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比较

合集下载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的优劣对比研究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的优劣对比研究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的优劣对比研究引言: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是两种常用的优化算法,它们在解决复杂问题和优化搜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这两种算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它们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问题领域的适用性。

一、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

它通过模拟生物进化中的选择、交叉和变异等过程,逐步搜索最优解。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包括初始化种群、选择操作、交叉操作和变异操作。

其中,选择操作根据适应度函数选择优秀个体,交叉操作模拟生物的交叉遗传,变异操作引入随机性,增加搜索的多样性。

遗传算法具有以下特点:1. 并行搜索能力强:遗传算法可以同时搜索多个解,从而加快了搜索速度。

2. 全局搜索能力强:遗传算法通过不断的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可以跳出局部最优解,寻找全局最优解。

3. 适应性强:遗传算法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自适应地调整搜索策略,提高搜索效率。

二、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粒子群算法是一种模拟鸟群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

它通过模拟粒子在解空间中的移动和信息交流,逐步搜索最优解。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流程包括初始化粒子群、更新粒子速度和位置、更新全局最优解和个体最优解。

其中,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更新受到个体历史最优解和全局历史最优解的影响。

粒子群算法具有以下特点:1. 局部搜索能力强:粒子群算法通过个体历史最优解的引导,可以有效地进行局部搜索。

2. 收敛速度快:粒子群算法通过粒子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迅速收敛到最优解的附近。

3. 参数设置简单:粒子群算法的参数设置相对简单,不需要过多的调参。

三、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的对比研究1. 搜索能力对比: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能够跳出局部最优解,寻找全局最优解。

而粒子群算法则更适合进行局部搜索,对于复杂问题的全局搜索能力相对较弱。

2. 收敛速度对比:粒子群算法由于粒子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够迅速收敛到最优解的附近,收敛速度较快。

而遗传算法由于引入了交叉和变异操作,搜索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收敛速度相对较慢。

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分析

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分析

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分析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两种经典的优化算法,它们都是受到自然界的启发而产生的。

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两种算法都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优化问题。

本文将对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它们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应用领域进行对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遗传算法的原理与特点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借鉴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

在遗传算法中,候选解被编码成一组染色体,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来产生新的解,以逐步优化种群中的个体。

遗传算法的主要特点包括并行搜索、全局寻优和适应度函数等。

1.并行搜索:遗传算法通过维护一个种群,每一代的个体都是同时存在的,可以并行地进行搜索。

这种特点使得遗传算法适用于高维度的优化问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全局搜索能力。

2.全局寻优:由于遗传算法的并行搜索特性,它在寻找全局最优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对于局部搜索算法,遗传算法可以更好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

3.适应度函数:遗传算法通过适应度函数来评价个体的优劣,从而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

适应度函数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来设计,使得遗传算法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遗传算法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工程优化、组合优化、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

在实际应用中,遗传算法被广泛用于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与特点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模拟鸟群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每个候选解在解空间中的移动轨迹,以寻找最优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借鉴了社会学和物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更新每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来不断调整解的质量,从而逐步收敛到最优解。

1.群体搜索: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群体智能算法,它通过调整每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来实现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

这种特点使得粒子群优化算法适用于多峰函数的优化问题,能够快速找到全局最优解。

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比较

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比较

粒子群算法介绍优化问题是工业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许多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优化问题•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优化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优化算法,比较著名的有爬山法、遗传算法等•优化问题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要求寻找全局最小点,二是要求有较高的收敛速度•爬山法精度较高,但是易于陷入局部极小•遗传算法属于进化算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s)的一种,它通过模仿自然界的选择与遗传的机理来寻找最优解•遗传算法有三个基本算子:选择、交叉和变异•但是遗传算法的编程实现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编码,找到最优解之后还需要对问题进行解码,另外三个算子的实现也有许多参数,如交叉率和变异率,并且这些参数的选择严重影响解的品质,而目前这些参数的选择大部分是依靠经验.1995年Eberhart博士和kennedy博士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算法.这种算法以其实现容易、精度高、收敛快等优点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示了其优越性。

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 PSO) 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进化算法(Evoluti on ary Algorithm - EA) .PSO 算法属于进化算法的一种,和遗传算法相似,它也是从随机解出发,通过迭代寻找最优解,它也是通过适应度来评价解的品质.但是它比遗传算法规则更为简单,它没有遗传算法的交叉” (Crossover)和变异”(Mutation)操作.它通过追随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是一种进化计算技术(evolutionary computation),由Eberhart博士和迭代搜寻最优值。

但是它没有遗传算法用的交叉(crossover)以及变异(mutation),而是粒子在解空间追随最优的粒子进行搜索。

同遗传算法比较,PSO的优势在于简单容易实现并且没有许多参数需要调整。

无功优化中粒子群、遗传算法的简要对比

无功优化中粒子群、遗传算法的简要对比
2 0 0 5 , 3 3 ( 1 5 ) : 3 7 - 4 0 .
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用于无功优化的可行性和有效f 生 进行对比验证。 结果显
示, 基 于粒子群 算法 的无功 优化 , 收敛速 度更 快 , 编程简 单 , 计 算时 间短 , 易于推 广使用 , 能精 确地找 到全局 最优解 , 系统 的 网络损耗 明显降 低 , 电压值 稳定且有 了相 应的提 升 , 达 到了改 善 电压 质量 、 减少 网络损 耗和提 高 电压稳 定性 的无 功
优化 目的 。 鉴 于粒 子群算 法是一 种 更加优 秀 的算法 , 在 今后 的无功 优化 算法 设
计 中, 作者将 以粒 子群算法 为基础 , 去研 究如 何更好 的解决 无功优 化的 问题 , 很 多学者 已经提 出 了很多构 想 , 比如二进 制粒子 群法 , 小生境 粒子 群法 , 免疫粒 子 群法 等等 , 本 文 只是把 最基 本的粒 子群 算法 运用 到无功 优化 问题 , 在 以后 的研 究中, 应 该整合各 类思想 , 使 基于粒 子群算 法 的无 功优化 方案 更加科学 , 更 加合
I E E E 一 6 系统 有 功 网损 曲线 终 止代数 =1 0 0
点1 、 2 ) 、 2 条可调变压器支路( 支路3 — 5 、 4 — 6 ) 和2 个无功补偿点( 节点3 和4 ) 。 系
统 中 的发 电机 机端 电压是 连续变 化 的 ; 可调变压 器 的调节 间距为 2 . 5 %, 无 功补 偿容 量 间距 分别 为0 . 0 0 5 和0 . 0 0 5 5 。 本 文选 取群体 规模 N为2 0 0 , 迭代 次数 1 0 0 , 粒子群 算法 中惯 性权 重 w 取 常 值0 . 8 即可 , 用MAT L A B 语言 编 写无功 优化程 序 , 结果 如 图2 . 1 , 图2 . 2 * n 表2 . 1 。 由图2 . 1 和 图2 . 2 可知 , 粒子 群算法 可 以更 早的 收敛 , 得 到最 优解 , 遗传 算法

