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SG-3标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70456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2.png)
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背景
为了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营和保护环境,需要进行铁路沉降观测。
本方案旨在规范铁路沉降观测的程序和方法,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方法
铁路沉降观测的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
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采用现场直接观测的方法,包括放线和测量两个步骤。
在放线阶段,需要在观测点周围的固定点上放置测量标志和接收器,确定观测点相对于这些固定点的位置;在测量阶段,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测量标志和接收器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各观测点的高程。
间接测量法
间接测量法采用无线测量和卫星测量两种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大、强度高、测量精度高等优点。
其中无线测量利用微波测距仪进行操作,卫星测量采用高精度卫星定位进行测量。
观测周期和结果的处理
铁路沉降观测周期一般为每年一次,具体时间由铁路管理部门组织确定。
观测数据应当及时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安全防范
在进行铁路沉降观测时,应当加强安全防范,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定,确保观测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避免观测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结论
本方案规范了铁路沉降观测的程序和方法,保证了观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铁路沉降观测方案精编
![铁路沉降观测方案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22ff055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a.png)
铁路沉降观测方案精编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书桌上。
我拿起笔,开始构思这个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十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需要严谨、细致、全面的工作。
我们要明确沉降观测的目的。
铁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其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沉降观测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铁路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前发现并预警潜在的风险。
我们来看看沉降观测的对象。
主要包括路基、桥梁、隧道等铁路基础设施。
这些部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地质条件、荷载作用等原因产生沉降,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行。
确定了观测对象后,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方法有很多,如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卫星测量等。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水准测量和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
水准测量具有精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小范围内的沉降观测;而卫星测量则具有覆盖范围广、观测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大范围的沉降观测。
一、观测频率根据铁路线路的重要程度和使用年限,确定观测频率。
对于新投入使用的线路,前两年每季度观测一次;之后每年观测一次。
对于老旧线路,每半年观测一次。
二、观测点布设在铁路线路的各个关键部位,如桥梁、隧道、路基等,布设沉降观测点。
每个观测点应设置在易于观测、不受干扰的位置。
三、观测数据采集采用水准测量和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布设的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水准测量数据采用往返观测,以提高观测精度;卫星测量数据通过实时动态定位,获取观测点的高程变化。
四、数据整理与分析将采集到的沉降观测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形,分析沉降趋势和沉降速率。
对于沉降速率超过预警值的部位,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预警与处理根据沉降观测数据,制定预警指标。
当观测点的沉降速率超过预警指标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铁路线路进行临时限速或封闭,确保铁路运行安全。
六、观测成果报告每季度、每年对沉降观测成果进行汇总,编写观测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观测点沉降数据、沉降趋势分析、预警情况等。
七、持续改进根据观测成果,不断优化观测方案,提高观测精度和预警能力。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bfad4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5.png)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高速铁路是我国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线路运行的安全和顺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线路的不断延伸,对线路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针对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进行全面、准确的沉降变形观测,为工程的日常运维和维护提供数据参考。
二、观测目标1.在各关键节点上设置监测点,全面观测沉降变形情况;2.实时监测线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提供沉降变形数据,为工程的运维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设备1.观测方法:(1)采用连续观测和定期点观测相结合的方式;(2)连续观测通过现场安装的多个测点,采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3)定期点观测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和频率进行,采用手动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1)连续观测设备包括自动沉降仪、全站仪等;(2)定期点观测设备包括水平仪、测距仪等。
四、观测方案1.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版高速铁路线路下工程的关键位置,比如桥梁、地下通道等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监测点。
2.连续观测部分:(1)在各监测点上设置自动沉降仪,通过自动沉降仪实时记录土体的变形情况;(2)自动沉降仪读取的数据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上传至中心监控室,实现远程监测;(3)设立监测预警值,一旦数据超出预警值范围,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3.定期点观测部分:(1)按照计划和频率,对各监测点进行手动测量;(2)利用水平仪、测距仪等设备,记录土体在不同时间点的沉降变形情况;(3)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变形的趋势和规律,并记录至工程监测数据库。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连续观测数据:(1)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上传至中心监控室;(2)中心监控室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生成沉降变形曲线和图表;(3)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2.定期点观测数据:(1)定期点观测数据由监测人员手动记录,并进行整理与存档;(2)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各监测点的变形报告;(3)根据报告的分析结果,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措施。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20721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0.png)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一、编制范围XXXX铁路综合Ⅲ标XXXX段路基填筑、路堑开挖、岩溶注浆等施工项目。
