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绪论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基础绪论》课件

《机械基础绪论》课件

复合材料
1 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
由玻璃纤维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具有轻 质、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
碳纤维增强金属(CFRP)
由碳纤维和金属复合而成,具有高强度、高刚性 、轻质等特点。
3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
由陶瓷纤维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具有高 强度、高耐磨性、耐高温等特点。
04
非金属材料
陶瓷材料
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高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常用于制造密封件 、刀具等。
高分子材料
如塑料、橡胶等,具有轻质、高弹性、绝缘性好等特点,常用于制 造减震件、密封件等。
复合材料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具有各组成材料的优点,如玻璃纤维增 强塑料、碳纤维增强金属等,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
焊接技术
总结词
通过熔融两个或多个金属接头,然后冷却固化,以将金 属连接在一起的技术。
详细描述
焊接技术是一种通过熔融两个或多个金属接头,然后冷 却固化,将金属连接在一起的技术。焊接过程中,需要 将两个或多个金属接头加热至熔融状态,然后通过填充 材料或焊接电流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焊接技术具有连接 强度高、密封性好等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如容易产 生焊接缺陷和应力集中。
06
机械工程与环境保护
机械制造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机械制造过程中产生 的废气、废水、废渣 等污染物对环境的影 响。
机械制造过程中对自 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 破坏问题。
机械制造过程中能源 消耗和能源浪费问题 。
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
绿色设计
采用环保材料,减少材料消耗,优化产品设计, 降低能耗和排放。
清洁生产
05
机械设计方法
传统设计方法

第一章绪论-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第一章绪论-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Chp.1绪论基本要求(1)了解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含义和研究对象,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广义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含义。

(2)了解系统、广义系统的概念,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了解系统动态模型和静态模型之间的关系。

(3)掌握反馈的含义,学会分析动态系统内信息流动的过程,掌握系统或过程中存在的反馈。

(4)了解广义系统的几种分类方法;掌握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学会绘制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5)了解控制系统中基本名词和基本变量。

(6)了解正反馈、负反馈、内反馈、外反馈的概念。

(7)了解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1)学会用系统论、信息论的观点分析广义系统的动态特性、信息流,理解信息反馈的含义及其作用。

(2)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变量、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

本章难点广义系统的信息反馈及控制系统方框图的绘制。

一、课程简介性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学时:32h先修课程:复变函数、机械动力学、交流电路理论后续课程: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打下一定基础。

如: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机床等。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数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

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物理系统数学模型建立、时间响应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校正、系统辩识、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教材:杨叔子主编,《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1)Katsuhiko Ogata.卢伯英等译,现代控制工程(第四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李友善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教材结构:1)对研究对象(机械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chp.22) 在一定输入下分析系统的输出:时间响应(时域分析)chp.3频率响应(频率分析)chp.43)系统性能分析:稳定性判据chp.54)系统校正:使系统全面满足性能指标要求chp.6二、对象与任务控制论+工程技术→工程控制论控制论+机械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研究对象:研究广义系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从系统初始条件出发的整个动态过程,以及在这个历程中和历程结束后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

机械基础绪论教案

机械基础绪论教案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机械基础绪论教案学院名称: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09机制3Z姓名:缪润亭学号:09321323关于蒸汽机的故事:1688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尼斯·帕潘,曾用一个圆筒和活塞制造出第一台简单的蒸汽机。

但是,帕潘的发明没有实际运用到工业生产上。

十年后,英国人托易斯·塞维利发明了蒸汽抽水机,主要用于矿井抽水。

1705年,纽克曼经过长期研究,综合帕潘和塞维利发明的优点,创造了空气蒸汽机。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机械的组成及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2.了解机械分析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3.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2.掌握机器、机械、机构、零件等概念。

难点:机器与机构的区别。

教学手段与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绪论第一节机械的组成第二节机械分析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第三节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绪论第一节机械的组成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机械。

它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一、机器与机构在现代的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随处都可见到各种各样的机器。

例如:洗衣机、缝纫机、内燃机、拖拉机、金属切削机床、起重机、包装机、复印机等。

机器——一种人为实物组合的具有确定机械运动的装置,它用来完成一定的工作过程,以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

机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通过活动联接形成的构件系统。

1.机器的分类( 按工作类型的不同分)动力机器——实现能量转换;如:内燃机、电动机、蒸汽机、发电机、压气机等。

工作机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搬运物品;如:机床、织布机、汽车、飞机、起重机、输送机等。

信息机器——完成信息的传递和变换;如:复印机、打印机、绘图机、传真机、照相机等。

机器的种类繁多,它们的构造、用途和功能也各不相同。

但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实例1: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实例2:小型压力机2.机器与机构的共有特征1)人为的实物(机件)组合体。

中职《机械基础》(多学时)教案

中职《机械基础》(多学时)教案

中职《机械基础》(多学时)教案绪论0.1机械的组成、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和承载能力[课程名称]机械的组成、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和承载能力[教材版本]栾学钢主编。

机械基础(多学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栾学钢主编。

机械基础(少学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机械的组成2、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和承载能力二、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机械的组成、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和承载能力,掌握机械的组成特点,以及满足使用条件下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尺寸和形状。

三、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机器基本知识的了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

三、教学要求1、了解组成、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和承载能力,掌握机械的组成特点2、了解机械的基本知识,使设备能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

[教学重点]磨擦分类中的边界磨擦与混合磨擦的形成。

磨损种类中的疲劳磨损的形成机理和本科程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难点分析]机械的材料,失效、的强度定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法。

[学生分析]学生对机械了解得很少,讲课时要注意联系学生所见到的实用机械,分析机器的组成和结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爱上本课程,是讲好本课程的根本目的。