基于遗传进化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入侵检测对比分析

基于遗传进化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入侵检测对比分析

O t i t n( S )w r ue pi i ls r gadcm aa v nls a s o pe d nt saa s ,b a pi z i P O ee sdt ot z c t i n o prt eaayi w sa ocm le .I h nl i i r m ao o m e u en i s l t i ys n y
Z N o gyn I i ,H U Me- HE G H n —ig,N n L O iu ,WA G Y ‘ j N u
( .C lg o p t c ne h nqn nvrt,C og i 0 00 hn ; 1 oeeo Cm ue Si c,C og i U i sy h nqn 4 0 3,C ia l f r e g ei g
0 引言
人侵检测技术是安全防御体 系 的一个 重要组 成部分 , 是
1 遗传 算法在入侵检 测 中的应用
遗传算法 主要 以两类 方式应用 于入侵检测 中: 是直 接 一 使用遗传算法产生 出分 类规则 。 ; 是用遗 传算法 来选择 二
K e o ds g nei l o tm ; pa t l wa i pt ia in; i t so ee to ; cu trng e ou in; o tm ia in y w r : e tc a g r h i ri e s rn o i z to c m nr in d tc in u lse i ; v lto p i z to
中 图 分 类 号 : P 9 .8 T 3 3 0 文 献 标 志 码 : A
Co pa a i e s ud n e o uto a y g n tc a g r t m n m r tv t y o v l i n r e e i l o ih a d pa tc e s r p i i a i n n i t u i n d t c i n r i l wa m o tm z to i n r s o e e to

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异同点

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异同点

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异同点
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蚁群算法是三种不同的优化算法,它们的异同点如下:
1. 原理不同: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主要利用遗传和交叉等运算来产生下一代候选解,通过适应度函数来评价每个候选解的好坏,最终选出最优解。

粒子群算法基于对群体智能的理解和研究,模拟了鸟群或鱼群等动物群体的行为,将每个解看作一个粒子,粒子通过跟踪历史最佳解的方式来更新自己的位置与速度,直到达到最佳解。

蚁群算法是基于模拟蚂蚁在食物和家之间寻找最短路径的行为,将每个解看作一只蚂蚁,通过随机选择路径并留下信息素来搜索最优解。

2. 适用场景不同:
遗传算法适用于具有较大搜索空间、多个可行解且无法枚举的问题,如旅行商问题、无序机器调度问题等。

粒子群算法适用于具有连续参数、寻求全局最优解的问题,如函数优化、神经网络训练等。

蚁群算法适用于具有连续、离散或混合型参数的优化问题,如
路径规划、图像分割等。

3. 参数设置不同:
遗传算法的参数包括个体数、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

粒子群算法的参数包括粒子数、权重因子、学习因子等。

蚁群算法的参数包括蚂蚁数量、信息素挥发率、信息素初始值等。

4. 收敛速度不同:
遗传算法需要较多的迭代次数才能得到较优解,但一旦找到最优解,一般能够较好地保持其稳定性,不太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粒子群算法的收敛速度较快,但对参数设置较为敏感,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

蚁群算法的收敛速度中等,能够较好地避免局部最优,但也容易出现算法早熟和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两种常见的优化算法,它们都是在自然界中得到启发而设计的。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经常会比较这两种算法的性能,以确定哪种算法更适合解决特定的问题。

本文将分别介绍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并对它们进行比较,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1.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优化算法。

它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通过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来寻找最优解。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种群中个体的适应度来评估其优劣,然后利用交叉和变异等操作来生成新的个体,以逐步优化种群中的个体,最终找到最优解。

遗传算法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例如工程优化、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等。

由于其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特点,遗传算法在复杂的优化问题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特别是在多模态、高维度的优化问题中。

2.粒子群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模拟鸟群觅食的行为而设计的优化算法。

它基于鸟群觅食时的群体协作和信息共享,通过模拟粒子在解空间中的搜索和迁移来寻找最优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粒子在解空间中的搜索和迁移,来寻找最优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也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例如无线通信、电力系统和图像处理等。

由于其模拟群体协作和信息共享的特点,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寻找全局最优解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特别是在连续优化问题中。

3.比较分析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优化过程、收敛速度和适用范围三个方面对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比较分析。

3.1优化过程遗传算法的优化过程包括选择、交叉和变异三个主要操作。

在选择操作中,根据个体的适应度选择父代个体,通常选择适应度较高的个体。

在交叉操作中,通过交叉两个父代个体的基因来生成子代个体,以增加种群的多样性。

在变异操作中,通过对个体的基因进行随机变异来增加种群的多样性。

通过这三个操作,遗传算法能够不断优化种群中的个体,最终找到最优解。

人工智能的优化算法技术

人工智能的优化算法技术

人工智能的优化算法技术引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然而,随着模型和数据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化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人工智能优化算法技术,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以及混合进化算法等。

一、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受到进化生物学启发的优化算法。

它通过模拟基因间的遗传机制来搜索最优解。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包括初始化种群、选择、交叉、变异和适应度评估等步骤。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不断进化和优化,以适应输入数据和优化目标。

优点:1. 遗传算法在搜索空间大、多样性高的问题上具有较好的效果。

2. 遗传算法能够找到全局最优解,不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3. 遗传算法相对简单易懂,易于实现和调整。

缺点:1. 遗传算法的效率相对较低,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2. 遗传算法对问题的建模和问题域的知识要求较高,需要手动选择和设计适应度函数等。

二、粒子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是一种受到鸟群觅食行为启发的优化算法。

粒子群算法模拟了鸟群中鸟群成员通过信息传递不断寻找更好食物位置的过程。

在粒子群算法中,个体通过不断更新速度和位置,以找到最优解。

优点:1. 粒子群算法具有一定的全局搜索能力,能够在搜索空间中快速找到潜在的解。

2. 粒子群算法的收敛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加快优化过程。

3. 粒子群算法易于实现和调整。

缺点:1. 粒子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全局搜索能力有限。

2. 粒子群算法对问题的建模和参数设置较为敏感,需要经验调整算法参数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受到固体物质退火原理启发的优化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模拟了固体物质在退火过程中逐渐减少温度,从而达到更低能量状态的过程。

在模拟退火算法中,个体通过接受差解以一定概率跳出局部最优解,并在搜索空间中发现更优解。

优点:1. 模拟退火算法具有一定的全局搜索能力,能够在搜索空间中寻找潜在的解。

飞行器航迹规划与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飞行器航迹规划与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飞行器航迹规划与路径规划技术研究导言随着飞行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飞行器航迹规划与路径规划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飞行器航迹规划与路径规划是指在给定起飞点和目标点的情况下,确定一条飞行器航迹或路径,从而指导飞行器的飞行。

本文将就飞行器航迹规划与路径规划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航迹规划与路径规划技术的研究现状飞行器航迹规划与路径规划技术已有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方向包括遗传算法、模糊控制和粒子群算法等。

