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是指人们在学习某个特定知识或技能后,将其应用于其他不同的情境或任务中的能力。
迁移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它展示了学习的实际价值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研究。
一、学习迁移的基本原理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技能并非仅仅局限于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使用,而是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它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在解决各种问题和面对不同情境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以下是学习迁移的基本原理:1. 迁移的相似性原则:学习迁移的效果与原学习任务与目标任务之间的相似程度有关。
如果两个任务在目标、环境或过程上存在相似性,学习迁移效果将更好。
2. 迁移的特征提取原则:学习迁移依赖于个体对学习任务的特征进行提取和抽象。
学习者需要能够识别适用于其他任务的关键特征,并将其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3. 迁移的应用原则:学习迁移不仅仅是将旧知识应用于新的任务,还包括将新的知识应用于旧任务的情况。
这种双向迁移能够增强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二、学习迁移的研究进展学习迁移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1. 领域迁移:研究者发现,学习者在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后,能够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学习数学的能力可能有助于解决物理学或经济学中的问题。
2. 任务迁移:学习者在完成一种类型的任务后,能够将所学的策略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任务。
这种迁移可以提高学习者在新任务中的效果和速度。
3. 情境迁移:研究发现,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对迁移效果也有影响。
当学习和应用任务的情境相似时,迁移效果更好。
4. 知识迁移:学习者在学习某个知识领域后,能够将其中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这种迁移能够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为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效果,教育者和学习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创造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具有不同情境和任务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增加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
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学习迁移理论是指我们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否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另一个任务或领域中的理论和研究。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或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或情境中,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习迁移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迁移: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
正向迁移是指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负向迁移则是指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
研究学习迁移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和迁移情况,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可以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在某一任务或领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类似的任务或领域中;远迁移则是指学习者将在某一任务或领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完全不同的任务或领域中。
了解不同类型的迁移对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迁移的条件:学习迁移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前提知识和技能、目标任务或领域的要求和特点、知识和技能的表征方式等。
了解这些条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
3. 迁移的机制:学习迁移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了解学习迁移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迁移的情况,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促进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习迁移的成功离不开学习者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2020宁德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学 不得不区分的四大传统迁移理论
2020宁德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学不得不区分的四大传统迁移理论迁移理论是指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影响他在其它情境中的学习。
传统的迁移理论的四大金刚主要有形式训练说、桑代克的共同因素说、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苛勒的关系转化说。
这可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考点哦,下面给大家介绍下这四大金刚,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备考,在考试中取得佳绩!一、形式训练说该理论的地位可谓是关于迁移的最早理论了,它是由沃尔夫所提出。
其核心观点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认为学习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
例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回忆活动;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但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早期的以及近现代的心理实验研究都对这一学说提出了挑战。
二、共同要素说该理论是由伍德沃斯、桑代克所提出。
其核心观点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刺激相似且反应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会发生。
例如:由于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在协调和操作方式上有相同因素,所以迁移就容易发生。
三、经验类化说贾德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对已有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对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关于经验类化说,同学们不得不知道的实验是“水下击靶实验”。
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
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
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
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
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第十四讲迁移理论及策略
4、转化理论(transposition theory)
代表人物----苛勒 基础实验:1918年,转化实验。 具体实验:训练猩猩和小鸡、分辨两种深浅程度不同
的灰色(浅A,深B),用食物强化。实验多次,再用 另一种更深的灰色(更深C)做新的刺激。 实验结果:动物对C 作出反应,而不对B作反应。 结论: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通过理解而不是机械 记忆来学习的好处是理解可以转化到各种情境中去, 不大会导致错误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略
五、迁移的测量
首先,设定学习A和学习B
然后,考察A对B有无迁移(包括正负迁移和前对后或 后对前的迁移)
进行实验:
学习A
学习B 测验B
实验组 做
做
做
对照组 不做
做
做
结果分析:记录数据并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
差异显著说明有影响(如果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说明发 生的是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无显著差异则表明 学习A对学习B无影响。
