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数学建模A题思路解析

合集下载

2013年数学建模A题概念解释--通行能力

2013年数学建模A题概念解释--通行能力

实际通行能力由于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以及服务水平不同,通行能力分为:基本(理论)通行能力,可能(实际)通行能力和设计(规划)通行能力。

理论通行能力是理想的道路与交通条件下的通行能力。

以理论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到实际的地形、道路和交通状况,确定其修正系数,再以此修正系数乘以前述的理论通行能力,即得实际道路、交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可能通行能力。

公式(参《路网环境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传播分析与控制》):单向车行道的可能通行能力Qx=CB*N*fw*fHV*fpQx是单向车行道可能通行能力,即在具体条件下,采用四级服务水平时所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veh/h。

CB是基本(理论)通行能力。

N是单向车行道的车道数。

fw是车道宽度和侧向净宽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fHV是大型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计算公式是:fHV=1/[1+ PHV(EHV-1)],EHV 是大型车换算成小客车的车辆换算系数;PHV是大型车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fp驾驶员条件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一般在0.9~1之间基本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basic traffic capacity】指的是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一个车道或一条道路某一路段通过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通行能力通行能力【traffic capacity】指的是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可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三种。

计算公式为:CAP=s1*λ1+s2*λ2+....+sn*λn(s为饱和流量,λ为绿信比)全红时间越长,通行能力越小周期时长一定的情况下,相位数越多,通行能力越大它是指道路上某一地点、某一车道或某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的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亦称道路容量、交通容量或简称容量。

一般以辆/h、人/h表示。

车辆多指小汽车,当有其它车辆混入时,均采用等效通行能力的当量小客车单位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量不尽相同,交通量是指道路在某一定时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数。

2013全国数模竞赛A题优秀论文祥解

2013全国数模竞赛A题优秀论文祥解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针对问题一,考虑到交通信号灯的周期,我们选择1分钟为周期,结合不同车辆的标准车当量的折算系数,求出每个采样点的交通量,通过MATLAB作图,从定性方面对道路通行能力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基本通行能力和4个修正系数建立动态通行能力的模型。

图像显示,事故发生后(采样点5附近),实际通行能力下降至一个较低水平,并且横断面处的实际能力变化过程呈先下后上的波形变化,在事故解决(第20个采样点)以后,由图像看出实际通行能力持续上升。

针对问题二,利用问题一建立的模型,结合视频二,比较交通事故所占不同车道时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可以发现二者实际通行能力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视频二实际通行能力大于视频一实际通行能力。

可见占用车流量大的车道使道路通行能力降低更多。

针对问题三,首先我们建立单车道排队车辆数目的积分模型,单个车道的滞留车辆为上游车流量和实际通行能力的差值。

我们以30s为一个时间段,对视频一中的车流量进行统计,得到横截面处每个监测段的实际通行能力。

本题要求考虑三车道,总体排队长度不容易通过积分模型确定,所以我们将队列长度问题转化为车辆数目问题,通过视频资料统计120米对应24辆车,据此关系转换,从而得到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和上游车流量的关系。

针对问题四,在对问题3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3建立的数学模型,建立起某一段时间间隔车辆排队的长度,然后,通过求得的关系得到当排队长度为140m的时候所对应的时间段,由于每段时间间隔设为30s,因此,可以求得排队长度到达上游时用的时间为347.7273s。

关键词:交通事故车道占用通行能力排队论一、问题的重述车道被占用是指因交通事故、路边停车、占道施工等因素,导致车道或道路横断面通行能力在单位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2013数学建模A题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2013数学建模A题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有道路状况、车辆性能、交通条件、交通管理、环境、驾驶技术和气候等条件。

道路条件是指道路的几何线形组成,如车道宽度、侧向净空、路面性质和状况、平纵线形组成、实际能保证的视距长度、纵坡的大小和坡长等。

车辆性能是指车辆行驶的动力性能,如减速、加速、制动、爬坡能力等。

交通条件是指交通流中车辆组成、车道分布、交通量的变化、超车及转移车道等运行情况的改变。

环境是指街道与道路所处的环境、景观、地貌、自然状况、沿途的街道状况、公共汽车停站布置和数量、单位长度的交叉数量及行人过街道等情况。

气候因素是指气温的高低、风力大小、雨雪状况!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一)、无平交路段通行能力(1)基本通行能力一般路段是指不受信号、暂停标志、铁公路口等外界因素的中断,保证大体连续的交通流的公路部分。

多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是以高速公路上观测到的最大交通量为基准确定的。

根据观测结果,城市快速路比城际间高速公路的值来得大一些,在大体接近城市快速路最大交通量处确定了多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为每车道2200pcu/h。

往返2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用往返合计值表示。

其理由为往返2车道公路通常不进行往返车道的分离,以供对面车辆超车用,这种方法是比较现实的。

实际上,在往返2车道公路上发生超车时的最大交通量的观测数据非常少,在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写明往返2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大约为多车道公路中2车道基本通行能力的二分之一,并确定为2500pcu/h。

另外,与多车道公路相同,对单向通行公路,把其基本通行能力定为每车道2200pcu/h。

(2)可能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是用基本通行能力乘以公路的几何结构、交通条件对应的各种补偿系数求出的。

亦即C= CB*γL*γC*γI*……(2.1)式中,C:可能通行能力;CB:基本通行能力;γLγCγI:各种补偿系数。

就多车道公路而言,先用(2.1)式求出每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然后乘以车道数求出公路截面的可能通行能力。

