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概论课件
合集下载
色谱分析法概论PPT课件
![色谱分析法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54dcb0caaedd3382c4d3a0.png)
-
44
C ·u —传质阻力项
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g和液相传质阻力CL即:
C =(Cg + CL)
Cg
0.01k2 (1 k)2
dp2 Dg
CL
2 3
k (1k)2
d2f DL
k为容量因子; Dg 、DL为扩散系数。
减小担体粒度,选择小分子量的气体作载气,可降低传质 阻力。
-
45
2.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
n=L/H 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n5.5(4tR )21(6tR)2
Y1/2
Wb
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
-
39
2.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 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
• 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
• 组分在tM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需引入有效 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峰高一半处的宽 度GH
w1 2.354 2
-
23
3.标准偏差 σ
两个拐点E和F之间的距离 的 一半
4.峰面积 A 色谱峰与基 线延长线所包围的面积, 精确计算时
w A1.06h5 1 2
-
24
• 保留值的定义
1.保留时间 t R
从进样开始到色 谱峰最大值出现 时所需的时间
-
25
• 保留值的定义
n理5.5(4Yt1R /2)21(6W tRb)2
n有效
5.54(
t
' R
Y1/ 2
)2
16(
t
' R
Wb
)2
L H有效 n有效
-
40
色谱法概论PPT课件
![色谱法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561c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b.png)
能。
色谱法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色谱-质谱联用(GC-MS, LC-MS)
通过将色谱的分离能力与质谱的高灵敏度检测相结合,可实现对复杂样品中目标化合物 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环境监测等领域。
色谱-光谱联用(GC-IR, LC-UV/Vis)
色谱与光谱技术的联用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化合物结构和组成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化合 物的性质和行为。
实验材料
确保色谱柱、试剂、溶 剂等材料的质量和纯度,
以满足实验要求。
实验设备
检查色谱仪、检测器、 注射器等设备的运行状 况,确保实验过程中设
备正常工作。
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 设计合理的色谱条件和
实验方案。
实验安全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问题,如使用有毒有害
试剂时的防护措施。
实验操作步骤
色谱柱安装与条件设置
数据整理
整理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包括 色谱图、峰面积等。
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可 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03
02
结果判断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判断实验结 果是否符合预期。
结论总结
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04
04 色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 用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食品成分分析
色谱法用于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的营养 成分,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确保食品质量 和安全。
食品添加剂分析
食品污染物分析
色谱法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如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等, 以防止食品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
色谱法用于检测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 色素、香料等成分,以控制食品添加 剂的使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
色谱概论和经典液相色谱法PPT课件
![色谱概论和经典液相色谱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e6c9a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4.png)
04
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色谱法的实验技术
实验前的准备
仪器准备
试剂准备
实验设计
安全措施
确保液相色谱仪、检测器、 泵、进样器等设备处于良好 工作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校
准和维护。
根据实验需求,准备适量的 流动相、固定相、样品等,
确保试剂的质量和纯度。
根据研究目的和目标化合物 性质,设计合理的色谱条件, 包括流动相组成、流速、柱
结合免疫分析的高特异性和液相色谱的高分离性能,实现对生
物样品中目标分子的快速、准确分析。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定性分析
根据色谱图和检测器信号, 结合已知化合物的保留值或 光谱数据,对未知化合物进 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通过外标法、内标法或标准 加入法等方法,依据色谱图 中的峰面积或峰高,对目标 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分离效果评估
