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颗钻石》教案附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对七颗钻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主题的思考。
1.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故事情节理解:2.1.1 讲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2.1.2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如七颗钻石的象征意义。
2.1.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3.1 故事情节分析:3.1.1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1.2 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细节。
3.1.3 分享各组的分析结果,进行全班讨论。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故事情节。
4.1.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4.1.3 学生能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5.1.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5.1.3 学生能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5.2 教学难点:5.2.1 学生对故事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5.2.2 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以上为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制作包含故事情节、人物、象征意义等元素的课件。
6.1.2 课件中加入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
6.1.3 课件设计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
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7.1.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7.1.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兴趣。
7.2 故事情节分析:7.2.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感受故事氛围。
7.2.2 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7.2.3 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7.3 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7.3.1 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颗钻石》教案优秀5篇
《七颗钻石》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1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2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这些就是旱灾造成的(看幻灯),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是啊,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生: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展开各种想象。
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师评价:是的,你已经很渴了;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还不忘他人,为他人着想。
)师:是啊,多么珍贵的一罐水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
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拿出放在课桌里的文章,放声地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三.交流自学成果1.检查朗读情况师:看大家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4个)我们就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是你读得好还是他们读得好。
(师评价: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读得这么流利,真能干;知道自己读错了,能及时纠正,你真棒;你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被你吸引了;你的声音很响亮,读得真好听。
七颗钻石教案七案例教学反思课文
《七颗钻石》精品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七颗钻石》,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水资源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 课文解析:分析故事情节,讨论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主题。
3. 写作训练:以“我的七颗钻石”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主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主题,培养关爱他人、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氛围。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的理解。
3. 写作教学法: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3. 课文解析:分析故事情节,讨论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主题。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的理解。
5. 写作训练: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我的七颗钻石”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关爱他人、珍惜水资源的文学作品,如《小水滴旅行记》、《爱心树》等。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如爱心捐赠、节水宣传等,将课堂所学延伸至生活实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描绘。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领悟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水资源的良好品质。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3.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小姑娘、父亲、母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及其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象征意义的多层次解读。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课文背景、分析人物形象、讲解象征意义等。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七颗钻石》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父亲、母亲等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4. 讲解象征意义: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水、钻石等,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5.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文学作品的欲望。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七颗钻石》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水资源、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主题,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课文《七颗钻石》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引出本课课题《七颗钻石》。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人物的品质和故事的主题。
