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

合集下载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点线面体》教学中,我担任的是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师。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意识到在教授《点线面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本文将对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点线面体》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几何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引入点、线、面等基本概念时,学生普遍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决定在教学前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的地砖、正方体的骰子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理解几何概念的抽象意义。

其次,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我在课堂上注重了对于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但是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学期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启发性问题和探究性活动。

例如,我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找出点、线、面的具体示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来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此外,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发现在课堂上我过于注重理论讲解,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和综合运用的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几何解决问题能力,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几何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需要更加明确地制定学习目标和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

有些学生对于几何概念的记忆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才能掌握。

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练习环节,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习题。

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几何概念。

综上所述,《点线面体》教学反思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将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增加启发性问题和探究性活动、设计实践活动、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等方式来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3课点、线、面》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3课点、线、面》人教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点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元素,线由点延伸而成,面由线围成。它们在美术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我们表现形象、情感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幅画作通过点、线、面的组合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美感。让我们分析它是如何运用这些元素来传达艺术家的想法。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3课点、线、面》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点、线、面》为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三个教学单元。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感知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会运用点、线、面进行绘画创作;
3.了解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
4.团队协作: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点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元素,线由点延伸而成,面由线围成。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元素在美术创 Nhomakorabea中的应用。
举例:在画作中,一个圆点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如太阳、眼睛等;线条可以表示物体的轮廓、运动轨迹等;面可以表示物体的表面、背景等。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算不错。但在课后,我收到一些学生的反馈,表示对于点、线、面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些迷茫。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
2.教学难点
(1)点、线、面的区分与运用:学生容易混淆点、线、面的概念,难以在创作中灵活运用。
解决方法:通过实物演示、例图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明确点、线、面的特点及运用场景。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第2课点、线、面课时:1课时[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以点、线、面这三种基本造型要素为表现媒介,徒手绘制自由图案。

由于抛开具体形象的束缚,这种相对简单的作业更易于训练学生的形式美感,也更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创造。

点:不可过大,否则就有面的感觉。

点与面的对比关系,是相对的,同时点的形态以单纯为好。

线:包括直线、曲线、折线,可有粗细、方向、组合上的变化。

曲线应画的有弹性、光滑感。

面:可分为独立的面;有线条分割、交*形成的块面。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对点、线、面构成的认知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对形式美感的感受力(色彩问题本节不另作要求)。

[教学重点]对点线面的认知及其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组织的均衡和多样统一。

[教学构想及方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教师的讲授启发、感染,使学生能感受到点、线、面的美感和作用,认识到它们是绘画的语言。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教材、范图。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2月23日—2月24日教学过程:活动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三个好朋友,这三个好朋友就是我们经常见面的点、线、面。

1、板书点、线、面并用课件进行展示。

点:线:面:2、欣赏书中范画。

课本中左上角画家的画,是选用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J。

米洛的一幅《倒立的人》。

作者运用点、线、面的自由组合,以略带具象的装饰形象构成一幅有抽象意味的画,造型单纯、自然,色彩干净、明亮。

欣赏时,指导学生从中体会点线面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

活动二: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独立创作一幅点、线、面构成作业。

主要应注意避免画得琐细、平均。

图色可采用一色多处分步的方法—即每用一色,应在画面不同部位分配,形成呼应,所绘形面应有大小、间隔、形态差异。

课堂小结:选不同程度和特点的作业做讲评,分析优劣得失,布置学生课后加工整理未完成作业。

《第3课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3课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点、线、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点、线、面”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和表现手法。

3. 提高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理解“点、线、面”的基本特征和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将“点、线、面”元素融入美术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点、线、面”的典型案例和图片。

2. 准备画笔、颜料、纸张等美术创作工具。

3. 提前布置教室,营造美术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它就是点、线、面。

2.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点、线、面。

(二)讲授新课1. 点: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点,让学生辨认。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如马克笔)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点,并说出画点的要点。

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熟悉点的运用。

2. 线:教师通过不同的图片和工具(如彩色笔、彩色粉笔)让学生认识直线、曲线等,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线。

教师讲解画线的要点,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3. 面: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形状的面,并让学生辨认。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彩纸剪面。

(三)示范环节教师现场绘画示范,将点、线、面运用在画作中,学生观察并学习。

(四)实践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自己动手绘画,将所学到的点、线、面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小结作业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点、线、面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并记录生活中的点、线、面,第二天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点、线、面的基本绘画技巧。

