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海派文化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一、本文概述《论海派文学的传统》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海派文学的历史背景、主要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海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海派文学的形成背景、主要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全面揭示海派文学的传统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回顾海派文学的历史背景,包括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当时上海这个特殊地域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氛围以及文学发展状况的梳理,揭示海派文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本文将分析海派文学的主要特点,包括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题材选择、文学语言等方面。
通过对海派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揭示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海派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以及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海派文学传统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深化对海派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本文也希望通过对海派文学传统的探讨,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海派文学的传统特点海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传统特点独具一格,深受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的影响,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海派文学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其开放性与多元性。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吸引了各地的人才汇聚于此,这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为海派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
海派文学注重描写都市生活,特别是都市人的内心世界。
它善于捕捉都市中的新鲜事物,如电影、舞厅、百货公司等,通过对这些现代元素的描绘,展现了都市生活的繁华与多彩。
同时,海派文学也关注都市人的情感与心路历程,揭示了现代人在物质丰富背后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和道德挑战。
在海派文学中,商业意识与市场观念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近代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重要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汉族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的形成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入海口,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长期以来,上海与外国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海派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它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融入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上海话。
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方言,它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使得上海话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话不仅是上海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海派文化的象征。
上海话的特色之一是它富有幽默感和诙谐的语调,这正是上海人独特的精神气质的体现。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建筑风格上。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包括具有欧洲风情的滨江建筑、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以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这些建筑风格的融合,展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城市的多元文化特点,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体现。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饮食文化上。
上海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融合了各个地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特点,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菜肴。
上海菜以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调味闻名于世,它体现了上海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艺术和文学领域。
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都在上海活动过。
海派文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体现,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
上海的书店、剧院、电影院等文化场所也是海派文化的象征,这些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汉族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的形成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而上海话、建筑风格、饮食文化、艺术和文学领域的发展,都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海派文化
海域A3
海尚A3
海迅A2
海炫
海域A213
海域A215
海域B318
海域A215
海域A218
产品命名采用海域A213的形式,其中,A代表第一代,2代表两厢,13代表排量 产品对外统一称海域A2、A3、B3,涉及到具体车型时,才提及后面的数字
当上海华普汽车品牌和销售都获得较大提升后,可以采 取独立品牌的发展模式,逐步向高端市场发展
5% 13% 11% 10%
15%
价格 品牌 外形 性价比 经济性 操控性 安全性 舒适性 其他
注:经济性是指汽车的维护成本,包括燃油、维修费用、二手车的价格等
结合对消费者的调研分析结果
海派品牌应该有的内涵
理性特征 感性特征
• • • • •
价格 安全 质量 服务 空间
• • • • •
时尚 色彩 实惠 大气 动感
结合对消费者的调研分析结果
购买汽车比较看重因素
