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腹泻的规范化诊治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为每年2.5次/人。
儿童发病率高
5岁以下儿童发病:13亿例次 /年
儿童死亡率高
<5岁儿童死亡例数:320 万/ 年
ຫໍສະໝຸດ Baidu
发病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发生 于6、7、8月,为夏季腹泻,主要 是致病性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另 一高峰期发生于10、11、12月,为 秋季腹泻,主要致病菌为轮状病毒, 其危险因素是:①1岁以内婴儿;②小 儿照看人卫生差;③小儿饭前不用肥 皂洗手;④既往经常患腹泻病;⑤饮用 水不洁;⑥禽畜放养。
受损,其细胞的双糖酶活性减少,结果造 成糖分解吸收障碍,不能完全水解的糖 类物质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 增加肠内渗透压,使水进入肠腔,导致 腹泻加重。另外,葡萄糖和钠与绒毛内 载体结合的偶联运转也发生了障碍 , 造 成大量的水样腹泻。
小肠黏膜形态学
小肠黏膜有两种主要结构:
绒毛:
主要由(90%)高柱状吸收 性细胞(肠上皮细胞) 所 覆盖,具有刷状缘 ;
在儿科临床 腹泻的定义是:
粪便中的液体成分 粪便量 排便次数
增加
每一不同个体较之平日习惯相对而言
(一)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acute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persistent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2个月;
3、慢性腹泻病(chronic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个月以上。
杯状细胞
隐窝细胞 :
主要由无刷状缘的矮柱状分 泌性细胞所覆盖
刷状缘 (微绒毛)
细菌位点 细胞间紧密连接
小肠黏膜
肠细胞的防御屏障:
1-生理性防御屏障(粘液、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2-细菌屏障(菌群) 3-免疫屏障(分泌型 IgA)
发病机理:粪--口传播 感染个体
感染动物
食物
水 易感个体
轮状病毒
3、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lgA、乳 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 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 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 食具极易受污染。
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 母乳喂养儿。
(二)感 染 因 素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急性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有:
轮状病毒
无刷状缘
肠毒性埃希氏大肠杆菌
• ETEC
肠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1- 肠毒性细菌分泌肠毒素 2- 毒素刺激 C-AMP 3- C-AMP 增加导致 : 抑制微绒毛细胞吸收
Na+ & Cl刺激隐窝细胞分泌Cl-
肠毒性埃希氏大肠杆菌
肠侵入性微生物
志贺菌
侵入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侵入性微生物如志贺菌,空肠弯曲菌, 肠侵入性埃希氏大肠杆菌等侵入并且破坏结 肠及回肠末端的黏膜上皮细胞形成微脓肿及 浅溃疡,因此,粪便中可出现:
– 轮状病毒
– 肠毒性埃希氏大肠杆菌
– 志贺菌属
– 空肠弯曲菌
1)病毒感染:80%婴幼儿腹泻 由病毒感染引起,20世纪70年代国 外证明了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 状病毒(otavirus)、其次有肠道 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 oxsakis virus、埃可病毒echo virus、肠道 腺病毒 enteric adenovirus、诺沃 克病毒 Norwalk irus、冠状病毒、 星状和杯状病毒等)。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 毛霉菌,小儿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多见.
