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专题训练视频讲解

合集下载

传播学考研复习重点:专业名词解释(3)

传播学考研复习重点:专业名词解释(3)

传播学考研复习重点:专业名词解释(3)32、“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

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33、“权力的媒介”: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教授的所著。

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

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

34、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即:“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

①集权主义理论思想主旨是: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

②自由主义理论其基本主张有: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传播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让传播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无拘无束”的传播体制便随之确立。

③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

④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新闻与传播》历年考研真题名词解释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新闻与传播》历年考研真题名词解释

丹妮版名词解释1.新闻新闻是高度组织化的传播者向社会公众报道事实新近变动状态的信息,包含了五个要素:新闻传播主体--高度组织化的传播者;新闻传播目的和指向--社会公众,新闻传播活动方式--报道,新闻传播活动对象和内容--事实新近变化状态,新闻传播结果和性质--信息。

2.舆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基本一致的态度和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广泛性、急迫性、评价性等特点。

3、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构成了新闻评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新闻价值要素包括: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

西方学者把趣味性看做是第一因素,是新闻的试金石。

4、硬新闻硬新闻又称“纯新闻”,是指对已经发生或在24小时内被发现的受众关注的报道,尤其是对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利益,题材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的及时报道,它的特点是及时性强,制作严谨规范。

这些新闻涉及内政外交,经济和文化上的变化,大部分发生在很近的时间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会对受众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它在传播者这里取得的是“延缓报酬”,及受众在接受到这些新闻后,会长久的感受到其带来的影响。

5.软新闻软新闻是指那些时效性不强而人情味浓厚,容易激发人们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

这些新闻在写法上比较轻松活泼,容易满足人们的明星崇拜、猎奇、娱乐放松和对于事物细节方面好奇等心理需要,也在客观上反应出一个时期的社会风气,生活时尚和流行观念等,但是对受众实际生活的影响不会强烈而持久,因此,它在传播者这里产生的是“及时报酬”效应。

6.深入报道深入报道是指运用深入调查,翔实呈现事实,解释事实,分析和预测事实的方法,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释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

7、调查性新闻一些有志于社会改革和社会正义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黑幕的揭发者,运用大众媒介的深入报道,犀利地抨击社会上的不义、丑闻或违法活动。