《点线面体》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

《点线面体》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


棱柱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棱锥
立体图形又叫做几何体简称为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
观察 这是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它有几个面?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 交成几个点?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观察 这是一个三棱锥的模型,它有几个面?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 交成几个点?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观察 下面是圆柱、圆锥的模型,它们各有几个面? 面又有什么特征?
底面是平面 侧面是曲面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练习: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 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 曲的? 平的
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议一议 笔尖可以看作一个点,这个点在
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
点动成线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探究
点动成线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曲的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平面
曲面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小结
1.立体图形又叫做几何体简称为体
2.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两种,平的面与曲的面.
3.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有直线也有曲线. 4.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1
2
3
4
5
A
B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C
D
E
1.体是由面组成 2.面与面相交成线 3.线与线相交成点
1.点动成—— 线 2.线动成—— 面 3.面动成—— 体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魏佳欣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魏佳欣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4.1.2点、线、面、体季梁学校魏佳欣【教学目标】1.知道点、线、面、体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2.知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点、线、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难点:对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立体图形?从而引出几何体的概念。

二、探索新知(一)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体、面、线、点1、问题一:展示图片长方体、圆柱体,进行提问。

①你知道这些体是有什么围成的吗?②展示动画,提问:这些面有什么不同吗?(同时强调:数学中的面没有厚薄之分)③让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面,并指出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图片:一些生活中的“面”)④随堂练习:如下图,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2、问题二:①观察动画,思考: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②追问:这些线有什么不同?(强调:线没有粗细之分)3.问题三:引导学生观察动画,并思考: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同时强调:点没有大小之分)(二)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1、探究一:①让学生拿出纸笔,在纸上写“我真棒”三个字,并思考:如果把笔尖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②追问: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到了什么结论?然后展示动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点动成线。

③学生自主讨论:你能说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的例子吗?(多媒体展示动画:美丽的烟花、划过夜空的流星雨、音乐喷泉)探究二:①学生观察动画,并思考: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②追问: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归纳结论:线动成面)③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实际生活中的“线动成面”。

然后教师展示动画并讲解:扇子打开、刷墙、雷达扫描。

3.探究三:①观察动画,并思考:长方形玻璃门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展示一个半圆、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绕一边旋转的动画)4.教师引导学生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

《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点的无大小性质,线的长度概念,面的边界与面积概念,以及体在空间中的存在形式。

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为后续的几何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地位。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三维空间中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够用这些概念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点、线、面、体的基本图形和实例;准备几何模型,如立方体、圆柱等,用于直观展示体的概念;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准备好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

课堂上,还需确保教室空间充足,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课程伊始,教师将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为出发点,进行引入。

如通过提及学生们在校园里常见的事物,如“操场上的篮球场、教室里的课桌椅”等,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些实物的共同特征。

通过提问的方式,如“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概念阐释在学生对点、线、面、体的概念有初步的感知后,教师将详细解释这些概念。

首先,从“点”开始,解释点作为空间中无大小、无方向性的基本元素。

接着,讲解“线”,说明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接而成的,有方向性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基本图形。

随后是“面”,阐述面是由线所构成的、有边界的区域,并且强调其长宽等尺寸的存在。

最后介绍“体”,它是由多个面围合而成的具有空间感的立体图形。

3. 互动探究在学生对点、线、面、体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将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和互动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展示和解释,让学生亲自观察并感知不同物体中的点、线、面、体。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初一上册 4.1.2点、线、面、体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初一上册 4.1.2点、线、面、体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3)

4.1.2点、线、面、体(敎學设计)[敎學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点、线、面也都是几何图形;2.认识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几何体中寻找点、线、面的过程,借助实例,通过触摸、观察、实验、举例等数學活动,便抽象为具体,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热爱几何的热情,激发學习兴趣.[敎學重、难点]重点:理解几何体的基本要素以及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解.[敎學用具]数學课本、多媒体课件[敎學方法]探究式[敎學活动设计]一、情景导入:(播放视频:链接酷网2008北京奥运会视频42分53秒至44分56秒)由视频导入课题“点、线、面、体”。

二、出示课件(ppt)1.从日常生活入手找出以下几何图形:长方体、棱锥、圆柱、圆柱、圆锥和球。

2.观察静态的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顶点?再认几种几何图形总结出几何体(即“体”)。

3.學习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平静的湖面给人平面的印象,建筑物的顶部给人曲面的印象;草坪是平面,圆柱体的绿化面曲面;茶壶表面是曲面,放茶壶的桌面是平面。