所以,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是讲好本课程的关键。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穿插互动、提问与设问,最后小结。

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教材中图0-1或洗衣机为例来讲机械的组成。

二、讲授新课(一)机器的组成1.机器的组成如图0-1所示或洗衣机为例来讲机械的组成。

得出无论是哪一种机械,都是由4个组成的,即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执行部分和控制部分。

2.机器的结构零件制造的最小单元。

构件运动的最小单元。

构件可以是一个零件,但更多的是多个零件的组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7个)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7个)

_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1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6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0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6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3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0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6。

机械设计基础1-绪论

机械设计基础1-绪论

凸轮7
3、工作过程:
活塞下行,进气阀打开, 燃气被吸入汽缸
活塞上行,进气阀关闭,压缩燃气
点火后燃气燃烧膨胀,推动活塞 下行,经连杆带动曲轴输出转动
活塞上行,排气阀打开,排出废气
4、运动分析: 原动件:活塞—由燃气推动(驱动力所作用的构件) 主运动:将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曲轴的回转运动 辅助运动:配气 ——启闭进排气阀
电力代替了蒸汽。 集中驱动被抛弃了, 每台机器都安装了独 立的电动机。
为汽车、飞机的 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1886年,本茨发明的汽油发动 机为动力的三轮车被授予专利。
与此同时,戴姆勒也发明 出了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
莱 特 兄 弟
1903
近代 — 材料的变革
19世纪中叶,发明了炼钢法,从那时一直到现在,
运动学
静力学
动力学
强度理论
牛顿经典力学
材料学
到20世纪上半叶,机械设计的方法已基本形成。
机 构 结 构 学 机 构 运 动 学 机 器 静 力 学 机 器 动 力 学 机 械 零 件 设 计
运动学
静力学
动力学
强度理论
但是,这些方法都基于图解和手工计算。 牛顿经典力学
材料学
现 代: 20世纪中叶 -
单一零件曲轴
多个零件
刚性组合 连杆
4.零件是组成机器最基本的单元体,是机械制造的单元体。
专用零件:特定机器中所使用的零件,如活塞、曲 轴、叶片
通用零件:各类机器中普遍使用的零件,如齿轮、 轴、螺栓等
5.部件:若干个零件的装配体
具体内容
常用机构设计
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棘轮机构、 槽轮机构、不完全
只具有机器的前两个特征——机构 如 凸轮机构(配气机构):把回转运动→直线运动 曲柄滑块机构:将活塞的直线运动→曲柄的回转 运动

中职《机械基础》(二版)绪论 (栾学钢等)云天课件

中职《机械基础》(二版)绪论 (栾学钢等)云天课件
易磨损,但传动效率较低。
0.2 机构的结构
P.4
二、运动副的类型与构件的结构
(一)运动副的类型 1. 低副: 2. 高副:两构件以点或线的形式相接触而组成的运动副称为高副。 如:滚动副、齿轮副、凸轮副等等。 高副特点:高副是以点或线接触,易实现复杂的传动。其接触部分压强
较高。
0.2 机构的结构
P.5
机构的组成:由原动件、从动件和机架组成。特殊机构可以没有从动件,但 必须有原动件和机架,如电动机、液压油缸等。
0.2 机构的结构
P.5
二、运动副的类型与构件的结构
(二)构件的结构
1要做成杆状。 (2)距离很近:做成偏心轮(轴)。 (3)定轴转动构件:做成轮盘状。 2. 具有移动副的构件
考纲要求
(1)认识机器的组成及作用 (2)识别零件部件构件机器机械 (3)理解运动副的概念 (4)了解机构简图 (5)认识机械的类型
它 们 都 是 机 器 吗 ?
0.1 机器的组成
机器:是人们根据使用要求而设计的
一种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
小带轮
机器用来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以
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
大带轮
P.1 绪论
思维导图
动力部分 传动部分 控制部分 保障部分
机械的组成
动力机械 加工机械 运输机械 信息机械
机械的类型
机构的结构
绪 论
认知的内容
零件:通用、专用 构件:原动件、从动件、机架 部件 运动副:高副、低副
机械的功能及应用 构件的材料及安全性 机构的性能及高效性 机械的运行及经济性
P.1 绪论
机械: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冲压机的工作过程:
制动器
曲轴 连杆
滑块 凸模 坯料

机械基础教案(模板)

机械基础教案(模板)

05
06
提交完整的设计报告和制作成果。
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实验报告
学生需按照实验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 记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各小组需将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包括设计方案、制作过程、功能演示和成果评 价等。展示形式可以是PPT、视频或实物等。同时,学生需提交完整的设计报告 和成果展示材料。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机械工程 领域的发展需求。
课程内容与结构
机械工程基本概念
介绍机械工程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发 展历史等。
经验设计
根据同类产品已有的设计经验,结合实际情 况进行改进和优化。
试验设计
通过试验手段探索设计方案,验证设计理论 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优化设计原理及应用
优化设计原理
数学规划方法
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目标函数的 极值,得到最优设计方案。
运用数学规划理论和方法,建立优化数学 模型,通过计算机求解得到最优解。
机构运动学分析
机构运动学概述
机构运动学是研究机构运动规律的学 科,主要研究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 速度等运动参数。
机构位置分析
通过机构的几何关系,确定机构中各 构件的相对位置。常用方法有解析法 和图解法。
机构速度分析
研究机构中各点的速度以及构件间的 相对速度。通过速度瞬心法、速度多 边形等方法进行分析。
多目标优化方法
智能优化算法
针对多个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寻求综合最 优方案。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绪论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绪论
32
思考题
计划如何学习好本课程?
10
青铜:第一种合金
• 青铜,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 、镍、铅、磷等)的合金。 •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 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 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 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 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夏钺yuè