计划购车的消费者购车最看重的因素为购车价格、品牌和安全性能,分别占有21%、 15%和15%的比例。 其余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性(13%)、性价比(11%)、外观(10%)、舒适性 (8%)、操控性(5%)
购买汽车比较看重哪些因素
8% 15%
2%
21%
宣传口号:华普海迅,酷捷冠军
上海华普汽车海炫系列产品价值点分析
时尚
核心价值点
价值点一 一精
价值点二 二靓
价值点三 关爱
做工精细 设计新潮
外型靓丽 色彩炫丽
系统关爱
宣传口号:华普海炫,精靓关爱
上海华普汽车服务价值点分析
水晶服务
核心价值点
价值点一 标准化
价值点二 透明化
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海派文化的应用论文
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海派文化的应用论文引言上海是中国一座充满魅力和历史的城市,而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的海派文化也是上海独特的一部分。
海派文化以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融入到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赋予了产品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海派文化的应用,分析其对产品形象塑造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海派文化的概述海派文化是指上海地区特有的文化风格,包括建筑、服饰、艺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它是上海历史和地域特点的结合,代表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
海派文化注重细节和品味,追求时尚和典雅的风格,融合中西方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的特点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以怀旧和复古风格为主导,展现了老上海的独特韵味和历史风貌。
它常常运用复古的色彩和图案,突出产品的传统和本土特色。
包装上的字体和图案设计也体现了经典的风格,让消费者感受到了老上海的文化底蕴。
海派文化在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色彩运用海派文化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在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设计师常常选择传统的红色、金色和绿色等颜色,代表着吉祥和富贵。
这些色彩不仅仅传达产品的特点,也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常常运用到的图案包括:花鸟、人物、建筑等元素。
这些图案在海派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繁荣、幸福和美好。
通过这些图案的运用,老上海食品包装得以展现出独具一格的风格和内涵。
字体选择字体在包装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达了品牌的风格和氛围。
在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常常运用到仿古体、楷书体和行书体等传统字体。
这些字体的选择能够使产品更加贴近老上海的文化氛围,增加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海派文化注重精致与典雅,所以在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常常运用到高质量的材质和精致的工艺。
如亮面纸、金箔、雕花等等,这些材质和工艺使得产品更具高端感和质感,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海派文化在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的意义老上海食品包装设计中海派文化的应用不仅仅是简单地运用到了产品上,更是通过产品的体现和传播,使得海派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浅谈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定义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等中国吴越文化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文化特性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上海繁荣之都的海派韵味
上海繁荣之都的海派韵味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素有“东方巴黎"之称。
其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和迷人的风景,使它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而作为上海的独特品牌,海派文化更是上海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上海繁荣之都的海派韵味。
一、海派文化的由来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最广泛的地方文化之一,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海作为外国租界的时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当时东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和移民。
这些外来文化对上海的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和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催生了海派文化的独特性。
二、上海滩的风貌上海滩,又称外滩,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它位于黄浦江畔,拥有一系列具有浓郁海派风格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风格融合了西洋建筑的精髓与中国传统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滩风貌。
乘坐黄浦江的游船,沿着江面饱览外滩的美景,感受着那份海派韵味,仿佛穿越回上海滩的繁华盛世。
三、上海的传统手艺上海的传统手艺是海派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无论是印染、织造、木雕还是陶瓷制作,上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
走进上海的传统手艺工坊,可以亲身感受到大师们的匠心和执着,同时也体验到独特的手工艺品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海派文化得以绵延不绝。
四、海派建筑的魅力在上海的老城区,可以看到许多充满海派魅力的建筑。
比如洋房,这种西洋式的住宅既具有外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
这些建筑修长别致,风格独特,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在这些老建筑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岁月的痕迹,看到历史的延续,感悟到海派文化的深沉内涵。
五、海派文化的餐饮特色海派文化的餐饮特色是上海独特的乡愁味道。
著名的上海菜就是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
将南方口味和北方口味合二为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菜系。
在上海的老街弄堂中,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本帮菜。
无论是小笼包、蟹粉狮子头还是红烧狮子头等等,都是上海菜的经典代表。
海派文化发展五个阶段
海派文化变革的五个阶段社会现象最耀眼的部分,无疑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文化现象。
1000年前,上海只是一个具有几户人家的荒僻小漁村;200年前,上海也不过是一个滨海小县。