4.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中的情感体验,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优点: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练习。
2. 教学设计紧凑,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思考和表达。
不足:1. 对于故事主题的挖掘还可以更深入,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价值观。
2. 在写作练习环节,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七颗钻石》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分析人物形象,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主题,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课文《七颗钻石》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引出本课课题《七颗钻石》。
2023最新-《七颗钻石》教案【优秀3篇】
《七颗钻石》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七颗钻石》教案【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篇一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篇二一、复习词语和课文内容,走进课文。
1、复习词语。
(课件出示)(1)、认读词语。
竟然咽下唾沫匆忙绊倒瞬间凑上去忍不住(2)复习多音字。
咽(3)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认字。
(课件出示)一天下午,街上传来雪糕的叫卖声。
弟弟忍不住咽了口唾沫,看他那口渴的样子,我从储钱罐里取出零花钱,匆匆忙忙地跑了出去,不料绊倒在一块大石头上,鲜血瞬间就涌了出来。
为了不让弟弟失望,我顾不得疼痛,凑到人群中,为弟弟买回了雪糕。
(4)随机指导“唾”、“沫”两个字的书写。
板演学生书写展示及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复习生词,重点指导难记易错的生字,扫除字词阅读障碍。
随机指导“唾”“沫”两个字的书写。
]2、复习内容,质疑导入。
(1)指黑板,复习课文内容。
水罐:空→满→银→金→钻石、水流、星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姑娘的水罐首先从空的变成了满的,接着变成了(银的),然后变成了(金的),最后竟然从里面跳出了(钻石)涌出了(水流)钻石变成了星星。
(2)质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变化怎么样?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提出大问题:(课件出示)为什么水罐会有如此神奇的变化呢?从一次次神奇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随机提出本课的大问题,为后面抓课文主线教学做铺垫]二、深入课文,感悟内容。
《七颗钻石》的教案(最新3篇)
《七颗钻石》的教案(最新3篇)《七颗钻石》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在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之时,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而当得到水的时候却几次让水,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
鉴于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知道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由于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为此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回忆学过的童话故事,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一般情况;2、教师需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3、需制作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想象1、出示:旱灾干涸干枯焦渴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看到这四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想象后自由表达)2、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指名读。
分别出示反映旱灾的图片,指导感情朗读。
3、“就在这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草木丛林也都干枯,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时候,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却发现水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2024年人教版《七颗钻石》三年级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七颗钻石》三年级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1.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2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1.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教学难点:2.1故事中人物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一颗钻石,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钻石的特点。
1.2学生分享自己对钻石的了解和感受。
2.课文学习2.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随朗读。
2.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3.分析课文3.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4.情感体验4.1教师引导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4.2学生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讨论故事主题。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课后作业6.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故事,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6.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生字词的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包含课文朗读音频、生字词学习、故事分析等内容。
2.教学视频:关于钻石的介绍、故事情景再现等。
3.教学图片:故事角色、场景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深入理解了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对故事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3.在生字词学习方面,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生字词。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主人公小姑娘的成长过程,体会其勇敢、善良、无私的品质。
