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960 年,赵赵匡匡胤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
宋太祖 北宋
强化中 建立
央集权
概况 政权,改国号为宋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 城,他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
意义 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 加强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
王安石
为保丁;保丁平时种 国家的军事力
变法
田,农闲练兵 量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新
影响 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
对;后来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考点 2: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下第 7 课 P33-36)(2022·桂林 20)
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灭亡时间 辽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10 世纪初 临潢府 1125 年 西夏 党项族 元昊 11 世纪前期 兴庆府 1227 年
影响 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

王安石 变法
时间 1069 年开始
领导 宋神宗、王安石
人物
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 背景
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 内容
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征收役钱,用来雇
限制官僚等
人到官府服役;原
强化中 中央 措施 军事 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央集权 集权
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 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 中央 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 宋太祖 加强 措 行 政、财政大权 强化中 中央 施 政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 央集权 集权 置通通判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地方 (2)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转转运运使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线路
北方长期战乱,大批 人口南迁
西:巴蜀 东:江浙 南:两湖、江西
劳动力大增及带来 先进生产技术、生 产经验促进南方经 济发展。
南方 农业:巴蜀、江汉、 江浙三个农业经济区 经济 农业技术进步、多种 开发 经营农副结合。 概况 手工业:丝织业重心
由北往南移 商业:建康、京口、 吴郡、余杭商业城市 海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易:东——朝 鲜日本;西——印度 波斯大秦
政权分立
• 从三国鼎立到隋朝重新统一全国,在长 达360年的历史时段内,只有西晋短暂 统一过37年,其余时间都处在多个政权 分立、南北对峙的复杂政局之中。
六朝
• 三国——吴 • 东晋 •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
吴、东晋、宋、齐、 梁、陈这六个政权因均 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 京,孙吴时称建业,西 晋时一度改称建邺,西 晋末年起改称建康), 历史上统称“六朝”。
六朝 东 吴 东 宋 齐 梁 陈 晋
南京
建 业
建 建 建 建 建 康 康 康 康 康
政权分立
• 从全局看,当时全国处于分裂混战时期,经历了 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 进步。相对于北方,江淮以南社会比较安定,地 区经济正是在六朝时期走出低谷,摆脱了原先落 后停滞的状态,出现逐渐上升发展的重大转折, 并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 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 余广州,平且康。”——砖铭 你知道砖铭的主要意思吗?
人口大量南迁
• 东汉时期,南方地区的农业还远远落后于中原经 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开发难度大。 • 自东汉末年起,为了逃避战乱,许多北方官民陆 续往南迁徙,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 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 • 主要方向: 西线进入巴蜀地区; 东线进入今江浙地区; 中线进入今两湖和江西地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1、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距今300万年的历史。

2、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我国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一。

最早的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龙口山洞穴里,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使用打制石器(称旧石器时代)和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1、(北方)黄河中下游农耕的代表: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8000年前后,会制作磨制石器(称新石器时代)和陶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黍,喂养家畜,居住在半地式的房屋。

2、(南方)长江下游农耕的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饲养猪、狗等,建造干栏式房屋。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距今5000年前,炎黄部落在涿鹿之野大战蚩尤。

以黄帝为部落首领的部落联盟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主干。

炎帝和黄帝因此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尧、舜、禹和禅让的传说;尧、舜、禹是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三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称“禅让”。

2、大禹治水:采用“疏”的方法,终于降服了洪水,被尊称为“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1、“上古三代”:夏商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2、夏:建立——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灭亡——公元前16世纪末。

商:建立——公元前16世纪末,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特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盘庚迁殷”,商朝又叫殷朝或殷商。