根据分离后的色谱图,评估 色谱柱的分离效果、柱效等 指标,为实验条件的优化提 供依据。
快速分析
通过改进色谱柱和检测器技术,缩短分析时间和 提高检测速度,提高分析效率。
微型化
发展微型化色谱柱和微型化检测器,降低样品消 耗和试剂消耗,实现绿色环保分析。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研究进展
高灵敏度检测
利用新型检测器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实现对低浓度 样品的有效分析。
宽分离范围
发展多模式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实现宽分离范围和高分离效率的 分离分析。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分析
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测食品 中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 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 用。
营养成分分析
通过液相色谱法对食品中 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了 解食品的营养价值,指导 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
色谱分析法概论经典PPT课件
![色谱分析法概论经典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d47d0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61.png)
t t t'
tR=t0(1+ k)
V
tR=t0(1+K
s
V
k
)
R
t 0
0
R
t
0
m
色谱过程方程
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
(三)色谱分离的前提
KA≠KB 或kA≠kB或r2 ,1 ≠1是色谱分离的前提
推导过程:
tV
RA
=
t0(1+KA
s
Vm
)
tRB
=
t0(1+KB
Vs Vm
)
tR=
t0
(KA-KB)
Vs Vm
分配系数(容量因子)不等是分离的前提。
(三) 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 (height equivalent to a theoretical plate或plate height, H) (plate number, n)
是色谱柱效参数。
理论塔板高度
H =L/n
注意: 1、计算n时使标准差(峰宽或半峰宽) 和保留时间单位一致 2、n的单位
tR≠0
KA≠KB kA≠kB
第二节 色谱法的分类和发展
一、色谱法的分类
按流动相的分子聚集状态分类: GC、LC、SFC 等
按固定相的分子聚集状态分类: GSC、GLC、LSC、LLC等
按操作形式分类: 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按色谱过程的分离机制分类: 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
分配色谱法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 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而实现分离。
K= Cs X s Vs Cm X m Vm
•溶质分子在固定相中溶解度越大,或在流动相 中溶解度越小,则K越大。在LLC中K主要与流 动相的性质 (种类与极性) 有关;在GLC中K与 固定相极性和柱温有关。
《色谱法概述》课件
![《色谱法概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ce07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b.png)
分类
色谱法可根据流动相的性质和 分离机理进行分类,如气相色 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常见的色谱技术
气相色谱法
利用气相作为流动相进行分离,适用于挥发性和热稳定 的分子。
液相色谱法
利用液相作为流动相进行分离,适用于非挥发性和热敏 感的分子。
应用领域
1 化学分析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环境分析等领域起到关键作用。
2
分析技术示例
使用色谱法确定药物的纯度、成分和含量。
3
结果解读
解读色谱法获得的数据,确定药物的品质和有效成分。
总结
色谱法在分析领域的重要性
色谱法是一种高效、可靠的分离技术,在药物分析、环 境监测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学习和研究的建议
细致学习色谱法原理和技术,持续实践并不断探索创新, 在科学研究和分析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色谱法概述》PPT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色谱法及其在分析领域的重要性。通过详细的概述、分析技术 和案例分析,学习者将全面了解这一强大的分离技术并获得相关建议。
概述
定义
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溶液中溶质 与固定相间的分配和吸附现象 实现分离的技术。
原理
色谱法利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 间的源自互作用,实现溶质的分 离和纯化。2 生物医药
用于分离和纯化药物、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
3 环境监测
可以分析环境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和污染物。
色谱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
高分离能力、快速分析速度、广泛适用性、高检测灵 敏度。
局限性
复杂的样品制备、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某些样品难 以分离。
案例分析
1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色谱法在制药行业及药物分析中的重要价值。
色谱法原理及应用ppt课件
![色谱法原理及应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4a8c1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7.png)
2024/8/5
