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名师讲座 感受数学魅力——聆听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活动有感
吴正宪讲座有感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有感9月25日有幸聆听小学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通过吴正宪老师3个小时的演讲,我看到她创造了孩子喜爱的课堂。
我幸福地目睹了大师的风采——她被誉为“爱与美的旋律”,她就是数学天堂的使者!她是爱,是暖,是希望,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希望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田,温暖润泽了老师们的心房。
她就是人间的四月天。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学习到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理念,“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例分析,通过吴正宪老师的细心讲解,我从吴老师身上学到了一位小学数学专家的教育理念及心得。
总结出来用三个字概括,就是:爱、勤、创。
爱——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
作为一个教师,只有真心地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
因为“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
勤——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吴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三个“勤”: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笔耕。
教育者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反思。
同时,面对动态变化的教材、学生、课堂,教育者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让自己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变化,在变化中积累成长智慧。
最后,教育者还应该善于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上的所思所想,点滴的体会都是智慧的积累。
只有善于耕耘,教育之路上才能铺砌成功的砖块。
创——做好教育工作的目标。
吴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实践着什么是创造。
她说过“课堂是师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智慧共生的舞台,做‘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我一直的追求。
”我们也应该向吴老师学习,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造唤起创造、用心灵感染心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听吴正宪授课及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讲座有感在10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兴隆一中举办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启动会,听了吴老师的讲座,令我获益良多。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数学《重叠问题》,其中还做了关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再修订的专题讲座。
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不仅打动了每个学生,也彻底征服了所有参会的老师。
课上完了学生们还是依依不舍,老师们更是意犹未尽。
看吴老师的课,听吴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上课必须先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跟着学生的实际情况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堂。
《重叠问题》一课的教学,吴老师没有讲什么是重叠,而是出了一个排队的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队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时班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11个”“10个”“9个”,吴老师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的方法去表示出来。
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答案的学生,都请到讲台上,然后把他们的方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
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困惑在哪里?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明白了”。
最后一个展示的是用画图来表示方法的学生。
而最后一个离开讲台的却是开始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最终也是满载而归的学生。
吴老师的这种教学正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跟着学生的认知水平走。
她让我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
关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再修订《数学课程标准》是由2001年开始实施,10年后进行再次修订,专家分析新修订课标主要在基本理念、数学观、设计思路、领域名称、主要关键词、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七大方面发生了变化,吴老师重点从两方面讲述:1、“双基”变“四基”。
“四基”即: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打造经典——观摩吴正宪老师"平均数"一课的几点感想
打造经典——观摩吴正宪老师"平均数"一课的几点感想今天,我们有幸亲眼见证了优秀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以“平均数”为题开讲的课程。
在这堂课上,老师用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呈现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课堂景象,让全体学员感受到他传授给我们知识的威力。
在老师的讲课中,我们学习到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点:例如,在一组数据中,通过计算每个数据的和,来获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通过计算数据的积来获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何求取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等。
老师举例说明,平均数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一定的群体的特性。
例如,可以利用平均数来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可以利用平均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
他还指出,平均数有可能因为异常数据点而产生偏差,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对推断和判断造成影响,导致判断不准确。
