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1.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
a.文本类型:Reiss将待翻译分为四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
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视听型audiomedial。

将文本归类,可由此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便于评估翻译质量是否达到原文本类别的要求。

b.目的论:Skopos theory
2.20世纪80年代初Peter Newmark(纽马克):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文语义的重视传达,并常在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一直交际翻译注重交际的顺畅,可为交际转换语言形式
3.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
韩礼德、Juliane House
从语言学语篇角度诠释翻译
4.Itamar Even-Zohar and Toury多元系统理论:
目的语文化决定作品是否翻译,同时规范遣词用语。

翻译要看目的语文化强势还是弱势。

注重翻译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5.manipulation school操纵学派翻译观
6.译者主体性: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转向后译者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不再处于隐形地位,在文本选择、审美态度、翻译策略使用等方面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重要内容可参看查明建和田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7.女性主义翻译观
8.殖民主义翻译观
8.George Steiner 阐释学翻译观
9.认知视角翻译观
10.互文性
11.接受美学视角
等等。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是最近新近出版的一本关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书,主要涉及对翻译理论在当今传统与新媒介环境下的研究。

该书由四部分组成:翻译理论的进展、政治翻译理论、语言技术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理论的教育。

Anthony Pym在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非常有名,他的研究贡献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尊重。

该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更加注重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

它将翻译理论从传统的多元层次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中拉出来,从实践环境中识别新形式的翻译理论,从而丰富翻译理论研究。

书中重点阐释了传统与新媒介融合翻译实践对理论、方法与教育的双重影响,应用了更复杂的理论分析模型,扩展了翻译理论的范畴;书中重点探讨了移动信息时代的翻译技术和新信息技术。

总而言之,《翻译理论探索》以全新的视角探索翻译理论研究,尤其是在传统翻译理论与新媒介融合环境中,对翻译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考察,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本书的一大价值所在。

本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让读者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了解传统翻译理论与新媒介环境的融合,是一本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翻译目的理论

翻译目的理论

翻译目的理论翻译目的理论是指研究人们进行翻译的动机和目的的理论。

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翻译目的会有所不同,翻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源语导向翻译和目标语导向翻译。

源语导向翻译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追求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还原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以便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目标语导向翻译则强调翻译结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喜好,以便他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对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采用源语导向翻译的目的,翻译者会努力保留原文的结构、词汇和句法,以便传达原文作者的独特风格和语调。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原文的表达方式可能在目标语文化中并不合适或难以理解,翻译就需要根据目标语的习惯和喜好进行调整。

这就需要翻译者采用目标语导向翻译的目的,将译文进行适度改写或对原文进行删减和增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需要。

翻译目的理论不仅涉及到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和选择,还涉及到翻译任务的设定和评价。

设定翻译目的时,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翻译文本的功能和用途。

评价翻译结果时,也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社会中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以及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应该基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语境。

有些翻译任务要求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如科技文献的翻译;而有些翻译任务则要求强调目标语言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如广告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翻译目的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翻译结果更符合读者的期望和需求。

peter_Newmark翻译理论研究

peter_Newmark翻译理论研究

分析
To add fuel to the fire 火上加油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To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 在这四例的翻译过程中,套用了汉语中常用的习
语,使译语对读者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更加有 效地传递了原句信息,这就是交际翻译的功能。 如果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则不会获得如此通顺 、简洁、合乎译语习惯的效果。
结论
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强调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
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也不能 说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哪一个更好。二者在翻译中常 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有时两种方法还会合 二为一。如果传达的信息不受特定时空等条件的限制, 其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只要译文读者能获取原作信息, 并能像原文读者一样欣赏到原文的语言及写作特色,在 这种翻译中,就不存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分了。
意义的走失
纽马克认为,翻译主要涉及意义问题。
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要把人们所表达 的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意思就会走 失。甲语言中某些意义表达方式是不可 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种语言。因此,意 义的走失是必然的。
翻译标准
古今中外提法颇多
直译和意译 泰特勒的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 事实是,上述标准都只能适应某一种或几种文本。 纽马克认为翻译标准必须能够衡量某种翻译方法是否准确,是否
忠实翻译不采取折衷办法,比较呆板,而语义翻译则比较灵活,允许
一定的创造性,较多地为译文读者考虑。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一
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语
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 去行动,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 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 碍时才加以解释。但语义翻译也不能忽视向读者传达 信息,因此,原文如果不是现代作品,也要用现代语言来翻 译,以使译文更接近读者。 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 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 。为此,译者可对原作进行修正,但这并不等于说译者可 以不尊重原语文本,毕竟原文本是翻译的唯一源泉。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一、引言二、关联翻译理论的概念和特点关联翻译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尼达·基特斯堡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机的、动态的、交互的过程,翻译的结果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简单转换,而是对原文所传达的意义的再现。

