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找规律(教师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奥数第17讲和差问题(教师版)

三年级奥数第17讲和差问题(教师版)

三年级奥数第17讲和差问题(wèntí)(教师版)教学目标①学习(xuéxí)了解和、差的变化规律;②利用(lìyòng)这些规律来解决一些较简单的问题;③通过学生(xué sheng)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xué sheng)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知识梳理1、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出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和差应用题。

解答和差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和-差)÷2=小数小数+差=大数(和-小数=大数)或:(和+差)÷2=大数大数-差=小数(和-大数=小数)2、解题策略解答和差应用题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数作为标准,设法把若干个不相等的数变为相等的数,某些复杂的应用题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和与差,可以通过转化求它们的和与差,再按照和差问题的解法来解答。

典例分析例1、期中考试王平和李杨语文成绩(chéngjì)的总和是188分,李杨比王平少4分。

两人各考了多少(duōshǎo)分?【解析(jiě xī)】根据(gēnjù)题意画出线段图。

我们可以用假设法来分析(fēnxī)。

假设李杨的分数和王平一样多,则总分就增加4分,变为188+4=192分,这就表示王平的2倍,所以王平考了:192÷2=96分,李杨考了96-4=92分。

例2、两筐水果共重124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多8千克。

两筐水果各重多少千克?【解析】大筐+小筐=124千克,大筐-小筐=8千克.利用公式(和-差)÷2=小数小数+差=大数(和-小数=大数)得到千克,也就是小筐58千克,大筐58+8=66千克。

例3、两筐梨子共有120个,如果从第一筐中拿10个放到第二筐中,那么两筐的梨子个数相等。

两筐原来各有多少个梨?【解析】根据题意,第一筐减少10个,第二筐增加10个后,则两筐梨子个数相等,可知原来第一筐比第二筐多10×2=20个。

幼儿园中班数学《找规律》的教案(精选11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找规律》的教案(精选11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找规律》的教案(精选11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找规律》的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找规律》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中班数学《找规律》的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教学过程:一、引入:猜一猜:下一朵花?1朵红花2朵黄花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猜不对,而后来都能猜对了呢?发现了什么有规律?颜色又是怎样的规律?一朵红,一朵黄,一朵红,一朵黄,我们说不说得完啊?揭示规律的概念:像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并按这样有次序重复出现的就叫规律。

聪明的小朋友们,那我们今天就用自己智慧的双眼来一起来找规律。

我们来闯关比赛,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更仔细,找得准,李老师就把这些智慧星奖励给他。

二、教授新课:1、教学例一:(第一关:“找一找”)大家知道,六一儿童节刚过,旁边学校的初一的哥哥姐姐还要开联欢会庆祝自己的节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开联欢会的场景吧!把你发现的秘密同桌两个人悄悄交流一下。

2、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灯笼有什么规律?(把一紫一红圈起来,一红一紫在重复的出现。

)彩旗有什么规律?(我该怎么圈呢?)花朵有什么规律小朋友又什么规律?如果跳舞的10个小朋友其中两个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

演示10个小朋友放开手后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找规律》教案(精选3篇)

《找规律》教案(精选3篇)

《找规律》教案(精选3篇)《找规律》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活动中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3.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有很多,体验到学习思维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1.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难点:引导幼儿发现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活动准备:课件、拼图积木若干、小篮若干。

活动过程:一、与幼儿交流,让幼儿初步认识规律。

1、师幼互问好。

师:我发现咱们小朋友都是一些聪明的'孩子,并且还是一些勤快的孩子。

师:那么,你们早上几点起床的呢?(六点半,六点,七点……)师:你们这么早就起床啦,是自己醒的,还是爸爸、妈妈叫醒的?(妈妈、爸爸、自己、小闹钟)师:小朋友们想想醒来的时候,你在被窝里喜欢做什么动作?(打哈欠,伸懒腰,揉眼睛……)(幼儿边说边表演)。

师:那咱们把刚才小朋友表演的动作再来模仿一下吧!师幼共同边说边做动作:揉一个眼睛,伸一个懒腰再伸一个懒腰。

(重复两次)师:这下我们可是真的醒了,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呢?(穿衣服)师:先穿哪件呢?(先穿上衣,再穿裤子,最后穿鞋子)师:我们先穿鞋子,再穿裤子好不好?(幼儿答)师: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按顺序一样一样的穿。