老师讲课时,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他不仅拿出黑板,还把教学用品上的实例作为例子,一个个来讲解,使学员能够更好的理解。
受老师的讲解,学员们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而且还能自如运用,把它用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
通过这堂课,我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更实质性的了解。
老师以自己独到的见解,结合实例,精辟的说明,让学员们从多方面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运用起来也更加自如。
而且,我们还彻底洞悉了老师“打造经典”的精神:借助平均数,可以对不同的状况进行比较、对比,从而更深入的了解被研究的对象,成为经典的精神,也是老师要传授给我们的精神。
最后,我想把老师说过的一句格言留作结语:“量入为出,照规矩办事。
”这句话以简洁的话语点拨了所有人,更是老师想要传授给我们的,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做事才是最正确有效的。
今天的这次观摩,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吴正宪老师所蕴含的“打造经典”的精神。
观吴正宪老师数学课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数学课有感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真正的魅力,虽然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吴老师的数学课仍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很多感触:首先,吴老师的课堂是真正的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吴老师在课堂上,把许多我们平常上课时由老师来讲解的问题交给了学生。
比如,吴老师的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黑板上列式算出报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总共有多少人,接下来,如果是我,我会让学生回去,然后自己逐个讲解每个式子;但吴老师却把学生留在了前面,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提问,使学生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得出了问题的答案。
用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答案,我想肯定会比教师单纯的讲解印象深刻。
其次,我感觉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非常好,句句都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夸奖。
我平常在上课时,对学生的评价只是非常有限的几句话:很好,你真棒,你真厉害等等,而吴老师的课堂评价语却十分丰富,而且能让人感觉到她是发自内心的在夸奖孩子,不是单纯的背诵评价语。
比如,她对一个孩子说:“你真可爱”,这个评价语是我从没用过,也从没听过的,相信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在课堂上听见老师这样表扬他们,这种评价语带给孩子的心理感受与“很好”、“你真棒”带来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再次,吴老师把数学课真正的融入到了生活中。
在拓展环节中,吴老师让同学们看黑板的演示图、讲故事,学生们的思路由最初的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等等。
吴老师的这种拓展很好的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中,既让数学课有了生活的气息,又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
同时,我感觉吴老师的这种拓展又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吴老师个人以及她的数学课散发出来的魅力让我深受感动。
下课时,竟然会有孩子哭这说,吴老师你能不能不走。
这堂数学课得有多大的魅力,吴老师这个人得有多大的魅力啊,孩子的这句发自肺腑的话,是对吴老师的数学课最大的肯定。
以上就是我听了吴老师的数学课后的一点感想,我感觉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太多的不足,还有太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我将继续努力,向名师学习,向优秀的同事学习,为自己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正宪老师讲座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后的感受作为一名新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我来说,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把握能力还是很薄弱的。
在刚上岗不久就能幸运地听到吴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到非常激动。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快乐、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吴老师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她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值得我学习。
这节课吴老师讲的是《商不变的性质》,用故事设疑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吴老师表情亲切和蔼的给学生们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小故事。
由6个桃子分给3个小猴,到60个桃子分给30个小猴,再到600个桃子分给300个小猴,最后小猴终于满意的笑了,猴王也笑了。
由此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谁的笑是聪明的笑,并说明原因。
通过这个小故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生说出猴王的笑是聪明的笑,一名学生发现6÷3=2,60÷30=2,600÷300=2,吴老师用肯定的语气表扬了这位同学。
接下来指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商都是2。
吴老师打开课件利用坐标的形式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进行了独立思考后,做分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十分钟左右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题的,并根据所给的信息编写题。
发散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开发智力,团结合作。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吴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商不变规律,有位同学发现总结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吴老师用肢体语言提醒大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时又有学生发现除数、被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也不变,吴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如果除数、被除数同时乘2,商还是不变,紧接着让学生自己写出几个商不变的关系式,这样的式子可以写出多少个,为什么?学生发现,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除数也要扩大几倍。