二、编制依据1、施工图2、《新建铁路XXXX铁路路基工程设计总说明及详图集》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4、《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1-2010三、工程概况XXXX铁路综合Ⅲ标XXXX段全线路基长度7km左右,客运专线设计,有砟轨道,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施工中应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
四、路基沉降监测布置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50m设一个监测断面。
地势平坦、地基均匀良好的路堑与填高少于5.0m的路堤,监测断面可放宽至100m。
地形地层变化处,地质条件最差,必须设置监测断面。
过渡地段监测断面且应加密,一般过渡段在距台尾2m、15m、30m等处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其中涵洞等横向构筑物应在构筑物中心位置应设一个监测断面。
每个监测断面分为地基沉降监测和路基面监测;正线路堑地段每50m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一般土质或全风化岩质路堑监测断面仅在路基面设置监测点,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路堑应设置基底回弹变形观测点。
另外在软土、松软土地段在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个监测断面应在路堤坡脚外2m和8m处设置位移观测桩,观测桩采用φ20钢钎,埋深大于30cm。
1、基底沉降监测:一般监测断面为在线路中心埋置一个单点数码沉降计,但当压缩层厚度>25m时,应在线路中心埋设一个沉降板。
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原则上应将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基岩强风化层面,当基岩强风化层面埋深很大,则单点沉降计的锚固端应埋设至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应至路基基底垫层地面。
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路堑基底回弹变形观测点采用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基岩埋深距基床换填底面小于15m时,则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基岩面,基岩埋深距基床换填底面大于15m时,则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深度为15m,沉降计的顶面至基床换填底面。
Ⅲ标段第三项目部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Ⅲ标段第三项目部沉降观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532c1cb90d6c85ec3ac675.png)
第一章总则为规范我分部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框架、旅客地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分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框架、旅客地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二、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铁道部工管技[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5.《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6.《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7.《施工图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8.铁道部有关规定及沉降观测设计图纸。
第二章组织管理一、组织机构第三项目部专门成立位移沉降观测小组,由三项目部总工程师宋向荣任组长,项目部工程部长刘涌任副组长,第三项目部测量主管彭杰任副组长。
三项目部下设架子队,各架子队成立沉降观测小队,沉降观测小队负责本架子队位移沉降观测业务,负责实测、整理、上报本架子队的位移沉降观测数据到项目部,项目部位移沉降主管负责汇总上报。
青荣城际铁路三标段第三项目部沉降监测组织机构图二、职责分工青荣城际铁路线下工程位移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架子队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一)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并对各架子队《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各架子队各架子队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严格按有关规范和设计文件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1.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2.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配合架子队技术员埋设相关设备,并对观测设施做好保护工作。
3.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45120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3.png)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评估方案编制:复核:审批: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 (3)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 (3)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 (14)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 (14)3.2主要设备配备 (14)四、沉降观测频次 (14)五、技术方案的实施 (15)5.1沉降监测网布设 (15)5.2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和基本要求 (16)5.3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7)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7)七、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1TB10101-9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1.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1.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1.4TZ212-200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1.5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1.6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1.7GB 1289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1.8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规定: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m,地势乎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见表1:表1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3 / 18总计需要设置651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工程测量规范中垂直位移监测网二等),沉降观测的观测精度为W±1mm,读数取位至0.01mm,仪器选择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使用DS03精度的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套电子水准仪配编码水准尺。
路基两侧边桩位移观测等级为建筑变形测量二级。
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见图1:13 /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路肩观测桩路基观测桩路基观测桩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沉降观测专题小组由12人组成,组长1人,副组长2人。
高铁沉降观测方案
![高铁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7749e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9.png)
高铁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保障其运行安全和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是评估铁路基础设施变形变量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发现沉降异常,并为维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种高铁沉降观测方案,旨在确保高铁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观测点的确定首先,需要确定观测点的位置。
观测点应该覆盖高铁沿线主要工区和关键部位,包括桥梁、隧道、路基等。