2013-2014年全国数模竞赛a题讲解

2013-2014年全国数模竞赛a题讲解

2013-2014年全国数模竞赛a题讲解2013-2014年全国数模竞赛A题是一道涉及建模和优化等数学概念的综合性问题。

本文将对该题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讲解,帮助读者理解题目的要求,并提供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理解题目该题目的题面由多个部分组成,涉及到原问题、目标、约束条件等内容。

在进行解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完全理解题目的要求。

原问题是一个货车经过N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相应的货物量,目标是使得货车的路径长度最短。

同时,题目要求我们设计一个数据模型,来描述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建立数学模型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货车的路径以及货物量的分配。

在本部分,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建立这个模型。

假设有N个城市,每个城市的货物量分别为w1, w2, ..., wN。

我们可以将货车的路径表示为一个N*N的矩阵D,其中D[i][j]表示从第i个城市到第j个城市的距离。

同时,我们引入一个N维的向量x,其中x[i]表示从第i个城市运送的货物量。

我们的目标是最小化路径长度,即最小化下式:Minimize ∑∑D[i][j]*x[i]*x[j] (i从1到N, j从1到N)同时,我们有一些约束条件需要满足:1. 每个城市必须运送货物:∑x[i] = W,其中W是总的货物量。

2. 每个城市的货物量不能超过其容量:x[i] <= C,其中C是城市i的容量。

第三部分:优化求解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已经建立了数学模型,现在我们需要找到一种优化方法来求解这个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这类问题通常是NP难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一些启发式搜索算法。

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一种常用的优化方法,即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模拟了自然界中的进化过程,通过不断筛选和演化来得到最优解。

遗传算法的优化步骤如下:1. 初始化种群:随机生成一组初始解,也就是一组路径和货物分配方案。

2. 评估适应度:根据路径长度和货物量是否满足约束条件,计算每个解的适应度。

2013数学建模A题问题一解析

2013数学建模A题问题一解析

2013数学建模A题问题一解析作者:徐小玲杨玉娥贾雅伟王生锋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12期摘要:以201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A题为基础,对问题一给出了详细解答,最后对问题一的答题要点进行了详尽地分析。

关键词: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插值和多项式拟合 ;车流量近年来,城市中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车道被占用致使交通堵塞更是司空见惯,交通问题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大城市的主要社会热点问题。

本文对于2013数学建模中的问题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记录并分析视频1发生事故至事故撤离期间事故所处横断面距离上游路口为120m 时,不同时刻的堵塞车辆数,使用EXCEL处理统计数据,然后运用MATLAB拟合出在事故发生至事故撤离期间上述情形下的堵塞车辆数变化趋势图像,从而确定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趋势。

1 预备知识1.1 问题背景资料与条件由于城市道路具有交通流密度大、连续性强等特点,一条车道被占用,也可能降低路段所有车道的通行能力,即使时间短,也可能引起车辆排队,出现交通阻塞。

如处理不当,甚至出现区域性拥堵,影响城市车辆区域通行能力。

车道占用是指因交通事故、路边停车、占道施工等因素,导致车道或道路横断面(垂直于线路轴线的断面)通行能力在单位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1.2 问题的重要性分析近年来,城市中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车道被占用致使交通堵塞更是司空见惯,交通问题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大城市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正确估算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将为交通部门正确引导车辆行驶、审批占道施工、设计道路渠化方案、设置路边停车位和设置非港湾式公交车站等提供理论依据。

2 问题一的基本建模与求解记录视频1在事故发生至事故撤离期间城市车辆在一定横断面、一定时间内的车辆堵塞数量,通过对记录数据进行理论统计与分析后,得出在事故所处横断面城市车辆的实际通行能力[1],得出一定的变化过程。

表1 ;采用标准小汽车当量数计算车型折算系数及其车辆数表■标准车当量数:M=■AiBi(i=1,2…)(1)2.1 视频1中采集数据周期1min时事故所处横断面车辆通过能力根据表1和公式(1),采集数据周期1min时,记录统计视频一中每一个数据周期事故所处横断面距离上游路口为120m的标准堵塞车辆数,然后运用Excel统计整理数据得表2。

2013数学建模A题分析

2013数学建模A题分析

1 交通事故影响时间分析由于从交通事故发生到检测到事故、接警、事故现场勘测、处理、清理事故现场恢复交通,以及恢复交通后车辆排队不再增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部分时间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事故发生到警察到达现场的时间1T ; 第二部分是交通事故现场处理时间2T ,由现场测、处理到事故族除、恢复交通;第三部分是交通事故持续影响时间T3,部分时间从恢复事故场交通开始,到事故上游车辆排队不再增加,即排队开始减弱。

在T1内,事故现场保持原状,没有进行处理,这里分两种情况考虑: ( 1) 当交通事故占部分车道时,这时事故点的剩余通行能力Qs ≠0,交通事故越严重,则相应Qs 越小。

若事故点上游的交通需求Q < Qs ,则车辆以较低的速度通过事故点,上游不会形成车辆拥挤排队; 若Q > Qs ,则交通流可按事故点的剩余断面通行能力通过事故点,超过该通行能力的车流在事故点上游排队。

( 2) 当交通事故十分严重时,事故点的剩余通行能力Qs = 0,造成事发路段断流,事故点上游车辆排队,发生交通拥挤堵塞,进而排队一直向上游延伸。

在T2内,确认交通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到现场处理异常事件,在此过程中,事故点交通可能会受到进一步影响,事故断面通行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5],一般会变小,甚至变为0( 全封闭处理) ,视事件处理具体情况而定,事发点上游交通处于严重拥挤状态,车辆排队增加。

由于在交通事故接警时间T1和处理时间T2阶段事故点上游交通车辆产生排队,若没有车辆排队,则T3 = 0; 若有车辆排队,则当事故处理完毕、道路恢复交通时,排队车辆开始消散。