自己总结商不变定律,通过本节课愉快有趣味性的学习,和吴老师的细心耐心的引导,学生们自己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今日我学习了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相互沟通的教学策略,收获许多。
真正的互动,肯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说,老师提出问题,同学只是简洁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索,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
要想真正对同学产生影响,同学要对问题进行重新熟悉,使同学产生自己新的思索。
老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同学思索,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
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同学要先会倾听,这样同学才能产生独立思索,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
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对,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两个人相互受启发,假如最终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特别好的。
课堂教学互动相互沟通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
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动性,还要调动同学的主动性。
老师和同学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
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公平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预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老师为了协作同学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同学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意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
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突出老师和同学的教学相长,相互的促进。
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转变老师肯定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
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简单互动的。
只有当老师和同学真正处于一个公平的地位,让同学产生平安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
在吴正宪老师的许多课里头,这个方面都是特殊突出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老师和同学能够在学问,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敬重,特殊是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敬重。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黄强2012年3月9日上午,在成都空军大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两节小学数学课《重叠》和《方程的认识》。
听后感触很深。
我觉得这是真实的数学课,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
这也是吴正宪老师在制定完2011秋课程标准后,首次尝试实践新课标。
吴正宪老师讲的《重叠问题》。
给我指明了上课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由一道排队问题引入:这个阎同学,从前面数是第5个,从后面数还是第5个,这队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回答后,老师问为什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
并能给其它同学讲明白。
接着,由一道”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地算了出来。
老师问:参加小组的学生还有其它可能吗?学生说:“可能有的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如果有两个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参加这两个小组的共有多少人呢?”吴老师问。
然后,吴老师在黑板上贴上:语文小组数学小组,让参加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在对应的下面贴上学号)。
男生完成语文组,女生完成数学组。
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高潮,男生和女生争夺4号和5号同学,最后达成一致,将这两个同学放在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中间,然后用集合圈圈起来。
最后,老师让同学根据图列出算式,并随机引导学生讲清楚那样列的原因。
又进行了拓展,最多可以有几人重复,用点子图演示。
最后,举出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并向学生介绍韦恩图。
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精巧独特,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她在课上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课堂上吴老师激励学生的评价语,让学生学起来充满自信。
如:“你这招真好!”,“我算是服了你了”,“你说的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另外,她的课上能够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是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学习的。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半壁山联合小学高明月
12月29日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会。
我不仅心灵震撼的聆听了几位感动校园的教师的报告,还欣赏了两位名师的数学语文授课。
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对自己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但是这仅仅一次都让人意犹未尽,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快,让我跟那些孩子一样不愿下课,恋恋不舍。
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
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
在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学生。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
短短几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课后吴老师的报告《我的儿童教育主张》阐述了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吴老师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儿童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学简单一点儿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
