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第一部分-我国安全系统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系统科学地发展

第一部分-我国安全系统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系统科学地发展

第一部分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1.安全生产发展历程1.1 国外安全生产发展历程⑴工业革命前,生产力和自然科学都处于自然和发散发展的状态,人类对自身的安全问题还未能自觉去认识和主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在生产活动的初期,生产主要是以个体或作坊进行的手工业劳动,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一些安全防护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安全问题不很突出,防止事故的技术和方法当然也比较简单。

⑵工业革命后,生产中使用大型动力机械和能源,如汽车导致交通事故;采矿业发展导致矿业灾害事故等。

迫使人们对这些局部人为危害问题深入认识并采取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

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工业革命。

传统的手工业劳动逐渐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代替。

机器使生产率空前提高,但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伤害的可能,加之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为了榨取最大利润,采用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滥用女工、童工等手段残酷剥削工人,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伤亡事故频繁发生,这就迫使工人起来反抗,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用种种办法和资本家进行斗争,如罢工,甚至破坏机器等。

由于工人的斗争,资本家不得不做出起码的让步,适当改善劳动条件,甚至制定颁布了一些安全法规。

另一方面,由于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以及在事故诉讼中所支付的巨额费用,超过了资本家所能允许的利益损失,资本家出于自身的利益,被迫地也要考虑安全问题,如在机器上安装防护装置,要求研究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方法等。

所有这些都促使了安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论著和成果,例如19世纪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了著名的矿坑安全灯。

⑶由于形成军事工业、航空工业,特别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等复杂的大生产系统和机器系统,局部的安全认识和单一的安全技术措施已无法解决其安全问题,因此需系统地认识安全。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更新,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被采用。

这些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危害和危险。

第 1 章 安全学原理绪论

第 1 章  安全学原理绪论

3,《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刘潜定义: 安全科学是专门研究人们在生产及其活动中的身心安 全(含健康,舒适,愉快乃至享受),已达到保护劳动 者及其活动能力,保障其活动效率的跨门类,综合性的 横断科学. 4,部分学者认为: 研究生产中人-机-环境系统,实现本质安全化及进பைடு நூலகம்随 机安全控制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工程学特指安全科学. 5,综合定义: 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 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 学.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相对应的 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 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清除或控制事物安全 与危险影响因素和转化条件的理论与技术; 与危险影响因素和转化条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全的 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 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
第 2 节 安全基本概念及特征
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感到有 保障的事物存在与变化状态.
首先指外界使人的身心处于健康状态; 也指人的身心处于健康状态的客观保障条件(因 素); 将人的身心存在的安全状态及其事物保障的安 全条件有机结合就构成安全整体.
2.1 安全的基本概念
1,安全科学的概念及其认识
获取和掌握安全工程技术的理论依据 安全技术工程学 安全社会工程学 安全系统工程学 安全人体工程学 根据组成安全因素的不同属性和作用机制,各分支学科又分为 四组:
安全技术工程学 安全卫生工程学等: 根据设备因素对人的身心危害作用的方式不同; 安全社会工程学组(安全管理工程学,安全教育学,安全法 学,安全经济学等): 根据调节安全人与人,人与物及物与物联系的不同原理和 采取的不同分法; 安全系统工程学组(安全信息论,安全运筹学,安全控制 论): 根据安全系统内各因素作用或功能的不同 安全人体工程学组(安全生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 程学): 根据外界危害因素对人的身心内在作用机制影响的不同, 人机联接方式不同而分.

新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解读2017年新版

新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解读2017年新版

3
较强的可操作性
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标准化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对核心要素
的都提出了具体、细化的内容要求。企业在贯彻时,全员参
与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并进行定期评估检查,这样
使得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避免
“两张皮”情况的发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企业实施。
第二部分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主要特点
4
广泛的适用性
总结归纳了煤矿、危险化学品、金属非金属矿山、烟花爆竹、
冶金、机械等已经颁布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中的共性
内容,提出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共性基本要求,是各行业安全
生产标准化的“基本”标准,既适应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
开展,又避免了自成体系的局面。
第二部分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主要特点
先进管理思想与传统管理经验相结合 隐患排查与危险源辨识相结合 持续改进与分级考评相结合
安全生产标准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安全管
理体系,是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中国化,有利于
形成和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
升。
第二部分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主要作用
3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 长效制度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涵盖了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装备设
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是
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第二部分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主要特点
2
内容的系统性
内容涉及到了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从 目标职责、制度化
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
应急管理、事故查处和持续改进八个方面提出了比较全面的
要求,而且这八个方面是有机、系统的结合,具备系统性和