(3)能够领悟课文中所揭示的关爱他人、珍惜水资源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写作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
(2)分析主人公小姑娘的成长过程,体会其品质。
(3)领悟课文中所揭示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七颗钻石》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关于水的故事吗?借此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水的故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小姑娘的成长过程,体会其品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5. 主题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2)布置拓展作业:写一篇关于水的寓言故事。
四、教学反思1. 优点:(1)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通过合作探讨,学生能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3)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条理清晰。
2. 不足:(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不够深入。
小学语文《七颗钻石》教案(精选6篇)
小学语文《七颗钻石》教案〔精选6篇〕小学语文《七颗钻石》教案〔精选6篇〕小学语文《七颗钻石》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钻,倒)及新词,认读5个字,能用“清澈”造句.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7自然段.4.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美妙的心灵.教学重点: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学难点:体会小姑娘美妙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教学时数:2课时教具准备:词语、句子卡片,每人一张表格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及多音字.2.默读课文,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7自然段.4.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美妙的心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苏联卡泰耶夫写的童话故事《七色花》吗(有或没有)师说:“ 《七色花》讲的是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的花瓣实现自己和别人的愿望的事,表现了珍妮愿意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好品质.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和珍妮同样仁慈的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七颗钻石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读准字音.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水井干涸枯槁干渴而死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枯槁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干渴而死.(学生读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感受当时的环境.”)绊倒递给一瞬间水罐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接着一股清澈这时,突然从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颖的水流.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默读课文考虑: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默读后按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一件事.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变成金的涌出清水,射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的一件事.(假如再加上“大旱之年,”更好)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你自由朗读课文三至六自然段想一想.指导学生深化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5篇)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5篇)小学语文《七颗钻石》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丰富的想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一幅北斗七星图)2了解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二、研读新课1、解读第一段,文章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与严重的旱情,点明故事的背景。
为下文做了铺垫。
2、研读爱心的神奇力量。
(板书)3、了解本文童话的写作特点。
(1)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
(2)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3)语言通俗、生动。
(4)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人胜。
三、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看动画片,再次感受童话的写作特点。
五、小结六、家庭作业(课后练习第一,第二题)七、板书设计《七颗钻石》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 爱心的神奇力量。
2 丰富的想象。
二、课时: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夏天的夜晚,当你仰望天空,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星星、外星人、宇宙飞船……)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都非常的丰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遥远的大熊星座,跟随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起走进《七颗钻石》。
(二)作者简介同学们,你了解托尔斯泰吗?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和法律系学习,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1847年退学。
1851 年参军,参加过克里木战争。
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19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复活》(1899年)等。
晚年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过着平民生活。
(三)整体感知看来,同学们对列夫?托尔斯泰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这位伟大的作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首先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1、声音要洪亮,有感情。
2、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师生齐读课文老师作适当的点评。
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而得到了生活对她的巨大的回报。
