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复习必备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中考理科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学好物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是中考物理必考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1.运动物理学-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牛顿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和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v=s/t,a=(v-u)/t。

-等加速直线运动: x = ut + 1/2at^2,v = u + at,v^2 = u^2 + 2ax。

2.光学-光的反射: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的波长与颜色的关系。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折射,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透镜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成像规律的应用。

-光的色散:白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七种颜色,颜色的顺序和波长的关系。

3.力学-动力学:力的定义、力的单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

-平衡力和不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加速度为零。

-力的合成和分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斜面静态问题:斜面倾角、各个力的分解。

4.热学-温度和热量: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热平衡和传热的基本概念。

-热的传导:导热的基本条件,导热系数和导热公式。

-热膨胀:线膨胀和体膨胀,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应用。

-状态变化:相变的基本概念,融化、凝固、升华和沸腾的条件和过程。

5.电学-基本电路:并联和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欧姆定律:U=IR,R=U/I,电阻、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电功率和电能:P=UI,W=Pt,电功率和电能的计算。

-静电学:电荷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电场的概念,静电场的特点。

以上是中考物理必考的重点知识点总结,每个知识点都需要理解其基本概念、公式和应用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解答问题。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学生多做习题和模拟试题,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和公式

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和公式

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和公式一、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1、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任意一个系统内,能量的总和不变,即能量守恒。

2、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内的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即动量守恒。

3、牛顿定律第一定律:没有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其速度相对保持不变,也叫定力定律;第二定律: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的质量相乘后的积分结果,即力的积分结果,称为物体的动量;第三定律:任何一种力都是施加在某物体上的另一物体所施加的一个反作用。

4、能量守恒的原理能量守恒的原理:在任一一个系统中,能量的总和不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能量守恒。

5、静电场静电场:也叫静电场,是一个充满电荷的空间,电荷被静电场所围绕,这种静电场具有各种电压和电场强度,它确定着电子在该空间中运动的路径和速度。

6、电势能电势能的定义:当电荷流动,从一个电位高的位置到另一个电位低的位置的能量消耗,称为电势能。

电势能的公式为:电势能=电荷量×电位差。

7、功率功率是能量在单位时间内释放或消耗的量,功率的公式为:功率=功/时间。

8、阻力阻力:是把电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电流的强度的装置或现象,其公式为:电流=电势/阻力。

9、电压电压是电势区别的量,表示电流从电源流向负极时的势能变化情况,电压的公式为:电压=电势差/电荷量。

10、声速声速:声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以特定频率的振动传播到相应物质中,反射在各个表面,最终到达人耳附近的空气中而产生的,声速的公式是:声速=频率×波长。

二、物理初三中考必背公式1、能量守恒定律的公式:E=KE+PE+U,其中E表示总能量,KE 表示动能,PE表示势能,U表示热能。

2、动量守恒定律的公式:mv=mv+mv,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公式mv=F,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F表示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4、电势能的公式:Ep=qV,其中Ep表示电势能,q表示电荷量,V表示电位差。

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一、物理的基本概念1. 物理: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和相互转化的学科。

2. 物质: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具有一定质量和占据一定空间的所有事物的统称。

3. 分子:物质的微小组成单位,由原子组成。

4. 原子:构成分子的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5. 质量: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和引力作用的度量。

6. 密度:物质的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大小。

7.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8. 物理量:描述物理现象的量。

二、运动的描述1. 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

2.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

3. 位移: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位置变化。

4.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

5. 加速度: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

三、力和运动1. 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是改变物体形状或状态的物理量。

2. 力的作用:引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3. 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运动定律、相互作用定律。

4. 动量:物体运动的本质。

5.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6. 功: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用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乘位移的大小表示。

7.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

四、压强1. 压强:一个物体表面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2. 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压强:P= F/ A。

3. 气体的状态方程:P V= n R T。

4. 帕斯卡定律:任何一个闭合的容器中,外界对容器施加的压力,容器内各处都要承受这个压力。

5. 液体的压强:P= pgh。

五、流体的压力1. 流体:液体和气体的统称。

2. 流体静压力:分布在静止流体中任意一点上的压力。

3. 浮力: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

4. 流体压力的应用:液压装置、液体的运动。

六、热学知识1. 温度: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

2. 热量:能够传递的能量。

3.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4.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中能量总是守恒的。