但在当时的中国版图上,这是一块缺少历史重负、可以重新设计而地理位置又极其优越的文化地带。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海派文化就在上海滩上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
任何一种文化既在时空中流变着,又在流变中保持着自身的基本脉络,保持着某些“遗传特性”的不变性。
海派近海,有学者称之为海洋派文化。
人们指出了它的许多特征,比方说海派文化的实效性、兼容性、多元性、商业性、市民性等等,但是最能够体现海派文化精髓和深层内涵的,我以为是它的开创性。
海派文化是创新的文化,也是富于变革精神的文化,海派文化自生成之日起,经常处在开风气之先的地位,原因就在于它不墨守陈规、能迎合时代潮流、敢于吸纳新事物来变革传统文化,这也正是海派文化的活力之所在。
海派文化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史学界见仁见智,比较多的倾向于将海派文化的演进过程划分为酝酿期、生成期、兴盛期、转折期和更新期五个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海派文化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
一.海派文化的酝酿期。
1843年开埠以前,可以视为海派文化的酝酿期。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远在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奠定了海派文化的根基。
尽管上海历经近代一百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幻,历尽了繁华与沉寂,吴越文化的底蕴无论是在明末清初形成的上海老城厢、青浦朱家角镇的水乡街巷,或者松江醉白池经典的江南古典园林中都能寻觅到踪迹。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之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是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内涵和存在方式为前提的,因此变异性也就成了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
海派文化是一种“见识”文化
海派⽂化是⼀种“见识”⽂化海派⽂化是⼀种“见识”⽂化海派⽂化的原动⼒是“见识”。
所有的⽂化在其产⽣时候都有其原动⼒,并由原动⼒产⽣众多⽂化现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现象反过来淹没了原动⼒,留下的只有传统与传承。
作为某种年代久远⽂化的传承者,对所传承的⽂化⼤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原动⼒就更不知道了。
很多古⽼的⽂化都是这个情况,包括,中华传统⽂化⽬前也是这个情况。
我们传承了⼀堆⽂化现象,⽽且,还在寻找更多的⽂化现象,却对中华⽂化的原动⼒⼀⽆所知。
其实,中华⽂化出现过孔⼦、⽼⼦;出现过那么多的灿烂的⽂化现象,不是因为了有了孔⼦、⽼⼦以及那些⽂化先贤,⽽是,因为中华⽂化在出现的时候就有了原动⼒,因为有了⼀个了不起的原动⼒,才会涌现那么多的⽂化⼈物、⽂化现象。
今天,绝⼤多数的中国⼈已经不知道中华⽂化的原动⼒是什么了。
中华⽂化的原动⼒是什么,我们以后再说,现在我们讲海派⽂化,因为海派⽂化的原动⼒是什么,我们差不多也快不知道了。
海派⽂化是有原动⼒的,⽽且,这种原动⼒⾮常的“弹眼落睛”,是“见识”!什么是见识呢?包括了两部分的含义组成:⼀部分含义:是“见多识⼴”的意思,这⾥的见,是看见,是接触的意思。
这部分意思也是我们平时对见识这个词的理解,这层意思,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地⽅,只要在上海,⾃然会⽐其他地⽅的⼈见多识⼴。
另⼀部分意思,这个“见”字,是“见”的通假字“现”。
海派⽂化的“见识”的厉害,就厉害在这个“现”上。
“现”字是啥意思呢?有点⽣活、⼯作经验的⼈⼀定知道,决定⼀件事情的,不是事情本⾝,⽽是事情背后眼睛看不见的那些规律、关系,要把事情做好,就不能看那些眼睛能看到的东西,⽽是要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显现“现”出来。
见识的第⼆个意思,就是在⽣活、⼯作中,把眼睛看不见的东西,“现”出来,并且认识它,这个“见识”(现识)才是让海派⽂化了不起的原动⼒。
我们后⾯讲的“见识”就是这种见识(现识)能⼒。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摘要】海派文化作为上海特有的地方文化,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海派文化在文化位置上独具特色,对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海派文化融入通俗文学中,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海派文化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
海派文化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密切相关,其传承与发展对于通俗文学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中得到了完美展现,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关键词】海派文化,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关系,文化位置,影响,融入,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繁荣,作用。
1. 引言1.1 海派文化的概念海派文化是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二十世纪初至中期在上海兴起并繁荣发展的一种文化风格。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海派文化以上海为中心,影响面广泛,涵盖了文学、艺术、建筑、服饰、饮食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一种重要流派。
海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上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文化人才和思想潮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貌。
海派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海派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代表了上海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它不仅是上海的文化名片,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兴起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月报》等文学刊物的出版,使得通俗文学逐渐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通俗文学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种类和形式,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阅读选择。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在人们的心目中会有很多的关于海派的词汇来形容上海,比如有人曾经总结有:时尚、奢华、重商、开放、创新、竞争、法制、宽容、崇洋、爱国、活跃、流动等等。
虽然这些特点与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城市有很大的脱节,被西方世界完全浸染,但又隐隐约约从最深处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
因此,从那时起,上海就具有了中国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鲜明的海派气息。
[2]当然这种海派文化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不能忽略或否认旧海派文化所代表的消极一面,比如自傲、小气、重实利、崇洋、媚俗、享乐等等。