用心做一个读懂孩子的老师,去寻找被长大的人逐渐遗忘的童趣,去倾听孩子原生态却充满生机的智慧心声,去体验孩子创造的精彩与成长中的挫折,去分享孩子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成功的自信。
让我们留住那颗童年的心,找回那段童年的梦,燃起那段童年的情,用心静静守候教育的真谛。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2014年寒假作业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如何做孩子们喜欢的数学教师今年寒假我有幸在网上聆听了北京著名教育家吴正宪老师的几节讲课,这是第一次听聆听吴老师的讲课,听后有一种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受。
平时老师们课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喜欢数学课,上课不听讲,这课真没法上;今天领导听课,孩子们都跟哑巴一样,谁也不回答问题了,真生气;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几遍,还是不会做,太笨了等等。
听了吴老师的讲座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我们都能像吴老师那样去驾驭课堂,那我们何愁孩子们上课不听讲呢?何愁孩子们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呢?何愁孩子们不爱学习数学呢?又何愁孩子们学不好数学呢?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要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老师,教师本身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教师要注意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听了吴老师几节课,我发现了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共同成长,她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例如,吴老师的《平均数》那节课,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
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正好是1000。
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试想一下,如果这样说,那个孩子势必会觉得自己错了,其他的孩子也会嘲笑他,他就会不好意思而抬不起头,下面的课还能听进去吗?以后还敢回答问题吗?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这个知识点的完成不是老师枯燥的讲解,告白,而是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弄明白的,是他们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填鸭式地教会的.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地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今天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doc-免费下载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当时封面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玉仁说:“每次听吴老师的上课,我总被她和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精彩互动场景感动,被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的孩子们乐学的氛围吸引。
听她的课的确是一种享受。
”怀着这样一种享受的心理,我翻开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仔细体味书中的每一章节的文字,感受吴正宪老师上课的艺术魅力。
“真情”,是品味吴老师的课堂,最突出且最有力的字眼。
她用这真情诠释着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用真情润泽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培育和谐的课堂环境,用真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用真情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
她的课堂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洋溢着激情与智慧。
她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课堂生活的'幸福。
品味此书,我被吴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深深震撼。
1、尊重每一个学生。
吴老师把孩子看成一个有尊严的个体,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
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2、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磁场。
孙晓天教授说。
吴老师的课堂“教”的色彩很淡,“商量”的气氛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适时的点拨与指导随处可见。
吴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景或“陷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3、为学生设计有过程的参与。
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
听吴正宪《小数的意义》听课反思、心得体会、评课稿
《小数的意义》听课反思近期有幸观摩吴老师所执教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再次被吴老师的教学艺术与魅力所吸引。
以下是我本次听课的几点收获与感想。
一、借助直观图,发展几何直观、建立数感。
本节课吴老师利用直观模型(方格图)帮助学生理解与解释小数的相关概念,这种直观表示有助于学生对小数概念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理解。
《小数的意义》这节课需要学生从数的意义角度来理解小数,发展数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小数计数单位的产生。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先利用人民币的换算让学生知道十分产生小数单位,先把1平均分成10份得到0.1,再结合直观图思考比0.6多一点的数是在0.6和0.7之间,具体是多少则需要进一步把0.1细分得到0.01。
感悟小数的诞生是数不断细分进行精准表达的需求。
第二层次:以计数单位理解小数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结合直观图提问:“0.66的两个6是否相同?6.66呢?”进而结合计数单位理解小数的意义。
第三层次:明白0.66与0.01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直观图思考0.66和0.01有关系吗?引导学生明白0.66不仅是6个0.1和6个0.01,还可以是66个0.01,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二、渗透极限思想,感悟数的概念的一致性。
吴老师利用立方图和数轴,先回顾整数部分十进制累加的过程,再引导学生思考比1小时的十分,沟通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感受小数的本质就是细分单位,引导学生体会数是数不完的,渗透极限思想。
本节课吴老师将小数、分数、整数内在联系打通,基于数的概念的一致性进行小数意义的探索,让学生感知知识内部的关联,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深度理解。
三、精炼数学语言,注重学生为本。
