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居生态解析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d11356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9.png)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关中地区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地区。
近年来,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于民居建筑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民居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中地区的气候特点。
关中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由于地处内陆,受到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这种气候特点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冬季的寒冷干燥。
由于气温较低,民居建筑需要更好的保温性能,以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夏季的炎热多雨。
高温和多雨容易导致民居建筑的潮湿和霉菌滋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我们对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和材料。
其次,我们对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最后,我们针对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
在冬季寒冷干燥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在民居建筑中加强保温措施,采用保温材料和改进建筑结构,以减少能量损失,提高室内舒适度。
在夏季炎热多雨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加强通风设计,采用透气材料,以减少潮湿和霉菌的滋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改进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民居建筑的耐久性也得到了增强。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些方案,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民居天气变化情况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538a2bad284ac850ad02425c.png)
关中民居1,摘要:关中民居顺应自然气候,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由礼教而中正,因黄土而厚重。
尝试着从一个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去对三秦大地上这种特有的民居形式进行解析。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空间再到更深层次的形成规律与礼教文化。
2·1外观特征2·1·1组织方式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聚落,主要形态为集村。
2·1·2外观风貌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
黄土和青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
虽然外观以实体墙面为主,但不同房屋组合成高低错落的轮廓线,简练而韵味十足。
2·1·3庭院围合临街封闭、院内通透。
倒座临街或两厢临街,沿街多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各房间向院内开门窗。
厅房、门房和厦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庭院内很少种植桑槐,有的在院中点缀花木。
内院四周的房屋设檐廊称之为“歇阳”,形成回廊,方便交通,挡雨遮阳,丰富空间层次。
墙门出挑形成抱厦,可以划分内院、分隔空间。
这些构造方法打破了狭长空间,起到活跃居住氛围的作用。
2.2平面布局与空间尺度2·2·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对称;纵轴贯通,庭院狭窄,简洁明了,经济适用。
东西向的厦房是主要居住空间,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寡设置厦房数目, 4~6间不等。
庭院与房屋的围合方式多样,有前院、内院和后院的分别,内院为主,但设置没有一定之规。
内院形态呈“亚”字形,暗含居中、择中的文化寓意。
2·2. 2空间尺度受窄长院落局限,室内空间狭小。
每户用地面宽9~10 m,南北长达20 m左右。
正房和门房开间多为3 m,居中一间也有扩大开间的做法,进深一般5~7 m。
厦房的开间和进深随地形变化而不同,但开间、进深多为3 m,空间更为狭小,往往火炕就占据大半间房。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https://img.taocdn.com/s3/m/30e0751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6.png)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陕西省宝鸡市一带,被称作关中西府。
这个地区的农家住宅,有四合院儿的特点。
几乎家家都有一个门楼子。
基本上每户都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
前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楼房或者大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多。
后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普通的老房子。
简称一名两岸,中间一个客厅,两边两个房子,可以做卧室,一般是家里老人住的。
院子的两侧,可以修建厨房,柴草房子,洗澡堂,厕所。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大部分人生活使用的都是电器,很少烧柴了。
农村里的人,绝大部分的主要收入是外出打工。
因为城市化很快,工业集中在城里,农民转换不了自己的身份,只能背井离乡去打工挣一点钱回来修房子,然后为男孩儿娶妻子,再把姑娘嫁出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好多人的观念已经变化了。
给家里修房子的人少了起来。
打工挣钱,然后在城里买房,定居下来的人多了起来。
这几年生活条件好多了,修起来的房子也是越来越多相当漂亮。
遗憾的是,平常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也被带到城里去了,房子里边空空荡荡的,留下来的只有一些老人。
这个也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啊。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f7ff9f7aa00b52acfc7cae4.png)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1、关中概述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
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2、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条件2.1 自然条件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2.2 宗法等级观念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
