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_郑卫荣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
、
额 的 三 生 产 方 自工 商 丝 织 造
国 古 代 社 会 分 配 结 构 的 强 烈 政 治 化 倾 向 , 质 上 是 一 种 劫 富 济 贫 本 式 的 平 均 主 义分 配 。 对 落 后 地 区 的 “ 贫 ” 多 暂 时 地 、 分 地 解 扶 至 部 决 了 口粮 等 简 单 生 活 问题 , 而 强 化 了这 些 地 区 对 国家 的依 赖 ; 反 先 进 地 区却 因 为财 富无 代 价 地 或 低 代 价 地 ( “ 办 ” “ 买 ” 式 1 如 采 、市 方 输 往 外 地 , 大 再 生 产 能 力 大 受 限 制 。 明 清 江 南 经 济 区 之 所 以 没 有 扩 突 破 性 的发 展 , 落 后 地 区 的拖 累不 无 关 系 。 与 从 明清 政 府 干 预 江 南 商 品 经 济 的 分 配 结 构 , 以 见 得 中 央 集 足 权 专 制 主 义 “ 富 民贫 ” 旨趣 。政 权 力 量 运 用 经 济 的 和 超 经 济 的 国 的 手 段 作 用 于 分 配 和 再 分 配 机 制 , 方 百 计 将 社 会 财 富集 聚 到 国家 千 手 中 , 后 按 照 皇 权 和 统 治 集 团 的 利 益 和 意 志 进 行 再 分 配 , 务 于 然 服 专 制 统 制 的需 要 , 毫 不 顾 忌 经 济 规 律 。处 在 经 济 、 治 高 度 集 权 而 政
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政治影响研究

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政治影响研究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得以飞速发展,这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究江南经济发展与政治影响的关系。
一、元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元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在元中统年间,因长江水路畅通,南北货物交通极为便利,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和瓷器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支柱。
在政治上,元朝时期实行宗室和外族结合的政策,江南地区的统治者多为元朝宗室,而地方官员则由外族掌握。
这一政治因素在某些程度上对当时江南经济状况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宗室和地方士族的互动关系、外族官员对地方经济的支持等因素,都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二、明朝时期的江南经济明朝时期,江南经济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在经济层面,明初时的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的丝绸面料和瓷器生产中心,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业组织和商会,有力地推动着当时江南经济的繁荣。
在政治上,明朝刚成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对地方官员的掌控。
这些措施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
虽然当时江南地区仍然是中国的产业重心,但是随着政府日益加强的干预,当地的一些产业组织和商会的自主权逐渐消失,产业发展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
三、清朝时期的江南经济清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在清初时期,江南仍然是中国的丝绸面料和瓷器生产中心,但是到了晚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银行业、保险业、海运业等也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政治上,清朝时期政府实行封建专制制度,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中,湖广填四川、盐法、海禁等政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不仅改善了交通,也促进了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之间的贸易;盐法对于财政收入和国家财政预算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海禁则有力地保护着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和商业,有助于保障了清朝时期江南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元、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都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江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经济地位经历了历史上的多次变迁。
在中国的诸多历史时期,江南地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古代,江南地区就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商周时期,江南地区的发达农业和水利工程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繁荣。
随着历代政权的更替,江南地区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中心。
在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达到了巅峰。
由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拥有繁华的城市、繁忙的港口和繁盛的商业,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工匠前来发展。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明清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转移和政治、经济的变革,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
尤其在清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失去了对中国整体经济的控制权,北方地区逐渐崛起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
工业革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也对江南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冲击,使其经济地位受到了进一步的削弱。
随着中国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江南地区再度展现出其重要的经济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地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成为了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江南地区以其发达的制造业、先进的科技和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国内外企业的进驻。
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经历了历史的起伏和变迁。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江南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从古代的发源地和繁荣中心,到近代的经济落后和衰落,再到现代的经济崛起和繁荣,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始终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相信江南地区将继续保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清末南浔绅商群体崛起的历史再现