这些技术各有优劣,但都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一)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遗传变异和选择的寻优算法,其特点是具有全局搜索能力、高效率和适应性强。

针对飞行器航迹规划和路径规划问题,研究人员通过遗传算法来实现路径规划问题的优化,从而达到优化飞行器飞行时间和消耗燃料的目的。

(二)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复杂系统控制问题的方法,它允许使用模糊集合定义变量,这样可以使系统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

研究人员通过模糊控制来实现飞行器航迹规划和路径规划问题的优化,从而达到优化飞行器的飞行性能的目的。

(三)粒子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行为的寻优算法,其特点是具有全局搜索能力、搜索速度快等优点。

在飞行器航迹规划和路径规划问题中,研究人员通过粒子群算法来实现路径规划问题的优化,从而获得最优的飞行器航迹或路径。

二、应用领域飞行器航迹规划和路径规划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航空、地理、气象、海岸、水利等领域。

下面将分别介绍其主要应用领域。

(一)航空航空是飞行器航迹规划和路径规划技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在航空领域,飞行器航迹规划和路径规划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飞行器导航、空域管理、飞行计划等方面。

(二)地理在地理领域,飞行器航迹规划和路径规划技术主要应用于地图、地形、土地利用等方面。

例如,飞行器可用于制作高精度的地形模拟图,以及用于卫星图像处理。

气象领域是飞行器航迹规划和路径规划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分析

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分析

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分析人工智能是目前科技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其中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和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是常用的优化算法。

本文将从算法原理、应用领域和优缺点等方面,对这两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界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

它通过模拟遗传操作,如选择、交叉和变异,生成一组适应度较高的个体,以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遗传算法适用于复杂问题的优化,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和较高的鲁棒性。

而粒子群优化算法则是模拟鸟群或鱼群等群体协同行为的优化算法。

粒子群算法中,每个个体都被称作粒子,通过在解空间中移动和信息交流的方式,逐步优化自身的适应度。

粒子群算法适用于连续优化问题,并且收敛速度较快。

在应用领域上,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广泛应用。

遗传算法主要用于组合优化、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等领域。

例如,在组合优化中,遗传算法可以用于任务调度、旅行商问题等。

而粒子群优化算法常用于工程设计、神经网络训练等领域。

例如,在工程设计中,粒子群算法可以用于参数优化、结构优化等。

两种算法各有优缺点。

遗传算法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搜索算法,具有全局搜索能力,但由于搜索空间较大,收敛速度相对较慢。

而粒子群算法在收敛速度方面具有优势,但对于复杂问题的优化效果较差。

此外,遗传算法对问题建模的要求较高,需要设计适应度函数、选择操作和交叉变异等操作,操作参数较多。

相比之下,粒子群算法由于只有速度和位置的更新,参数较少,使用较为简单。

综上所述,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常用的优化算法。

遗传算法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和较高的鲁棒性,适用于复杂问题的优化。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连续优化问题上收敛速度较快,应用较为广泛。

选择使用哪种算法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需求。

对于大规模、复杂的问题,遗传算法可能更为适合;而对于简单问题或需要快速收敛的问题,粒子群算法可能更具优势。

遗传算法 蚁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

遗传算法 蚁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

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探究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一、引言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是现代优化问题中常用的算法。

它们起源于生物学和物理学领域,被引入到计算机科学中,并在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四种算法的原理、应用和优势,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算法。

二、遗传算法1. 概念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的优化方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不断改进解决方案以找到最优解。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遗传操作(选择、交叉和变异)来优化个体的适应度,从而达到最优解。

2. 应用遗传算法在工程优化、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程设计中,可以利用遗传算法来寻找最优的设计参数,以满足多种约束条件。

3. 优势遗传算法能够处理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并且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可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

三、蚁群算法1. 概念蚁群算法模拟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释放信息素的行为,通过信息素的沉积和蒸发来实现最优路径的搜索。

蚁群算法具有自组织、适应性和正反馈的特点。

2. 应用蚁群算法在路径规划、网络优化、图像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无线传感网络中,可以利用蚁群算法来实现路由优化。

3. 优势蚁群算法适用于大规模问题的优化,具有分布式计算和鲁棒性,能够有效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

四、粒子群算法1. 概念粒子群算法模拟鸟群中鸟类迁徙时的行为,通过个体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来搜索最优解。

每个粒子代表一个潜在解决方案,并根据个体最优和群体最优不断更新位置。

2. 应用粒子群算法在神经网络训练、函数优化、机器学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神经网络的权重优化中,可以利用粒子群算法来加速训练过程。

3. 优势粒子群算法对于高维和非线性问题具有较强的搜索能力,且易于实现和调整参数,适用于大规模和复杂问题的优化。

五、模拟退火算法1. 概念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金属退火时的过程,通过接受劣解的概率来跳出局部最优解,逐步降低温度以逼近最优解。

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分析

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分析

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分析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都是优化问题中常用的智能算法,它们分别基于生物进化和鸟群行为的启发,通过模拟自然选择和信息交流的过程来求解问题的最优解。

下面将从原理、优势与劣势、应用领域等方面对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原理比较1.遗传算法遗传算法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通过模拟自然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来搜索问题的最优解。

其中,个体表示问题的候选解,适应度函数用于评估个体的优劣程度,选择操作根据个体适应度选择优秀的个体参与繁殖,交叉操作模拟基因的交换,变异操作模拟基因的突变。

通过多代的进化,逐渐优化个体,最终找到最优解。

2.粒子群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基于社会行为模拟鸟群,通过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和位置的调整来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其中,个体表示问题的解,位置表示个体的候选解,速度表示个体的搜索方向和步长,适应度函数用于评估个体的优劣程度,个体位置根据历史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进行更新,从而逐步优化个体的位置,最终找到最优解。

二、优势与劣势比较1.优势比较-遗传算法的优势:a.全局搜索能力较强:遗传算法采用随机搜索的策略,具有良好的全局搜索能力,适用于复杂问题的求解。

b.可以处理离散和连续问题:遗传算法适用于离散和连续优化问题,对问题的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c.可以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遗传算法通过引入多个适应度函数,可以同时优化多个目标。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优势:a.收敛速度快: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和位置更新,可以快速收敛到最优解。

b.可以处理连续和离散问题:粒子群优化算法适用于连续和离散优化问题,对问题的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c.具有自适应性: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个体间的协作和自适应调整,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2.劣势比较-遗传算法的劣势:a.搜索过程可能陷入局部最优:遗传算法基于随机搜索策略,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而无法全局最优解。

b.参数调整和运算复杂性较高:遗传算法的参数设置和运算复杂性较高,需要经验和大量的计算。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对比研究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对比研究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对比研究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优化问题的求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优化问题中,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两种常见的启发式算法,它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展现出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一、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

它通过模拟遗传、变异和选择等过程,逐步优化问题的解。

遗传算法具有以下特点:1.1 随机性遗传算法中的个体编码和选择过程都是基于随机性的,这使得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搜索能力。