初中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整理

初中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整理

初中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整理一、声学部分。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_固>v_液>v_气。

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音调比男低音歌唱家的音调高,因为女高音歌唱家声带振动的频率高。

-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声音响度大;在教室外听到老师讲课声音比在教室后面听到的声音大,是因为距离发声体近响度大。

-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例如,我们能分辨出钢琴和二胡的声音,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 - 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力学1.牛顿三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物体受力平衡时的条件;-物体受力不平衡时的条件。

2.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3.动量和冲量:-动量的定义;-冲量的定义;-动量守恒定律。

4.常见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两个抛体运动的相对性质。

5.摩擦力:-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6.机械能的损失:-摩擦力对机械能的影响;-机械能的损失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7.弹簧力:-弹簧力的定义和性质;-弹簧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光学1.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光的退色现象和光的散射。

2.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反射和折射的应用。

3.光的反射:-镜面反射的规律;-成像规律。

4.光的折射:-理解折射角与入射角、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5.凸透镜:-凸透镜的定义和性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6.凹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和性质;-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7.光的颜色:-光的颜色与频率、波长的关系;-光的颜色与亮度、光的强度的关系。

三、电学1.电流和电压:-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电阻和电功:-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电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简单电路:-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4.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定义和应用;-电阻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5.变压器:-变压器的定义;-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6.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现象和规律;-反应电磁感应规律的方程式。

7.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应用。

以上是中考物理必考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整理,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将有助于顺利应对物理考试。

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运动的描述1. 运动的描述方式(1) 位移、速度、加速度(2) 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3) 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2.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描述(1) 圆周运动的描述(2) 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二、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3) 牛顿第三定律2. 动量和动量定理(1) 动量的概念(2) 动量定理3. 质点系的力学运动(1) 动量守恒定律(2)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4. 万有引力(1)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公式(2) 行星运动定律三、静电学1. 电荷(1) 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2) 电场的概念和场强2. 静电场(1) 电场中静电力(2) 电场中电势能和电势(3) 电场中的等势面(4) 中考常考题型:点电荷电势公式、均匀带电细棒的电场问题、点电荷在电场中的势能问题四、电流电路1. 电流和电阻(1) 电流的概念和公式(2) 电阻的概念和公式2. 电阻、电压和电流的关系(1) 欧姆定律(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3. 电功和电功率(1) 电功的概念和公式(2) 电功率的概念和公式4. 组合电路的分析(1) 串联电阻的电流分布和电压分布(2) 并联电阻的电流分布和电压分布五、磁场和电磁感应1. 磁场(1) 磁感线和磁感应强度(2) 磁场中电荷的受力2.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1) 洛伦兹力(2) 螺线管和荷质比的测量六、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1) 光的反射和折射(2) 折射率和全反射2. 薄透镜的成像规律(1) 薄透镜成像公式(2) 球面镜成像规律3. 光的波动性(1) 光的波动特性(2) 干涉、衍射和偏振七、原子物理1. 原子结构和原子的量子化(1) 原子结构模型(2)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2. 放射性(1) 放射性本质和放射性衰变(2) 放射性探测器八、热学1. 温度和热量(1) 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2) 热量的传递和单位2. 热力学过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1) 热容和等压热容(2) 等容过程和绝热过程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分子动理论(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理想气体的分子动理论以上就是物理中考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中考物理的复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中考物理重点归纳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重点归纳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重点归纳总结大全物理是中考科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的知识点繁多且重要。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考试的成绩,下面将对中考物理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运动学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和静止、参照系、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特征。

3. 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落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4.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等。

5.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的规律、最大高度、最大水平位移等计算方法。

6.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周期、频率、角速度的关系。

二、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万有引力及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和应用,行星运动和卫星运动的模型。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力、分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条件。

5. 斜面运动斜面运动的基本问题,如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关系等。

三、物体的性质和结构1. 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2. 压力压强和公式的计算,浮力和压力的关系。

3. 物体的热学性质温度、热量、热的传递等基本概念。

4. 物体的热膨胀线膨胀、面膨胀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5. 物质的内部结构原子、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四、光学1.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关系。