作者: 郑卫荣[1]
作者机构: [1]浙江温州医学院社科部讲师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24-126页
主题词: 清末民初时期;商人群体;历史再现;南浔;绅商;南宋时期;水乡古镇;身份特征
摘要:南浔自古就是江南区域著名的水乡古镇.从南宋时期建镇,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追溯清末民初时期,南浔出产的生丝、丝经曾经闻名海内外,由此也催生出了一个为数众多的业丝群体。
关于近代南浔丝业和丝商。
陈学文、樊树志、陈永吴、郎友兴等学者曾作过相应的论述,然而从绅商的视角来考察南浔业丝群体的研究并不多见。
事实上,如果确切追查南浔业丝者的身份特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个体在具有商人身份之余,往往都带有功名或职衔,这就是所谓的“绅商”。
“绅商”的表述更能切合这一时期南浔业丝者的阶层属性,而绅商群体的形成,也比纯粹的商人群体来得繁绪、复杂。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笔者试图再现清末南浔绅商群体的崛起过程。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1. 引言1.1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江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区域之一,历来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
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不仅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江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重镇,拥有肥沃的土地和温和的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在清朝时期,江南地区以其发达的农业经济,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江南地区还发展了纺织业、手工业等产业,为当时的国家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近现代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江南地区的经济迎来了快速崛起。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江南地区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成就。
江南地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传承,更在于其在国家经济中的持续贡献和发展潜力。
江南地区的繁荣与发展不仅造福于当地居民,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1.2 研究目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一直备受关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研究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变迁过程,分析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和优势,以及江南地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通过对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为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的内容将在后续章节进行详细阐述。
2. 正文2.1 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清朝时期)江南地区在清朝时期的经济状况并不十分繁荣。
清朝统治下,江南地区经济受到了很多限制和压迫,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稻谷和茶叶为主,但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和赋税繁重,农民生活贫困,农业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由于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利发达,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成为了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江南地区的稻米、丝绸、漆器、陶瓷等产品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逐渐得到发展和提升。
宋朝时期,江南地区更是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
江南地区的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城市和市场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流入。
无论是苏州、杭州、绍兴等著名城市,都是当时中国最富裕、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
明朝时期的江南经济以江南水乡经济为主,通过水运将江南地区的丰富农产品和手工制品运往全国各地。
江南的城市也更加繁荣,如苏州、杭州等城市吸引了大量商贾和工匠,成为了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到了清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更是迅速崛起,中国的第一家纺织机械工厂就诞生在江南。
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在近代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江南地区的经济几乎停滞不前。
在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江南地区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动,江南曾经繁荣的手工业也逐渐衰落。
而随着近代国家机器工业的崛起,江南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开始逐步恢复。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特别是上海的开放政策和改革创新,使得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
如今,江南地区的城市化程度高,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苏州、杭州等城市的经济实力强大,成为了全球化的经济中心。
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经历了辉煌和低迷的历史变迁。
从古代的农业生产中心到宋明时期的经济中心,再到近代的经济衰退,最后到现代的经济再度崛起,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波澜壮阔。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调整,相信未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还会继续提升。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江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其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几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活力。
本文将通过对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古代江南地区曾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地位一度傲视全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南地区就成为了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盛产稻米、丝绸、茶叶等农产品,手工业发达,工艺精湛。