安全学原理题库(含答案)

安全学原理题库(含答案)

安全学原理试题一、解释安全投资:是指对安全活动所做出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总和。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可靠度:是可靠性的概率的度量,通常记为R.掩蔽效应:一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称为掩蔽。

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称为掩蔽效应安全成本:是指实现安全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它是衡量安全活动的重要尺度。

安全效益:安全收益与安全投入的比较。

它反映安全投入的关系,是安全经济决策所依据的重要指标之一。

安全: 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

安全科学: 是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转化规律和保障条件的科学。

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工伤事故:一般的人身伤亡事故又称工伤事故,它是企业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间和生产活动区域内,由于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但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或劳动条件等不良影响,制使身体受到伤害,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工程: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组织管理各种系统的规划、设计、生产和使用的一门科学,是指系统所有组成部分的综合,已达到全系统的最优效率。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需要阐明几点: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规定的功能、能力。

群体:是指俩人或俩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正式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组织建立的群体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所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

安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ptx

安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ptx

2019-7-4
谢谢欣赏
1
二、安全生产工作性质的认识
一项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取决于它的 社会作用,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纵观 中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由于认识上的差别,它的地位产生 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安全生产局面。
2019-7-4
谢谢欣赏
2
二、安全生产工作性质的认识
1、计划经济时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 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项 政治任务对待,确定为唯一的基本国策。 指出搞好安全生产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 基本原则。防止事故和职业病是一项严肃 的政治任务。
损坏的状况。
2 安全生产 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
全和设备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一切活 动。
3 安全管理
为了保障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命安全与身 体健康,保护国家的财产不受损毁所进行的计划、组 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2019-7-4
谢谢欣赏
26
1、基本概念
安全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2019-7-4
谢谢欣赏
7
五、坚持统筹兼顾的理念
安全生产是基础,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 基础,是关键。安全生产方针明确指出:“安 全第一,预防为主”。并不是说只要安全,它 应该和其它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 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从政策、法规、管理、 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人的素质等各方面综合治 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29
2、安全管理理论
(1)系统原理
安全生产管理应以系统安全为目标。运用安全 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开展管理活动,以达到安全 管理的优化目标。它包括以下原则:2019Biblioteka 7-4谢谢欣赏30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

第一部分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1.安全生产发展历程1.1国外安全生产发展历程⑴工业革命前,生产力和自然科学都处于自然和发散发展的状态,人类对自身的安全问题还未能自觉去认识和主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在生产活动的初期,生产主要是以个体或作坊进行的手工业劳动,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步总结由一些安全防护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安全问题不很突生,防止事故的技术和方法当然也比较简单。

⑵工业革命后,生产中使用大型动力机械和能源,如汽车导致交通事故;采矿业发展导致矿业灾害事故等。

迫使人们对这些局部人为危害问题深入认识并采取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

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工业革命。

传统的手工业劳动逐渐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代替。

机器使生产率空前提高,但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伤害的可能,加之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为了榨取最大利润,采用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滥用女工、童工等手段残酷剥削工人,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伤亡事故频繁发生,这就迫使工人起来反抗,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用种种办法和资本家进行斗争,如罢工,甚至破坏机器等。

由于工人的斗争,资本家不得不做由起码的让步,适当改善劳动条件,甚至制定颁布了一些安全法规。

另一方面,由于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以及在事故诉讼中所支付的巨额费用,超过了资本家所能允许的利益损失,资本家由于自身的利益,被迫地也要考虑安全问题,如在机器上安装防护装置,要求研究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方法等。

所有这些都促使了安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由现了一些论着和成果,例如19世纪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了着名的矿坑安全灯。

⑶由于形成军事工业、航空工业,特别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等复杂的大生产系统和机器系统,局部的安全认识和单一的安全技术措施已无法解决其安全问题,因此需系统地认识安全。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更新,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被采用。

这些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危害和危险。

安全学原理李树刚

安全学原理李树刚

名称
逻辑符号
函数式
含义
与门
z(ab)=ab
1×1=1 1×0=0
或门
z(ab)=a+b
1+1=1 1+0=1 0+0=0
非门
z(a)=a′
a=1, a′=0 a=0, a′=1
安全学原理李树刚
1、与运算——也叫逻辑乘运算,简称逻辑乘
,表示输入变量为
a、b时,输出
,即决定事件z的条件a与b全部具备时,事件z才
会发生,否则不会发生。
2、或运算——也叫逻辑加运算,简称逻辑加
。表示输入变量
为a、b时,输出
,即决定事件z的条件a或b只要一个或两个
全具备时z才会发生。当a与b都不具备时,z才不会发生。
3、非运算——也叫逻辑求反运算,简称逻辑非(或逻辑否定)

