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实践遵循着美的规律。人们为了继承和发展人类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及其在自身的实践中产生的积极成果,必须采取教育的方法,于是便产生了美育。

一、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美育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它始终被作为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重视。其原因就在于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并能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正如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所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所说的“理性的人”,即指人性完美的人。这就是说,通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受自然力量支配处于受动状态的人,变成思维和意志处于主动状态的人,也就是形成完美人格的人。由此可见,通过美育,不仅能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更能美化人类自身。因而,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技巧教育,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教育,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教育。

二、审美教育的性质

1、学科性:从美育史和教育史的历史运行来分析,如果能够认定美育教育可以而且必然作为一门科学学科而存在的话,那么它就是一门属于社会科学类的交叉型学科。一方面,它是教育活动和审美活动结合而产生的科学学科;另一方面,它又是审美知识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从这两个方面看,可以确定审美教育的学科性。

2、活动性: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它是人们极为关注的理论问题。通过观察发现,审美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这种审美素质从现有状态上包括美学知识、美感能力、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及审美的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如此,审美素质的内容范围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的外延并无严格的界定。但不管如何发展变化,它们总是人类展开审美活动所需的主体素质。

三、审美教育的任务

1、审美感受能力:即作为主体的审美感觉器官对美育的感知反应能力,它是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包括:(1)是以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为主形成的对审美对象外在因素的感知接受能力。(2)是对外在形态的观照中所培养的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体验能力。两者是互相辅佐,相并而立的。

2、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判断鉴别能力。包括:(1)对事

物的美丑性质的辨别能力。(2)是对事物的美的类型、层次等审美特征的鉴识能力。这两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审美判断标准的差异性与统一性的要求的表现,也是审美鉴赏尺度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要求的表现。

3、审美创造能力:它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对审美教育其他任务的最终落实。广义上的审美创造能力,是按照马克思关于“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看法来界定的,也就是一般的创造能力。

四、审美教育的原则

1、形象性原则:(1)教师必须处处注意将抽象的理论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活泼的案例。(2)审美教育能引起学生主体精神最大限度的关注状态,也就是呈现为一种紧张、清醒、灵敏的关注状态。形象的贯彻,实际上就是以审美形象来陶冶人的情趣,使学生的情感摆脱日常生活所形成的感觉反应的束缚。

2、交流性原则:(1)信息交流中的相互补充。不能依照传统的生搬硬套、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教师与学生通过审美形象来进行审美信息的交流,对审美信息的把握可以从多视角进行多途径的把握。这样,信息的交流就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互补的。(2)情感交流中的相互沟通。随着审美形象所蕴含的审美情感具体内容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也就有喜怒哀乐等不同表现,而这些表现因为对象的共同性而具有共同性,双方的情感由此互相沟通。(3)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交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思考,同时注意约束自己过分强烈的角色意识,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

3、诱导性原则:是审美教育必须采取的方式,以不同形式让学生从审美教育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对审美教育的强烈的兴趣与主动性,自觉自愿地投身于受教育的过程中。要求:(1)在教学过程中用典型范例,因为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欣赏价值,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2)教师注意营造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以诱发学生对审美教育的浓厚兴趣。

4、个体性原则:要求审美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1)注意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将之充分纳入自己备课、施教等各种教学活动的考虑范围之中。(2)注意相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但对自身个性特点有较清醒的认识,而且有意识地将自身个性美化的要求结合于审美教育的学习活动之中。

5、阶段性原则:个体的审美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由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在人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呈现出阶段性,包括:(1)有序性;(2)渐进性;(3)可接受性。

五、审美教育的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美点,确定美育方法。教材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如语文

教材中的文字美、场景美、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结构美等;数学教材中的运动美、纵横美、对称美等。教师备课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每一美点,并根据这些美点反映的美的性质,确定课堂实施美育的方法。

2、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审美。备课时挖掘出教材的美点并确定美育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分析这些美点,引导学生审美。包括:(1)揭示形象感知美;(2)品味语句发现美;(3)剖析结构理解美;(4)启发联想想象美;(5)体验情绪热爱美。

总之,审美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体现了“育人”功能与目的的内在统一。它既是“育人”的手段,同时又以“全面育人”为归宿。因此,审美教育在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变革时期更有特殊的作用。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既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得到美化,又能使人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同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