面和面相交成线(水面与天空相交成了一条线)。

4.學习线有直线和曲线:一道道光柱给人直线的印象,曲线形状的喷泉与之形成了对比。

5.學习点,中国地图上的每座城市都用一个个红色的点表示出来,北京市地图(北京用一个版面表示)与中国地图上(北京用一个点表示),由此得出:点无大小。

6.探索:点动成线,并请學生观察想象生活和學习中点动成线的实例。

7.探索:线动成面,一条直线转动半周成一扇面,夜灯光制作的广告牌。

8.探索:面动成体,一三角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成圆锥,一长方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成圆柱,三、练习巩固1.平面图形与几何体连线。

2.实物演示:课本是长方体,一页页纸分别是长方形,装订在一起便是长方体的课本。

四、回顾归纳:1.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以及线与线相交成点。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王丽霞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王丽霞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4.2 直线、射线、线段初中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1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该小节共分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线段是本章知识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以后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由它们组成的.从本节开始出现的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语言的表达以及几何图形的画法,也是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所必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直线基本事实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射线、线段的表示是由直线类比得到,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总之,本节课在学生今后的整个几何学习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2教学目标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以及了解相交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对直线基本事实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培养学生不同数学语言之间转换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直线基本事实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与此同时通过分组合作及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2)教学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引入情境设置: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的雨伞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外钉一根装有挂钩的木条.七年级共有5个班,请你帮总务处算算至少需要给七年级买多少颗铁钉?(学生自己思考运算)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情境引入,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最后再前后呼应,在学完新课内容后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活动2【活动】探究新知探究活动1 将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使纸条不能动,需要几颗图钉?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教师深入小组,查看各小组的活动完成情况. 活动完成后,让学生回答自己的做法,老师给予简单的总结后,从学生所做的结果中任意的选取一组,与学生合作,通过拔掉图钉的过程,得出活动结论. 图钉纸条 2 1 即,只需要两颗图钉就能将纸条固定,并且纸条不会动. 得出结论后,进而提出如果将图钉看作是点、纸条看作直线又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层层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得出“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问题制造困惑,在问题的驱动下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再以目标导引,最终解决困惑. 探究活动2 经过一点画直线,能画几条?经过两点画直线,又能画几条?学生拿出直尺、铅笔自己在课本上作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看学生在黑板上的板演情况,并看下面的学生是否认真作图.然后和学生一起来看所作出的图,再简单引导,得出“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的结论. 设计意图: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思考问题,在适当的部分再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朝着终点一步步迈进.这样做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直线的基本事实是本节课的重点,前面的两个探究活动已经得出了基本事实的两个要点,所以,只需要对两个活动结论进行总结合并就得出了直线的基本事实. 直线的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这个知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基本事实的含义. 思考基本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有哪些? 实例:(1)课本:工人砌墙、植树;(2)其他:木工师傅用墨盒弹出墨线、修建桥墩、跑道、窗帘上的铁丝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事实的举例,更加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性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完直线的基本事实后,进而学习本节课的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

《点、线、面、体》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北师大版 (1)

《点、线、面、体》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北师大版 (1)

4.4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几何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习点、线、面、体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体和生活实例。

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问题1:出示某城市的画面,要求学生观察图中含有的常见立体图形。

问题2:认真观察这些立体图形,包围着体的是什么?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引出课题“点、线、面、体”)二、预习并思考1.几何图形是__、__和__构成,面分为_____面和_____面两种,线分为____线和____线两种。

2.点、线、面、体的关系是:⑴包围体的是_____,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____,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___。

⑵点动成____、线动成____、面动成____.3 .体由___围成,面与面相交成____,线与线相交成_____。

4.长方体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锥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其中围成圆锥的面有____面,也有____面.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认识点、线、面、体⑴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几何体。

⑵面——包围着体的是______;面有两种:________和________。

⑶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线,线有直线、曲线两种。

⑷点——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⑴静态关系:包围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⑵动态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问题1: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点动成线)进而举例子弹运动轨迹成线、流星划过星空成线、烟花成线、喷泉成线。

点线面体的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的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的教学反思《点线面体的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点线面体的教学反思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正确学习数学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经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究、从对体的进一步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借助课件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图片中,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区别,再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漫课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在欣赏美丽图案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感受,通过学生触摸书本和杯子,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培养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在这节课中,虽然我能有效的在四十分钟内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但是在讲授中真正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归纳总结的时间过少,以至于部分学生还是被我的教学方式牵着鼻子走,思维没有被打开。