)师:那我们把小朋友穿衣服的顺序做一下吧!师幼共同边做边说:上衣,裤子,鞋子。

上衣,裤子,鞋子,(重复两次) 2、师:下面我要给大家看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依次出示娃娃、衣服、裤子、鞋子等图片)师:小朋友你们看,东东起床了!我们向他问好!(幼儿向东东问好并招手)师:现在,东东要穿衣服了,请小朋友告诉他穿衣服的顺序好吗?(先穿上衣,再穿裤子,最后穿鞋子,每天都是按这个顺序穿的。

)(教师按顺序将上衣、裤子、鞋子贴出顺序图)师;第一先穿上衣,第二再穿裤子,第三再穿鞋子。

202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下册《找规律》说课稿(四篇)

202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下册《找规律》说课稿(四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下册《找规律》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

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二、说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的规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学具】:课件、星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若干五、说学情首先是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

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再者是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

六、说教法、学法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第17讲:探索规律(教师版)——王琪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第17讲:探索规律(教师版)——王琪

探索规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

1.观察如图所示前三个图形及数的规律,则第四个□的数是()A.B.3 C.D.解:由两个三角里数字之和除以两个圆里数字之差等于方块里的数字,得(2+)÷(﹣)=3÷(3﹣)=3÷2=,故选:D。

2.“数学是将科学现象升华到科学本质认识的重要工具”,比如在化学中,甲烷的化学式CH4,乙烷的化学式是C2H6,丙烷的化学式是C3H8,…,设碳原子的数目为n(n为正整数),则它们的化学式都可以用下列哪个式子来表示()A.C n H2n+2B.C n H2n C.C n H2n﹣2D.C n H n+3解:设碳原子的数目为n(n为正整数)时,氢原子的数目为a n,观察,发现规律:a1=4=2×1+2,a2=6=2×2+2,a3=8=2×3+2,…,∴a n=2n+2.∴碳原子的数目为n(n为正整数)时,它的化学式为C n H2n+2.故选A。

3.求1+2+22+23+…+22016的值,可设S=1+2+22+23+…+22016,于是2S=2+22+23+…+22017,因此2S﹣S=22017﹣1,所以S=22017﹣1.我们把这种求和方法叫错位相减法.仿照上述的思路方法,计算出1+5+52+53+…+52016的值为()A.52017﹣1 B.52016﹣1 C.D.解:设S=1+5+52+53+...+52016,则5S=5+52+53+ (52017)∴5S﹣S=52017﹣1,∴S=.故选C。

4.如图,是蜘蛛结网过程示意图,一只蜘蛛先以O为起点结六条线OA,OB,OC,OD,OE,OF后,再从线OA上某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在OA,OB,OC,OD,OE,OF,OA,OB…上结网,若将各线上的结点依次记为:1,2,3,4,5,6,7,8,…,那么第2016个结点在()A.线OA上B.线OB上C.线OC上D.线OF上解:根据数的排布发现:1在OA上,2在OB上,3在OC上,4在OD上,5在OE上,6在OF上,7在OA上,…,射线上的数字以6为周期循环,∵2016÷6=336,∴2016与6在同一条射线上,即2016在射线OF上.故选D。

《找规律》教案5篇

《找规律》教案5篇

《找规律》教案5篇《找规律》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详细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究并发觉简洁图形掩盖现象中的规律,能依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掩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洁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受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索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育发觉和概括规律的力量。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舞和帮忙下,努力克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获得胜利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探究简洁图形沿一个方向进展平移后掩盖次数的规律。

能依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掩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洁实际问题。

教学预备: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一、初步经受探究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1、出示10个数:谈话:这里有1-10共10个数,1和2是两个相邻的数,你还能找出像这样相邻的两个数吗?(指名答复)2、假如把相邻的两个数加起来,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出示)请同学们用你喜爱的方法试一试。

3、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这是什么方法?(一一列举)相机引导:一一列举的方法要留意什么?(有序思索,不重复、不遗漏)(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头框起?每次框几个数?然后怎样?这个方法就是(平移)。

