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6581368a98271fe910ef956.png)
中国现代文学一、时间:1917—1949二、内涵:现代性、新文学(现代启蒙思想、白话文)三、发展阶段:(1)1917—1927:五四文学,人的发现、文学的发现(2)1928—1937:多元化:左翼、京派、海派(新感觉派、现代派)、民主主义作家(3)1937—1949:1、解放区:丁玲、周立波、艾青、赵树理、孙犁2、沦陷区:萧红、梅娘、张爱玲3、国统区:巴金、钱钟书、路翎、七月诗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中国当代文学一、当代文学的源流:左翼——解放区——全中国二、当代文学的内涵、性质发生在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下的文学三、当代文学的轮廓和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到19661、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写作:描写战争过程: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描写革命起源: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革命历史与个人成长:杨沫《青春之歌》传奇故事:《林海雪原》《红岩》战争与人性:《百合花》《洼地上的战役》乡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2、十七年诗歌颂歌:贺敬之、郭小川、“新民歌运动”抒情诗3、百花文学:1956到1957干预生活: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突破禁区:《红豆》《小巷深处》《在悬崖上》(2)革命文学1966到19761、文革样板戏2、浩然小说3、“隐性写作”:七月诗人,九叶诗人,白洋淀诗群,手抄本小说(3)新时期文学:1976到1989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民俗风情的表述2、“85新潮”:现代主义文学3、文化寻根:新潮小说(实验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朦胧诗,后朦胧诗4、90年代文学:1990——人文精神大讨论,王朔和新市民文学,二张(张承志,张伟),新生代(60年代出生,70后作家)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一、主要作品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3、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三闲集》,《三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二、创作风格1、表现的深切:(从内容方面说)(1)启蒙的主题:反封建、为人生(2)独特的体裁:农民、知识分子(3)主题介入、精神开掘:“近乎无事的悲剧”2、格式的特别(从形式方面说)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戏剧体小说,拿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精神分析3、语言风格:洗练、峭拔、幽默郁达夫《沉沦》一、直率、真诚:一切小说均是作者的“自叙传”二、生的苦闷、性的苦闷三、“零余人”形象在历史或现实、中国或西方、民族或个人的交汇碰撞中,展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心灵焦虑,灵肉冲突矛盾《子夜》一、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海派风情和左翼传统三、吴训甫的形象四、《子夜》的创作模式:社会剖析小说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一、市民文学的代表:没有善与恶的极端对立,以幽默的笔调描写底层人民二、祥子的堕落之旅三、虎妞的形象四、祥子堕落的原因:社会,文明失范,命运,性格五、《四世同堂》包括:《惶惑》,《偷生》,《饥荒》六、《茶馆》1、三幕戏2、人物形象:主角贯穿始终,父子相承,召之即来挥之即去3、人物语言京味巴金:内心现实主义的代表一、代表作1、青春系列:爱情三部曲《雾》,《雨》,《电》2、家族系列《憩园》,《寒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二、风格1、家族概念含义的变化2、形象由英雄主角转向小人物3、表述风格由“倾诉型”转向“叙述型”4、由意识形态的理性崇拜转向人性探讨三、《家》:对青春的凭吊,对专制的抗议1、三个女性的悲剧:鸣凤,钱梅芬,瑞珏2、觉新的形象四、《寒夜》:大时代夹缝中小人物的悲哀1、沉郁的叙事笔调2、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3、关于“疾病”的一个范本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丁玲:五四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左翼的革命女作家二、代表作:1、《莎菲女士的日记》《梦柯》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苇护》《水》3、《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作品分析1、心理剖析2、莎菲的形象:女性视点、时代视点、人性视点五四退潮以后,小资产阶级的一个城市女性,其叛逆性和苦闷性相混合萧红《呼兰河传》一、性格:孤僻、敏感、矜持、倔强二、艺术分析:女性意识、家园意识、散文特色三、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四、贯穿所有作品的底蕴:文化含量,生命体验五、风格:粗砺,温婉张爱玲40年代孤岛文坛的奇迹一、代表作: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二、基本分析:1、书写形象:传奇中的普通人,普通人的传奇2、主题:女性解剖,都市发现,“人性恶”的发掘3、主要题材:两性关系,婚姻关系4、风格:苍凉施蛰存《梅雨之夕》一、新感觉派:刘呐欧,穆时英,施蛰存二、施蛰存的创作:心理分析小说1、历史新编:《将军的头》,《石秀》,《李师师》2、现代都市:《梅雨之夕》,《春阳》三、意识流泛指描绘意识流动状况的文学,既包括清醒意识,也包括潜意识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一、宗教观:1、人的生存困惑2、悲悯意识二、心里内容三、对中外戏剧艺术的借鉴:三一律,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四、艺术特点:结构人物语言十七年文学一、农村题材小说1、作品: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李准《不能走那条路》2、作品分析:(1)对新社会和新事物的展示(2)人物谱系:社会主义新人,中间人物(3)民俗风情的表现3、高晓声《陈奂生上城》(1)作品的细节描写:卖油绳,买帽子,住旅馆(2)陈奂生的心理:精神生活(3)作品所反映的新问题:对权势的敬畏二、革命历史叙事1、类型:(1)战争过程:《保卫延安》,《红日》(2)革命历史追述:《红旗谱》《红岩》《三家巷》《小城春秋》(3)革命与个人成长:《青春之歌》(4)革命与情感、人性:《洼地上的战役》《百合花》(5)通俗小说的革命叙事:《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2、革命题材叙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战争思维与战争模式(2)人物脸谱化与意蕴的不够深入三、另类边缘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1、隐含的关键词:城市,小资产阶级,题材,立场,价值观2、文化意义3、关于此小说的批判新时期文学1976到90年代初一、新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潮流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人情人事的新叙事知青文学文化寻根新潮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二、新时期文学的特点新启蒙的重建现实主义的重建现代主义的开始和深入三、新时期文学的创作代表1、王蒙:《春之声》:新技巧的反思之作意识流2、汪曾祺《受戒》人性之美现世主义精神散文诗风格3、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1)第一人称自述和第三人称讲述相结合(2)对照的艺术:钟雨走向两个极端的爱情钟雨和女儿不同的爱情体验(3)对理性的、深沉的爱情的反思4、铁凝《哦,香雪》(1)纯净的诗意,隽永的意境(2)以爱的情感贯穿(3)开掘内心的细微隐秘(4)散文之美5、路遥《人生》1、现实主义的深化2、高加林形象所引起的讨论寻根文学一、背景:文学自身的发展拉美文学的影响二、理论探讨:韩少功《文学的根》三、创作倾向1、人文地理版图:贾平凹,马原,扎西达娃,郑万隆,李锐,李杭育,韩少功2、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批判,综合四、代表作1、韩少功:《爸爸爸》“鸡头寨”“丙崽”2、阿城:《棋王》道家文化,儒家文化3、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与先锋文学相结合):异域风情,“元小说”的技法4、莫言:《红高粱》(与“新历史”结合):原始生命力5、元小说: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直接揭示小说的虚构性,说明创作动机,创作困难,作者直接把创作过程介入到小说中去,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元小说的叙事特点:陌生化效果,新鲜化的特点,强调小说的虚构性5、马原的叙事圈套:作者用一种智力游戏的方式叙述小说,叙述不是对世界的复制,写作也不是依附与世界,而是决定世界,创造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958eb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b.png)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 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的兴起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民生”,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文化,提倡新文学、新道德。