并且本节课的内容由于图片信息量大,虽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但也导致部分学生只看到了图片中绚丽的物体,反而乱了学习心绪。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小组自主合作,但在这节课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表现的并不突出。

课后,我就一直在思索,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生动有趣的高效课堂。

我想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

《4.1.2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4.1.2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4.1.2点、线、面、体》教学反思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由点、线、面和体构成,通过探索这几点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加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中,我特别喜欢讲《点线面体》这一节。

一是因为前面的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已经厌烦;二是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用大量的生活实例辅助教学;三是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讲这节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要求他们自己搜集一些生活中关于点、线、面和体的资料。

我自己也上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充分准备。

讲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视频,整齐的方队和坚定的步伐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我将视频在空中的俯视画面暂停,然后问学生的感受,有的说“震撼”,有的说“感动”,有的说“酷”,还有的同学说“每个方队像一个整体”,紧接着又有学生说“每排像一条线”,这时我试探地问:“那每排是一条线,每个线上的人就是一个什么呢?”“点。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此时我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了点、线、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采取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合作与交流的方式。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和探究,从对体的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列举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实例,如雨滴下落、流星划过夜空、飞机飞过拉出的尾线等都是点动成线;一名学生拿篮球做了一个抛球的动作,把篮球看成一个点,球运动的轨迹就是点动成线;还有的学生带了折叠扇,把折叠扇打开,线动成面;班长拿出在口袋里的硬币,发给每个小组的成员,让他们转一转,转出一个球体,面动成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立体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立体几何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有些困惑,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难点: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立体模型和实物,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和实例。

3.作业准备: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和模型,如钥匙、铅笔、球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组成?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线、面、体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并用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点、线、面、体》教案