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定都镐。

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统治。

灭亡——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西周灭亡。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称为“东周”。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课堂小结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 国的政权分立。 2、北方人口的南迁。 3、南方经济的开发。
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一部分政权分立
1、从三国鼎立到隋朝重新统一全国,在长达 370年的历史时段内,只有 短暂统一过 37年,其余时间都处于多个政权分立、南北对 峙的复杂政局之中。 2、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里,南方相继建立 过 、 、 、 、 、 6个 政权,因均建都于 ,历史上统称“六 朝”。 3、六朝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为唐 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二部分 大量人口南迁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南迁方向有哪三条?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 次人口流动高峰是在 。 5、识别北方人口南迁图,找出三条南迁的路 线。
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三部分 南方经济开发
1、经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在南方形成了 、 、 地区三个先进农业经济区。 2、江南农业的发展: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集中表现为: ① 的大量兴修;② 的推广和改进;③改火 耕水耨(nòu)为 ;④引入北方 ,实施 稻麦两熟制。还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 3、江南手工业的发展:从六朝开始,丝织业的重心由北向 南转移。 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江南商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著名的商业城市 有 、 、 、 。 和 则是新崛起的海外贸 易港口城市。 5、江南海上贸易的发展:六朝时期与高句(gōu)丽、百 济、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秦的贸易十分活跃,宋 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

第16课_两晋与南朝(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16课_两晋与南朝(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16课两晋与南朝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的建立,以及南朝政权的更替等史实。

2、理清三国后期至南朝的历史发展线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及其原因。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知识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晋与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的开发及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材要点解析1、司马炎建立西晋时,就效仿西周实行分封制。

280年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渐渐不理政事,生活腐朽、贪图享乐,政治上日趋腐败。

2、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惠帝是个白痴,诸王为争夺皇位开演了一场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乘机起兵反晋,国力大减。

3、在内乱外患双重打击下的西晋,都城也由洛阳迁到长安。

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渊的汉兵攻下长安,西晋灭亡,中国再次陷入分裂。

4、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但混乱中建立起来的东晋,大权掌握在王、谢等世家大族手中,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此时的北方地区,处于各种势力割据、相互混战的局面。

5、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宋,东晋灭亡。

此后,南方又经历了齐、梁、陈。

宋、齐、梁、陈四朝,都城都在建康,合称“南朝”。

6、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不断的战乱,大批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争,扶老携幼渡过长江,举家南逃。

永嘉年间,大批的北方人以全族、全村、甚至是全镇聚在一起,逃往今江、浙和湖南、湖北一带,史称“永嘉南渡”。

7、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促使江南的农业迅速发展。

8、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冶铁业普遍使用水力鼓风炉,还发明了灌钢法,能造出质量上乘的钢。

青瓷制造业很发达,青瓷制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还出现了苏州、杭州等商业性的城市。

9、南方地区的开发,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四、同步练习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于()A.三国时期B.南北朝C.西晋末年D.东汉末年2、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A.东吴B.东晋C.东汉D.西晋3、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息息相关,东汉末年开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温暖湿润B.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C.南方兴修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D.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争相对较少4、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D.南方相对安定5、东晋灭亡以后的160多年间,中国南方一直处于动荡的南朝时期。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笔记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二、三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1. 农业:南北方都注重兴修水利,北方出现芍陂、青龙渠等,南方出现�吴国的灌溉
工程,如永安渠等。

2. 手工业:蜀国的丝织业、吴国的造船业、魏国的制瓷业都很发达。

3. 商业:三国的统治者都采取措施限制商业发展,但官私贸易仍很活跃。

三、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1. 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族与中原王朝的矛盾一直存在,但与汉族的矛盾逐渐
上升。

2. 曹操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征讨”与“和亲”的策略;诸葛亮采取“和夷、抚贵”
政策;孙权派兵支援辽东半岛的公孙渊。

3. 三国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征讨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三国时期的对外关系
1. 与东亚、东南亚:孙权派兵支援辽东半岛的公孙渊;蜀国的诸葛亮南征,与当地少
数民族首领孟获结为朋友;吴国的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

2. 与中亚、欧洲:曹魏的张骞出使西域,与中亚各国及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进行
贸易。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历史周测16-20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周测16-20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周测16-20课知识点总结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2.政权分立的表现:三国鼎立民族汇聚:“人口南迁”、“汉化政策3.魏晋南北朝: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4.曾统一黄河流域(都城)的:①曹魏洛阳(洛阳)③西晋(洛阳)④北魏(洛阳)⑤前秦(长安)5.统一过长江流域的是东晋6.南京旅游,是六朝古都。

这六个朝代是①三国时的吴国:建业③东晋④南朝宋、齐、梁、陈7.“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是(赤壁之战)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加强开始于:(三国时期)9.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今天的台湾,加强了两地的关系。