宗法制度制约了民居的方方面面: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
3、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3.1 安全性、亲切性在现代建筑理论当中,围合是空间限定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而参与围合的房间,它的高低、长短对院落空间的属性及人的感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中传统民居的院落是由倒座、厅堂和抱厦围合的空间,院落横向的高宽比为1∶1,而纵向为1∶4;同时参与围合的厦间、倒座和围墙都没有开窗,不易人攀爬,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安全。
而内部的开敞也促进家族成员的相互交流,使人感到亲切。
3.2 生态性传统院落上见天、下着地,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生活起居就围绕院子来完成,从室内走向室外仅几步之遥,夏天房内闷热,可以到院子里乘凉;冬天房内阴冷,可以到院子里晒太阳。
同时院落还承担着实质的功能――起居、吃饭、游戏,种种的角色都可以扮演。
院落使得人可以自由地在户内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到季节天气的变化,触摸到大自然的脉搏【2】。
4、关中民居的现代化尝试面对传统建筑众多优点以及包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在人们心中产生对传统建筑的深深依恋。
弘扬传统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师不灭的情节,一直萦绕在心头。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ddc8446c175f0e7cd137a0.png)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作者:郑鑫邸芃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7期【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
具有安全性、亲切性、生态性的特点。
其存在的精神文化价值已远高于它原本的使用价值,为当今的居住形态增加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空间形态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
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一、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关中民居平面布局方式与传统院落式相似,同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
独院式平面这种布局形式多沿用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
为了多争取使用空间,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组成四合院。
这种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为8至10米,进深约20米,比较窄长,其特点是占地少、面积利用比较充分。
关中传统合院庭院的宽度,大都由正房中间的开间尺寸所决定,开间通常为3米左右;庭院的纵深长度,取决于两侧的厢房房间数,庭院的长宽比,多为3∶1到4∶1,形成狭长的庭院。
门房和正房的开间多为3米左右,个别的也有加大,平面布置显得整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960408650e52ea551898e8.png)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
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
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
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
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
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
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
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
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
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
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ef977b01f69e31433294f6.png)
因而这种独院式平面是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基本构成单元。
二 、 中传 统 民 居 的 空 间特 点 关
使得人可以自由地在户内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 感受到 季节天气的变化 , 触摸到大自然 的脉搏 。
关 中地区民居空间布局 , 由于呈现 窄长、 严谨 和规整 的形式 , 庭院 综上所述, 通过平面布局方 式、 空间 组织处 理、 院落 特点等 几个 方 比例较为狭长 , 通常用墙 、 倒座 、 门、 厦房、 厅堂围合窄长 的院 落空间 , 在 面对关中传统 民居 的形态 特征和空 间特色的分 析 , 我们 可以体会 到特
、
关 中传 统 民居 的平 面 布 局 方 式
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 , 组成四合院 。这种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 为 8 空间 , 院落横向的高宽比为 1 1 而纵向为 1 4 同 时参与 围合的厦 间、 :, :; 至1 , 0米 进深约 2 O米 , 比较 窄长 , 特点是 占地 少、 其 面积利 用 比较充 倒座和围墙都没有开窗 , 不易人 的攀爬 , 一切 都使人感到安 全。而 内 这
一
1安 全 性 、 、 亲切 性
院垣 也 ( 广 雅 》 。院 周垣 也 ( 玉篇 》 。有 垣墙 者 日院 ( 增 《 ) 《 ) 《 ) 。在现 代建筑理论当中 , 围合是空 间限定最简 洁最有效 的方法 , 关中民居平面布局方式与传 统院落式 相似 , 同时具有 自己的地 方 韵》 风格和特点。独院式平面这种布 局形式多 沿用地四 周布置 房间 , 前 而参与围合的房间 , 由 它的高低 、 长短对院落空 间的属性及人的感受 起到 向后 , 依次是门房 、 庭院 、 正房和后院。为了多争 取使用空间 , 在庭院 两 了决 定性的作用。关中传统民居 的院落是 由倒座 、 堂和抱 厦围合 的 厅
关中地区农村住宅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分析
![关中地区农村住宅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659527ed630b1c59eeb59c.png)
e l ial es hipa mak sonit s e coogc d i gn t s per e nen i v
r e es o r c ̄ oR Guan h ong G r x s i g r z eo s e i l n u a r I t e s f — ec j cd
是 住宅
奸效果 ,包括 住广 室内
热舒适 环境的 主观魅 曼、 产 岳 惯及燃料 使
2
■
日
‘ t i i
■敛■
■ i分
6 2
.
