料,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
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和乐于操作的个别化学习内容及个别化学习中的材料。
同样的材料,不同能力幼儿的操作、对材料的组合方式可能是不同的,幼儿所发现和感受到的事物的特点和关系也是不同的。
例1:大班“动物分类”
动物分类活动是大班《动物大世界》中常见的个别化学习内容,经常能看到老师利用教室墙面用几个不同颜色的图形作为集合圈。
我经常看到在这个区域里的孩子并没有投入到活动中,东张西望或是在做其他事情。
看看老师投放的材料就能发现孩子不喜欢的原因,老师把分类的具体要求都贴在集合圈上,如“哺乳动物”、“卵生动物”或“海洋动物”、“陆地动物”、“两栖动物”等。
虽然老师也投放很多动物的图片,但是因为分类的要求很明确,孩子的操作只有一种答案,所以即使老师投放的动物图片再多,孩子玩1、2次后他
们就知道答案了,对活动自然不感兴趣了。
我以前在做这个活动的时候,只是投放动物图片和集合圈,至于怎么分类,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刚开始孩子是很简单的根据动物外表特征分类,如“2条腿的动物”和“4条腿的动物”、“有翅膀的动物”、“没有翅膀的动物”也有“吃草的动物”、“吃肉的动物”等,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能有和别人不同的分法。
”孩子就要动一番脑筋思考怎么和别人不同,而且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对动物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自然而然开始出现难度较高的根据动物习性的分类,同时进一步发现了有些动物2种条件都满足的,就开始出现交集,反映了孩子对动物认知经验发展的过程。
例2:中班“铺地板”
马晓蓉设计的新中班“铺地板”活动材料很简单,就是kt板裁好的正方形板若干,每块板上有一些不同粗细和排列的线条。
刚开始孩子是无意识的随意铺,他们只满足于把整块区域都铺满就算完成任务了。
几
天以后孩子发现了一块块地板上不同的线条,他们考虑到地板排列的美观性,开始有意识的根据线条的方向和线条的粗细铺地板。
几天之后,有孩子开始尝试使用到间隔的方式铺地板,从同一排之间的AB间隔逐步发展到整块地板的区域间隔。
孩子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积累了经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例3:大班“学做小学生”
我们很多的课程表都是老师设计好、不能变化的,孩子在区域中根据课程表的上安排的内课,选择要用的书和学具进行整理。
但是这个课程表需要孩子安排,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示来将课程表补全,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安排。
这其中渗透很多知识点:纵横坐标的复习、图片与汉字的配对、认识汉字等等,对孩子来说完成任务需要动一番脑筋,有一定挑战性。
这几个活动中的材料制作和准备都不复杂,但由于材料的开放、可变化,给了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在其中体验到成功。
而且在同伴的影响下,孩子都有向高一层次发展的可能性,这也
是一种层次性的体现。
3、注重支持性材料的提供
例1:拆装圆珠笔
科学区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去学习,获得相关经验。
例如“拆装圆珠笔”,往往是教师准备一些圆珠笔,将它们全部拆成一个个小零件就投放给幼儿操作。
但孩子对于这些小零件一点不了解其作用是什么,一堆零件让孩子没有方向,不知道如何操作,那孩子就不会有兴趣去探索。
教师可以提供装成一支圆珠笔所需要的相应材料和零件,并配上相应安装步骤图。
首先让孩子找到这些材料,然后孩子可以看着步骤图尝试将圆珠笔重新安装好,幼儿在感受到一些方法、体验到自己成功之后,教师再投放1-2支和前面安装方法类似的但是没有安装步骤图,让孩子自己探索安装方法。
这样的安装步骤图能够让孩子清楚自己操作的目的、了解安装的方法,提高了材料的可操作性,孩子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例2:小班的音乐区
许多老师觉得小班的音乐区最难开展,中大班孩子有一定能力可以尝试自己看图谱或动作提示照片,自己进行练习。
但是小班孩子就需要借助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才能进行活动。
确实,小班孩子因为综合能力较弱,所以就音乐这一方面来说他们很难进行自我学习。
可以能根据小班孩子模仿学习的特点,借助一些视频帮助孩子学习。
如学习小鸭子的舞蹈,可以提供由大班哥哥姐姐跳的小鸭子舞蹈,再配合图片中对重点动作的定格、放大呈现,孩子们可以看看照片模仿练习小鸭子动作,也可以看着录像一起跳跳小鸭子舞蹈。
录像的提供降低了小班孩子看图示学习舞蹈动作的难度,同时也激发孩子舞蹈的兴趣。
上面2个案例中安装步骤图和舞蹈视频就是活动中支持性材料,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以及活动对孩子的挑战程度,提供适宜的支持性材料,使孩子能在这些支持性材料的帮助和启发下与材料互动,达到活动目标,使个别化学习活动更有价值。
困惑三:如何引导幼儿能积极参与每个区域的活动,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许多老师问:“有的孩子在一个区域玩了一会就不感兴趣了,开始东张西望了要换内容了,怎么办?”“有的孩子就喜欢盯着一个内容玩,对其他活动不太感兴趣,怎么办?”“怎么样让男孩子对生活区的编织、刺
绣活动也能感兴趣?”