在关联翻译理论中,重点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符号关联性和语言的交际性。

关联翻译理论的本质是以“关联”为中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文字的转换。

关联翻译理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

注重了翻译过程中的符号关联性,强调了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联性。

强调了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交流。

1. 语言关联性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关联翻译理论明确指出了翻译过程中的符号关联性,即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重视语言之间的关联性,把握好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简单机械地进行文字转换。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句子结构、词语之间的联系、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联性,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2. 翻译的交际性关联翻译理论中强调了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交流。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注重翻译的交际性,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尽可能使译文更加贴近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情感需求。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读者对译文所传达的意义的理解程度,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3. 翻译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且努力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传达。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通过转述、概括、归纳等方法,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意义,保持原文的情感和风格。

四、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启示1. 加强语言学习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加强语言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使译文更加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英语翻译的接受理论研究模型_基于商务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的接受理论研究模型_基于商务英语翻译

1接受理论影响英语翻译简论翻译接受理论是翻译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研究方法的变革将起到重要作用。

接受理论源于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强调读者能动接受的重要意义。

[1]翻译接受理论的根本特点当然是研究接受。

既然是对翻译的接受,就必然是读者对翻译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既然是关于翻译接受的理论,接受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与探讨对象就必然是翻译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当代翻译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没有独立、绝对的文本;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读者接受在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2]接受理论和翻译研究的关系非常紧密。

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可行性是一种好办法。

2.英语翻译的接受理论研究模型2.1翻译接受的阅读本质翻译作品的全部社会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任何翻译都涉及翻译接受,译者是特殊的读者。

因此,以翻译接受为研究对象的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无疑具有解释力。

作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源语文本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不应随意填补。

当不得不对这些空白和未定性进行具体化时,应注意具体化的恰当性;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并非其中心或主宰;译本读者在翻译文本的接受与效应史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

[3]翻译本身是一种阅读行为,一种特殊的阅读行为。

意义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接受者的期待视界。

[4]商务英语具有自己的特质,其语义体系往往迥然相异,也容易形成语义困境。

译者首先是作为接受译本的主体,他总是随己之意去认知和体味原文客体,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将文本中的含蓄部分明确化,未定部分具体化,翻译时自然产生不同的译文。

[5]2.2翻译接受的检验手段广告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销售的行为,广告翻译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6]广告翻译得好给人印象深刻,人们对广告的接受直接影响到广告的效用。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强调翻译的文化语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过程中必须考 虑原作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译 作所面临的接受环境。
重视文化因素的传

该学派认为翻译过程中必须尽可 能地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将文化因素有效地传递给译作读 者。
主张译者的主体性
文化学派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具有主体性,可以发挥自己的主 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 整和改写,以实现更好的文化交 流与融合。
奈达还关注语言的文化内涵,认为语 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翻译 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背景 和价值观。他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应该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以实现 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和文化对等。
03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CHAPTER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文化学派翻译 理论强调在文学翻译中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译者的创造性 翻译,让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化魅力。
增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增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01
过度强调文化因素
02
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过于强调文化因素 在翻译中的作用,可能导致忽略文本 的其他因素,如语言结构、修辞手法 等。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理 论框架,导致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多样 性,不利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学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未来可以 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生成、演变和互译 。
心理学
翻译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 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翻 译过程。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的论(sko pos‎t 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是德语词,意为“理论”。

目的论是将S‎k 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

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
科学派
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关注翻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该流派强调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吴立言、邱立本、孙振威、韦沛然等。

他们在研究中文翻译理论方面,采取了基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方法,强调翻译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和译文语言本质的准确理解基础上。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翻译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他们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等。

此外,他们还注重研究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句法结构分析、语义转换、文化背景的考虑等。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文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翻译教学和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还促进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总之,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特点。

他们的研究对中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意义深远。

翻译的主要功用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述,达到沟通的目的。

然而,即使翻译是一个人类文化中的关键部分,从事翻译工作的翻译者,却成为了人们不太理解和低估的群体。

为了透彻理解翻译的底层机制,准确把握翻译的内在逻辑,需要我们翻译理论的研究。

翻译理论是一门探讨翻译的基本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翻译过程、翻译语言、翻译文化、翻译技术等方面。