《点、线、面、体》教案

《点、线、面、体》教案教学目标课题 6.1.2点、线、面、体授课人素养目标1.通过实物和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面、线和点的概念.2.认识到点、线、面、体的静态关系和动态关系,发展学生初步建立几何直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实际情境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欣赏下列图片:大家思考一下构成图形的元素是什么呢?这些元素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教学建议】课件展示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感受点、线、面、体.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构成图形的点、线、面、体,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活动二:实践探究,获取新知探究点1点、线、面、体物体的构成往往包含多种元素,几何图形也是如此.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问题:问题1(教材P155思考)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Ⅰ.体的相关探究问题2除了上面的长方体外,还有以下一些立体图形,它们和长方体相比,是否也有类似的构成共性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Ⅱ.面的相关探究问题3(1)从问题1、2中的图我们容易看出什么?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以长方体为例,注意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动观察、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基本几何体的特征.【教学建议】学生对于几何体这样的抽象概念有一个逐步得到认识的过程,这里还是描述性的,只要求学生得到很初步的认识,下面的面、线、点也类似,不作过高要求.设计意图点、线、面、体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相比较而言,体是学生更容易感知和想象的图形,所以首先引入体的模型,得到体的概念后,再结合某种几何体来进行面、线、点概念的教学,依托体说明面,依托面说明线,依托线说明点,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识.教学步骤师生活动(2)观察下面两个图,水面和建筑屋顶给人以什么形象?(3)说一说下面图中碗的内壁和桌面给人以什么形象?(4)说一说下面两个几何体是由怎样的面围成的?Ⅲ.线和点的相关探究问题4(1)下面流星划过天空、焰火、星星分别给人以什么形象?流星划过天空、焰火给人以线的形象,星星给人以点的形象.(2)①下面两个几何体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线和线相交又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教师总结: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线和线相交形成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对应训练】教材P156练习第1题. 【教学建议】(1)教师提示学生:如包围长方体的各个面是平的,包围球的面是曲的.注意这里平的面未必指的是平面,平面是向四周无限伸展的,长方体的一个面只是平面的一部分.(2)另外,对于平面、曲面的分类,直线和曲线的分类不是目前所能严格进行的,教学中只要举例直观演示说明,使学生对分类有初步感性认识.【教学建议】有关线、点的教学,注意仍可像上面体、面的教学那样从运动的观点认识,教案中结合教材给出了几个例子,但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实例列举,比如萤火虫的飞行、喷水池喷洒出的美丽曲线、地上星星点点的蚂蚁群、地上点状的小石子等例子,让学生加深印象.设计意图探究点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1(1)把笔尖看作一个点,让这个点在纸上运动.观察结果,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点动成线.(2)你还能举出其他“点动成线”的例子吗?,前面图中所示的流星、焰火等.问题2(1)如果把刮窗器与玻璃接触的部分看成一条线,观察刮窗器运动时所留下的痕迹,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线动成面.(2)你还能举出其他“线动成面”的例子吗?如打开折扇、墙面刷漆等.问题3(1)长方形硬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观察所形成的图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面动成体.(2)你还能举出其他“面动成体”的例子吗?如酒店大厅的旋转门,还有球、圆锥、圆台等几何体的形成等.【对应训练】教材P157练习第2,3题.【教学建议】有关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还是要从现实事物出发,第一个点动成线可让学生直接用笔画一画自己体会即可,第二个线动成面除了这个汽车雨刷的例子外,还有很多例子可让学生列举.第三个面动成体可让学生自行拿书本进行演示体会.整个过程中,都要注意实际情境的贯穿,这样学生才会有深刻的认识.从动手实践和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活动三:典例精析,巩固新知例李晓跟妈妈到银行办理业务,她发现银行大堂的旋转门内部是由三块宽为2 m、高为3 m的玻璃隔板组成的,此情此景,她提出了以下问题:(1)将此旋转门旋转一周,能形成的几何体是圆柱.(2)这能说明的事实是 C (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3)求该旋转门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边框及衔接处忽略不计,结果保留π).解:对应圆柱的体积为π×22×3=12π(m3).答:该旋转门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12π m3.【教学建议】(1)这里的例题以日常生活中的旋转门为例,进一步强化对面动成体的认识,提醒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绕一边旋转一周能得到一个圆柱.(2)讲解时适当引导学生回顾下六年级所学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进一步巩固对于面动成体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意识.【对应训练】如图是一个粮仓,已知粮仓底面直径为8 m ,粮仓顶部顶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9 m ,粮仓下半部分高为6 m.观察并解决下列问题:(1)粮仓是由两个几何体组成的,它们分别是 圆锥、圆柱 . (2)将如图的图形分别绕轴旋转一周,哪一个能形成粮仓?用线连一连.(3)求出该粮仓的容积(结果保留π). 解:(2)连线如图.(3)依题意,圆柱的底面直径为8 m ,圆柱的高为6 m ,圆锥的底面直径为8 m ,圆锥的高为9-6=3(m ),所以粮仓的容积V =π×(82 )2×6+13 π×(82)2×3=112π(m 3).答:该粮仓的容积为112π m 3.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随堂训练】见《创优作业》“随堂小练”册子相应课时随堂训练.【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体?什么是面?什么是线?什么是点?2.分别说说点、线、面、体是如何形成的?3.几何图形由什么构成?什么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158习题6.1第3,5题.2.《创优作业》主体本部分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常见几何体的认识和理解,来强化学生对几何体中点、线、面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以及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从课堂的参与情况来看,在对点、线、面、体的关系进行探究时,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解题大招判断图形的形成可以先判断所形成的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考虑为“面动成体”,平面图形则考虑为“线动成面”,若是一条直线则考虑为“点动成线”.例1(1)你见过一种折叠灯笼吗?它看起来是平面的,可是提起来后却变成了美丽的灯笼,这个过程可近似地用哪个数学原理来解释(C)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2)车轮上的辐条旋转起来形成一个圆面,用数学知识解释为(B)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以上都不对培优点多面体的面数、顶点数、棱数之间的关系(1)观察下列棱柱,探究棱柱中各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n棱柱底面形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侧棱数 3 4 5 …n棱数9 12 15 …3n侧面数 3 4 5 …n面数 5 6 7 …n+2顶点数 6 8 10 …2n(2)观察下列棱锥,探究棱锥中各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棱锥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n棱锥底面形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侧棱数 3 4 5 …n棱数 6 8 10 …2n侧面数 3 4 5 …n面数 4 5 6 …n+1顶点数 4 5 6 …n+1(3)所有像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四棱锥等这样由四个或四个以上多边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作多面体,经过归纳总结发现,多面体的面数F,顶点数V以及棱数E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请根据(1)(2)总结出这个关系:V+F-E=2 .分析:(1)(2)观察所给几何体各元素的数量并归纳即可.(3)综合两个表格中的指定元素(面、顶点、棱)的数量,即可得出三者的关系为V +F-E=2.解:(1)(2)如表.课后·知能演练一、基础巩固1.用笔在纸上写字,从几何的角度可解释为()A.点到直线的距离B.面动成体C.点动成线D.过一点作直线2.《雨不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其中有诗句: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译文:喧哗的雨已经过去,逐渐变得细微,映着天空摇漾的是如丝的细雨飘飞.诗中描写雨滴滴下来形成雨丝,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3.用数学原理分析下列生活实例:(1)自行车的辐条运动形成几何图形:________;(2)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形成圆锥体:________.二、能力提升4.(1)如果将图①~⑤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图Ⅰ~Ⅴ的立体图形,请你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用线连接起来;(2)在图Ⅰ~Ⅴ的立体图形中,有顶点的是________,没有顶点的是;(3)图Ⅴ中的立体图形由几个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三、思维拓展5.小丽跟妈妈到银行办理业务,她发现银行大堂的旋转门内部是由三块宽为2 m、高为3 m的玻璃隔板组成的.她提出了以下问题,你能帮她解决吗?(1)将此旋转门旋转一周,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________.(2)这能说明的事实是________(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3)求该旋转门旋转一周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边框及衔接处忽略不计,结果保留π)【课后·知能演练】1.C2.点动成线3.(1)线动成面(2)面动成体4.解:(1)如图所示.(2)Ⅰ、Ⅱ、ⅢⅣ、Ⅴ(3)图Ⅴ中的立体图形由2个面围成,其中一个是平面,一个是曲面.面与面相交有一条线,是一条曲线.5.(1)圆柱(2)C(3)解:该旋转门旋转一周形成的立体图形是圆柱,体积为π×22×3=12π(m3).故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12π m3.。

