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木版年画XX形象分析】杨柳青木版年画

合集下载

天津杨柳青娃娃类木版年画图形语言分析

天津杨柳青娃娃类木版年画图形语言分析

天津杨柳青娃娃类木版年画图形语言分析作者:雷欣婷李倩倩来源:《美与时代·上》2022年第04期摘要:年畫作为传统的民俗艺术被民间广泛运用,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历经数年发展至今,吸取了各朝各代的精华,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无论是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还是线条刻画和颜色搭配,杨柳青木版年画都有别于其他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杨柳青木版年画中最突出的就是娃娃类的木版年画,其具有“祈福”“求子”等意味,寄托了民间百姓对繁衍生命的祈求。

关键词:杨柳青木版年画;娃娃类;图形语言一、杨柳青娃娃类木版年画的发展概述天津杨柳青自金贞祐二年建设以来,历经近千年的沧桑巨变,至新中国成立之时才称之为“杨柳青镇”,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杨柳青镇商业发展迅速,经济往来繁荣。

“通过漕运输入的南方优质纸张、颜料,与杨柳青镇外盛产的适于雕刻的杜梨木,为年画作坊的兴起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1]此外,地理位置的优越、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老百姓思想寄托的需要,都推动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雕刻印刷技术的兴起,杨柳青木版年画采用绘画、雕刻、印刷、装裱于一体的方式,吸收了前代以来各种年画题材的优点,同时也结合老百姓日常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开创了符合大众审美和民众需求的富有感染力的、活泼可爱的风格。

在杨柳青木版年画之前的年画多半是完全由木板雕刻而成或完全依靠绘画而成,而杨柳青木版年画采用的是刻印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各取所长,既有木板刻画的刀法,又在其中穿插绘画的笔触色调。

这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娃娃画。

这主要是源于老百姓对生命的崇拜和向往,同时也包含了他们对纳福吉祥、趋灾辟邪和教育下一代的质朴心理。

从古至今,人们对传宗接代、子孙满堂的愿望都十分强烈,这反映在年画制作中就有“娃娃”作为一个单独的题材频繁出现。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年画之一,起源于山东潍坊杨柳青一带。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流传现状等方面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追溯至明朝末年。

当时,杨柳青一带盛产杨柳,而杨柳青的民间年画也随之产生。

这些年画以杨柳青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题材,以木刻为工艺,经过多次印刷制作而成。

杨柳青木版年画早期以黑白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出彩色年画,丰富了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独具一格。

首先,它以细腻的线条和平润的色彩为特色,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

其次,杨柳青木版年画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如神话传说中的仙女、仙子,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等。

再次,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构图严谨有序,画面布局合理,注重对称和平衡,给人以美感和和谐感。

此外,杨柳青木版年画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貌和生活场景,是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是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过年的欢乐和祝福。

同时,杨柳青木版年画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和美术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生产和传承面临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量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一些年轻人对传统年画的兴趣逐渐减弱,从而使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压力。

为了传承和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一些措施已经采取。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艺术家参与生产和创作。

其次,一些文化机构和博物馆举办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展览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认知度和兴趣。

同时,一些传统工艺师傅也积极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人,确保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杨柳青

杨柳青

十八街麻花
• 桂驰名商标、天津市名牌产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标。 • 发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的一家百年老字号麻花店,与天津狗不理包子、 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位列其首。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在全 国首届名小吃认定会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1996年被中国国内 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曾荣获国家部优金鼎奖、亚太地区博 览会金奖,并被认定为中国