3. 球面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和特点。

4.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谱的组成。

五、电学1. 电流与电压电流的定义、电流的方向、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电阻与电功率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3. 并联与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电流的效应电阻发热、电化学效应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中考物理60个必备的知识点中考物理知识点

中考物理60个必备的知识点中考物理知识点

中考物理60个必备的知识点中考物理知识点
一、物理量
定义:物理量就是能够表示物质性质、状态运动场合和变化规律的数量,如力、加速度、时间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物理量单位。

1、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力的基本单位:千克力(kN)
2、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运动变化的速率,反映运动状态变化的指标。

加速度的基本单位:米/秒平方(m/s2)
3、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

时间的基本单位:秒(s)
4、体积:体积是物体空间尺寸的反映。

体积的基本单位:立方米(m3)
5、能量:能量是物体运动的出发点,它表示物质运动的有效能力。

能量的基本单位:焦耳(J)
6、功:功是物体发生运动时,向外释放的能量。

功的基本单位:焦耳(J)
7、势能:势能是物体受到外力的影响,释放的能量。

势能的基本单位:焦耳(J)
二、力的概念
1、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化特征。

2、力的种类:力主要分为两类:内力和外力,内力是内部原因引起的力,外力是外部力矩引起的力。

3、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有两种表示方法:模数和方向,模数表示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

4、力的作用范围:力的作用范围一般只限于物体间的作用范围,不能超出本体以外的作用范围。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7篇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7篇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力学基础知识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分支,中考中占据重要位置。

力学主要包含牛顿运动定律、功与能、动量等核心概念。

1. 牛顿运动定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动量定律)和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的核心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解决基本的物理问题。

2. 功与能:理解功、功率、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能够计算简单机械系统中的能量转化。

3. 动量:理解动量的基本概念,会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基本的物理问题。

二、热学知识点热学主要考察学生对温度、热量、内能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1. 温度与热量: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热量传递的规律,了解热平衡状态。

2. 内能与热量转化:理解物体的内能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知道热量与内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光学知识点光学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性质等知识的理解。

1. 光的直线传播:理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 光的反射与折射: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3. 光的性质:理解光的波长、频率、速度等性质,了解光谱的概念。

四、电学知识点电学是中考物理的重要部分,包括电路、电阻、电容、电磁等概念。

1. 电路: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掌握简单电路的分析方法。

2. 电阻与欧姆定律: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3. 电功与电功率: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的直流电路中的电功和功率。

4. 电磁现象:了解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电磁现象。

五、声学知识点声学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感知等知识的理解。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音的特性: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等特性。

六、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中考物理注重学生的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1. 实验设计: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一、运动和力1.运动的描述和计算2.力的概念和单位3.牛顿三定律4.斜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5.摩擦力和弹力6.动能和功率的计算7.力、功和能的转化二、热学1.温度和热量的概念2.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3.热膨胀和热收缩4.定压和定容热容量的计算5.相变和相变潜热6.气体状态方程7.热能和功的转化三、光学1.光的传播和反射2.光的折射和光的折射定律3.凸透镜和凹透镜4.双凸透镜和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5.光的波长和频率6.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四、电学1.电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2.电功率和电能的计算3.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4.欧姆定律和功率定律5.电阻的概念和计算6.并联电阻和串联电阻的计算7.电磁感应和发电机原理五、能源与能量转化1.能源的概念和分类2.火力、水力和风力发电3.核能与核反应4.太阳能利用和太阳能电池5.电能守恒和机械能守恒6.能量转化和能量效率的计算六、声学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性和振动3.音的高低和音符的区分4.多个声源的叠加和差别5.回声和共鸣6.声波的频率和波长7.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七、化学1.物质的组成和性质2.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符号3.化学键的形成和键的强度4.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5.酸、碱和盐的概念和性质6.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7.摩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计算以上是中考物理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中考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1. 动力学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物体相互作用,彼此产生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2. 热学
- 温度:物体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由高温到低温传递的能量。

-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会增大。

- 热平衡:物体间热量的传递达到平衡状态。

3. 光学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光的颜色: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频率越低光越红,频率越高光越蓝。