在这个背景下,白话文开始取代文言文,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表达方式。
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2. 五四运动与文学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变革。
五四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呼唤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主题多为爱国、民主、自由,风格上追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
3. 30年代:乡土文学与左翼文学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乡土文学与左翼文学两大流派。
乡土文学关注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苦难与反抗,代表作家有沈从文、萧红等。
左翼文学则主张文艺为政治服务,关注社会现实,倡导革命主题,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等。
4. 40年代:战争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工作者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一批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等。
5. 50-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与“文革”文学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主题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倡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极大限制,表现为“三突出”、“高大全”等特征。
6. 80年代至今:文学的复苏与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征,主题丰富,风格各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框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b0c756f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76.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框架(精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框架一、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是指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八事”作为开始,在经历了近九十年的发展变异,我们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更确切地说是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前)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把此后至今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
学术界较谨慎的观点是把现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称之为“现代文学三十年”。
1917年7月至1927年4月为第一个十年。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为第二个十年(俗称三十年代文学)。
1937年7月至1949年7月为第三个十年。
当代文学的分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49年7月至1966年6月为“建国十七年文学”。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为“文革时期文学”。
1976年10月至今为“新时期文学”。
由于“新时期文学”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为了帮助人们对文学历史的解读,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6年月10月至1978年月12月是新时期文学的转型阶段。
1978年月12月至1985年前后为新时期文学现实主义复归阶段。
1985年前后至1990前后是多样创作方法并重阶段。
九十年代,文学进入市场化、边缘化、多元化阶段。
二、各时期或阶段的基本特性(一)第一个十年的文学1、新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1917.1-1919.5 准备阶段。
(2)1919.5-1926.3 思想最解放、创作最活跃。
(3)1926.3-1927.4 创作一度沉寂,“革命文学”开始了最初的试验。
2、本期文学有如下特点:(1)产生了新文学开创以来纯文学社团。
(2)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贯穿了新文学的不同流派、不同题材和不同样式的作品之中。
(3)感伤情调成为了这一时期新文学的一种精神标记。
(4)作家风格千姿百态,润浸着个性的自由驰骋。
(5)多样创作方法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尝试之后,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某些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某些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150222e2bd960591c6770d.png)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范畴、起止年代与标志性事件;熟练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在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基本面貌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思考各阶段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特点;学会综合运用本章知识指导以后各章的学习。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文学发展
识记:(1)第二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及其理论主张。(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论争的焦点。(4)左翼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5)30年十年(1938—1949)的文学发展
(二)“文革”时期的文学
识记:(1)“文革”期间的文学,有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二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的作品,通常称为“地下文学”。(2)公开发表的小说的代表作。(3)《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
(三)新时期的文学
识记:(1)新时期文学是指从“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中期十年左右时间里的文学。(2)新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二、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识记: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重要特色
一、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十七年文学
识记:(1)“十七年文学”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2)“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征。(3)“十七年文学”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根本特点