吴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很丰富但是不冗长,语言精简而不失风趣,每个问题看似很随意,背后却极具思维深度。
就是在这样看似简单的“聊天”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盎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发言的不仅仅是哪些积极的孩子,对于没举手的孩子,吴老师也会积极主动询问他的观点,并及时利用这些课堂生成资源,切实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走近名师,走近生命的课堂——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从2018年接触小学数学教学开始,有幸于2018年4月参加了《吴正宪小学教师工作站张掖站建站仪式暨教学研讨活动》,之后又有几次机会以及通过网络参加了吴老师的培训和听课活动,那时候就对吴老师的课充满向往,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带着对吴老师的崇拜、对她的课堂的神往以及想要探究吴老师课堂深受孩子喜爱的原因,这学期我把《听吴正宪老师上课》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指南来阅读,去细细评味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感受吴老师的教育魅力。
吴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走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之道。
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
在这本书中,我深受感触的是第五篇章《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吴老师通过重新组建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努力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努力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蕴含其中的方法论因素,适时地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链,形成知识网,构建脉络清晰的、立体的知识模块,在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
吴老师的“知识树”就是吴老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这样的一棵知识树,把教材中前后有联系的知识沟通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展开,使学生在观察、转化、推导中获得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
除了栽种“知识树”,吴老师还帮学生构建了一个个网络图。
她把新知识比作了一颗颗的珍珠,我们每个人手里托着一个盘子,每次获得了一个新知识,盘子里就多了一颗珍珠,获得的越多,珍珠的数量就会相应增加,如果不学会整理,把它放在盘子里,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太大价值,只有把这些珍珠按照颜色形状串成美丽的项链,才会价值连城。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
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
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
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2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
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
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方程就是讲故事——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大足区刘圣萍名师工作室学员、沙桥小学周菊2014年12月20日我有幸参加在重庆市高新区实验一小举办的“和美课堂”之“同课异构”学习观摩会。
听了聂军和吴正宪老师对《认识方程》一课的“同课异构”,吴老师的《认识方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的课就如一股小溪,清晰流畅,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她态度谦逊平和,与学生真诚的沟通。
听完之后,感觉自己受益颇多。
下面,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一、直入课题,问题指向明确。
课一开始,吴老师直入课题,出示“方程”,让学生用“你……你……你……”针对方程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很多,表达了对方程的了解和疑惑,后来,吴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到“方程是怎么来的?方程有什么用?”两个问题上。
吴老师通过孩子们对方程的疑惑摸清了孩子的认知水平,便于老师的教学。
二、由直观到抽象,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吴老师出示自己用纸制作的简单的天平教具,告诉学生现在天平是平的,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演示。
当左边放了50克的砝码,右边放了30克的砝码时,会怎么样?吴老师边说边放砝码图片。
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摆弄天平,其余学生用自己手臂的一高一低表示天平的不平衡,请学生用数学方法记录现象。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如果右边放20克的砝码会怎样?学生立即摆出了平衡姿势,老师又立即让学生记录并板贴。
之后吴老师把2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香蕉图片放在了天平上并随即提问:“能记录吗?”后来老师又把3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苹果图片放在右边的天平上方。
老师又问:“天平会怎样?能记录吗?”吴老师在引导孩子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还不忘对学困生的关注,请小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一连串的操作,引导学生用式子记录下来:20+30=50,30+x=50,30+x<50,30+x>50,30+□=50……三、分类有方法,教学有技巧。
通过引导学生用天平原理把以上式子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心得体会.---白仲义doc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心得体会白仲义12月11日,在伊旗阿镇第二小学,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现场授课和即时点评。
吴老师讲的课是一节五年级的《认识方程》课,在课堂中,吴老师的大师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师生的关系。
听吴老师的课,就像享受春天的阳光,在课堂上她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是那么得体,以至于我都怀疑,这是在上课吗,分明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聊天,谈心,上课的痕迹只能在黑板上找到。
那种呆板的标准课堂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取而代之是洒脱的交流,师生心灵上的碰撞。
刚开始学生还是有点紧张,出现一些小意外,但是在吴老师亲切的语言交流下,氛围逐渐缓和,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方程啊、方程,你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呢?。
”这是吴老师与学生激起对话的时机,消弱了师生之间对的紧张心理。
二、随意的语言不随意。