复旦大学新闻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1997-2014

复旦大学新闻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1997-2014

名词解释2014传播学考研真题-传播实务(823)1、大数据2、健康传播3、创意产业4、谷歌眼镜2014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新闻要素、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2、信息娱乐(infotainment)3、二十世纪之支那2014新闻与传播基础能力1、客观性2、舆论导向、舆论3、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新华通讯社4、《中国的西北角》5、“死人办报”6、受众的选择性理解与行为7、培养理论2014MJC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品牌权益2、网络舆论3、报眼4、新闻价值5、新闻角度2013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解释性报道2.新闻法规3.网络虚拟社区4.内容分析法5《遐迩贯珍》6.时务体、《时务报》7《劳动界》2012传播学实务1、组织形象2、物联网3、IPTV4、维基2012新闻传播基础1、郭士立2《国闻报》3《西行漫记》4、宣传5、受众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专硕1、宣传(2)2、《新青年》、《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新青年》季刊3、时新性4、媒介是人体的延伸5、大众传播6、《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2011年传播实务试题1、公关的实事求是原则2、曼纽尔.卡斯特3、3T原则4、三网融合2011年新闻传播基础1 沉默的螺旋理论、虚构的吉米、森杰·布莱尔事件2 知识沟理论3 新闻专业理念4 每周评论5 时务体(2)6 洋旗报7 中国报学史2010传播实务1、网络“客”现象2、舆情3、文化产业4、爱德华·伯内斯2010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编码·解码2、《大清报律》3、《每周评论》(2)4、《热血日报》5、汉斯·希伯2009年传播实务1、意见调查员2、网上信息评估3、电子政府4、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2009基础理论试题1、时务体(3)2、《中国日报》香港3、每周评论(3)4、《与大公报论国是》、新记《大公报》、《大公报》“四不”方针5、法兰克福学派2008年传播实务1. 信息集成2. 网络文化3. 市场失灵4. 危机5. 消费者剩余2008年新闻传播理论1、新闻来源、新闻本源、新闻敏感、水门事件2、受众(2)3、《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4、《中国文库》5、《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007复旦传播实务试题1、规模经济2、非赢利组织3、窗口化策略4、富媒体5、公共商品2007年新闻实务1、改写2、思想性3、人物通讯4、直叙式导语5、多媒体显示式6、思想评论2007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 新闻本源(2)2.“第四种权利”3. 受众4. 新闻体制5. 创新扩散理论6.《知新报》7.《修正报纸条例》、《报纸条例》8.《大众生活》2006年传播实务考试题1、范围经济2、媒体斜向扩张3、艾维"李4、阿瑟"W"佩奇原则5、NII计划2006年新闻实务1、报道思想2、遗忘3、专访4、深度报道、“全息报道”5、立论与驳论6、评论立意7、版面8、对称型编排2006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钦定报律》2、新闻选择3、传播模式4、奥斯邦2005传播实务1. 第四媒体2. 草根院外游说活动3. 垄断竞争4. 门户网站5. 非营利性组织2005年新闻业务1.现场观察2.采访计划3.综合新闻4.解释性新闻5.冲击式编排6.栏题7.归纳推理8.立论2005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信息2、舆论(2)3、《大清报律》4、《中国报学史》(2)5、《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2004传播实务1. 媒介事件2. CIS战略3. 垄断竞争模式4. 电视节目欣赏指数2004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单考生)1、硬新闻、软新闻2、新闻法规3、廉价报4、传播学的三大分支5、《中国报学史》(3)2004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媒介公共性2、新闻法规3、大众传播4、文化工业5、《报纸条例》(2)6、《每周评论》(4)2003年新闻实务1.新闻敏感(2)2.社会新闻3.评论立意4.现场观察5.报道思想2003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媒介即讯息2.弱效果理论3.黄远生的四能4.热血日报(2)5.劳动界(2)6.新闻真实性2002年新闻实务1. 独家新闻2. 现场观察3. 特写4. 评论立意5. 编辑环境6. 归谬法7. 直接推理8. 社论2002年中外新闻事业史试题1、《遐迩贯珍》(2)2、《大清报律》3、奥斯邦(2)4、北岩爵士5、哈瓦斯通讯社6、KDKA电台2002年新闻与传播理论试题1 、硬新闻(2)2 、新闻体制3 、宣传(3)4 、媒介即讯息5 、实地调查法2001年新闻传播理论试题1、把关人2、接近权3、新闻选择4、舆论(3)5、硬新闻(3)2000年新闻传播业务1.采访计划2.第二代导语3.模块式编排4.评论的立意5.巡礼(通讯形式之一)2000年新闻传播理论试题1、软新闻和硬新闻(4)2、合理想象3、沉默的螺旋4、议题设置5、新闻学2000年中外新闻事业史1、《大江报》案、“大江报”2、"竖三民" 、横三民、癸丑报灾3、《火星报》(俄国)4、李普曼5、有线电视网(美国)1999年新闻与传播理论试题1 舆论(4)2 新闻体制3 拉斯韦尔的5 W模式4 两级传播(二段流程)1999年新闻传播业务1、报道思想;2、新闻背景;3、对比式导语;4、新闻素描;5、版面;6、版样;7、微型评论;8、归纳推理;9、垂直式版面;10 新闻职业道德。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1999年-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真题

1999年-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真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历年真题(-)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一,名词解释题(5′*7)1,解释性报道2,新闻法规3,网络虚拟社区4,内容分析法5,《遐迩贯珍》6,时务文体7,《劳动界》一,简答题(10′*4)1,简述受众的权利2,简述柏拉图的“洞穴之喻”3,简述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操作过程4,《大公报》何时何地创办?由何人创办?由新记公司接办后提出了什么办报方针?何时与国民党当局决裂?三,论述题(25′*3)1,请结合实例阐述自1978年以来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2,什么是刻板印象?早年哪一位知名传播学者对此有过评述?请结合媒介报道中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再现,来谈谈相关的争议,并阐释你如何看待此类文本的传播效果。