11
十大国宝 青铜名器
• 8、铜冰鉴: 战国时期器物,方鉴 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 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铜 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 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 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 ,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 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 极高的历史价值。
15
• 9、虢(音国)季子白盘:是西周宣 王时期青铜礼器,道光年间出土于 陕西宝鸡,底部有铭文110字,四壁 各有含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 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 艺术精品 。 • 10、曾仲斿(音刘)父壶:为春秋 时期的盛酒器,为古代著名的盛酒 器或盛水器。
• 1 、 鸮 (音销)尊:商代鸟兽形 青铜器中的精品。
• 2、匽(音演)侯盂:西周时期 的盛食器 ,整体器具造型庄重 ,显示了 匽 侯身份和地位的尊 贵。
12
3、四羊方尊:造型简洁、优美 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 于极致的青铜典范”。这件器 物被认为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 巅峰之作 。
• 4、大盂(音余)鼎:它是西周早 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鼎腹内记 载了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 的立国经验。
机械制造基础
主讲人:武同
1
一、为什么要学机械制造基础
基础课→(桥梁)→ 专业课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对专业课和 基础课起着桥梁的作用。

机械基础第1章 绪论-高职高专教材

机械基础第1章 绪论-高职高专教材

5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机器有三个共同的特征: (1)都是一种人为的实物组合; (2)各部分形成运动单元,各单元之间具有 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实现能量转换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 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称为机器,仅具备前 两个特征的称为机构。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 实物(构件)的组合。 由此可见,机器是由机构组成的,但从运动 观点分析,两者并无差异,工程上将机器与机构 统称为机械。
7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随着机械的发展,“机械”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 化,有关机械的知识也在逐步地完善。 GB/T10853-1989《机器理论与机构学术语》 中规定的定义为: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 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信息。机构是用来传递 运动和力的,有一个构件为机架的,用构件间能够 相对运动的连接方式组成的构件系统。 将机器的概念与先前的定义加以对照,可以看 出区别在于: (1)过去把“作机械功或转换能量”作为机器 的必要条件。钟表,打字机,发报机都不满足这一 条件,因此只能视为机构,不能称为机器;而按照 现代机器的概念,钟表、打字机、发报机用于传递 信息,都属于机器。
3
4
通用零件是指各种机械中经常用到的零件,如螺栓、螺母、轴和齿轮 等。专用零件是指在某些机械中才用到的零件,如内燃机的曲轴、起重机 的吊钩等。
另外,还常把一组协同工作的零件组成的,独立制造或独 立装配的组合体称为部件,如联轴器、减速器等。
11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1.2
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15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1.4.3安全可靠性要求 安全可靠性要求是指机械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规 定的时间内,应具有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是机械产品的 必备条件。 安全可靠性要求有三个含义:1)设备本身不因过载、失 电以及其它偶然因素而损坏;2)切实保障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劳动保护性);3)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1.4.4工艺性要求 工艺性要求包含两个方面:1)装配工艺性;2)零件加 工工艺性。在不影响工作性能的前提下,应使机构尽可能简 化,力求用简单的装置取代复杂的装置去实现同样的功能, 为便于拆装,应尽量使用标准件。设计零件的结构要合理, 同时要很好地处理设计与制造的矛盾,满足加工制造的需要。 1.4.5 其它特殊性要求 针对每一具体的机器,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飞 机结构重量要轻;起重机、钻探机等流动使用机械要便于装 拆和运输;食品、印刷等机械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等。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

天津城市学院附属渤海职专机械基础——教案学校城市学院附属渤海职专课程名称机械基础授课班级电气、机电班任课教师:殷旺教学过程及说明;★教具演示并导入新课:(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螺纹联接:利用螺纹零件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相对固定起来的联接。

螺旋传动:利用螺纹零件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从而传递运动或动力的装置.一、螺纹的形成二、螺纹的类型1、按线数分在圆柱体上沿一条螺旋线切制的螺纹,称为单线螺纹。

也可沿二条、三条螺旋线分别切制出双线螺纹和三线螺纹。

单线螺纹主要用于联接,多线螺纹主要用于传动。

2、按螺旋线绕行方向按螺旋线绕行方向的不同,又有右旋螺纹和左旋螺纹之分。

通常采用右旋螺纹,左旋螺纹仅用于有特殊要求的场合。

3、位置分螺纹有外螺纹和内螺纹之分。

在圆柱体外表面上形成的螺纹,称为外螺纹,在圆孔的表面上形成的螺纹,称为内螺纹。

普通螺纹又有粗牙和细牙两种。

公称直径相同时,细牙螺纹的螺距小,升角小,自锁性好,螺杆强度较高,适用于受冲击、振动和变载荷的联接以及薄壁零件的联接。

细牙螺纹比粗牙螺纹的耐磨性差,不宜经常拆卸,故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粗牙螺纹。