吴老师在课堂中,看似随意的、不经意的语言,仔细想来确实相当的不随意。
这些语言有些都不严谨,像什么“小东西”、“好样的”等等,这些随意的语言,必定是经过老师长时间缜密思考后的结果。
记得全国特级教师徐彬老师曾经在一节课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就这样上来了?”,这句话徐彬老师想了三天,反复改了几次,最后才决定用这句话。
这才是一句话,一节课用好多句话,一节课磨出来有多么的不易。
这看似随意的下面经历了多少个不随意,我想只有这节课的设计者才会深刻理解和体会。
三、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思想,但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需要渗透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转化的思想和集合的概念等等。
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东西,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吴老师这节课设计得比较巧妙,很流畅的引入课题,并逐渐展开教学。
四、教师的应变能力。
在本次吴老师讲的这节课中,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学生和老师由于比较陌生,配合并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吴老师给我们示范了生动的活教材,通过师生的对话和交流,逐渐的进入上课状态。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3
“2011小学数学教学核心问题解决策略研讨会”有感南江县实验小学徐静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下面就本次学习谈点感受。
(我汇报的重点是吴正宪老师的课和讲座)此次现场聆听了全国七位著名专家、学者的观摩课、讲座和近距离的互动。
给现场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
不知能不能无愧于学生喊出的“老师”这个称呼?他们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让全场师生为之折服。
课堂上精彩不断,妙笔横生,细节处理恰到好处,生成性资源利用天衣无缝,水到而渠成。
特别是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搭配》(三年级的内容)。
受到了巨大的震憾和深刻的启发。
首先我们来赏析一下吴老师的课堂,供大家一起学习和参考。
1、课堂导入,同学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干什么呢?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数学问题?2、新课讲授,出示图片,两条裤子、两件上衣和一条裙子。
【吴老师在这里变招了,并不是按课本的顺序出示,而是打乱了。
】并强调让学生把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写清楚。
并且吴老师在这里还插了一句话,同学们是想自己试试,还是让老师来讲呢?用吴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将球抛出去,引发学生自己思考。
(巡视,指导,找出不一样的作业。
)3、作业展示,就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
吴老师先展示1种的,3种的和6种的。
接着问,有没有7种的呢?8种的呢?学生答:3种的不全,6种的全。
吴老师接着又问1、2、3、4、5、种的为什么不全,6种的为什么就全了呢?请问你认为全的标准什么?在吴老师一步一步的追问和质疑中,让学生彻底理解“全”。
我们为什么有的孩子一找就找全了,有的就找不全呢?学生们说我们找着找着就找迷糊了。
那怎样由乱到全呢?这个用意在引发学生要做到一找就找全,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也就是引发学生有序的思考。
吴老师请作业做得好的孩子说出他做题的思路,并请做得不好作业的孩子到黑板前照着做。
我向往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体会
数学教师听课心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早就对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钦佩不已,业余时间我认真观看了吴老师的视频讲座,再次感受到名师教育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老师上课直接问“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有的学生回答的是听说过平均分苹果---这就是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平均分。
还有的学生回答算过平均分等等。
吴老师的课没有凭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社的眼球,而是凭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孩子的已有的知识储备的了解。
课件只是辅助手段。
吴老师这节课的课件大部分都是一张幻灯片,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平均数一课中用了一张课件:北京市六岁以下儿童1。
1米乘车免票标准,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吴老师的课堂中,讲台前通常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在一起。
学生就是老师的助手,和老师默契的配合。
吴老师的数学课能激发学生思考,在动脑筋的过程中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吴老师讲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严谨的数学课上的津津有味。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整堂课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如在平均数教学中,一组数据:7,4,6,3。
先让学生猜一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学生猜的结果不统一:4,6。
5。
8等。
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再算一算是多少。
当学生算出平均数是5时。
找出当时猜测平均数是8的学生,让他向同学们发问:“你们为什么不猜是8呢?”从而得出平均数的范围是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这样的生生对话比老师单纯的告知结果,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
同时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
原来的教学注重从算法上理解平均数,把概率与统计方面的课上成了计算课。
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因此吴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上。
教师学习心得听吴正宪老师讲数学
教师学习心得听吴正宪老师讲数学“课堂上反复讲解过的知识,有些小孩一做题就出错。
”针对频繁的出错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老师哀息:这些题课堂上经常讲,讲过好多遍了,如何确实是做不对呢?小孩们没有听明白吗?如何有时对有时错呢?家长无耐:这小孩确实是粗心!做题时一定不认真。
学生无辜:上次确实是如此做的呀!如何会错了呢?我又粗心了吧。
作为老师的我,会经常摸索以上的问题,有时将答案归结为:做题出错,是知识点把握的不牢固?但如何才确实是牢固地把握所学知识,真正让学生不显现错题呢?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好吃又营养的数学教育”后,有了明晰的方向,认真回味其中,收成颇丰。
一、马虎一定要归因。
多数时候,老师、家长和小孩自己都将错题的缘故归为“马虎”了。
看起来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但不管是做题或考试前你强调多少次“要认真、要细心、不要马虎”,最终学生还会因“马虎”出错。
吴老师说:对待“马虎”不能马虎,必须要归因。
