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一课的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以史为鉴畅谈启示”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是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演进的两个阶段,分别引导学生探究其背景、主要表现和影响三个部分,并将其放在世界史观阈下思考。最后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本课获得的历史启迪,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层次。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实现。

█课堂导入

【设疑与探究一】

教师:当人类历史的车轮驶入19世纪中期,同学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世界历史的画面呢?(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为视角;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片段,结束后投影如下图片):

农业文明的夕阳工业文明的朝霞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与手摇纺车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

大革命却在深刻地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

[设计意图]联系有关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等历史知识引入新课,让学生从全球史的研究视阈了解本课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一、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设疑与探究二】

材料一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的信材料二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开眼看世界”,他们看到了什么?其新思想含义是什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他怎样的一种思想?其结局又如何?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林则徐及《四洲志》、魏源及《海国图志》等相关资料)林则徐组织翻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

技”主要指军事技术,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中国最早的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书籍。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林则徐、魏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的思想主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当长期闭目塞听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中国的制度是先进的”,西方的技术是先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有列强侵略加剧,内有农民起义频发,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会这样做呢?

【设疑与探究三】

材料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材料四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何不同?洋务派会遇到什么阻力?洋务运动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结局?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洋务派把魏源等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进行了长达30多年之久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他们创办近代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和懂得军事、科技的人才,并在沟通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缺口;派遣留学生,不但学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洋务运动为西学在中国更为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但是,洋务派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强行嫁接到落后的封建肌体上来,“布新而不除旧”,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而不变革封建制度就想实现中国富强,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读与问题与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突破本课难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二、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设疑与探究四】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材料五至今日而欲办天下事,必自欧洲始,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舍些无以师其长而成一变之道。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则以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

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擅其胜;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其他则彼之所考察,为我之所未知;彼之所讲求,为我之所不及,如是者直不可以偻指数。

——王韬《论变法》(中)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教师:(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总结)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时,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则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实际上是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和洋务运动后的中国展开的一场激烈的近代化实力的较量。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时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迅速实现向现代国家的转变,从东亚的边缘一跃成为东亚的新帝国中心”。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只是浅尝辄止,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没有进一步深化下去”,最终这场较量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顺应时代潮流,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六康有为最初接受儒家传统教育;1879年出游香港,亲身体验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性。“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