交通事故持续影响时间T3是事故处理完毕、道路恢复交通至车辆排队不再增加这段时间,即交通流消散波从车辆排队队列的头部传到尾部这段时间。

2、事故路段车辆排队长度分析如下图图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该事故路段长度为L( m) ,单方向车道数为n,单方向车道宽度为D( m) ,在道路上t = 0 时刻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事故车辆占用道路宽度为b( m) ,长度为a( m) ,事故点上游路段长度为L'。

2013数学建模A题问题一解析--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2013数学建模A题问题一解析--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车型
小型载货汽车 中型载货汽车 大型载货汽车 特大型载货汽车
拖挂车 集装箱车 小型客车 大型客车 摩托车
折算系数
1.0 1.5 2.0 3.0 3.0 3.0 1.0 1.5 .04-0.6
车型辆数
e f g h i j k p m
n
移 标准车当量数:M= AiB(i i=1,2…) i=1
(1)
26
车辆通过能力 根据表 1 和公式(1),采集数据周期 1min 断面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图像呈上升趋势,堵塞的车辆越
时,记录统计视频一中每一个数据周期事故所处横断面距 来越多,车辆实际通行能力[1]越来越差。
离上游路口为 120m 的标准堵塞车辆数,然后运用 Excel
3 问题一的答题要点解析
统计整理数据得表 2。
降,好的结果应该明确指出这一点。事故横断面下游交通
问题一数据的合理收集也是答题的必备条件。根据视
流方向需求不同,会导致上游每条车道分配到的车辆数不 频收集数据的类型:车流量(堵车点的车流量、上游路口的车
同,使两种情况事故所处道路横断面形成多车道排队的机 流量、小区出入的车流量、大车、小车、摩托车),排队长度。时
高外,具有重量轻,携带性好等特点。因此,上述产品价格均 想,电气控制系统包括充、供电
电气控制系统
较高。本文研究一种低价位多功能助站轮椅,更有助于患关 系统和速度控制等功能转换系 图 1 系统结构框图
(上接第 319 页)
以上四点为问题一的关键所在。道路被占用后,实际的通 整程度、行车视野、驾驶员对交通规则的遵守情况、车辆的
由的陈述或分析;在被占用道路没有车辆排队时,通行能 基本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到实际的地形、道路和交通状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与队外的任何人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面的车辆数。

实际通行车流量的采集与处理视频1中出现车辆多种多样,要统计车流量数据,需先统一车流标准,把视频中出现的车辆进行折算,以小轿车做为标准,对各个型号车辆进行折算[2],折算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车辆折算系数附件中出现汽车小轿车中型车大客车车辆折算系数在事故发生前,道路的通行能力足以应对上游车流量,当发生事故时,事故点上游共有10辆小轿车与5辆大客车,车流量为20pcu。

之后一分钟(16:42:32-16:43:32),上游又有车流量21pcu,但只通过了21pcu,说明造成了交通拥堵和排队情况。

“附件5”可知,相位时间为30s,红灯时间为30s,即60s为一个周期,进行统计时间周期也为60s,不会造成因交通灯引起的误差。

实际通行流量是指折算后通过事故横断面的车流,上游车流量是指折算后从各个路口驶入事故横断面的车流。

对附件1中事故横断面处的车流量进行统计,得出实际通行车流量情况,并统计横断面上游的车流量,在统计过程中发现视频并不是完全连续的,例如在16:49:40时出现了突变,直接到16:50:04,跳跃间隔为24s,但于堵车情况较重,可以根据车流量守恒原则和车辆追踪,统计出通过横断面处的车流量及上游车流量。

但16:56:04等时间,跳跃时间较长,近2分钟,无法精确统计,如表2处“空缺”所示。

在17:00:07到17:01:20时视频发生跳变,在此期间事故车辆驶离道路,之后为事故恢复时间。

为了描述事故发生开始到车辆离开车道全程的实际通行能力变化情况,将视频中空缺数据通过灰色预测(程序见附录)进行填补,结果如表2所示。

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持续时间、道路实际通行能力、路段上流流量间的关系

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持续时间、道路实际通行能力、路段上流流量间的关系

道路上不断增加的交通流经常导致拥挤。

拥挤产生延误、降低流率、带来燃油损耗和负面的环境影响。

为了提高道路系统的效率,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一直致力于车流运行模型的研究。

Daganzo[1]提出了一种和流体力学LWR 模型相一致的元胞传输模型,这种模型能用来模拟和预测交通流的时空演化,包括暂时的现象,如排队的形成、传播、和消散。

Heydecker 和Addison[2]通过研究车速和密度的因果关系分析和模拟了在变化的车速限制下的交通流。

Jennifer 和Sallissou[3]提出了一种混合宏观模型有效地描述了路网的交通流。

然而,拥挤也会由交通异常事件引起。

交通异常事件定义为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意外事件[4],如交通事故、车辆抛锚、落物、短期施工等,从广义角度看,还应包括恶劣天气与特殊勤务等。

异常事件往往造成局部车道阻塞或关闭,形成交通瓶颈,引起偶发性拥挤,这已经逐渐成为高速道路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5],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例如M. Baykal-Gursoy[6]等人提出了成批服务受干扰下的稳态M/M/c 排队系统模拟了发生异常事件的道路路段的交通流。

Chung[7]依据韩国高速公路系统监测的准确记录的大型交通事故数据库提出了一种事故持续时间预测模型。

当然,这些研究最终都是为了帮助缓解异常事件引起的交通拥挤。

交通异常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段通行能力减小,当交通需求大于事发段剩余通行能力时,车辆排队,产生延误,行程时间增加[8],交通流量发生变化。