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 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2、肠道外感染: 有时亦可产生腹 泻症状,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 染、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或 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感染 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直肠 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用而并发 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 可同时感染肠道。
(四) 病毒致泻作用 :病毒颗粒侵入小 肠上部可累及全部小肠甚至结肠,使绒 毛细胞受损,小肠绒毛变短,微绒毛膨 胀、不规则,固有膜层有单核细胞浸润。 电镜检查在上皮细胞内可发现许多病毒 颗粒受累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微绒毛 很快脱落,由于绒毛细胞在破坏后修复 功能不全,隐窝部立方上皮细胞(分泌 细胞)增多,向柱状上皮细胞移位,造 成水、电解质吸收减少,肠液分泌增多, 导致腹泻。另外肠道粘膜细胞
可产生高渗性腹泻;肠道刺激物(调料、 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也可引起腹泻。
2)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 豆(豆浆)过敏而引起腹泻。对牛 奶过敏者较多。3)原发性或继发性 双糖酶(本质为乳糖酶)缺乏或活 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 使乳糖积滞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 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 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 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 泻。
三、病因学
引起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分 为:①感染性:多见,如病毒、 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②非感染性:包括饮食性、过 敏性、先天酶缺陷及气侯等因 素引起的腹泻。
(一)易感因素
婴幼儿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下列因 素有关: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
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生长发育
和肠液分泌,致出血性肠炎。e粘附集聚性
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sggregative E.colt,EAEC)致病菌以集聚方式粘附于 下段小肠和结肠粘膜致病,不产生肠毒素, 不引起组织损伤。
②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 胎儿亚型3种,95%一99%弯曲菌肠炎是由 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简称空肠弯曲菌)所 引起。致病菌直接侵人空肠、回肠和结肠粘 膜,引起炎症性、侵袭性腹泻,某些菌株亦 能产生肠毒素。
③耶尔森菌(Yersinia):除侵袭小肠、 结肠壁细胞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 和分泌性腹泻。
④其他:沙门菌(Salmonella)(主要 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 嗜水气单胞菌(aeromnas hydrophila)、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um difficile)、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al aureus)、 绿脓杆菌(bacillus Pyoevaneus)、变形 杆菌(bacillus Proteus)等均可引起腹泻。
(二) 肠一全身液体循环障碍 :正常小儿消 化道吸收与分泌保持平衡,它们主要是通过 肠一全身体液循环进行的。整个肠道粘膜都 具有吸收和分泌水和电解质的功能,吸收是 小肠微绒毛上皮细胞和大肠表层细胞的功能, 而分泌则是小肠隐窝处细胞的功能。水的转 运主要通过渗透压差进行被动转运及逆渗透 压差进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主要在细胞膜 顶侧被动弥散进入细胞内,主动转运主要通 过葡萄糖、氨基酸等与钠偶联以及钠、氯等 协同转运。不耐热肠毒素可与小肠上皮细胞 上的受体神经节苷脂(GM:ganglio- sides)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肠上皮
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 担重,婴幼儿水分代谢旺盛,婴儿时期神 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 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差 ①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 对进人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 M、l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 低; ③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 生物有拮抗作用。
小儿急性腹泻的规范化诊治技术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龙一成
一、概念
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是由 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 是有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 多,在未明确病因前,统称为腹泻病,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6 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 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 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982年, 石家庄会议把腹泻病分为感染性与非感 染性腹泻。
(二)临床分类
1、感染性腹泻: 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
2、非感染性腹泻: 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病、 症
状性腹泻病、过敏性腹泻病等。
二、流行病学
小儿腹泻病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 位常见多发病,死因在我国居第二位。 1986年对广东等七省妇幼卫生示范县及 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岁以下小 儿急性腹泻年发病率为201.46%,平均 年发病次数为2.01±0.03次/人,平均死 亡率为0.51‰。1988年21省入户调查 发现5岁以下小儿发病率为每年0.86-3.9 次/人
细胞内的ATP转成CAMP,使肠液中的水、 电解质分泌增加,水和cl- 的再吸收减少,总 量增多,超过了结肠吸收限度,引起腹泻, 并使体内水、电解质紊乱。耐热性肠毒素可 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 转变为CGMP,促使小肠分泌增加,导致水 样腹泻。病毒以及不耐热肠毒素,还可影响 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与钠的偶联运转。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① 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能引起腹泻的大 肠杆菌的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理,已知的 菌株可分为 5大组:a致病性大肠杆菌 (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为最早 发现的致腹泻大肠杆菌。致病菌侵人肠道后,