目 露 匣 骂 圆 目阉 s — 姻 图
~
。
广 1■ _ -
删 rj S 习一 I _J国厂 厂 I号 圈 ] ] 瞬
4非务农 娄
经济 条件和 家庭成 员文化程 度以厦 思想 意识
是 农 村 住 宅 投 资 规 模 和 建 造 形 式 的 主 决 目
* 犍
Ab t t sr ac
十№ Ⅱ
} 2 m 研 十 £
犬 战略举 措 7对 农村住 宅的节 能设计 殛 翦 。 造提 供 要 的参考依 据 ,本文课题 组对 陕 * 中
用者 的家麝背 景
= 是农村件 宅概况 ,包扦住 宅
建 筑 面 积 、 结 构 、 赞 月 建 造 年 代 等
洋细建 造恬况 ,包括 罄地选择 、件宅 朝向、 庭院 绿化 等
月 等
2 5 住宅 的 庭 院绿 化 在 所 调杳 的 1 6 中 多数 住 户 有庭 院绿 户 5 化 辑户进 行庭院 绿化的 初衷略 有 同 ,南 7琏 ,肯 的为 食 月 果实 ,还 打的 是 7美
地 现 有 农 村 住 宅 的 结 构 、 构 造 、 材 料 和 能 使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e34b412e3f5727a5e962e7.png)
中图分 类号 : X 2 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1 0 0 9 — 8 6 3 1 ( 2 0 1 3 ) 0 1 - 0 0 1 0 — 0 1
农 村居 民 良好 的生 活方式 和生 态环 保理 念是创 建全 国生 态文 明 村 的 重要保 障 。随着 社 会经 济水 平 的发展 , 农村 居 民生 活方 式 逐步 由传 统化 向现代 化转 变 , 消费 模式 向多 层次 发 展 . 精 神追 求 逐 步增 加, 在此 要求 农村 居 民对农村 生态 环境 的保护 意识也 要逐 步增 强 。
一
问题 的结 果来 看 , 他 们 的理解 仅停 留在 “ 卫 生意识 ” 层 面 上 。所 渭 的 “ 卫生 意识 ” 就 是保持 周 围生 活环境 干净 整 洁的 意识 , 而不 是减 少对 周 围环 境 污染 和破 坏 的意识 , 冈此 出现 了不 少 为了 卫生 而导致 环 境 污 染和 破坏 的现象 。
1 . 农 村 能 源 资 源 结 构 利 用 调 查
目前 陕西关 巾 A县农 村 家庭 : ( 1 ) 家庭结 构发 生 变化 . 核 心 家庭 比重上 升 , 家庭规模 在缩 小 , 总户数 在增 多 这 使得 能源及 资源 利用
效 率 降低 、 使用 总量 增加 , 相应 产 生 的废 弃 物增 加 。 ( 2 ) 家庭 功 能发
生 变化 , 单个 家庭 的生产 、 消 费能力 增强 。农村 集体权 利 的分散 和弱 化 是 由家 庭生 产和 消费 能 力的增 强引 起 的 . 个体 的行 为 加重 了对 环 境 的污染 , 环境 保护 机制 也就 随之 弱化 。( 3 ) 家庭 关 系发 生 变化 , 老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5100bbc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7.png)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关中地区的自然概况与民居特点陕西地理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中部为关中盆地,海拔320,800米左右。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
渭河以南的平原地区的民居,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屋顶建筑为主。
在台塬断续分布处也有少量生土窑洞民居,多半用于存放蔬菜、瓜果及柴草,一般不作居住之用。
渭河北岸二阶台地的后缘,分布着东西延伸的黄土台塬,北接陕北高原南缘的山地,黄土层厚由十多米至百余米,塬面广阔,一般海拔为460,850米。
塬上的一般民居与塬下相同。
在平原与台塬接壤处,台塬拔地而起,由于黄土质地坚硬,平原与塬地几成90?而不塌,多数民居就在向阳的塬壁上开挖窑洞;有的因地就势,背靠塬壁把生土窑洞与石砌窑洞或一般民居组合成院落。
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
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
西安市是本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
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
无霜期207天。
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
近年来冬季及夏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从历史记载及现存民居的形式与布局看,还是属于北方类型。
民居的坡屋面形式以硬山居多,瓦屋面只作仰瓦,平面布局与构架举折与北京民居类同。
由于夏季酷暑,因此较多的宅院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南北窄长的内庭,使内庭处在阴影区内,以求夏季比较阴凉。
关中民居的细部与装修代代相传、精工细作的传统建造工艺在民居的细部装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许多细部雕饰本身就是一种完美成熟的艺术品,它们极大地丰富和烘托了整个建筑造型,给朴实无华的民居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色彩。
入口门楼关中地处全省中部,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处出经商、做官者较多,反映在民居中木雕、砖雕、石刻兼容并蓄,尤其是明清官宦的深宅大院,精雕细刻,做工精致,受到京城匠师的工艺影响较深。
关中民居重点装饰的部位主要是入口门楼、檐部、壁面、马头墙、屋脊、门窗、及室内装修等。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adb1ae55ef7ba0d4a733b57.png)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摘要:关中地区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其蕴含传统文化的民居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通过分析关中地区民居形制,对其布局、建筑特征、空间形态及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进行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研究其民居建筑特征及其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abstrat: guanzhong area is one of the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reas. its residence cont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precious wealth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the shape、the layout、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form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关键词: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特征、文化keywords:guanzhong area、residence、architectural features、culture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中部,因居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四关之中而得名。