本文以高速公路基本路段发生交通事故为例,主要分析了交通事故发生后不同时间段内事故点及其上游下游路段交通流量的变化,用于以后进一步的突发事件下交通流预测工作。

1 交通事故影响时间分析由于从交通事故发生到检测到事故、接警、事故现场勘测、处理、清理事故现场恢复交通,以及恢复交通后车辆排队不再增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部分时间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事故发生到警察到达现场的时间T1; 第二部分是交通事故现场处理时间T2,由现场勘测、处理到事故族除、恢复交通; 第三部分是交通事故持续影响时间T3,这部分时间从恢复事故现场交通开始,到事故上游车辆排队不再增加,即排队开始减弱[9]。

2013-2014年全国数模竞赛a题讲解

2013-2014年全国数模竞赛a题讲解

2013-2014年全国数模竞赛a题讲解摘要:一、全国数模竞赛简介1.竞赛背景与历史2.竞赛级别与影响力3.对参赛者的意义与价值二、2013-2014年数模竞赛A题解析1.题目概述与背景2.题目难点与关键点3.解题思路与步骤4.答案与解析三、数模竞赛对数学教育的启示1.培养数学建模思维2.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3.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4.对未来数学研究的影响正文:一、全国数模竞赛简介全国数模竞赛,全名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数学竞赛活动。

自1992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竞赛。

竞赛旨在激发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模竞赛对于参赛者来说,既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是与其他优秀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2013-2014年数模竞赛A题解析2013-2014年全国数模竞赛A题是一道具有较高难度的数学建模题目。

题目背景涉及到生物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要求参赛者具有较强的知识储备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关键点在于如何将复杂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求解。

通过分析题目,我们可以将问题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题目概述与背景:题目描述了一种生物学现象,要求参赛者基于这一现象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其动力学性质。

2.题目难点与关键点: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将生物学现象抽象为数学模型,以及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模型的动力学性质。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题目背景知识的掌握和对数学建模方法的理解。

3.解题思路与步骤:首先,需要深入理解题目背景,提取关键信息;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模型的性质。

4.答案与解析:根据解题思路,参赛者可以得到最终答案,并对答案进行解析,阐述答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三、数模竞赛对数学教育的启示全国数模竞赛对于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竞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使他们能够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013数学建模资料及思路分析

2013数学建模资料及思路分析

A题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车道被占用是指因交通事故、路边停车、占道施工等因素,导致车道或道路横断面通行能力在单位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由于城市道路具有交通流密度大、连续性强等特点,一条车道被占用,也可能降低路段所有车道的通行能力,即使时间短,也可能引起车辆排队,出现交通阻塞。

如处理不当,甚至出现区域性拥堵。

车道被占用的情况种类繁多、复杂,正确估算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将为交通管理部门正确引导车辆行驶、审批占道施工、设计道路渠化方案、设置路边停车位和设置非港湾式公交车站等提供理论依据。

视频1(附件1)和视频2(附件2)中的两个交通事故处于同一路段的同一横断面,且完全占用两条车道。

请研究以下问题:1.根据视频1(附件1),描述视频中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

2.根据问题1所得结论,结合视频2(附件2),分析说明同一横断面交通事故所占车道不同对该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的差异。

3.构建数学模型,分析视频1(附件1)中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的关系。

4.假如视频1(附件1)中的交通事故所处横断面距离上游路口变为140米,路段下游方向需求不变,路段上游车流量为1500pcu/h,事故发生时车辆初始排队长度为零,且事故持续不撤离。

请估算,从事故发生开始,经过多长时间,车辆排队长度将到达上游路口。

附件1:视频1附件2:视频2附件3:视频1中交通事故位置示意图附件4:上游路口交通组织方案图附件5:上游路口信号配时方案图注:只考虑四轮及以上机动车、电瓶车的交通流量,且换算成标准车当量数。

B题碎纸片的拼接复原破碎文件的拼接在司法物证复原、历史文献修复以及军事情报获取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传统上,拼接复原工作需由人工完成,准确率较高,但效率很低。

特别是当碎片数量巨大,人工拼接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2013年数学建模分析思路

2013年数学建模分析思路

一问题重述对某城市城区土壤地质环境进行调查。

按照每平方公里1个采样点对表层土(0~10 厘米深度)进行取样、编号,并用GPS记录采样点的位置。

分析获得每个样本所含的多种化学元素的浓度数据。

按照2公里的间距在那些远离人群及工业活动的自然区取样,将其作为该城区表层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

通过数学建模来完成以下任务:(1) 分析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在该城区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该城区内不同区域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2) 分析数据,说明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3) 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传播特征,建立模型分析污染源的位置。

(4) 分析建立模型的优缺点,并说明如何建立模型可以使其更好地研究城市演变。

二模型假设1 .外界环境对重金属的传播影响是均匀的,三模型的建立及分析求解问题一显然本题要求我们对该城区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先进行纵向分析,研究各种元素随海拔的上升其浓度的变化,用matlab软件绘图分析,图如下:图一As浓度-海拔图二Cd浓度-海拔图三Cr浓度-海拔图四Cu浓度-海拔图五Hg浓度-海拔图六Ni浓度-海拔从图表可以看出,各种元素随海拔的升高,其变化并不是太明显,As Cu Hg等八种元素随海拔的升高,其浓度不断降低,不断趋于正常水平,高海拔地区的重金属元素少,而低海拔地区的重金属比较图七Pb浓度-海拔图八Zn浓度-海拔多。

特别是在海拔100米以下,重金属元素占有比例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用数据拟合方法对这些离散量进行拟合,可以发现,随海拔的上升,这些元素的量与海拔对应有二元函数的关系。