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每次向右平移几格?(平移)至10,问:还能再往右平移吗?为什么?一共平移了几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结合板书)为什么只平移了8次却得到了9个不同的和?说明:第一次只是框,并没有平移,这样才算平移的第一次。

(演示)4、平移的方法把握了吗?自己再试试看。

5、刚刚我们用了一一列举和平移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比拟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更简便?(第一种要算出每个详细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 7《找规律》教案17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 7《找规律》教案17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 7《找规律》教案1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找规律的概念。

2.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找规律的示例和练习题。

2.板书:学生姓名、找规律的定义、方法步骤。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出示一个数字序列:2,4,6,8,10,让学生找出规律,并让学生通过手写计算确认每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2. 讲解
•介绍找规律的概念:即根据一定的规则或模式找出序列中缺少的数字或下一个数字。

•介绍找规律的方法:逐项分析数字序列中每个数字之间的关系,确定规律,再套用到下一个数字。

3. 操练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给出数字序列让学生找规律,并写出规律式,最后让学生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4. 总结
请学生总结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并巩固课上学习的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
•布置找规律方面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鼓励学生在家中通过观察事物和数字之间的关系来找规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数字序列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找规律的方法,但部分学生在找规律时依然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训练。

以上即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找规律》的说课稿(精选7篇)

《找规律》的说课稿(精选7篇)

《找规律》的说课稿(精选7篇)《找规律》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

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和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请学生到老师家做客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老师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找规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激趣,揭示课题。

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二、出示学习提纲,探究新知1、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它记下来b、例7的(1)],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

方法提示: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讨论: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后面应怎么摆呢?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c、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例7的(2)、(3)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找出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照样子创造规律。

2、学习例8。

讨论: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方法: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

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练习:学生自己创造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提升1、完成书上第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完成第92页思考题。

《找规律》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找规律”。

教学目标:1、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具准备:录音带、彩带、动物头像、涂色卡、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一)播放歌曲“新年好”,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二)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相关推荐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 理解一些事物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感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会找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1.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和老师做个游戏,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懂了就和老师一起玩。

拍手、拍肩……拍手,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想到的?评价:你们真会观察。

2.谁能像老师这样领着大家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游戏?(2个)好玩吗?一会课上会有更有趣的游戏等着你们呢。

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比赛中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 激趣导入,感知规律:1.同学们,我们先来男女生比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都记下来,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开始。

预设:女生记得快。

问:女生记得这么快?为什么男生记不下来?生1:女生记得是重复的或者有规律的。

生2:女生记得简单。

男生记得乱。

小结:奧,原来不是男生的记忆差,是女生总是记得兔蘑菇,兔蘑菇是有规律的。

小学数学 图形找规律.教师版

小学数学 图形找规律.教师版

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规律的找寻既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一般地说,在观察图形变化规律时,应抓住一下几点来考虑问题:⑴图形数量的变化;⑵图形形状的变化;⑶图形大小的变化;⑷图形颜色的变化;⑸图形位置的变化;⑹图形繁简的变化.对于较复杂的图形,也可分为几部分来分别考虑,总而言之,只要全面观察,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抓住规律,解决问题.模块一、图形规律——数量规律【例 1】观察这几个图形的变化规律,在横线上画出适当的图形.【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1星【题型】填空【解析】几个图形的边数依次增加,因此横线上应为一个七边形.【答案】七边形【例 2】请找出下面哪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不一样.(1)(2)(3)(4)(5)【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1星【题型】填空【解析】这组图形的共同特征是,连接各边上一点,组成一个复合图形.所不同的是,第四个图形是一个六边形,而其它几个都是四边形,这样,只有(4)与其它不一样【答案】(4)【例 3】观察图形变化规律,在右边补上一幅,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系列。

【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2星【题型】填空【解析】观察发现,乌龟的顺序是:头、身→一只脚、背上一个点→两只脚、背上两个点→两只脚、一条尾、背上三个点→三只脚、一条尾、背上四个点,根据这个规律,最后一幅图应该是:→四只脚、一条尾、背上五个点.即:【答案】例题精讲知识点拨4-1-2.图形找规律【例 4】 观察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考点】图形找规律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解析】 横着看,每行圆形的个数一次减少,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增加,但每行图形的总个数不变.因为圆形的个数是按4、3、?、1的顺序变化的,显然“?”处应填一个圆形。