这些都是事态的反映,旧时的上海同样离不开这些消极的一面。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新海派文化重新被唤起,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如今提倡的新海派文化既承接了旧海派文化,又不尽相同:新海派文化更强调重视“个人”,个性、自由、独立;新海派文化与大陆文化联系密切,不孤立大陆文化也不被孤立。
虽然与内地广大城市经济差距在拉大,但文化上始终是藕断丝连的;在众多地方亚文化圈层中,海派文化离政治、社会解决方式最远,与经济、生活密不可分;海派文化是最具商业气息,注重消费与时尚潮流的文化;海派文化“始终追求新奇、实利,不避琐屑和平面无深度的特性,同时,它也注意现代都市的审美,包括城市建筑线条的美、城市夜色的神秘美和人工灯光的色彩美,以及市声的音响美。
”[3]飘一代:他们是一群强烈追求自我、追求自由、追求消费享乐、追求洒脱与快乐的年轻人,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能够确定的只是这种不确定的状态。
“飘一代”具有怀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敢想敢为、冲动、有创意、冒险、浪漫、性感的特性,又有“X世代”那种自信、宽容、悠闲、安逸、多方式、多元性、无定性的年轻人的形象,同时还有“新新人类”的那种崇尚青春、激动、虚幻、刺激、狂热的卡通人特点。
认识海派文化的摘抄200个字
认识海派文化的摘抄200个字
篇一
什么是海派文化?它的定义应该怎样表述?要对海派文化下一
个定义,首先,要对什么是文化有个一致的定义,因为全世界对文化的定义多达260余种。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艺、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但对此还需要概括得简明扼要,是否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和?那么,我们再来对海派文化下定义,是否可以说:“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文明的总和”?显然这过于简括了。
篇二
海派文化基本特点同国内其它地域文化,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客家文化等等,比较,海派文化有哪些独特之处?我认为,首先必须明确,海派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的一丛树枝,同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知道,海派文化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早、较多的一个复杂的地域文化,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全面地认识,给予正确的评价,以便清醒地加以扬弃,积极而又慎重地看待。
篇三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以为可以说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一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
二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
海派文化概述
上海的音乐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 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 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 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
上海的书画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 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 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 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 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 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 弃性和多元性: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 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 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 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 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 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 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 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 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 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 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 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海派文化故事
海派文化故事一、引言海派文化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
本文将为您盘点海派文化故事大全,让您一次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二、海派文化的起源海派文化起源于上海开埠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吸收了江南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殖民地文化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海派文化在艺术、建筑、音乐、美食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海纳百川的特点。
三、海派文化的代表人物1.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张爱玲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
她的小说、散文以及随笔都深刻反映了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故。
2.阮玲玉: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女演员,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成为了海派电影的代表人物。
她的演艺事业展现了上海电影业的繁荣和发展。
3.周璇:这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女歌手,以其美妙的歌声和多才多艺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她的音乐作品和表演风格为上海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海派文化在建筑领域也有独特的风格。
上海的石库门建筑、新式里弄、摩天大楼等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从传统到现代的城市发展历程,也反映了海派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五、海派文化的美食特色作为中国美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上海的海派美食融合了江南地区的传统风味和西方美食元素。
无论是小笼包、生煎包、糯米鸡等传统小吃,还是色香味俱佳的上海菜,都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风味。