这些关系式分别如下:由函数关系式可以推断,随着海拔的上升,这些元素的量又会慢慢的有所增加,这些量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减少,会不断地累积起来,而且这些元素随海拔的变化大致是一样的,这说明各种元素的变化是均匀的,它们以固定的比例在变动。

纵向分析,利用matlab软件绘制各元素浓度对应坐标的三维图,如下:As浓度分布图 1-1 Cd浓度分布图1-2Cr浓度分布图1-3 Cu浓度分布图1-4假设以横轴正向为东,纵轴正向为南为方向坐标,由图1-1分析,As 元素在整个城区的含量分布波动较大,五个地方出现较大的峰值,中西部的元素含量相对较大,由图1-2可以看出,该地区的Cd元素变化比As元素的波动更大,很多地方该元素都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西南部,在东部的小部分地区也有较明显的变化。

数学建模2013A

数学建模2013A

车道占用对通行能力影响的研究摘 要本文定义了道路通行能力指标以反映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情况。

基于机理分析法,建立了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所处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和路段上游车流量间关系的模型,依据视频1统计相关数据确定模型参数,并利用所建模型,解决了关于车辆排队的一个实例问题。

为描述视频1中事故所处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情况,建立所选参考点P 与事故发生处O 在第i 个s 30内通过的标准车当量比值指标)1(i K 。

统计相关数据得到)1(i K 随i 变化的图线,图线趋势即反映了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

其中,)1(i K 在20=i 时达最大,说明拥堵程度在第20个s 30达最大。

对视频2事故所处横断面的通行能力的刻画进行与视频1相同处理,得到比值指标)2(i K 随i 的变化图线。

分别求出该比值指标关于视频1、2在24个时段下的均值和方差。

发现)2()1(K K >,)2()1(σσ>,从而得出视频1的拥堵状况比视频2更严重,即交通占用内车道比占用外车道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更大的结论。

利用视频1统计出的数据分析出事故横断面及上游车流量对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结合机理分析法,建立出能够反映视频1中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模型表达式为⎪⎪⎪⎩⎪⎪⎪⎨⎧=+=+==--=--=用直线相连以上各式得到的点依次 2,1,0),2()()2(2,1,0),()(2935.57316.127)2(2869.1156.171)(k T L T kL T kT L k T kL kT L T L T L αμαμ 该模型的特点是周期循环递加。

在交通事故所处横断面距离上游路口变为140米,路段下游方向需求不变,路段上游车流量为1500pcu/h 等条件下,根据所建模型表达式,求得从事故发生 开始,经过4.209min 后,车辆排队长度将到达上游路口。

2013数学建模A题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2013数学建模A题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2013数学建模A题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特别是公路交通,作为人们日常出行和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便利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准确计算公路通行能力对于规划和管理道路交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2013数学建模A题中的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将以情景模拟和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1.问题背景与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所涉及的情景。

在题目中,我们需要计算公路通行能力,该能力通常由道路的流量和速度决定。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车流量: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包括车辆密度和道路宽度,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每个车道上的车辆数量来得到整个道路的车辆数量。

- 车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我们可以得知车辆的最大速度、平均速度以及考虑到车辆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得到的实际速度。

2.模型建立为了计算公路通行能力,我们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道路车辆数模型:根据题目给出的车辆密度和道路宽度,我们可以计算每个车道上的车辆数目。

假设车辆之间的间隔是均匀的,我们可以根据道路宽度和车辆长度计算出每个车道上的车辆数。

然后,将每个车道上的车辆数相加,即可得到整个道路上的车辆数。

- 车速模型:根据题目给出的车辆最大速度和平均速度,我们可以假设车辆的速度服从某种分布,如正态分布。

根据速度分布的特性,我们可以计算出实际的车速。

3.计算方法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

这需要通过情景模拟来实现。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根据车辆数模型计算出整个道路上的车辆数。

- 其次,根据车速模型计算出车辆的实际速度。

- 然后,根据得出的车辆数和速度,计算出整个道路上的通行能力,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通行能力 = 车辆数 ×实际速度4.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具体数据,我们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和结果分析。

假设题目给出的车辆数为1000辆,道路宽度为10米,车辆的最大速度为60km/h,平均速度为40km/h。

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数学建模大赛是试题解析

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数学建模大赛是试题解析

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数学建模竞赛A题北斗导航一个目标在地面的位置可以通过天上的卫星进行精确定位。

以前我国都是使用美国提供的GPS有偿服务,美国的GPS为我国前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作出了很大贡献。

为使我国更加的强大与独立,以免在关键的时刻被其他国家所遏制,我们必须要有独立的自主的结构体系。

北斗导航就是我国在强盛崛起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独立工程。

我们知道,要确定地面的一个目标,必须要有三颗以上的卫星同时在目标上方天空。

分下列三种情形来解决如下问题:请决定发射卫星的轨道,使得在确保地面上任何时刻在任何位置上方都有三颗以上的卫星的前提下,需要发射的卫星最少。

情形1 不计成本,卫星轨道的高度不受限制;情形2 卫星轨道的高度介于2500公里到6500公里之间;情形3 考虑到无线信号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衰减,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维修,卫星轨道的高度介于200公里到1000公里之间;进一步,如果假设确定地面的一个目标,必须要有三颗以上的卫星同时在目标上方位于地平线以上20度的天空中。