3,试比较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和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异同。

2012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一、名词解释6分*5题1、郭士立2、《国闻报》3、《西行漫记》4、宣传5、受众二、简答10分*3题1、试简述于右任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所创办的宣传革命的报刊2、试简述革命战争时期出版的三份中共中央机关报3、试简述媒介霸权理论三、论述30分*3题1、试述《新青年》的发展历程2、试论述赫伯特。

奥斯楚尔归纳的三种报业模式及其区别与联系3、试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郭美美”等热点事件中的报道和舆论为例,论述中共<国>社会中舆论监督的特点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新闻传播基础一、名词解释7*51、沉默的螺旋理论,2、知识沟假说,3、新闻专业理论,4、每周评论,5、时务体,6、中国报学史,7、洋旗报二、简答4*151 邹韬奋六刊一报2 简述媒介社会的受众的分割理论3 宣传的七种策略4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闻统制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是什么三、论述3*251、以网络推手为例子,论述新闻炒作的原因、危害和如何防止炒作泛滥。

2、根据现在中国新闻媒介的新闻报道实际,谈谈你对拉斯维尔和赖特媒介功能理论的理解。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01-11,史上最全版本)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01-11,史上最全版本)

清华大学2001年新闻理论试题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20分)1.原始新闻2.软事实3.达纳新闻定义4.“有闻必录5.新闻的半传播二、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

请在括弧内,正确打√,错误打×(每题2分,共10分)1.网络传播是无形的国家主权。

(√)2.对事实的逼真叙述并不等于新闻真实。

(√)3.追踪报道就是跟着权威媒体后面报道。

(×)4.新闻自由是记者(媒体)享有报道一切事实的权利。

(×)5.新闻道德是法律范围内的善恶是非规范。

(×)三、简述下列原理(每题10分,共30分,每题以200字为宜)1.实现主体的客体化是客观报道的精髓。

2.新闻真实由再现事实的四维空间才能完全体现出来。

3.“政治家办报”是有报纸以来新闻工作的普遍规律。

四、综合论述题(共40分,不得少于800字)论题:论新闻的历史价值清华大学2002年“传播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40分,共8题)1、信息2、意见领袖3、象征符4、精神交往论5、受众分割6、随机抽样法7、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8、创新散布的决定过程二、简答题1、简单评价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2、举例说明你对“知识沟”理论的理解三、问答题1、奥斯楚尔在《权利代言人》提出的报业模式是怎么样的,试进行评价2、网络传播与传统的传播有何不同请指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模式清华大学2002新闻理论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20分)1.事实的混沌2.新闻的具象化3.分析性报道4.经济资讯5.保护新闻来源权二、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

请在括弧内,正确打√,错误打×(每题2分,共10分)1.新闻是“信息的不确定性消除”。

(√)2.新闻的整体真实表现为全国媒介报道的真实。

(×)3.新闻传播值体现为新闻对记者的有用性。

(√)4.受检查的报刊是“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第三个因素”。

(√)5.新闻工作的“二为方向”是指坚持改革方向和开放方向。

(×)三、简述下列原理的基本观点(每题10分,共30分,每题不少于200字)1.新闻活动受社会形态的制约。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76、“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

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77、“电视人”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78、“容器人”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大众传播:指的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2.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哪些新闻事件,间接地影响公众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

3. 传播效果:指信息传播过程中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改变。

二、简答题1. 简述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公开表达意见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多数人不同,可能会选择沉默,以免受到孤立。

这种沉默反过来又强化了主流观点的主导地位。

2. 描述传播过程中的编码与解码过程。

编码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转化为可传递的形式的过程。

解码则是信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信息解读为特定意义的过程。

有效的传播需要编码和解码的一致性。

三、论述题1.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它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受众参与度更高,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产生了挑战。

传统媒体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融合新媒体技术,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2.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危机传播中的策略和效果。

以某企业产品召回事件为例,企业在危机发生后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公开透明地传达信息,承认错误,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策略有效地减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满,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