第十四讲 第十六章 第三节
迁移理论及策略
一、 迁移的定义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
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迁移
按效果分 按方向份 按水平分
正迁移 负迁移 顺向 逆向 横向 纵向
三、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理论 2、相同要素理论 3、泛化理论 4、转化理论 5、学习定势理论 6、认知迁移理论
是强调记忆表征的性质.但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 增加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育方法,都会有 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
6、学习定势
代表人物:哈罗
实验:猴子解决一系列物体选择的问题、
观点:迁移取决于通过练习而 获得的定势或学 习能力。即对于某一种学习问题的练习,会有 助于学习解决另一种不同的问题
迁移的理论
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迁移的理论(1)2010-11-29 10:21:12 来源:环球网校(edu24oL)频道:教师资格分享至微博迁移的理论为了解释学习迁移现象,许多的心理学家对迁移的本质及其基本过程作出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中最早的学说是形式训练说。
这一理论是以智能说为背景。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若干不同的基本能力,如记忆、注意、推理、意志等官能组成的。
心的各种成分(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记忆和回忆;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
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强力量(能力)。
这种能力在各种活动中都能发挥效用。
同时,一种官能的能力改造,也无形中加强了其他所有的官能。
所以,学校教育就是对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它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
它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于是,难记的古典语言可以有助意志的“忍耐”能力的形成,数学有助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历史能提高记忆力,自然科学中的难题,被视为训练心的最好材料。
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分类,学会想象、记忆、推理、判断,甚至创造,认为“有了这样的造诣,足以使学生们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无穷”。
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行了二百多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心”的各种官能是否可以分别训练,使之提高能力,从而自动地迁移到一切活动中去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不是训练“心”的各种官能呢?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早期的以及近现代的心理实验研究都对这一学说提出了挑战。
四种迁移理论你都了解吗?
四种迁移理论你都了解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四种迁移理论你都了解吗?一、考情早期迁移理论在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中主要是以单选题为主,考查每种迁移理论的定义、代表人物、实验名称和例子反选,考生备考要注重识记和理解。
3.2 迁移理论——学习材料
自从有了学习活动以来,学习迁移的现象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从理论上对迁移进行系统的解释和研究始于18世纪中叶,这之后,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形成了众多的有关迁移的理论和解释。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与关系转换理论等。
(一)形式训练说1、代表人物:沃尔夫(德)2、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
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心的官能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意志力……(2)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目越困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
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3、局限性: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对迁移的解释基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引起了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二)相同要素说1、代表人物:桑代克、吴伟士2、主要观点: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
“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3、实验:判断图形面积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
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4、局限性:桑代克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的认知活动,这是相同元素说的局限所在。
(三)概括化理论 1、代表人物:贾德2、主要观点: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
3、实验:水下打靶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小学生,射击水中靶子。
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前测 训练后测估计127个 图形面积训练判断90个平行四边形面积(10cm2~100cm2)测1.判断13个长方形面积(成绩提高)测2. 判断27各种图形面积(在前测中出现过)(成绩持平)组不学。
迁移的概念理论
迁移的概念理论
迁移(Migration)是指人口或其他资源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迁移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可以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
迁移的概念和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因理论(Push-pull theory):迁移的动因包括推动因素和吸引因素。
推动因素指的是促使人们离开原地的因素,如战争、贫困、自然灾害等。
吸引因素是吸引人们前往目的地的因素,如就业机会、教育、社会福利等。
2. 迁移决策理论(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theory):迁移是一个个体的决策过程,个体在考虑迁移时会权衡各种因素,如经济条件、社会网络、文化因素等。
这个理论研究个体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迁移,以及选择何时、何地迁移的问题。
3. 迁移系统理论(Migration system theory):迁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也是整个迁移系统的结果。
迁移系统包括源地、目的地和中间地点,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迁移网络,个体在其中进行迁移。
这个理论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关系、迁移规模和迁移流向的问题。
4. 社会影响理论(Migration and social impact theory):迁移对源地和目的
地产生了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这个理论研究迁移对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文化认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总之,迁移的概念理论包括了解释迁移的动因和决策过程、研究迁移系统以及分析迁移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迁移现象。
学习迁移理论
背景资料、人们学什么
记忆能力训练实证
记忆平均数字跨度的变化 资料来源:Ericsson1980
相同要素说(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
实验探究 教学隐喻 学说反思
背景资料、桑代克知觉预测(1901)
预测
估计127个 图形面积
训练
后测
训练判断90个平行四边形 测1、判断13个长方形 面积(10cm2~100cm2) 面积(成绩提高)
测2、判断27各种图形 面积(成绩持平)
有关图形 面积知觉 的测试
后测2 后测1 训练判断
预测 0
可能预测
20
40
60
80
100
相同要素说理论
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 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只有当两种心里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 机能的改变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桑代克)