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在当时可谓是相当突出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经历了许多变迁。
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曾起起伏伏。
在唐宋时期,江南地区再次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勾画出了壮丽的经济画卷。
此时期的江南地区,商业繁荣,手工业兴盛,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江南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尤以手工业和商业最为繁荣。
在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民间经济活动频繁,城市发展迅速,特别是苏州、杭州等城市更是成为了中国南方经济的核心。
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动荡的加剧,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开始出现了下滑。
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初,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曾饱受战乱之苦。
在战争的蹂躏下,江南地区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经济地位一度岌岌可危。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迅速得到恢复和提升。
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引擎之一,经济地位再次回到了历史的巅峰。
如今,江南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其经济地位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下,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更是日益巩固。
例如杭州的阿里巴巴、苏州的华为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崛起,更是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江南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江南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地位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探讨江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化。
古代江南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优越,以及发达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相对发达。
江南地区的稻谷种植业和丝绸工业在古代中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由于交通便利和商业活跃,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也相对发达。
古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得以稳固,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
在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更加凸显。
特别是在宋元明三个朝代,由于文化程度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包括丝绸、瓷器、纺织品等,成为中国的著名特产,远销海外。
与此江南地区的商业和贸易也日益繁荣,成为中国内地与外国贸易的重要枢纽。
江南地区在宋元明清时期一直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
清朝末期至近代初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种种问题,江南地区的经济逐渐处于落后状态。
在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虽然仍然保持一定的传统产业和商业优势,但已不再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
特别是在近代初期,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开始,江南地区的传统产业逐渐被西方工业的冲击所取代,经济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逐渐恢复和提升。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江南地区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之一。
与此江南地区的商业和贸易依然保持着活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如今的江南地区已经重新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
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变迁。
江南市镇商人群体与地方社会治理——以20世纪前期的南浔镇为中心

江南市镇商人群体与地方社会治理——以20世纪前期的南浔镇为中心郑卫荣摘要:市镇商人群体是近代江南地方社会治理的实权阶层。
在近代地方自治的历史因循中,20世纪前期的南浔商人群体构建出以商会为枢纽的地方自治模式,并依托诸自治机构深度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形成了“自治”与“官治”互为补充而又适度分离的地方治理格局,展现了近代江南市镇商人群体与地方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江南市镇;商人群体;地方自治;南浔镇;民国作者简介:郑卫荣,历史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D693.62;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2)01-0168-11市镇作为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功能性实体,具有特殊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结构与功能,蕴藏着传统社会演进的遗传基因,承载着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密码。
在近代江南市镇群中,南浔镇作为一个典型市镇,从长时段的空间范围和区域性知识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范本。
近代的南浔镇,是中国传统社会延续与发展的一个注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碰撞的交汇之地,是早期资本主义市场化在江南地区的缩影和江南市镇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典型代表。
梳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中的民国《南浔志》,在近代南浔镇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为代表的商人群体中,有文献资料记录者计有20个家族140人,其中包括刘镛、张颂贤、庞云鏳、顾福昌、陈煦元、刘锦藻、张静江、庞青城、周庆云、蒋汝藻等著名人物。
这一商人群体的个性特质鲜明,其社会流动、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随时代变迁而不同,与地方社会的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近代江南市镇绅商与地方社会治理研究”(22NDJC106YB);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会科学攻关计划项目“近代江南市镇绅商与区域社会转型研究”(2021QN032)。
168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关系微妙,是我们考察近代地方社会治理问题的绝佳视角。