渭河东西横贯,史称“八百里秦川”。
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连绵起伏,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貌环境条件下,关中民居形成了构架民居和窑洞民居两种主要类型。
据记载,古人靠近陵阜掘穴为“窑”,可以避风寒,但不防潮,于是人们便创造了“宫室”。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ac0b96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4.png)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陕西中部又常被称作关中地区,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眺秦岭,北依陕北高原,被誉为“八百里秦川”。
关中生态优美,渭河东西横贯,长安八水环绕,土地肥沃,适于农业耕作。
多代帝王和贵族在此居住,多地的匠人在此劳作,技艺在此传播,有优质的木材、石料和黄土等资源。
周秦汉唐以来,关中地区为多文化民族的交汇地,人口众多,村落密集,民居用地狭小,促使了营造手法多样化发展。
其中一些手法借鉴了皇室、贵族建筑中的营造技法。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中不仅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早期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
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历史悠久的区域,它的传统建筑亦如当地乡党一样,在丰富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三秦鲜明艺术文化特色的建筑形态,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中民居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土坯、土墙为主,自制砖瓦,木椽梁架结构密集,体现了砖木结构特征;二、其整体的风格与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土坯墙用于保暖,取材方便,造价低廉;三、营造技艺手法大气,跨度大、对称规整,突出了防水、防风沙、防火、防地震等综合功能;四、建造师传严格,工具多样,讲究传统文化的要素,讲究阴阳相合,突出影壁、屋角的石构、吉祥图案的雕刻,寓意安居、辟邪、求祥和的传统观念。
受环境气候以及传统耕织观念的影响,民居建筑的营造布局紧凑,土木结构,卯榫框架,科学合理,具备了防风沙、防火、防盗以及抵御地震灾害等综合功能。
加之文化中又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儒”的传承,所以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独有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特点,也就是俗称的“房子半边盖”。
而民居的形式多以四合院式的民居为主,建筑的房屋又以纵轴布置的方式组织院落。
这种布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独院式平面,由院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厦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两侧两栋单坡顶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可以用空间逻辑清晰来形容。
陕西古民居生态美学意蕴解读
![陕西古民居生态美学意蕴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82c4f60caaedd3383c4d3a8.png)
陕西古民居生态美学意蕴解读 *祁嘉华提要:生态和谐,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更要求人与社会文化相统一。
因为,只有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实现共同统一的时候,生命形态的和谐才可能产生。
陕西古民居从现实生存需要考虑,在选址、用材、布局方面以各地自然条件为基准,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从满足社会伦理原则出发,则在建筑的大小、朝向、高低方面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追求人与建筑的人文和谐。
陕西古民居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审美精神,从古老的“居穴”、“居巢”的窑洞、吊脚楼,到四合院等多种民居类型,无不体现着这种整体和谐的建筑理念。
关键词:陕西古民居;自然和谐;人文和谐一现行的美学理论比较一致地认为: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所生成的美学精神也有很大差别。
同是谈论“和谐”,西方美学家更加看重物体本身的比例以及与周边事物之间的关系,注重从自然精神的角度来阐述;中国的哲人则更加注重其中的人文内容,认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1] 注意和谐的社会意味。
这是从理论上看问题。
如果从实际看问题,我们还会发现,可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既不可能离开对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既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离不开对人文精神的遵从。
因为,只有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实现有机统一的时候,生命形态的和谐才可能产生。