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文学发展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c721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3.png)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第五节“七月”派的小说、诗歌创作第六节冯至、穆旦等人的文学创作第十三章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第一节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第二节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第三节其他题材的长篇小说第四节十七年的短篇小说第十四章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第一节闻捷、李瑛、李季的抒情叙事诗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第三节邵燕祥、张志民等人的诗歌创作第十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第一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第二节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第三节杂文在当代的新发展第十六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第一节老舍的《茶馆》等现实题材剧作第二节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历史题材剧作第十七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状况第一节特殊时期特殊的文学现象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创作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第四节八个样板戏的问世第五节“高、大、全”审美模式的形成第十八章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第一节伤痕小说第二节反思小说第三节改革小说第四节文化小说第五节军事小说第六节历史小说第七节先锋小说第十九章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第一节现实主义诗歌的挺进第二节“朦胧诗”的兴盛第三节“后朦胧诗”的崛起第二十章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样化格局第一节老作家散文的新收获第二节中青年散文作家群的崛起第三节女性作家群散文创作的高潮第四节文化散文的兴盛第五节杂文与报告文学的复兴第二十一章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第一节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与发展第二节戏剧形式的革新与探索第三节新式戏剧的高品格追寻第二十二章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的新动向第一节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概述第二节现实主义主潮的再次勃兴第三节不断渗入的现代主义思潮第四节莫言的小说创作成就第二十三章20世纪台港澳文学第一节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第二节香港和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五、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1、刘勇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2、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4、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5、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6、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7、温儒敏编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84bc8d2ce2bd960590c67757.png)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中国2 0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遭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的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这是一个没有终结的集体性的精神运动过程,即使在2 0世纪行将结束的今天,文学的历程仍将一如既往地跨过世纪之门,向新的未来深入推进下去。
一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不可能积累太丰富的精神成果,所以,人为的断代史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从1949年算起的当代文学史,仅仅是2 0世纪文学的某一阶段,这个概念也会随着“2 0世纪文学”或者广义的“现代文学”的普遍应用而逐渐淡出学术舞台。
但目前仅就这一阶段性的文学过程为研究和教学对象,其源流也只能在整个2 0世纪文学的范畴中来加以讨论。
早在4 0年代,新文学运动中的左翼人士就已经在理论上探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传统与正在进行中的抗战所提出的文化要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著名的“民族形式问题”讨论是这种理论要求的集中反映,虽然这场讨论表面上是由毛泽东的一段有关“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论述1 和向林冰的一篇探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的理论文章2 所引起的,但它深层次地反映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在战争的现实要求下日益显得不相适应的困境。
以启蒙主义为特征的“五四”文化传统是一种一元化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的运动,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断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长期蒙受了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了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这种“双刃剑”的功能在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实践中发挥了辉煌的战斗力,并在常识上被认同为新文学传统的主流。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框架图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0c120edf8bd63186bcebbcf4.png)
到一九二七 战争中,创作一度沉寂。但这一时期开始发展
年四一二事 的「革命文学」对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变
奠定基础。
表 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
特点
例子
一
理性精神的显现
鲁迅<吶喊><彷徨>
二
感伤情调的流行
冰心<超人>、许地山<命命鸟>等。
三
个性化的追求
郭沫若<女神>、鲁迅<野草>等。
四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写实小和抒
阶级文学,形式 芜、萧红等。 县长><凶手><<
情小说流派
方面偏于向外
南行记>><<呼兰
按意识型态
国小说学习。
汀传>>等
8
通俗 小说
内心世界
强调表现人的内 穆木天、王浊清
心感觉
<或人的悲哀><丽石 的日记><曼丽>等。 <<玉梨魂>><<孽冤 镜>>
<<广陵潮>>
<<南国相思谱>>
<<江湖奇侠传>>
「霍桑探案」系列 <<古戍寒笳记>>
<<尝试集>><<瓦釜 集>><<扬鞭集>>等。 <<女神>>