通过随机生成初始种群,遗传算法能够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

1.2 并行性遗传算法中的个体之间是独立并行进行进化的,这使得算法具有较好的计算效率。

在求解大规模问题时,可以通过并行计算提高算法的性能。

1.3 适应性遗传算法通过适应值函数来评估个体的适应度,从而实现选择和进化。

适应值函数的设计直接影响算法的性能,合理的适应值函数能够更好地引导算法的搜索过程。

二、粒子群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行为的优化算法,它通过模拟鸟群或鱼群等生物群体的行为,来求解优化问题。

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以下特点:2.1 协作性粒子群优化算法中的个体通过相互协作来寻找最优解。

每个个体通过学习自身的历史最优解和群体的历史最优解来调整自己的位置和速度,从而实现群体的优化。

2.2 局部搜索能力粒子群优化算法中的个体通过学习自身的历史最优解来进行局部搜索。

这使得算法在求解局部最优解时具有较好的能力。

2.3 适应性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适应度函数来评估个体的适应度,从而实现选择和进化。

适应度函数的设计对算法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三、对比研究3.1 效果比较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在不同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效果。

遗传算法在全局搜索能力上较为突出,适用于解决复杂问题。

而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局部搜索能力上较为突出,适用于求解局部最优解。

3.2 算法复杂度比较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算法复杂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

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

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是两种优化算法,都具有优秀的全局搜索能力,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等领域。

本文将分别介绍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优点以及不足之处。

一、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仿生学算法,其灵感来源于生物遗传学。

遗传算法通过模拟生物的进化过程,寻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遗传算法的核心是基因编码和遗传操作。

基因编码:将问题的解编码为一个基因型,通常是一个二进制字符串,表示问题的一个可行解。

遗传操作:包括选择、交叉、变异三个步骤。

选择操作通过适应度函数评估基因型的适应度,选择适应度高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的父代。

交叉操作将两个父代的基因交换一部分,生成新的子代。

变异操作是为了维持算法的多样性,随机改变一个个体的某一位基因值。

遗传算法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如函数优化、组合优化、图形优化等。

在工程学中,遗传算法经常被用于设计问题的优化,如优化电路、机械结构等。

遗传算法也被用于解决机器学习中的优化问题,如神经网络结构的优化。

遗传算法的优点在于全局搜索能力强、可并行化、对问题没有先验知识要求等。

但是,由于遗传算法采用随机搜索策略,因此其搜索过程不可控,收敛速度较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二、粒子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其灵感来源于鸟类的群体行为。

粒子群算法通过模拟粒子在解空间中的运动,寻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粒子群算法的核心是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更新。

位置更新:粒子的位置更新由当前位置、历史最优位置以及群体历史最优位置三个因素共同决定。

位置更新公式为:$x_i(t+1)=x_i(t)+v_i(t+1)$。

速度更新:粒子的速度更新由当前速度、个体历史最优位置距离以及群体历史最优位置距离三个因素共同决定。

速度更新公式为:$v_i(t+1)=wv_i(t)+c_1r_1(pbest_i-x_i)+c_2r_2(gbest-x_i)$。

粒子群算法的应用场景与遗传算法类似,也广泛应用于函数优化、组合优化、图形优化等领域。

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设计四阶状态变量滤波器的比较

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设计四阶状态变量滤波器的比较
Y N i —u IC u - Q A h ag A G X a c i,L h nj , I O S u n o u
( .D p r etfP yi , a hn o lC lg , a hn 30 0, inP oi e hn ; 1 eat n hs s B i egN r oee B i eg17 0 Jl r n ,C ia m o c c ma l c i vc 2 colfP yi , o hat o l n e i , h nc u 30 4 C i ) .Sho hs s N r es N r i r t C a gh n102 , hn o c t ma U v sy a
粒 子 群 算 法 与遗 传 算 法 设 计 四 阶状 态 变 量 滤 波 器 的 比 较
杨 晓翠 李春 菊 乔 , , 双
( .白城 师范学院 物 理系 , 1 吉林省 白城 17 0 ; .东北师范大学 物理学 院,长春 10 2 ) 30 0 2 30 4
摘 要 :用 粒子群 算 法和遗 传 算法设 计 四阶状 态 变量 滤波 器 ,并对 两 种算 法 得 出的滤 波器 电路
Ab t c :T i p p r i to u e h e i n me h d o h o ro d r s t a a l i e i h a t l s r t h s a e n r d c s t e d sg t o f t e f u — r e t e v r b e f tr w t t e p r ce a a i l h i
中图分类 号 : P7 T 2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4 9 20 )60 7 -6 6 15 8 (0 7 0 -990

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联系与区别

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联系与区别

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联系与区别
粒子群算法(PSO)和遗传算法(GA)都是优化算法,用于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

它们有一些联系和区别,我会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联系:
1. 都是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都是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通过模拟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交互和演化来寻找最优解。

2. 都是启发式算法,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都属于启发式算法的范畴,通过不断迭代和搜索来逼近最优解,而不是通过数学推导来获得最优解。

3. 都可以用于多维度优化问题,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都可以处理多维度的优化问题,比如在工程优化、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训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区别:
1. 算法原理不同,粒子群算法是通过模拟鸟群觅食的行为来进行搜索,粒子根据个体最优和群体最优来更新自身位置;而遗传算法则是基于生物进化的原理,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来不断优化个体。

2. 算法操作不同,在粒子群算法中,粒子根据个体最优和群体最优来更新自身位置和速度,直接受到群体中其他粒子的影响;而在遗传算法中,个体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来不断进化和优化。

3. 收敛速度和全局搜索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粒子群算法收敛速度较快,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而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但收敛速度可能较慢。

4. 参数设置不同,粒子群算法需要设置惯性权重、加速度系数等参数,而遗传算法需要设置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参数。

总的来说,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都是优化算法,它们有着共同的优势,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特点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求解。

ARIMA模型--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遗传算法(GA)

ARIMA模型--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遗传算法(GA)

ARIMA模型--粒⼦群优化算法(PSO)和遗传算法(GA)ARIMA模型(完整的Word⽂件可以去我的博客⾥⾯下载)ARIMA模型(英语:AutoregressiveIntegratedMovingAverage model),差分整合移动平均⾃回归模型,⼜称整合移动平均⾃回归模型(移动也可称作滑动),预测分析⽅法之⼀。

ARIMA(p,d,q)中,AR是"⾃回归",p为⾃回归项数;MA为"滑动平均",q为滑动平均项数,d为使之成为平稳序列所做的差分次数(阶数)。

ARIMA(p,d,q)模型是(p,q)模型的扩展。

ARIMA(p,d,q)模型可以表⽰为:其中L是滞后算⼦(Lag operator),1. 平稳性:平稳性就是要求经由样本时间序列所得到的拟合曲线,在未来的⼀段时间内仍能顺着现有状态“惯性”地延续下去;平稳性要求序列的均值和⽅差不发⽣明显变化;⽅差越⼤,数据波动越⼤,⽅差计算公式如下式所⽰:⽅差等于1,那么标准差也就是1,表⽰概率函数在对称轴左右偏差1的位置导数为0,即为拐点。