以商人群体及其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为视角,既可以生动再现市镇治理的丰富面相,翔实复原地方社会治理的历史原貌,也是深入探究近代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延续、变革的历史逻辑与经验启示的重要路径。
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

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9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江南史的论著较多,集中反映江南、商业、市镇、赋役和社会生活的论著尤为突出,显示了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圈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体反映江南区域经济史研究的著作有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书中将1368-1850年的苏州地区分为六个时期,对苏州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和争论较多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对前人注意不多的问题也加以研究,如基层组织变革、吴地民风、重臣与苏州治理、商业组织等,是一部全面论述明清苏州地区经济史的著作。
蒋兆成著《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将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的各有关问题,分成农业经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官私手、商业和城镇,以及萌芽等6篇25个专题加以论述。
下面分5个专题介绍近年来的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概况。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研究江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与农业商品化程度高及丝棉业的发达有很大关系。
学者们对农业经营的规模、收益及与之相关的赋税、和仓储等诸要素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
李伯重对明清江南农业生产进行了深入的系列研究。
关于江南农户的经营规模,他认为“人耕十亩”这一农户经营标准模式肯定广泛流行于江南,但时空分布上却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到了清代才成为占压倒性地位的普遍模式。
另外,它的出现和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农民耕作能力的变化,农家妇女脱离大田农作的增加和农民阶级的“中农化”作用尤为重要,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于人地比例的变化是不全面的(《“人耕十亩”与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
他还认为,在16、17世纪的江南地区,“夫妇并作”是江南许多农家的劳动安排方式,直到清中期,“男耕女织”才成为江南农家劳动安排的支配性模式,把“男耕女织”看作明清和明清以前江南农家男女劳动安排模式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史研究》1996年第3期)。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江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东南部,包括沪(上海)、浙(杭州)、苏(南京)三省一市及其周边地区。
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一直都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探讨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变迁。
最早的记载显示,早在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就已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中心之一,以丰富的水果、茶叶、稻米而闻名。
这为江南地区奠定了农产品的基础,也为将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在秦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中国主要的商品生产和交易中心,以丝绸、盐、茶叶等商品为主要出口品。
这些商品的出口不仅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
随着唐宋时期的到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更加显著。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特别是宋代,江南地区成为全国范围内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地位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都占有重要位置。
据《中国历史地理学大辞典》所述,宋代之江南地区城市发达,经济繁荣,居民甲富力强,乙贾物阜。
江南地区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也是全球茶叶和丝绸的主要生产和贸易中心。
明代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明代初期,江南地区在经济上仍然较为繁荣,但随着明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衰落,江南地区逐渐丧失了其以往的经济优势。
尤其在清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进一步下滑,清朝征收过高的赋税和苛刻的政策使得江南地区经济逐渐衰落。
不过,江南地区的农产品依然是全国重要的商品之一,尤其是茶叶和丝绸产量仍然很高。
经历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动荡和战乱,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得以恢复。
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南地区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重视,经济发展迅速。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江南地区的经济逐渐赶超国内其他地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江南地区以其发达的制造业、现代化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闻名于世。
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历经了风风雨雨的变迁,从古代的农业生产中心到商品集散地,再到近现代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镇,江南地区一直都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明清江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流及影响(1)论文

明清江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流及影响(1)论文【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江南与全国其他区域的经济交流是非常密切的,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就全国范围的经济发展而言,无论是闽粤地区丝棉纺织业、果木、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崛起,还是两湖等地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江西过境贸易的繁荣,以及华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开发等等,无不与江南经济密切相关。