5. 联机的定性方法 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LC-MS) 色谱-红外光谱联用仪; 组分的结构鉴定
1.0 DEG/MI N
HEWLET PTACKAR
5972A
D
Mass Selectiv eDetecto r
Sample
DC AB
Sample
HEWLETT PACKARD
5890
2024/8/5
2.色谱法分类
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1952年James和Martin发表了 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完整的气液 色谱方法,因而获得了1952年 的诺贝尔化学奖。
2024/8/5
液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也称为淋洗液)。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离子色谱:液相色谱的一种,以特制的离子交换树脂为固定相, 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2024/8/5
(2)碳数规律定性 同系物间,在一定温度下,调整保留值的对数与该分子
的碳数成线性关系,即
2024/8/5
4、影响保留值测定准确性的因素 1.死时间的影响及计算方法
2.载体吸附作用的影响 3.进样量的影响 4.载气纯度的影响 (1)载气中水分对保留值的影响 (2)载气中含氧量对保留值的影响 5.固定液纯度的影响
Gas Chromatograph (GC)
B A CD
Separation
Mass Spectrometer (MS)
A B C D
Identification
2024/8/5
二、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1、定量分析的基本公式 2、定量校正因子的测定
5. 联机的定性方法 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LC-MS) 色谱-红外光谱联用仪; 组分的结构鉴定
1.0 DEG/MI N
HEWLET PTACKAR
5972A
D
Mass Selectiv eDetecto r
Sample
DC AB
Sample
HEWLETT PACKARD
5890
2024/8/5
2.色谱法分类
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1952年James和Martin发表了 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完整的气液 色谱方法,因而获得了1952年 的诺贝尔化学奖。
2024/8/5
液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也称为淋洗液)。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离子色谱:液相色谱的一种,以特制的离子交换树脂为固定相, 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2024/8/5
(2)碳数规律定性 同系物间,在一定温度下,调整保留值的对数与该分子
的碳数成线性关系,即
2024/8/5
4、影响保留值测定准确性的因素 1.死时间的影响及计算方法
2.载体吸附作用的影响 3.进样量的影响 4.载气纯度的影响 (1)载气中水分对保留值的影响 (2)载气中含氧量对保留值的影响 5.固定液纯度的影响
Gas Chromatograph (GC)
B A CD
Separation
Mass Spectrometer (MS)
A B C D
Identification
2024/8/5
二、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1、定量分析的基本公式 2、定量校正因子的测定
色谱概论及薄层色谱法PPT课件
![色谱概论及薄层色谱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d95d4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b.png)
操作技巧要求高
薄层色谱法的实验操作技巧要求较高, 需要经验丰富的实验员进行操作。
对环境条件敏感
薄层色谱法的分离效果易受环境温度、 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薄层色谱法的展望
优化实验条件
发展新型薄层板
未来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条件,提高薄层色 谱法的分离效果和定量分析精度。
研究开发新型的薄层板材料和制备方法, 提高薄层色谱法的分离速度和分辨率。
色谱概论及薄层色谱 法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色谱概论 • 薄层色谱法 • 薄层色谱法的实验技术 • 薄层色谱法的实验结果分析 • 薄层色谱法的优缺点及展望
01
色谱概论
色谱法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基于不同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 配平衡原理。
分类
按分离原理可分为吸附色谱、分 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色 谱等;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柱色谱 、纸色谱和薄层色谱等。
色谱法的原理
固定相
选择合适的固体或液体作为固定 相,与流动相相对静止,使混合 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中产生吸附、
溶解或分配作用。
流动相
选择合适的液体或气体作为流动 相,使混合物中的组分随流动相 通过固定相,实现各组分的分离。
合于实验室和现场分析。
分离速度快
薄层色谱法的分离时间相对较 短,可以快速得到分离结果。
适用范围广
薄层色谱法适用于各种不同性 质的混合物,如有机物、无机
物、高分子化合物等。
薄层色谱法的缺点
定量分析精度不高
由于薄层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和操作方 法的限制,其定量分析的精度相对较 低。
对样品要求较高
薄层色谱法要求样品具有一定的挥发 性、稳定性和溶解性,对于某些特殊 样品可能不太适用。
色谱法概论PPT课件
![色谱法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c7bd3704a1b0717fd5ddf0.png)
(9)调整保留时间(tR’):扣除死时间后的组分实际被固定相所
保留的时间,即tR’= tR-t0 = tR-tm
意义:
组分随流动相移动的时间都是相同的,都是死时间。它与固定相、组 分的性质均无关,只与流动相的流动速度有关,对分离不起作用。
tR’即为组分在固定相中出现的(保留的)时间,即组分被固定相所 滞留的时间,与组分和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有关。
11
高效液相系统