【答案】圆形【巩固】 观察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考点】图形找规律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解析】 (方法一)横着看,每行圆形的个数一次减少,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增加,但每行图形的总个数不变.因为圆形的个数是按5、4、3、?、1的顺序变化的,显然“?”处应填一个圆形.(方法二)竖着看,圆形由左而右依次减少,而三角形由左而右依次增加,圆形按照5、4、?、2、1的顺序变化,也可以看出 “?”处应是圆形.【答案】圆形【巩固】 观察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考点】图形找规律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解析】 (方法一)横着看,每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减少,而正方形的个数依次增加,但每行图形的总个数不变.因为三角形的个数是按4、3、?、1的顺序变化的,显然“?”处应填一个三角形△.(方法二)竖着看,三角形由左而右依次减少,而正方形由左而右依次增加,三角形按照4、?、2、1的顺序变化,也可以看出 “?”处应是三角形△.【答案】△【例 5】 观察下面的图形,按规律在“?”处填上适当的图形.(5)(4)(3)(2)(1)?【考点】图形找规律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解析】 本题中,几何图形的变化表现在数量关系上,图中黑三角形的个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多,从(2)起,每一个格比前面一个格多两个黑三角形,所以,第(4)个方框中应填七个黑三角形.【答案】七个黑三角形【例 6】 观察图形变化规律,在右边再补上一幅,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考点】图形找规律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解析】 第一格有8个圆圈,第二格有4个圆圈,第三格有2个圆圈,第四格有1个圆圈,第五格有半个圆圈.由此发现,前一格中的图减少一般,正好是后一格的图.所以第六格的图应该是第五格图的一半,即:【答案】【例 7】观察下图中的点群,请回答:(1)方框内的点群包含个点;(2)推测第10个点群中包含个点;(3)前10个点群中,所有点的总数是。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找规律》人教新课标(4)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找规律》人教新课标(4)
律中的重要
确。你们可以吗?好,打开课本第85页,
性。并通过
找到彩旗图,圈圈看。(表扬某某最先圈完
摆活动,突
并坐端正)
出规律的
(3)投影展示作业:我们看这位同学圈的
“核心”,加
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深学生对规
找学生评价。
律的理解,也为下一环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
节做充分的
彩旗的规律就是按一面黄一面红为一组重复
课 时 备 课 设 计
课 题
找规律




知识

技能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
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过程

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
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相结合,促
哪个小组先说一下小花的规律?
进学生不断
小朋友呢?
加深对规律
谁还有不一样的看法?
的认识与理
师:看来观察角度的不同,规律也不一样。
解。
三、巩固练习
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师、学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会找规律,还会
用语言描述它们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学到
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
1.猜猜后面是谁?
生汇报,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内容丰
2.划去不符合规律的图形或文字,圈出正确
富、形式多
的。
样的“规
(1)师:这是什么意思?该怎样做?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创设情境:1.复习旧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前面我们学习了找规律的哪些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2.情境创设: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找规律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那么,你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她遇到的难题呢?(课件呈现例5的手链图。

)(二)引入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规律——穿珠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同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一)阅读理解:完整呈现例5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与同伴先说一说。

2.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最关键?3.师:对,关键词就是“按规律”,那她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出:(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的。

第二种规律是从右往左观察得到的。

3.题目让我们帮小红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手链断了,掉了两颗珠子,问掉的是哪2颗珠子。

《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教案《找规律》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开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学具卡片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同学生看书上第50页图。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方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方法试一试。

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咱不同的选配方法?: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物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高思导引-四年级第十七讲-数列与数表教师版

高思导引-四年级第十七讲-数列与数表教师版

第17讲数列与数表内容概述通过观察数列或数表中的已知数据,发现规律并进行填补与计算的问题,注意数表形式的多样性,计算时常常考虑周期性,或进行合理估算.典型问题兴趣篇1.1,1,4,2,7,3,10,1,13,2,16,3,19,1,22,2,25,3,…,100.请观察上面数列的规律,问:(1)这个数列一共有多少项? (2)这个数列所有数的总和是多少?答案:67;1783解析:间隔是是等差数列。