江南在同各区域的经济交流中,互相开拓市场,共同促进了各地的商品经济活跃,体现了江南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密切的互动关系及江南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摘要题】古代经济史研究【关键词】明清/江南/经济交流/影响明清时期,随着各地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商品流通及对外交流的逐渐增多,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网络。
明清江南地区丝、棉专业种植区的出现,商品流通的繁荣,大量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等等,与这一总体的社会经济背景密不可分。
这也使得江南经济得以和闽粤、湖广及华北、西北、东北等不同地区进行跨区域的经济交流,从而将江南区域市场纳入全国市场体系之中。
这一时期,江南与其他区域经济交流的基本格局是,江南地区输出棉花、生丝、丝棉纺织品等农业、手工业品,从其它地区输入粮食、果品、肥料、颜料、木材等农林产品。
在这总体经济交流格局大致类似的背后,江南与不同经济区域间的市场联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通过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与其它区域经济交流中所体现的各不相同、而又相对突出的特殊性,进而探讨江南市场与全国市场的互动关系以及江南经济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一、江南与闽粤地区——建筑于地区分工基础上的经济交流明代,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业商品化的趋势。
福建及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蚕桑业也有相当的发展。
但总体而言,其蚕桑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其丝织业的需求。
明时,广东所出的粤缎、粤纱、福建泉州的倭缎、漳州府的漳纱、漳缎等享誉海内外,其所用蚕丝原料则多来自于江南地区。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江南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域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它位于长江以南,包括现代的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省份。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变迁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古代,江南地区就是中国经济繁荣的中心之一。
江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网络,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周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著名的农业中心,米粮丰收,物产丰富。
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早期就发展起了水稻种植业,并逐渐形成了水乡经济的特色。
随着商业的发展,江南地区开始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中心。
宋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业活动达到了高峰,尤其是苏州、杭州等地成为了全国有名的商业城市。
在这些城市,商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商品交流频繁。
江南地区的商业繁荣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更加突出。
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商业以及海外贸易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苏州和杭州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而宁波则是重要的海港城市。
由于长江和太湖的便利交通,江南地区与内地和海外的贸易都十分方便,各种商品都可以迅速运输到达。
江南地区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色商品也远销海外,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随着近代中国历史的变革,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江南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冲击。
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江南地区的商业和手工业开始逐渐衰落。
江南地区也成为了战乱的重灾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才逐渐恢复。
上海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浙江和江苏等地也发展起了现代工业和服务业。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外资的引进,同时也受益于当地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不仅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改善。
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历经了风风雨雨的变迁。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

试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江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从古代至今,经历了繁荣昌盛和衰落沉寂等阶段,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江南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夏朝时期,江南地区就已经开始有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生产活动。
古代的江南地区以农业为主,发达的农业生产为当时的中国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江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水文化发达,运河纵横交织,交通便利,这为江南地区的商业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经济,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历史的更迭,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宋元时期,江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南宋时期的临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也非常发达,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特别是织造业和丝绸业,更是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经济的长期优势产业。
在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更加显著,其地位逐渐稳固。
明清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由于外部势力的侵略和农民起义的影响,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尤其是清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并为清朝的国家财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江南地区经济地位逐渐恢复并且继续发展。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依托先进的制造业和发达的出口贸易,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十年来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权威资料]