三、螺纹的主要参数螺纹的主要参数:(1)大径(d、D)——螺纹的最大直径。

对外螺纹是牙顶圆柱直径(d),对内螺纹是牙底圆柱直径(D)。

标准规定大径为螺纹的公称直径。

(2)小径(d1、D1)——螺纹的最小直径。

对外螺纹是牙底圆柱直径(d1),对内螺纹是牙顶圆柱直径(D1)。

(3)中径(d2、D2)——处于大径和小径之间的一个假想圆柱直径,该圆柱的母线位于牙型上凸起(牙)和沟槽(牙间)宽度相等处。

此假想圆柱称为中径圆柱。

(4)螺距(P)——在中径线上,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

(5)导程(S)——同一螺旋线上,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之间的轴向距离。

对单线螺纹,S=P;对于线数为n的多线螺纹,S=np。

(6)牙形角(α)——在轴向截面内螺纹牙形两侧边的夹角。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案第1章绪论1.1制造与制造技术1.1.1生产(制造)的三种类型1.1.2广义制造与狭义制造1.1.3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1.制造技术概念2.制造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3.机械制造技术1.2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2.1机械制造业的发展1.2.2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2.3我国的机械制造业1.3课程内容体系与特点1.3.1课程内容体系1.3.2课程特点第2章机械制造过程的基础知识2.1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概念2.1.1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1.材料成形法2.材料去除法3.材料累加法2.1.2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1.生产纲领2.生产类型2.1.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1.概念2.组成(1).工序(2).安装(3).工位(4).工步(5).走刀2.1.4基准1.设计基准2.工艺基准(1).工序基准(2).定位基准(3).测量基准(4).装配基准2.1.5装配工艺过程2.2机械加工的最基本方法—切削加工方法2.2.1工件表面形状及其成形方法1.工件表面形状(1).旋转表面(2).纵向表面(3).特征表面2.表面的成形方法(1).轨迹法(2).成形法(3).相切法(4).展成法2.2.2成形运动与切削用量1.成形运动(1).主运动(2).进给运动(3).合成运动(4).其他辅助运动2.工件上的表面3.切削用量(1).车削用量(2).钻削用量(3).铣削用量2.2.3各种加工方法的工件表面与切削运动分析—车、铣、钻、刨、磨削2.2.4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1.外圆表面加工2.内圆表面加工3.平面加工4.槽与台阶及成形曲面加工5.螺纹加工6.齿形加工2.3机床的基本概念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组成:机床、刀具、夹具与工件2.3.1机床分类与型号表示法1.分类2.机床型号表示方法2.3.2机床的基本组成2.3.3机床的技术性能指标2.4刀具的基本概念2.4.1刀具切削部分组成1.车刀2.钻头3.铣刀2.4.2刀具几何角度1.车刀的几何角度(1).刀具角度的坐标平面与坐标平面参考系①.基面②.切削平面③.主剖(正交平)面④.法(平)剖面⑤.切深(进给)剖(平)面(2).刀具的标注角度(主剖面参考系)①.基面内②.切削平面内③.测量平面内(3).刀具的工作角度①.横车时②.刀尖高低时2.钻头的几何角度(1).坐标平面(2).钻头的几何角度3.铣刀的几何角度(1).圆柱铣刀(2).端铣刀2.4.3切削层参数1.外圆车削(1).概念(2).切削层厚度(3).切削层宽度(4).切削层面积2.钻削(1).切削厚度(2).切削宽度(3).切削面积3.铣削(1).切削厚度(2).切削宽度(3).切削面积2.4.4切削方式1.直角切削与斜角切削2.自由切削与非自由切削3.逆铣与顺铣(1).周铣(2).端铣2.4.5刀具材料1.概述(1).应具备的性能(2).种类2.工具钢3.高速钢(1).普通高速钢(2).高性能高速钢(3).高速钢的表面处理4.硬质合金(1).概念(2).WC基硬质合金(3).新型硬质合金5.其它刀具材料(1).陶瓷①.氧化物系②.氮化硅系③.Sialon(2).超硬材料①.金刚石②.立方氮化硼(CBN)2.5夹具的基本概念2.5.1夹具的组成与分类1.组成22.分类(1).按使用范围分(2).按使用机床分(3).按动力源分2.5.2工件的装夹1.概念2.装夹方式(1).直接找正装夹(2).划线找正装夹(3).夹具装夹2.5.3工件的定位1.工件的六点定位原理2.定位元件及其定位分析3.定位的几种情况分析(1).完全定位与不完全定位(2).欠定位与过定位2.5.4.定位误差1.概述2.典型表面定位时的定位误差分析计算(1).平面定位(支承定位)(2).内孔定位(定心定位)①.孔销过盈配合,销水平或垂直放置②.孔销间隙配合,销水平放置③.孔销间隙配合,销垂直放置④.在锥度心轴上定位(3).外圆定位3.计算举例第3章切削原理任务1.研究切削过程产生的各种物理现象任务2.研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措施3.1金属切削过程3.1.1切屑的形成过程3.1.2切削过程中的3个变形区3.1.3切削变形的表示方法1.剪切滑移量ε(剪应变)2.变形系数Λh3.ε与Λh的关系4.剪切角φ3.1.4剪切角(1).M.E.Merchant(2).LeeandShaffer41o24o3.1.5前刀面上的摩擦与积屑瘤1.前刀面的摩擦(内摩擦)2.积屑瘤(1).概念(2).成因(3).形成过程(4).特点(5).对切削过程的影响(6).抑制措施3.1.6影响切削变形的因素,tg1,o,Λhctgcooinoav41.工件材料2.刀具几何角度3.切削用量(1).切削速度vc(塑性与脆性材料)(2).进给量f(3).切削深度ap3.1.7切屑类型及其控制1.切屑类型(1)按机理分类①.带状②.节状(挤裂)③.单元④.崩碎(2)按切屑处理分类2.切屑控制3.2切削力3.2.1切削力的概念31.切削力的产生2.切削合力与分力3.切削功率4.单位切削力3.2.2切削力公式1.车削力(1).理论公式(2).经验公式2.钻削力(1).钻削力的产生与分解(2).钻削力经验公式(3).钻削功率3.铣削力(1).铣削分力(2).逆铣与顺铣时的垂直进给力与水平进给力(3).经验公式(高速钢、硬质合金)3.2.3切削力的影响因素1.工件材料2.切削用量(1).vc(塑性与脆性材料)(2).f(3).ap3.刀具几何参数(1).前角(2).主偏角(3).刃倾角(4).刀尖圆弧半径(5).负倒棱4.其他因素(刀具材料、VB、刃磨质量、切削液)3.3切削热与切削温度3.3.1切削热的产生与传出3.3.2切削温度及其测量方法1.自然热电偶法2.人工热电偶法3.切削温度分布特点(1).最高处(2).温度梯度3.3.3切削温度的影响因素1.切削用量2.刀具几何参数(1).前角(2).主偏角(3).负倒棱和刀尖圆弧半径3.工件材料(1).强度(硬度)(2).导热系数(3).脆性与塑性4.其他因素(1).刀具磨损(2).切削液3.4刀具磨损与破损及使用寿命3.4.1刀具磨损形态(部位)1.正常磨损(1).前刀面磨损(2).后刀面磨损(3).边界磨损2.刀具破损3.4.2刀具磨损原因1.硬质点磨损2.粘结磨损3.扩散磨损4.氧化(化学)磨损3.4.3刀具的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1.磨损过程(1).初期磨损阶段(2).正常磨损阶段(3).急剧磨损阶段2.磨钝标准3.4.4刀具使用寿命及与切削用量关系1.刀具使用寿命(1).概念(2).与总寿命关系2.