实证研究——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三维迁移模式
背景资料、奥斯古德的迁移三维曲面模型
三位曲面模型 资料来源:Osgood
背景资料、负迁移的例子
问题
所给水罐刻度
A
B
C
1、 前测练习
29
3
2、艾因斯特朗1
21
127
3
3、艾因斯特朗2
14
163
25
4、艾因斯特朗3
18
43
10
5、艾因斯特朗4
9
42
6
6、艾因斯特朗5
20
59
4
7、后测练习1
15
39
3
8、后测练习2
23
49
3
9、后测练习3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具体知识整理如下:(一)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沃尔夫关键词:官能心理学、自动产生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蕴藏在各种感官中,因此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的难度和训练价值,重视运用难记的古典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来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
通过各种官能的训练,就会自然而然产生迁移,即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是自动产生的、无条件的。
2.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关键词:共同成分、共同要素桑代克反对沃尔夫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不是自动产生的,他通过形状知觉实验证明了迁移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共同成分,才可以产生。
实验过程如下:桑代克找了一些被试并给予一些三角形让被试估计这些三角形的面积,在估计正确率很高之后将这些被试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被试给予三角形进行估计面积,第二组给予圆形进行估计面积。
通过结果发现,第一组估计的准确性远高于第二组,这时桑代克认为第一组被试产生了迁移,原因是第一组在前后学习过程中存在相同要素。
桑代克据此得出,迁移是非常具体、有限的,需要两种学习情境中存在共同成分才得以产生。
两种情景中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
3.经验类化说(概括说)代表人物:贾德关键词:共同原理贾德反对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通过“水下击靶”实验得出:在迁移过程中,有共同成分只是前提条件,要想顺利地发生学习迁移,必须要能够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原理才可以。
实验过程如下:贾德先找到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被试,把靶子放在水下10厘米进行击靶,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学生的准确率都较高后,将所有被试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教授了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第二组则不教。
然后将靶子置于水下15厘米,让两组被试进行击靶。
结果发现,第一组击靶的准确性高于第二组。
据此,贾德得出结论: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第五章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理学基础是官能⼼理学。
它认为⼼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理官能得到训练⽽发展的结果。
形式训练说认为,进⾏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在于训练的形式。
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了约200年,⾄今仍有⼀定的影响。
但该理论因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受到质疑和挑战。
(⼆)共同要素说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教育⼼理学的创始⼈桑代克。
他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研究。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迁移。
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迁移。
共同要素说在某些⽅⾯对形式训练说进⾏了否定,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
但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
因此有⼀定的机械性和⽚⾯性。
(三)经验类化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理学家贾德。
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1908年的“⽔下击靶”的经典实验。
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
它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般原理,这种⼀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产⽣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强调原理的理解,这⼀点⽐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
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四)关系转换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格式塔⼼理学家,⽀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1919年的“⼩鸡(或幼⼉)觅⾷”实验。
他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个决定因素。
他们证明迁移产⽣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的原理
迁移理论的原理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斯卡帕拉(Thorndike, 1991)最早提出的。
它主要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个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后,将其迁移到其他相关领域并发挥作用的现象。
迁移理论认为,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不仅仅是为了在该领域下进行应用,而是为了能够将其迁移到其他领域,更好地适应新的情境和问题。
迁移理论的核心原理是“近似相似性原理”。
该原理认为,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越是接近或相似,迁移效应就会越大。
换句话说,当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与新领域具有相似的特征、结构或操作方式时,迁移效应就会更加显著。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的是旧的学习对新学习有积极影响,即旧知识、技能能够给新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负迁移则是指旧的学习对新学习有消极影响,即旧知识、技能与新学习中的任务产生冲突和干扰。
迁移可以在各种学习情境中发生,包括教育学习、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学习等。
对于教育学习来说,迁移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迁移能力,而不仅仅是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迁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和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理论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任务和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中,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其他学科中,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除了教育领域,迁移理论也对其他领域具有启示。
在工作学习中,迁移理论提醒人们学习不仅仅是针对当前的职位和工作任务,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职业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迁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新情境和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迁移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任务和情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和实际问题中。
迁移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迁移理论的可行性分析引言迁移理论是指将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从一个领域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理论。
迁移理论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运用,旨在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