当时台湾称(夷洲).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①⑤②)③武王伐纣(西周)④围魏救赵(战国)①七国之乱(西汉)⑤赤壁之战(三国)②八王之乱(西晋)1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1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场战役是(赤壁之战:湖南湖北)A. 巨鹿之战(河北)B. 官渡之战(河南) D. 淝水之战(安徽)10.下列是同学们关于西晋灭亡原因的争论(民族矛盾激化- 统治昏庸腐败-王之乱)注意:外戚与宦官专权在东汉末年13.石崇王恺斗富、孔方兄、八王之乱……由此可得出的朝代是:西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中国重新统一的政权是(西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西晋末年)14.从西晋开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鲜卑和氐)(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西晋惠帝)的“八王之乱”有关。

15.西晋,266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其都城在:洛阳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第16课的主题是“南蛮及海外贸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与南蛮、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些贸易往来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与南蛮国家的贸易往来。

南蛮国家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称为夷狄的地区,包括现在的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地。

这些国家位于中国的南方,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与中国广大的人口市场形成了互补关系。

中国与南蛮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以货物交换为主,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丝织品、铜器等,而南蛮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有象牙、硕大的犀牛角、珍贵的草木香气等。

南蛮国家的产品对中国来说非常珍贵,所以南蛮贸易成为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

中东国家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称为西域的地区,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地。

中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的陆上和海上贸易,与中东国家进行了长期的贸易往来。

中东国家以石油、香料等资源为主要出口商品,而中国则出口丝绸、瓷器等制成品。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中国的繁荣与中东国家的繁荣紧密相连。

这些对外贸易往来不仅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流通,也带来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通过与南蛮及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国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佛教就是通过这样的贸易往来传入中国的。

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在汉代就开始与印度进行贸易,后来佛教也随贸易的发展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

同样,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制成品也通过贸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标志。

总的来说,南蛮及中东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流通,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对于推动中国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高中试卷-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高中试卷-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解析版)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战国各国实行的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地对国有土地再分配的运动,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到战国末,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

这说明授田制()A.允许土地使用权自由转移B.助推了租税开始分离C.租税同源租高税低的特点D.重租赋而轻役的特征【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到战国末,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可知,授田制的推行,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助推了租税开始分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租高税低等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国家重租赋而轻役,排除D项。

故选B项。

2.据汉代文献记载,“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

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

由此可知,汉代()A.土地兼并得到遏制B.民众负担依然较重C.地方豪强干预司法D.税制改革有名无实【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了汉代农民遭受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剥削,这表明汉代农民负担的沉重,B项正确;汉代豪强地主是建立在土地兼并基础之上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地方豪强干预司法和税制改革,排除C、D两项。

故选B项。

3.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B.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C.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陆贽认为,两税法选取各州科率钱谷数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两税定额,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简化了税收名目,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扩大收税对象,排除B项;材料中看不出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C项。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2024版新教材)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2024版新教材)
三、三国鼎立
1.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形成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
孙权
刘备
官渡之战(200年) 统一北方
联合抗曹
魏蜀吴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练习
1.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____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且军中疾病流行,战斗力减弱。曹操骄傲自满,战术失误。孙刘联军采取了正确的战术。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
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及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骄傲轻敌、指挥失误等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4.经过
三四万人
曹 操
十万人
袁 绍
延津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思考: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军事上:唯才是举,重用人才,发展军事实力袁绍用人多疑,骄傲轻敌,治军不严,战斗力不强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新课展开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期,政局混乱。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和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强大,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16-20课知识点总结

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16-20课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特征概括如下:政治方面: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主要特点。

(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经济方面:北人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融合特征显著。

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传承发展,科技成就璀璨突出。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示意图:东汉(25-220年)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特点:以少胜多(5)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4、说一说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曹操胜: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②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术得当袁绍失败:不善用人,骄傲轻敌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战争》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战争》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战争》知识点归纳一、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2、时间:1857年—1859年3、1858年,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队,应用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

章西实现后,她率军转战外地,誓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4、影响: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独占巴西;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拉丁美洲。