粘附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 粘膜微绒毛破坏,皱壁萎缩变平,粘膜充血、 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b产毒性大肠 杆菌(enterotoxigenice.colt,ETEC)致 病菌粘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
(三) 病原侵袭肠粘膜的作用 :病原可侵入 肠粘膜固有层,引起充血、水肿、炎症细胞 浸润以及溃疡和渗出性炎症病变,造成吸收 不良,引起腹泻。侵入性大肠杆菌肠炎主
要累及结肠;空肠弯曲菌肠炎主要病变在空肠 和回肠;耶尔森菌肠炎主要病变在回肠;细 菌性痢疾累及结肠及回肠末端;伤寒与副伤 寒主要侵入小肠;阿米巴痢疾主要侵袭盲肠。 各种细菌引起的肠炎其肠系膜淋巴结均肿大,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由于结肠炎症病变可 导致吸收功能障碍。最新提出,细胞内信 息——前列腺素(PG)与各型肠炎有关,当 组织损伤和发炎时,激肽激活可形成前列腺 素,它可激活环化酶,与所有促进分泌协同 转运系统均有联系,故认为PG是肽类致泻激 素之一。
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Mile oxin,LT) 和耐热肠毒素(stable oxin,r)引起 腹泻。c侵袭性大肠杆菌(entdnvasve E. coli EIEC)致病菌直接侵人小肠粘膜引 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
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 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 有交叉反应。d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emrrhagic E coli,EHEC) 致病菌粘附于结肠产生与志贺杆菌相似 的肠毒素(vero毒素),引起肠粘膜坏 死
轮状病毒腹泻的致病机理
轮状病毒侵入吸收性微绒毛的肠上皮细胞但对隐窝细胞没有影响 病毒复制并且被感染的肠上皮细胞被破坏
轮状病毒腹泻的致病机理
1- 感染的吸收性肠上皮 细胞死亡导致区域性上皮 细胞破坏及绒毛变短
2- 被破坏的吸收性上皮 细胞很快被来自于隐窝 的细胞所替代 由不成熟的非吸收性的 分泌性细胞所覆盖的微 绒毛的性质: -无刷状缘 -无刷状缘产生的酶
四、发病机制
不同病因引起腹泻的机制不同,并可通过几 种机制共同致病。
(一) 消化道功能紊乱 :主要是饮食的量与质 不恰当,使婴儿消化道功能发生障碍,食物 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并积滞于肠道上部, 同时酸度下降,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繁 殖,使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内产生大量的乳 酸、乙酸等有机酸,使肠腔渗透压增高,加之 腐败酸的毒性产物如胺类等刺激肠道,使肠 蠕动增强,引起腹泻。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指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发生的 不能解释的腹泻,即肠道正常菌 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 芽孢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 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三)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 喂养儿,原因为:喂养不定时;饮食 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过早 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果汁,特 别是那些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
儿童发病率高
5岁以下儿童发病:13亿例次 /年
儿童死亡率高
<5岁儿童死亡例数:320 万/ 年
ຫໍສະໝຸດ Baidu
发病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发生 于6、7、8月,为夏季腹泻,主要 是致病性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另 一高峰期发生于10、11、12月,为 秋季腹泻,主要致病菌为轮状病毒, 其危险因素是:①1岁以内婴儿;②小 儿照看人卫生差;③小儿饭前不用肥 皂洗手;④既往经常患腹泻病;⑤饮用 水不洁;⑥禽畜放养。
受损,其细胞的双糖酶活性减少,结果造 成糖分解吸收障碍,不能完全水解的糖 类物质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 增加肠内渗透压,使水进入肠腔,导致 腹泻加重。另外,葡萄糖和钠与绒毛内 载体结合的偶联运转也发生了障碍 , 造 成大量的水样腹泻。
小肠黏膜形态学
小肠黏膜有两种主要结构:
绒毛:
主要由(90%)高柱状吸收 性细胞(肠上皮细胞) 所 覆盖,具有刷状缘 ;
在儿科临床 腹泻的定义是:
粪便中的液体成分 粪便量 排便次数
增加
每一不同个体较之平日习惯相对而言
(一)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acute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persistent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2个月;
3、慢性腹泻病(chronic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个月以上。
杯状细胞
隐窝细胞 :
主要由无刷状缘的矮柱状分 泌性细胞所覆盖
刷状缘 (微绒毛)
细菌位点 细胞间紧密连接
小肠黏膜
肠细胞的防御屏障:
1-生理性防御屏障(粘液、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2-细菌屏障(菌群) 3-免疫屏障(分泌型 IgA)
发病机理:粪--口传播 感染个体
感染动物
食物
水 易感个体
轮状病毒
3、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lgA、乳 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 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 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 食具极易受污染。
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 母乳喂养儿。
(二)感 染 因 素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急性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有:
轮状病毒
无刷状缘
肠毒性埃希氏大肠杆菌
• ETEC
肠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1- 肠毒性细菌分泌肠毒素 2- 毒素刺激 C-AMP 3- C-AMP 增加导致 : 抑制微绒毛细胞吸收
Na+ & Cl刺激隐窝细胞分泌Cl-
肠毒性埃希氏大肠杆菌
肠侵入性微生物
志贺菌
侵入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侵入性微生物如志贺菌,空肠弯曲菌, 肠侵入性埃希氏大肠杆菌等侵入并且破坏结 肠及回肠末端的黏膜上皮细胞形成微脓肿及 浅溃疡,因此,粪便中可出现:
– 轮状病毒
– 肠毒性埃希氏大肠杆菌
– 志贺菌属
– 空肠弯曲菌
1)病毒感染:80%婴幼儿腹泻 由病毒感染引起,20世纪70年代国 外证明了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 状病毒(otavirus)、其次有肠道 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 oxsakis virus、埃可病毒echo virus、肠道 腺病毒 enteric adenovirus、诺沃 克病毒 Norwalk irus、冠状病毒、 星状和杯状病毒等)。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 毛霉菌,小儿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多见.
