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学语文课程
❖ (一)“语文”的含义
❖ 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得追溯“语文”始用之时 ❖ (1)清末小学开设国文科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影响深远的启蒙识字 课本。 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规定初小 和高小均设国文科。表明小学语文学科的确定,语文教学与经学相 分离,提出国文教学要练习口语。 (2)五四以后“国文”改为“国语”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国民学校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 科。小学教科书淘汰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 (3)建国之初“国语”改为“语文”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将民国期间小学的“国语” 和中学的“国文”统一称为《语文》,作为中小学国语课的课本, 供全国使用。这一课程名称一直使用至今。
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 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三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 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 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基 本的语文素养”,这就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 基本任务。
❖ 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广义)
(二)课程的概念
1、课程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 ❖ 广泛的课程:是指儿童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过程。(美国教
育家杜威) ❖ 狭义的课程:学科的同位语,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英国教育家恩
宾塞) 2、课程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 国内: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时说:“教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此处“课程”的意思即以一定程序来 授事。
小学语文 课程与教学论
1、谈谈中国教育的现状,说明中国的教育 必须改革。
2、谈谈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 养。
3、谈谈你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你的人生观、 价值观。
课程介绍
❖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是高职高专教育 专业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 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两 个特点,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小学语文教学, 既研究其基本规律(如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目的,教学内容、过程等)问题,也研究教 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问题,既教师为完成教 学任务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教材教法 和教学实践)。它是和教育心理学、语言文 学学、学科教学论、美学等相关科学相联系 的交叉学科。
天文,即自然 “文明以止”。“文明”指光明、公平、正确地 处理人际之间、社会上的各种关系,借指由社会 发展而形成的能实现社会亨通与和谐的道德、伦 理、风俗、典章、制度等等。“以止”,指将 “文明”作为栖趾之枝、立足之石,作为处理各 种关系的标准、规范。这样的“文明以止”,就 是人文。显然,本质上这指的就是人文文化。
❖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小学语文课程论; 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语文评估理论。其 中教学论包括: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的 教学理论,如:识字教学的基础理论;阅 读教学的基本理论;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 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理论等。教学论在本 书用了13章节来论述,可见,教学论是这 门学科的核心部分。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当前普遍认同的课程定
义: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 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 容的总和。
(三) 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
1.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 学科的各项课程。
2.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 动。
3.学校中的隐性课程。
(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呈现的三大形态 ❖ 语文课程形态 ❖ 语文教材形态 ❖ 语文教学形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建国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建国至今,我国一共颁布了二个小学语文课程标 准,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 1956《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 1978年《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1.工具性 2.人文性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
(1)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 的工具。
(2)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 的工具。
(3)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4)语文是传承文明、人类价值 观的工具。
“人文”一词是《易传》首先提出的,泛指人类 文明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引自《周易 •贲封》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 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 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和审美精神等诸 多方面的内容。
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 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 系之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 著期限,紧著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工夫”。这里的“课程” 已有课业、进程的意思。
国外:
由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 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学习过 程”。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 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使用“课程” 一词,他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 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课 程,就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小学语文课程的演变
一九〇四年(《奏定学堂章程》,即 “癸卯学制”,颁布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十 一月二十六日,公历当为1904年1月13 日)
小:中国文字
国语
→国文→
→语文
中:中国文学
国文
(文言文)
(白话文)
语文的含义
❖ 当时参与审订工作的叶圣陶先生对“语文” 课程名称作了诠释:“彼时同人之意,以 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简明扼要地揭示 了“语文”的本质涵义。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 “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的。工具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 容而言;工具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进行 考察,人文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角度进行考 察;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语言这个 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 了存在的价值。
❖ (一)“语文”的含义
❖ 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得追溯“语文”始用之时 ❖ (1)清末小学开设国文科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影响深远的启蒙识字 课本。 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规定初小 和高小均设国文科。表明小学语文学科的确定,语文教学与经学相 分离,提出国文教学要练习口语。 (2)五四以后“国文”改为“国语”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国民学校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 科。小学教科书淘汰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 (3)建国之初“国语”改为“语文”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将民国期间小学的“国语” 和中学的“国文”统一称为《语文》,作为中小学国语课的课本, 供全国使用。这一课程名称一直使用至今。
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 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三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 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 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基 本的语文素养”,这就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 基本任务。
❖ 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广义)
(二)课程的概念
1、课程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 ❖ 广泛的课程:是指儿童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过程。(美国教
育家杜威) ❖ 狭义的课程:学科的同位语,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英国教育家恩
宾塞) 2、课程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 国内: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时说:“教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此处“课程”的意思即以一定程序来 授事。
小学语文 课程与教学论
1、谈谈中国教育的现状,说明中国的教育 必须改革。
2、谈谈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 养。
3、谈谈你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你的人生观、 价值观。
课程介绍
❖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是高职高专教育 专业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 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两 个特点,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小学语文教学, 既研究其基本规律(如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目的,教学内容、过程等)问题,也研究教 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问题,既教师为完成教 学任务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教材教法 和教学实践)。它是和教育心理学、语言文 学学、学科教学论、美学等相关科学相联系 的交叉学科。
天文,即自然 “文明以止”。“文明”指光明、公平、正确地 处理人际之间、社会上的各种关系,借指由社会 发展而形成的能实现社会亨通与和谐的道德、伦 理、风俗、典章、制度等等。“以止”,指将 “文明”作为栖趾之枝、立足之石,作为处理各 种关系的标准、规范。这样的“文明以止”,就 是人文。显然,本质上这指的就是人文文化。
❖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小学语文课程论; 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语文评估理论。其 中教学论包括: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的 教学理论,如:识字教学的基础理论;阅 读教学的基本理论;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 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理论等。教学论在本 书用了13章节来论述,可见,教学论是这 门学科的核心部分。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当前普遍认同的课程定
义: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 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 容的总和。
(三) 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
1.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 学科的各项课程。
2.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 动。
3.学校中的隐性课程。
(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呈现的三大形态 ❖ 语文课程形态 ❖ 语文教材形态 ❖ 语文教学形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建国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建国至今,我国一共颁布了二个小学语文课程标 准,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 1956《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 1978年《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1.工具性 2.人文性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
(1)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 的工具。
(2)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 的工具。
(3)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4)语文是传承文明、人类价值 观的工具。
“人文”一词是《易传》首先提出的,泛指人类 文明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引自《周易 •贲封》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 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 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和审美精神等诸 多方面的内容。
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 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 系之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 著期限,紧著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工夫”。这里的“课程” 已有课业、进程的意思。
国外:
由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 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学习过 程”。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 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使用“课程” 一词,他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 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课 程,就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小学语文课程的演变
一九〇四年(《奏定学堂章程》,即 “癸卯学制”,颁布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十 一月二十六日,公历当为1904年1月13 日)
小:中国文字
国语
→国文→
→语文
中:中国文学
国文
(文言文)
(白话文)
语文的含义
❖ 当时参与审订工作的叶圣陶先生对“语文” 课程名称作了诠释:“彼时同人之意,以 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简明扼要地揭示 了“语文”的本质涵义。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 “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的。工具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 容而言;工具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进行 考察,人文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角度进行考 察;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语言这个 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 了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