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外交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编者分三个阶段编写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按照三个阶段编写,体现了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本节教材讲述的是第一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④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联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目“走向国际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教材内容比较详细地再现了一些历史过程,补充了一些趣味性强、较简短但又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史料,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风云能获得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由新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亚非会议。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
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理解结合我国近代史和建国初期国际环境,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运用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的探究。
过程与方法:
借助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增强感知历史的直观性;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明确外交政策出台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弱国无外交。若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必须增强综合国力。
(2)加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感悟周恩来的外交才华和人格精神。
学情及学法
学生在初学相关知识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知识储备和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设计思路:
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核心,从学生出发,结合“生情”活化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构建新的学习体系。将教材的三大板块调整为四个板块(外交四步曲),即:与旧外交决裂(确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根本方针)、“站稳”脚跟(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与十七国建交)、始有所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容入“舞”(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样,条理更清晰,以便学生完整系统地把握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发展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紧贴现实,导入新课:设问:51年前,亚洲与非洲间,也有一次跨越印度洋的握手-那就是“万隆会议”,由此导入
2、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把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讲解:一是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二是开展积极多元的外交活动。
(1)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三个具体方针,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总
(2)开展积极多元的外交活动:包括与社会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与资本主义大国、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的外交关系。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重点掌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与意义。
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提出了和平共处的外交准则,要求学生了解五项基本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与资本主义大国的外交活动:主要表现是参加日内瓦会议,了解日内瓦会议的地位以及中国发挥的作用。
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的外交关系:参加亚非会议,重点是掌握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同与异的内涵、以及求同存异方针的影响。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求同存异方针理解把握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
3重点突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原则的提出:出示麦克马洪线争议地区的图片,介绍麦克马洪线的由来,让学生从上述背景中分析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重要性。
原则的内容:联系旧中国的屈辱的外交,教师引领学生逐条分析,体会原则的内容。
原则的意义:出示周恩来与尼赫鲁会谈的图片,活动设计:让学生撰写一篇新闻稿,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4、难点突破――万隆亚非会议
探究: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情况下,为什么要出席万隆会议?让生分组讨论,派代表给出答案。
5小结:结合板书(见附录),提示学生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精神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