尤其对生活于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只有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才可能从自然界得到起码的衣食之源,使生命得以延续;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关系的相对紧张,人们又不能不通过种种以伦理纲常为内容的秩序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人文精神。
自然环境的适应,也不可能离开对人文规范的遵从,只能是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和谐中才可能共生共荣,达到“诗意栖居”的理想境地。
这情况在陕西古民居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社会条件,陕西古民居的建造过程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且更要求人与社会文化相统一。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a8b6ed789eb172ded63b7b7.png)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摘要: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
本文就关中传统村落的类型和各村落的空间环境特色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对比。
整理发现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深入到民居院落内部,对村落的整体结构、肌理研究不足。
关键词:关中地区;“窑居”村落;“房居”村落1.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窑居”村落就是村落中建筑以窑洞为主,而“房居”村落则是建筑以“非窑洞”为主。
地域分布上大体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北的渭北地区以“窑居”村落为主,渭河以南的关中地区则以“房居”村落为主。
1.1.窑居村落关中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渭北台源,处于中国窑洞区划的陇东窑洞区,包括渭南市域北部、铜川市、咸阳市域北部、宝鸡市域西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
渭北台源的窑居类型,囊括了窑居的三种主要类型,即下沉式窑洞,靠崖窑洞及独立式窑洞。
从历史上看,该地区主要以下沉式窑洞最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其次是靠崖窑洞(主要分布在所有沟壑区及源区小型冲沟中),独立式窑洞略少。
1.1.1.下沉式窑洞村落在渭北旱原无土坡可依的平地型地貌,民居形式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即在平地上挖方坑,再在壁面上挖窑,坑底即为院落,而院中砌水池,以储雨水。
这种窑洞的出现是由于所处地势平坦,无山可靠、无水可依,因此居民按照传统风水的思想在有限的自然条件里创造了理想住居的条件。
这种窑洞由于造价低廉且离生产区很近,曾在渭北住居历史上广泛应用,是渭北具有代表性的住居形式,其中以淳化县的最为人所知。
一般下沉式窑洞村落在选址上来说基本可以归类为平地村落类型。
1.1.2.靠崖窑洞村落这种窑洞是由于渭北旱原因其黄土厚度分布不均匀,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在平原与台原的接壤地带存在着土崖这种地貌,由于黄土的垂直节理韧性强、土质坚硬,造就了这种土崖源壁几成90度角而不塌,因此在这里还依旧存在很多“靠崖窑”村落。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c4baa60c22590103029d2c.png)
16神州文化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崔艳丹西安美术学院摘要:民居是具有地域性的乡土建筑,虽在全球化的进展下艰难的延续着,但生动诠释了人们居住空间存在于各地的合理性。
关中地区承载着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我国民居大家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关中民居更多停留在对关中历史的保护和房屋更新上,但面临传统建筑技术、传统工艺的失传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关中民居也表现出了种种缺陷,因此研究追寻关中民居的特征为今天民居建设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关中民居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屹立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群中,其中西安、三原、韩城等地的民居特色尤为明显,从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到墙饰品、门楼、砖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特色。
随着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影响,关中地区的民居构架和地域性情怀也被慢慢淹没。
因此在营建新型农村住宅的过程中需要形成关中地区民居有机的整体观念,进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一.关中地区地域特征陕西民居大致可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民居,三个区域民居风格各有特点:陕北黄土高原上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窑洞。
陕南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不同时期移民文化的影响陕南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域民俗风情,其中安康龙头村的马头墙、白墙黛瓦、不同于关中肃穆风格,呈现的却是江南清新的徽派建民居。
关中民居则是在大秦之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形式,单坡屋顶、青砖灰瓦、黄土是关中民居最显著的外表特征,给人端庄、质朴、厚重的感受。
建筑结构多为四周围合的合院,多纵轴布置房屋,分为前庭,中院,后院,户户比邻,紧凑分布。
建筑特色:关中建筑从史前时期的穴居和半穴居到现在的窄四合院,其外在特征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村落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一致的尺寸,规整的边界使村落有很强的空间感。