本文将通过对迁移理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优势和挑战,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迁移效果。
优势1. 促进知识的联系和整合迁移理论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常规教学往往将知识拆分为各个学科进行教学,学生只能独立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而迁移理论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学会在不同领域间建立关联,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和情境中。
这种联系和整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2. 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迁移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通过将已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够更快地适应和理解新的知识。
迁移理论促使学习者在新学习任务中运用既有的技能和策略,从而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3.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已有的知识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中,学生需要进行思考、调整和创新。
这种跨领域的知识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挑战1. 领域特定知识难以迁移迁移理论的一个挑战是领域特定知识的迁移较为困难。
某些领域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在另一个领域中没有直接的应用,因此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化。
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2. 知识迁移可能受到限制因素的影响知识迁移可能受到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任务因素的影响。
个体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和经验,以及认知能力等。
环境因素包括教学环境、学习资源和社会文化等。
任务因素包括迁移任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这些因素可能限制了知识迁移的效果和范围。
3.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迁移理论的应用需要教师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
教师需要提供具有迁移性质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
迁移理论
迁移,如驾驶不同类型的汽车;高通路迁移指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如利用做笔记策略来阅读文章。
随着迁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在不同的任务中,迁移的机制以及迁移所需的基本成分是不同的,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
对迁移的不同分类方法体现了人们对迁移的理解深度和研究角度的不同。
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因此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尤其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此外,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自从有了学习活动以来,学习迁移的现象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但从理论上对迁移进行系统的解释和研究却仅仅始于18世纪中叶,这之后,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出发对迁移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解释,形成了众多的有关迁移的理论和解释。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formal discipline theory)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源于古希腊罗马,形成于17世纪,盛兴于18、19世纪。
它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
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使心的各种官能得到发展,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这种理论是以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为理论基础的。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mind)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faculties)组成的,这些官能包括注意、意志、记忆、知觉、想象、推断、判断等,不同的官能都是一个个的实体,它们相互配合就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
由于各种官能施加的训练不同,各种官能及其组成的活动会有不同的强弱,也就是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能力),记忆的官能通过记忆的训练而得到增强,推理和想象的官能则通过推理和想象的训练而得以增强。
这种理论认为,数学有利于训练推理能力、几何学有助于训练逻辑思维、拉丁语和希腊语对训练记忆力大有好处。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克纳(Robert M. Gagne)和杰维斯(Walter W. Wager)于1962年提出的,它指的是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在新情境中灵活运用和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中。
迁移理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课堂内的知识和技能,而迁移则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教学中,迁移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持久性。
以下是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比如,通过项目制学习或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提供多样化的练习: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应用题、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实践和运用所学内容。
5.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教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6.提供反思和复盘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反思和复盘的机会,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通过反思和复盘,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促进学习的迁移。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理论提供了指导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式,促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并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持久性。
关于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绪论迁移理论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它是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用我们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可以将学习迁移分为两类,一种是之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另一种是指后来的学习对之前学习的影响。
从效果上来说我们可以分为正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以及负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产生阻碍的作用。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叫做举一反三,这也是迁移理论的一种体现。
二、迁移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而课本上的知识却相当有限。
因此,迁移理论在语文的应用中显得更加明显。
从写作方面来看,中学要学会所有类型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题材的文章,进而掌握相应不同文章的区别,例如记叙与散文的区别点所在。
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体会语言的运用。
在阅读方面,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同背景下作品对比能够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升华对语言的理解。