(人教新课标)语文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七颗钻石》是人教新课标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颗神奇的钻石帮助一位小女孩克服困难,最终变成七颗小钻石,照亮了森林中迷路的人们。本案例旨在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领悟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强调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家庭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七颗钻石》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
2.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寓言故事,与同学分享,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七颗钻石》,让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2.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珍惜友谊,关爱身边的人。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4.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回顾,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展示闪耀的钻石图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寓言故事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七颗钻石语文教案附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颗钻石》语文教案附课后反思《七颗钻石》语文教案与评析1《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关切青青年教育问题的童话。
作者观看自然界在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展开了在丰硕的联想和想象,为俺们讲述了一名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宝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变幻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座,从而告知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世。
笔者经历两次教学进程,感受颇深。
【案例1】(初读课文,将难读的句子读正确。
)师: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生:水罐发生了很多转变。
师:罐发生了哪些转变?生:水罐开始是空的木水罐,后来里面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接着变成银的,金的,最后从里面跳出了七颗专门大的钻石,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相机板书: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一股水流。
师:让俺们来看看水罐发生的第一次转变。
请同窗们再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同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说说感受。
生:俺感受到了小姑娘很爱她的母亲。
师:你从那里感受到的。
生:在晚上,小姑娘去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到后来她还累得倒在了草地上。
从那个地址俺感受到了小姑娘很爱她的母亲。
生:小姑娘看到水罐里装满了水,想起病中的妈妈,她自身没有喝,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
从那个地址俺也感受到了小姑娘对妈妈的爱。
师:谁能用朗诵把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表达出来呢?同窗情感朗诵。
(大体按以上步骤教学课文三、四、五自然段)【评析】俺们能够看到,在本案例中,教师从引导同窗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对小狗的怜爱,母亲对小孩的母爱到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博爱,整个教学环节是由教师主宰着一切,同窗只是是在迎合着教师去读、说。
教师预设好一条阅读的暗线,在整个阅读进程中不许诺同窗有离线、越线之机。
同窗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回答好教师所预设的几个问题,获取课文语言文字所荷载的内容和知识吗?固然不是,同窗阅读主若是为了学会阅读,进展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最新《七颗钻石》优秀教学设计附反思(精品)
《七颗钻石》优秀教学设计附反思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学了《数星星的的孩子》,我们知道夜空中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叫——北斗星是怎么来的?那就来我们走进今天的童话世界里去揭开谜底吧!2、齐读课题,“钻”又读——是多音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小提示)(1)放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水罐发生了那些变化?开始吧!2、许多同学都读第二遍了,读的那么认真,一定学得不错,谁来跟这些朋友打声招呼?(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3、词语学得不错,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罐发生了那些变化?(指名)4、小结。
(板书:空水罐——满——银——金——七颗钻石 )多么神奇的变化啊,是什么使水罐发生了这一次次神奇的变化呢?三、体会第一次变化1、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划出写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指名)出示:“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 (神奇、意外、惊喜)带着感受再读句子。
这仅仅是清澈新鲜的水吗?这对小姑娘来说还意味着什么?(生命之水、希望之水)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指名)2、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自己去读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指名)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瞧,这就是当时的情景,(出示图片)所有的生命都乞盼着水呀,没有水,等待万物的就是死亡。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段话。
(齐读)3、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一个小姑娘要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可能会去哪些地方?看到的又将是怎样景象呢?(指名)没水呀,(指名)也没水呀,(指名)还是没有水,小姑娘,咱们别找了吧?(生答)是呀,小姑娘还要继续找,岩石刮破了她的双手,荆棘割破了她的衣服,她还是——最后她终于——4、出示:“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上睡着了。
七颗钻石教案七案例教学反思课文
七颗钻石精品教案七案例教学反思课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哲理寓意等。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3)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2. 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七颗钻石》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 教学反思:(1)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2. 选择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分析,拓展视野。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关爱他人、珍惜水资源、面对困难等主题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教学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七颗钻石教案【8篇】