院落组合密度大,大部分村落有分组分排的聚居特征。
房屋以街道为骨架呈十字或丁字紧密排布。
每座民居均有上房、厦房和院构成。
“堂者,当也。
谓当正向阳之屋......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关中地区农村住宅的绿色生态设计策略及适宜技术浅析
![关中地区农村住宅的绿色生态设计策略及适宜技术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8b23cdaa00b52acfc7ca4a.png)
A bsr tact
W h Chia svi y r n en n i gor s u gig ou l
2 关中地 区农村住 宅现状调研
关 中 地 区位 于 陕 西省 中 部 , 包括 西 安 、铜 J 、 宝 鸡、 威 阳、 渭南 五 个 省辖 地级 市 。2 0 I 08 年1 月至2 0 年1 月 间 .本文 课题 组对 位于 关 中 09 2 地 区 的西 安市 和 宝鸡 市所 辖 长安 区、 临 潼区 等5 个区 县2 个 村庄 先 后进 行 7五 次 实地 调 查 ,并 6 对其 中几个 村庄 的典 型农 宅进 行 了环境 宴测 和 问 卷 调啬 , 对住宅 朝 向、庭 院绿 化、 平面 布局 、层 高、围 护结 构材 科厦 构造 做法 、冬 季取 暖和 夏 季 降 温措 施殛 实际 使用 情况 等进 行了 详细记 录 ,调 研 过程 中发 现的 主要 问题 如下 。 21 设 计 建 造 缺 乏 技 术 指 导 对 临 潼区 1 个 村 庄 的调 查 显 示 ,当 地 农村 1 建 房普 遍没 有设 计图 纸 ,一般 或遵 循传 统, 或仿 照 别家 住房 建造 模式 建造 ,其 中技 术性较 强 的工 作 由本 村或邻 村 的小 施工 队完 成, 大量 辅助 性施 工 劳动 则由 家庭 成员 以及 亲戚 朋友 共同 完成 存 在着 许 多 问 , 如 - 型 及功 能趋 同、 结构 构件 题 造 未 经计 算存在 抗 震隐 患、材 料 选择 及能 源使 用存
过程 十.*何提 高农 & 居住 境质 量.日 降低
能 耗 , 是 持 解 十 地 B 典 农 村 住 t要 题 之 一 旮 对 地 ≈接 特 i
村 住宅 普遍 存在 很 多问题 ,如 平面 布局 不台 理、 围 护材 料不 节能 环保 、室 内热 舒适 环境 差、 可再 生 能源 利用 不充 丹等 。 本 文从 绿色 生态 设计 的角 度 ,分析 了该 地区 现 有农 村住 宅在 建造 和使 用 方面的 优势 和弊 端 . 同时基 于对 当前 国 内外农 村住 宅绿 色生 态设 计策 略 、各 类 中低生 态技 术 ,以厦 绿色 生态 住宅 的一 般 设计 原则 和 方法 的初步 探讨 ,结 台 对当地 衣户 经 济承 受 能力 的分析 ,提 出 了绿色 生态 设计 及节 能技术 在 当地农 宅 中的综 合利 用策 略。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62dcaff1b7360b4c2f3f6412.png)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蒋巍〔西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的现代规划与建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良好平台。
对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要加强保护和利用,较好的方法就是“易地迁建〞。
同时,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采用关中地区适宜性技术,即使用改进后的地方材料、地方技术进行新住宅建设,降低建造本钱,表达地域建筑传统风貌。
【关键词】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一、关中传统民居保护遇到的困难中国的建筑文化在融入世界潮流的同时,同样不可防止的受全球化的冲击。
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别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
放眼全国,到处可见廉价的西方建筑仿制品,“欧陆风情〞似乎成了中国大城市的流行外观,甚至在某些县、镇,我们也可以看到种种“表皮粗糙〞的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建筑以及用石膏、假石柱和假青铜打造出来的希腊式城市墙体。
总之,由于全国各地简单化地复制西方式古典建筑,一味追求同样的东西,至少在城市建筑的外观和立面上导致了“千城一面〞,从而使中国许多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地域特征在弱化,这已成为中国城市建筑的一大败笔。
诚然,传统民居是当时社会和自然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民居与现代社会之间出现了诸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传统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文化变革的时期,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开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古老的民居伴随这种变化正在飞速地消失。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房地产热的升温,许多旧城千百年幸存下来的民居正被成片地拆毁。
有的县城甚至连一座旧时完整的民居都找不到了,古老的传统民居正成为当前经济开展最直接的牺牲品。
关中现代合院式民居生态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中现代合院式民居生态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e79b62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4.png)
关中现代合院式民居生态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合院式民居是我国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典型形式,其在我国农村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很多人喜欢这种传统的建筑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
进程,城市化进程加速,原有的传统民居建筑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功能更强、外观更为大气的楼房、别墅等建筑。
盖这些大楼带来了经济发展,也给城
市带来了不少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此外,随着人们对城市空间的一种再认识,有现代的合院式民居的形式成为城市住宅设