总而言之,语文课本只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个载体,我们需要通过它来使学生举一反三,旁类触通,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迁移能力从前文的分析来看,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课本知识,而是通过教材的学习来领悟学习语文的窍门。
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我们课堂上的重点,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效果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将迁移分为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当防止负面迁移的产生,努力促成正面迁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引路人,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分析在迁移教学中,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础能力。
1.要有迁移教学的内在规划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迁移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局限于课本内容的传授,在课堂上,主动采取恰当的迁移策略来让学生进行学习。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作用,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情境中的应用.两种学习之间的作用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就称为正迁移,如方程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的学习;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就称为负迁移,如日常生活中的垂直概念对几何中的垂直概念往往会产生负迁移.从数学教育的目的看,应该追求的是正迁移.即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达到“闻一知十”的境界,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1 迁移的心理实质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继续.人们对迁移现象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有意义学习的最关键因素.认知结构是一种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的工具,两种学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认知结构来完成的.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是有利于迁移的;如果两类学习中存在共同点,也是有利于迁移的;如果学生有主动迁移学习的心向,也有利于迁移.形式训练说的观点认为,必须经过若干心理功能的专门训练以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想象力等各种能力,使之在不同的学习中认出形式上相似的东西而实现迁移.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各种方法、技能、思想的学习,并认为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记住一些具体知识更有益,其源由可追溯至此.其实知识与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无知者无能,我们不能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同要素说是在批判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学说认为,两类学习中的共同要素或共同的成份情境能触发迁移.如学生如果能发现解方程x2-3x+2=0和解不等式x2-3x+2>0中的“共同因素”是分解因式x2-3x+2=(x-2)(x-1),那么解方程x2-3x+2=0的某些学习经验就能迁移到解不等式x2-3x+2>0的学习活动中.这种做法有点机械,没有突出数学思维的特点.为什么在解方程、解不等式时要分解因式?上述做法并没有回答.学生往往只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这个观点是伴随着行为主义的观点而来的,用现在的眼光看,它比较注重知识层面,并且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点就事论事,其解释比较狭窄.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各种变式中辨别事物的本质.概括说(类化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在两种学习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当学生能把两类学习活动中的基础原理识别和提炼出来时,才能实现迁移.如学生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获得了“消元”这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原理,紧接着在学三元一次方程组时,如果学生能把“消元”和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联系起来,那么就能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原理(消元)迁移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去.华罗庚先生在学习解方程时,也有类似的经历.教材往往强调通性通法的教学,因为通性通法的包摄性强,概括性强,易于迁移.如湘版教材指出直线方程的一次项系数是直线的法向量坐标.有了法向量,就能从方向上把握直线,有关直线的问题就易于解决.类似的想法迁移到平面,用平面的法向量把握平面,就把二维平面的问题化归为一维直线的问题.现在流行的用法向量处理立体问题的做法就基于此.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迁移的是顿悟,即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学习定势是用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学习情境的多样化决定了我们的基本人格特征,并在使某些人变得会思考中起重要作用.这些情境是以同样的形式多次重复出现的.不应以单一的学习结果,而应以多变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来理解学习.基于此,采用多样化的变式训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刺激的学习情境是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形成学习定势.因为学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学习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学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影响作业的变化.这些学说之所以对立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学习理论缺乏学习分类的思想,把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相混淆,把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相混淆.在技能学习领域,把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相混淆.当代著名的学习理论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理论(包括反省理论认知理论),他们都各自提出对迁移的解释.奥苏伯尔认为,无论在接受学习还是在解决问题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是影响新的学习和迁移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包括概念,命题或具体例子等),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反之,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找不到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缺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上位的,包容范围大和概括程度高的原有观念可以充当先行组织者.如果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样的上位观念,教师就可以从外部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嵌入一个这样的观念,使之起吸收与同化新知识的作用.如在掌握分数概念之后学习百分数,分数概念是上位的,起组织作用;百分数概念是下位的,有了上位分数概念的支持,学习起来容易.原有知识越巩固,越易促进新的学习.注意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可辨别性,是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加涅的智慧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经过一定的练习,使结论和原理以产生式的形式表征,而不是以陈述性的形式表征,那么原先的结论和原理就转化为人们的办事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规则就转化为做事的技能.判断学习成效的依据之一就是看习得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灵活运用,转化为学生的办事技能.