与切削用量关系(1).F.W.Taylor公式(2).与f及ap的关系3.4.5刀具合理使用寿命的选择41.概念2.最高生产效率使用寿命Tp3.最低成本使用寿命Tc4.刀具使用寿命T的选择3.5改善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3.5.1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1.概念(相对性)2.衡量指标(1).刀具使用寿命T(2).切削速度vc(相对加工性)(3).切削力F(切削温度θ℃)(4).表面质量(5).断屑性能3.影响因素(1).物理力学性能(硬度、强度、塑性与韧性、导热系数)(2).化学成分(钢与铸铁)(3).金相组织3.5.2改善加工性的途径1.调整化学成分2.改变金相组织3.6合理选用切削液3.6.1切削液应具备的基本性能3.6.2切削液的种类3.6.3切削液的合理选用3.6.4切削液的使用方法3.7刀具合理几何参数选择3.7.1概述1.概念2.选择的一般原则3.7.2刀具合理几何角度及其选择1.前角(1).功用(变形、强度与散热、切屑形态与断屑、表面质量)(2).选择原则(刀具材料、工件材料、加工条件)2.后角(1).功用(2).选择原则(精粗加工、工件材料、系统刚度、定尺寸刀具)3.主偏角(1).功用(RY、切削层尺寸、分力比值)(2).选择原则(系统刚度、工件材料、工件形状)4.刃倾角(1).斜角切削概念及特点(切与割作用、工作前角、实际钝圆半径)(2).功用(流屑方向、刀尖强度与冲击位置、切削刃锋利程度、分力比值、切削刃工作长度)(3).选择原则(加工性质、系统刚度、刀具材料、工件材料)3.8合理切削用量选择3.8.1概念3.8.2选择的基本原则1.粗加工时选择的基本原则2.精加工时选择的基本原则3.8.3选择方法1.选ap2.选f3.确定vc3.9磨削3.9.1砂轮特性五要素及选择1.磨料(种类、特点及使用范围)2.粒度(磨粒与微粉、概念及选用原则)3.结合剂(种类、特点及使用范围)54.硬度(概念与选用原则)5.组织(概念、特性与选用)6.砂轮要素的表示法举例3.9.2磨削类型与运动参数1.磨削类型(外圆、内圆、平面、成形、无心)2.运动参数(主运动v、径向进给fr、轴向进给fa、工作台进给vw)3.术语(纵磨、横磨、周磨与端磨、顺磨与逆磨)3.9.3磨削过程1.磨削特点(速度高、冷硬程度与能量消耗大、单颗磨粒切削厚度hDg小、Fp大、随机分布、自砺性)2.磨削过程(1).单颗磨粒磨削(2).单颗磨粒切削厚度3.9.4磨削的其他概念1.磨削温度(点、区、工件)2.砂轮使用寿命与磨削(耗)比3.磨削表面质量(烧伤、裂纹)3.9.5先进磨削方法简介1.高效磨削(高速磨削、缓进给大切深磨削、砂带磨削)2.高精度小粗糙度磨削第4章机械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4.1概述4.1.1机械加工质量的含义4.1.2机械加工精度及获得方法1.机械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2.机械加工精度的获得方法(1).尺寸精度获得方法(2).形状精度获得方法(3).位置精度获得方法4.1.3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1.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2.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使用性能的影响4.2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4.2.1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原有误差的影响1.概述(1).概念(2).误差敏感方向2.原有误差的影响(1).原理误差(2).量具与测量误差(3).机床误差①.机床回转精度②.机床直线运动精度③.成形运动精度ⅰ.成形运动的位置关系ⅱ.成形运动的速度关系4.2.2加工过程因素的影响1.力变形的影响及控制(1).刚度(2).切削力变化(3).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措施(工件刚度、刀具刚度、机床与夹具刚度)2.热变形的影响及控制(1).热源(2).热变形的影响(工件、刀具、机床热变形的影响)(3).控制措施4.3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4.3.1加工误差的统计性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4.3.2加工误差的分布规律(正态分布、偏态分布、平顶分布、双峰分布)4.3.3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分布图法、点图法)4.4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64.4.1切削加工表面的形成过程4.4.2加工表面粗糙度1.概述2.产生的原因及控制(1).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成因(理论粗糙度、积屑瘤的影响、鳞刺的影响、切削机理变化、颤振、切削刃损坏)(2).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控制(刀具、工件、切削条件)(3).磨削表面粗糙度4.4.3加工变质层1.加工硬化2.残余应力3.磨削烧伤与裂纹及控制措施4.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及控制4.5.1概述4.5.2强迫振动及控制措施1.成因2.特点3.消除与控制措施4.5.3自激振动及控制措施1.概述2.特点3.激振机理(1).再生激振机理(2).振型耦合激振机理产生条件、提高系统动特性、采用减振装置)第5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5.1概述5.1.1概念5.1.2作用5.2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5.2.1概述5.2.2零件结构的机械加工工艺性5.2.3零件结构的装配与维修工艺性5.3定位基准的选择5.3.1精基准的选择5.3.2粗基准的选择5.4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5.4.1加工方法的选择5.4.2加工阶段的划分5.4.3加工顺序的安排5.4.4工序的集中与分散5.5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及工序公差的确定5.5.1加工余量的概念1.加工总余量与工序(工步)余量2.最大余量与最小余量及平均余量与余量公差7(3).控制措施(消除3.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公差对机械加工的影响4.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5.5.2加工余量的确定方法1.分析计算法2.查表法3.经验法5.5.3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5.6工艺尺寸链5.6.1概述(定义、组成与分类)5.6.2基本计算方法1.极值法2.概率法5.6.3应用举例1.基准不重合时的工序尺寸计算2.工序基准为待加工设计基准时的工序尺寸计算3.工序余量的校核4.有表面处理工序的尺寸链计算5.6.4工艺尺寸链的图表法5.7工艺过程的经济性分析与优化5.7.1概述(概念及提高生产效率措施)5.7.2工艺方案的经济性分析5.7.3工艺过程优化5.8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举例5.9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简介第6章机器的装配工艺6.1概述6.2装配尺寸链6.3保证装配精度的工艺方法6.3.1概述6.3.2工艺方法1.互换装配法(完全互换法)2.修配装配法3.选择装配法与调整装配法简介6.3.3机器的自动装配简介8。