![十年来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21cba5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6.png)
十年来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的研究发展很快,在文化、社会、国家、经济及教育等专题方面均有了明显的进展,研究者还在个案、综合及理论研究等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这些研究极大的改变了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薄弱的情况。
但在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反思研究中的不足,以求将来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近现代;江南;家族史;发展历程;反思目前,江南家族史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明清阶段的研究水平更是日益成熟。
但关于清末民初的江南家族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避免研究者旧话重说,做重复劳动,进行学术史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
有关江南家族的学术史研究,徐茂明先生(以下敬语均略)的《明清江南家族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1)一文用相当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明清江南家族史的研究概况,并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视角。
但鉴于江南家族史研究日日争新的现状,本文就近十年晚清以来的江南家族史研究加以综述,并提出些浅陋的看法。
一、专题性的近代江南家族史研究家族与文化:江南文化世家既诞生于江南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中,又反过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文化繁荣,故从文化方面来研究江南家族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徐茂明《清代徽苏两地的家族迁徙与文化互动――以苏州大阜潘氏为例》(2)从区域比较的视角来分析徽州与苏州间的文化互动,作者指出徽州商人在苏州取得成功后通过在徽州建宗祠、编宗谱、立义庄、修祖墓等活动将宗族意识重新输回故里。
作者认为在两地的互动中,徽商的资本像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强化了徽州的固有形态保证了徽州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却扩大了徽苏两地间的差距。
萧晓阳、罗时进《常州庄氏之学与近代疑古思潮之发生》(3)认为常州庄氏治学思想被刘逢路与宋翔凤继承,进而影响到后来的魏源及王�运,使经学的疑古思潮大兴。
邱巍《吴兴钱家――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4)通过对近代浙江吴兴钱氏的三代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

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明清江南指的是明朝及清朝时期的江南地区,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变化已经成为现代中国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对明清江南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简要的概述、分析和评价。
明清江南社会经济状况特点明清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农业生产是江南的经济基础。
江南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
在这一基础上,江南农业发展迅速,桑蚕业、稻米业、茶文化等都有了不小的突破。
特别是在清朝时期,江南茶叶的种植和出口规模更是达到了新高度,成为江南茶叶史上的黄金时代。
其次,城市化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成为江南社会经济变化的另一重要特点。
江南地区的广泛水网和策马奔腾的交通线路,使得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苏州、杭州、南京等。
而商贸活动的广泛开展,也促进了许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如丝绸、针织业等。
此外,江南的商业文化也非常发达,方志、地志、谱牒等等,成为了当时江南社会的文化现象。
第三,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也是明清江南社会经济的重要特点。
江南地区的土地主多是一些富有的商人和地主,他们通过种植、交易和地租的收取获取了很大的财富。
而一些贫苦的农民,则在贫困和“水旱限产”等因素的限制下,生活一直相当拮据。
这导致江南较大的贫富差距和资本积累不平等。
对明清江南社会经济的评价上述特点使得明清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令人侧目。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首先,商业经济的发展,虽然为江南的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是也带来了城市阶级和贫苦农民之间的巨大矛盾。
商业家和地主的富裕,以及城市的繁华生活,与农民的贫穷和艰辛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在明清时期,为了维护稳定,许多地方实行了一定的民生措施来缓解矛盾。
其次,在江南的农业发展中,逐渐呈现出集约化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清朝时期,钱塘江流域的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土地的利用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是,这种农业集约化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水质下降、生态环境污染等。
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探讨——评李伯重先生之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探讨——评李伯重先生之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唐媚媚【摘要】就李伯重先生关于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3篇论文进行评述.李伯重先生从水稻生产入手,延伸到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阐释和归纳出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形成对明清江南经济史的独特见解,为今后研究和利用史料来论述观点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装备》【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江南农业;明清;经济发展;水稻;集约【作者】唐媚媚【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0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历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李伯重先生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并著有《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桑争稻田” 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等 3篇论文。
在对这 3篇文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做出评价。