翻译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翻译家霍默所写的《翻译术》一书,它被认为是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过程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所经历的一系列认知、决策和执行过程,包括接受源语言信息、加工和转化源语言信息、生成目标语言信息等过程。

翻译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本质,了解翻译的一般规律和关键环节,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除了翻译过程,翻译语言也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研究内容之一。

翻译语言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所涉及到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即翻译的原始语言和翻译的目标语言。

翻译语言的选择和分析是翻译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翻译语言的选择上,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翻译文化也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翻译文化是指翻译所涉及到的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解码能力也是翻译者必备的素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对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化文化差异,从而实现有效翻译的目的。

翻译技术也是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翻译技术是指翻译者使用的各种工具和方法,以促进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翻译技术比较简单,如字典、手册引用和批注等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译、口译和机器翻译等技术也层出不穷,成为实现翻译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peter-Newmark翻译理论研究

peter-Newmark翻译理论研究

理论发展历程
初步形成
Peter-Newmark翻译理论最初是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旨在解 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完善与发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该理论 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 整的理论体系。
广泛应用
随着该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翻译实践者开 始关注并研究这一理论。
理论特点
产品说明的翻译需要考虑到消费 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Peter-Newmark翻译理论要求译 者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性的同时, 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市场的语言 习惯和文化背景。
法律翻译
法律文件翻译
法律文件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和准 确性,Peter-Newmark翻译理论 在法律文件翻译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该理论强调了译文的准确性 和规范性,为法律文件的准确传 达提供了保障。
商务翻译
商务合同翻译
商业信函翻译
Peter-Newmark翻译理论在商务 合同翻译中具有重要应用。该理 论强调了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为商务合同的准确传达提供了保 障。
商业信函的翻译要求准确、专业 和规范,Peter-Newmark翻译理 论为商业信函的翻译提供了指导, 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递。
产品说明翻译
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是重要 的组成部分,Peter-Newmark 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 留原文的情感色彩,使译文读 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 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到特定的 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PeterNewmark翻译理论要求译者 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知 识,以确保译文中的文化元素 得到准确的传达。
03
Peter-Newmark认为,文化转换是翻译过程中最具有挑战性 的任务之一,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以便更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术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翻译理论。

1.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和观念的转移。

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2. 契诃夫式的翻译理论: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文字。

译者应当有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得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产生类似的效果。

3. 统一性翻译理论:统一性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译者不应进行大幅度的改动或添加,而应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4. 语际翻译理论:语际翻译理论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主张翻译应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

翻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

5. 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仅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情感。

文学翻译理论也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6. 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当追求在目标文化中达到与原文相当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的翻译。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以及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翻译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会出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1.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提高翻译质量上。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译者可以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确保译文准确、流畅、自然。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理论的原则,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2.提升译者素养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提升译者素养上。

学习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深入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引导译者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遵循翻译职业道德,对待翻译工作认真负责。

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译者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翻译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

3.丰富翻译方法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翻译方法也日益丰富。

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和语言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翻译效果。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运用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等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4.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可以体现在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上。

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和方法,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据可依,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帮助翻译评审者和读者更好地评价译文的质量,确保翻译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总之,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提高翻译质量、提升译者素养、丰富翻译方法和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

因此,译者应当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将翻译理论运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翻译理论研究者也应关注翻译实践,结合实际翻译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目的论翻译理论

目的论翻译理论

目的论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它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效果,翻译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和满足特定的需求。

目的论翻译理论首先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它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翻译的目的往往与交流、理解、传达和表达相关。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其次,目的论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功能性。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达到特定的功能和效果。

例如,商务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商业交流和合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准确和专业化;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作的美感和意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神和思维跳跃。

翻译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文化传播、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此外,目的论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目的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翻译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的目的就是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习惯和偏好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与受众的有效沟通。

总之,目的论翻译理论通过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提出了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效果的观点。

翻译者应根据特定的目的、功能和受众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操纵学派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运用的开题报告

操纵学派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运用的开题报告

操纵学派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运用的开题报告
题目:操纵学派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运用
背景:
现代社会中,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方式,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操纵学派翻译理论是一种新近兴起的翻译理论,其本质是一种批判性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活动中,翻译者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它们往往是隐含的。

目的:
本研究旨在系统介绍操纵学派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相关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在实际翻译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和实用性。

研究内容:
1. 操纵学派翻译理论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介绍操纵学派翻译理论的来源、主要概念、基本理论框架和相关的文献资料。

2. 操纵学派翻译理论的实践经验: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操纵学派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活动中的应用和实践经验,讨论其局限性和可行性。