仍然分上述三种情形来解决刚才的问题。

附:本题给了一个阅读资料,其它的资料和数据请上网查询。

北斗导航相关的阅读资料低轨道卫星轨道通信卫星在距地球表面不同高度、但低於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空间中运行.由於卫星绕地球运转快於地球自转, 地面站又只能在短距离范围内才能和卫星通信, 因此在卫星绕地球一周内通信的时间很短, 卫星的覆盖地区在地球表面上很快移动, 当卫星离开地面站的接收范围时就无法进行通信, 而克服低轨道卫星通信這一缺点的方法是增加在轨卫星数量.目前, 世界各国已经启用或正在研制的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已有多种, 其中有一种是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正在研制的取名为"铱"的全球卫星通信系统.這项宏伟的工程之所以取名为"铱", 是因为在该系统中计划采用由低轨道上运行的77颗小型通信卫星组成一个"星系", 恰如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第77号元素"铱"(Iridium—Ir)原子有77颗电子绕核旋转一样, 由它們提供连续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系统.這77颗小型卫星被分为7组, 每组11颗, 分布在7条环形极轨道上, 组成环绕地球等间隔的7个面.卫星环绕地球一周大约100分钟, 所有卫星都朝同一个方向运转, 越过地球北极飞向南极上空, 从而使整个地球表面都覆盖在内.因此, 无论在地球的任何地点, 任何时间内, 总有一颗卫星是在短距离范围之内, 联合构成空间数字通信网, 可以处理语音与数据等多种信息.遍布天空的"铱"系统通信卫星与陆地"蜂窝"无线移动通信网相互协调配合, 使用户通过所持的便携式无线电话机將信号直接发向最近的卫星, 再经卫星之间的转发, 最后把信号传送到地面电话网中的接收用户, 从而完成在全球范围内的个人通信."铱"系统中每颗通信卫星的体积小, 直径约1米, 宽2米左右, 重量轻, 在轨重量为320千克左右.由於卫星运行的轨道低, 距离地球表面只有765公里左右, 比地球同步卫星的距离近的多, 因此只用小型火箭便可以发射升空, 其造价和发射费用都比同步卫星低的多.低轨道卫星 - 工作原理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前面介绍的"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原理相似.尽管每颗卫星所能覆盖的地域低轨道卫星比同步卫星小得多, 但比移动通信中基地台所覆盖的面积却大多了.实际上, 一颗低轨道卫星就相当於陆地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基地台", 而形成覆盖区域的天线和无线电中继设备都安在卫星上.不同的是, 這个"基地台"不是建立在地面上, 而是被倒挂在天空中.地面站与空间卫星的联系, 以及卫星与卫星间的联系是在"K"频带上建立的;而卫星与地面移动台如车、船和手持移动电话机的人之间的信息联系则建立在"L"频带之上的."铱"系统卫星通信计划的实施, 实现了人們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无论陆地、空中和海洋, 只要拨通一个电话号码便可与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通话的目的.低轨道卫星 -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座配置的优化低轨道卫星对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组网方式和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根据在卫星轨道设计中所涉及的参数计算,提出应用最优化方法,考虑卫星移动蜂窝网络采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DCA),以新呼叫尝试的阻塞概率Pb1为目标函数,从最佳设置求出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座配置方案,使Pb1达到最小.卫星通信是一种已经使用并且发展很快的通信方式.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面积大、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通信质量稳定可靠,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既可以为固定终端,又可为车载、船载和机载移动体以及个人终端提供各种通信业务等特点,是实现未来全球个人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初小卫星技术(VSAT)的兴起和发展,出现了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的新思路.对于高轨道卫星(如静止轨道卫星(GEO)),由于卫星轨道高,路径损耗大,延迟时间长,要求地面站用户终端设备具有高增益、大口径的天线装置和大功率发射设备,显然不能满足全球个人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的要求.而低轨道(LEO)卫星系统,由于轨道高度低,路径损耗小,能够达到系统所要求的EIRP和G/T值,卫星终端可以做到手机化,是实现全球个人移动通信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将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相结合作为相互补充可覆盖全球.使最终真正实现全球个人通信成为可能.然而,卫星轨道降低势必造成要覆盖全球卫星链的数目显著增加,空间段成本费用高和通信越区切换技术复杂,通信线路的基本参数和设计将发生变化,而星座结构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轨道太高,传输损耗加大和功率要求高,硬件设备技术和工艺难;太低,卫星数目增加,成本提高,技术复杂,维护难.目前世界上许多卫星公司提出了不同的星座组网方案,如Iridium系统的66颗6轨道系统;Globalstar的8轨道48颗卫星系统等.大部分系统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常规的卫星通信系统星座轨道的选取依据频谱利用率、系统容量、传播损耗、成本估算和技术难度等因素设计.对于某些最佳性能准则问题,如频谱利用率最高、共信道干扰最小等采用传统的规划方法,这些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工作量大,考虑不够全面,各项因素之间影响不能实现最佳组合.随着最优化理论的日趋成熟,研究与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已经出现了许多计算量小、速度快、高效率的算法.运用最优化方法能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特别适合于处理某些性能最佳准则问题.本文试图研究在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中应用最优化方法来设计星座配置.考虑在应用动态信道分配和碰撞型卫星移动蜂窝通信中,新呼叫尝试的阻塞概率和由于切换失败而引起的呼叫失败概率与系统星座配置中轨道高度和卫星数量及系统其它参数之间的关系,运用最优化方法,找出最佳的轨道高度和卫星数量,使得系统的阻塞概率最小.低轨道卫星 - 卫星轨道参数的计算对于LEO圆轨道,卫星在轨道上任意位置的瞬时速度和运转周期分别由下式给出:低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采用近极轨道星状星座,实现全球覆盖示意如图1所示.低轨道卫星在极化轨道星座配置中,若采用每轨道面内卫星等距排列,每轨道面也等距排列,则最优完全覆盖地球表面所需每轨道卫星数,轨道面数分别为:低轨道卫星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卫星轨道越低,则覆盖包括极区在内的全球所需的卫星数目越多.同时,h变小使单星覆盖区域小,卫星速度增加,越区切换频繁和多卜勒频移加剧,也相对减少了传播延时.轨道高度增加,单星覆盖区增大,覆盖全球所需卫星数目减少,然而传播延时增加,卫星地面终端功率要求高,手持机硬件技术复杂.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只能选择折中方案.低轨道卫星 - 星座配置的最优化设计及其结果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卫星采用多波束天线.多波束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在不同地理区域上跳跃的波束.在跳跃波束系统中,M个独立波束能连续跳跃到N个不同区域,形成M ×N个理想波束.点波束构成连续的六角形图形,它在地面形成若干个蜂窝状小区的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低轨道卫星每个六边形服务小区用户总能被至少一颗卫星所覆盖,用户可随时接入系统.频率是一种有限资源.为了不同空间的网络同时使用相同的信道,定义信道再用距离D,即在网络中心间距小于D的网络中不能同时使用同样的信道.根据计算,D一般取为D=21L.L为六边形网络边长. 考虑到LEO卫星轨道高度低,卫星速度vs很高,移动用户(MS)从一个网络来到相邻的网格时,要发生切换过程.在新网格中,为避免通信中断,必须重新分配信道.由于MS的速度和地球自载速度(vE=1670km/h)或忽略不计,于是得到MS相对卫星的恒定速度约为22600km/ h.由于MS的相对速度较高,对于LEO,正在进行的通话将发生几次切换.下面考虑卫星移动蜂窝网络层采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DCA),即当有新呼叫尝试出现在卫星天线点波束覆盖区 (网格 )中时 ,地区合适的卫星就执行动态信道分配算法 ,卫星通过穷尽搜索法寻找最小价值的信道 ,并根据逐个呼叫的次序来决定分配信道 .对于 LE O卫星星座 ,必须使用星间链路 (ISL),即一颗卫星能与相邻卫星通话.假设在 DCA技术中 , 1 )可用信道的最大数为 Cm;2 )通话时长是随机的 ,并按指数分布 ,期望值等于 Tm;3)能清除阻塞呼叫 ;4)在所有网格中都具有相同的到达率时 ,每个网格提供的通话业务量为泊松分布。