1第一章__绪论(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1第一章__绪论(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 ( 3)液体摩擦:摩擦表面之间被液体润
滑膜完全隔离开,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 液体分子的内部摩擦力。在机械传动中, 两零件表面之间处于液体摩擦状态是最 理想的状态,但是很难达到这种状态。 • (4)混合摩擦 如下图轴瓦
2.磨损
• • • • • • •
摩擦将导致机件表面材料的逐渐丧失或转移,形成磨损。磨 损会降低机器工作的可靠佳,影响机器的精度,最终导致机器报 废。 1)磨损类型 根据磨损机理,磨损主要分为黏着磨损、磨料磨损、疲劳磨损、 腐蚀磨损等类型。 (1)黏着磨损:发生在重载、表面没有润滑的干磨损状态,当摩 擦发热使金属的温度超过其熔点时,两运动表面产生熔化、黏着。 材料之间出现转移,表面形成胶黏划伤 多沟纹的微切削过程。 (2)磨料磨损:摩擦表面之间渗入硬颗粒或硬的微凸体并在较 软的材料表面面上犁刨ll很很 〔3)疲劳磨损:当周期佳工作达到一定期限之后,接触表润产 生疲劳裂纹裂纹,由于充足的滑油渗入到裂纹中,接触表面短时 间形成封闭裂纹,使裂纹内的油液压力急剧升高,超过超过材料 的极限强度之后,金属表面材料出现脱落,形成麻坑。 (4)腐蚀磨损:在摩擦过程中金属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引 起磨损。
D、 控制装置),就其本身而言则是———
二、填空题
1、机械是———和———的总称。 2、一部完整的机器一般由———、————、———和——— 四个部分组成。
3、部件是构成机械的————,而零件则是机器的————

4、根据机器功能和结构要求,某些零件需刚性联接成一个整体,成
为机器中运动的基本单元件,通常称为———— 。零件是机器中最小的— ———。 5、为了结构和工艺的需要,构件既可以由若干个———组成,也可
3.机械
由机器的结构可见,机构的性能和零 件的质量决定着机器的完善程度。无论 是制造还是使用机器,都必须将机构和 零件作为基础来学习。如果只从结构和 运动的角度去分析,机构与机器之间并 无区汽车(图1-1)这种典型的机器代表 可见,机器通常由四大部分组成。

(完整版)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完整版)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章节名称 绪论-—-—平面机构运动副和运动简图 授课形式讲授课时1班级10综(3)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的运动副类型教学重点 低副和高副教学难点 运动副的区分和实践认识辅助手段 教学模型 课外作业课后体会通过教学学生掌握了运动副的概念和特点比较一、运动副使两物体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根据运动副中两构接触形式不同,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

1.低副:低副是指两构件之间作面接触的运动副。

按两构件的相对运动情况,可分为: (1)转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转动.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2)移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移动。

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3)螺旋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定关系的转动和移动的复合运动.丝杠与螺母组成的运动副。

2.高副:高副是两构件之间作点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二、自由度-个作空间运动的构件具有六个独立的运动,即沿X 、Y 、Z 轴的移动和绕 X 、Y 、Z 轴的转动,构件的这种独立的运动称为构件的自由度。

(a)转动副 (b) 移动副 (c) 螺旋副(a) (b) (c)一个作平面运动的自由构件,可以产生三个独立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及绕A点(极点)的转动,所以具有三个自由度.当两个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组成运动副之后,由于受到约束,相应的自由度也随之减少。

转动副约束了沿 X、Y轴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个转动的自由度。

移动副约束了沿一轴方向的移动和在平面内两个转动自由度,保留了沿另-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高副则只约束了沿接触处公法线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绕接触处的转动和沿接触处共切线方向移动的两个自由度。