液体样品
液体传输
高效液相色谱柱 高效液相系统
检测器
数据处理 12
高效液相系统和色谱柱
Agilent 1100 高效液相系统
高效液相色谱柱
可更换卡套
液体医药样品 溶剂
色谱柱
硅胶填料
以不同速率 流出的组分
结果 检测器
色谱图
13
气相-质谱系 统
色谱柱
14
气相色谱系统
气源
进样器
检测器
流出曲线是柱内组分分离结 果的反映,是研究色谱分离 过程机理的依据,也是定性、
32
定量的依据。
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色谱峰数=样品中单组分的最少个数; 色谱保留值——定性依据; 色谱峰高或面积——定量依据;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色谱柱分离效能评价
指标; 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
5
在分析化学领域,色谱法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早期的色谱技 术只是一种分离技术而已,与萃取、蒸馏等分离技术不同的是其分离效率 高得多。当这种高效的分离技术与各种灵敏的检测技术结合在一起后,才 使得色谱技术成为最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几乎可以分析所有已知物质, 在所有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色谱法起过关键作用的诺贝尔奖研究工作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共82张PPT)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共8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85442d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d.png)
KAVs Vm
)
tR B
t0
(1
KBVs Vm
)
tR
tR A
tR B
t0(KA
KB
)
Vs Vm
t0(kA kB)
色谱别离的前提
——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 K 不同或分配
第三节 色谱别离机制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 离子交换色谱法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一、吸附色谱法
✓ 别离机制: ✓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别离
诺贝尔化学奖: 1948年,瑞典Tiselins,电泳和吸附分析 1952年,英国Martin和Synge,分配色谱。
展望:
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 联用仪器:GC-MS,HPLC-MS 智能化开展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色谱法(chromatography): 对于液相色谱,因Dm 较小,B 项可勿略。
三、色谱法的特点
✓ 缺点: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第二节 色谱法的根本原理
实现色谱分析的根本条件
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动相、固定相
各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存在差异
一、色谱过程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分配 “平衡〞的过程。
两个组分被流动相携带移动的速度不同
物质对别离的两种情况
C
C
t
t
提高别离度R
增加tR
பைடு நூலகம்
减小w
第四节 色谱理论根底
组分保存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 〔组分和固定液的结构和性质〕
色谱峰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
〔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
色谱分析法概论课件 PPT
![色谱分析法概论课件 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36ca73e87101f69e3195ed.png)
tR -to W1 2
)2 =5.54 (
2.35min-0.20min 0.20cm
2.0cm/min
)2 =2561
H 有效
=
L n有效
=
2000mm 2561
=0.78(mm)
2.速率理论
Martin最先指出,气相色谱过程中溶质分子的纵向扩散是引 起色谱区带扩张的主要因素。1956年,荷兰学者Van Deemter 等在塔板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影响塔板高度H的因素,通过色 谱实验证实,在低流速时增加流速,峰变锐,即柱效增加; 当超过一定流速时峰变钝,柱效降低。用塔板高度H对载气流 速u作图为二次曲线,曲线最低点对应的塔板高度最小,柱效 最高,此时的流速称为最佳流速(u最佳),由此导出了速率 方程式(或称范第姆特方程):
K Cs Cm
2.容量因子( capacity factor,常写作k`)又称为分配比,即在平衡状态下, 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物质的量之比。若用Vs和Vm分别表示色谱柱 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则有
k ns cs Vs K Vs K ( Vm )
nm cm Vm
固定相附着或键合在管的内壁上,中心是空的,叫毛细管柱(capillary column)色谱
平面色谱(planar chromatography) 固定相为滤纸的色谱法称为纸色谱(paper chromatography, PC)
固定相压成或涂成薄层的色谱法,称为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7.54
KC
tR C to
Vm Vs
3.94 10.5 0.24 14.1
12.2
色谱分析法概论.课件
![色谱分析法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cd946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6.png)
7.3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
➢ 推导色谱过程方程:
容量因子:k csVs K Vs ,
cmVm
Vm
保留时间:tR t0 1 k ,
色谱过程方程:t R=t 0
1
K
Vs Vm
Vs固定相的体积 Vm流动相的体积