2013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2013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2013年(第十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变循环发动机部件法建模及优化由飞机/发动机设计原理可知,对于持续高马赫数飞行任务,需要高单位推力的涡喷循环,反之,如果任务强调低马赫数和长航程,就需要低耗油率的涡扇循环。

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可以同时具备高速时的大推力与低速时的低油耗。

变循环发动机的内在性能优势,受到了各航空强国的重视,是目前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研究方向。

1 变循环发动机的构`造及基本原理1.1 基本构造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的基本构造见图1、图2,其主要部件有:进气道、风扇、副外涵道、CDFS涵道、核心驱动风扇级(CDFS)、主外涵道、前混合器、高压压气机、主燃烧室、高压涡轮、低压涡轮、后混合器、加力燃烧室、尾喷管。

双涵道模式下,选择活门和后混合器(后VABI)全部打开;单涵道模式下,选择活前混合器主外涵道主燃烧室加力燃烧室图2 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序号表示发动机各截面参数的下脚标各部件之间的联系如图3所示,变循环发动机为双转子发动机,风扇与低压涡轮相连,CDFS、高压压气机与高压涡轮相连,如图3下方褐色的线所示。

蓝色的线表示有部件之间的气体流动连接(图3中高压压气机后不经主燃烧室的分流气流为冷却气流,在本题中忽略不计)。

图3 变循环发动机工作原理图1.2工作原理变循环发动机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涡喷模式和涡扇模式。

发动机在亚音速巡航的低功率工作状态,风扇后的模式转换活门因为副外涵与风扇后的压差打开,使更多空气进入副外涵,同时前混合器面积开大,打开后混合器,增大涵道比,降低油耗,此时为发动机的涡扇模式。

发动机在超音速巡航、加速、爬升状态时,前混合器面积关小,副外涵压力增大,选择活门关闭,迫使绝大部分气体进入核心机,产生高的推力,此时为发动机的涡喷模式。

2 变循环发动机部件建模法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特性可以用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获得。

但实验的方法需要研制复杂的设备、投入巨额的资金和消耗巨大的能源,因此实验的方法不可能经常采用。

2013国赛A题思路

2013国赛A题思路

A题
第一个问
这个还是比较简单的,先数出事故未发生的时候,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在数出发生事故之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注意,一定要在红灯变成绿灯之后的时候,也就车流量处于饱和的时候
第二个问
和第一个问差不多,先处理好有事故和没有事故界面的通行的实际能力,再将两个答案相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第三个问
这个应该是本模型最难的一题,首先将该路段的车辆排队长度设为因变量,而其他的都为自变量,此题就为一个权益的问题,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不难理解,排队长度和事故持续时间成正比,和通行能力成反比(在不考虑路段的情况下,假如两根车道堵了一根,则能力变为原来的一半,而在单位时间内长度自然成为2倍,注:理想情况下),如果赋值出权益,则此题可解,一定要得出一个方程,这样才叫建模
第四个问
这个就相当于是第三个问的方程的实际应用,把所有的已知条件全部带入公式,得出答案。