“归因”确实是要找到错误的实质缘故,不管是家长依旧老师都要个性观看学生做题的过程,查看学生书写的过程和步骤,留心学生写题的适应和态度。
也能够与小孩对话,询问出错点的方法。
切记不给小孩概括性的下定义:你确实是粗心,马虎。
关心学生找到出错的缘故后,对症下药。
二、运算题一步一回头。
运算题是学生感受最没有技术含量,思想上不重视的题目。
但往往在考试中出错又专门多,出错的缘故让老师家长无耐,小孩们自己都会觉的失分惋惜。
吴老师给出了如此的建议,教给学生做运算题时一步一回头。
一步一回头确实是抄完题后不急于往下做,而是回头看看数有没有抄错,运算符号有没有写错,都正确后再进行下一步,运算得到结果时,再回头检查加出来的和对否,进位点是否点上了。
一步一回头,不着急,不敷衍,稳健地做出题目。
此法妙哉!三、精练、检查得法。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聆听名师讲座感受数学魅力
——聆听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活动有感
乌江镇中心学校张建军
2017年6月19日,我有幸参加了张掖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甘肃省项目第六次专家支持活动,在本次专家支持活动中请来的专家是来自北京的身兼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吴正宪老师以及她的专家团队。
在为期一天的活动中,吴正宪老师进行了小学数学工作站的课例展示、主题引领以及互动研讨:她向大家展示了数学课例——《小数的意义》;做了一场专题报告,题目是:《做有感觉的数学老师——和学生一起学数学》。
带着一份热忱,我用心去“领略”吴正宪老师的精彩报告,吴正宪老师《做有感觉的数学老师——和学术一起学数学》让我心境豁然开朗;带着一份期待,我用心去“品”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名师用她独特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纷呈的课。
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的魅力,也深深为她在讲座和课堂中表现出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维,人格魅力叹为观止。
她“凝心聚力,永争一流”的敬业精神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聆听了专题报告,观摩了课例展示,参加了教学研讨,暗自思忖,感触良多。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我要以吴正宪老师
为榜样,树立牢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需求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满足了,那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气氛更好,最终将课堂的质量提升到最好的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体察儿童的学习需求,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情感、交往等去满足学生需求。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终身学习,兼具知识和人文关怀的能力。
树立以人为本,基于儿童的需求的学生观、教学观、师生关系。
在此次专题讲座中,吴正宪老师谈到,学生最需求的是教师的关爱和课堂的安全感。
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让孩子倍感亲切和温暖,这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在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最大的宽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做到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在安全的课堂中,他们的个性才得以张扬,他们的才能才能得以展示。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可以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
一个真正爱孩子、爱教育事业的人,一定是一个关注孩子需求的人,把握课堂的主动性,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此次专题讲座也为学校校本培训指明了发展方向,丰富了校本培训内容,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帮助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
正如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工作站一样,他们发扬团队精神,及时沉淀、提炼知识的钻研精神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在今
后的教学教研中,要在服务中不断历练,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在研究中沉淀自己。
在名师课堂中,由吴正宪老师为我们现场教学的一节课——《小数的意义》,这节课特点是:理念新,定位准;设计巧,教法活;视野宽,目标全;过程实,效果好;挖掘深,亮点多。
虽时过多日,课堂上孩子们激烈的辩论质疑,老师们忍俊不住的笑声,情不自禁的掌声,还在耳畔回响。
老师在课堂上进退自如,机智幽默,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分享、碰撞的空间,恰当的评价,适时的激励,精妙的设计,巧妙的生成,让老师们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无不给老师们以启发和引领。
一节好课,不仅关注学生获得哪些知识,更关注他们是如何获得;不仅关注学生某方面能力的发展,更关注他们能力发展的延续性;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更关注他们学习经验的可持续发展。
吴老师给我们呈现的《小数的意义》一课简约而不简单,课堂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全课没有用一张幻灯片,却巧妙地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敢想,敢说,会想,会说的氛围。
利用圈圈圈出了知识难点,圈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孩子们培养数感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我记得吴老师在上课中不时的自然的流露出很多激励学生评价语,让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有信心,如
“真是服了你”、“恩,你真够水平”、“我喜欢认真思考的同学”、“你提的问题真有价值“、”我发现你回答得特别清楚”整堂课下来,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对于孩子们的错误回答,吴老师从未有过一句“错了”,而是耐心地引导他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
四十分钟很短,孩子们余味未尽,一直不肯离去,此时此刻孩子们是开心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不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吗
吴正宪多年来一直在为小学数学课改做着努力,她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
吴老师是一位善于教学的老师,课堂上的吴老师面对学生的课堂预设成竹在胸、课堂生成游刃有余,面对意外的情况巧妙应对,这与她扎实的业务能力是分不开的。
宝贵的一天虽然很短暂,但吴正宪老师给予我们的启迪很多,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能够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善于发现自己有价值的经验,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规划,同时她也在用心感悟教育,在不断的体验和反思中做一个有感觉的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