3. 操纵学派翻译理论的评价:结合相关文献,对操纵学派翻译理论进行评价和分析,探讨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4. 操纵学派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探讨操纵学派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实用性,提出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和具体操作方法。

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操纵学派翻译理论的概念、理论基础和相关实践经验,探讨其价值和实用性,对于深化翻译理论研究和实际翻译活动中的实践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翻译是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

翻译工作有时候需要顾及到语言的准确性、风格、语气、意境等方面,同时还需要融入历史、文化、时代背景等因素,这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转译工作,也需要对文化的理解和诠释,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文化视野和专业技能。

对于翻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里就作一些探讨。

一、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翻译理论是对翻译活动进行科学深入地探究和总结,旨在指导和改进翻译实践。

现代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对于翻译人员来说,不仅仅是单纯地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而是需要具备文化素养和交际技巧,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

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现代翻译理论主要分为功能翻译理论、文化翻译理论、语用翻译理论等,不同的理论强调了不同的翻译重点。

例如,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达到功能目标,即“译文必须达成与译前文本相同或相近的交际效果”,因此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文化翻译理论则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翻译应该注重文化的传递和表现;语用翻译理论则关注的是翻译的语用效果和交际目的,强调按照社交规则、语境、交际目的、语用关系等实现译文的目的。

不同理论都有其优劣之处,对于翻译人员而言,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任务需求,选用合适的翻译理论开展工作。

二、翻译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翻译实践中,适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处理起来的任务和情境会有所不同。

例如,想象一位翻译人员在为游戏翻译进行工作时,他需要把游戏中的角色名、物品名、场景描述等信息全部翻译为目标语言,这个时候考虑到游戏文化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文化翻译理论。

在使用文化翻译理论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理解源文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思想,根据本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文化信息进行选择、替换、调整等,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的信息和精神内涵。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翻译理论是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领域。

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翻译的原则、方法、技能以及对翻译现象和过程的准确描述和解释。

以下是对几个常见翻译理论名词的解释:1.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与原文意义等效,也可以是达到接受目标语读者的特定需求和期望。

翻译目的论关注译文的功能和使用情境,并根据具体目的确定翻译策略,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2. 等同译法(Equivalent Effect)等同译法认为翻译要在保持与源语言文本等效的前提下传达译文的意义。

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观点、感情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与源语言的读者有类似的阅读体验。

3. 文化转移(Cultural Transfer)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移。

翻译过程中,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需要转移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以保持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需要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

4. 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直译强调以原文字面意义为依据进行翻译,注重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的传达。

意译则更加注重把握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弹性地运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

在实际翻译中,直译和意译往往是结合使用的,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文本和翻译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5.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追求与源语文本相同的效果和反应,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层面的等效翻译。

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语的文化和语境中呈现出与源语文本相似的意义和效果。

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方法。

翻译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综述,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存在的争议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推动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等背景下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即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基于翻译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和交际理论,同时深受行为理论的影响。

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核心在于语言在交际中的功能。

翻译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交际功能。

因此,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应服务于特定的交际目的,而非简单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交际理论则强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在于确保信息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传递。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应根据特定的交际需求和目标语读者的期待来进行,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行为理论也对翻译目的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有意图的。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同样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以实现特定的交际效果。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功能主义语言学、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翻译理论探索”是由安东尼皮姆(AnthonyPym)出版的一本关于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的书。

这本书对当今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pym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贡献出发,探究他的著作对当今翻译理论的涵义以及影响。

安东尼皮姆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学者,他早期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一些出色的成果。

他在《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提出了三个主要论点。

首先,他认为,翻译理论超越了抽象理论,需要研究者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和改进。

其次,翻译理论需要涉及多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改进翻译过程。

最后,他认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应该注重双向翻译的有效性,关注翻译者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并努力改进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皮姆提出的新观点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他提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将翻译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静态翻译理论的观念,使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再单纯局限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变得更加实用性。

他的理论认为,翻译理论应该注重和探究语言的现实使用情况,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因素。

这一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视角,而且更多地关注翻译者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皮姆的理论被广泛引用,已经在当今翻译理论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一个多学科深入的视角,帮助翻译学者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改进技术。

安东尼皮姆的理论已经在翻译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翻译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架起了基础。

总而言之,安东尼皮姆的《翻译理论探索》一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当今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实用性的翻译理论,而且聚焦于实践,让翻译理论更加实在。

它提供了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翻译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可以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译
-意译是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通 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意群)是使用较多,意译主 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使用。 -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 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大量的实力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 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 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尤金· 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 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 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 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 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差异