4. 电学
- 电荷:原子中带电粒子。

-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

- 电压:电荷在电路中移动时所受到的驱动力。

- 电阻: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

- 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5. 声学
- 声音的来源: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 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特性:频率决定声调,振幅决定音量。

以上是中考初三物理的必背知识点精华,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中考物理知识点汇总1.力学:-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重力和万有引力定律;-斜抛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2.光学:-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学仪器: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的波粒二象性;-光谱分析。

3.热学:-温度和热量的定义和单位;-物态变化:凝固、熔化、汽化和凝结;-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4.电学:-静电场和电场强度;-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直流电路: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电功率; -磁场和磁力。

当然,中考物理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知识点,如下所示:5.声学:-声的特性:频率、音强、音速和波长;-音的传播:声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声音的反射和吸收。

6.真空技术:-真空的定义和测量;-真空技术的应用:真空泵和真空容器。

7.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三态和物质的状态变化;-常见的物质:金属、非金属、半金属和合金。

8.核能和原子能:-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和质子;-放射现象和放射性物质;-核反应和核能;9.电磁学:-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概念;-洛伦兹力和楞次定律;-感应电动势和变压器。

10.动力学:-等加速度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物体受力的平衡和斜面问题;-力的合成、分解和分解的应用。

11.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和基本假设;-流速和流量、连通性原理;-伯努利方程和帕斯卡原理。

12.实验仪器和测量:-容积管、弹簧测力计、量角器等常用实验仪器;-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单位;中考物理:如何解决复习难题?初中物理考试的难主要有三方面:计算难,实验难,概念难。

计算难体现在单选最后两道、填空最后两道、最后两道综合题中的分析和计算;实验难体现在测量并推导表达式、证明、证伪、探究实验;概念难体现在多选题,每一句话都需要反复斟酌,对照概念、实验原理来判断正误。

2024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2024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2024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中考物理是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理解的科目之一,也是许多学生认为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2024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2024中考物理必考的重点之一。

以下是力学部分的知识点:1.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和计算•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常见运动的特点和图像分析•等加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和计算•动态学因素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如:轨道半径、质量、初速度等)2. 力学•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内容和运用•摩擦力、弹性力、引力、重力、弹簧力等基本力的性质、计算和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计算方法•简单机械的分类、作用和计算二、光学光学是2024中考物理重点,也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部分。

以下是光学部分的知识点:1. 光的基本规律•光的传播规律,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包括折射定律和折射公式的计算•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如反光镜、凸透镜、凹透镜等2. 光的本质及现象•光的波粒二象性及常见光谱现象•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及其应用•光的电磁波性质及其在通信和生活中的应用三、热学热学是2024中考物理中较为陌生的部分,需要多做练习和理解。

以下是热学部分的知识点:1. 温度和热量•温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热量的定义和测定方法•传热的三种方式及其基本规律2. 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循环•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内容和应用•热力学中的功和功率概念、计算和应用•热力学循环中的冷、热源、工作物质概念和常见的热力学循环四、电学电学是2024中考物理部分,同学们需要掌握基本的电知识和电路分析方法。

以下是电学部分的知识点:1. 电场和电势•电荷、电场、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电势能、静电场建立条件和影响因素2.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电路中电动势、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特点和计算•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势差和功率的计算五、总结本文总结了2024中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等。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必考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必考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必考一、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及计算力是物体产生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单位是牛顿(N)。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来测量。

力的计算公式为 F=ma,其中F为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2. 力的合成和分解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些力就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简化分析。

合成力是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结果,分解力是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结果。

3.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单位是帕斯卡(Pa),可以通过P=F/A来计算,其中P为压力,F为力,A为受力面积。

在液体中,压力可以通过液体的密度和液体高度来计算。

二、力的效果1. 物体的平衡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包括静平衡和动平衡。

2.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时,合外力为零;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如果速度发生变化,则产生加速度。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F=ma。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三、力的应用1. 斜面运动斜面运动是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可以通过分解力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2. 包络包络是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画出的轨迹的总称,在包络问题中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进行分析。

3. 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可以通过公式F=0.5ρv^2SCd来计算。

四、机械能的转化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通过公式E = 0.5mv^2来计算,其中E为动能,m为质量,v为速度。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表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成平方关系。