3篇论文均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探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从题目就能简略了解到李伯重先生所进行的探讨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时间为明清时期;地点为江南;对象为农业经济;着眼点为发展特点。
在我国农业经济史上,探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李伯重先生认为自唐代后期以来农业生产技术是在进步的。
因此,有必要尝试研究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程度。
2)李伯重先生认为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唐代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的论著较多,关于江南农业、商业、市镇、赋役和社会生活的论著尤为突出,显示出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圈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对江南农业进行动态考察,以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的农业状况。
明清江南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读《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

明清江南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读《明清杭嘉湖社会
经济史研究》
王日根
【期刊名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卷),期】1995()4
【摘要】明清江南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读《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王日根明清社会经济史在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堪称热门,过去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都是围绕明清社会经济史展开的。
而在明清社会经济史中,又以江南区域的社会经济史为中...
【总页数】3页(P86-87)
【关键词】社会经济史研究;区域经济史;明清江南;杭嘉湖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学术
思想;赋役制度;研究成果;朝贡贸易;海上贸易
【作者】王日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9
【相关文献】
1.灾害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张崇旺著《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评介 [J], 徐惠
2.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导航之作--读《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入门》后 [J],
3.明清时期南浔镇的社会经济结构——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之七 [J], 陈学文
4.一部成功的明清经济史研究著作——读《明清社会经济结构》 [J], 杨旸
5.明清社会经济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力作——读《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J], 张明富;张颖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X郑卫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明清时期的江南区域,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勃兴,稳居明清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位。
纵观明清两代,江南区域与全国其他经济区域及海外市场关系密切、互动频繁;江南区域系统内部层次多样、结构复杂;作为区域经济元素的江南市镇经济繁荣、类型迥异。
历史的辉煌,加及近年来区域史研究的升温,这双重因素催生了近十年来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的丰硕成果。
笔者将撷取有关研究成果,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略加评述。
关键词: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第25卷 第4期2003年8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25 No.4Au g.,2003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3)04-0068-04近年来,区域史研究颇受关注。
在众多的研究区域中,江南以其市镇勃兴、商品经济发达聚焦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蔚为壮观。
这里的区域/江南0,包括今天的苏南、浙北,既明清时期的苏、松、常、宁、杭、嘉、湖8府及后来从苏州划出的太仓直隶州。
这8府1州不但同属太湖水系,内部生态具有统一性,经济方面联系十分紧密[1]。
笔者将在此界定基础上,对近十年来有关江南区域经济的研究状况及动态,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作一概述,以抛砖引玉。
一宏观视角的研究状况。
宏观视角,即以江南区域为单位,考察江南与全国其他区域或海外的经济联系。
对宏观研究江南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是/施坚雅模式0。
/施坚雅模式0是一种宏观区域理论和集市体系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学说0[2]。
根据这一理论,江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结构功能的实体,它对外与其他区域相联系,对内又担负着作为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地的角色。
这一双重功能通过经济物资的交流得以实现。
孙竟昊认为明清江南地区市场对国内市场的输出、输入功能分别由丝织品和粮食的流动来体现[3]。
范金民、夏维中以江南丝绸贸易为媒介,系统考察了明代江南丝绸国内贸易的形式、商品总量后指出,明代江南丝绸贸易的兴盛是由江南丝绸的特有优势、当时社会的时尚和各地的依赖等因素促成的[4]。
赵金鹏肯定明代江南粮布对北部地区的贡献,指出了明代京师及北方政治集团的需求对江南粮布生产的积极影响。
但他认为,江南粮布倚靠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加速了自身粮食生产从单一粮食种植到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从粮食外销到内销的质的转变,同时也为明朝后的衰弱埋下了伏笔[5]。
张海英认为由这种非经济因素造成的经济交流的繁荣具有虚假性,它带来的江南农业、手工业商品化只是/过重田赋的一种办纳手段0[6]。
此外,张海英考察了明清江南与江西[7]、两湖[8]、闽粤[9]等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市场互动,肯定了江南区域经济的全国中心地位[10](P 172)。
在区域比较研究上,张家炎比较了明清长江三角洲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11];蒋正华探讨了明清江南与河南集镇的异同[12];许檀分别考察了江南、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六个不同的经济区[13]。
除了探讨江南与全国范围内的区域联系,一些学者的视野扩展到了海外。
范金民考察了江南丝绸出口日本的贸易情况[14]。
孙竟昊分析了明清经济结构与市场格局的变化,认为江南商品性生产受到了海外市场拓殖的刺激。
江南海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私人海外贸易,具有偶发性和武装性的两个明显特征[3]。
唐力行从徽州海商切入,揭示了徽商以江南区域为根据地对外从事/双向经营0,联络明代江南与日本、东南亚等国,促进了江南市镇与海外市场的良性循环系统的形成[15](P 150)。