四、案例分析题1. 分析某一重大社会事件的媒体报道,并评价其传播效果。

以2020年新冠疫情为例,媒体报道在传播疫情信息、引导公众行为、缓解社会恐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载、谣言传播等问题,需要媒体加强信息审核和引导。

结语传播学考研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考研真题答案会根据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测试题及答案(3)

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测试题及答案(3)

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测试题及答案(3)一、名词解释1. 新闻体制2. 黄色新闻3.深度报道二、简答:1.简述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2.简要谈一谈消息、通讯、评论之间的异同。

三、论述:分析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异同。

四、写作:根据下面素材,写一条500字的当日消息。

6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就此次“亚信”峰会取得的成果等事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下列问题:问:请介绍******在阿拉木图会见印巴领导人的情况,你是否认为此次峰会以及有关会晤在维护南亚和平与稳定方面取得一些进展或成果?答:关于******出席“亚信”峰会和会见印巴领导人的情况,新闻媒体已经做了充分报道。

在此,我愿就有关问题向你提供更多的情况。

近一时期,印巴关系持续紧张。

中国作为印巴最大的邻国,对当前局势的发展十分关注。

中方一贯主张,印巴两国从南亚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保持克制,通过和平谈判与对话解决彼此分歧。

这首先符合印巴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从这一立场出发,中国同本地区各国以及国际社会一道,为缓解南亚地区紧张局势作出了不懈努力。

6月4日,******主席在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峰会期间,分别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和印度总理瓦杰帕伊,阐述了中国对印巴关系问题的原则立场,表达了中方劝和、促和的真诚愿望,为缓解当前紧张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前,唐家璇外长访问了巴基斯坦,并分别与印度、美、英等国外长就缓解南亚紧张局势进行了电话交谈。

6月5日,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和部长助理张业遂分别约见印度、巴基斯坦、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驻华使节,向他们通报了******主席会见印巴领导人的情况,并再次就印巴局势做劝和工作。

中方赞赏和欢迎国际社会一切有助于避免战争、促进和平的积极努力,将继续为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

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印巴领导人没有抓住“亚信”峰会来缓和南亚紧张局势,中方是否同意这一看法?答:作为印巴两国的近邻和朋友,我们对当前印巴关系表示关注。

传播学考研-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考研-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考研-传播学名词解释1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 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观点说明,不同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部分汇总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部分汇总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部分汇总85、媒介功能融合指单一功能媒体向综合功能媒体的发展趋势,即多媒体化趋势。

传统的媒介多是单一功能媒体,如书籍、报纸是视觉媒体,广播是听觉媒体等等。

由媒介功能融合而产生的多媒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功能,如多媒体电脑集文字、影象、声音、数据储存、处理、双向通信、网络等功能于一体。

多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传播效率,是媒介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

86、媒介内部控制传播学控制研究的领域之一。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传播媒介通过组织制度、报道方针等对新闻或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报道过程的控制;二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准则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就前者而言,任何传播媒都有其政治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都是为一定利益服务的。

这种倾向性通常体现在媒介的报道方针上,按照报道方针而进行的层层“把关”活动,体现了媒介组织内部对新闻和信息的传播过程的控制。

就后者而言,由于媒介是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的机构,只有自主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行为,才能维持媒介信誉,争取广大受众和提高传播效果。

因此,传媒自律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87、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

但它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89、传播学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90.“V 芯片”:《1996 电信法》规定,13 英寸以上的电视,必须内装能够接收节目等级讯号的“V 芯片”,以便通过V 芯片的作用,使包含有害内容的节目自动删除。

91.黑客:通过破译别人的通讯代码,擅自闯入后者的网页,乱加篡改,造成对后者的骚扰攻击或者网上窃取信息等。

92.数字化:与模拟技术相对而言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和未来的数字化时代。

93.MSNBC:微软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建立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该有线频道在互联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网址。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传播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传播

2018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传播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o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新祥旭名师: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汇总

新祥旭名师: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汇总

新祥旭名师: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汇总1.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2.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3. 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客观报道,即坚持客观、公正、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