期望为0,表⽰概率函数以y轴为对称轴。

平稳性分为严平稳和弱平稳严平稳:严平稳表⽰的分布不随时间的改变⽽改变,如:⽩噪声(正态),⽆论怎么取,都是期望为0,⽅差为1;弱平稳:期望与相关系数(依赖性)不变,未来某时刻的t值Xt就要依赖于它的过去信息,所以需要依赖性;2. 差分法:时间序列在t与t-1时刻的差值3. ⾃回归模型(AR)描述当前值与历史值之间的关系,⽤变量⾃⾝的历史时间数据对⾃⾝进⾏预测⾃回归模型必须满⾜平稳性的要求p阶⾃回归过程的公式定义:是当前值,是常数项,P是阶数(需要我们⾃⼰指定),是⾃相关系数,是误差4. 移动平均模型(MA)移动平均模型关注的是⾃回归模型中误差项的累加q阶⾃回归过程的公式定义:移动平均法能有效消除预测中的随机波动5. ⾃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回归与移动平均结合,公式定义如下,由下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当拿到ARMA模型时,我们仅需要指定三个参数(p,d,q),d是阶数,d=1即为⼀阶差分,d=2为⼆阶差分,以此类推。

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比较

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比较

粒子群算法(PSO)和遗传算法(GA)都是优化算法,都力图在自然特性的基础上模拟个体种群的适应性,它们都采用一定的变换规则通过搜索空间求解。

PSO和GA的相同点:(1)都属于仿生算法。

PSO主要模拟鸟类觅食、人类认知等社会行为而提出;GA主要借用生物进化中“适者生存”的规律。

(2)都属于全局优化方法。

两种算法都是在解空间随机产生初始种群,因而算法在全局的解空间进行搜索,且将搜索重点集中在性能高的部分。

(3)都属于随机搜索算法。

都是通过随机优化方法更新种群和搜索最优点。

PSO 中认知项和社会项前都加有随机数;而GA的遗传操作均属随机操作。

(4)都隐含并行性。

搜索过程是从问题解的一个集合开始的,而不是从单个个体开始,具有隐含并行搜索特性,从而减小了陷入局部极小的可能性。

并且由于这种并行性,易在并行计算机上实现,以提高算法性能和效率。

(5)根据个体的适配信息进行搜索,因此不受函数约束条件的限制,如连续性、可导性等。

(6)对高维复杂问题,往往会遇到早熟收敛和收敛性能差的缺点,都无法保证收敛到最优点。

PSO和GA不同点(1)PSO有记忆,好的解的知识所有粒子都保存,而GA没有记忆,以前的知识随着种群的改变被破坏。

(2)在GA算法中,染色体之间相互共享信息,所以整个种群的移动是比较均匀地向最优区域移动。

PSO中的粒子仅仅通过当前搜索到最优点进行共享信息,所以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单项信息共享机制,整个搜索更新过程是跟随当前最优解的过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有粒子可能比遗传算法中的进化个体以更快速度收敛于最优解。

(3)GA的编码技术和遗传操作比较简单,而PSO相对于GA,不需要编码,没有交叉和变异操作,粒子只是通过内部速度进行更新,因此原理更简单、参数更少、实现更容易。

(4)在收敛性方面,GA己经有了较成熟的收敛性分析方法,并且可对收敛速度进行估计;而PSO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尽管已经有简化确定性版本的收敛性分析,但将确定性向随机性的转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优化算法-模拟退火-粒子群-遗传算法

优化算法-模拟退火-粒子群-遗传算法

粒子群算法
二、粒子群算法求解最优解
D维空间中,有m个粒子; 粒子i位置:xi=(xi1,xi2,…xiD),将xi代入适应函数F(xi)求适应值; 粒子i速度:vi=(vi1,vi2,…viD) 粒子i个体经历过的最好位置:pbesti=(pi1,pi2,…piD) 种群所经历过的最好位置:gbest=(g1,g2,…gD)
粒子群算法
每个寻优的问题解都被想像成一只鸟, 称为“粒子;
所有的粒子都由一个Fitness Function 确定适应值以判断目前的位置好坏;
每一个粒子必须赋予记忆功能,能记住 所搜寻到的最佳位置;
每一个粒子还有一个速度以决定飞行的 距离和方向,这个速度根据它本身的飞 行经验以及同伴的飞行经验进行动态调 整。
模拟退火算法
四、模拟退火算法特点
一.最终求得的解与初始值无关,与初始解状 态S无关;
二.具有渐近收敛性,在理论上是一种以概率 1收敛于全局最优解的全局优化算法;
三.具有并行性。
遗传算法
一.遗传算法概念
遗传算法简称GA,是模拟自然界遗传机制和生物进化论而成的一种并行随机搜索最优 化方法。遗传算法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原理引入优化参数形成的编 码串联群体中,按所选择的适应度函数并通过遗传中的复制、交叉及变异对个体进行 筛选,使适应度高的个体被保留下来,组成新的群体,新的群体既继承了上一代的信 息,又优于上一代。这样周而复始,群体中个体适应度不断提高,直到满足一定的条 件。
遗传算法
一.遗传算法基本操作 1. 复制:复制操作可以通过随机方法来实现。首先产生0~1之间均 匀分布的随机数,若某串的复制概率为40%,则当产生的随机数 在0.40~1.0之间时,该串被复制,否则被淘汰 2. 交叉:在匹配池中任选两个染色体,随机选择一点或多点交换点 位置;交换双亲染色体交换点右边的部分,即可得到两个新的染 色体数字串。 3. 变异:在染色体以二进制编码的系统中,它随机地将染色体的某 一个基因由1变为0,或由0变为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粒子群算法介绍优化问题是工业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许多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优化问题. 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优化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优化算法,比较著名的有爬山法、遗传算法等.优化问题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要求寻找全局最小点,二是要求有较高的收敛速度. 爬山法精度较高,但是易于陷入局部极小. 遗传算法属于进化算法(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的一种,它通过模仿自然界的选择与遗传的机理来寻找最优解. 遗传算法有三个基本算子:选择、交叉和变异. 但是遗传算法的编程实现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编码,找到最优解之后还需要对问题进行解码,另外三个算子的实现也有许多参数,如交叉率和变异率,并且这些参数的选择严重影响解的品质,而目前这些参数的选择大部分是依靠经验.1995 年Eberhart 博士和kennedy 博士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算法. 这种算法以其实现容易、精度高、收敛快等优点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示了其优越性。

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 PSO) 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进化算法( Evolutionary Algorithm - EA) .PSO 算法属于进化算法的一种,和遗传算法相似,它也是从随机解出发,通过迭代寻找最优解,它也是通过适应度来评价解的品质. 但是它比遗传算法规则更为简单,它没有遗传算法的“交叉”(Crossover) 和“变异”(Mutation) 操作. 它通过追随当前搜索到的最优值来寻找全局最优。