产生式迁移理论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是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产生式这个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产生式就是所谓的条件——行动规则.比如,解方程的学习经验与解不等式的学习经验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解方程的学习就有助于解不等式的学习.认知策略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就是俗话说的“知人者智,知己者知”,“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对自己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功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建构合理、有序、不断发展的具有调控作用的认知结构将有利于迁移.由以上分析可知,实施正迁移有两个关键因素:(1)两种学习有类似性.相同要素说和产生式迁移理论着眼于知识的心理表征方面;有意义言语学习的迁移理论触及知识的灵魂——原理、思想和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中的“宗”指的就是易于迁移的具有概括性质的思想和方法.(2)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迁移心向.形式训练说旨在通过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实现自动迁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其可取之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感悟,反复体味,会形成一定的学习定势,机缘巧合时,就会产生顿悟,产生远距离的迁移.2 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会学习,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迁移.2.1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公理化思想的教学应用把数学知识编织成一环扣一环的逻辑链条.这既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了基础,又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共同要素)提出了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一下有关的旧课,然后通过类比等方式实施迁移,自然地引入新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学习了等差数列,再学习等比数列,完全可用类比的方式实施迁移,教师的“讲”只要讲在关键处即可.这样就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前的学习可是后继学习的准备,后继学习是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当我们学习了新知识之后,还可以用新知识来阐释旧知识,以新带旧,如从高观点看初等数学就是此法的应用.2.2 牢固掌握具有包摄性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学习迁移效果受知识经验概括水平的制约是实施迁移的一个基本规律.如果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已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高,那么就容易把新知识纳入原认知结构中,学习迁移就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的认识结构由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由数学知识化实为虚而成,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包容性,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从而使之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观念.如初等代数中最基本的思想,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数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学生掌握了运算律,就能顺利迁移到解方程等内容的学习中.一大套三角诱导公式,如果能从中提炼出“数学的用以简化问题的等价变换”这一思想原理,就会对全体公式及其关系和方法有了实质性的深入认识.教师应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反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着眼于提高学生能力,真正达到“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2.3 自顶而下,逐层分解不断分化式的呈现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出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些.人对知识的认识是从整体到细节,而不是相反.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这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形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要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之为后续内容的具体展开提供一些起固定作用的概念,以利于领会和保持.如在解析几何的序言课中,学生要深刻领会解析几何的实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将会注意到离心率可以用来刻画圆锥曲线,那么类似地,斜率能否用来刻画圆锥曲线呢?由此出发,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深刻的见解.同样的,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教师若能时时教给学生,三角公式其实是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学生如果能在具体的学习中时时用具体的公式来验证这个观念,必将加强对三角函数的理解.2.4 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加强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不知道许多表面上不同的术语实际上代表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会造成认识上的许多混淆.如比例的合比性质ab=cd=a+cb+d,其实是说,两杯一样甜的糖水混合之后,还是一样的甜,那么此公式显得十分的亲切了.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使知识能彼此阐释,使人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2.5 加强变式练习,使静态表征的知识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技能之间产生迁移的本质是共同的产生式而不是它们的表面相似,变式是适合规则的情境的变化.变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变式练习及变式教学是我国本土教育经验的归结,不仅是适合于概念课、命题课和习题课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更应看作一种促进学生学会问题解决,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理念.2.6 发展自我意识,学会反省认知学会使用高级规则和认知策略等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程序性知识,更需要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能够反省认知,能够评估采用不同认知策略所带来的不同效益,而不是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简单地归结为自己资质的高低上.俗话说“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后颈窝”,能自我反省,内省自己是很难得的.与其说是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如说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阐释数学教学的一些具体的现象.数学工喜欢做推广、引申之类的工作,其动作指向是具体数学结论的生成,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人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为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外界的活动基础.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是技术型的,而且还应当是技术理论型的.简介徐章韬,数学教育博士,教育信息技术博士后,副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移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会了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外一种外文;当学生在家里养成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学习或做作业时养成爱整洁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迁移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是可以迁移的。
对于迁移现象,我国古代就有相关的描述,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爱屋及乌”、“熟能生巧”等等。
迁移与学习息息相关。