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 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2、肠道外感染: 有时亦可产生腹 泻症状,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 染、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或 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感染 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直肠 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用而并发 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 可同时感染肠道。
(四) 病毒致泻作用 :病毒颗粒侵入小 肠上部可累及全部小肠甚至结肠,使绒 毛细胞受损,小肠绒毛变短,微绒毛膨 胀、不规则,固有膜层有单核细胞浸润。 电镜检查在上皮细胞内可发现许多病毒 颗粒受累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微绒毛 很快脱落,由于绒毛细胞在破坏后修复 功能不全,隐窝部立方上皮细胞(分泌 细胞)增多,向柱状上皮细胞移位,造 成水、电解质吸收减少,肠液分泌增多, 导致腹泻。另外肠道粘膜细胞
可产生高渗性腹泻;肠道刺激物(调料、 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也可引起腹泻。
2)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 豆(豆浆)过敏而引起腹泻。对牛 奶过敏者较多。3)原发性或继发性 双糖酶(本质为乳糖酶)缺乏或活 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 使乳糖积滞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 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 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 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 泻。
三、病因学
引起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分 为:①感染性:多见,如病毒、 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②非感染性:包括饮食性、过 敏性、先天酶缺陷及气侯等因 素引起的腹泻。
(一)易感因素
婴幼儿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下列因 素有关: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
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生长发育
和肠液分泌,致出血性肠炎。e粘附集聚性
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sggregative E.colt,EAEC)致病菌以集聚方式粘附于 下段小肠和结肠粘膜致病,不产生肠毒素, 不引起组织损伤。
②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 胎儿亚型3种,95%一99%弯曲菌肠炎是由 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简称空肠弯曲菌)所 引起。致病菌直接侵人空肠、回肠和结肠粘 膜,引起炎症性、侵袭性腹泻,某些菌株亦 能产生肠毒素。
③耶尔森菌(Yersinia):除侵袭小肠、 结肠壁细胞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 和分泌性腹泻。
④其他:沙门菌(Salmonella)(主要 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 嗜水气单胞菌(aeromnas hydrophila)、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um difficile)、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al aureus)、 绿脓杆菌(bacillus Pyoevaneus)、变形 杆菌(bacillus Proteus)等均可引起腹泻。
(二) 肠一全身液体循环障碍 :正常小儿消 化道吸收与分泌保持平衡,它们主要是通过 肠一全身体液循环进行的。整个肠道粘膜都 具有吸收和分泌水和电解质的功能,吸收是 小肠微绒毛上皮细胞和大肠表层细胞的功能, 而分泌则是小肠隐窝处细胞的功能。水的转 运主要通过渗透压差进行被动转运及逆渗透 压差进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主要在细胞膜 顶侧被动弥散进入细胞内,主动转运主要通 过葡萄糖、氨基酸等与钠偶联以及钠、氯等 协同转运。不耐热肠毒素可与小肠上皮细胞 上的受体神经节苷脂(GM:ganglio- sides)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肠上皮
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 担重,婴幼儿水分代谢旺盛,婴儿时期神 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 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差 ①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 对进人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 M、l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 低; ③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 生物有拮抗作用。
小儿急性腹泻的规范化诊治技术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龙一成
一、概念