1. 引言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是一种进化计算技术(evolutionary computation),由Eberhart博士和kennedy博士提出。

源于对鸟群捕食的行为研究。

PSO同遗传算法类似,是一种基于迭代的优化算法。

系统初始化为一组随机解,通过迭代搜寻最优值。

但是它没有遗传算法用的交叉(crossover)以及变异(mutation),而是粒子在解空间追随最优的粒子进行搜索。

同遗传算法比较,PSO的优势在于简单容易实现并且没有许多参数需要调整。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函数优化,神经网络训练,模糊系统控制以及其他遗传算法的应用领域2. 背景: 人工生命"人工生命"是来研究具有某些生命基本特征的人工系统。

人工生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技术研究生物现象2. 研究如何利用生物技术研究计算问题我们现在关注的是第二部分的内容. 现在已经有很多源于生物现象的计算技巧. 例如, 人工神经网络是简化的大脑模型. 遗传算法是模拟基因进化过程的.现在我们讨论另一种生物系统- 社会系统. 更确切的是, 在由简单个体组成的群落与环境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 也可称做"群智能"(swarm intelligence). 这些模拟系统利用局部信息从而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群体行为例如floys 和boids, 他们都用来模拟鱼群和鸟群的运动规律, 主要用于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领域有两种基于群智能的算法.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前者是对蚂蚁群落食物采集过程的模拟. 已经成功运用在很多离散优化问题上.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也是起源对简单社会系统的模拟. 最初设想是模拟鸟群觅食的过程. 但后来发现PSO是一种很好的优化工具.3. 算法介绍如前所述,PSO模拟鸟群的捕食行为。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群鸟在随机搜索食物。

在这个区域里只有一块食物。

所有的鸟都不知道食物在那里。

但是他们知道当前的位置离食物还有多远。

那么找到食物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

最简单有效的就是搜寻目前离食物最近的鸟的周围区域。

PSO从这种模型中得到启示并用于解决优化问题。

PSO中,每个优化问题的解都是搜索空间中的一只鸟。

我们称之为“粒子”。

所有的粒子都有一个由被优化的函数决定的适应值(fitness value),每个粒子还有一个速度决定他们飞翔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粒子们就追随当前的最优粒子在解空间中搜索。

PSO 初始化为一群随机粒子(随机解)。

然后通过迭代找到最优解。

在每一次迭代中,粒子通过跟踪两个"极值"来更新自己。

第一个就是粒子本身所找到的最优解,这个解叫做个体极值pBest。

另一个极值是整个种群目前找到的最优解,这个极值是全局极值gBest。

另外也可以不用整个种群而只是用其中一部分作为粒子的邻居,那么在所有邻居中的极值就是局部极值。

在找到这两个最优值时,粒子根据如下的公式来更新自己的速度和新的位置:v[] = w * v[] + c1 * rand() * (pbest[] - present[]) + c2 * rand() * (gbest[] - present[]) (a)present[] = persent[] + v[] (b)v[] 是粒子的速度, w是惯性权重,persent[] 是当前粒子的位置. pbest[] and gbest[] 如前定义rand () 是介于(0,1)之间的随机数. c1, c2 是学习因子. 通常c1 = c2 = 2.程序的伪代码如下For each particle____Initialize particleENDDo____For each particle________Calculate fitness value________If the fitness value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fitness value (pBest) in history____________set current value as the new pBest____End____Choose the particle with the best fitness value of all the particles as the gBest____For each particle________Calculate particle velocity according equation (a)________Update particle position according equation (b)____EndWhile maximum iterations or minimum error criteria is not attained在每一维粒子的速度都会被限制在一个最大速度Vmax,如果某一维更新后的速度超过用户设定的Vmax,那么这一维的速度就被限定为Vmax4. 遗传算法和PSO 的比较大多数演化计算技术都是用同样的过程:1. 种群随机初始化2. 对种群内的每一个个体计算适应值(fitness value).适应值与最优解的距离直接有关3. 种群根据适应值进行复制4. 如果终止条件满足的话,就停止,否则转步骤2从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看到PSO和GA有很多共同之处。

两者都随机初始化种群,而且都使用适应值来评价系统,而且都根据适应值来进行一定的随机搜索。

两个系统都不是保证一定找到最优解。

但是,PSO 没有遗传操作如交叉(crossover)和变异(mutation). 而是根据自己的速度来决定搜索。

粒子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记忆。

与遗传算法比较, PSO 的信息共享机制是很不同的. 在遗传算法中,染色体(chromosomes) 互相共享信息,所以整个种群的移动是比较均匀的向最优区域移动. 在PSO 中, 只有gBest (or lBest) 给出信息给其他的粒子,这是单向的信息流动. 整个搜索更新过程是跟随当前最优解的过程. 与遗传算法比较,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所有的粒子可能更快的收敛于最优解5. 人工神经网络和PSO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大脑分析过程的简单数学模型,反向转播算法是最流行的神经网络训练算法。

进来也有很多研究开始利用演化计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技术来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的各个方面。

演化计算可以用来研究神经网络的三个方面:网络连接权重,网络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传递函数),网络学习算法。

不过大多数这方面的工作都集中在网络连接权重,和网络拓扑结构上。

在GA中,网络权重和/或拓扑结构一般编码为染色体(Chromosome),适应函数(fitness function)的选择一般根据研究目的确定。

例如在分类问题中,错误分类的比率可以用来作为适应值演化计算的优势在于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方法不能处理的例子例如不可导的节点传递函数或者没有梯度信息存在。

但是缺点在于:在某些问题上性能并不是特别好。

2. 网络权重的编码而且遗传算子的选择有时比较麻烦最近已经有一些利用PSO来代替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神经网络的论文。

研究表明PSO 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神经网络算法。

PSO速度比较快而且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结果。

而且还没有遗传算法碰到的问题这里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PSO训练神经网络的过程。

这个例子使用分类问题的基准函数(Benchmark function)IRIS数据集。

(Iris 是一种鸢尾属植物) 在数据记录中,每组数据包含Iris花的四种属性:萼片长度,萼片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三种不同的花各有50组数据. 这样总共有150组数据或模式。