杨柳青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 象征吉祥美好,非常惹人喜爱。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 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简介
• 杨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石 家是当年天津八大家之一,一度财势显赫,声名遐迩。 石家在杨柳青二百余年的历史,反映了石氏家族从落户、发家、鼎盛、衰微、直至败落的过程。 清雍正年间(1723—1735),石氏先人即从山东来到天津一带操船营运。乾隆五十年(1785),从石衷 一开始落户杨柳青,其子石万程颇善经营,家资日丰。到石万程之子石献廷时期,石家已一改累代 单传而人丁兴旺,家大业大。道光三年(1827),石献廷的儿子们遵照父亲遗嘱,分家另过,各立堂 名。因老大石宝福早天,老二石宝善立长门福善堂;老三石宝庆立二门正廉堂;老四石宝苓立三门 天锡堂;老五石宝珩立四门尊美堂。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锡堂的后世子弟中,虽也有勤勉上进、 刻意经营者,但大多是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寄生度日。到清末民初,三门的家道先后中落。而尊 美堂一支,石宝珩长子石元俊在咸丰十一年(1861)科考中举,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为名末 曾到任,反而致力于家业经营,使得买卖兴隆,资产巨增。光绪十年(1884),石元仕继石元俊之后 主持尊美堂。他不仅注重家产积累,更善于扩大政治势力。石元仕努力结交权贵,子女多与天津官 绅、豪门结姻,他自己的夫人,即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族侄女。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 侵,石元仕带头出资在家乡办“支应局”,使地方免除许多祸乱,因而得到清政府赏识,先后被李 鸿章和慈禧接见,并赏给他一个四品卿衔,一时名重津门,当选为天津议会、董事会委员,从而确 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资本家与一身的社会地位。 民国七年(1918),石元仕七十岁生日,石府接朋引客,大摆寿筵,极尽奢华。不料次年,石元 仕即背生溃疽,体弱已极,很快故去。其出丧规模,在杨柳青地区可谓空前绝后,所耗财资,难以 计数。加之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石家生意凋敝,地租难收,衰落之势初现。石元仕去世后,其家 人即离开尊美堂老宅,全部迁往天津定居。民国二十九年(1940),石元仕夫人去世。因其娘家势力 不凡,丧事必得大办,致使家业更加一蹶不振,只好负债度日。至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尊美堂 的大部分住宅已变卖他人。 1987年6月,西青区人民政府将“尊美堂”宅第列为区级文物(俗称石家大院),加以保护,并 拔资修复。在天津市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六年,投资560万元人民 币,终于完成修复工作。1992年,石家大院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属天津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绘画艺术形式,它以细腻、柔美、清新的笔墨风格而著称。

这种绘画风格的设计理念源自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在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画家们常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通过对柳树、江河、山水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他们用细腻的笔墨和精湛的技艺,将自然界的美妙呈现在画布上,让观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此外,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还强调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画家们常常通过描绘农村风景、民间生活、市井百态等题材,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悟。

他们用细腻的笔墨和真挚的情感,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呈现在画布上,让观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丰富。

总的来说,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是以自然和生活为题材,以细腻、柔美、清新的笔墨风格,展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热爱和感悟。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杨柳青年画,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展。

戏曲年画图像叙事探析——以天津杨柳青年画为例

戏曲年画图像叙事探析——以天津杨柳青年画为例

2023/03 No.253引言清代,年画和戏曲这两种艺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逐渐形成了民间特有的艺术形式—戏曲年画。

因过去的戏曲是以“出”来表演的,故戏曲题材的年画叫作“戏出年画”[1],其以图像表现戏曲故事内容,以戏曲的方式处理画面结构和人物造型,描绘人物的戏服脸谱、互动动作或者表演场景等,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 色[2]104。

本文主要以杨柳青戏曲年画图像为例,分析在戏曲年画叙事的话语模式中所产生的图像形式特点,以及其在叙事过程中产生的“重构”现象,而这种现象能“召唤”观众进入“读图”语境,从而唤醒他们的想象和情感,使得戏曲年画得到了有效的延续和广泛的传播。

一、杨柳青戏曲年画的叙事话语模式叙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性冲动。

从结构主义叙事学来看,结构主义叙事主要是指对叙事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但这种叙事方式割裂了作品与外在社会的联系。

经典叙事的出现打破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封闭的模式,扩宽了叙事研究的领域,更关注的是叙事作品与社会环境的联系。

斯科尔斯提出要使作品叙事,其必要及充分条件即一个说者和一则故事,同时根据这个条件延伸出“话语”,即由叙述者将故事内容进行艺术化的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故事是叙事的核心,话语是它的表达方式,各媒介可呈现出不同的话语形式,而基于跨媒介叙事则是研究叙事的一个更加宽泛的角度。

杨柳青戏曲年画实质上是时间性的戏曲表演艺术在向空间性的视觉图像艺术转换的过程中,通过图像表现出的戏曲故事中的精彩瞬间。

所以,从杨柳青戏曲年画这一跨媒介叙事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戏曲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叙事学的研究中,以图像表现故事所使用的话语模式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模仿式、说明式、连环图像式,其在不同角度的叙事研究中名称不同。