人们通常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相同要素说: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当前后两种学习存在着相同的要素时,前一种学习上的成功可以迁移到后一种学习上,使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
相同要素即相同联结,学习迁移即相同要素的转移,因此,相同要素说实际上就是相同联结说。
他所谓的相同联结,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与经验上的基本事实4个方面的相同联结;他进而解释所谓的相同要素,就其物质方面来说乃是共同的脑神经的联结。
“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实验笼内刺激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它和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观念联想概念不同,人与动物均具有联结现象。
因而,桑代克把学习的相同要素看成是相同的联结,含义是比较广泛的,他把联结概念推广到人类心理上,认为人和动物的联结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学习的迁移过程只不过是把已有的联结简单地转移于新情境的结果,这样就把学习问题引向简单化的一种机械主义观点上。
概括说:它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关键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从而使学习迁移的范围大为扩大。
需要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会差异悬殊,迁移效应也大不相同。
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对学习者概括和掌握原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广泛概括,从而发现导致学习迁移发生的一般原理的原则。
概括化理论主张,不在于仅仅讲解概括化原理知识,而在于结合实际讲解原理。
因此,教育内容和手段同样受到重视。
例子: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W.苛勒曾用母鸡和一个三岁孩子作实验,先使实验对象对深灰纸与浅灰纸形成分化性条件反射,即对深灰纸发生食物反射,对浅灰纸不发生食物反
射。
继用黑灰纸替换浅灰纸,以观察母鸡和孩子是对原来的深灰纸发生食物反射,还是根据刺激物的深浅关系而对黑灰纸发生食物反射,结果表明:母鸡的前一种反应为30%,后一种反应为70%;孩子则 100%地发生关系反射, 即都对黑灰纸发生食物反射。
苛勒由此认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作用越加普遍。
布鲁纳强调的原理的迁移,其实质也在于领悟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原理或基本概念掌握得越透彻,则越能实现迁移。
认知结构论:
(一)布鲁纳论迁移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人是通过将新的信息归入某一类别,然后根据这一类别以及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以此超越所给的信息。
这些相关类别的有层次结构的安排就构成了编码系统,在编码系统中,较高级的类别比较抽象些,较低级的类别比较具体些。
编码系统的这种非具体性对迁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事例。
布鲁纳指出,迁移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特殊迁移,这是习惯和联想的延伸,主要是动作技能、机械学习的迁移;一种是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布鲁纳承认一般的技巧、策略等有广泛迁移的可能性。
在这两类迁移中,布鲁纳强调后者,认为后一类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他提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领会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
从此,认知心理学家就特别强调认知结构与学习和迁移的关系。
(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贝尔从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
他认为一切有
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即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头脑中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二)教学含义:
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的实质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可以从教学技术、教材内容及教材呈现这三个方面,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利于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
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三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客体因素
学习材料相似性
学习情境相似性
教师的指导
2、主体因素
学习者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认知策略和元认知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按照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综合贯穿的原则,合理编排教材;
根据学生的已有心理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按照过度学习的要求,保证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领会、巩固和应用的机会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方法
创设可迁移的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概括、理解基本原理
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最佳的知识结构
3、学习定势与迁移
学习定势,是哈洛提出并用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
哈洛认为:“学习情境的多样化决定我们的基本人格特征,并使在某些人变成会思考的人中起重要作用。
这些情境是以同样的形式多次重复出现的。
不应以单一的学习结果,而应以多变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来理解学习。
”
学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如何学习)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
学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影响作业的变化。
练习一类课题有助于类似的课题的学习,这一现象首先是在实验室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研究发现的。
渥德早在1937年报告:被试在记忆数列无意义音节时,前面的练习,影响后面的记忆,记忆速度越来越快。
哈洛1949年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他首先用猴子作被试进行研究,然后以儿童为被试进行重复实验。
对猴子作辨别训练时,在猴子面前呈现两个物体,如一个是立方体,另一个是立体三角形。
在一个物体下面藏着葡萄干,以葡萄干为强化物。
通过几次尝试,猴子很快"知道"葡萄干藏在立方体下面,不在立体三角形下面。
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立即给它呈现另一个类似的问题,如两个物体均为立方体,但颜色不同,一为白的,另一为黑的。
它必须进行新的学习以解决这个新的辨别问题。
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又呈现一个新的辨别问题,如此继续多次。
当猴子解决了许多这样的辨别课题之后,它解决新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少。
于是,实验者认为,猴子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或者说学会了
如何学习。
哈罗在谈到这个现象时说“猴子已经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学习定势”。
类似的学会如何学习的现象,在以儿童为被试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例如,在一个实验中,智力落后的儿童(年龄为10岁,智龄只有4岁)在解决一个辨别问题时感到非常困难,但先从较容易的问题开始训练,然后转到较难的问题,学习效果就明显提高。
实验分三组。
课题是辨别油漆在方瓦片上的图形:黑的正方形■,黄的空心T形。
实验中甲组无预备训练,学习成绩很差,虽经500次尝试并有反馈,仍不能始终如一地选出正确的图形。
乙组和丙组先作预备训练。
乙组在作预备训练时,要辨别的图形(即实验辨别图形)被割掉了一部分(瓦片被切割了一部分),被试可以借助于触觉帮助,辨别的难度降低。
当他们在连续5次辨别尝试中有4次正确以后,转入实验课题,他们的成绩显著高于甲组的成绩。
丙组用被切割的红色+图形和绿色+图形作预备训练,也在5次选择中达到4次正确之后,转入实验课题。
虽然丙组在预备训练以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新的,但其成绩仍然超过甲组。
学习定势的研究启示我们,在安排练习内容时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练习课题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同一性,这样才有助于学习与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