<<繁星>><<春 水>><<流云小诗>> <<红烛>><<志摩的 诗>>等 <旅心><圣母像前>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包括专题流派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包括专题流派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21c96a0b1c59eef8c7b410.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包括专题流派整理)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根本特点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2)“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五四”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1921年以后涌现出的文学刊物和新文学社团。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二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及其理论主张。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论争的焦点。
(4)左翼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5)30年代出现的主要文学流派。
(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三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抗战初期的文学与解放战争时期文学。
(2)抗战初期以街头诗、独幕剧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实践。
(3)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国统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5)现代文学阶段结束和当代文学阶段开始的标志。
二、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识记: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重要特色一、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十七年文学识记:(1)“十七年文学”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
(2)“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征。
(3)“十七年文学”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二)“文革”时期的文学识记:(1)“文革”期间的文学,有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二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的作品,通常称为“地下文学”。
(2)公开发表的小说的代表作。
(3)《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
(三)新时期的文学识记:(1)新时期文学是指从“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中期十年左右时间里的文学。
第一章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第一章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2127c476f46527d3240ce0ca.png)
第一章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一、西方文化、文学思想、作品影响下的现代文学出现1、语言(文言文→白话文)2、文学观念(文心载道→反映现实)3、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二、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1、1917——1927年五四文学2、1927——1937年三十年代文学:革命(左翼)文学、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
3、1937——1947 年四十年代文学:抗战(国防文学)4、1949——1966年社会主义文学:红色文学(理想激情)5、1966——1977年文革文学: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夜袭白虎山》《红色娘子军》等)6、1977——1989年重新接受西方文化的文学7、1989——当下篇目一:《阿Q正传》鲁迅一、情节内容:1、交代阿Q的经历,刻画性格特征。
(1——3)2、叙述经历,刻画性格特征。
(4——7)3、高潮(8——9)结束。
二、阿Q的典型形象:一个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落后农民形象。
1、典型环境:未庄。
2、句子的分析:(1)“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表现了阿Q的妄自尊大,一厢情愿的自尊,其实是一种愚昧保守)(P29)(2)“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未庄的落后封闭)(P29)(3)“你还不配…”(表现了阿Q讳疾忌医,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P30)(4)“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就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辣辣,—心满意足的得胜躺下了”。
(表现阿Q的自轻自贱、自欺欺人)(P31)(5)“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
(封建礼教思想的圣贤地位)(P35)(6)“这小D,是一个穷小子,又瘦又乏……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
文学评论资料8
![文学评论资料8](https://img.taocdn.com/s3/m/d908dcd43186bceb19e8bbd5.png)
文学评论资料8第二个十年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1邓中夏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
1923。
○2蒋光慈《新梦》: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新诗“平民化”的极端,消解主观性和个人性;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而趋于平实。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大众化(非诗化)”创作趋向1932.9,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
○1“捉住现实”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
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
殷夫《1929年的5月1日》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
蒲风《茫茫夜》母子对话揭示农村苦难的根源,战士形象的塑造。
《六月流火》长篇叙事诗。
反映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入。
杨骚《乡曲》30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
“国防诗歌”○2“诗的意识形态化”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
殷夫早期《孩儿塔》集中多对爱情与自然的歌咏,投身革命后“我已不是我”。
○3直接描摹现实和“歌谣化”抒情因素减弱、叙事因素加强的趋势。
直书胸臆的抒情和叙事诗的发展。
使诗成为“群众的听觉艺术”的努力。
创造诗歌新形式的试验。
○4得失扩大了表现领域,美学风格的拓展。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美。
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
题材单一化,诗人主观世界和艺术个性的消失,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3、臧克家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现实和底层人民苦难,艺术上却与新月派相通。
《烙印》《罪恶的黑手》集“坚忍主义”。
农民式苦吟。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1928《新月》月刊新诗栏,1930《诗刊》季刊。
1、非格律化倾向和“纯诗”立场徐志摩《诗刊放假》对闻一多格律立场的一种松动。
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被视为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
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
针对左翼的,自我表现、超功利的。
2、精神危机和艺术探索○1幻灭的诗感徐志摩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云游集》《渺小》《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向瘦小里耗”。
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百年概貌
