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三大常规的微生物学检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三大常规的微生物学检查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细菌的目的是为疾病的病原学做诊断,或查找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这对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是很有价值的。因此,对临床标本的处理和检测应掌握以下原则。

1.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处理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关系很大。病人标本一般应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对血液、脑脊液或穿刺液等标本,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采集;对鼻咽拭子、肛拭子、粪便等标本,虽无须严格无菌操作,但也应尽量避免杂菌混入。

2.采集容器上应贴好送检号及病人姓名的标签,连同检验单一起尽早送检验室。若路途较远,应冷藏保存送检;对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特殊标本,送检时应35℃~37℃保温。

3.人体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有正常菌群,但不致病,故在涂片检查或分离培养时,应区别标本中是常居菌群的污染还是致病菌。另外,对某些无菌的部位,如血液、骨髓、脑脊液等,如检查出细菌应视为致病菌,但必须要排除采样及操作中的污染。

4.根据标本来源和可能存在的病原菌,选定各种分离培养基和孵育环境。如痰标本一般选用血平板,用于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等的分离。

【血液标本检查】

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当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等,可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细菌学检验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标本采集

l.标本采集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即应去除皮肤上的细菌,又应注意空气中的细菌。穿刺部位以碘酒、酒精棉球消毒,用干燥的灭菌注射器抽取血液,立即注入选定的液体培养基瓶内,充分混匀以防凝固。

2.采血一般应在治疗前,并在高热、寒战时作培养。伤寒在发病一周内即菌血症期间采血;化脓性脑膜炎,鼠疫应在发热1~2d内采血;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也宜于发热高峰采血或多次采血,且每隔1~2h采血一次,连续3~4次,可获较高的阳性率。

3.采血量应相当于培养液的1/10,通常是50ml培养液采血5ml,这样可使存在于血液中的补体、抗体、调理素、溶菌酶等抑制因子被稀释,使之减弱或失去抑制作用。常规血培养抽取5m1分别注入需氧肉汤及厌氧肉汤内;注入厌氧瓶时,应注意将针筒内气泡排尽,再倒转厌氧瓶,将针头插入液体培养基内(针头勿露出液面),注入血液。

4.采血部位一般为手臂静脉,为提高阳性率,可自感染灶周围静脉采血。亚急性心内膜炎从股动脉采血甚有价值。对末稍血培养阴性的伤寒或布氏菌病患者,可抽取骨髓做培养。

二、血液常见的病原菌

血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见表10-1

表10-1 血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

三、血液标本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一)要求

1.了解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图10-1)。 2.了解脑膜炎奈瑟菌的鉴定要点。

3.了解细菌L 型的培养特点和布氏杆菌的鉴定要点。

图10-1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

(二)细菌生长后的培养基本变化

已接种的培养瓶,立即置35℃孵育箱内孵育,每日取出观察一次,连续培养7d ,当血培养阳性时,可有数种不同的表现。

增菌培养

一般培养(血平板或

药敏试验

血液(无菌采取)

1.硫酸镁肉汤、胰化酪蛋白大豆肉汤、葡萄糖酚红肉汤(需氧培养)

2.硫乙醇酸盐或牛心脑浸液肉汤(厌氧培养)

5-10d ,如无细菌生长,摇动培养瓶,取一环移种于血琼脂平板,无细菌生长时报告:无细菌生长。若培养布氏杆菌或亚急性心内膜炎

病原菌,应观察一个月始可发

出报告。混浊或沉淀

分离培养需氧培养EMB )CO2培养(巧克力琼脂平板)

厌氧培养(血琼脂平板)

菌落观察

涂片、染色、镜检纯培养

血清学鉴定生化鉴定发出报告

肉汤均匀混浊并有胶胨者,可能是葡萄球菌;肉汤均匀混浊,发酵葡萄糖产生气泡者,可能是需氧G一杆菌;血层面上出现颗粒状生长,同时溶血者,可能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表面形成较厚的一层膜并溶血者,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表面形成厚膜,培养液清晰,底层溶血者,可能是枯草芽胞杆菌。

(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及报告方式

1.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与鉴定:先将翻口橡皮塞加铝盖的培养瓶(含胰胨肉汤或2g/L葡萄糖的肝浸液

,预温至37℃,再将血液标本注入培养瓶、37℃孵育。若用三角烧瓶培养,或肉浸液)内充入5%~10%的CO

2

。孵箱中37℃孵育,每天观察一次。如疑有细菌生长,划线分离于37℃预温的巧应接种后放在5%~10%CO

2

孵箱,37℃孵育18~24h,如出现菌落,鉴定要点如下:

克力色平板或血平板,置5%~10%CO

2

(1)菌落特征:光滑、湿润,透明,粘性,中等大小的菌落,露滴样,菌落易乳化,在生理盐水中不自溶,不产生色素。

(2)涂片镜检: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3)生化反应:氧化酶试验(+);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少量酸。

(4)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先用接种环分别挑取多价I,Ⅱ,Ⅲ多价诊断血清,滴于洁净的玻片上。另取生理盐水与正常血清各一杯,置玻片上做对照。挑起少量菌苔,分别与多价血清、生理盐水、正常血清混合,将玻片上下摇动,阳性者在1~3min内出现凝集(++),对照不凝集。再分别与单价血清作凝集试验以确定型。

报告方式:符合以上四项者,可报告“检出脑膜炎奈瑟菌”。

2.布氏杆菌的培养:将疑似布氏杆菌感染的血标本分别接种2支肝浸液,置10%C0

孵箱和普通孵箱37℃

2

孵育,每天观察一次,每5d移种一次血平板。培养一周后,若肝浸液中出现肉眼可见的轻度混浊,久之出现

和普通培养,继续菌膜并有粘稠的沉淀物时,涂片染色镜检,并立即移种于2份肝浸液平板或血平板、做CO

2

观察培养结果。

(1)形态及染色:布氏杆菌呈G-球杆菌,两端钝圆,偶见两极浓染。用柯兹洛夫斯基染色法(用5g/L的沙黄微加温染色2min,水洗,再用5%的孔雀绿染1min,水洗、干后镜检),布氏杆菌染成红色,其他细菌染成绿色。

(2)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特点:经2~3d培养出现菌落,4~5d菌落直径2~3mm,无色、半透明、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中央稍凸起,可出现粘液样或干燥的硬样菌落。血平板上不溶血。

细菌培养如30d后仍无细菌生长,则可报告“经X周培养,无细菌生长”。如有菌生长,则根据细菌的菌落特点,镜检的形态和染色性等作初步诊断,最后作血清凝集试验,试验菌出现凝集者可以报告:“培养出布氏杆菌。”

3.细菌L型的培养:

(1)培养基:高盐培养基,高渗糖培养基和细菌L型平板。

(2)检查方法:

1)血液、骨髓标本直接接种高盐和高渗糖培养基,37℃增菌培养后转种血平板和L型半板,37℃孵育后观察结果。

2)对已接种一般液体增菌培养基的血液和骨髓标本,经37℃培养后,如培养基混浊不明显,并转种血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