六、结语海派文化作为一座桥梁,连接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通过盘点海派文化故事大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让我们一起领略海派文化的独特风采,感受这座城市的无限魅力。
漫谈海派文化
漫谈海派文化漫谈海派文化李伦新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它就像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万古长青,枝繁叶茂,这树的主干在北京,树根深扎在西安,树枝则是伸向祖国各地的地域文化。
因此有一种说法:中华文化五千年到西安去看;二千年到北京去看,一百年则到上海去看。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海派文化,是我们上海城市之魂。
上海城市文化,沉淀在这个城市的历史中,融化在市民的血液和气质里,根深蒂固,特色鲜明。
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除了缄市外貌、说话口音、生活习惯等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市民精神气质、生活观念、思维方式、情趣爱好的不一样。
这种差异性相当丰富而复杂。
今天漫谈的是我对海派文化的一些粗浅看法,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教。
一首先谈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海派文化?让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来看上海人特别是干部,正确全面地认识海派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和主动,避免盲目和被动。
最近,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性活动中,有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当志愿者,陪同外宾当翻译。
有的志愿者回答外宾的问题时说:“上海的豫园,就好比北京的颐和园。
”“三国故事里的曹操,是一个追求和平的人。
”“变脸是京剧特色之——。
”((((((试想,我们上海人用外语把这些错误知识传输给外国友人,他们回国以后,一旦互相求证,将会“拼揍”成怎样的中国文化和上海文化的概念?这个事实说明,我们多么需要在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认识地域文化的差异。
上海人不能不了解海派文化的有关知识。
类似上述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难碰到的。
我是碰到过不止一次这样令人尴尬的情形的:有的外国朋友问我:你们的城市为什么叫上海?有下海吗?我当时难以回答,不免有些尴尬,但我没有随便说。
有的外地同志问我:你们上海有城墙吗?还有的问:英语讲得不规范,你们为什么称为“洋泾浜英语”?等等。
我在这些问题面前,有把握的就回答,没有把握的,不随便当场回答,老实承认自己不懂,去向知道的人或书本去请教。
上海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一提到海派文化,大家自然想到的是老上海的旗袍,夜歌,舞厅,电影等形象。
上海人,其实是个很模糊的定义。
解放前的上海,是一个类似于纽约一般的大熔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来到上海,很多外来者都把上海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老上海正是以这种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中国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影响了几代海派贵族,他们适应了新时代,在事业上取得相当的成就,在文化上实行了蜕变。
海派贵族往往被人指责为“崇洋媚外”,看的是好莱坞电影,吃的西餐,跳的社交舞等等,一般认为是上海被全盘西化的结果。
但只要了解真正海派贵族的人都知道,其实他们内心非常中国化。
他们拿起钢笔写出一串外语,提起毛笔就是一行漂亮的楷书。
虽然,上海的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西方色彩很重,但他们到了家里,浓厚的传统风俗习惯会得到绝对的尊崇。
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所出现的,真正融汇中西,推陈出新,具有勃勃生机的海派文化,现在又开始新一轮的崛起。
说到上海海派文化,人们一定首先会想到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和最具上海特色的沪语。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
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
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石库门就风光不再了,开始逐步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
可是石库门的魅力并没有就此退去,如今的石库门又吸引了世界各地游人来到上海,来一睹其风采。
“中共一大会址、“新天地、“田子坊”都是上海石库门建筑的代表。
但是它们现在也成为了许多创新型的产业,而这些创新型的石库门商业,不仅扩大了石库门的知名度,也变向保存了石库门的容貌,同时蕴含了它的历史,它的特色,它的美。
上海文化与文化上海
第三种说法是,沈从文在上世纪 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 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 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未必是上海人)。广义上的海派指 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 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 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上海集合着“JAZZ,机械,速度,都市文化,美国味,时代美。”
海派文化的特征 多元、创新、变异、时髦 modern(法文moderne)一词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
海派文化的负面特征 市侩气,投机性 近代上海是商业气息相当浓重的城市,流露出投机性,散发出市侩 气,拜金主义盛行。 流氓气 崇拜实力。不讲是非正义,只讲哥们义气。“像杜月笙那样做人”, 成为底层民众的目标。 小市民习性 近代居住格局的局促、生存压力的巨大,造就了爱凑热闹、锱铢必 较、爱贪小便宜等特性。
有学者指出:“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意气,没有统领全局
的强悍,上海人的精明也就与怯弱相伴。他们不会高声朗 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上海 人的丑陋性,大多由此生发。文化程度高的,染上沙龙气, 只听得机敏的言词滚滚滔滔,找不到生命激潮的涌动;文 化程度低的,便不分场合玩弄机智,每每堕落于刻薄和恶 滤;再糟糕一点的,则走向市侩气乃至流氓气。即使是受 到全国厌弃的那份自傲气,也只是上海人对于自己生态和 心态的盲目守卫,做得琐琐碎碎,不成气派。真正的强者 也有一份自傲,但有恃无恐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变得大方豁 达,不会只在生活方式、言谈举止上自我陶醉,冷眼看人。 总而言之,上海人的认知结构尽管不失精巧,却确实缺少 一个沸沸扬扬的生活热源。”(《南方周末》2003年2月27日)
海派最初是文艺形式,以后演变成文化风格。
名人论海派
海派文化
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 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时期中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 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 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 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拔乱反正,在全中国范围对“文革”进行反思, 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