表示输入变量为a时,输出
,读作a非。即决定事件z的条
件为a时,z与a相反,a存在z则不会发生,反之亦然。
5、现在的定义: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 的科学。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 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清除或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及转化条件 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全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 安全学原理李树刚
二、安全科学的本质特征
• 安全科学要体现本质安全,即从本质上全科学要体现理论性和科学性。 • 安全科学要体现交叉性。与相关的学科相结合,相渗透。 • 安全科学要体现研究对象的全面化。 • 安全科学的目的要体现人.经济.环境和技术功能的最优化。
安全学原理李树刚
第四节 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一、研究对象
安全科学应该研究的领域范畴《安全生产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19902000-2020)》提出了我国工业安全技术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支撑条 件和技术政策,确定了四项重点任务:

安全科学发展历程

安全科学发展历程

安全科学发展历程The development of Safety Science周世禄河北科技大学安工系石家庄050018摘要:安全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发展历史。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人们已意识到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安全科学研究已涉及航空航天、核反应堆、冶金、煤炭、建筑、化工、石油、压力容器等工作领域。

安全科学作为人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知识体系,只有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各种危险状态和存在的条件为主要内容,以过程的正常、平衡、平稳、协调为目标,总结寻找各类事故教训才能发展起来。

当代事故的灾难性、社会性和突发性必然导致安全科学的快速发展。

Abstract:as an emerging science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experienced five hundred and sixty year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Since the 1960 s,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science research.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aerospace, nuclear reactors, metallurgy, coal, construction, chemical, oil, pressure vessels, and other areas of the work. Safety science as a human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reformation nature, survive and develop essential knowledge of a system, only by accid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a varietyof dangerous state and the existing condition as the main 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normal and balanced, smooth and coordination as the goal, looking for lessons to develop all kinds of accidents. Contemporary accident's disastrous, sociality and sudden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afety science.关键词:安全科学发展阶段正文:安全科学是研究人与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保障人类生产和生活安全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事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的理论体系,是本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安全科学的发展与学科体系

安全科学的发展与学科体系

安全科学的发展与学科体系我国安全科学学科体系与发展安全科学学科名称确立在我国最初没有安全科学这一学科,生产劳动安全方面只有“劳动保护”,我国的劳动保护工作,是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苏维埃政权期间确定的一项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保护”成为该领域的主管部门(劳动部劳动保护局)、科研单位(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高等学院设的专业系(劳动保护系)的专用名词术语延用下来。

人们对劳动保护的概念也仅从其政治意义和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等应用的角度加以阐述或理解。

因而,对“劳动保护”缺乏从科学概念和学科理论上始予系统的探讨和说明,更谈不上对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建立了。

劳动保护的科学理论工作落后,严重制约了它自身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

1978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真正开始了。

1979年到1980年,钱学森带头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一系列的科学学知识讲座,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安全科学思想的蓬勃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对该领域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高级专门人才。

安全科学理论的提出,源于社会的客观需要:一是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要。

我国早在20世纪50 年代就曾在高等院校工科本科中设有安全技术类专业或课程教育,在《矿业工程》专业中一直开设“矿山通风与安全”课程,但在长期的安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其理论研究尚处于单一的应用技术层次上。

1978 年,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开始筹建全国第一个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机构,1979 年在全国首次招收研究生并于1981 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颁布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在创办该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遇到安全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名称以及学科理论问题,开展安全学科理论研究势在必行;二是“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简称“学会”) 创建与加入中国科协的需要。

学会的创立与加入科协迫切需要理论依据,这些社会需要使得安全的学科理论问题(最初称“劳动保护”的理论) 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安全问题与安全科学发展历程