2.观察数组(1,2,3),(3,4,5),(5,6,7),(7,8,9)的规律,求:(1)第20组中三个数的和;(2)前20组中所有数的和.答案:120;1260解析:(39,40,42),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3.一个数列的第一项是l,之后的每一项是这样得到的:如果前一项是一位数,接着的一项就等于前一项的两倍;如果前一项是两位数,接着的一项就等于前一项个位数字的两倍.请问:(1)第100项是多少?(2)前100项的和是多少?答案:8;975解析:按规律写:1,2,4,8,16,12,4,8,16,12……四个数为一个周期4. 如图17-1,方格表中的数是按照一定规律填人的.请观察方格表,并填出“?”处的数.答案:105解析:四周数的差是一个等差数列。

5.如图17-2,数阵中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请问:(1)100在第几行、第几列?(2)第20行第3列的数是多少?答案:(1)第25行第6列;(2)79解析:两行为一个周期。

观察除以8的余数与在第几列之间的关系。

6.如图17-3,从4开始的自然数是按某种规律排列的,请问:(1)100在第几行,第几列?(2)第5行第20列的数是多少?答案:(1)第1第25列;(2)81解析:两列为一个周期。

7. 如图17-4所示,把偶数2、4、6、8,排成5列.各列从左到右依次为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和第5列,请问:(1)100在第几行,第几列?(2)第20行第2列的数是多少?答案:(1)第15行第2列;(2)138解析:八个数为一个周期,可以把每个数先除以2转化成简单数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找规律 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找规律 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找规律》(两位数乘整十数)
【教材分析】
教科书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树有多少棵”一课,曾经探索并发现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乘法运算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就可以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

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索并发现个位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运算规律,即“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乘10,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10”。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运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此教科书提出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末尾是零的三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与计算道理;第二个问题结合数学情境探索与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第三个问题继续写出新的算式表示上述发现的规律;第四个问题根据发现的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
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
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发现乘数是整十数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找规律
一、知识要点
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如自然数列:1,2,3,4,……双数列:2,4,6,8,……我们研究数列,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数列中数排列的规律,并依据这个规律来填写空缺的数。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只要从连续的几个数中找到规律,那么就可以知道其余所有的数。

寻找数列的排列规律,除了从相邻两数的和、差考虑,有时还要从积、商考虑。

善于发现数列的规律是填数的关键。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3,6,9,12,(),()
(2)1,2,4,7,11,(),()
(3)2,6,18,54,(),()
练习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2,4,6,8,10,(),()
(2)1,2,5,10,17,(),()
(3)2,8,32,128,(),()
(4)1,5,25,125,(),()
【例题2】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5,2,12,2,9,2,(),()
(2)21,4,18,5,15,6,(),()
练习2:按规律填数。

(1)2,1,4,1,6,1,(),()
(2)3,2,9,2,27,2,(),()
(3)18,3,15,4,12,5,(),()
(4)1,15,3,13,5,11,(),()
(5)12,1,10,1,8,1,(),()
【例题3】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5,14,41,()(2)252,124,60,28,()(3)1,2,5,13,34,()(4)1,4,9,16,25,36,()练习3:按规律填数。

(1)2,3,5,9,17,(),()(2)2,4,10,28,82,(),()(3)94,46,22,10,(),()(4)2,3,7,18,47,(),()
(5)2,9,28,( )126,217 (6)1,5,10,17,26,( ),37,50
【例题4】根据前面图形里的数的排列规律,填入适当的数。