观测点的选择要考虑地质条件、工程特点、建筑物类型等因素,并尽量选取代表性的点位。
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但一般不少于每个工区两个观测点。
3. 观测方法高铁沉降观测的常用方法包括精密水准测量法和全站仪测量法。
精密水准测量法适用于观测点间基线小且地势平坦的情况,通过比对高程差值来确定沉降量。
全站仪测量法适用于观测点间距较大及地形复杂的情况,通过对地面标志物的测量来确定沉降量。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观测设备应选择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仪器,并进行仪器校准和质量检测。
- 观测数据的采集应随时记录并保存,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观测时间的选择应考虑交通运行情况和天气条件,并定期进行观测。
4. 数据分析与处理观测数据采集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求得高铁的沉降量。
数据的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质量检查: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剔除不合格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预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插补和平滑处理,消除异常点和噪声,使数据更加稳定和连续。
3. 数据分析:根据观测点的位置和地形条件,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沉降变量。
4. 数据可视化: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沉降曲线图和等值线图,直观反映高铁沉降情况。
5. 结果与讨论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高铁沿线各观测点的沉降变化情况。
对于沉降异常的观测点,需要进一步探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f1d94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5.png)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铁路沉降观测是指对铁路线路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沉降变形的监测和分析,以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营。
本实施方案旨在规范铁路沉降观测的实施流程、技术要求和数据处理,确保观测结果准确可靠,为铁路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持。
一、观测方案确定。
1. 观测目的,根据铁路线路的特点和使用情况,确定观测的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监测铁路路基和桥梁的沉降情况,评估铁路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观测范围,确定观测的具体范围,包括铁路线路及其周围环境,重点关注可能出现沉降问题的区域。
3. 观测周期,根据铁路线路的使用情况和环境变化,确定观测的周期,一般为每年或每季度进行一次定期观测,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临时观测。
二、观测方案实施。
1. 观测点布设,根据观测范围确定观测点的布设位置,合理选择观测点,保证观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 观测方法选择,根据观测点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GPS测量、水准测量、测斜仪监测等,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观测方法。
3. 观测数据采集,按照规定的观测周期和方法,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观测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变形的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观测结果应用。
1. 结果评估分析,根据观测结果对铁路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结果报告汇总,将观测结果进行汇总整理,编制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方法、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结果分析及建议等内容。
3. 结果应用指导,根据观测报告的结果和建议,指导铁路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维护和修复工作,保障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营。
四、观测方案管理。
1. 观测方案修订,根据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及时修订观测方案,确保观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观测方案培训,对观测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确保观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城际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城际铁路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e580b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e.png)
城际铁路沉降观测方案一、引言城际铁路建设是现代化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际铁路的沉降观测则是保证铁路运营安全和维护铁路工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城际铁路沉降观测方案是指在铁路工程建设或运营过程中,对沉降进行监测和观测的一套技术方案和操作规范。
本文将重点介绍城际铁路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内容和各种观测方法的应用。
二、城际铁路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内容1.观测目的和要求在制定城际铁路沉降观测方案时,首先要明确观测的目的和要求。
通常情况下,城际铁路沉降观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铁路工程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铁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
观测的要求包括观测时间、观测频次、观测精度等,这些要求必须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2.观测范围和布点方式城际铁路沉降观测的范围应包括线路、道岔、车站、桥梁、隧道等重要部位。
观测点的布置要合理,既能全面反映铁路工程的沉降情况,又能满足观测要求。
布点方式可以采用等间距布点、等距布点或者特殊区域重点布点等方式,具体布点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3.观测设备和仪器选型城际铁路沉降观测需要选用先进的沉降观测仪器设备,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设备包括沉降管、测量点标志、定位器等。
观测仪器包括全站仪、测量仪、GPS等。
在选型时,要考虑到设备的精度、稳定性、操作便捷性和售后服务等因素。
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城际铁路沉降观测通常采用非接触式观测方法,如全站仪法、GPS法等。
观测数据的处理要进行精确计算,包括沉降量的计算、变形速率的计算等。
同时,还要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对观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和判断,确定是否达到观测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观测报告和沉降监测管理三、城际铁路沉降观测方法的应用1.全站仪法全站仪法是一种精密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
其原理是通过测量目标点的水平、垂直角度和斜距,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位置。
在城际铁路沉降观测中,全站仪法可以用于测量观测点的高程和平面坐标,从而判断其沉降量和变形情况。
铁路工程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
![铁路工程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1ed66aad02de80d4d8408b.png)
铁路工程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1 无砟道床地段无砟道床地段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频率按照设计文件及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等要求执行。
(1)沉降观测内容①路基工程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
②桥涵工程主要包括桥代表性墩台沉降变形观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观测、涵洞沉降观测等。