K↑,tR↑,组分后出柱 K=0, 组分不保留 K→∞,组分完全保留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50 1951 1955 1958 1961
1970
1972
表7-2 色谱法起过关键作用的诺贝尔奖研究工作
获奖学科
获奖研究工作
化学
胡萝卜素化学,维生素A和B
化学
胡萝卜素化学
化学
聚甲烯和高萜烯化学
生理学医学 性激素化学及其分离、肾皮素化学及其分离
化学
超铀元素的发现
3. 按 分 离 机 制 分类
分配色谱: 利用分配系数的不同 吸附色谱: 利用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原理 空间排阻色谱:利用排阻作用力的不同
7.2色谱过程与术语
色谱过程 基本术语
7.2色谱过程与术语>>
色谱过程
➢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间分配平衡 的过程。在混合物中,若两个组分的分配系数不等, 则被流动相携带移动的速率不等,即形成差速迁移 而被分离。如图所示。
1.色谱 2.保留值 3.分配系数(K)和容量因子(k) 4.分离参数
7.2色谱过程与术语>>
基本术语>>1.色谱
➢ 检测色谱分离后组分的响应信号对时间作图得到的 曲线称为色谱图。
信号 A
2
色谱法概论一.ppt
![色谱法概论一.ppt](https://img.taocdn.com/s3/m/a57a88af2e3f5727a4e9622a.png)
1、用已知物对照定性 一定操作条件下,各组分保留时间是一定 具体做法: 1)分别以试样和标准物进样 2)对照:试样中某峰的保留时间和标样中某峰重 合,则可初步确定试样 中含有该物质。 3)样品中加入标准物,峰增加来确定。
2. 据经验式定性
1)碳数规律:lgtr’=An+C (n3) 2)沸点规律:lgtr’=ATb+C 3. 据相对保留值 ri,s 定性:温度一定
fm
f' i( m )
f' s( m )
As mi Ai ms
2.摩尔校正因子(Molar calibration factor fM )
fM
f' i( M )
f' s( M )
Asmi M s Ai ms M i
fm
Ms Mi
注:检测器不同而标准物不同
校正因子只与试样、标准物和检测器类型有关,
三. 定量分析方法
5. 双柱或多柱定性
6. 与其它方法结合定性
如GC-MS,GC-IR,GC-MS-MS
正构烷烃碳数
2.7 色谱定量方法
• 色谱定量的依据:对于同一组分,峰值与进入检测器的量
成正比。
峰面积 A A=1.065 h W1/2
• 峰值 峰高 h
A=1/2 h (W0.15+W0.85)
•由于检测器对各个组分的灵敏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计算某组 分的质量分数时,应将测得的峰值校正后方可进行。
调整保留时间 tr’, min
4. 保留指数(Kovats指数)定性(重现性较好的定性指标)
I
100Z
logtR,i logtR,Z logtR,z1 logtR,Z
求出未知物 Ix,
第9章 色谱法概论 89页PPT文档
![第9章 色谱法概论 89页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8b78ff55022aaea998f0f35.png)
26
• 不论是离子交换过程、溶解过程、 吸附过程,K值都决定于二相中组 分的相对粒子数。
• 如果K值大,则固定相中的粒子数 比流动相中的粒子数多。从总体平 均来看,这一组分的分子在固定相 中停留的时间更长。
27
3. 容量因子k
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 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中物质的量的比。 又称分配比,即
53
一.两组分完全分离的条件:
• 两组分的分配系数必须有差异 • 区域变宽的速度要小于区域分
离的速度 • 在保证快速分离的前提下,提
供足够长的色谱柱
54
二.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是为了研究谱带在柱内 的展宽机理,人为设计的一种物 理模型。 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 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来描述组分 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
50
拖尾因子
• 又叫对称因子,用于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 • 在0.95~1.05之间,为对称峰
T W 0 . 05 h 2A AB 2A
51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原理
一.两组分完全分离的条件 二.塔板理论 三.速率理论 四.分离度 五.色谱分离方程
52
组分A和B在沿柱移动时不同位置处的浓度轮廓
i's
tt's'i
V Vsi'' K Ksi
ki ks
注意:相对保留值不是两个组份保留时 间或保留体积之比 ;而是调整保留时 间或调整保留体积之比。
47
6. 选择因子α
α2
.
1
K2 K1
k2 k1
t'R t'R
2 1
VR'2 VR'1
• 不论是离子交换过程、溶解过程、 吸附过程,K值都决定于二相中组 分的相对粒子数。
• 如果K值大,则固定相中的粒子数 比流动相中的粒子数多。从总体平 均来看,这一组分的分子在固定相 中停留的时间更长。
27
3. 容量因子k
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 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中物质的量的比。 又称分配比,即
53
一.两组分完全分离的条件:
• 两组分的分配系数必须有差异 • 区域变宽的速度要小于区域分
离的速度 • 在保证快速分离的前提下,提
供足够长的色谱柱
54
二.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是为了研究谱带在柱内 的展宽机理,人为设计的一种物 理模型。 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 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来描述组分 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
50
拖尾因子
• 又叫对称因子,用于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 • 在0.95~1.05之间,为对称峰
T W 0 . 05 h 2A AB 2A
51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原理
一.两组分完全分离的条件 二.塔板理论 三.速率理论 四.分离度 五.色谱分离方程
52
组分A和B在沿柱移动时不同位置处的浓度轮廓
i's
tt's'i
V Vsi'' K Ksi
ki ks
注意:相对保留值不是两个组份保留时 间或保留体积之比 ;而是调整保留时 间或调整保留体积之比。
47
6. 选择因子α
α2
.