计的一种重要趋势。
本文将探讨关中现代合院式民居生态设计的问题,寻找对传统合
院式民居进行更新和现代化改造的方法和策略。
2.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研究关中现代合院式民居的生态设计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中现代合院式民居的设计特点和历史演变。
(2)现代合院式民居的生态设计原则和策略,包括节能、环保、空气质量等。
(3)关中现代合院式民居生态设计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包括如何在设计中
融入生态原则、如何提高居住舒适度等。
(4)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合院式民居案例分析。
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方法。
3.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文预计对关中地区现代合院式民居生态设计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能够为城市住宅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能够帮助
更多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了解现代合院式民居的设计特点和解决方法,从而促进关中地
区现代合院式民居的普及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处理设施
预处理设施 根脉及介质 防渗膜 原地质土层
人工湿地池水处理技术构造图
湿地植物芦苇 出水分配
水位控制 出水管道
绿过处理的污水进入涝池
水生植物与陆地乔灌木绿化涝池
8m
2m
辘轳
入水口
筒子 0.4 × 2m
黄土
红垆土雨水轮头 3m来自雨水涝池剖面示意图
6 新型涝池
蓄积的雨水和净化污水
底直径 1m
7 新型水窖
因为黄土的湿陷性缺陷,产生了土墙的加固、防水等传统方 法。使用少量青砖砌筑勒脚、墙角、檐口和门窗洞口,俗称“金镶 玉”或“穿靴戴帽”,用来加固土坯墙墙身(图 2)。土坯墙草泥抹灰, 上部出挑 2-3 排小青瓦形成横向线条,形成防雨、排水的腰檐,同 时起到装饰作用(图 3)。关中民居不乏屋架高举的砖瓦建筑,色彩 与肌理勾勒出俊秀、硬朗的气质。富户人家将整个墙体用青砖贴面 增强房屋的耐久性,俗称“一砖到顶”。 4.2 会呼吸的单坡屋顶
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南依秦岭,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 渭 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关 中民居是这片土地独特的居住形式,从文化理念到建筑技术都蕴含 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1 现代民居的缺失与误区 当前我国的民居建设脱离地域优势,盲目仿造,施工简易,缺
乏保温隔热措施,单位面积采暖消耗是城市建筑的 1.5-2 倍,室内 温度仅能维持在 10℃左右[1],舒适度低。究其根源,一方面是资金 匮乏,建设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摒弃了地方建筑材料与传统构造 作法的传承,具有良性能量循环的民居空间系统逐步让位于依赖外 界输入的被动平衡系统。同时,单一选用价格高昂的煤、电等商品 能源,没有使用太阳能、秸秆、沼气等可再生生态能源,充分发挥 农村生态优势,走入了能源消耗的误区。
涝池一般为直径 40-50m 左右的圆形洼地,呈锅底状,也有矩 形和其他自然形态,一般选址在村落地势较低的位置,设有坡道引 入雨水。传统涝池底边用类似水窖钉红垆土的方式防渗,也有用砖
暗间
北坎 正房
暗间
西兑 西厢
东震 东厢
西兑 西厢
中心 天心石
东震 东厢
库房
厨房
南离
东
坤厕
倒座
南
门房
巽
北
入口
1 传统关中民居平面
农业优势使关中人形成了难舍难弃、世代相守的家园意识,演 化为守土的性格特征,也昭示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力量,孕育 出厚重的黄土文明[5]。平直、方正的宅院格局及其组合方式,受《周 礼》、井田制的影响较为深远,是关中民居文化的重要渊源。“其民 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6]崇 尚辛勤耕作、注重“耕读传家”。经商意识薄弱,经济实力和生活 态度决定了关中民居风格内敛、质朴。
3 传统关中民居的绿色生态理念 3.1 传统风水理论与文化
中国风水理论初始于躲避天灾、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为寻找 理想洞穴而发展起来,并逐渐赋予了意识形态内涵。优选向阳、避 风、近水区域,反映了先祖对居住环境的朴素科学认识[3]。关中民 居选址与建造受传统风水、儒教礼制、哲学文化及朴素生态思想影 响最为深刻。
关中农村普遍使用旱厕,自来水普及后,有上水无下水使抽水 马桶和洗浴设施难以使用;其用水量大,丢失农家肥,在农村也不 是优选的解决途径“。不用水的堆肥坐便器”(Waterless Composting Toilet)[10]125在欧美国家广为传播。国内也陆续出现:张首鸣的“数 控无水包装式马桶”;台湾建筑谢师英俊在河北农村建造的生态厕 所。无水座便器处理技术逐步完善并推广,将极大改变农村卫生条 件,提高生活水平。 5.4 生土墙体与坡屋顶的新生
水窖依然是重要的蓄水节水措施之一,收纳、蓄积雨水提供家 庭浣洗和庭院种植灌溉之用,改善途径如下:改变雨水收集路径, 以屋顶雨水收集为主;提高水质; 提升水窖过滤、沉淀功能,增加 沉淀池净化雨水;恢复传统胶泥打窖工艺,替换水泥窖,生态环保 (图7)。水窖的利用将完善村落大雨水循环与民居小雨水利用系统, 成为村落水源的有效补充。 5.3 旱厕更新—水座便器
2 传统民居的生存现状 中国传统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持续发展的状态,民居建筑在数
千年演进中不受外来干扰,一气呵成[2]。运用生土、砖木等地方材 料,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生态节能经验。现今社会文化和技术经济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民居及其绿色设计理念逐渐失去了土壤环 境。虽然各方专家从多角度肯定了乡土民居与聚落的历史价值、生 态优势和现代意义,但传统民居与村落仍在急剧减少,生存现状处 于劣势亟待拯救。
5 现代技术与应用改造 5.1 雨、污水循环利用—生态湿地型涝池
系统考虑雨水的综合利用,多样化水源是解决水资源匮乏切实
电子书仅供参考,用后请删,如果此杂志对你有用请购买正版纸书,淘宝4 9店:轻松做设计 独家制作 更多杂志请 联系QQ: 957719200 建筑学报
学术论文专刊 ACDEMIC ARTICAL ISSUE