所以在平面机构中,每个低副引入两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两个自由度。

每个高副引入一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一个自由度。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在于:撇开与机构运动无关的外部形态,把握机构运动性质的内在联系,揭示机构的运动规律和特性。

机械基础(劳动版)教案:绪论

机械基础(劳动版)教案:绪论

绪论(教案)【教学目的】了解本课程研究对象,认识机器的组成,掌握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基本概念及正确识别;【重点和难点】掌握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基本概念及正确识别;【注意事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物讲解【教学过程】引入:机械的产生机械是人类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探索中逐渐产生的。

机械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工具,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最古老的机械形式:杠杆、水车、风车、手工纺织机等。

机械设备的其它典型例子:加工机床、机械手、机器人、日用机械设备等。

注:机械的作用:减轻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机械基础基本概念.1.机器的组成:原动机部分、传动部分、控制部分、执行部分。

范例:家用洗衣机结构简图;内燃机工作分析。

三、机器的定义及特征1.定义: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以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

2.特征:1)由多构件组成;2)各构件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3)能做功或进行能量转换。

四、机器组成部件1.机构:具有机器前两个特征的多构件组合体;或由多构件组成且各构件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如:脚踏自行车、脚踏缝纫机、发动机中的曲柄滑块机构.2.构件:机器中运动的基本单元;如:发动机的连杆3.零件:机器中最小的制造单元;如:螺钉4.部件:一套协同工作且完成共同任务的零件组合。

如:轴承五、机构的组成1.定义:机构——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各构件的基本组合体称为机构。

机构仅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最简单的机器只有一个机构。

2.机构由构件组成,由一或几个零件组成构件;构件——运动的单元体;零件——制造的单元体;如:螺栓、螺母、活塞、曲轴。

六、运动副及其分类运动副——机构中,两构件间直接接触而又相对运动的可动联接。

(注:机构是由构件通过运动副联接而组成的构件系统。

)运动副中两构件间接触形式:点、线、面(运动副元素)根据组成运动副两构件之间的接触特性,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

《机械制图》教案绪论

《机械制图》教案绪论

《机械制图》教案绪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图示方法、尺寸标注、视图表达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制图的概念、作用和意义机械制图的标准和规定2. 图纸的基本知识图纸的规格和尺寸图框、栏和比例尺3. 视图表达视图的分类和作用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的绘制方法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4. 尺寸标注尺寸标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圆尺寸的标注尺寸的公差表示5. 绘图工具和技巧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绘图线型、线宽和颜色绘图基准和比例尺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图纸的基本知识和视图表达尺寸标注的方法和技巧绘图工具和绘图基准的使用2. 教学难点: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和尺寸标注绘图比例尺和线型的应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图纸知识和视图表达等内容。

2. 示范法:演示尺寸标注、绘图工具的使用和绘图技巧。

3. 练习法:学生自主绘制简单的机械图样,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和解答学生在绘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机械制图》教材、图样实例、绘图工具等。

2.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绘图板、绘图仪器等。

3. 辅导资料:相关视频教程、网上资源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机械产品图纸,让学生了解机械制图在工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介绍图纸的基本知识。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视图表达、尺寸标注和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4. 示范演示:老师在黑板上绘制简单的机械图样,演示尺寸标注和绘图技巧。

5. 练习时间:学生自主绘制简单的机械图样,巩固所学知识。

6. 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绘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机械基础全册教案[第四版]

机械基础全册教案[第四版]

机械基础(第四版)绪论(2课时)【导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机械,在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例如:螺钉、自行车、汽车、挖掘机),它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可以使物体运动速度加快的称为加速机械(自行车、飞机);一类是使人们能够对物体施加更大力的称为加力机械(旋具、机床)。

教学目标:1、本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2、掌握零件、构件、机构、机器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和机器的组成3、掌握运动副的概念和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机器和机构的区分2、运动副的概念和分类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机械基础就是来研究这些机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专业技术课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的。

2.课程内容它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及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课程任务学以致用。

二、机器、机构、机械、构件和零件1.零件和构件(1)零件:是机器及各种设备的基本组成单元(例如螺母、螺栓),有时也将用简单方式练成的单元件称为零件(如轴承)。

(2)构件:是机构中的运动单元体(如曲柄、连杆)。

(3)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零件是制造单元,相互之间没有运动。

构件是运动单元,相互之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联系:构件可以是一个独立的零件,也可以是由若干个零件组成2.机器和机构(1)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构件的组合,它是用来传递运动和力的构件系统(如带传动机构、齿轮机构)。

(2)机器:是人们根据使用要求而设计制造的一种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从而代替或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电动机手机)。

(3)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不同点:机器能代替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工或实现能量转换,机构只能用来传递运动和力而不能做功或实现能量转换。

相同点:都是由构件组成;构件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机器的组成一台完整的机器,通常由四部分组成动力部分:作用是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以驱动机器各部分的运动。

执行部分(工作机构):机器中直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基础绪论教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学院名称: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 09机制3Z
姓 名: 缪润亭
学 号: 09321323
关于蒸汽机的故事:1688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尼斯·帕潘,曾用一个圆筒和活塞制造出第一台简单的蒸汽机。

但是,帕潘的发明没有实际运用到工业生产上。

十年后,英国人托易斯·塞维利发明了蒸汽抽水机,主要用于矿井抽水。

1705年,纽克曼经过长期研究,综合帕潘和塞维利发明的优点,创造了空气蒸汽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机械的组成及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
2.了解机械分析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
3.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
2.掌握机器、机械、机构、零件等概念。

难点:机器与机构的区别。

教学手段与方式: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机械基础绪论教案
绪论
第一节机械的组成
第二节机械分析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
第三节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绪论
第一节机械的组成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机械。