③隧道工程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④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2)监测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均独立建网,网形按照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形式。
每个独立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长度4km左右。
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作业可用即有的控制桩;工作基点约200m一个,设置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每个观测段落至少有2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
变形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的精度±1.0mm,读数取位至0.1mm。
沉降变形观测实行“五固定”原则,固定的监测人员,需培训后方可上岗。
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局部可根据现场条件调整。
①路基工程路基沉降观测期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如出现沉降异常,应综合分析,必要时延长观测期。
表-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②桥涵工程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预应力混凝土梁从预应力张拉完成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观测期不少于90天。
表-2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注:观测墩台沉降后,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表-3 梁体徐变上拱变形观测频次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表-4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330ef06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3.png)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
向莆铁路路基施工期间必须按相应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施工技术指南要求及设计要求进行路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通过现场的沉降观测、分析、评估,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5.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6.过渡段沉降观测(路桥、路遂、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A.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B.观测点应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也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C.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D.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E.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定期复核校正。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成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路基沉降及侧向位移的趋势。
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10ede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f.png)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铁路线路的沉降观测是指通过对于铁路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变形进行定量观测,以及分析、评估结构变形导致的安全隐患和对列车运行的影响。
这对于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营、提高铁路线路运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十分必要。
二、观测目的1.确定铁路线路沉降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解决安全隐患;2.分析铁路沉降对列车运行的影响,为运输计划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3.评估铁路线路的安全状况,确保安全运营。
三、观测内容1.铁路线路各关键区段的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的水平和垂直位移观测;2.铁路线路沉降监测点的选择和布设;3.按照观测点布设,进行观测设备的安装调试;4.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5.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和报告编制。
四、观测方法1.设计观测点:依据铁路线路的特点和重要区段,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观测点应覆盖不同类型的结构,如路基、桥梁、隧道等。
观测点的数量要充分体现观测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观测设备的选择和布设:根据观测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
观测设备应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好等特点。
观测设备的布设应考虑到易于安装、调试和维护。
3.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按照观测周期进行定期的观测数据采集。
观测数据采集的频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通常可以选择每月或每季度进行观测。
观测数据采集后,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指标,如沉降速率、变化趋势等。
4.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和报告编制: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结果,编制相应的报告。
报告应包括观测结果的说明、结论和建议等内容,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五、观测质量控制1.观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观测设备在安装前需要进行校准,保证其测量精度和准确性。
观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要定期进行,确保其正常工作。
2.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控制:观测数据采集应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数据的处理要科学合理,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新建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设计
![新建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f61ca87f1922791788e85a.png)
新建玉磨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中铁十五局一公司2010年12月5日中铁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分部路基沉降观测方案编制:复核:审核: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2006)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5、《新建xxxxxx线设计文件》6、《新建xxxxxxxx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二、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2)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3)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aa83f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4.png)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高速铁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运营压力,高速铁路的沉降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沉降观测是评估、监控和预测高速铁路沉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方案,旨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2. 观测设备和方法2.1 观测设备在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中,需要使用先进的设备来实时监测和记录沉降情况。
常用的观测设备包括:•沉降标杆:用于标定铁路沉降的基准点,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标杆固定在地面上。