教师首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对你提供的活动不感兴趣。
如果是因为材料少或是内容简单,孩子一会就能完成了,那就丰富材料、提高难度。
如果是内容枯燥;孩子的操作机械、单一,那就通过创设游戏情境
或是任务情境增强活动趣味性。
例1:大班“开箱取宝”
这个活动刚才在介绍个别化学习活动计划表时出现过,回民幼儿园的吴燕华老师设计这个活动非常巧妙。
首先,她在活动整合了很多的数方面的知识,如复习巩固纵横坐标、相邻数、单双数、10以内的加减法等,这些都是大班孩子数活动的内容和发展目标。
在操作中,幼儿还探索、了解了不同密码锁的开启方法。
其次,她将幼儿的操作设计成一个类似于解谜闯关游戏,孩子需要根据密码卡找到正确的房间号,破译密码后得到开启密码锁的数字号码,然后才能拿到房间内的下一关密码卡,最后才能寻到宝贝。
这个设计非常符合大班孩子的特点和能力,让孩子带着对寻宝的兴趣,不断动脑筋破译密码闯过一关又一关,所
以孩子始终非常认真、专注与自己的操作中。
例2:小班《淘淘乐》
配对活动是小班比较家常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很多老师会设计瓶子与瓶盖的配对,考虑到材料的层次性,老师会投放各种大小、颜色等不同特征的瓶子与瓶盖让孩子寻找和匹配,活动主要核心经验是大小、颜色等特征配对以及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展。
实际活动中孩子的操作还是比较机械的,因此参与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特别是对小班孩子来说,在活动中的专注性、持久性本身就比较差,如何通过有趣的设计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呢?姚俐慧老师就根据小班孩子喜欢玩躲猫猫的特点,把所有的瓶盖子都藏了起来。
她用大纸箱和彩色碎纸制作了淘淘乐的活动材料,将所有的瓶盖都藏在彩色碎纸下面,孩子先要将手放进纸盒内摸索、寻找瓶盖。
孩子们都想找找碎纸下到底藏着什么,好奇自己摸上来的会是什么样的瓶盖,这个小小的情节的设置一下子就提高了幼儿的兴趣。
如果老师在设计内容、投放材料的时候都能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能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任务情境和游戏情境,我想孩子一定会对个别化学习活动感兴趣的。
针对“怎样让孩子对所有区域的活动都感兴趣、乐意参与”的问题,我们觉得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不同特点。
但是考虑到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带有一定教育目的的活动,还是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孩子尽量尝试每一个活动。
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避免命令式的指挥孩子。
教师可以将所有活动内容梳理一下,思考哪些活动中涉及孩子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些活动区中投放“活动参与表”。
与共同孩子建立规则,让他们知道这些活动是这一阶段每个人要参与的。
至于参与活动的时间则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来过活动区的孩子做个标记,可以是签名、敲章、贴小贴纸等多种方式。
这样做既体现了孩子的自主选择,也达到了教师的教育目的,同时还可以让老师更清楚的了
解孩子参与活动的情况,便于教师及时指导。
“对于怎样让男孩子对生活区的编织活动感兴趣”这一问题,我觉得这就像多数女生通常喜欢玩洋娃娃、男生更爱玩枪、玩遥控车一样,这是他们的性别特点,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这一特点。
刺绣、织毛线这一类的活动更适合女孩子玩,教师不妨将这类活动看做是“兴趣选修活动”,顺其自然,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
意愿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