安全问题与安全科学发展历程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一章 安 全科学基

202X
主讲教师:景国勋教授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学院
E-
Tel:3987882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本章主要内容
01 安 全 第 一 , 预 防 为 主
第一节 安全问题与安全科学发展历程 第二节 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
02 第 三 节 安 全 科 学 定 义 、 性 质 、 对 象 分 类 第四节 安全科学数理基础 第五节 安全科学的流变—突变规律
• 7) 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 站发生。使辐射泄漏到欧洲很大一部分地区。爆炸的直接后果是31 人死亡,数十万人从这个地区撤离。
• 8) 1985年8月10日,一次爆炸摧毁了为苏联海军核动力舰艇 服务的什科托沃舰船修理设施。这次事故造成10人死亡,许多人因 为遭受核辐射而在事后死亡。
大客车,由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驶往鄂尔多斯市杭锦
旗吉日嘎朗图镇渡口村,当车辆驶过吉日嘎朗图镇
境内黄河浮桥驶上河滩后,在通过其中部分结冰河
滩(正常状态为土路河滩,黄河涨水结冰形成冰面)
时,车辆压破冰层沉入水中。经初步调查,该车乘
载37人(核载29人),目前9人生还,25人死亡,
其余3人下落不。
1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2)1957~1958年冬季,在苏联乌拉尔地区克什特姆城附近 发生了一次严重事故。据首次披露这次事故情况的一位俄罗斯科学 家估计,这次事故使数以百计的人因核辐射而患病死亡。
• 3)1961年1月3日,美国的爱达荷福尔斯的一个核电站的一座 实验反应堆发生事故,造成三名技术人员死亡。
• 4)1961年7月4日,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辐射泄漏,造成 艇长和7名乘员死亡。辐射泄漏的原因是潜艇的两座反应堆之一的 控制系统中的一条管道破裂。

第一部分-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

第一部分-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

第一部分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1.安全生产发展历程1.1 国外安全生产发展历程⑴工业革命前,生产力和自然科学都处于自然和发散发展的状态,人类对自身的安全问题还未能自觉去认识和主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在生产活动的初期,生产主要是以个体或作坊进行的手工业劳动,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一些安全防护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安全问题不很突出,防止事故的技术和方法当然也比较简单。

⑵工业革命后,生产中使用大型动力机械和能源,如汽车导致交通事故;采矿业发展导致矿业灾害事故等。

迫使人们对这些局部人为危害问题深入认识并采取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

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工业革命。

传统的手工业劳动逐渐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代替。

机器使生产率空前提高,但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伤害的可能,加之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为了榨取最大利润,采用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滥用女工、童工等手段残酷剥削工人,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伤亡事故频繁发生,这就迫使工人起来反抗,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用种种办法和资本家进行斗争,如罢工,甚至破坏机器等。

由于工人的斗争,资本家不得不做出起码的让步,适当改善劳动条件,甚至制定颁布了一些安全法规。

另一方面,由于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以及在事故诉讼中所支付的巨额费用,超过了资本家所能允许的利益损失,资本家出于自身的利益,被迫地也要考虑安全问题,如在机器上安装防护装置,要求研究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方法等。

所有这些都促使了安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论著和成果,例如19世纪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了著名的矿坑安全灯。

⑶由于形成军事工业、航空工业,特别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等复杂的大生产系统和机器系统,局部的安全认识和单一的安全技术措施已无法解决其安全问题,因此需系统地认识安全。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更新,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被采用。

这些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危害和危险。

安全科学的发展简史

安全科学的发展简史

1203059 蒲晋超安全科学的发展简史安全生产、安全劳动是人类生存永恒的命题,已伴随着创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社会的生存与生产走过了数千年。

在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和变革的年代,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思考中国安全生产,人类公共安全的发展战略,而这种战略首先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石之上的。

为此,我们需要对安全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作一回顾。

20世纪,是人类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最为快速的百年。

从安全立法到安全管理,从安全技术到安全工程,从安全科学到安全文化,针对生产事故、人为事故、技术灾害等工业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百年中,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活动为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存,以及人类文明创造了闪光的、不可磨灭的一页。

在20世纪,我们看到了人类冲破“亡羊补牢”的陈旧观念和改变了仅凭经验应付的低效手段,给予世界全新的劳动安全理念、思想、观点、方法,给予人类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知识、策略、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及生产与生活事故的防范技术与手段,通过把人类“事故忧患”的颓废情绪变为安全科学的缜密;把社会的“生存危机”的自扰认知变为实现平安康乐的动力,最终创造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安康世界。

这一切,靠的是科学的安全理论与策略、高超的安全工程和技术、有效的安全立法及管理。

1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1.从“宿命论”到“本质论”我国很长时期普遍存在着“安全相对、事故绝对”、“安全事故不可防范,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认识,即存在有生产安全事故的“宿命论”观念。

随着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人们已逐步建立了“事故可预防、人祸本可防”的观念。

实践证明,如果做到“消除事故隐患,实现本质安全化,科学管理,依法监管,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安全事故是可预防的。