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是由 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 是有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 多,在未明确病因前,统称为腹泻病,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6 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 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 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982年, 石家庄会议把腹泻病分为感染性与非感 染性腹泻。
(二)临床分类
1、感染性腹泻: 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
2、非感染性腹泻: 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病、 症
状性腹泻病、过敏性腹泻病等。
二、流行病学
小儿腹泻病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 位常见多发病,死因在我国居第二位。 1986年对广东等七省妇幼卫生示范县及 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岁以下小 儿急性腹泻年发病率为201.46%,平均 年发病次数为2.01±0.03次/人,平均死 亡率为0.51‰。1988年21省入户调查 发现5岁以下小儿发病率为每年0.86-3.9 次/人
细胞内的ATP转成CAMP,使肠液中的水、 电解质分泌增加,水和cl- 的再吸收减少,总 量增多,超过了结肠吸收限度,引起腹泻, 并使体内水、电解质紊乱。耐热性肠毒素可 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 转变为CGMP,促使小肠分泌增加,导致水 样腹泻。病毒以及不耐热肠毒素,还可影响 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与钠的偶联运转。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① 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能引起腹泻的大 肠杆菌的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理,已知的 菌株可分为 5大组:a致病性大肠杆菌 (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为最早 发现的致腹泻大肠杆菌。致病菌侵人肠道后,
粘附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 粘膜微绒毛破坏,皱壁萎缩变平,粘膜充血、 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b产毒性大肠 杆菌(enterotoxigenice.colt,ETEC)致 病菌粘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
(三) 病原侵袭肠粘膜的作用 :病原可侵入 肠粘膜固有层,引起充血、水肿、炎症细胞 浸润以及溃疡和渗出性炎症病变,造成吸收 不良,引起腹泻。侵入性大肠杆菌肠炎主
要累及结肠;空肠弯曲菌肠炎主要病变在空肠 和回肠;耶尔森菌肠炎主要病变在回肠;细 菌性痢疾累及结肠及回肠末端;伤寒与副伤 寒主要侵入小肠;阿米巴痢疾主要侵袭盲肠。 各种细菌引起的肠炎其肠系膜淋巴结均肿大,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由于结肠炎症病变可 导致吸收功能障碍。最新提出,细胞内信 息——前列腺素(PG)与各型肠炎有关,当 组织损伤和发炎时,激肽激活可形成前列腺 素,它可激活环化酶,与所有促进分泌协同 转运系统均有联系,故认为PG是肽类致泻激 素之一。
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Mile oxin,LT) 和耐热肠毒素(stable oxin,r)引起 腹泻。c侵袭性大肠杆菌(entdnvasve E. coli EIEC)致病菌直接侵人小肠粘膜引 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
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 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 有交叉反应。d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emrrhagic E coli,EHEC) 致病菌粘附于结肠产生与志贺杆菌相似 的肠毒素(vero毒素),引起肠粘膜坏 死
轮状病毒腹泻的致病机理
轮状病毒侵入吸收性微绒毛的肠上皮细胞但对隐窝细胞没有影响 病毒复制并且被感染的肠上皮细胞被破坏
轮状病毒腹泻的致病机理
1- 感染的吸收性肠上皮 细胞死亡导致区域性上皮 细胞破坏及绒毛变短
2- 被破坏的吸收性上皮 细胞很快被来自于隐窝 的细胞所替代 由不成熟的非吸收性的 分泌性细胞所覆盖的微 绒毛的性质: -无刷状缘 -无刷状缘产生的酶
四、发病机制
不同病因引起腹泻的机制不同,并可通过几 种机制共同致病。
(一) 消化道功能紊乱 :主要是饮食的量与质 不恰当,使婴儿消化道功能发生障碍,食物 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并积滞于肠道上部, 同时酸度下降,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繁 殖,使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内产生大量的乳 酸、乙酸等有机酸,使肠腔渗透压增高,加之 腐败酸的毒性产物如胺类等刺激肠道,使肠 蠕动增强,引起腹泻。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指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发生的 不能解释的腹泻,即肠道正常菌 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 芽孢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 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三)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 喂养儿,原因为:喂养不定时;饮食 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过早 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果汁,特 别是那些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