初中数学新人教版七上《点线面体》课堂实录(优质实录配套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

初中数学新人教版七上《点线面体》课堂实录(优质实录配套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故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索,从对体的进一步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

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

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并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欣赏美丽的图案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鼓励学生勇干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克服困难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

《点线面体》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2.doc

《点线面体》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2.doc

4.1.2 点、线、面、体班级:姓名:一、复习练习,熟悉常见的立体图形1.举出一些你熟悉的立体图形。

——————————————————————2. ①你知道这些体是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3. ①长方体有_____个面,面面相交的形成______条线,线线相交成_____个点.②三棱锥有_____个面,面面相交的形成______条线,线线相交成_____个点.4.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1.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到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2.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3.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三、巩固练习1.在你所熟悉的几何体中,分别举例说明:(1).全由曲面围成的几何体;(2).全由平面围成的几何体;(3).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几何体;(4).全由三角形围成的几何体2.如下图所示,这个几何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3.一个平面与球相交,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几何图形?4.如图,上面的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下面的立体图形,请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用线连接起来。

5.一个正方体缺了一个“角”后,增加了两个顶点,则这个几何图形是()6.下列各结论:(1)圆柱有3个面围成,这3个面都是平的。

(2)圆锥有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

一个是平的,一个不平。

(3)球仅有一个面围成,这个面是平的。

(4)正方体有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的。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经典版)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 日叙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翼大家下载后,能够匡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味、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点线面体教学反思这是点线面体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陈文慧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陈文慧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东莞外国语学校陈文慧第1页2018-6-27课题:4.1.2点、线、面、体授课教师:东莞外国语学校陈文慧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双向的联系;2.体会运动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难点:探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感知发现你认识哪些立体图形?能在课室内或你的身边把它们找出来吗?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几何实例,感受立体图形,从而抽象出几何体的概念,达到感知与发现的目的。

二.分组合作,探究新知1.你能找出点、线、面、体吗?2.小组讨论探究:点、线、面、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组成果分享:(1)点动成线(2)线动成面(3)面动成体3.通过实例,归纳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从日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寻找点、线、面、体,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条理清晰地把认识几何图形的过程从低维度再向高维度发展。

通过学生举例,多媒体技术演示以及几何教具的直观感知,与学生一起归纳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结论。

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所发东莞外国语学校陈文慧第2页2018-6-27三.、学以致用,巩固练习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重在通过实例感知,不对学生就几何的概念做过高的严密性认识的要求。

从运动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课堂小结,画龙点睛课后作业:阅读课本P119-P1201.发现身边的点、线、面、体,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2.《易百分》练习册P75课堂小测P37课堂小结言简意赅,注重归纳总结.作业紧密联系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起到一个巩固和拓展的作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4.1.2点、线、面、体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点、线、面、体点线面体教学反思: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线线相交形成点面面相交形成线包围着体的是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故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索,从对体的进一步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

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

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并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欣赏美丽的图案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鼓励学生勇干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克服困难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习开始阶段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丰富直观,验证学生的空间想象。

从开始阶段的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逐步过渡到先思考、后动手验证。

鼓励学生勇干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克服困难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