•基线测量仪:用于测量沉降标杆的高度变化,通过测量仪的精准测量能力,可以获取高精度的沉降数据。
•倾斜仪:用于检测铁路的倾斜情况,通过倾斜仪的数据可以判断铁路的稳定性,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防止沉降加剧。
•GNSS 接收器:用于记录高速铁路位置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的空间坐标,用于精确定位沉降点。
2.2 观测方法高速铁路沉降观测需要选择适当的观测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观测方法包括:•静态观测法: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对沉降标杆进行高精度的测量,通常使用基线测量仪进行,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沉降数据。
•动态观测法:通过实时监测铁路的倾斜情况,并结合定期检查沉降标杆的高度变化,可以掌握铁路的实时沉降情况。
•远程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或无人机进行高空拍摄,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得到整个铁路线路的沉降情况。
3. 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的方法包括:•数据筛选:对观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异常值和误差较大的数据,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趋势分析:通过绘制沉降数据的时间变化曲线,分析沉降的趋势和速率,判断沉降的变化趋势,并提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空间分析:将观测到的沉降数据与铁路线路的空间信息结合起来,分析沉降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为铁路线路的维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整理)3标沉降观测方案
![(整理)3标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034dad4028915f804dc2ac.png)
新建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站前施工-3标段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中铁十局集团大西铁路客运专线指挥部二〇一〇年六月二日大西客运专线工程站前施工-3标段(太中DK9+100~DK332+577.21)沉降观测实施方案编写人:日期:审核人:日期:批准人:日期:中铁十局集团大西铁路客运专线指挥部二〇一〇年六月二日目录1总则 (3)2工作依据 (3)3沉降观测高程系统 (4)4人员仪器设备配置 (4)4.1组织机构 (4)4.1仪器配置 (4)5各部门人员主要职责 (5)5.1指挥部职责 (5)5.2项目部职责 (6)5.3沉降观测管理制度 (6)6沉降观测要求 (7)6.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7)6.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8)6.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8)6.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0)6.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11)6.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13)7路基、桥梁、涵洞等沉降观测具体要求 (14)7.1路基工程 (14)7.2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23)7.3桥涵工程 (24)7.4观测资料要求 (36)7.5其他 (37)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40)附表3 沉降水准测量记录表 (41)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42)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43)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44)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45)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46)附表9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47)附表10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 (48)附表11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 (49)附表12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50)附表13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51)附表14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52)附表15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53)1总则本标段为站前施工-3标段,起讫里程为太中DK9+100~DK332+577.21,正线长度为40.354km,计划2010年3月10日开工,2013年12月31日竣工。
(整理)高标准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解决方案
![(整理)高标准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adf864763231126edb11d5.png)
高标准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解决方案单点沉降计,分层沉降计一、沉降监测的意义路基沉降是高标准铁路建设的重要难题之一。
通过我国多年路基稳定性处理经验的总结,过去常规使用的方法,如沙桩、粉喷桩、堆载预压、真空预压、强夯等均不能很好的满足高标准铁路路堤路基稳定性处理的要求。
目前,大规模采用的处理方法为以CF基桩(或管桩)和土木复合材料组成的桩网复合结构处理方法。
该方法能解决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高标准铁路路基稳定性处理的要求,能使路堤基础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变形趋于稳定,达到工后“零”沉降的要求(一般工后总沉降不大于15mm)。
桩网复合路基处理结构是通过地质勘探资料和路基荷载(即路堤标高)情况,确定CF基桩的密度、大小、强度和桩身长度等指标。
以上指标的变化将大幅影响工程建造费用。
因此合理选择既能确保路基稳定,又能减少工程建造成本。
虽然设计者已对路基稳定性作了充分考虑,但是绝对的零沉降是不可能的。
路基沉降满足下列曲线形度。
路堤填筑完成后,时间越长路基稳定性越好。
也就是说,路堤填筑完成一定时间后,路基沉降变形趋于稳定,并且可以根据历史沉降数据预测工后一定时间内总的沉降量。
因此,准确的沉降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勘探、设计具有验证作用,积累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路基处理经验,提高设计水平。
2、对施工质量水平的监测。
如CF基桩的密度、大小、长度以及桩身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路基可能长时间不能达到稳定目标,影响工程质量水平和工程建设工期。
3、控制工期。
通过沉降趋势和沉降预测评估,确定上部结构的施工时间。
如何时可以浇注轨道板、何时可以铺设轨道等。
因此,沉降观测是工程分部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4、工后营运期进行沉降监测是线路列车营运舒适度、行驶速度、营运安全、工程维护与保养、使用寿命等评估的重要基础依据。
二、传统沉降观测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沉降监测方法分为两大类,传统法和电测法。
传统法简单实用,人工测量,精度不高,能满足一般路基沉降监测的要求。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e316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d.png)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1. 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帮助工程人员进行高铁路基沉降观测的相关施工工作。
该方案包括设备准备、施工流程、质量控制等内容。
2. 设备准备在进行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之前,需要准备以下设备:•沉降观测仪:选择一种精度高、可靠性强的沉降观测仪器,用于测量路基沉降情况。
•测量工具:包括测量尺、水平仪、经纬仪等,用于辅助沉降观测仪的安装和调整。
•电源设备:确保观测仪器能够正常工作,需要准备充足的电源设备。
•通信设备:为了实时传输观测数据,需要准备稳定的通信设备,如手机、无线网络等。
•安全设备: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人员的安全,包括安全帽、安全绳等。
3. 施工流程以下为高铁路基沉降观测的基本施工流程:3.1 设备安装首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观测点,并进行必要的测量。
然后,按照观测点的位置和要求,安装沉降观测仪器。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调整,确保观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2 数据采集安装完成后,开启沉降观测仪器,开始采集数据。