2、概况:①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②玻利瓦尔在1816年以后的10年时间,由北向南,横扫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3、结果: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统治者为大势所迫,宣布独立。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英国的宪章运动(时间:1836-1848年)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却很差2、纲领:《人民宪章》3、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产生条件:①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政治基础;②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经验;③吸收前人的精华2、《共产党宣言》①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或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②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巴黎公社1、背景: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

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2、经过:①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②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③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巴黎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3、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展示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4、《国际歌》(作词: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一、战争的爆发(时间:1861年4月)1、根本原因:南(种植园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2、矛盾的表现:①关税问题;②劳动力不足;③在西部新增的土地上是否实行奴隶制3、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4、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二、北方的胜利1、战争经过:①1861年3月,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②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战争出现重大转折;④1865年,北方军队攻占“南部联盟”的“首都”里士满,取得战争的胜利2、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林肯在剧院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身亡3、美国内战的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东汉末年, 曹操 通过 官渡 之战统 一北方。 2、 赤壁 之战后,曹丕建立 魏 国; 刘备 建立蜀国;孙权建立 吴 国,三国鼎 立局面形成。 3、为西南地区开发作出重要贡献的 人物是 诸葛亮 ;孙权派 卫温 首次 到达夷洲(今台湾)。
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第16课
魏 东汉
一、政权分立
1、全国政局特点:
蜀 吴
十六国
西晋
东晋
三 政权分立、 百 南北对峙、 七 分裂混战 十 2、南方: 多 年 (1)六朝:
都城都在今南京
北朝
南朝
宋、齐、梁、陈
隋朝
(2)特点:
相对安定、 地区经济发展
书85页阅读与理解
西晋永嘉年间,北方由于战乱(八王之乱和五胡 南下)而遭到严重破坏,城乡满目疮痍,田地荒 芜,一片残败的景象;而长江以南地区,却还保 持太平、安康和丰盛的景象。 说明当时南北方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局面。
图片说明了什么?
二 、 人 口 大 量 南 迁
1、对照地图说说南迁的线路。
西


二、人口大量南迁
2、这一时期的人口为什么大量南迁? ——逃避战乱 是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 3、你认为人口的南迁有何重要意义? ——劳动力增加; 先进技术和经验; 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 天,我们身边有没有人口流动现象?这些 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P88 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 产力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穷、落后地 区的开发;促进交通道路;促进先进技术 的推广;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新兴 城镇的兴起和繁荣。
南 朝 青 瓷 双 柄 鸡 首 壶
进 食 图
蒸馍、烙饼
商 业 和 海 外 贸 易
二、南方经济的开发
归纳:
1、经六朝的长期开发,在南方形成了 巴蜀 、 江汉 、 江浙 、三个经济农业开 发区。 2、改 火耕水耨 为粪肥精耕。实施稻麦 两熟 制。 3、多种经营、 农副 结合,逐渐成为南方农村 的一种普遍风尚。 4、 丝织业 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家 缫丝养蚕 渐
二、南方经济的开发
表现:农业
北方牛耕 南方牛耕
牛 耕
兴修水利 荆江大堤
太湖今貌
水 磨 模 型
龙骨翻车
水 碓
手 工 业
丝织业
红地云珠日天锦
锦质护膊
冶铸业
南朝时发 明灌钢法
用生铁的溶液灌入未 经锻打的熟铁中,然 后反复锻打,能大大 提高钢的质量。
造纸业

制瓷业
南 朝 青 瓷 莲 花 尊
成风气。
5、 广州 、 鄮县 港口城市。
、是新崛起的海外贸易
6、六朝时, 海上 贸易是一大特色,与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日本 及南洋诸国的贸易 十分活跃。南方与 天竺 、 波斯 、 大秦 的贸易
也通过海路来完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 源头可以追溯பைடு நூலகம் 六朝 时期。
二、南方经济的开发
概 况
(1)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农业经济区; 农业 (2)技术进步; (3)多种经营、农副结合 手工业 丝织业重心由北往南移
商业
海贸
建康、京口、吴都、余杭商业城市; 广州、鄮县新兴海外贸易港口城市 东:朝鲜 日本 西:印度伊朗大秦
石门实验学校历史组
整理制作 cyb
感谢网站各类素材提供者! 乐于与君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