1
K2 K1
k2 k1
t'R t'R
2 1
VR'2 VR'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Y
40
塔板理论
一种半经验性的平衡理论
贡献
• 用热力学的观点阐明了溶质在色谱柱中的分配平衡 和分离过程
• 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及浓度极大值的位置
缺点
• 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的参数
• 不能解释造成谱带扩张的原因和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 • 不能说明同一溶质为什么在不同的流速下,可以测得不同的理论塔板数
程。
Cg
0.01k'2 (1k')2
• dp2 Dg
采用粒度小的填充物和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气体(如氢气)做载气,可使Cg减小, 提高柱效。
液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固定相的气/液界面 移动到液相内部,并发生质量交换,达到分配平衡,然 后又返回气/液界面的传质过程。
Cl
2• k' 3 (1k')2
•d2f Dl
保留值。
'
tR2
2,1
'
tR1
V' R2
V' R1
由于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性质有关,而与柱径、柱 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因此,它在色谱法中,特别是 在气相色谱法中,广泛用作定性的依据。
在定性分析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作为标准(s),然
后再求其它峰(i)对这个峰的相对保留值 i / s 。
9.2 色谱分离原理
一、分离过程
特点:不同组分在柱中移动速度不等; 各组分沿柱子扩散分布。
二、色谱图及常用术语
由检测器输出的信号强度对时间作图,所得 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曲线上突起部分就是 色谱峰。
如果进样量很小,浓度很低,在吸附等温线 (气固吸附色谱)或分配等温线(气液分配色 谱)的线性范围内,则色谱峰是对称的。
van Deemter方程的数学简化式为
HABCu u
ū 为流动相的平均线速度,单位:cm/s; A、B、C、为常数,分别代表涡流扩散系数、分子 扩散项系数、传质阻力项系数。
(1)涡流扩散项 A
在填充色谱柱中,当组分随流动相向柱出口迁移时,流动 相由于受到固定相颗粒障碍,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使组分分子在 前进中形成紊乱的类似涡流的流动,故称涡流扩散。
n L H
n 称为理论塔板数 n 越大或 H 越小,柱效率越高,分离能力越强.
塔板理论指出:
第一,当溶质在柱中的平衡次数,即理论塔板数 n 大于50时, 可得到基本对称的峰形曲线。在色谱柱中,n 值一般很大, 如气相色谱柱的 n 约为103 -106 ,因而这时的流出曲线可 趋近于正态分布曲线。
第二,当样品进入色谱柱后,只要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
(1) 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2) 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3) 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4) 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 (5) 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
适的依据。
Wb = 4
(四)保留值 1.保留值的定义
(1)死时间tM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
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
tM
L u
L为柱长(cm) ū为流动相平均线速度(cm/s)
(2) 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tR´ tR´= tR tM
柱温、柱压等因素有关。
宜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 载气(如N2),较高载气线速度, 较低柱温。
(3) 传质阻力项 Cū
物质系统由于浓度不均匀而发生的物质迁移过程,称为传质。影响 该过程的阻力,称为传质阻力。
传质阻力系数C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1两项,
即
C = Cg+ C1
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相表面的过
t' R2
k2'
K2
t' R1
k1'
K1
(k '
t' R2
)
tM
α是两个组分平衡常数或容量因子之比,是两组分在色谱体系中平衡分配差异的量度, 是热力学参数。它是柱温、组分的性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的函数。而与其它实验条 件,如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等无关。是广泛使用的定性数据。
从色谱流出曲线中,可得许多重要信息:
n有效 5.54W t1R '/2216W tR 'b2
有效板高 :
H 有效
L n有效
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对不同的物质计算的塔板数不一样,
因此,在说明柱效时,除注明色谱条件外,还应指出用什么物质 进行测量。比较柱效时,必须把操作条件固定下来,用同一种物 质通过不同的色谱柱,分别计算出n有效进行比较.