七颗钻石教案【8篇】篇一:颗钻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想像进行说和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说你看过的童话,从中你得到的认识。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2、指名说说文中难懂的词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三)探究课文内容1、边读文章边填表。
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水罐的神奇变化人物什么行动后水罐变化作者通过故事歌颂什么2、全班讨论、交流。
水罐的神奇变化人物什么行动后水罐变化作者通过故事歌颂什么?3、重点句解读。
①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很久很久以前”这是人们讲故事时常用的开头。
“所有”和两个“都”说明了旱情之严重,告诉人们:水,已经成了生存之水,生命之水。
②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这一句是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
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4、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四)拓展延伸1、在作者笔下,水罐变得如此神奇,这是随着作者在丰富的想像而发生一次又一次变化的。
(板书:想像)文中小姑娘找水时曾累得睡着了,你认为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会梦到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充分发挥想像力。
(难点引导:可想到美梦,也可想到噩梦。
)2、我们经常看到街头行乞的人,面对他们的“可怜相”,也许你曾有过同情他的举动。
可是,有人说,那些人很多是为获取钱财而装出来的骗子,你帮了他,就是傻瓜,就是受骗上当。
请大家讨论:我们能不能因为有这种丑恶的现象或自己受过骗,就收起了自己的爱心,永远拒绝对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呢?第二课时一、复习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七颗钻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旱灾,谁能来说一说当时的情形?指名学生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旱灾的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人教版《七颗钻石》教案附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七颗钻石》语文教案与评析1 《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关心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童话。
作者观察自然界在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展开了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俺们讲述了一位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座,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笔者经历两次教学过程,感受颇深。
【案例1】(初读课文,将难读的句子读正确。
)师: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生:水罐发生了很多变化。
师:罐发生了哪些变化?生:水罐开始是空的木水罐,后来里面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接着变成银的,金的,最后从里面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相机板书: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一股水流。
师:让俺们来看看水罐发生的第一次变化。
请同学们再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读一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同学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说说感受。
生:俺感受到了小姑娘很爱她的母亲。
师:你从那里感受到的。
生:在晚上,小姑娘去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到后来她还累得倒在了草地上。
从这里俺感受到了小姑娘很爱她的母亲。
生:小姑娘看到水罐里装满了水,想起病中的妈妈,她自身没有喝,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
从这里俺也感受到了小姑娘对妈妈的爱。
师:谁能用朗读把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表达出来呢?同学感情朗读。
(基本按以上步骤教学课文三、四、五自然段)【评析】俺们可以看到,在本案例中,教师从引导同学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对小狗的怜爱,母亲对孩子的母爱到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博爱,整个教学环节是由教师主宰着一切,同学不过是在迎合着老师去读、说。
教师预设好一条阅读的暗线,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允许同学有离线、越线之机。
同学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回答好老师所预设的几个问题,获取课文语言文字所荷载的内容和知识吗?当然不是,同学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会阅读,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但在本案例中,教师条分缕析,将一份份的爱心硬生生地从课文中抽取出来,脱离整体语境让同学孤立地进行理解,这实际上是将语言“脱血”后肢解,使语言包蕴的情感断流。
这样没有层次性的理解,使同学体会到的爱只是浅表的。
那么,课文中所流出的涓涓爱流,能流向同学的心田,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呢?另外,同学在这种公开课教案中没有自主性,无法主动探究,只能在老师的“精心牵引”下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只会泯灭同学阅读的兴趣,扼杀同学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2】(初读课文,将难句读正确,再把自身感受深的句子、段落找出来用心地反复去读。
)师:同学们,你们一遍又一遍地读了课文,能试着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个句子吗?出示:当()时,水罐()。
生:当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等她醒来时,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
生:当小姑娘把水倒一点给小狗喝时,水罐变成了银的。
生:当妈妈把水让给孩子喝时,水罐变成了金的。
生:当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喝时,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流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在水罐一系列的变化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让俺感受到了爱。
师:再请大家好好地读读课文,从中你感受到了哪种爱呢?同学读课文,交流。
生:俺感受到小姑很爱小狗。
生:俺感受到了小姑娘对妈妈的爱。
生:俺还感受到妈妈也很爱她的孩子。
生:俺还感受到小姑娘对过路人也充溢了爱心。
师:从小姑娘的表示中,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小朋友?请用“这是个()的小姑娘”的句式说一说。
生:这是个善良的小姑娘。
生:这是个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生:这是个有爱心的小姑娘师:哪一份爱心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好好读读那段课文,说说打动你的原因,并用朗读把这份爱心表达出来。
同学读课文,交流。
生: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俺,因为在已经是晚上了,小姑娘还要出去给生病的母亲找水。
到后来还累得倒在了草地上睡着了。
师:想想小姑娘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水?生:小姑娘会到许多小河边去找水,但是河流干涸了,找不到水。