我们用3层的神经网络来做分类。

现在有四个输入和三个输出。

所以神经网络的输入层有4个节点,输出层有3个节点我们也可以动态调节隐含层节点的数目,不过这里我们假定隐含层有6个节点。

我们也可以训练神经网络中其他的参数。

不过这里我们只是来确定网络权重。

粒子就表示神经网络的一组权重,应该是4*6+6*3=42个参数。

权重的范围设定为[-100,100] (这只是一个例子,在实际情况中可能需要试验调整).在完成编码以后,我们需要确定适应函数。

对于分类问题,我们把所有的数据送入神经网络,网络的权重有粒子的参数决定。

然后记录所有的错误分类的数目作为那个粒子的适应值。

现在我们就利用PSO来训练神经网络来获得尽可能低的错误分类数目。

PSO本身并没有很多的参数需要调整。

所以在实验中只需要调整隐含层的节点数目和权重的范围以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

6. PSO的参数设置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应用PSO解决优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步骤: 问题解的编码和适应度函数PSO的一个优势就是采用实数编码, 不需要像遗传算法一样是二进制编码(或者采用针对实数的遗传操作.例如对于问题f(x) = x1^2 + x2^2+x3^2 求解, 粒子可以直接编码为(x1, x2, x3), 而适应度函数就是f(x). 接着我们就可以利用前面的过程去寻优.这个寻优过程是一个叠代过程, 中止条件一般为设置为达到最大循环数或者最小错误PSO中并没有许多需要调节的参数,下面列出了这些参数以及经验设置粒子数: 一般取20 – 40. 其实对于大部分的问题10个粒子已经足够可以取得好的结果, 不过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或者特定类别的问题, 粒子数可以取到100 或200 粒子的长度: 这是由优化问题决定, 就是问题解的长度粒子的范围: 由优化问题决定,每一维可是设定不同的范围Vmax: 最大速度,决定粒子在一个循环中最大的移动距离,通常设定为粒子的范围宽度,例如上面的例子里,粒子(x1, x2, x3) x1 属于[-10, 10], 那么Vmax 的大小就是20 学习因子: c1 和c2 通常等于2. 不过在文献中也有其他的取值. 但是一般c1 等于c2 并且范围在0和4之间中止条件: 最大循环数以及最小错误要求. 例如, 在上面的神经网络训练例子中, 最小错误可以设定为1个错误分类, 最大循环设定为2000, 这个中止条件由具体的问题确定.全局PSO和局部PSO: 我们介绍了两种版本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全局版和局部版. 前者速度快不过有时会陷入局部最优. 后者收敛速度慢一点不过很难陷入局部最优. 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先用全局PSO找到大致的结果,再有局部PSO进行搜索.另外的一个参数是惯性权重, Shi 和Eberhart指出(A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1998):当Vmax很小时(对schaffer的f6函数,Vmax<=2),使用接近于1的惯性权重;当Vmax不是很小时(对schaffer的f6函数,Vmax>=3),使用权重w=0.8较好.如果没有Vmax的信息,使用0.8作为权重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另外,对于使用时变的权重,结果不清楚,但是预计结果应比较好.附上一个C++实现的C++代码:代码来自2008年数学建模东北赛区B题,原题描述/post/18.html #include "stdafx.h"#include <math.h>#include <time.h>#include <iostream>#include <f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int c1=2; //加速因子int c2=2; //加速因子double w=1; //惯性权重double Wmax=1; //最大惯性权重double Wmin=0.6; //最小惯性权重int Kmax=110; //迭代次数int GdsCnt; //物资总数int const Dim=10; //粒子维数int const PNum=50; //粒子个数int GBIndex=0; //最优粒子索引double a=0.6; //适应度调整因子double b=0.5; //适应度调整因子int Xup[Dim]; //粒子位置上界数组int Xdown[Dim]=; //粒子位置下界数组int Value[Dim]; //初始急需度数组int Vmax[Dim]; //最大速度数组class PARTICLE; //申明粒子节点void Check(PARTICLE&,int); //约束函数void Input(ifstream&); //输入变量void Initial(); //初始化相关变量double GetFit(PARTICLE&); //计算适应度void CalculateFit(); //计算适应度void BirdsFly(); //粒子飞翔void Run(ofstream&,int=2000); //运行函数//微粒类class PARTICLE{public:int X[Dim]; //微粒的坐标数组int XBest[Dim]; //微粒的最好位置数组int V[Dim]; //粒子速度数组double Fit; //微粒适合度double FitBest; //微粒最好位置适合度};PARTICLE Parr[PNum]; //粒子数组int main() //主函数{ofstream outf("out.txt");ifstream inf("data.txt"); //关联输入文件inf>>GdsCnt; //输入物资总数Input(inf);Initial();Run(outf,100);system("pause");return 0;}void Check(PARTICLE& p,int count)//参数:p粒子对象,count物资数量{srand((unsigned)time(NULL));int sum=0;for (int i=0;i<Dim;i++){if (p.X>Xup){p.X=Xup;}else if (p.X<Xdown)p.X=Xdown;}if (p.V>Vmax){p.V=Vmax;}else if (p.V<0){p.V=0;}sum+=p.X;}while (sum>count){p.X[rand()%Dim]--;sum=0;for (int i=0;i<Dim;i++){if (p.X>Xup){p.X=Xup;}else if (p.X<Xdown){p.X=Xdown;}if (p.V>Vmax){p.V=Vmax;}else if (p.V<0){p.V=0;}sum+=p.X;}}}void Input(ifstream& inf) //以inf为对象输入数据{for (int i=0;i<Dim;i++){inf>>Xup;for (int i=0;i<Dim;i++){inf>>Value;}}void Initial() //初始化数据{GBIndex=0;srand((unsigned)time(NULL));//初始化随机函数发生器for (int i=0;i<Dim;i++){Vmax=(int)((Xup-Xdown)*0.035);}for (int i=0;i {for (int j=0;j<Dim;j++){Parr.X[j]=(int)(rand()/(double)RAND_MAX*(Xup[j]-Xdown[j])-Xdown[j]+0.5);Parr.XBest[j]=Parr.X[j];Parr.V[j]=(int)(rand()/(double)RAND_MAX*(Vmax[j] -Vmax[j]/2)); }Parr.Fit=GetFit(Parr);Parr.FitBest=Parr.Fit;if (Parr.Fit>Parr[GBIndex].Fit){GBIndex=i;}}}double GetFit(PARTICLE& p)//计算对象适应度{double sum=0;for (int i=0;i<Dim;i++){for (int j=1;j<=p.X;j++){sum+=(1-(j-1)*a/(Xup-b))*Value;}}return sum;}void CalculateFit()//计算数组内各粒子的适应度{for (int i=0;i {Parr.Fit=GetFit(Parr);}}void BirdsFly()//粒子飞行寻找最优解{srand((unsigned)time(NULL));static int k=10;w=Wmax-k*(Wmax-Wmin)/Kmax;k++;for (int i=0;i {for (int j=0;j<Dim;j++){Parr.V[j]=(int)(w*Parr.V[j])+(int)(c1*rand()/(double)RAND_MAX*(Parr.XBest[j]-Parr.X[j])+c2*rand()/(double)RAND_MAX*(Parr[GBIndex].XBest[j]-Parr.X[j]));}Check(Parr,GdsCnt);for (int j=0;j<Dim;j++){Parr.X[j]+=Parr.V[j];}Check(Parr,GdsCnt);}CalculateFit();for (int i=0;i {if (Parr.Fit>=Parr.FitBest){Parr.FitBest=Parr.Fit;for (int j=0;j<Dim;j++){Parr.XBest[j]=Parr.X[j];}}}GBIndex=0;for (int i=0;i {if (Parr.FitBest>Parr[GBIndex].FitBest&&i!