要求在采写时精心选择事实,善于用事实说话。

客观主义是貌似客观报道来宣传主观意见和主张,虚伪地掩盖其阶级立场或政治倾向。

我们记者的采访活动,要划清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的界限,主张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报道,反对所谓“纯客观”的、歪曲事实的虚假报道。

4. “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5. 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6.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7. 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8. 报道的适宜性——是指新闻要适合时势的需要。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何选择适当的报道时机,争取获得更大的宣传效益;再一种是出于宣传策略上的考虑,即如何使新闻报道对自己有利的问题。

新闻传播学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一)重要概念1、传播(05考)——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架子花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是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5、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8、内省式思考——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9、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0、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1、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相应的组织目标,在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12、大众传播(06考)——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3、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5、传播制度——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6、大众传媒——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顾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2010厦大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名词解释)

2010厦大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名词解释)

2010名词解释(基础)1、国际传播国际传播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基本主体是国家,除了国家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库利1909年的《社会组织》一书中,设《传播》一章。

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学者。

库利关系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供了两个概念:一是“初级群体”,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是社会化的基础;二是“镜中我”。

3、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4、监督批评权新闻传播者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对政府、公务员及其他人士的行政业绩、个人品行和违法失职行为进行公开报道,以实施监督与批评的权利。

5、自我互动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提出的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实务)1、日用品日用品又名生活用品,是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物品,生活必须品,即是家庭用品,家居食物、家庭用具及家庭电器等。

2、到达率是指暴露于一个媒体执行方案的人口占家庭总人口或家庭的百分比。

到达率为非重复性计算数值,即在特定期间内暴露一次或以上的人口或家庭占总数的比例。

在期间的定义上可以根据需要定为一周、四周或几个月等。

3、易读性指主题标目和关键词索引款木是否容易阅读、浏览和理解。

4、调查性报道电视调查报道通常是指,电视新闻媒体独立开展的针对损害公共利益却又被势力集团极力掩盖的行为所做的调查,并通过电视媒体公布于众的新闻类型。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充满活力且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

对于准备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全面总结。

一、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它具有隐蔽性、内省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传播方式。

其特点包括双向性、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

群体传播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则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一模式明确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描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概念,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

(三)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受双方互动的结果。

3、适度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二、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特点包括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专题训练[视频讲解]第一部分复习指南目录封面目录第一编新闻理论[视频讲解]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新闻[视频讲解]第三章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第四章新闻传播的要求第五章新闻传播过程第六章新闻事业第七章新闻媒介[视频讲解]第八章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视频讲解]第九章舆论监督[视频讲解]第十章新闻工作者的素养与职业道德第二编传播理论[视频讲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视频讲解]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视频讲解]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视频讲解]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视频讲解]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视频讲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视频讲解]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视频讲解]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视频讲解]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视频讲解]第三编中国新闻传播史[视频讲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视频讲解]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视频讲解]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视频讲解]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十四章网络媒体的崛起第十五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编外国新闻传播史[视频讲解]第一章总论第二章欧洲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三章美国与加拿大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四章亚洲与非洲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五章大洋洲、拉丁美洲的新闻传播事业与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建立第五编新闻传播业务第一章新闻采访第二章新闻写作第三章新闻编辑第四章新闻评论第五章广播电视新闻第六编传媒经济学[视频讲解]第一章传媒经济学与传媒产业第二章媒介市场与媒介竞争第三章受众—消费者选择第四章媒介生产与成本第五章政府规制第六章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第七章传媒管理与资本运营[视频讲解] 第七篇公共关系学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第二章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第四章公共关系的对象第五章公共关系的状态与公共关系模式第六章公共关系的原则第七章公共关系工作手段——传播第八章组织形象管理第九章危机管理第八篇广告学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广告的发展过程与类型第三章广告基本原理第四章广告主体第五章广告信息第六章广告客体第七章广告与其他相关学科第二部分考试真题第一编新闻理论[视频讲解]第一章绪论新闻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经大学2009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新闻学是指研究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新闻学以新闻和它的载体——由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媒体所组成的新闻事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