![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百年概貌](https://img.taocdn.com/s3/m/d136d03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2.png)
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百年概貌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20世纪为背景的文学发展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前期百年延续延伸至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并深入探讨其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百年概貌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它以白话文写作为代表,倡导自由、民主和科学。
陈独秀、胡适等思想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这一时期,鲁迅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痛点、抨击封建制度为特点,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了一个扩张期。
五四运动的爆发开启了百年华语文学史的新纪元。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事件,它以反对封建旧制度为主题,倡导民主、科学与人权。
中国的文艺创作从此注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文学作品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艺术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家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作品,打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门。
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3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文艺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大背景有北伐、抗日战争的背景,文学作品有很多写实主义的成分,抗战时期有很多以战争为主题的作品。
人们积极追求美好生活,对社会现象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徐志摩、冰心、茅盾、巴金、曹禺等作家相继涌现,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艰难时期。
这一时期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影响,文化创作受到了很大限制,许多作家被打压或者沉默了起来。
然而,文学的力量无法被压制,部分作家选择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表达,创作了一批具有深刻社会思考和人性关怀的作品。
亦有一些作家在这一时期选择“卧薪尝胆”,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保留了火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文学得到了更多的空间和创作的自由。
文学作品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多元,风格更加多样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自考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207156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d.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自考重点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自考重点笔记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文学的建设时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一大批新文学作品,如胡适的《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等,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现代文学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一大批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如郁达夫的《故乡》、鲁迅的《呐喊》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了抗日和革命的宣传工具,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作品在这一时期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赵一曼》、巴金的《搭车》等,这些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1. 鲁迅:《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描写,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悲惨。
另外,《野草》、《彷徨》等作品也是鲁迅的代表作品。
2. 胡适:《狂人日记》是胡适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叛逆青年的忧郁和迷茫。
另外,《悲剧的生》、《悲愤的最高形式》等作品也是胡适的代表作品。
3. 郁达夫:《故乡》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追忆。
另外,《心雨》、《沉冤》等作品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
4. 茅盾:《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旧社会的残酷和黑暗描写,展现了革命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另外,《赵一曼》、《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也是茅盾的代表作品。
5. 巴金:《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家庭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的腐朽和丑恶。
另外,《搭车》、《秧歌》等作品也是巴金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民族精神的探索、对人性的关怀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bf88b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d.png)
最新版整理ppt
11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 一九一七年二月。
最新版整理ppt
31
9、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人有应修人、 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主张纯真与热情的诗 歌创作,善于写抒情小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 格。出版有《蕙的风》、《湖畔》、《春的歌集》等 诗集。
10、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上海成立,发起人有茅 盾、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有《戏剧》月刊, 强调戏剧的社会作用,进行戏剧理论的探索和传播。 1921年10月《戏剧》停刊,社团解体。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 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 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 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 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 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 文学。”
最新版整理ppt