从图像的空间维度出发,上述三种话语模式同样契合戏曲木版年画的图像形态。

在这些模式中,影响最广的主要是模仿式叙事。

它通过图像模仿出现实情景,营造出故事的“真实”错觉,让观众按现实经验想象其余部分故事并完成叙事[2]105。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特点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 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 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 《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 武架“, 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 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 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 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 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 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 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 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 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 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 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 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 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
起源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的民间木 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 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 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 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 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 ,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到了清代 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 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 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 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 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蓬勃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 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 苏。 “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 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 传人霍庆有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 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 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 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 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 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 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 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以其清新淡雅、细腻流畅的特点而
闻名。

其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意境的表达。

杨柳青年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和情感。

画家们注重捕捉自然界万物的灵动之美,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将自然景物的神韵和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强调笔墨的运用。

杨柳青年画在笔墨运用上非常讲究,注重用笔轻重、
干湿、深浅的变化,以及线条的舒展和流畅。

通过对墨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韵律美和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再次,追求意境的超脱。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追求的是一种超脱自然、超越
形态的意境美。

画家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追求一种超然的意境,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超脱。

最后,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

杨柳青年画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画家们
在创作时常常借鉴古代经典作品,传承和发扬了中国绘画的传统精髓。

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杨柳青年画这一传统绘画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说,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注重意境表达、笔墨运用、意境超脱和传统文化传承。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绘画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也对当代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种优秀的传统绘画形式,让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摘要: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灿烂悠久文化历史的高度凝结。

但在新时期下,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却逐渐“边缘化”,年轻人与年画之间的距离逐渐变远。

为了实现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以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对如何传承老一辈所在,又如何继续开拓创新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产业化引言在过去年画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鲜少可以看见年画的身影。

这对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新时期下的发展无疑造成了巨大阻碍。

一、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的优劣分析(一)优势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原材料的选用和工艺制作方面极为讲究,并且拥有繁杂独特的工序技法,通常需要经过勾、刻、印、绘、裱五大工序,仅娃娃仕女画这一个作品便需要经过大约十五道工序,且工序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顺序,每一道工序基本都需要手工操作。

正是这独特的工艺使得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拥有极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以中国传统意象造型为基础,结合自然和现实,利用夸张变形等表达方式和艳丽的色彩,展现出了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

尤其是在收录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之后,年画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二)劣势但令人遗憾的是,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也同样面临着人才稀缺的问题,愿意从事年画生产和工艺传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掌握工艺技术以及年画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的优质人才寥寥无几。

与此同时,年画总是以古老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与现代流行的审美观念之间有着一定差异,因此年画的创新力度较小,导致其市场出现单一化的情况[1]。

加之,目前我国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发展方面尚未出台明确的帮扶细则,虽国家对其有一定的资金扶持,但能够真正落实到经营者手中的资金极少,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新时期下的长足发展。

天津杨柳青年画简介

天津杨柳青年画简介

天津杨柳青‎年画简介杨柳青年画‎简介:杨柳青年画‎,木版印绘制‎品。

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

杨柳青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约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

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

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

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

二零零七年‎六月八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二零一零年‎五月九日世‎博天津活动‎周开幕,杨柳青年画‎作为参展项‎目,向世人展示‎。

杨柳青年画‎历史: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清朝时,杨柳青的年‎画就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了。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

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

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

正所谓"瘪瓜子--没仁(人)"。

杨柳青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

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一种,它以清新淡雅的风格和独特的设计理念
而闻名。

在这种画风中,艺术家们常常以优美的杨柳为题材,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设计理念是每一幅杨柳青年画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这种画风中,艺术家们追求
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他们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将自然界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赋予作品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强调“以简为美”,在画面中尽可能地减少繁杂的细节,突出主题的纯粹和简洁。

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静观自然,以达道心”的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社会,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在追求繁华和物质
享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静心观察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简化生活,减少不必要的繁琐,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总而言之,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方式,给
我们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表达,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研究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研究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研究摘要: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中一份喜庆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通过此次对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让民众对杨柳青木版年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民间艺术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本次研究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当地木版年画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

关键词:木版年画;杨柳青镇;艺术特征;文化意蕴引言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几乎与天津同龄。

它始于明,盛于清,并一直传承至今,是反映天津历史进程的“活化石”,也是反映天津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杨柳青木版年画自古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便是历史上该地区人民对木版年画热爱的真实写照。