(1)
(3)
练习4:找出排列规律,在空缺处填上适当的数。

(1)
(3)
【例题5】按规律填数。

(1)187,286,385,( ),( ) (2)
练习5:根据规律,在空格内填数。

(1)198,297,396,( ),( )
(2)
(3)
5 10 9 14 7 12 11 1
6 9 14 13 (2)
94371484281649 3 27 12 4 36 36 12
3 7 5 9 8 12 10 1
4 12 16 14 8 4 16 16 8 32 32 16 64
5 15 12 7 21 18 9 27 (2)
489276828723 31 2541 41 23 4643
35 24 32 54 3864 21 45 2665 32 57 37 25 3895 23 45 2775 34 25
家庭作业
第一部分:基础题
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2,4,6,8,(10 );
2、2,5,8,11,(14 ),17;
3、25,20,15,10,( 5 );
4、( 2 ),4,8,16,(32 ),(64 );
5、1,3,9,27,(81 ),243 ;
6、35,(28 ),21,14,(7 ),(0 );
7、64,32,16,8,( 4 ),2 ;
8、18,20,24,30,(38 );
9、11,12,14,18,26,(42 );
10、12,15,17,30,22,45,(27 ),( 60);
11、2,8,5,6,8,4,(11 ),(2 );
12、56,49,42,35,(28 );
13、11,15,19,23,(27 );
14、3,6,12,24,(48 );
15、2,3,5,9,17,(33 );
16、1,3,4,7,11,(18 );
17、1,3,7,13,21,(31 );
18、3,5,3,10,3,15,(3 ),(20 );
19、8,3,9,4,10,5,(11 ),( 6);
20、2,5,10,17,26,(37 );
21、15,21,18,19,21,17,(24 ),(15 );
22、2,5,8,11,(14 ),17,20;
23、11,15,19,23,( 27 );
24、56,49,42,35,( 28 );
25、19,17,15,13,( 11 ),9,7;
26、1,3,9,27,( 81 ),243;
27、3,6,12,24,( 48 );
28、64,32,16,8,( 4 ),2;
29、243, 81,27,(9 ),3;
30、3,5,3,10,3,15,( 3 ),( 20 );
31、2,8,5,6,8,4,( 11 ),( 2 );
32、8,3,9,4,10,5,( 11 ),( 6 );
33、18,3, 15, 4,12,5,(9 ),( 6 );
34、12,15,17,30,22,45,( 27 ),( 60 );
35、2,3,5,9,17,( 33 );
36、2,5,10,17,26,( 37 );
37、1,3,7,13,21,( 31 );
38、2,5,11,23,47,( 95 ),( 191 );
39、(8 ),(4 ),10,5,12,6,14,7;
40、3,7,10,17,27,( 44)。

第二部分:提高题
观察下面各数列的排列规律,并按规律填数。

1、5,8,8,6,11,4,(14 ),( 2 );
2、1,2,2,4,3,8,4,16,5,(32 ),( 6 );
3、1,2,4,5,7,8,10,(11 ),(13 );
4、1,6,7,12,13,(18 ),(19 );
5、27,1,24,1,21,1,(18 ),( 1 );
6、20,6,18,7,16,8,(14 ),( 9 );
7、1,4,9,16,(25 ),(36 );
8、1,1,2,3,5,8,13,(21 ),( 34 );
9、1,3,4,7,11,18,(29 ),47;
10、1,3,6,10,(15 ),21,28,36,(45 );
11、1,2,6,24,120,(720 ),5040 ;
12、1,1,3,7,13,(21 ),31;
13、1,3,7,15,31,(63 ),127,255;
14、1,2,2,3,3,4,(4 ),(5 );
15、0,3,8,15,24,(35 ),48,63;
16、1,2,2,4,8,32,(256 );前两项之积=下一项
17、2,1,4,3,6,9,8,27,10,(81 );
18、1,5,11,19,29,(41 ),55;
19、1,2,6,16,44,( 120 ),328;(1+2)×2=6,(2+6)×2=16
20、0,1,2,3,6,7,14,15,30,(31 ),(62 ),(63 );
21、2,5,11,23,47,(95 ),(191 )。

2×5+1=11
第三部分:思考题
1、下面数列的每一项是由3个数构成的数组,它们依次是:(1,3,5),(2,6,10),(3,9,15)…问:第100个数组内3个数的和是多少?
1+3+5=9=9×1,2+6+10=18=9×2,3+9+15=27=9×3
第100个数的组内和=9×100=900
2、在下面各题的五个数中,选出与其他四个数规律不同的数,并把它划掉,再从括号中选一个合适的数替换。

(1)42,20,18,48,24 (21,54,45,10)
(2)15,75,60,45,27 (50,70,30,9)
(3)42,99,90,63,81 (27,210,33,25)
(1)划去 20 ,选 54 ,都是 6 的倍数。

(2)划去 27 ,选 30 ,都是 15 的倍数。

(3)划去 42 ,选 27 ,都是 9 的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