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进步,表明在认识观上我们从“宿命论”逐步地转变到了“本质论”。

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具备了认识观的基础。

2.从“就事论事”到“系统防范”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通过近20年的实践,在安全生产界“系统防范”的概念已深入人心。

安全生产方针及其意义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方针及其意义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方针及其意义1、安全生产方针是什么中国安全生产百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生产方针是指政府,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

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我对安全生产工作总的要求国安全生产方针大体可以归纳为三次变化,即:度“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确定的引导事回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为达到事业前进的方向和一定目标而确定的一个时期的指导原则。

从1949-2009年的60年间,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在逐渐演变,这种演变随着答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渐进。

从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演变,可以看到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不同时期的不同目标和工作原则。

2、怎样理解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1. 安全第一的含义。

发展是我党的第一要务,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理所当然。

安全第一要说明的是安全与生产、效益及其他活动的关系,强调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突出抓好安全,始终不忘把安全工作与其他经济活动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当安全工作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其他活动要服从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为代价换取发展和效益。

2. 预防为主的含义。

预防为主是对安全第一思想的深化,从安全生产管理这门学科发展的历程看,我们经历了事后控制到事前预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含义是立足基层,建立起预教、预测、预报、预警等预防体系,以隐患排查治理和建设本质安全为目标,实现事故的预先防范体制。

3. 综合治理的含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会酿成事故,且事故后带来的破坏性越来越大。

将“综合治理”纳入安全生产方针,标志着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秉承“安全发展”的理念,从遵循和适应安全生产的规律出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人管、法管、技防等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从责任、制度、培训等多方面着力,形成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格局。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3
第一部分:安全生产标准化简介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1.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 〔2004〕2号)提出了在全国所有的工矿、商贸、交通、建筑施工等 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要求。国家安全监管局印发了 《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煤矿、非煤矿山、危 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机械等行业、领域均开展了安全质量标 准化创建工作。随后,除煤炭行业强调了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与质量管 理相结合外,其他多数行业逐步弱化了质量的内容,提出了安全生产 标准化的概念。
6
第一部分:安全生产标准化简介
二.国家对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工作的一些要求
2010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对需要领取“生产许可证”和 “安全生产许可证” 的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出强制性要 求:“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 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 要依法予以关闭”;
2
第一部分:安全生产标准化简介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1.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2003年10月,国家安全监管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 会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召开了全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 现场会,提出了新形势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容, 会后出台的《关于在全国煤矿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 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概念。
15
第二部分: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和评审导
2.专业评定标准
《江苏省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 评审标准》)中由 20项A级否决项、40项B级否决项对法律、法规和标准,机构和职责,风险管 理,管理制度,教育培训,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作业安全,职业健康,危险 化学品管理,事故与应急,检查与自评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做了具体规定。

安全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

安全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

安全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生活中不断采取各种技术措施、管理制度、宣传教育等措施,预防、减少和消除事故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

安全生产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传统阶段、技术阶段、管理阶段和创新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阶段。

在传统阶段,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比较浅显,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比较低,劳动保护设施相对简陋,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事故造成的损失严重。

在这个阶段,主要依靠职工自觉性、纪律性以及政府的强制性来维护安全生产。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安全设施不够完备、事故率居高不下。

第二阶段是技术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各行业开始逐渐引进高新技术,生产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处理安全生产问题。

企业开始加大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改造,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安全生产设备和工艺,使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安全防护水平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是管理阶段。

管理阶段的核心是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管理监督。

企业开始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教育的力度。

通过制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加强对职工的管理、培训和教育,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

在管理阶段,企业开始注重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利用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同时,政府也开始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第四阶段是创新阶段。

随着科技和管理的不断进步,安全生产进入了创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提出“安全生产是生产之本”的理念,安全生产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战略得到了广泛认可。

企业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控制各类安全隐患,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事故风险。

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实现了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安全生产实务》

《安全生产实务》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务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现状 我国安全事故形势及对策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体系 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及责任 安全生产科学原理 风险管理理论及方法 事故分析理论及方法 事故应急理论及方法 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及模式 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及方法
安全生产法规基础知识

安全生产立法的意义 在安全生产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需要;是保护人 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需要;是预防和减 少事故的需要;是制裁安全生产违法犯罪的 需要。
安全生产法规基础知识

安全生产执法的原则
1)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合法、公正、公开; 3)惩戒和教育相结合; 4)联合执法; 5)依据事实、尊重科学。
安全生产法规基础知识