1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题材的地域性每种地域文化的形成都与当地百姓的需求相关,并非纯粹对美的追求,必然与大文化背景下的功利价值观念和追求有关,因此各地不同的价值观使年画的题材在选择上具有地域性。

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各地百姓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随之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

年画是一种本土化的民间艺术形式,各地年画在题材上极具地方特色。

年画艺人在进行年画创作时不但具有主观性,往往会考虑到当地百姓的审美需求,因此在题材上具有很强的侧重点。

杨柳青木版年画各类题材中当属娃娃画题材销量最广,因此这类题材的年画制作最多,成为杨柳青木版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一种地方性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往往需要具备多种因素,而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的选择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杨柳青镇位于今天津西青区,靠近北京。

北京是一座文化古城,八个朝代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都在此建都,因此该地繁荣的经济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自白我是一幅有故事的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自白我是一幅有故事的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自白我是一幅有故事的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我——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年货中的灵魂元素走进了千家万户,与人们共庆佳节。

春节期间处处充满的欢乐祥和的气氛,可少不了我的功劳。

也许大家提起我便只会想起憨态可掬的胖娃娃,其实你们没有真正了解我,我的题材非常丰富,不仅是年味浓重的民俗艺术,还是天津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反正,我是非常厉害的,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我,一定会为我点赞!我今年六百岁我来自年画大家族,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間工艺品。

关于年画的起源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唐太宗的大臣魏征斩杀了泾河龙王,龙王的魂魄每天晚上都去找唐太宗报复,唐太宗不堪其扰,便让秦琼和尉迟恭把守宫门,不让龙王的魂魄进宫骚扰,后来宫里的人把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挂在了宫门上,民间的百姓也开始相继效仿,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起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春节张贴年画的习俗,以此祈求平安富足。

我们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程度各异有着不同称谓:整张巨幅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细致的叫“画宫尖”或“画三才”,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明代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及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镇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

据说当时有位擅长雕刻木版的民间艺人流落到杨柳青镇,便开始制作门神、灶王年画出售,而杨柳青镇外盛产的杜梨木非常适宜雕版,有了这种工艺材料,我慢慢诞生了。

到了明代中期,因杨柳青镇靠近运河码头,工匠能够方便地购买产自南方的纸张和颜料,使得我的制作工艺更为精良,由原来的双色印刷变成了套色印刷,并出现了全镇及周边村庄“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此后,我的制作工艺日益走向兴盛,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达到巅峰并一直延续到清代光绪年间。

到了民国初年,上海的十里洋场开始兴起,国外的石印技术引进之后,我的风头大减。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种风格,其设计理念以清新、淡雅、含
蓄为主要特点。

这种绘画风格常常以婉约的笔墨、细腻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情趣。

在杨柳青年画中,设计理念强调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画家们常常
以杨柳、花鸟、山水等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简洁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自然界的美妙和生命的灵动。

他们追求的不是生动的写实,而是通过艺术的再现和想象,将自然界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表现得更加深邃和内涵。

此外,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还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情感的抒发。

画家们常常通
过细腻的线条和含蓄的笔墨,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清新、淡雅、含蓄的情感,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总的来说,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是以清新、淡雅、含蓄为主要特点,强调对
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以及审美的内涵和情感的抒发。

这种绘画风格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情趣,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清新、淡雅、含蓄的艺术享受。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理解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力量。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而闻名。

这种绘画形式注重表现自然界的景物和情感,追求简洁、自然和深刻的艺术表达。

在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中,注重以简洁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画家们通过精准的笔触和细腻的色彩运用,将大自然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画中的世界之中。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还强调了情感的表达。

画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设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种设计理念使杨柳青年画成为了一种富有情感和内涵的艺术形式,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心境。

总的来说,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基础,注重情感的表达,追求简洁和深刻的艺术表达。

这种设计理念使杨柳青年画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朵奇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希望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设计理念,让杨柳青年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完整word版)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word文档良心出品)

杨柳青木版年画 - 简介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杨柳青木版年画 - 历史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文革”期间,杨柳青木版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木版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浅析天津非遗杨柳青木版年画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浅析天津非遗杨柳青木版年画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浅析天津非遗杨柳青木版年画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王庆 于涵(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摘要: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技艺源远流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国内外各界关注。