X 收稿日期:2003-06-06作者简介:郑卫荣(1979-),男,浙江湖州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对于江南区域与海外市场的经济联系,众多学者并未予以过高的评价。
范金民在详尽地分析了江南丝绸的国内、国际市场后,指出清代江南丝绸的消费主要在国内而非国外[16](P236)。
孙竟昊基于明清政府的外贸政策以及中国农业立国的特点,认为海外市场对江南商品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的影响是偶发的、扭曲的、微小的[17]。
二中观视角的研究状况。
中观视角是以江南区域为系统,江南市镇为元素,分析区域经济的层次、结构。
中观的视角实际上就是区域经济研究。
在中观研究中,众多学者从施坚雅的/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0概念获得研究框架。
即认为:/不仅大区域经济具有核心)))边缘结构,它的每一层次上的区域系统都呈现出和大区域结构类似的内部差别0[18](P 3)。
小田依据中心地学说,从规模层次、分布密度、专业分工等方面探讨了江南市场网络的结构及其内外功能[19](P 28)。
单强认为江南乡村的基层市场是一个以市镇为中心,6村为内层,12村为外层,共约36平方公里的以道路交通为连接的系统[20](P24)。
赵世瑜也认为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以间距12~36公里为常见,这是因为市镇作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其繁荣是建立在附近乡民农副产品或家庭手工业的交换上[21](P 205)。
在市场层级结构的研究上,单强将近代江南市场分为农村集市、乡镇市场、城市市场三种贸易体系。
乡镇市场是连接集市(基层市场)、城市(中心市场)的中级市场[20](P29)。
杨素华把明清江南地区市场划分为三个等级,苏州作为江南区域的中心城市,是本区域的集散汇聚中心,也是对外区域的输出中心[22]。
王卫平认为在中心城市苏州与市镇市场之间还存在着如无锡、盛泽、吴江等地方城市的市场。
据此,他构建了一个以城镇网络系统为背景的江南市场体系结构,苏州在杭州、南京之上是该系统中的超地域中心城市。
陈忠平认为明清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以400多个市镇初级市场为基础,数十个城镇专业市场为支柱,苏杭两大城市中心市场为枢纽的立体商品流通网络。
单强认为在18世纪中后期,以农村集市为基础,以城镇市场为主体,以区域性大都市为核心的江南区域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23]。
以上对市场网络的考察,既吸收了施坚雅理论的层次概念,又运用了符合江南实际的网络理论。
这些研究都强调了明清江南经济之所以蓬勃并不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重大突破,而是市场机制的作用[24]。
在市场层级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有的学者从商品经济的各个环节入手来进行中观研究。
在生产领域,孙竟昊认为明清江南商品生产结构是以小农经济结构为特征,总体上处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25]。
江南市场机制主要由外地的商业资本控制,这些资本较少进行资本投资,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26]。
单强则通过考察明清江南家庭劳动的结构与功能,认为商品生产具有了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一般特征[27]。
有关明清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问题需另述。
洪焕椿总结了明清江南传统经济的优势:以农为主,农副相兼,农工相兼,农商相兼,农村经济走向农工副商相结合的综合发展道路[28]。
在商品流通领域,单强以商品种类为标准,把江南乡镇市场划分为:棉布与棉花、丝绸与蚕丝、其他(如粮食,运输,水产)等三类专业市场[20](P 68)。
刘秀生则按商品的流通形式将清代的江南市场结构划分为商品的收购市场,集散市场,零售市场等三级[29]。
陈学文利用/商书0记载,从明清水运史的角度考察了江南商品的运输系统[30]。
在商品分配和消费领域,孙竟昊从分析分配结构的内涵入手,讨论了分配结构及其变动与江南商品经济的相互影响,认为后者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经济因素与超经济因素的冲突和纠缠[31]。
从消费结构的内涵入手,他又认为人口密集的压力是促使商品经济发展的最初消费动因,江南商品经济与全国消费需求、结构的互动使江南具有了/超区域辐射功能0[17]。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江南区域经济的运转主要由丝、棉、粮为载体。
对丝、棉、粮的研究又涉及到江南的农业和手工业。
黄宗智在对江南地区小农生产及家庭手工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过密型增长0的理论,认为明清江南经济的增长是一种/没有发展(就劳动生产率而言)的增长(就总产量而言)0[32](P43)。
黄以此来解释江南农民生产的多样化、商品化和家庭化等现象。
李伯重将明清江南经济的成长称为/斯密型成长0,即经济的成长是以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为动力,以贸易为条件,并取决于市场的变化[33]。
关于/明清江南经济走的是怎样一条道路0的问题,黄宗智、李伯重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江南的特殊性[34],否定了英国模式[35](P536)。
这反映了近年来江南的研究对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摆脱和对中国中心主义史观的回归。
此外,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也被引入到中观研究中,如/增长极理论0等。
这类研究集中于对苏州、69第4期 郑卫荣: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70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上海的研究,主要强调/增长极0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与腹地的互动关系。
张海英认为明清江南商品市场从原来分散格局发展为网状市场体系,苏、杭是将区域市场导向全国市场的中心地[36]。
孙竟昊认为,苏、杭取得区域中心城市市场的地位,在于本身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为健全的市场机能,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江南地区物资集散中心和资本金融中心的作用[3]。
张海林考察了鸦片战争后,上海取代苏州作为江南市场网络中心的影响。
他通过分析苏州进出口项目、货值等数据,揭示了新崛起的上海对周边地区的极化影响:上海的开埠虽然打破了江南传统城市经济的自给性、封闭性,实现了与外界的双向贸易交流,但由于资金数量、质量及流向的严重不平衡性,江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却受到了制约[37]。
张海泉运用城镇发展的4个考察指标,探讨了上海开埠对江南,尤其是苏南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作用,认为这是增长极扩散效应的显证之一[38]。
三微观视角的研究状况。
微观视角,相当于个案研究的视角,即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个别市镇,以充分解析该市镇的历史变迁,正确评估其历史地位。
它具有/取景小、分析深、透视广0的特点[39]。
市镇个案研究较突出的是樊树志、陈学文等。
小田认为市镇或乡镇/是以中心结点(乡镇)为依托,从中心到辐射点(村庄)为半径所构成的网状面0[19](P32)。
樊树志集中对作为中心结点的市镇进行大量个案研究,涉及江南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等41个典型市镇[40](P287)。
松张浦通过研究浒塾关的物资流通,考察了清代苏州的水运和经济状况[41](278)。
陈学文着重研究杭嘉湖地区的双林、南浔、新市、硖石、长安、乌镇等经济市镇[42](149-266)。
在/明清江南典型县份个案研究0课题中,他选取了嘉定、乌程、崇德、安吉等4个不同社会经济结构的县份,得出了关于江南经济的一般性认识:明清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并导致新生产方式因素的萌芽,市场网络开始形成,江南社会经济结构在封建社会经济环境中仍具有相当弹性[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