安全生产法规的概念 安全生产法规是指调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同 劳动者或生产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生产资料和 社会财富安全保障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和。安全生产法规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我们通常说的安全生产法规是对有关安全 生产的法律、规程、条例、规范的总称。
第一讲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现状
(一)安全文化蓬勃发展 (二)安全理论逐步完善
(三)安全法制逐渐强化 (四)安全科技不断进步
(五)安全管理体制合理
安全生产发展现状
(一)安全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安全观念文化六大转变;
安全行为文化六大创新; 安全文化氛围初步形成; 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大众教育体系刚刚起步;
2000年武汉空难事故
预防及应急成功案例
2004年吉林中北商厦特大火灾事故成功逃生 1979年“勃二事故”应急成功经验 1999年烟台大舜号沉船事故成功生存 2003华东石油局放射源失窃事故成功应对 印尼航空火灾事故成功应对 美国足球场坍塌挤压事故成功应急 美国家庭火灾应急逃生措施 航空展的成功与失败

安全发展科技先行

安全发展科技先行

安全发展,科技第一安全技术的母体和基础是安全文化,倡导、弘扬安全文化,传播、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工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公共安全科技文化的建设,是振兴安全科技最有效的战略之策,实用之举;安全科技在五要素中,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五要素”之一,安全技术是保证生产安全的软硬件,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手段和实用方法,是安全管理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体现。

安全科技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生产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保障员工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一、安全技术是保证生产安全的软硬件安全科技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手段,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运行必须依靠在发现先进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的基础上的安全科学技术;先进的安全装置、防护设施,预测报警技术都是保护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物质手段和技术支持。

因此,安全科技在“五要素”中有着举足轻重轻重的地位,只有广泛地应用安全科技,才能不断地更大范围地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风险大、危害大的作业岗位上解放出来。

1、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是以大安全观为基础,以保护人(人类)的身心安全健康为目标,以人(人类)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为研究范围,以生存、繁衍、发展的人(人类)活动安全为研究的对象,以消除灾害和避免灾害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综合学科。

有人提出了以人、物、及人与物为要素的安全体系;有学者认为,它是人、物、环境、信息、能量五要素的安全系统。

2、客观评价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确立,是一次认识上、理论上的飞跃和革命。

但必须坦率地承认,学科本身对安全本质的认识深度和视野,研究的对象和运用领域,还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劳永逸地完成一门学科的建设是不现实的。

由于这一新兴学科诞生不久,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各分支机构的基础理论及其科技结构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有的分支学科还有待于开拓和创立。

1-1安全工程专业及发展历史

1-1安全工程专业及发展历史
全国各地大型劳动保护教育中心有70多个。 在企业,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从事安全科技 与管理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相继建立 了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爆炸灾害预防 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安全科 技队伍和科研体系; 国家对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宏观管理开 始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1988年,劳动部组织全国10多个研究所和 大专院校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完成了《中 国2000年劳动保护科技发展预测和对策》的 研究;
学科隶属模糊 争论原因 学科 特有 交叉属性 边缘属性
学科独 弱势 立的根 理论
原创
安全 科学
支持
安全 技术
支持
其他 学科
内涵
外延
借鉴
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 的关系图示
直接产生效益 研究重点
社会
为了能够胜任上述工作 安全工程师的知识结构 安全专业的知识结构
社会
学校
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
学校
例如: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
3、20世纪90年代以来
1992 , 国 标 “ 学 科 分 类 与 代 码 ” GB/T13747-92 中将安全科学技术列入一 级学科; 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安全科 学与环境科学也并列为“X”大类目; 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基金等学科分类安 全科学技术为一级学科。 教育部将”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 作为一个一级学科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有42所院校设置了安全工程、 卫生工程专业本科或专科;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5个,博 士学位授予单位2个; 由于安全工程由中国矿业大学创办,而且由于矿 山安全问题突出,国务院学位办当时临时将其学 位授予权放在矿业一级学科里。
1986年中国矿业大学获第一个“安全技术及 工程”博士授予权,东北大学也相继获得该 博士学位授予权;

安全学原理复习资料

安全学原理复习资料

安全学原理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第⼀节概述安全学原理,就是伤亡事故发⽣、发展及预防原理,是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之⼀,是指到安全⼯作实践的。

科学:⽣产科学和安全科学第⼆节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安全是⼈的⾝⼼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

换⾔之,⼈的⾝⼼存在的安全状态及其事物保障的安全条件构成安全整体。

⼈的⾝⼼安全程度及其事物保障的可靠程度构成安全度(安全量)的概念安全分为狭义安全和⼴义安全:狭义的安全是指某⼀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具有技术安全的含义。