观测仪器应能够自动记录数据,并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行,并对数据进行监测和校准。
3.3 数据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后,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绘制出相应的沉降曲线和统计图表。
同时,还需要进行数据的质量控制,排除异常值和噪声干扰。
3.4 结果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制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观测点位置、观测数据、数据分析结果以及相关结论。
报告需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便于工程人员和相关方面进行参考和决策。
4. 质量控制为了确保高铁路基沉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操作:在施工过程中,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避免操作不当引起误差。
•定期校准:定期对观测仪器进行校准,保证其测量准确性。
•数据监测:实时监测观测数据,排除异常值和噪声干扰。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计划方案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计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f5300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9.png)
高铁线下项目沉降变形观测评价实施方案第一章总则为指导某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铺设,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离线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了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施工后沉降预测。
,以评估无砟轨道的铺设条件,从而确定无砟轨道铺设的合理时间,保证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离线工程的沉降变形。
评标应综合考虑沿线各构筑物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价数据必须通过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获得,必须真实可靠,充分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沉降变形的观测与评价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
要加强“零观测”(即初值)的过程控制。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高速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的观测与评价。
二、工作基础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价技术导则》(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 06]189号);3、《国家一、二级水准仪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 83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导则》(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程》(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设计导则》(铁建设函[2005]754号);10、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一份;11、铁道部有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施工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和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一)建设单位建设单位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价的领导和协调,并对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c51de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4.png)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1. 简介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是指对铁路路基沉降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和监测,以保证铁路线路的稳定和安全。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是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铁路路基沉降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指南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观测目的、观测方法、观测频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2. 观测目的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测铁路路基沉降情况,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分析沉降变化规律,评估沉降对铁路线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指导路基维护和修复工作。
通过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路基沉降问题,确保铁路线路的稳定和安全运营。
3. 观测方法铁路路基沉降观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野外观测:在路基上布设观测点,定期测量观测点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路基的主要特征和潜在的沉降风险。
观测点的布设应均匀分布于路基上,覆盖整个路段。
•高精度测量仪器: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观测点进行测量,以实现对路基沉降的精确观测。
常用的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水准仪等。
•数据记录与上传: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和上传至中心数据库,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4. 观测频率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应定期进行,观测频率主要根据以下几个因素确定:•路基类型:不同类型的路基沉降速率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观测频率。
•路段状况:路段的使用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路基的沉降情况,需要根据路段状况进行调整。
•紧急情况:在发生紧急情况(如地震、洪水等)时,需要增加观测频率,及时监测和评估路基的变化情况。
一般情况下,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频率为每年一次,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5. 数据处理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数据整理: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管理,包括数据的归档、统计和存档等工作。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沉降速率的计算、沉降趋势的分析等。
•结果评估: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评估路基的沉降情况和对铁路线路的影响,判断是否需要采取修复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敦化至白河铁路工程DBSG-3标段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新建敦化至白河铁路DBSG-3标段项目经理部2017年12月10日目录一、工程概况3二、沿线工程地质、水文条件3三、技术依据3~4四、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44.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44.2桥涵沉降变形观测:44.3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4五、人员及仪器配置4~5六、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5~66.1本段沉降变形测量三等规定:56.2变形精测网技术要求:5~6七、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6~157.1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设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7.2独立监测网的设置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3监测网点稳定性的验证错误!未定义书签。
7.4监测点的核实错误!未定义书签。