12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 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 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的号召。提出文章八事“须 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 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 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大力倡导白话文。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 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 “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最新版整理ppt
4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至1949年的文 学。
文学名著精读第四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概述
![文学名著精读第四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d4bff0dd88d0d233d46aa1.png)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鲁迅 (1881-1936)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
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 (一)生平与思想发展
1、相关资料与书目 朱正:《鲁迅传略》、《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9月/1985年 6月 林非、刘再复:《鲁迅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 林志浩:《鲁迅传》 北京出版社 1981年8月 彭定安:《鲁迅评传》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7月 吴中杰:《鲁迅传略》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6月 陈漱渝:《民族魂》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年7月 曾庆瑞:《鲁迅评传》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5月
鲁迅的小说作品先后结集成三个集子出版, 它们分别是:《呐喊》(1923年8月)、 《彷徨》(1926年8月)、《故事新编》 (1936年1月)
其中,《呐喊》与《彷徨》在中国 小说史上开拓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主题、 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和新的形式,开创了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传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张定璜在1925年写的《鲁迅先生》 一文中,曾把《呐喊》与五四以前的苏曼 殊写的小说进行了比较,认为“这是两种 语言,两样的感情,两个完全不同的世 界”,读《呐喊》,“我们就譬如从薄暗 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走到夏日的炎光里 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从这极 富有历史感的评价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鲁 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伟 大意义。
(一)《野草》
• 1、创作背景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一文中这 样叙述了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
后来的《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 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线中的伙伴还 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 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 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 草》。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诗歌)欣赏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诗歌)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efc32323aaea998fcc220e25.png)
2. 《孤独者》主要内容 孤独者》
写于1925年,成功塑造了魏连殳这个典 年 写于 型形象。 型形象。 魏连殳是接受过民主思想熏陶的知识分 子,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看不惯形形色色 的封建习俗, 的封建习俗,又断然不肯与社会同流合 于是,便成了这个社会的“ 污。于是,便成了这个社会的“孤独 者”。
3.魏连殳人物形象分析 魏连殳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集的基本内容(主题):体现“ 小说集的基本内容(主题):体现“五 ):体现 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大致体现的内容是: 大致体现的内容是:
(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 )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民性问题的关注。 民性问题的关注。 (3)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 ) 探讨。 探讨。
魏连殳是辛亥革命后的彷徨者和颓唐者。 魏连殳 最终毁灭自己。 复,最终毁灭自己。 “受伤的狼”,“愤怒而悲哀”。 受伤的狼” 愤怒而悲哀”
四、小说艺术特色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杂取种种人 法。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 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 白描手法 的方法。 魂”的方法。 3.口语化特征,语言简洁、生动。 口语化特征,语言简洁、生动。 口语化特征
(2)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1989年 第二阶段(1978年--1989
“复苏”标志:1978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 复苏”标志:1978年 月开始的“ 学”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 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 1979年 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提出了 1979年1 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提出了 不要横加干涉” “不要横加干涉” 。 80年代文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80年代文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年代文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历史轮廓
![中国现代文学史:历史轮廓](https://img.taocdn.com/s3/m/8281d20d5ef7ba0d4a733bf1.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历史轮廓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它包罗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学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是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旧传统的深深“断裂”,表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它以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表示形式掀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新文学的新天地;几千年古典文学的根本变化就从这里开始,当代文学的种种端倪在这里显露。