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受到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人们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进一步梳理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渊源,深入研究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唤起人们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保护与继承具备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社会高速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与人民艺术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巨大变化,层出不尽的新型网络社交平台以及传统习俗的转变和消逝,对传统民间艺术发展产生强烈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受到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近年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水平日趋提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宝贵的财富,我国越来越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技艺源远流长,深入研究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天津非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杨柳青木版年画发展起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代中叶期间最受欢迎,是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的民间传统美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存下来,必然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其传承了宋、元等朝代的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的形式,采取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技法,构成了别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儒家、道家、佛三教的思想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产生背景具有重要影响,在年画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都能反映儒家的礼乐制度和人文内涵,以及有关道德伦理的方面。

并且在传承方式上也能反映思想道德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影响,从其只传授给家族内部男性成员的传统传承方式上体现出相对的封建性。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特点
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 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 ,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 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 特色。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多样, 特色。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 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 时事风俗、 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 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连 年有余》 荷亭消夏》 年有余》、《荷亭消夏》等一些 传统佳作, 传统佳作,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 而且为中外艺术家、 ,而且为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 为珍品。 为珍品。周汝昌先生曾为杨柳青 年画写诗, 年画写诗,作过形象生动的描述 杨柳青青似画中, “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 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 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 年壁上逢” 年壁上逢”。
“南桃北柳” 南桃北柳”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
“南桃北柳” 南桃北柳”
天津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特点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 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 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 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 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 点。如年画《连年有余》 ,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 身,戏姿武架”, 怀抱鲤 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 ,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 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
杨柳青年画特点
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 ,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 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 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 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 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 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 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 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 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 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 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 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 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 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 表现在制作上。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装饰性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

它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和细腻的线条描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在这种绘画艺术中,设计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品味。

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意境的营造。

杨柳青年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注重通过画面构图和色彩搭配来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

在设计上,艺术家们常常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线条来表现出自然界的美好和人物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其次,强调线条的流畅和韵律。

杨柳青年画的线条非常流畅和优美,它们既能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结构,又能传达出一种韵律和节奏感。

在设计上,艺术家们常常通过线条的变化和组合来表现出画面的动感和生气,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再次,追求色彩的和谐和统一。

杨柳青年画的色彩非常清新淡雅,它们既能表现出自然界的真实色彩,又能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

在设计上,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运用来表现出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情感氛围,使作品更加具有诗意和韵味。

总的来说,杨柳青年画的设计理念是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和细腻的线条来营造出一种意境、韵律和和谐。

它注重通过画面构图和色彩搭配来表现出自然界的美好和人物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设计理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杨柳青年画作品,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喜气吉祥的杨柳青年画

喜气吉祥的杨柳青年画

喜气吉祥的杨柳青年画
作者:
来源:《小小艺术家》2018年第06期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

当时有一名善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天津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来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楊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版年画”,属木版印绘制品,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杨柳青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画面色彩柔丽多姿,用宣纸印刷,国画彩料上色,所以色彩长久不褪不变。

你瞧,画里的娃娃是不是很萌,很可爱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柳青木版年画XX形象分析】杨柳青木版年画
[摘要]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其中女性题材的创作,风格细腻,形象清雅,彰显着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审美内蕴,在民间木版年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年画女性形象审美观念
杨柳青木板年画是天津特有的民间艺术,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于xx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地区的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

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图像分析和观念分析的方法,从人物形象分析和审美风尚解读两个方面对杨柳青女性题材木版年画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挖掘并彰显杨柳青木版年画所体现出的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审美情怀。

中国民间年画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到北宋时期发展成
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市民艺术样式。

通过梳理留存下来的传世作品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清代以前很少有以女性形象为主的年画作品,除了一些神像、天官或仙姑的形象外,几乎没有世俗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直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渐繁荣,小说戏曲等市民艺术的蓬勃发展,年画也随之兴盛起来,不仅从小说戏曲中大量取材,更与小说戏曲等市民文艺一起彰显世俗人情,成为“近代市井生活的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1],女性形象也在年画中与日俱增,逐渐成为民间年画的主导题材之一。

通过分析这些年画作品,可以让我们深入解读普通民众审美倾向,以及在传统审美观的指引下,民众对女性的观念。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市民艺术的经典例证,以杨柳青女性主题年画为切入点,通过五官与脸型、身型与姿态的形象分析,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了解近代市民阶层的女性观念与审美理想,进而解读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思想观念。