7.5测量数据的处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7.6测量资料的整理归档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沉降观测具体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21九、沉降结果的分析、评估21~269.1路基21~239.2桥涵23~259.3过渡段25~26十、评估报告的汇编26一.工程概况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新建墩化至白河客运专线DBSG-3标第三工区,工区起点DK93+270,位于丰产隧道进口附近,经墩化南站至工区终点DK102+100,全长8.83公里,其中梁式桥2座,框构小桥2座,涵洞16座,隧道3座,墩化南站站场1个,其余为路基地段,共分为11段。
合同总工期24个月,即从2017年10月开工,到2019年10月竣工。
管段内有CPI控制点、CPII控制点、水准加密点若干。
二.沿线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墩白铁路DBSG-3标第三工区路基原地表多为种植土、粉质黏土、腐殖质土为主,地质情况变化不大,地层结构复杂,路基多以填方为主,岩质路堑边坡坡面需采用光面爆破开挖。
沿线位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气候多变,冬季易发生干旱,降水量季节差异性较大,沿线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98米。
工点区地下水赋存条件良好,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埋深不同地段略有差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下迳流补给,由蒸发和补给地表水排泄,水位变化幅度2.0m~4.0m。
工点范围内地下水化学侵蚀环境对对铁路混凝土结构不具侵蚀性。
三.技术依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墩化至白河铁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沈阳铁路局、设计院下发的相关文件、通知。
四.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4.1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4.1.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4.1.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4.1.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1.4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段边桩移位观测4.2桥涵:桥梁墩台基础的沉降变形的观测,涵洞洞身及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4.3过渡段:路桥、路涵、堤堑等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
五. 人员及仪器配置根据施工内容,分为路基沉降、位移观测与桥梁沉降观测,分别埋置沉降观测元件,成立沉降观测组。
沉降观测组分为两个小组,具体负责沉降观测任务,人员配备如下所示:仪器配备:六.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6.1本段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
表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6.2 变形精测网技术要求6.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针对桥梁、大部分路基地段,建网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6.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注:n为测段的测站数。
6.2.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6.2.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管段内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3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七.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7.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7.1.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
7.1.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7.1.3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7.1.3.1路基沉降变形点沉降观测断面一般每50米设置一处。
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不同地基处理措施相邻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路段在紧邻桥台、距离桥台10m、30m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在结构物顶部及两侧边缘外各2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观测内容同相邻路堤。
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图如下。
⑴一般地段沉降观测元件布置⑵软土地基沉降观测元件布置⑵路堤路涵过渡段沉降观测元件布置⑷主要观测元件埋设说明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钢板底板、金属测杆(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mm PVC管)组成。
钢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④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m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
位移观测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2.46m。
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2.4m,桩顶露出地面6c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7.1.3.2桥涵沉降变形点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墩台身观测标:①当墩高(指承台顶到垫石顶的距离)大于14米时,需要埋设2个沉降观测标;当墩高小于14米时,只需要在墩身(线路右侧)埋设1个沉降观测标。
②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0.5m左右。
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桥台观测标分别设在台帽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数量不少于4个。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
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页。
③预制简支梁每30孔梁需要在1孔梁上设置梁体徐变观测标,现浇简支梁及连续梁都设置徐变观测标。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
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如下图。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图(墩高>14米)涵洞观测标: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每孔设置8个观测标,分别设在两侧边墙上,位置为进出口及左右线中心顶板底以下0.5m左右。
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如下图。
左线设计线右线设计线沉降观测-1(5)沉降观测-3(7)沉降观测-2(6)沉降观测-4(8)涵洞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单位:米)入口涵身最外涵节边界线出口涵身最外涵节边界线顶板底板7.2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便于监测观测点的位置。
7.3为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需要定期进行复测,一般地区按每6个月进行1次,在区域沉降地区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在观测过程中发现工作基点变化也应及时进行复测。
7.4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
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7.5观测网复测后,测量数据处理应及时采用新的工作基点标高,直至下次复测为止。
7.6观测网复测资料必须单独整理归档。
八.沉降观测具体要求8.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应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8.2水准仪使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8.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对个别观测标设置高度比较高,造成仪器视线高度超过0.5m的限差规定情况,视线高度限差可调整为不大于0.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