⼴义安全,即⼤安全。

是以某⼀系统或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活安全与⽣存安全领域,形成了⽣产、⽣活、⽣存领域的⼤安全,是全民、全社会的安全。

⼈类对安全认识历程:1,物质(不⾃觉)安全认识阶段2,局部安全认识阶段3,系统安全认识阶段4,动态安全认识阶段安全科学是认识和揭⽰⼈的⾝⼼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安全状态及保障条件与转化规律的学问。

即安全科学时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转化规律和保障条件的科学。

安全⼯程中的⼏个基本概念(1) 安全指标:事故损失的可承受⽔平。

(2) 本质安全化:安全达到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

注意两点:⼀、本质安全化的相对的,⼆、⽣产是⼀个动态的过程,许多情况事先难以预料。

⼈——机——环境系统⽇常随机的⼀般性事故损失并未彻底消除。

(3) 危险物质:化学、物理及⽣物作⽤导致⽕灾、爆炸、中毒的物质。

(4) 重⼤事故:⽕灾、爆炸或毒物泄漏、后果严重。

具有三特征:⼈⾝安全,伤亡严重,财物受损失与摧毁,环境严重污染。

◆2002年11⽉1⽇起实施的《中华⼈民共和国安全⽣产法》中界定:重⼤事故,死亡三⼈以上,财物损失;特⼤事故,死亡⼗⼈以上,财物损失。

(5)重⼤危险源:⽣产,加⼯,搬运,使⽤或存储危险物质,其数量⼤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危险物质单元。

(6)安全评价:对危险性的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其发⽣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分为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安全管理的起点和终点)和随机安全评价两类:(7)固有危险度:造成灾害的危险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一部分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1.安全生产发展历程1.1 国外安全生产发展历程⑴工业革命前,生产力和自然科学都处于自然和发散发展的状态,人类对自身的安全问题还未能自觉去认识和主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在生产活动的初期,生产主要是以个体或作坊进行的手工业劳动,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一些安全防护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安全问题不很突出,防止事故的技术和方法当然也比较简单。

⑵工业革命后,生产中使用大型动力机械和能源,如汽车导致交通事故;采矿业发展导致矿业灾害事故等。

迫使人们对这些局部人为危害问题深入认识并采取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

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工业革命。

传统的手工业劳动逐渐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代替。

机器使生产率空前提高,但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伤害的可能,加之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为了榨取最大利润,采用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滥用女工、童工等手段残酷剥削工人,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伤亡事故频繁发生,这就迫使工人起来反抗,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用种种办法和资本家进行斗争,如罢工,甚至破坏机器等。

由于工人的斗争,资本家不得不做出起码的让步,适当改善劳动条件,甚至制定颁布了一些安全法规。

另一方面,由于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以及在事故诉讼中所支付的巨额费用,超过了资本家所能允许的利益损失,资本家出于自身的利益,被迫地也要考虑安全问题,如在机器上安装防护装置,要求研究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方法等。

所有这些都促使了安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论著和成果,例如19世纪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了著名的矿坑安全灯。

⑶由于形成军事工业、航空工业,特别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等复杂的大生产系统和机器系统,局部的安全认识和单一的安全技术措施已无法解决其安全问题,因此需系统地认识安全。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更新,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被采用。

这些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危害和危险。

众所周知,1984年12月3日,在印度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大惨案,这就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所发生的毒气泄漏事件。

给人们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如果仅靠劳动者个人凭着经验和直觉就想保证生产中的安全是不可能的。

必须发展安全科学及技术到相应的程度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尽可能减少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

⑷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必须更深入地采取动态的安全系统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安全系统认识。

1.2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我国安全生产分三个时期:(1)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体制初创时期(1949—1965)194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工作会议提出“煤矿生产,安全第一”。

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高经济指标,导致事故上升。

1960年5月8日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84人,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矿难。

196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恢复重建安全生产秩序,事故明显下降。

(2)受“文革”冲击时期(1966—1977)“文革”期间,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被抨击为“资产阶级活命哲学”,企业管理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事故频发。

这个时期,国家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国民经济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安全工作也受到了最严重的破坏,出现了又一次大倒退。

一切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都被推翻,被斥之为“管、卡、压”。

安全专业队伍被解散、安技干部都被下放车间去劳动。

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再次大幅度上升。

1975年9月成立国家劳动总局,内设劳动保护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等安全工作机构。