=GBIndex) {GBIndex=i;}}}void Run(ofstream& outf,int num)//令粒子以规定次数num飞行{for (int i=0;i<num;i++){BirdsFly();outf<<(i+1)<<ends< for (int j=0;j<Dim;j++){outf< }outf<<endl;}cout<<"Done!"<<endl;}-------------------------------------------------------------------------既然有个目标函数,那么多目标可以在目标函数那里表示,我最近也在做这个粒子群算法,下面是我的vc++6.0代码,改造了一下基本粒子群,求路径的..#include <math.h>#include <time.h>#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double c1=0.7;double c2=0.2;double w=1.0;double Wmax=1.0;double Wmin=0.6;int Kmax=50;int const Dim=7;int const PNum=4;int FB=200;int FC=5;int GBIndex=0;class PARTICLE;void Initial();void Update(int *x,int *v);void GetDifferent(int *p1,int *p2,int *v);int GetFit(PARTICLE&);void CalculateFit();void BirdsFly();void Run(int num);double GetRandm();int A[7][7]={{ 0, 2,1000, 4,1000,1000,1000},{ 2, 0, 3,1000,1000,1000,1000},{1000, 3, 0,1000, 3, 6,1000},{ 4,1000,1000, 0, 5, 2,1000},{1000,1000,1000, 5, 0, 1, 2},{1000,1000, 6, 2, 1, 0, 4},{1000,1000,1000,1000, 2, 4, 0}};int B[7][7]={{ 0, 2,1000, 4,1000,1000,1000},{ 2, 0, 3,1000,1000,1000,1000},{1000, 3, 0,1000, 3, 6,1000},{ 4,1000,1000, 0, 5, 2,1000},{1000,1000,1000, 5, 0, 1, 2},{1000,1000, 6, 2, 1, 0, 4},{1000,1000,1000,1000, 2, 4, 0}};int C[7][7]={{1000, 20,1000, 10,1000,1000,1000}, { 20,1000, 5,1000,1000,1000,1000}, { 1, 7,1000,1000, 7, 36,1000},{ 40,1000, 2,1000, 6, 52,1000},{ 3,1000,1000, 9,1000, 11, 12},{ 20,1000, 6, 6, 8,1000, 14},{1000,1000,1000,1000, 8, 24,1000} };int First[7]={0,1,2,3,4,5,6};int Last[7]={0,1,2,3,4,5,6};int hp1[7]={0,0,0,0,0,0,0};int hp2[7]={0,0,0,0,0,0,0};//΢Á£Ààclass PARTICLE{public:int X[Dim];int XBest[Dim];int V[Dim];double Fit;double FitBest;};PARTICLE Pt[PNum];int Inp[4][7]={{0,6,2,4,1,3,5},{0,1,2,4,3,5,6},{0,3,6,5,4,2,1},{0,3,4,6,5,2,1}};double GetRandm(){return (double)(rand()/(double)RAND_MAX); }//³õʼ»¯Êý¾Ývoid Initial(){GBIndex=0;for(int i=0;i<PNum;i++){Pt[i].X[0]=Inp[i][0];Pt[i].XBest[0]=Pt[i].X[0];Pt[i].V[0]=0;for(int j=1;j<Dim;j++){Pt[i].X[j]=Inp[i][j];Pt[i].XBest[j]=Pt[i].X[j];//Pt[i].V[j]=0;Pt[i].V[j]=(int)(10*GetRandm()+1)/1.5;//cout<<Pt[i].V[j]<<ends;}Pt[i].Fit=GetFit(Pt[i]);Pt[i].FitBest=Pt[i].Fit;if (Pt[i].FitBest<=Pt[GBIndex].FitBest){GBIndex=i;}}cout<<"GBIndex:"<<GBIndex<<endl;}int GetFit(PARTICLE &p){int sum=0;int fb=0;int fc=0;int i=0;do{sum += A[p.X[i]][p.X[i+1]];fb += B[p.X[i]][p.X[i+1]];if(C[p.X[i]][p.X[i+1]]<FC) fc=1000;//´ø¿íÏÞÖÆ i++;}while(i<6 && p.X[i]!=6);if(fb>FB){fb=1000;}elsefb=0;sum+=(fb+fc);return sum;}void CalculateFit(){for (int i=0;i<PNum;i++){Pt[i].Fit=GetFit(Pt[i]);}}//Á£×Ó·ÉÐÐÑ°ÕÒ×îÓŽâvoid BirdsFly(){static int k=0;w=Wmax-k*(Wmax-Wmin)/Kmax;k++;cout<<"µÚ"<<k<<"´Îµø´ú£º"<<endl;for (int i=0;i<PNum;i++){if(w>GetRandm()){Update(Last,Pt[i].V);}for(int j=0;j<Dim;j++) Pt[i].V[j]=0;if(c1>GetRandm()){GetDifferent(Pt[i].XBest,Pt[i].X,Pt[i].V);Update(Last,Pt[i].V);for(j=0;j<Dim;j++) Pt[i].V[j]=0;}if(c2>GetRandm()){GetDifferent(Pt[GBIndex].XBest,Pt[i].X,Pt[i].V);Update(Last,Pt[i].V);for(j=0;j<Dim;j++) Pt[i].V[j]=0;}GetDifferent(First,Last,Pt[i].V);for(j=0;j<Dim;j++) Last[j]=j;Update(Pt[i].X,Pt[i].V);}CalculateFit();for (i=0;i<PNum;i++){if (Pt[i].Fit<Pt[i].FitBest){Pt[i].FitBest=Pt[i].Fit;for (int j=0;j<Dim;j++){Pt[i].XBest[j]=Pt[i].X[j];}}}GBIndex=0;for (i=0;i<PNum;i++){if (Pt[i].FitBest<=Pt[GBIndex].FitBest && i!=GBIndex) {GBIndex=i;}}cout<<"×î¼ÑÊÊÓ¦¶È:"<<Pt[GBIndex].FitBest<<endl;}void GetDifferent(int *p1,int *p2,int *p){for(int i=0;i<Dim;i++){hp1[i]=p1[i];hp2[i]=p2[i];}for(i=0;i<Dim;i++){int sw;if(hp2[i]!=hp1[i])for(int j=i+1;j<Dim;j++)if(hp2[j]==hp1[i]){sw=hp2[i];hp2[i]=hp2[j];hp2[j]=sw;p[i]=j;}}for(i=0;i<Dim;i++){hp1[i]=0;hp2[i]=0;}}void Update(int* x,int* v){int s;for(int i=0; i<Dim; i++)if(v[i]!=0){s=x[i];x[i]=x[v[i]];x[v[i]]=s;}}void Run(int num){for(int i=0;i<num;i++){BirdsFly();}for(int j=0;j<Dim;j++){cout<<Pt[GBIndex].XBest[j]<<ends; if(Pt[GBIndex].XBest[j]==6) return; }}void main(){Initial();Run(Kma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