如果物体的速度增加两倍,则动能就增加四倍。

3. 重力势能物体在高度为h的位置上,由于重力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重力势能,可以通过公式E = mgh来计算。

2023中考物理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2023中考物理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2023中考物理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1.基本量和基本单位。

要熟记物理学各个量的符号、名称、基本单位,这是描述物理现象和运算的基础。

2.运动定律。

要熟练掌握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原理,相对运动定律等内容。

这些定律是学习力学的基石。

3.能量守恒定律。

要熟练理解各种能量形式及其定量关系,掌握机械能、势能、动能的计算方法。

这是解决许多物理问题的关键。

4.动量定理。

要熟练理解动量的概念、性质和守恒定理,并会动量定
理的应用。

这也是学习力学必备的内容。

5.物理量的计算。

要熟练掌握速度、加速度、力、功、动能、势能等
各物理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单位换算。

这需要大量练习与记忆。

6.实验定律。

要掌握帕斯卡定律、波尔兹曼定律、欧姆定律等基本电
路定律及其应用。

这也是学习电学基础。

7.基本定律公式。

要熟背加速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等基本公式,这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工具。

8.重点概念。

要熟记质量、时间、空间、力、压强、温度、电流、电
压等基本物理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9.重要实验。

要理解滑轮、斜面、鼓风机、万有引力实验等重要实验
的目的、原理与意义。

中考物理常考知识点梳理及归纳(必背)

中考物理常考知识点梳理及归纳(必背)

中考物理常考知识点梳理及归纳(必背)中考物理常考知识点梳理及归纳(必背)其实写中考物理常考知识点梳理及归纳并不难,来看看吧。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考物理常考知识点梳理及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考物理常考知识点梳理及归纳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

6km/h 。

Ⅱ 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中考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2024年中考物理的知识点归纳: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包括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公式为 \( F = m \times g \),其中 \( m \) 是物体的质量,\( g \) 是重力加速度。

3.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包括弹簧的弹力。

4.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5.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运动学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位移。

2.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3.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

三、能量和功1. 功: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公式为 \( W = F\times d \times \cos(\theta) \)。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 机械能:包括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四、热学基础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2. 热传递: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3.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五、电学基础1.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3. 电压: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

4.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单位是欧姆(Ω)。

5.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公式为 \( I =\frac{V}{R} \)。

六、电磁学基础1.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2.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3. 电流的磁效应: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粗糙与细腻叫音色。

3. 噪音及其控制: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

控制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二、光现象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2.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应用光的反射的例子有:平面镜的应用、潜望镜。

3.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应用光的折射的例子有: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彩虹。

4. 光的色散: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形成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形成光谱。

5. 眼睛和眼镜: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焦距,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三、透镜及其应用1. 透镜:对光起折射作用,其中对光起会聚作用的透镜叫凸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的透镜叫凹透镜。

2. 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投影仪、摄像机。

3. 眼睛和眼镜:人的眼睛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从物体发出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四、物态变化1. 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有:(1)根据待测物体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2)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物体充分接触;(3)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物体中;(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重难点知识点集锦1. 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2. 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3.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

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4. 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5. 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 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

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

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 惯性是属性不是力。

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 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

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 1Kg≠9.8N。

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 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注意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 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 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 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 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

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 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

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 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 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

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 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

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 cm2 = 10-4m221. 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

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

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 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 22. 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3. 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 = 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 = 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 v计算。

24. 有力不一定做功。

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5. 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6. 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

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27. 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

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8.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

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9. 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

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30. 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31. 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32. 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

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3.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34. 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5. 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6. 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7. 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

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8. 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39. 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40. 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41. 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42.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3. 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44. 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

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5. 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u<f。

46. 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47. 液化:雾、露、雨、白气。

凝华:雪、霜、雾淞。

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8.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

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9. 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50. 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51. 六种物态变化:52.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53. 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54. 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

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5. 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6. 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57. 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8. 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59. 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

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60. 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

(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61. 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62. 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 6J换算。

63. 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

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

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64. 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65. 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6.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

沈括发现了磁偏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67. 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68. 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69. 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外电路有电源。

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