新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等。

狭义的新闻学专指理论新闻学,即通常所说的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答: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与特征,揭示新闻活动、新闻业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活动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

新闻理论主要由以下三大板块构成:围绕“新闻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本体理论、围绕“新闻业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业理论、围绕“新闻关系”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关系论。

贯穿三大板块研究的是新闻精神论。

新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①解释不断变化的新闻现象、解释人类新闻活动中的各种关系;②以理论自身的品质和精神,不断反省自身,开拓新的理论境界,总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意义渴望;③引导人们理解新闻现象,批判和反思新闻现实,并在理论的范导之下,改变或改造现有的新闻现象、新闻现实,开辟和建构新的新闻传播景象。

新闻业务答:新闻业务又称应用新闻学,是以新闻传播业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分支,基本内容包括: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兴媒体新闻学等。

新闻业务重点研究采写编评等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培养、训练学习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实战能力。

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总结概括采写编评等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构建自身的应用理论与业务观念。

新闻业务的特有内容和基本目标,决定了它是新闻教学的核心,也是新闻史论的落脚之处。

新闻业务的另一大块是媒体的管理和经营,主要研究对象是:①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新闻传播业的宏观调控;②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与方法;③媒体的经营策略、方针方法等。

新闻史答:新闻史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包括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和专门史研究。

从宏观角度看,新闻史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从微观角度看,新闻史研究一个国家、地区、时代、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以及一类报刊、报人乃至具体到某一家报刊、某一个报刊工作者和某一次宣传报道的历史。

学习新闻史的目的在于:①比较系统地把握人类新闻活动史的知识;②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继承和发扬历史上新闻宣传活动的优良传统;③从新闻史研究者那里获得学习、研究新闻历史的精神和方法,为进一步的新闻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跨学科新闻学答:跨学科新闻学又称交叉新闻学,是新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它是以新闻传播与其他社会活动行为形成的交叉地带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运用的主要研究工具是新闻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

多学科交叉研究是这些年来新闻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开辟了新闻学研究的新领域。

交叉研究打破了就新闻论新闻的局面,开阔了人们充分认识新闻传播的视野,产生了诸多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

新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新新闻主义(清华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经大学2007年研)答:新新闻学,又称新集纳主义、新新闻体。

简而言之,新新闻学是指用小说的笔法来写新闻故事的新闻报道形式。

这种报道方式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一反新闻界过分依赖新闻来源提供消息的传统,由记者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并作详尽分析。

新新闻学强调的是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

在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里,洋溢着浓郁的小说化气息和主观性色彩,甚至走着由事实转向虚构的道路。

由其发展而来的新新闻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

其发展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汤姆·沃尔夫、诺曼·梅勒、杜鲁门·卡珀帝和亨特·汤姆逊。

这些人的作品主要发表在《纽约客》、《乡村之声》和《老爷》等杂志上。

精确新闻学(清华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经大学2009年研;山东大学2007年研)、精确新闻(暨南大学2013年研)答:精确新闻学是指20世纪70年代曾在美国风行一时的一种新闻报道观念,最早由美国新闻学者菲利浦·迈耶在其1971年出版的《精确新闻学》中提出。

精确新闻学主张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和新手段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精确新闻学自从提出后,不断向美国以外的地区扩散,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新闻观念和新闻报道方法。

发展新闻学(或发展传播学)答:发展新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合体,由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一批学者共同探讨得出,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

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在此理论支持下,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

其中::(1)守望,指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

(2)整合,指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教育,即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新闻伦理学答:新闻伦理学是一门运用伦理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的交叉边缘学科。

其研究的核心是新闻职业道德现象、本质、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社会作用,具体内容包括:①新闻职业道德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②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③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媒体行为;④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⑤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⑥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⑦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自律与他律;⑧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与道德修养等。

《实际应用新闻学》(北大2009年研;复旦大学2008年研)答:《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民国时期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的新闻理论著作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

1918年10月14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新纪元。

邵飘萍先生时为北京新闻界著名记者,他把其主办的《京报》作为会员实习的基地,积极参与并指导研究会的各项活动。

《实际应用新闻学》就是将其课堂讲义整理改写而成的。

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