水对于大部分关中村落是珍贵的,渭北旱原地区“无山川湖 泊,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9],打井取水相当艰难,收集雨水是 重要的补充方式。利用人工涝池提供洗衣和牲畜饮水,同时兼有排 涝功能,也形成难得的旱地水体景观。生活饮用水以水窖蓄水为 主,是雨水循环利用的发端。
水窖一般深约 10m,窖口直径 40cm,仅可容纳水桶进出,其 下是深约 2 m 宽度略大的筒子,再下为深约 8 m 的橄榄状空间,一 般轮头(直径最大处)约 3m 左右,窖底直径约 1m,位置选在院内或 大门外,收纳从屋顶、庭院汇集而下的雨水。窖体挖掘成型后,沿 窖壁间隔 20cm 左右凿直径 10cm、深度 15cm 的竖向小坑,用木棒 锤将 10cm × 25cm 的红垆土泥条打入小坑内。红垆土是土壤的一 种类型,致密、坚硬且具较大粘性,在窖壁形成 5cm 厚防渗层,不 易渗水而透地气,当地称为“打窖”或“钉窖”。20 世纪 80 年代后 出现用水泥砂浆抹面的水窖,水泥窖密封性好、强度高,促成水窖 在那个时期的普及,但其缺点是易造成水质变味。近年来农村饮改 水工程促进了自来水的普及,水窖的原始作用逐渐丧失,转而成为 存水的容器。
收稿日期:2008-07-09
建筑学报 电子书仅供参考,用后请删,如果此杂志对你有用请购买正版纸4书8 ,淘宝店:轻松做设计 独家制作 更多杂志请 联系QQ: 957719200
4.1 可调节温湿度的生态墙体 黄土作为生土墙体材料,一般沿沟畔坡地取用,材料制作过程
无燃料消耗与环境污染,具有可再生和可降解性,拆除后可作为肥 料使用。墙体厚度在 400mm 以上,属厚重型建筑围护结构。外墙 的传热量和热损失较小,利用较少辅助热源即可达到相对热舒适状 态,冬暖夏凉。生土属多孔材料,具有湿度调节能力,使室内处于 比较恒定的湿度范围[7]。
2 合阳灵泉村民居墙体
青砖墀头 土坯墙外粉白灰
青砖勒脚
3 腰檐
4 单坡屋顶
5 槐院
入口空间
槐树 街道
石铺砌。目前大多失修荒废,干涸、水质变差等现象较为普遍。 4.4 柿树、枣林与槐院
关中本地树种主要有槐树、杨树、桐树、榆树和椿树等,果树 主要有柿子、苹果、石榴、梨、核桃和枣树等。庭院内点缀花木, 通常有月季、腊梅、玉兰和夹竹桃等。每逢金秋,火红的柿子挂满 枝头,成片的枣林是孩童的游戏场所,门前的老槐树洒下阴凉,形 成关中人的前庭—槐院(图 5)。村落生活场景无不与树木花草有 关,为晚间乘凉、蔬菜食用、村落景观、经济果林和建房木材所需。
4 传统关中民居的生态解析 传统民居蕴含朴素的生态优化思想,以符合气候条件、经济实
惠的地方材料与构造作法,亲切宜人的尺度,独具特色的风格与田 野、山水等自然环境相融合,参与生态系统循环,实现能量流与物 质流的平衡。
作者单位: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55) 2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710049) 3 陕西省渭南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渭南,714000)
关中四合院是四象、四方、四时和五行观念的集中体现,注重 中轴对称,体现八卦方位(图 1)。遵循“坎宅巽门”[4]原则,倒座北 向为堆杂物和男性仆役的居所;西厢为兑位卦象,为年轻女性居 所;东厢为震位卦象,为长男居所,符合左昭右穆、东尊西卑之制; 主房居正北“坎”位,属水,正中为堂,是院落核心,“六礼”1)的 场所。宅门置东南方,属木“巽”位,表示“水木相生”,巽为入, 寓意财源滚滚。 3.2 勤俭、守土的价值观
屋顶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形式,其形制为“惟五架之房,俗称四 椽房”[8],建筑层高(梁底)约 4m 左右,屋脊高度可达 5-6m,和小 青瓦、芦苇篦子、草泥、椽子一起构成屋顶构造材料,保温作用较 好。因材料间存在缝隙和气孔,使屋顶具备“呼吸”功能,高大宽 敞的空间也提供了凉爽透气的条件。厨房因换气需求量大,局部摘 掉几页瓦片形成天窗。山墙上部一般也设有小气窗,强化空气流 通。利用屋架阁楼堆放杂物,是保温、隔热的过渡空间。
学术论文专刊 ACDEMIC ARTICAL ISSUE
关中民居生态解析
ECOLOGICAL RESERACH ON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GUANZHONG REGION
虞志淳 1,2 雷振林 3
Yu Zhichun, Lei Zhenlin
摘要 / 陕西关中传统民居是典型的地域性可持续生存居住模式,蕴含着基于环境协调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内涵。文章从生土墙体、半坡屋顶、土炕、水窖和涝池等要素解析其生态 技术与经验,研讨地方建筑材料、传统构造作法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更新与演进,进而探索关中新民居建筑的生态化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 关中民居 生态 建筑技术 地域性 ABSTRACT/ Guanzhong folk dwelling of Shaanxi Province is one of China's oldest types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is based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le living in a typical reg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contains the wisdom of coordination the cultural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is research on building materials, half grade roof, Kang and rain-pond, and other aspects of technique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techn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houses. And then to find the way of the collection of rainwater, solar energy use, natural ventilation, Waterless Composting Toilet, traditional building materials application on new construction and then explore new residential techniques to realize new folk dwelling of Guanzhong region ecological evolution. KEY WORDS/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Guanzhong region, Ecology,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Reg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