生:小姑娘还会到水井边去找水,但是水井也干涸了,也找不到水。
生:小姑娘会到池塘里去找水,但业找不到。
……师:在找水过程中小姑娘会发生什么情况?生:因为在晚上,小姑娘可能因为看不清路而摔倒。
生:小姑娘可能会被干枯的树枝划伤手臂。
……师:小姑娘为什么要吃那么多苦,到那么多地方去找水?生:因为她很爱妈妈,要为生病的妈妈找水喝。
师: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还表示在什么地方?打动你了吗?生:小姑娘醒来后看到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
她想赶紧把水给妈妈喝,这里也告诉俺们小姑娘很爱妈妈,也深深打动了俺。
师:小姑娘看到水罐里装满了水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示?生:她会非常高兴,说:“终于有水喝了!”生:她还会跳起来,因为她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水,现在却发现罐子里装满了水,实在太高兴了。
师:小姑娘的这种表示就叫做……(喜出望外)师:假如是你看到这罐水,你想怎么布置呢?生:俺想先喝掉一点,因为俺太渴了,再把剩下的水拿回去给妈妈喝。
师:小姑娘是这样做的吗?生:不是,她虽然很想喝个够,但她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
师:可见,这个小姑娘……(很爱她的妈妈)师:同学们猜猜,水罐里的水是怎么来得?生:俺想是天上的神仙被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感动了,才让水罐里变出了水。
……师: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感动了很多人,谁能把小姑娘这份爱心用朗读表达出来,打动大家吗?同学感情朗读。
师:还有哪份爱心深深打动你了?生:妈妈对孩子的爱也深深打动了俺,因为小姑娘把水罐交给妈妈,妈妈却没有喝,让给小姑娘喝。
师:当时,妈妈心里在想些什么?生:妈妈在想:俺的孩子很久没喝到水了,肯定很渴,还是让她喝吧。
生:妈妈在想,现在要找到水实在太困难了,假如俺把水喝了,孩子怎么办?师: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使水罐一下子变成了金的。
谁能将这份爱溶进你的朗读中。
师:还有哪份爱心深深打动你了?生:小姑娘不只爱妈妈,她也很爱小狗,她把自身也舍不得喝的水倒了一点给小狗喝。
这里深深地打动了俺。
师:小姑娘为什么要给小狗喝水?生:因为小狗渴了,在哀哀地尖叫。
师:假如小狗会说话,它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呢?生:小狗会说:“俺实在太渴了,给点水俺喝喝吧!”生:小狗会说:“求求你给点水俺喝喝吧,不然俺会死的。
”……师:喝了水的小狗会怎样?生:小狗会围着小姑娘摇头摆尾。
生:小狗会去亲吻小姑娘,感谢小姑娘的救命之恩。
师:小姑娘对小狗的这份爱心让小狗获得了新的生命,让俺们去感受这份珍贵的爱。
同学感情朗读。
师:还有哪份爱心深深打动你了?生: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心打动了俺。
因为小姑娘把水让给了过路人。
师:小姑娘需要水吗?从哪儿知道的?生:小姑娘很需要水,书上说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想凑上去喝水,还有她还咽了一口唾沫。
师:这时小姑娘在想些什么?生:小姑娘可能在想:这个过路人赶了很远的路,肯定很渴了。
生:小姑娘还可能会想:假如俺不把水给他喝,他可能会渴死的。
师:小姑娘对过路人的这份爱心又让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次,从水罐里跳出……(生: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生: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师:再把这份爱溶入你们的朗读中,细细地品味。
同学感情朗读。
师:学到这儿,请再来谈谈对小姑娘的认识。
生:这个小姑娘充溢了爱心。
她不光爱妈妈,对小狗也有爱,连不认识的过路人,她也对他充溢了爱心。
生:这个小姑娘心地很善良。
生:这是个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小姑娘。
她自身虽然也很渴了,但她为了他人一滴水也不喝。
……师:从水罐里流出的水会流到哪里?生:水会流到干涸的河流与水井里。
生:水会流到所有缺水的地方,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生:水会流到干枯的花草树木下,让他们重新生长。
那么世界又会变得生机勃勃了。
……师:看到七颗钻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俺仿佛看见了小姑娘的爱心。
生:俺仿佛看见小姑娘的心想钻石一样在闪闪发光。
……师:作者为什么让七颗钻石升上天空,而不留在小姑娘的身边呢?生:俺想是因为作者要让爱心永远不消失。
生:作者要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小姑娘的爱。
生:作者要让所有的人都要有爱心。
……【评析】在本案例中,教师在设计中紧扣一个“爱”字,引导同学去感知爱,感受爱,感悟爱,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看不到师“牵”生的痕迹,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同学要读,愿读,乐说的良好氛围中,尤其是教师大胆放手让同学走进文本,充沛与文本对话,教师作为同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则正确发挥自身的“点拨”作用,指点同学走近角色,走进教材,使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现出层次性,由“感知爱──感受爱──感悟爱”构成了完整的、严谨的教学链条,而课文中蕴涵的真真切切的爱意就随着这条教学链条贯穿课堂始终,让同学完完全全被爱紧紧包围,让课堂自始至终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1、初读感知爱:语文课本,首先应是读本,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阅读,让同学始终坚持读的热情和渴望,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使同学对读本有整体的感知,钱梦龙老师有这么一段论述:“公开课教案,大至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构思,小至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置,都必需有一个制高点,才干居高临下,统揽全局。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师巧妙运用“当()时,水罐()。
”的说话设计,旨在引导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掌握,根据要求,同学从多角度感知课文,初步感知小姑娘的爱心,让交流的话题辐射出文中爱的讯息。
2、再读感受爱:阅读主体的直接或接间生活经验是感悟的基础。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同学喜欢的童话故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再加上课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又和小朋友们年龄相仿。
因此,同学对贴近他们生活的文本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从反复的阅读中,他们对这一同龄人的特点也会有一个粗略的感受,因此能借助“()的小姑娘”句式表达出诸如“善良”、“乐于助人”这样的感叹。
但这是同学对文本中小姑娘的一个直接的认识,就大多数同学而言,这样感受到的小姑娘的爱心,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
3、研读感悟爱:要使同学对爱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必需从研读语段入手。
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引导同学对文本所反映的“内核”进行认识加工。
在此,教师首先以读为基本手段,让同学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从读中去感受爱心,从读中去寻找令自身感动的原因,然后,让同学表达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充沛战时自身的感悟过程。
其次,教师以引导同学想象为支点,抓住文中的可发挥空间,让同学想象小姑娘会到哪儿去找水?在找水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妈妈在把水递给小姑娘喝时在想些什么?以及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内心的想法。
让同学在想象中走近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去感悟一份份沉甸甸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