三、速率理论
1956年荷兰学者van Deemter(范第姆特)等在研究 气液色谱时,提出了色谱过程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他们吸收了塔板理论中板高的概念,并充分考虑了组分在 两相间的扩散和传质过程,从而在动力学基础上较好地解 释了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该理论模型对气相、液相色谱 都适用。
1 气相色谱的速率理论
这一方程对选择色谱分离条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它指 出了色谱柱填充的均匀程度,填料颗粒的大小,流动相的种 类及流速,固定相的液膜厚度等对柱效的影响。
在多元混合物分析中,通常选择一对最难分离的物质对,
将它们的相对保留值作业重要参数,称选择因子,用符号表示,
即
t' R2
t' R1
式中tR (2)为后出峰的调整保留时间,所以总是大于1的。 可作为衡量固定相选择性的指标。
越大,越容易分离。=1,分离不能实现。
k'pcsVs KVs K
q cmVm Vm
K 与 k' 是两个不同的参数,但在表征组分的分离行为时,二者完全等效。 k' 可以方便地从色谱图直接求得,所以它是一个重要的色谱参数。
二、塔板理论
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即色谱柱是由一系列连续 的、相等的水平塔板组成。每一块塔板的高度用 H 表示, 称为塔板高度,简称板高。
塔板理论假设:在每一块塔板上,溶质在两相间很快 达到分配平衡,然后随着流动相按一个一个塔板的方式向 前转移。对一根长为 L 的色谱柱,溶质平衡的次数应为:
9.3 色谱基本理论
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 塔板理论 速率理论 分离度
9.3 色谱基本理论
一、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
1. 分配系数(平衡常数)K
指在一定和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达到 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cs与组分在流 动相中的浓度cm之比。
K cs cm
K: 与温度、压力有关外,还与组分性质、固定相 和流动相性质有关。
不同组分K值的差异,是实现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
2、容量因子(分配比)k 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
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p 与组分在流动相 中的质量 q 之比。
k' p q
分配系数与容量因子关系:
Kcs p/Vs pVmk'
cm q/Vm q Vs
Vm/Vs 称为相比
k':与温度、压力有关外,还与组分性质、固 定相和流动相性质及 有关。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色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1.分离效能高 2.灵敏度高 可检测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色
谱分析需试样量极少(g或ng). 3.分析速度快 4.应用范围广
缺点:对未知物的定性分析比较困难。 方向:高选择性检测器;联用技术( GC-MS、 GC-FTIR、LC-MS、LC-NMR等)。
3. 保留值与容量因子的关系
k' K1KVs KVs
Vm VM
将色谱过程基本方程代入:
k' VR VM Vs
Vs VM
可得: k' VRVMVR ' tR ' tRtM
VM VM tM tM
将该式改为:
VR VM(1k')
tR tM(1k')
tR
L u
(1
k
')
4.相对保留值 2 ,1
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称为相对
数有微小差异,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后,仍可获得良
好的分离。
第三,n 与半峰宽及峰底宽的关系式为:
n5.54W t1R/2
2
16W tRb2
式中tR 与W1/2 ( Wb )应采用同一单位(时间或距离)。 tR 一定时,色谱峰越窄,n 越大,H 越小,柱效能越高。
在实际工作中,计算出来的 n 和 H 值有时并不能 充分地反映色谱柱的分离效能,因为采用tR计算时,没 有扣除死时间tM, 所以常用有效塔板数 n有效 表示柱效:
2. 保留值与平衡常数K 的关系
根据物料平衡: 两边同除以cm:
VRcmV m cmV scs
VR
Vm
cs cm
Vs
平衡常数K=cs/cm,且Vm≈VM:
VR VMKVs
或:
VR' KVs
该式是色谱过程的基本方程,它将反映色谱行为的保留值( VR、 V'R 、 VM) 与反映物质性质的热力学常数K联系起来。
(一) 基线
当没有待测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在实验操作条件下, 反映检测器噪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基线,稳定的基 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
(二)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h)表示。
(三)区域宽度
用于衡量柱效率及反映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 表示色谱峰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1)标准偏差---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的一半。 2)半峰宽W1/2---即峰高一半处的峰宽度。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 为: W1/2=2.354 3)峰底宽度Wb--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 距离。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是