一、柳眉樱口:含蓄温润的阴柔品性
从五官与脸型来看,杨柳青年画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柳叶弯眉,
吊梢凤眼,鼻梁高挑挺拔,小口艳若樱桃,额头宽圆饱满,下巴修尖清秀,属于标准的“瓜子脸”,体现出鲜明的传统女性审美观。

中国
古代自古就有赞扬女性美的民间俗语“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

杨柳青年画中的女性形象在五官上特点鲜明地呈示出传统文化的女性审美观念。

《诗经·卫风·硕人》塑造了一位“螓首蛾眉”的传统美女,所谓“蛾眉”用于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就像蚕蛾触须一般细长而弯曲,从此,弯曲纤细的蛾眉成为传统审美文化对女性容貌美的标准之一,屈原《离骚》有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里“蛾眉”被作为了女子容貌美丽的象征。

南朝梁诗人高爽作诗《咏镜》:“初上凤皇墀,此镜照蛾眉。

言照长相守,不照长相思。

”在这里“蛾眉”甚至已经成为“传统美人”的代名词。

这种细弯的眉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被称为“月眉”或“柳叶眉”。

“月眉”强调女子的细眉有如初月一般弦弯清秀,唐朝李贺作《昌谷诗》云:“泉樽陶宰酒,月眉谢郎妓。

”王琦汇解:“梁武帝诗:容色玉耀眉如月。

谓眉之湾环,状如初月也。

”“柳叶眉”同样强调眉形弯曲纤细的秀美特征,前蜀诗人韦庄在其《女冠子》词中讲到:“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冶春口号》之六所言:“湖上女儿柳叶眉,春来能唱《黄莺儿》。

”都以“柳叶眉”盛赞女子的容貌之美。

杨柳青年画中的女性形象,无论表现女子世俗生活题材的作品,如《渔妇图》,还是表现吉庆富贵等美好愿景的作品,如《麒麟送子》,亦或是表现戏曲武打场面的作品,如《盗仙草》,就眉形而言总是细长而弯,富有清秀的曲线美,都是典型的“蛾眉”、“月眉”或“柳叶眉”。

而且,通过对杨柳青年画中女性眉眼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相比较于眼睛的黑亮神采,眉毛往往要显得颜色清淡得多,这同样体现出传统女性审美观念“峨眉淡扫”的审美倾向,唐代杜甫就有“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著名诗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拥有细弯眉形的人,往往生性宽厚、温柔善良、感情细腻,而且思虑深远、聪慧敏锐,而“峨眉淡扫”更呈现出传统女性含蓄温润的阴柔美。

由此,可以看出,就眉形而言,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女性形象立足于传统女性审美观念,在呈现女性眉形纤细秀弯之美的同时,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善良宽厚而又温柔含蓄的阴柔品性的赞美。

就嘴唇而言,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女性形象是标准的“樱桃小口”,小巧,红润,饱满而又圆润,这是中国传统女性审美观的集中体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以“樱桃小口”赞美自己的家妓樊素,留下千古名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宋代词人苏轼的《蝶恋花·佳人》有云:“一颗樱桃樊素口。

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

”张先有词“髻摇金钿落,惜恐樱脣薄”(《菩萨蛮·般涉调》),辛弃疾有词
“何物比春风?歌唇 __”(《菩萨蛮·席上分赋得樱桃》),欧阳修有词“樱唇玉齿。

天上仙音心下事”(《减字木兰花》),都是以小巧圆润的樱桃红唇赞美女性。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女性形象就嘴唇而言基本都符合这种传统的女性审美观,同样呈示出女性娇小柔媚、饱满而又含蓄的审美倾向。

二、吊梢凤眼:温柔妩媚的女性风姿
“点睛之笔”是中国传统人物画传达人物神情的精髓所在,《世说新语·巧艺》记载了一则关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故事:“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

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顾恺之在这里提出了著名了“传神写照”的画学原理,强调画人物要想精准传神,应着眼于眼睛的点画,而“点睛”又是画中最难一笔,于此,汤用彤曾指出:“数年不点目精,具见传神之难也。

”[2]眼睛的灵动有神的处理同样也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重要步骤,流传下来的杨柳青年画制作画诀就十分强调眼睛是传达人物神情、表现人物特征的关键:“画贵者像诀:双眉入鬓,两目精神”;“画贵妇像诀:目正神怡,气静眉舒”;“画丫环像诀:眉高眼媚,笑容可掬”;“画娃娃诀:小鼻大眼没有脖,鼻子眉眼一块儿凑”。

[3]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