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海派文化开始新的繁 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 健康地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越剧、昆曲、评弹等地方戏,以 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 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
海派文化
文化名词
目录
01 内容
03 形成和发展
02 特性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 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
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 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论海派文化
——读《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有感
上海,一个见证了海派文化盛衰的城市,伴随着海派文化的发展,展现着她独特的魅力。
上海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使得外族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上海其独特的海派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变,文化、生活方式和艺术娱乐形态都有了变迁,使其根深蒂固于我们的习惯之中。
然有辉煌必有衰败,在四人帮的文革后,许多文化资料和文化人被烧毁和残害致使之后的海派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衰败的境况。
当前,上海正致力于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致力于形成城市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海在过去发展的进程中有着这么好的海派文化历史传统,在当前社会深刻变革的关头,在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呈多元化趋势的状态下,研究海派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希冀海派文化在顺应新的历史潮流中,推动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海派文化的精髓在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海派文化又是起源和扎根于平民娱乐和审美的草根文化之中,因此具有生机勃勃的原创动力,而且这种与民间保持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点一直贯穿于海派文化的始终,成为其发展优化的动力。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海派文化来,近几年上海海派文化有了新的复兴和发展苗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魅力所在,让上海这个大都市永远保持海派文化的个性特色,让海派文化在全国发扬光大,进一步去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本书向我介绍了十个海派文化的经典:海派文学、时代之音(流行歌曲)、沪剧、滑稽戏、公众娱乐、连环画、越剧、电影、糖纸头和上海话。
海派文学来源于古代市井文学和西方自由民主域外文学,是伴随商品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文学。
八大题材,比如个体、人性的启蒙文学;揭露、批判、呐喊的批判文学;主观感觉、内部意识的现代主义文学等。
其流派纷繁,满足了都市市民多元的文化需求,打破了文学观念上的门户之见和旧立场,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积极选择吸收各种最新文学思潮,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建设先进文化的文学。
上海的滑稽戏不是从农业文化或官场文化中来,它一上台就走上一个高台阶。
它往往是就近取材,迅速铺演,城市中瞬息万变、形形色色的生活细事,本身就可以成为有刺激有噱头的素材。
滑稽戏从创始之始,就紧随都市脉搏,表现市民风采,轻松活泼,把都市的现实相表演给市民看。
上海在1843年开埠以后,很快成为一个移民大都市,占80%以上的外来人口带来了各种方言和外国语言,五方杂处,中外交融,是上海话在老上海话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快的变化。
上海话放弃了一些强地域性的词语,所以近代再融会各地方方言的杂交优势中上海话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优化。
留在上海话词语中的各种上海人的特点已经成为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和优良传统,同时也构成了以商业为基础的、于农业文化不同的海派文化的底蕴。
这些都是上海文化的代表。
海派文化是一种姓“商”的文化。
上海社会的商业化,在20世纪10年代就取得飞速发展的成就,这就使得上海的文化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文官文化向商业文化的转型,实现了从为官帮闲到为商帮忙为市民工余休闲服务的变化。
当上海成了人才荟萃之地,文人从科举入仕转为职业卖文为生后,以商业化为其基础的海派文化形成了,其创作手法和创作题材都会与上海
这个商业化大都市的生活大环境息息相关。
总结海派文化的特点,我认为:海派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新文化,是现代都市中产生的以科学与民主为底蕴的开放文化,是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太湖钱塘江流域为其地域范围的区域文化,是来源多远、题材多远、功能多元和受众多元的现代文化,是亦雅亦俗、与民同乐群众和精英都喜闻乐见的文化,是善于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积极选择吸收各种最新文化思潮的文化,是与本土文化结合最好、一直具有中国江南民俗特色的文化,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建设先进文化的文化。
越是植根于本地沃土的文化,越能在世界上走得远。
那是因为文化越是本土,就越是拥有细致入微的乡情民俗异彩,就越是贴近本真,其语言和文化形态中便蕴含着世界文化的普世精神和永恒价值,深藏着人类人性中共同部分的精髓。
这种普遍价值和真切感受是谱在各地民俗符号深处的,不是依靠浮在表面的大道理说得出来的;是在母语方言中自然流露的,却往往不存在于公约数化的、流于肤浅空洞的上层文化中。
而如今的上海,丧失了曾今辉煌一时的本土文化。
在上海曾经热闹非凡的十多种海派戏曲濒于枯萎找不到年轻演员,没有站得住的表现开埠后一百六十年上海真面貌、有分量的上海海派都市小说,没有新的流行儿歌、少儿歌曲和海派的流行歌曲,没有好的海派电影、电视剧,海派国画书篆处于衰落逊于江浙地区,连昔日发达领先称雄一时、不断向国语输送新词新语的上海话都趋于萎缩中。
孩子们无处寻找醉心的游艺,只好迷恋于电脑游戏。
海派文化后继无人。
如今能摸索突围的是闯将英雄,比如尽管尚不尽人意的“海派情景喜剧”,在电视节目中站住了脚跟占领了黄金时段,取得了高收视率,可联播近五百集,在重振海派雄风方面,可谓当下最为成功的尝试,编剧者和演出者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居高不下的收视率说明了上海市民的情绪和欣赏趣味仍然倾向与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仍有深层土壤。
一切事情只有在边恢复边争取群众中才谈得上在新环境下的继续创新。
我认为,上海都市文化欲重新在世界立足,上海欲再次成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文化大都会,只有坚持弘扬上海话的Rap、海派Video及网上上海话新写作等。
没有青年参加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文化,我们不想老是唱挽歌。
只有在良性生态中,继承海派文化灵魂,用心改革旧文化形式,在青年关注和充满热情的领域创新,才能创造出更为辉煌的新海派文化来。
让我们痛定思痛,记住教训,敞开胸怀,创造条件,共同努力再造21世纪海派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