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尽量为这些读者排除 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在语义 翻译中,译者仍然以原文基础,坚守在源语文化的阵地 之中,只是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 的意思。 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强调的 是保持原文的“内容
意译的应用——影视
同样著名的《碟中谍》系列 电影也是意译的另一个实例。 《碟中谍》的英文名称为 Mission Impossible,如果 直译出来的话便成了《不可 能完成的任务》,不仅累赘, 而且还无法突出动作片的主 题,实属不妥
译的应用——影视
这样的台词意译不仅可以让中国观众直观理解P90X的含 义,还能维持一种诙谐的气氛,与全剧氛围保持一致。

Thank You
小组成员:秦莹 贺顺超 谢婧 王千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世人千万种,浮云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2、I look for what i miss , I konw not what it is , I feel so sad , so drear , so lonely , without cheer
尤金· A· 奈达(EugeneA.Nida),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 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 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
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 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意译的技巧
--意译指只忠实原文内容,不拘泥原文结构形式与 修辞
手法的翻译方法。信息的传递为第一位。
--意译把忠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 在第二位,要求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 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 可能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心理。 --意译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2、Completely lost in a make-believe world , I see med to see all the lamp lights drifting from the ground .With the illusory stars hanging still overhead , I was spared the effort of tracing their positions when I woke up from my dreams in the dead of night.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 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 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 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 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相关翻译理论

彼得· 纽马克,生于1916年, 是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 家。他从事过多种欧洲语言 的翻译工作,是出色的译者 和编辑。纽马克同时也是一 位语言学家,并担任英国语 言学家协会会长。他的主要 兴趣就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 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把 翻译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相 结合
意译的应用——散文
1 、At this moment all was bright , clear and calm in my heart . I felt as if I were ascending to heaven or on the way back to my hometown.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里。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 词汇对等 2. 句 法对等 3. 篇章对 等 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 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 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 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 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 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除了有以上方式的自由创作 意译以外,还有一些口语化用语的意译是需要我 们去记住的:

Don't blow it. 别搞砸了 Kiss my ass! 滚蛋! I get it 我明白了/我能行 Another one bite the dust. 又有一个人死了



相关翻译理论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意译:
一、 包含典故的文化习语 英语和中文表达的语义有较大的差异,需要按照习语习 惯进行表 达,以避免违法文化习惯。例如:
It rains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说曹操,曹操就到 二、英译汉时能找到汉语对等含义,但是语义有所差异,必须按照汉 语的语义习惯表达。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根据上下文语境,对有些词汇、句式进行适当调整、转换。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翻译理论研究 之
“意译”

意译的定义和技巧

意译的应用
a) 散文 ,诗歌 b) 小说 c) 影视 相关的翻译理论

a)尤金· A· 奈达
b)彼得.纽马克
Liberal Translation
Defini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is to render both the meaning and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text for accuracy and faithfulness, as a source text oriented.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意译的应用——影视

意译除了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所体现以外,在影视作 品的翻译中同样随处可见
我们最为熟悉的Gone With The Wind,文学直译为《飘》,但 是电影的翻译却是《乱世佳 人》,这便将整部影片的内容 概括了出来,使得观众一看便 领会了郝思嘉的绝对主角地位, 更便于观众理解影片。
交际翻译”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交际翻译”指的是视翻译为“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 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或途途径。虽然所有的翻译途径都在某种程度 上视翻译为交际,而这里所说的交际翻译却完完全全地以目的语读 者或接受者为导向。沿此途径的译者在处理原文的时候,旨在传递 信息而不是复制一串串的语言单位,他所关心的是如何保留原文的 功能和使其对新的读者产生作用。交际翻译和逐句逐行译和直译的 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原文中的遣词造句的形式仅视为译者应考虑的 部分因素。 “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 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1981/1988:22)。即是说,交 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 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在的自由 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 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因此他所 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体类型 包括新闻报导、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 。
一念至诚的将假作真,灯光似乎都从地上飘起。这幻成的 星光,都不移动,不必半夜梦醒时,再去追寻他们的位置。
意译的应用——诗歌
1、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交际翻译” 与 意译

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家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基本策略。交 际翻译法具有相对意义。交际翻译法集归化、意译和地 道翻译的优势。

交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 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交际翻译常常是“欠额 翻译”。换句话说,即使翻译难度较大的语篇,交际翻 译也会较多地使用通用的词汇。语义翻译所产生的译文 通常比较复杂、累赘、啰嗦和过于详尽。译者尽力追踪 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努力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