2013年美国数学建模A题论文 中文版

2013年美国数学建模A题论文 中文版

4.2.2 热量的均匀分布
4.2.3(二) 如何得到最佳烤盘 从上边两种情况可以分别得到不同形状的烤盘排列在烤炉中时的空 间利用率,以及它们各自在达到平衡时的热量分布,同时我们由温度 的方差得出温度的分布均匀性。考虑到实际情况中,我们常常既想追 求温度的最均匀分布,因为此时得到的蛋糕品味最佳,又想使空间得 到最有效利用,不致于资源浪费,显然这两者不能同时满足。这时我 们应该考虑针对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形状的烤盘,下面我们来解决 这个问题。 就像在招聘员工考虑不同因素来为求职者打分一样, 我们从温度的均 匀分布和空间利用率两方面考察一个烤盘的性能时, 可以给以不同的 权重 p 与 1-p,我们将在不同的 p 值下考察不同形状烤盘的性能。
占用率 Q=
NA 84 % . WL
WL 2(2 3 ) X 2
]=2[
L2
2(2 3 ) A
],
由此,我们比较四种不同图形在烤箱平面中数目和占用率,可以容易 的得知:矩形(以正方形为例)烤盘在烤箱平面中占用率最高,为 100%,而圆形盘占用率最小仅为 84%。矩形盘和圆盘分为两个极端, 中间分布着其他图形的数目和占用率。 当选用烤箱平面中烤盘的最大 数量时,显然矩形(正方形)最大。
为了减少由于方差 S 过大而引起的影响,我们引入了参数 U,以正方 形的温度分布为基准,表示温度分布的相对不均匀度 Ui =
Si S1
由此得到不同情况下温度分布的相对不均匀度 从而, U1 = 1, U2 = 0.526, U3 = 0.427, U4 = 0.397 U1 , U2 , U3 , U4 分 别对应于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 我们再引入一个参数 R 来反映烤盘的相对综合性能 R=p∗Q− 1−p ∗U 这里的 R 相当于烤盘的性能得分,R 的值越大,则说明其性能越好。 注意, 这里对 U 的处理比较特殊, 因为其值越小反映的烤盘的温度分 布越均匀,故这里要用减号。 (1) p 一定时,不同烤盘的性能比较

201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参考答案

201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参考答案

201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参考答案第一篇:201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参考答案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评阅要点[说明]本要点仅供参考,各赛区评阅组应根据对题目的理解及学生的解答,自主地进行评阅。

本题的难点在于通过视频资料获得车流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部分车道被占用后,道路拥塞程度与上游来车量的关系。

评阅时请关注如下方面:建模的准备工作(视频中车流数据的提取,包括视频缺失及错误的处理),模型的建立、求解和分析方法,结果的表述,模型的合理性分析及其模型的拓广。

问题1.1.1.道路被占用后,实际的通行能力需要通过视频中的车流数据得到,不能仅由交通道路设计标准估计;1.2.应该根据视频信息给出不同时段、不同情况下车流量的变化,需要给出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理由的陈述或分析;1.3.在被占用道路没有车辆排队时,通行能力等同于单车道情形,但当被占用道路有车辆排队时,由于被占用道路车辆的变道抢行,会使道路的通行能力下降,好的结果应该明确指出这一点。

问题2.2.1.对于视频2 的分析同视频1,需要通过视频2与视频1的数据对比给出通行能力的差异及原因分析;2.2.由于事故横断面下游交通流方向需求不同,会导致上游每条车道分配到的车辆数不同,使两种情况事故所处道路横断面形成多车道排队的机率不同,从而影响实际通行能力。

如果在模型中注意到这一点则更好。

问题3.3.1.建立数学模型,给出交通事故所引起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的关系;3.2.模型的形式可以多样,但需要包含上述各种因素。

关键考察模型假设的合理性、参数确定的原则、及模型的可计算性。

问题 4.4.1.本问题是问题1 及问题 3 的扩展,可利用问题1 得到的通行能力及问题3 的模型计算结果;4.2.和问题1、3不同,当事故横断面离红绿灯路口较近时,司机无充分时间调整车道,会增大多车道占用情形,影响通行能力,模型计算中应考虑这一点;4.3.附件中给出了上游路口信号灯的控制方案,会影响上游来车的流量分布,如果学生能够利用附件给出上游路口信号灯配时方案和交通组织方案则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数学建模A题思路解析
2013国赛思路解析A题
(仅供参考,内部使用,请勿外传)
此题为交通运输类问题,可以视作优化类问题,而且本题重点在于目标的选取和目标函数的建立,而最优值的求解反而不是问题的重点(因为哪里会发生交通事故、持续时间、车流量等等都是不可控制的参数,本题几乎没有可决策变量)。

可以用到的知识有排队论,元胞自动机,模拟仿真等等,用这些手段来建立函数关系;
关键概念:通行能力,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断面的最大车辆数TC (traffic capacity)=n/t=vd (n为通过车辆数,t是时间,v为车辆平均速度,d是道路宽度);
问题一:求出函数表达式TC=f(t),可以根据视频中的信息,隔一段时间求一次对应的TC值,再通过插值方法求出解f,或者深入研究事故发生时对车辆行进情况的变化机理来求解f,最后用图像或者解析式来表达出结果;
问题二:求出泛函数表达式TC=g(LN),LN表示车道编号或其组合,此处TC代表问题一中的f函数,这个处理和问题一是一样的,可以用的方法也可以是直接从视频中读取,可以得到LN=(1,2)或(2,3)时的TC关于t的函数,如果采用机理分析方法,如排队论,元胞自动机来仿真这个过程,则可以求出LN=1,2,3时的情况;比较有两种形式:直观比较:将几个函数图像画在一起相互比较,就可以比较LN不同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数量化比较:可以将LN不同时的TC关于t的函数作差后积分,求得不同堵车形式对总的通行车辆数的影响;
问题三: ················
问题四:用问题三求出的函数表达式计算结果即可。

相关有用的资料我会及时上传群共享,大家加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