现代文学所具有的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性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大大的发展阶段,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个十年,包罗了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五四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别离在《新青年》上颁发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记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胡、陈二人的文章作为理论先导,为文学革命的兴起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白了新文学的本色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还有叶绍钧、冰心、许地山、郁达夫大呢感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冯至等一大批白话新诗人,他们以白话新诗摆荡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2d98c5ffe4733687e21aad2.png)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 阶段及重要特色
❖ ○ 十七年文学 ❖ ○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 ❖ ○ 新时期文学 ❖ ○ 新世纪之交的文学 ❖ ○ 当代文学的重要特色
一、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 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从总体上说大致 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十七年文学
❖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文学运动 和文学思潮,继承了“五四”以 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毛 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 主义总方向,倡导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创作方法,文艺工作成绩比 较显著。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 走进历史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生 活,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的、 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社会变革风貌, 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四)新世纪之交的文学
❖ 新世纪之交文学环境的一个特点 是包罗万象。文学潮流的淡化是 新世纪之交的文学现象之一。在 文体形式上,比较突出的是“长 篇小说热”和“散文热”。
❖ 新世纪之交的小说,尤其是长篇 小说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受到 普遍的关注。王蒙、贾平凹、张 炜、韩少功、张承志、余华、苏 童、王小波、王安忆、池莉等。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 展的基本轮廓与总 体特征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 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 要特点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 特色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主要特点
❖ ○ “五四”时期文学 ❖ ○ “左联”时期文学 ❖ ○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文学 ❖ ○ 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 中国当代文学是承传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 血脉,在解放区文艺的沃土孕育,在开国大典 的礼炮声中诞生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 条件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 为指导的,以无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 文学,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文学
1.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2.乡土-市井-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开启了新时期文学
从政治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转型。
3.新诗潮:归来诗人(艾青、公刘)-朦胧诗人(舒
婷、北岛、顾城)-第三代诗人(海子、韩东)。
4.新潮小说:中国式现代派小说(王蒙、徐星、刘索 拉)-先锋小说(马原、格非)-新写实小说(池莉、 方方、刘恒、刘震云。)
创造社简介
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 人成立于日本。与文学研究会不同,创造社成立之初就鲜明
地举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旗帜,提倡主观
抒情的创作手法,强调艺术表现自我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郁达夫是创造社小说家的代表和旗帜,他的崛起是从小说集 《沉沦》(包括三个短篇:《银灰色的死》《南迁》《沉 沦》)开始的,著名的小说还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
后一阶段分为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和沦陷区
文学。
第三个十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解放区文学:赵树理浸润泥土气息的《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孙犁流溢水乡清新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周立波展示土改运动全景的《暴风骤雨》等。
国统区文学: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
沦陷区文学:张爱玲的《传奇》(小说集)、钱钟书的
4.文学的独立意识觉醒了。(王国维:纯文学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 良刍议》,至1949年7月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这一时 期的文学。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1949年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至今的中国大陆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概况
1.小说方面,有鲁迅的集子《呐喊》和《彷徨》,还有 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人的创作。 2.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 白话新诗人,他们以白话新诗动摇了千百年来旧体格 律诗的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 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3.散文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和诗歌,如周作人、 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的散文。 4.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玉倩等人创作 的话剧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五四时期的主要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
文学研究会简介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创始人有沈雁冰(茅
盾)、叶绍钧(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
山等,其基本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而艺术”,强调现实主 义的创作方法,他们积极探索现实人生问题,暴露谴责黑暗 的社会和污浊的人生。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作家除了上述创始 人外,还有冰心、朱自清等。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
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
命运动的正式兴起。胡、陈二人的文章作为理论先导, 对文学革命的兴起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