1976年10月,结束了十年内乱,国家经济开始恢复,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左”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提出了严重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的口号,一些部门与企业的领导人只抓生产,不顾安全,甚至采取恶劣的官僚主义态度,以致在1976年到1978年这两年间安全工作的局面继续恶化,职业危害严重,伤亡事故频繁,甚至发生了一些十分严重的恶性事故,如“渤海二号”的翻沉。

(3)恢复和创新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安全生产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安全工作进入了全面整顿恢复和发展提高的崭新阶段。

分为:①恢复和整顿提高阶段(1978-1991)。

出台实施了《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和《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等法规。

成立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

②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2)。

1993年国务院决定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相继颁布了《矿山安全法》、《劳动法》等多项法规。

近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步子加大,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又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事故有所上升,职业病有所发展,安全工作依然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这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正在不断地进行努力,保证安全工作的形势继续往好的方向发展。

2002年11月出台了《安全生产法》③创新发展阶段(2003年以来)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2004年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2005年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总局;2006年初,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2.国内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2.1 国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工人们的斗争和社会公众的关切支持,迫使资本家不得不做出某些努力来改善安全卫生的状况,安全立法,组织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逐渐得到了发展。

20世纪初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与安全科学(实际应为“技术”)有关的组织和科研机构。

据1977年统计,德国建立36个,英国44个,美国31个,法国46个,荷兰13个。

从内容上看,有安全工程、卫生工程、人机工程、灾害预防处理、预防事故的经济学、职业病理论分析和科学防范等。

18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工厂检查部门。

1880年开始陆续出现了有关职业病的刊物200多种。

1908年建立了匹茨堡采矿与安全研究所。

1910年为减少煤矿事故,成立了煤矿管理局。

1911年,威斯康星州通过了第一个有效的对工人进行赔偿的法案。

1913年成立了劳工部和全国工业安全委员会(不久改为全国安全委员会)。

1915年成立了美国安全工程师协会等等。

1969年美国颁布了《联邦煤矿安全与卫生法》,这是美国第一个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具体立法。

1970年12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并由尼克松总统签署颁布了《职业安全与卫生法》(OSHAct),于1974年4月28日生效。

这是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安全卫生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大大地推动、加速了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进展。

美国的安全教育发展较快,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部分大学设立了卫生工程、安全工程、安全管理、毒物学和安全教育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日本在研究安全方面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较快。

日本在二战后,在经济恢复和开始高速发展时期,工伤事故状况十分严重,每年死亡人数基本在6000人以上,1961年达历史最高纪录,死亡6712人。

采取一系列安全卫生工作对策,安全工作成效不但赶上而且超过了美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至1977年,其大学中开设有关安全工程学课程或学科的总计为48个;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国内与安全工程有关的大学教育系和研究机构达76个,杂志36种,学会和协会33个。

由于坚持安全工程学的研究和实践,日本近20年来产业事故频度率、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持续居世界最低水平,安全工程学在日本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此可见,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国外对安全科学的研究已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这说明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真正的交叉科学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2.2 我国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⑴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监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安全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刚刚起步。

⑵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得到加强。

普遍建立劳动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高等安全专业教育发展速度已明显加快。

1984年全国已有6所大学成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的“矿山通风与安全”和“航空的环境控制与安全救生”两个本科专业在部分院校也开始招生。

到目前为止,全国各行业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近50余所。

其分布遍及煤炭、地质、石油、机械、化工、兵器等行业。

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包括学历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继续工程教育(安全专业人员的短期培训)、职工安全教育和官员安全教育(任职资格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

综上所述,安全科学的发展从理论上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Ⅰ经验型阶段: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安全仅仅以技术形式依附于生产,从属于生产,仅仅在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整改措施,以经验作为科学,安全处于被动局面,人们对安全的理解与追求是自发的模糊的。

Ⅱ事后预测型:人们对安全有了新的认识,运用事件链分析、系统过程化、动态分析与控制等方法,达到防治事故的目的。

总之传统的安全技术建立在事故统计基础上,这基本属于一种纯反应式的。

安全科学缺乏理性,人们仅仅在各种产业的局部领域发展和应用不同的安全技术,以至对安全规律的认识停留在相互隔离、重复、分散和彼此缺乏内在联系的状态。

Ⅲ综合系统论:认为事故是人、技术与环境的综合功能残缺所致,安全问题的研究应放在开放系统中,建立安全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

从事故的本质中去防治事故,揭示各种安全机理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变成指导解决各种具体安全问题的科学依据。

在这一阶段中安全科学不仅涉及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而且涉及行为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所有大的科学门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