它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一、机器与机构
在现代的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随处都可见到各种各样的机器。

例如:洗衣机、缝纫机、内燃机、拖拉机、金属切削机床、起重机、包装机、复印机等。

机器——一种人为实物组合的具有确定机械运动的装置,它用来完成一定的工作过程,以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

机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通过活动联接形成的构件系统。

1.机器的分类( 按工作类型的不同分)
动力机器——实现能量转换;如:内燃机、电动机、蒸汽机、发电机、压气机等。

工作机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搬运物品;如:机床、织布机、汽车、飞机、起重机、输送机等。

信息机器——完成信息的传递和变换;如:复印机、打印机、绘图机、传真机、照相机等。

机器的种类繁多,它们的构造、用途和功能也各不相同。

但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实例1:单缸四冲程内燃机
实例2:小型压力机
2.机器与机构的共有特征
1)人为的实物(机件)组合体。

2)各个运动实物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代替或减轻人类劳动,完成有用功或实现能量的转换。

凡具备上述1)、2)两个特征的实物组合体称为机构。

3.机器与机构的区别
机器能实现能量的转换或代替人的劳动去作有用的机械功,而机构则没有这种功能。

仅从结构和运动的观点看,机器与机构并无区别,它们都是构件的组合,各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因此,通常我们把机器与机构统称为机械。

机器的种类很多,但基本机构的种类不多,最常用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机构,间歇运动机构。

二、机器的组成
1.按功能分析机器的组成
就功能来说,一般机器主要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
控制部分
动力部分——是机器工作动力源。

最常见的是电动机和内燃机。

工作部分——是机器特定功能的执行部分。

比如:汽车的车轮、起重机的吊钩、机床的刀架、飞机的尾舵和机翼以及轮船的螺旋桨等。

传动部分——联接原动机和工作部分的中间部分。

比如:汽车的变速箱、机床的主轴箱、起重机的减速器等。

控制部分——控制机器的启动、停止和正常协调动作。

比如:汽车的方向盘和转向系统、排挡杆,刹车及其踏板,离合器踏板及油门等就组成了汽车的控制系统。

实例3:分析自动洗衣机的组成
2.按结构分析机器的组成
静联接动联接协调组合
零件构件机构机器
与动力源
静联接:被联接件的相对位置在工作时不能也不允许发生变化的联接。

动联接:被联接件的相对位置在工作时能够按需要变化的联接。

构件是组成机器的运动单元。

构件可以是单一的零件,也可以是由几个零件装配而成的刚性结构(如内燃机中的曲轴,连杆)。

零件是组成机器的最基本单元(即制造单元)。

通用零件——机器中普遍使用的零件。

如:齿轮、螺钉、轴等。

专用零件——只在某些机器中使用的零件。

如:内燃机中的活塞、起重机中的吊钩等。

部件——完成共同任务而结合起来的一组零件,它是机器装配的单元。

如:联轴器、滚动轴承、减速器等。

实例4:分析带传动机构的组成答案:带传动由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带组成
实例5:分析链传动机构的组成答案:链传动由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链组成按照用途不同,链可分为起重链、牵引链和传动链三大类。

第二节机械分析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要面临对现有机械设备和产品进行仿制、革新、使用、维护、维修等,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种种分析。

本课程将以实物机械为对象,研究常用机构、通用零件与部件以及一般机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一、机械分析的一般程序1.机械传动系统的运动分析分析机械传动系统中执行构件的运动形式、原动机的类型、所用机构的类型、功能、性能特点、运动特点、运动参数、几何参数及标准等。

2.机械传动装置结构分析分析机械传动装置中各基本机构、零部件及其组合的结构及其合理性,包括设计结构、工艺结构、装配结构等。

3.通用零件与部件的工作能力分析
分析通用零件与部件的功能、特点、结构、材料、标准,并作载荷分析、受力分析、失效分析、承载能力核算,了解提高工作能力的措施。

4.机械常用零部件的精度分析根据整机及其零部件的功能要求,分析其尺寸精度、配合精度、形状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

二、机械分析的基本方法
1.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将机械分析的理论与实际机构和机器的具体应用密切联系起来,并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观察和分析。

2.抓住分析对象的共性:各种机构和机器具有许多共性的问题,在机械分析过程中,不仅应分析它们的特性,也要抓住它们之间的共性,从而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工程问题都是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问题,故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采用分析、对比、判断等多种方法,以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三节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
一、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机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培养一定机械分析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任务
1.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2.具有运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3.培养有关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实际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着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不强调系统的理论分析;2.着重理解公式建立的前提、意义和应用,不强调对理论公式的具体推导;
3.注意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努力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绪论
第一章常用机构及其功能介绍
第一节铰链四杆机构
第二节凸轮机构
第三节变速机构
第四节步进运动机构
第二章轴系零件的种类及其功能
第一节轴
第二节键
第三节销
第四节轴承
第五节联轴器
第六节离合器
第七节制动器
第三章轮传动和轮系机构的类型及功能
第一节摩擦轮传动
第二节齿轮传动
第三节轮系
第四章螺旋传动和蜗杆传动机构的类型及功能第一节螺旋传动
第二节蜗杆传动
第五章带传动和链传动机构的类型及功能
第一节带传动
第二节链传动
第六章液压传动的构成
第一节液压传动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第二节液压传动系统的流量和压力
第三节液压传动的功率
第四节液压基本回路
第五节液压传动系统实例分析
第七章液压元件及辅助装置
第一节液压泵
第二节液压马达
第三节液压缸
第四节液压阀
第五节液压辅件
单缸四冲程内燃机
气动冲压机小型压力机
内燃机
Y系列电动机
重庆东风康明斯发电机燃气轮机的压力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