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 推向高潮。与此同时,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 的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十七年时期
诗歌名家:郭小川、贺敬之、闻捷和李瑛 散文名家:秦牧、刘白羽、杨朔 话剧名家和作品:曹禺的《胆剑篇》、郭沫若的《蔡 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沈 西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
十七年时期
边缘和潜流文学
1.揭示社会阴暗面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刘宾雁《本报内部消息》 2.表现人性人情的作品: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 《小巷深处》、丰村的《美丽》
第二个十年:“左联”时期的文学
为底层老百姓代言的“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成为文 学发展的主潮,这一时期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1928年前后,为适应蓬勃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 动,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主,开始积极倡导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运动,并得到了广大进步作家的积极响应。 1930年成立的“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左 翼文学团体,把这一运动全力推向高潮。这一时期文学创 作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显著增强,达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 萧军的成名作是《八月的乡村》,萧红的成名作是《生 死场》,《呼兰河传》。
“左联”时期重要作家作品
左翼之外重要作家作品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的《骆驼祥子》 曹禺的《雷雨》《日出》
沈从文的《边城》
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 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五四时期 开拓奠基
2.第二个十年(1928-1937)“左联”时期 发展成熟
3.第三个十年(1938-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 分化期
以上分期根据钱理群《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的文学
重点探讨路遥的《人生》。
九十年代文学
1.王朔——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 作品有独具特色的调侃风格:《顽主》《千万别拿我 当人》《一点正经没有》等。 参与编辑策划的影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 《爱你没商量》等。 他的多部作品也被改编成影视剧,如电影《顽主》、 《阳光灿烂的日子》(由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电视剧《过把瘾》等。 2.新历史小说: 苏童的《米》、莫言的《丰乳肥臀》、余华的《活 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新文学”新在何处?
学术界的几个观点:
1.言文合一,白话取代了文言。(形式)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鲁迅
2.确立了人的核心地位。(内容)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胡适的《易卜生主 义》、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3.具备了新的开创精神。(着眼未来,放眼四方)
《围城》。
第二节 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十七年时期(1949-1965) “文革”时期(1966-1976)
新时期(1977-1989)
九十年代(1990-2000)
新世纪文学(2000-
)
十七年时期
主流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 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杨沫的《青春 之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杜鹏程的《保卫 延安》和曲波的《林海雪原》。 短篇小说名家:峻青和王愿坚 以抒情和散文化方式言说革命历史的小说:孙犁的《 铁木前传》、茹志娟的《百合花》、路翎的《洼地 上的战役》。
九十年代文学
3.新生代小说 韩东《三人行》、毕飞宇《叙事》、林白《子弹穿过 苹果》《一个人的战争》、徐坤的《春天的第二十二
个夜晚》、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推荐阅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王安忆的《长恨歌 》、陈忠实的《白鹿原》。
新世纪文学
底层文学写作: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刘庆邦 的《神木》、曹征路的《那儿》《霓虹》《豆选事 件》《问苍茫》等。 生态文学写作: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 獒》、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 提醒关注:2011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 句顶一万句》、刘醒龙的《天行者》、张炜的《人 在高原》。 推荐高端杂志:《当代》《十月》《收获》《小说 月报》,关注文坛现状。
“文革”时期的文学
1.八个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 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2.有一定认识价值的:浩然的《金光大道》 3.坚持艺术创作规律的:姚雪垠的《李自成》,李心 田的《闪闪的红星》 4.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靳凡的《公 开的情书》和赵振开的《波动》
第三个十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 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 围绕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
街头诗、独幕剧等文艺作品,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
历史剧,如郭沫若的《屈原》和《虎符》,借历史人物 之口,表达人们的正义呼声。
语丝社简介
语丝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 体。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
语丝社没有发起人,代表作家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
玄同、孙伏园和俞平伯等。语丝社的散文注重针砭时弊的社 会批评,其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 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创作,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创 作。
今天的作业:
1.整理听课笔记,理清现当代文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发展脉络,记住各时期重要的作
家作品。
2.坚持每天读书。
今天推荐阅读书目:
1.严家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 社,选读 2.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 社,选读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 社,选读 4.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 艺出版社,尽量读 5.钱理群:《与鲁迅相遇》,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 店,尽量读 6.鲁迅:《阿Q正传》《伤逝》,必读
“左联”时期重要作家作品
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 野的风》)。 张天翼:被鲁迅归入新文学以来“最优秀的作家”,是新 文学第二个十年中最引人注目的讽刺小说家。最能体现其 小说讽刺特色的代表作是《包氏父子》和《华威先生》。 “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殷夫、冯铿) 。柔石的《二月》《为奴隶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